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合集下载

禁毒与防艾政策的法律法规分析

禁毒与防艾政策的法律法规分析

禁毒与防艾政策的法律法规分析禁毒与防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针对毒品滥用和艾滋病传播的严重威胁,各国不断制定和完善禁毒与防艾政策,并将其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中,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对禁毒与防艾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分析。

一、禁毒政策法律法规分析1. 毒品相关法律法规毒品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禁毒法》、《刑法》等。

禁毒法规定了毒品的定义、禁止贩卖、制造、走私、持有和使用毒品等行为,并明确了相应的刑事责任。

刑法中对于毒品犯罪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明确了贩卖毒品的刑罚、毒品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等。

2. 预防毒品滥用的法律法规为了加强毒品滥用的预防工作,各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例如,美国制定了《毒品滥用预防和控制法》、《无烟草法案》等相关法律,加强了对毒品滥用的宣传教育和预防工作。

中国制定了《国家禁毒条例》、《学校禁毒条例》等,重点加强了对青少年的毒品滥用预防工作。

3. 国际禁毒合作的法律法规在国际层面上,各国通过签署合约和共同行动计划等形式,加强了禁毒合作。

例如,联合国制定了《单一公约》、《麻醉品公约》、《精神药物公约》等国际禁毒法律文件,要求各国加强对毒品的管制和打击跨国毒品犯罪。

二、防艾政策法律法规分析1. 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各国制定了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例如,中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该条例规定了个人的艾滋病防治义务、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医疗机构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等内容。

2. 艾滋病疫苗的法律法规为了推广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例如,美国设立了《国家艾滋病信息和教育项目法案》,该法案旨在推广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并加强对艾滋病信息和教育的宣传。

3. 国际防艾合作的法律法规国际社会通过签署合约和共同行动计划等形式,加强了防艾合作。

例如,联合国制定了《全球艾滋病联合国政治宣言》、《全球艾滋病联合国行动宣言》等国际防艾法律文件,要求各国加强防艾教育、提高艾滋病防治的国际合作水平。

艾滋病法律法规

艾滋病法律法规

该条例明确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基本 原则、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包括预 防与控制、治疗与救助、保防治法》是我国传染病防治的基本法律,其中也包含了艾滋病防治的相关 内容。
该法规定了传染病防治的基本原则、预防和控制措施、医疗救治和保障措施等方面 的内容。
05
艾滋病防治宣传与教育法律法规
艾滋病防治宣传策略与途径
制定全面宣传策略
包括针对不同人群的宣传内容、方式和频 率等。
拓展宣传途径
利用媒体、网络、社区、学校等多种渠道 进行宣传。
加强合作与联动
政府、社会组织、医疗机构等多方共同参 与,形成合力。
艾滋病防治教育内容与方法
普及艾滋病基本知识
包括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
利用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宣传和教育策略, 提高防治效果。
06
艾滋病法律法规实施与监管
法律法规实施主体及职责划分
01
02
03
政府部门
负责制定、完善艾滋病相 关法律法规,协调各部门 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 金保障。
医疗卫生机构
负责艾滋病的预防、治疗 、监测、报告等工作,保 障感染者接受规范的医疗 服务。
法律法规制定背景与意义
制定背景
随着艾滋病的不断蔓延和传播,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艾滋病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的巨 大威胁。为了有效应对艾滋病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各国纷纷制
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艾滋病防治工作。
法律法规的意义
艾滋病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 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法律法规可以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治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可以为艾滋病感

宣传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

宣传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

宣传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为了宣传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艾滋病,以及在防治艾滋病方面有哪些法律法规。

一、艾滋病的概念与传播途径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目前全球已有数百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且每年新增病例仍在增加。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四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注射毒品传播。

其中,性传播是目前艾滋病感染最主要的途径。

二、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为了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是我国关于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基本法律。

该条例明确了国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管理机制,规定了艾滋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强调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权益保护,以及对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和监督机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传染病防治的基本法律。

