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用(洞察人心)

2010年11月30日上海

【主办单位】BCG-百乔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收费标准】¥1980/人(包括资料费、午餐及上下午茶点等)

【参加对象】人力资源人士、部门管理人员、普通员工及关注心理学人士等等..

【报名电话】闫老师

【温馨提示】本课程可为企业提供上门内训服务,欢迎来电咨询!

课程背景curriculum background

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从集体化转变为个性化,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和理解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个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作用巨大。

培训收益training income

1.帮助参加者系统了解心理学是如何看待和洞察人心人性的。

2.知识讲解深入浅出,视野独特,让参加者深受启发。

3.讲师是全国知名的心理专家,有很强的专业水平和互动能力,讲课幽默生动,能接受

参加者的自由提问,解答他们的相关问题。

4.涉及知识具有实用性,能帮助参加者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课程大纲curriculum introduction

一、人心的框架

1.我们都能洞察什么?

?从哪里洞察?

?洞察什么?

2.个人内在冰山图

?行为

?行为模式

?感受

?观点

?期待/需要

?渴望

?“我是”

二、洞察人心之道

1.行为

?面谈沟通三要素

?身势语背后的秘密

2.行为模式

?应对方式:五种应对方式

?族谱图: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规条

?个性心理特征

3.感受和观点

?ABC理论

?破解语言背后的密码

4.需要

?情景测试:T or F?

?读懂对方的需要

5.深层心理分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自由联想

?催眠

?梦的解析

?意象分析

?投射测验

讲师介绍 Teacher Introduction

唐老师

百乔罗高级顾问,华东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普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总裁班项目、职业经理人项目、精品课程班项目兼职教授。自1984年起至今,一直从事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研究及开发,曾先后独立负责或合作承担多项国家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海市级的教育心理学科研项目。

擅长领域

具有对九百多家外资和国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心理咨询经验,累计咨询时间6000个小时以上。擅长的辅导领域是:人格及心理健康、心理学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压力管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心理测评,特别专注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服务企业

朗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强生集团、美国CND蓄电池有限责任公司、宝隆集团、上海市区供电局、平安保险(全国总公司)、中宏保险、安泰人寿、一只鼎食品有限公司、上海交大昂立有限公司、上海白猫有限公司、上海强生、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外运——天地快件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证券上海管理总部、海通证券有限公司、安进(中国)有限公司、上海三明食品有限公司、瑞士雅培制药有限公司、靳羽西化妆品公司、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艾利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教育内训和咨询。

企业反馈

比较互动,净化心灵,能协调好工作与生活关系。——上海烟草(集团)公司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海航集团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管理心理学》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年级:2012级 学科带头人: 制订时间:2013年03月10日 专业系审核: 教务处审核: 教学院长审批: 审批时间:年月日

目录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1) 一、课程系统性设计思路 (1)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 三、课程培养目标 (1) 1.知识学习目标 (2) 2.能力培养目标 (2) 3.素质养成目标 (2)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2) 1.课程教学学时分配 (3) 2.课程教学内容分配 (4) 五、教学资源选用 (6) 1.教材选用 (6) 2.参考书目 (6) 3.参考学习网站 (6) 4.其它教学资源目录与来源 (7) 六、课程考核标准 (7) 1.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7) 2.课程考核评分细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9) 八、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14)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全日制高职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编码 开设时间第2学期课时数48 一、课程系统性设计思路 《管理心理学》课程是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此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后续课程的应用,选择来自学习和实际工作岗位的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进行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管理专业所必需的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其运用管理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融入9个课程模块(管理心理学理论基础模块、社会认知与管理模块、个性与管理模块、价值观、态度与管理模块、激励与管理模块、群体心理与管理模块、领导心理与管理模块、组织与管理模块以及员工心理健康与管理模块),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企业运作过程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将企业管理案例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使学生切实感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管理心理学》是人力资源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本课程以重视人的作用为出发点,强调现代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效率为目的。该课程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深刻理解管理的本质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它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管理领域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运动规律的揭示,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三、课程培养目标

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修改稿)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教育心理学,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sychology 学分:4分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学科。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促使教师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形成自己对学习、教学的看法,并升华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技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幻灯、录像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二、发展时期三、成熟时期四、完善时期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6学时)第一节心理发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一般关系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三节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 一、强化说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三、皮亚杰的语言发展理论 第四节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爱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一般概述(6学时)第一节学习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一、什么是学习二、学习的一般过程三、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四、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学习与脑 一、影响脑发展和机能的因素二、脑的结构与学习 三、学习、行为问题与脑四、脑科学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第三节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二、布卢姆的学习分类三、奥苏贝尔的分类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

