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术后抗凝治疗并发硬膜外血肿的病例分析
急性硬膜外血肿18例临床分析

急性硬膜外血肿18例临床分析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急性硬膜外血肿通常是严重的颅脑损伤,伤势重,应手术快速减压,清除血肿,术后及时康复训练。
自2013年04月至2015年8月在我科开颅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18例,结果8例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其中轻残2 例,重残1 例,死亡1 例。
术后未发生再出血患者。
结论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同时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处理也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1.l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8~59岁,平均32岁。
损伤原因车祸伤16例,坠落伤1例,意外伤l例。
开放性损伤2例,合并脑挫伤6例。
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20 min~1 h临床表现:呕吐12 例,躁动8 例,偏瘫6 例。
GCS 评分:10 例8-10 分,6 例6-7 分,2 例3-5 分。
影像学检查:全部患者经头颅CT 检查证实为急性硬膜外血肿,6例存在脑挫裂伤,血肿量55~165 mL,平均(85.5612.36)mL。
1.2 手术方法本组1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均采用骨瓣成形开颅。
单侧血肿者行按血肿部位大小做马蹄形切口1:1开颅,若骨折线横越脑膜中动脉主干,颞部切口下端宜达颧弓上方0.5—1.0cm处便于术中处理破损的脑膜中动脉,对于脑疝患者根据术中脑压情况决定是否保留骨瓣,如果单纯血肿单侧瞳孔散大清除血肿后脑压不高的骨瓣恢复,术中颅内压高,剪开硬脑膜,并扩大骨窗,行去骨瓣减压术。
术前双侧瞳孔散大或合并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病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切口。
开颅血肿清除病例术中硬膜外腔均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24-48小时拔除。
本组病例开骨瓣血肿清除18例,其中马蹄形切口开颅12例,标准大骨瓣减压切口开颅6例。
保留骨瓣10例,去掉骨瓣8例。
存活17例,死亡1例。
死亡原因:术前双瞳孔散大,同时合并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术后死于脑干功能衰竭。
颈椎前路术后颈部切口血肿的早期观察与急救

颈椎前路术后颈部切口血肿的早期观察与急救1. 引言1.1 颈椎前路术后颈部切口血肿的危害1. 导致颈部疼痛和肿胀:颈椎前路术后颈部切口血肿会使切口部位受到压迫,出现疼痛和肿胀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增加感染风险:血肿会使切口愈合困难,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增加患者的病情复杂性和治疗难度。
3. 压迫邻近神经和血管:颈部切口血肿若增大会压迫周围神经和血管,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循环障碍,出现头晕、复视、肩臂麻木等症状。
4. 影响创口愈合:血肿会影响创口的正常愈合过程,延长愈合时间,增加创口裂开、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的风险。
对颈椎前路术后颈部切口血肿的及时观察和处理至关重要,以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后果,并保证手术效果的顺利达到。
1.2 术后颈部切口血肿的症状表现1. 颈部局部疼痛:术后颈部切口出现血肿后,患者通常会出现颈部局部疼痛的症状。
疼痛的程度会视血肿的大小和位置而有所不同。
2. 颈部肿胀:血肿形成后,颈部局部会明显肿胀,甚至可能出现明显的皮肤红肿现象。
这种肿胀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外观,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3. 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颈部感觉异常的情况,如刺痛、麻木等。
这种感觉异常可能是由于血肿压迫周围神经所导致。
4. 吞咽困难:较大的颈部血肿可能会对周围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压迫,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
出现吞咽困难的患者需及时就医。
5. 体温升高:在一些情况下,颈部血肿还可能伴随着患者体温的上升,出现发热等症状。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引发的。
术后颈部切口血肿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需要患者及时关注并及时就医。