该法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进行了规定,对艾滋病的传染、隔离、治疗、预防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行政执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行政执法法》是我国卫生计生行政执法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卫生计生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对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利义务进行了规定,保障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合法权益。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艾滋病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艾滋病条例》主要是为了落实党和国家对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该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推行艾滋病检测、匿名检测、免费检测等措施,提高艾滋病防治意识。

三、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除了法律法规的保障,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1. 保护自己不要随意与他人发生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预防措施;不要共用注射器或其他针具;不要随意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的血液或体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1.19•【文号】国办发〔2017〕8号•【施行日期】2017.01.1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艾滋病防控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19日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署,进一步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防治现状“十二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艾滋病防治各项措施,取得了显著进展。

艾滋病检测力度持续加大,经注射吸毒传播、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以下简称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提高68.1%,病死率降低57.0%,重点地区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基本遏制,全国整体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受艾滋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歧视进一步减轻,基本实现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总体目标。

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防治工作中新老问题和难点问题并存,防治任务更加艰巨。

尚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和病人未被检测发现,性传播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持续升高,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增加较快,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合成毒品滥用及不安全性行为在一定范围存在等诸多因素加大了艾滋病传播风险,社交新媒体的普遍使用增强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隐蔽性,人口频繁流动增加了预防干预难度。

部分地区和部门对防治工作重视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防治技术手段有限,防治能力尚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防治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仍需要长期不懈做好艾滋病防治各项工作。

艾滋病相关法律

艾滋病相关法律
艾滋病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他们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力和社会福利。不能剥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工作、学习、享受医疗保健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也不剥夺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权利。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应对社会承担义务和责任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医务人员说明自身的感染情况,防止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对明知自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而故意感染他人者,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由卫生部颁布,是艾滋病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法律依据。规定艾滋病属乙类管理传染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对社会承担义务和责任,服从并接受医疗或卫生防疫机构的医学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扩散,避免危害其他人。
《关于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1995年国务院批准颁布,对我国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方针、原则、目标、措施作了规定,是防治工作纲领性文件。
《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的意见》:1999年4月,卫生部颁布。通知明确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管理的原则、方式和措施,明确了感染者和病人的权利和义务,使策性很强的艾滋病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1988年1月14日,卫生部等7个部委颁布。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获得医疗服务、劳动就业、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等的权利。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隐私权应受到尊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不得将病人和感染者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公布或传播。
《中国预防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1998年10月,卫生部、国家计委、科技部和财政部下发。

目前我国实行艾滋病的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艾滋病的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艾滋病的制度艾滋病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给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挑战。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面临着艾滋病的防控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实行了多项制度,旨在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提供艾滋病相关服务以及保障艾滋病患者的权益。

下面将分别介绍我国实行的艾滋病预防制度、防控措施和保障政策。

一、艾滋病预防制度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我国建立了一系列预防制度。

首先,我国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媒体、互联网和社区等渠道向公众普及艾滋病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风险认知。

其次,我国积极开展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工作,鼓励高危人群主动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艾滋病防控设施的建设,提供无偿的安全注射器和安全性行为用品,以减少毒品使用者和高危人群的感染风险。

二、艾滋病防控措施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首先,我国加强了母婴传播的防控工作。

通过推广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实施垂直传播阻断项目,大大降低了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风险。

其次,我国积极开展艾滋病的性传播防治工作。

通过推广安全性行为用品和宣传正确的性行为知识,鼓励人们采取安全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

此外,我国还加强毒品管理工作,通过开展替代治疗和康复服务,减少毒品使用者的感染风险。

三、艾滋病患者的权益保障我国致力于保障艾滋病患者的权益,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首先,我国颁布了法律法规,明确了艾滋病患者的权益保护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行为。

其次,我国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了免费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并建立了艾滋病防治网络,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和支持。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和康复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结起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制度来应对艾滋病的挑战,包括预防制度、防控措施和保障政策。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病毒检测、防控设施建设和保障艾滋病患者权益等措施,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效减少了艾滋病的传播和歧视现象。