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 《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 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二)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 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的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简介

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S0101030402001 课程名称:高级认知心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Advanced Cognitive Psychology 学分: 3 总学时:60 课程性质:学位基础课程适用专业:基础心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以人的心理结构与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并理解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的内部心理机制,包括信息的获得、简约、存储、加工、提取和运用,以及如何运用知识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的影响。要求掌握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与隐喻、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模式识别、注意的认知理论、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知识的建构和表征言语、问题解决策略、元认知等认知心理学基本原理,以提高对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规律性认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及要求:考试、研讨与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认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梁宁建著:《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苏、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M.Eysenck & Mark T. Keane., Cognitive Psychology: A Student of Handbook.,4th Edition.,2000 填写人:梁宁建审核人:吴庆麟 课程编号:S0101030402002课程名称:高级心理统计 课程英文名称:Advanced Statistics for Psychology 学分: 3 总学时:60 课程性质:学位基础课适用专业: 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育心理学 课程心得

从“自卑”到“自信”——谈赏识教育 ——中国“问题孩子”在加拿大变“天才少年” 2013201160011 成维 自卑到自信究竟是一个多么遥远的距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卑是指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这两者的距离其实内在的看,只是是否相信自己在某件事情上能够取得成功。表面上看,是否自卑或自信,取决于人自身,但往深层走,自卑或自信与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看《中国“问题孩子”在加拿大变“天才少年”》一文,可以发现,Lake(漠子)在中国时,“一天到晚傻乎乎的,‘一说吃就来劲,一说学习就打蔫儿’。那会儿,我体重120公斤,白白胖胖,像头大象,自己也感觉好事没我的份儿,虽说整天也在傻笑着,其实心里挺自卑。”这时的他,确实从内心中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不相信自己。在《爱上自己的疾病》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卑情结是从童年就形成的。那时孩子刚刚开始认识世界,认识和学习很多对他来说新鲜的东西。而父母一下子对他提出很多要求,要求过高,为每件小事惩罚他。”同样的,文中的Lake在中国的教育中,一直都是被学校

强要求的,他的自卑源自没有达到学校的标准而被惩罚,我们看Lake 妈妈关于中国教育的那一段话,“漠子在国内上的是一所“重点”小学,是一所多少人想送礼,想走后门,挤都挤不进的学校。但就在那里,我亲眼看到了老师将本子摔向一个孩子的脸上,就因为他写得不工整;我亲眼见到老师让全班同学抄100遍课文,就因为有人上课说话,结果孩子抄课文到天亮都抄不完,不敢去上学;我亲眼见到老师把孩子叫到楼道罚站,就因为这次考试没有上次分数高。”这个学校是个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一种学习氛围?当你一件事情做的有一点不好时就不受到惩罚,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就会恐惧,做什么事情都会战战兢兢,但越是战战兢兢,事情越是做不好,然后又受到成大,又会更加恐惧,这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孩子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相信自己。而我们看,Lake在加拿大接受教育后的改变,“他变得勤快了,变得活跃了,变得‘臭美’了,变得‘爱出风头’了。他努力减肥,从120公斤,减到80公斤;他参加了演剧活动,自编自演小品,还拍录像到各班播放;晚会上,他敢跳上椅子,指挥大家唱‘狮子王’。上了大学,在‘5·12’汶川地震后,他在艾伯塔大学组织赈灾义演,发动募捐活动,号召了五六百学生前来捐款,居然获得了加拿大政府的关注和支持。”Lake的变化让我们惊叹,他敢于自己组织节目,敢于表现自己,他自信了,到底是什么让他变得自信的呢?我们再回首他的教育过程,就会发现,老师的鼓励和赞美起了多么大的作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赏识教育”。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赏识教育的内涵以及如何在文中乃至推广到社会中的实施运用。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1510001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 学制:三年 教学时数:54 学分:2 (以下标题为宋体四号加粗,小标题为宋体五号加粗,内容为宋体五号,表头为宋体五号加粗) 1.课程性质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专业课程,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学前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开拓学生的学前视野,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什么是学前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年龄阶段又具有哪些特点。为培养适应学前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学前专业人才服务。 2.课程定位 本课程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也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为,该课程也是后续《学前教育学》、《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学前卫生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幼儿园教师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项目。 3.课程设计 3.1设计理念 按照“以理论思想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幼儿园实践需要为中心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幼儿园对教师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在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2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课程编排的思路、课时安排说明(含总课时安排和各部分的课时分配,要指明是建议课时) 4.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4.1 工作任务 以幼儿教师的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将学前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基本技能循序渐进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学前心理学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2 课程目标 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具有哪些能力、掌握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特别是要说明具有哪些能力,突出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第二段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仅要“知道”、“了解”“懂得”、“熟悉”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于幼儿园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明确了解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以融合。 4.2.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幼儿心理探查的能力;对儿童感知觉发展规律了解的能力。 4.2.2知识目标: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4.2.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学前专业理论素质。 5.课程内容与要求