早期观察和发现症状,对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1.3 早期观察的重要性早期观察对于术后颈部切口血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颈部切口血肿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早期观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早期观察可以帮助及时发现颈部切口血肿的迹象。
在手术后的早期阶段,颈部切口处的疼痛、肿胀、发红等症状可能会被患者或医护人员忽略,但这些症状可能是血肿形成的先兆。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硬膜外血肿临床成因及防治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硬膜外血肿临床成因及防治作者:徐晓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2期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EH)临床上较少见。
Jackson于1869年首次报告本病。
此后,文献中散在报告大约287例。
SEH发生常与抗凝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硬膜外插管等有关。
1硬膜外血肿临床上较少见。
发生率较低,王少波等报道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手术共1 710例,术后出现颈椎SEH11例,发生率为0.64%。
他指出SEH发生的原因较多,包括凝血机制障碍、外伤、血管畸形及自发性出血等。
其中脊柱手术、硬膜外插管及抗凝血治疗等医原性原因所致是其临床发生的常见原因。
其分析11例病例中,术前有肝功能不良,血小板低等凝血机制障碍者6例,为术前手术禁忌证把关不严造成。
4例由于术后引流不畅引起SEH形成,为术后切口引流管管理不善引起。
上述报告中可见脊柱术后出现的SEH是其临床最常见的原因。
这与我本人所经治2例患者,一例为术前凝血障碍,一例为术后引流管管理不善引起大体相同。
同回顾近年来见诸文献报道及本人临床经见少数病例诊治就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硬膜外血肿临床成因及防治作一回顾。
2从发病时间来说临床所见SHE大多以术后72h以内急性发作常见,王少波等报道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手术共1710例,术后出现颈椎SEH11例均为术后3d以内的急性发作病例。
而发作于术后72h以后的所谓迟发性SHE罕见。
周菲菲等于2007年曾报道过一例迟发性SHE。
3当术后SHE出现且压追脊髓出现急性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时,应紧急行伤口探查,血肿清除、脊髓减压术,已有试验证明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决于压迫的力量、压迫持续的时间及运动障碍出现的速度。
临床资料的研究中得出,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不仅取决于距脊髓减压手术的时间,还取决于术前血肿对脊髓压迫的程度,即术前运动及感觉功能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术后恢复较好。
即使当时无法立即行MRI检查,也应该争取时间尽快手术探查减压,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争取行MRI检查,留下资料已作后期总结与提高。
硬脑膜外血肿病案分析

病理生理
• 或更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少数由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 的形成机制: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 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 骨折的出血。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在硬脑膜与 颅骨分离过程中,可又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更加增大。 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 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 盖部。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的出血量,可因出血速 度、代偿机能、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等而异,一般成人幕 上达20ml以上,幕下达10ml时,即有可能引起,绝大多数 周急性型。出血来源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其主干或前支 的出血速度快,可在6—12小时血肿出现症状可较迟,可 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最常发生于颞区,多数为单 个血肿,少数可为多个,位于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或位 于小脑幕上下
图片1
2
3
问题3 对段某的伤情观察中最重要 的是什么?如何对她进行病情观察判 断?