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

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

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3.0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9号•【施行日期】2019.03.02•【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艾滋病防控正文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年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57号公布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发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业,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依照本条例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捐赠,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关怀和救助。

艾滋病相关法规与政策

艾滋病相关法规与政策

艾滋病相关法规与政策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全球公共卫生的传染病,其高传染性和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的特点使得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防控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艾滋病相关的法规与政策,以帮助读者了解各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和管理情况。

艾滋病及其传播途径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病毒感染,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艾滋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因此各国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国际艾滋病防治法规与政策在国际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是联合国系统内主导艾滋病相关工作的机构。

UNAIDS制定了《全球艾滋病防治战略》以及其他一系列文件,旨在促进各国采取行动,减少艾滋病的传播,提供艾滋病治疗和关怀服务,并保护HIV 感染者的基本人权。

中国艾滋病防治法规与政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与政策来应对艾滋病的挑战。

1. 中国艾滋病防治法中国艾滋病防治法于2006年颁布,明确规定了艾滋病的预防、治疗、支持及监管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该法明确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相关的基本人权保护。

2. 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通过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的干预,加强艾滋病的防控和管理。

3. 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中国政府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并普及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4. 艾滋病治疗和关怀服务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艾滋病的治疗和关怀服务,并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以改善HI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

其他国家艾滋病防治法规与政策各国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其他国家的典型案例:美国美国政府采取了多项举措来防控艾滋病,包括制定《艾滋病计划》和《全球艾滋病防治战略》,并建立了多个艾滋病防控机构,提供艾滋病测试、治疗和宣传教育服务。

南非南非是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艾滋病和传染病管理法》,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并开展大规模的艾滋病测试和宣传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纲领性文件
《中国预防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 2010)》(1998年国务院下发)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 2005)》(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 《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2004年国务院下发)
二、艾滋病防治条例
艾滋病防治条例
2006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 艾滋病防治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 一种传染病制定的防治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 不仅仅代表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艾滋病防治工 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艾滋病防治工作 进入法制化轨道。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三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 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 ,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 消毒管理制度,防止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和 医源性感染。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三十六条: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 、细胞、骨髓等的,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 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不 得采集或者使用。但是,用于艾滋病防治科 研、教学的除外。
“四免一关怀”
四免:
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 费抗病毒治疗; 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可得到免费、 匿名咨询和初筛检测; 对艾滋病患者的遗孤实行免费上学; 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 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
一关怀:
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给予 必要的生活救济。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 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 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 病进行治疗。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四十二条: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 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 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 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 告知其监护人。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二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 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 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 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 治。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艾滋病预防、 诊断、治疗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艾滋病防 治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医药 以及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防治艾滋病的 临床治疗与研究。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艾滋病 防治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二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 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 据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 艾滋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艾滋病监测 和专题调查,掌握艾滋病疫情变化情况和流行趋势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艾滋病发生、流行以及影 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开展监测活动。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 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三十条: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应当依照《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定期进行 相关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经营者 应当查验其健康合格证明,不得允许未取得 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三十二条:对卫生技术人员和在执行公务 中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组 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 疗保健措施。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 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艾滋病 防治工作或者因执行公务感染艾滋病病毒,以 及因此致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的人员, 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 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有关部门、组织 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 持。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有关艾滋 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医务人员在开 展艾滋病、性病等相关疾病咨询、诊断和治疗过程 中,应当对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艾滋病相关法Leabharlann 、法规和政策朝阳区疾控中心
一、政府承诺
领导人讲话
1994年和2001年,中国政府分别在全球艾滋 病防治政府首脑会议的《巴黎宣言》和联合 国艾滋病特别联大上签字,作出了预防控制 艾滋病的政府承诺。 胡锦涛总书记曾批示:“艾滋病防治是关系 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党 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入 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三十七条:
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 ,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人体血液 制品,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经国务院药品 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 、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依照国境卫生 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接受出入境检验 检疫机构的检疫。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不 得进口。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二十三条: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 检测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 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 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 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 和初筛检测。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 其他有关部门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需要, 可以规定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形。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三十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 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时,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 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 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 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 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