营销心理学课程标准

《营销心理学》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营销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普通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商品学、管理学、经济学及广告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是一门多学科交融的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 本课程旨在把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市场营销领域,研究营销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随着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销者和消费者的心理日趋多样化、动态化,营销心理学对于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新日益普及和深化。 1.2设计思路 依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本课程打破章节顺序,以心理健康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工作入手,将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课程共分3个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心理学、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降低理论难度,增强实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职业素养,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68学时,其中实训课时22课时。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掌握营销心理的表现和发展应用规律,更有效地开展营销分析策划、促销、开拓市场等,并为学习系列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奠定心理机能基础。 2.2知识目标 (1)了解心理、心理学的内涵、发展历史、重要性; (2)掌握个性心理的内容、概念、表现等基础知识; (3)掌握认知过程的概念、特征、分类、过程等基础知识; (4)掌握情感过程的概念、特征、分类等基础知识;

环境心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 课程概要: 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本课程将讨论环境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在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什么是环境心理学 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那些以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质的研究和实践。对应这个定义,环境心理学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和多样的环境问题。 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环境心理学是新兴的,尽管在某些问题上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持续了数十年。早期的心理学家绝大多数更重视个体过程,而不是人-环境过程,幸运的是六十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改变了此状况,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付诸于实践。 课程内容 1.环境心理学导论:初学者研究问题的导引 环境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什么是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对人、环境、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基本观点与学术脉络 2. 环境知觉/空间认知:我们如何了解和建构这个世界 注意到的环境、环境信息的解释与组织、认知地图、空间指认与距离认知 3. 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人对周遭环境的反应 对环境的色彩、声、光、热、微气候以及人们对其的反应 4.城市的公共认知:城市环境公共意象的若干专题 城市意象、易识别的环境与景观、社会性意象、环境审美 5.空间行为学:人们如何共享空间 拥挤、私密性、领域性和个人空间 6.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用后评价研究和论文写作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之辨、量化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用后评价研究的设计和论文写作 7.住宅与社区中的环境心理: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8.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研究与实践三十年:“可防卫空间”理论以来的建筑设计与社区防范 9.城市开敞空间中的环境行为 10.不同的环境与各种群体的环境 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女性与环境/办公室、校园

思政教育心理学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3、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岑国桢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美)斯滕伯格(Sternberg,R.J.),(美)威廉姆斯(Williams,W.M)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8、(美)罗伯特.斯莱文(Robert.Slavin)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9、[美] 桑特洛克(J.W.Santrock):《教育心理学》(影印版第3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10、阿妮塔.伍德沃克著、陈红兵、张春莉译:《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1、(新加坡)陈允成等著,何洁,徐林,夏霖译:《教育心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金盛华、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3、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4、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美)戴维.迈尔斯(David G. Myers)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7、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8、美)谢弗(David R. Sha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9、伯格(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8、[德]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邹进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9、[美]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 出版社1988年版。 20、[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今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德育心理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

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 Ⅰ. 课程性质 心理学基础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培养未来教师师范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可为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课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Ⅱ.教学目的及要求 课程的总目标是:使高师生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把握未来工作对象的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教学、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以便适应21世纪中学教师素质与教育改革的要求。 Ⅲ. 学时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 Ⅳ.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本章主要内容: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 如何研究心理学 3.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使学生理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了解心理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本质,掌握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及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2.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 (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心理的本质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6学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本章主要内容 1. 心理的起源