• 首先1 硬脑膜外血肿? 指血液积聚于颅骨与 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 • 病因 1 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颅骨 骨折或颅骨局部变形而造成血管损伤出血所致。 • 2 硬脑膜外血肿在颅内血肿中比较常见。血 肿位于颅骨内壁和硬脑膜之间,由脑膜血管, 静脉窦和板障血管的破裂而引起。好发于额、 顶、颞部,绝大多数的硬膜外血肿伴有颅骨骨 折。
再次出现呼之不应,查体不合作,对疼痛刺激反 应减弱,右侧瞳孔直径4mm,左侧瞳孔直径仍 2.5mm,对光反射存在,P54次/分,R16次/分, BP170/70mmHg,spo290%,急查CT显示: 右侧额颞叶硬膜外血肿,后枕部血肿,约10ml, 脑挫裂伤。入院后积极行术前准备,急诊在全麻 行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头部置有 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各一根,胃管、尿管各一 根。神志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2.5mm,对光反射减弱,术后第二天血氧饱和 度维持在90%—93%,已行气管切开,给予脱 水、抗炎、止血、抗癫痫、营养脑神经、促醒、 静脉营养等综合药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浅谈颈椎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观察及护理

浅谈颈椎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观察及护理作者:袁晨晓张军良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18期【摘; 要】目的:对于施行颈椎前路手术之后出现硬膜外血肿的病人在初期的观察结果和在医学临床上的护理实践经验进行调查和分析。
方法:选择本院在2013年10月到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颈椎前路手术之后存在硬膜外血肿的病人10位,在这10位硬膜外血肿病人当中,包含了六位男性病人以及四位女性病人,病人的年龄区间在39岁到68岁之间,病人年龄的平均数是49.6岁。
在手术前对病人的相关病症情况进行评价,密切观察施行颈椎前路手术之后病人初期神经功能的变化,注重相关体位护理,引流管和创口的护理以及基础和心理方面的护理,保证病人的康复锻炼。
结果:本次研究中,有十位病人在施行颈椎前路手术之后,存在初期程度不一的神经功能恶化,通过二次手术检查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病人患有硬膜外血肿,施行血肿清除手术,在手术结束之后,注重有关护理的实施,病人的相关病症情况得到缓解,十位病人均康复出院。
结论:对于患有施行颈椎前路手术之后存在的硬膜外血肿,严密观察病人的神经功能变化,应用相关护理和治疗手段,能够尽早治疗病人的硬膜外血肿,减少病人残疾的几率,帮助病人更快痊愈。
【关键词】颈椎前路手术;硬膜外血肿;初期观察和护理硬膜外血肿,是施行颈椎前路手术之后初期存在的相关并发症中的一种病症,硬膜外血肿的发生几率在0.17%到0.25%之间,硬膜外血肿能够压迫病人的颈部脊髓,造成病人手术后初期神经功能的恶化,从而使病人的肢体感觉退化,运动功能严重降低,甚至压迫病人的呼吸中枢,导致病人出现生命危险。
本次研究通过选择本院在2013年10月到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颈椎前路手术之后存在硬膜外血肿的病人10位,旨在对于施行颈椎前路手术之后出现硬膜外血肿的病人在初期的观察结果和在医学临床上的护理实践经验进行调查和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在2013年10月到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颈椎前路手术之后存在硬膜外血肿的病人10位,在这10位硬膜外血肿病人当中,包含了六位男性病人以及四位女性病人,病人的年龄区间在39岁到68岁之间,病人年龄的平均数是49.6岁。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临床分析和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临床分析和治疗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曾收治的56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再发可分为3种: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对侧再发血肿,原因各不相同。
结论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
目前我们讨论的是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一般情况下并发血肿(硬膜外血肿)多采用开颅血肿清除的方法。
标签:血肿;硬膜下;慢性;引流术;并发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临床常见,钻孔引流术(BHID)是目前普遍认可的治疗首选方法,具有简单有效、损伤小的特点,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再发率。
我科2005年9月~2007年8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6例,均采用颞骨单孔血肿腔冲洗引流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有6例并发硬膜外血肿,现将血肿并发的原因予以分析并提出预防方法和处理意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2005年9月~2007年8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6例,男43例,女13例,年龄54~82岁,平均(63.0±4.6)岁[1]。
