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活动设计方法试探 (精选范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活动设计方法试探

(精选范文)

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活动设计方法试探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通过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活动类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追求。但是当前很多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表面上气氛热烈,但缺乏有效性、目的性。笔者将结合课例探讨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希望在这方面作出自己有益的探索。

一、找准课文的切入点,体现目标性

《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间解牛无数,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为什么呢?皆因庖丁找准了下刀的位置,一点突破,骨肉迎刃而解,费少而功多。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要求他们既入得去又出得来,但如何引导他们入得去呢?找准突破口是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篇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优化,让我们的课堂金彩纷呈。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中的篇目,它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在教学中免不了讨论项羽的形象这一环节,如果直接提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恐怕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个似乎于此无关的问题:“在赐马亭长时,项王笑曰中的‘笑’该怎样理解?”

有的学生认为这里笑应该是项羽对时不利己的慨然面对,慨叹自己的时运不利,如果不是如此他怎么会失败呢!从前面的东城之战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不仅仅是拼死决战,更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言外之意我还是有能力的,只是自己时运不济。

有的学生认为项羽的拒渡乌江时“笑”答亭长,体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项羽曾经想过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因为他觉得——籍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的“笑”不是强自矜持的笑,不是凄然苦

笑,而是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且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

还有的学生认为这里的笑体现了作为一位勇者的视死如归,是一位壮士的蔑视死亡等等。学生讨论出的观点很多,通过对这一个字探讨,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家都能各抒己见,这时老师就可以结合全文顺势引导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作更进一步的分析。

如果授课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就能避免语文课上常出现只有活动、没有语言品味,课堂呈现出假“繁荣”的景象,课堂活动也会更加有效。

二、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让想象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让想象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有同学这样写道: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课堂为活动核心,以课文为半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课堂内外相结合的目的。

三、捕捉瞬间动态,创设人文课堂

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沐浴着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应该捕捉课堂活动中的瞬间动态来促成课堂的有效生成。

现在还对曾经的一堂高三语文复习课记忆犹新,在那堂课中我们主要是讲解高考考点——拟写公益广告词。为了让学生对广告词有个初步的了解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常山的贡面估计外地人都不太了解,为了宣传常山贡面请大家为常山贡面写一句广告语,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常山贡面,在学生展示成果这一教学环节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小意外::一位同学向大家展示了她的广告语”常山贡面——面面俱到,条条有理”,我觉得广告语写得还不错,就直接写在了黑板上,谁知刚一写完有同学就嚷道:“这是抄袭别人面馆的宣传语,我在街上看到过”,

意外发生时大家的眼光纷纷投向那位女生,此时的我心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