2. 心理的实质 3. 神经元与神经系统 ?脑功能学说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脑的进化过程、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了解神经元、神经系统、内分泌和神经体液调节。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大脑的机能区(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3)心理的实质 2.本章难点 (1)大脑的机能区(2)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习题辨析 四、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三章感觉 ·本章主要内容 1. 感觉的一般概念 2. 视觉 3. 听觉 4. 其他感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感觉的一般概念、规律,掌握视觉、听觉相关知识及了解其他感觉;运用感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感觉的概念、规律(2)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本章难点: (1)色觉理论(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3)感觉现象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32 学分: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 一、课程性质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幼儿学习效率的因素,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后续课程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幼儿游戏指导》等。 依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设该门课程。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包括一日生活管理、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等,这些任务都属于幼儿教育范畴,要完成这些任务,掌握幼儿教育心理的原理是必须的。 依据幼儿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这些内容学习的因素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掌握幼儿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幼儿学习效率的因素,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与此同时,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和热爱。 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 ●促进幼儿知识获得的能力; ●促进幼儿技能形成的能力; ●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能力 ●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学习迁移的能力 ●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能力; ●促进幼儿智力充分发展与合理评价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教材选用与编写应体现专科学生的特点,既要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要考虑专科学生的可接受性。在参考以下5本教材的的基础上,作出微调,编制适宜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学习使用的自编教材,见本课程的电子教材部分。 1.《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姜勇,2007年第一版 2.《幼儿教育心理学》,林泳海,商务印书馆,2011年修订版 3.《学前心理学》,陈帼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客运服务心理学 课程性质:必修 学时:总课时72 适用专业: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学分: 二、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客运服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客运服务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重要是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客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分析法,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熟练地运用其进行客运服务质量以及客运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设计思路 本课在进行了客运服务行业岗位调研、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学内容,并依据客运服务岗位需要的能力设计实训内容。依据课程的工作领域分类,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课程紧紧围绕从事客运服务岗位工作需要的交通服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作为掌握运用力

求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设计出发点, 客运服务心理学技能做好客运服务工作的实操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会描述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了解感觉和知觉的特点,掌握需要、兴趣、动机、注意、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气质、性格、个性等基本概念和其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掌握客运服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2、能掌握客运服务人员的能力品质培养 3、能掌握乘客的感知觉等心里活动 4、能掌握乘客的需要动机 5、能掌握乘客的个性心理特征 6、能掌握客运服务的态度与要求 7、能掌握客运服务中人际关系的处理 8、能掌握不同客运服务岗位的服务心理与策略 9、能掌握客运服务中乘客的冲突、投诉心理 (三)素质目标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扩展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2、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心理学相应理论和经验,结合客运

课程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课程论》

2020.5.17 20:32 《课程论》施良方著学习笔记 第一编课程的基础 课程的基础:影响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基本领域-课程的基础学科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提法: ?泰勒:课程目标的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坦纳夫妇、塞勒——有效课程的基础是社会、学生、知识 ?劳顿、史密斯、洛瓦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泰勒与理查兹——学科内容、学生、环境、教师以及组合的关系——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黄炳煌——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知识之结构 了解课程的基础学科有助于对课程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思考,在实践工作中少走弯路。 只有在对课程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课程关系有较为全面了解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明智的课程决策。 因此,对课程的三个基础学科从历史的考察、现代理论流派的分析以及他们对学校课程的影响几个维度,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理论框架。 1.课程与心理学 (教育要促进个体发展,需要了解个体的发展及其学习过程的本质) 1.心理学与课程关系的历史考察 ?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心理学引入对教育的讨论——按儿童年龄阶段划分教育的阶段并设置相应课程 灵魂是生命之源、能动的本源;灵魂的组成部分:植物的——体育、动物 的——德育、理性的——智育。主张和谐发展,但提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 发展理性官能。 ?形式训练说(形成于17C,盛行于18C和19C)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代表人物:洛克 人天生具有诸多能力,但只有经过锻炼才能获得能力和技巧。人的官能像 身体一样能通过锻炼得到改进。设置课程不是为了学科本身的价值,而是 在于这些学科对心智的训练价值。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最早真正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人。 否定心灵的与生俱来的官能,认为心灵的发展是以与环境接触而获得的观 念构成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观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统觉——把分散 的观念联合成一个整体,用已有的观念去解释和融化新观念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官能,而是提供适当观念充实心智;官能心理学只重 视课程的训练作用,而观念联合论重视课程的选择和内容的扩充(根据儿 童多方面兴趣选择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整体,兴趣能使新旧观念联合起 来);注重教材的排列和教学的步骤 ?【评论】官能心理学与观念联合论及建立在这两种心理学基础上的形式训练说与实质教育论,曾经产生重大影响;但处于前科学阶段,缺乏科学依据。