其中无明确致伤经历者24例。
1.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头晕表现,精神症状、智力下降、反应迟钝21例,小便失禁6例,语言障碍14例,意识障碍8例,血肿对侧肢体乏力43例。
均由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单侧血肿52例,双侧4例。
2 治疗与结果56例患者入院后均采用钻孔引流术。
术后3例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复查头颅出现急性硬膜外血肿(其中2例出现在同侧颅骨钻孔处的周围,1例出现在对侧),血肿量大约50ml,需要手术治疗。
还有3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外出血(切开硬膜直入引流管后出现硬膜外出血),都行悬吊硬膜止血,但是仍有血性液体渗出,行扩大骨窗后塞入明胶海棉悬吊止血,术后2d复查CT,仍有少量硬膜外血肿。
但不具备手术指征,给予保守治疗,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2]。
颈椎手术的陷阱——并发症预防与分析

上肢放射性疼 痛或截瘫加重, 3个月后恢复; 多属于手术器 械性损伤。因 此,在开骨槽 时,要注意凿 进的深度。发 生率约0.41%。
常见并发症
硬膜外血肿
来源于硬膜外丰 富的静脉丛形成 血肿是颈椎前路 术后的少见并发 症,发生率为 0.1%-0.2%。
胸膜损伤
吞咽困难
椎间隙变窄 切口软组织血肿
显露低位颈 手术部位越 由于植骨块受
不管对于患者,还是医生,充分认识、积极预防和有效处 理可能的手术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
(A wise evaluation, a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a effective treatment on an individual are the main strategies to void complications)
颈椎手术后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因素对颈椎术后疗效的影 响近年来已得到相当程度关注。有研究显示,部分颈椎病患者术前存 在明显抑郁及焦虑的负面心理,其中有14.12%的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 症状,15.29%的患者存在轻度焦虑症状,9.41%的患者存在中度焦虑症 状.
Wang MC, Chan L, Maiman DJ, et al.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spine surgery for degenerative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Spine (Phila Pa 1976). 2007 Feb 1;32(3):342-7.
概述(Summary)
Wang等分析美国全国范围住院患者信息,发现颈椎退行性疾病手术并 发症发生率4%,在院死亡率为0.14%,其中20-34岁年龄段死亡率为 0.03%,而在75岁及以上年龄段死亡率高达1.33%;
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女性患者段某,67岁,不慎摔伤头部,伤后呼之不应,对疼痛刺激反应存在,伴恶心呕吐四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半小时后送往医院,入院时 T36.5℃, P67次∕分,R18次∕分,BP150∕80mmHg, 呼之能应,查体合作,对疼痛刺激反应敏感,语言对答如流,诉右额颞部及后枕部胀痛激烈难忍,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存在,约30分钟后病人再次出现呼之不应,查体不合作,对疼痛刺激反应减弱,右侧瞳孔直径4mm,左侧瞳孔直径仍2.5mm,对光反射存在,P54次∕分,R16次∕分,BP170∕70mmHg,spo290%,急查CT显示:右侧额颞叶硬膜外血肿,后枕部血肿,约10ml,脑挫裂伤。
入院后积极行术前准备,急诊在全麻行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头部置有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各1根,胃管、尿管各1根。
神志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减弱,术后第2天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3%,已行气管切开 ,给于脱水、抗炎、止血、抗癫痫、营养脑神经、促醒、静脉营养等综合药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段某伤后呼之不应,伴恶心呕吐四次,护士处理患者现场急救应首先从哪些方面做?分析:根据护者当时状况,护士急救首先:①确保呼吸道的通畅。
因患者受伤后就呼之不应,伴频繁呕吐,这时患者的神志不清,她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均减弱,易导致误吸,紧急情况下在观察呼吸的同时应立即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快速清除口鼻腔呕吐物、分泌物,进一步判断患者有无舌根后坠,若有立即将患者下颌托起,放置口咽通气导管,彻底抽吸气管内误吸的呕吐物、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畅通气道,人工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以确保呼吸道的通畅,避免误吸,导致窒息。
②给予持续低流量的氧气吸入,以改善脑细胞缺氧状况,减轻脑神经、脑细胞的损伤,促使脑神经功能恢复。
③及时观察判断瞳孔变化、血压、脉搏和呼吸的变化,警惕脑疝早期征兆的发生,一旦发现某一方面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紧急降颅内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