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

教育心理学课程整理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凭借已有经验和知识,通过与相应的环境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中积累经验(知识)、构建心理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活动,并通过自身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表现出来。这一界定有三个要义:1学习是主体身上发生的变化;2这种变化能保持相对持久;3这种变化是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是后天习得的。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基础。它反映了心理学家对人类(有机体)学习实质(性质)、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条件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换言之,学习心理学(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本质、学习规律、产生条件以及为开展教学促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学习准备:是指个体原有知识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它直接影响到(促进或阻碍)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包括:1个体心理发展准备,包括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2知识经验准备,包括个体过去习得的知识特别是与新学习相关的知识;3学习的动机或倾向,包括个体的求知欲、价值观、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就归因等。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是指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所有方式。学习策略是制约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认知策略问题。 精加工策略: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记忆术是典型利用精加工的技术。 创造性:是指个体具有创造能力的品质或个性倾向与特点。 态度:是一种学习结果。它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通过学习)的中介(调节)因素或一种调节机制,以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行为的选择性与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 道德情感:是指伴随个体的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激励(道德动机)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品质。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于需要而产生的动力(激发),将其行为指向一定目标(情境诱导)并维持朝向这一目标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心理过程与状态。 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对象特点,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策略和技术进行的设计,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特殊迁移: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教学目标: 简答 1、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习观: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内在动机),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学习与智慧的发展是同义语。学习过程是通过认知表征获得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编码系统。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观念组织构建)。 认知表征是指学习者通过知觉将外部事物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事实的过程。认知表征有三种形式:动作表征、映象表征和符号表征。认知表征不仅是个体获得的知识内容,也是个体呈现知识的方式。 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它是围绕的是同一问题不断地展开,而不是同一知识项目。学习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学习准备性、直觉思维和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2、简述加涅有效学习的条件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学分:4 参考学时:总学时:52理论学时:52课内实践学时:0 适用对象: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学前儿童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与之相关的课程还有《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该本课程以《学前儿童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学前儿童教师资格证鉴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该课程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安排表

二、课程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诚实守信,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心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摘要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多个方面总结出学习的一系列规律与特点,在教育教学及个人学习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行为主义的一系列的理论都存在过于机械化、忽视人类复杂性的弊端。因此,应该辩证的看待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从而将它的作用尽可能大的发挥出来。 关键词 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发展局限性 一、概况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的研究思路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为依据,即学习者的行为是其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所以,行为主义学派又被称为“刺激-反应”学派。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二、发展历程及应用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典条件反射的现象可说是无处不有,如“望梅止渴”、“—朝被蛇咬,三年怕并绳”等;在学与教过程中,经典条件反射的例证也不少,其原理也早已被广泛运用。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巴甫洛夫自己并未宣称他的理论是联想主义或行为主义的,但是他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心理学各个基本分支领域简介

心理学各个基本分支领域简介 《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介绍了最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二)》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实验心理学》介绍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验心理学"的学习,让自考生初步了解设计研究课题实验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心理统计》介绍的是心理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心理测量》介绍了制定心理测量量表的科学程序和常用的智力、特殊能力,以及人格测量量表; 《发展心理学》讲的是从婴幼儿到成人乃至一生的心理发展历程,重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应用心理学》概括地说明了心理学的各个应用领域及其基本内容; 《教育心理学》说明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其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人的健康服务;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介绍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及有关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 《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针对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它包括组织的计划、指导、激励和控制等,也就是要为组织提供正确的管理原则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生理心理学》讲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让自考生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史》介绍心理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概况,以及近现代各心理学派别的基本主张,帮助自考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观点; 《心理实验设计》则侧重于培养自考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是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把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成为当前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认知心理学》对自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和掌握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属于专业必修课。 二、作用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 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全面认知企业心理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相关实训,提高专业技能,将心理咨询专业真正服务用企业发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三、前导、后续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与思路 1.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针对不同环节,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

中。 本课程旨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模块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职业性 立足于企业需求,加强学生统计分析能力、调查报告撰写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全面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 (2)实践性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实一体化开展教学,采用任务导向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练、评、改”一体化进行,保证知识与能力之间及时转化。(3)开放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完善学习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重视课内外互补和校内外合作。 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心理咨询的素质拓展课程,旨在培养掌握企业心理调查、心理辅导、EAP活动等具体方法的实践型人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 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⑴ 企业、行业、学校三方联合,确定学习领域 ⑵ 深入企业调研,与毕业生访谈,筛选工作任务。与行业专业、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整合,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 ⑶ “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内模拟实训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项目,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 成给出的工作项目,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工作内容、实施过程学习、汇 总学习成果、总结经验教训等,实现“教、学、练、评、改”一体化进行,保证知识与能力之间及时转化。 ⑷ 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方案设计等纳入过程性评价中,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