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地层描述
地层分层

me):1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1:填筑土1-1:素填土1-2:杂填土pd2第四系全新统种植土层Q42:种植土al+pl):3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3-1 :淤泥、淤泥质土,流塑。
(柱状图内应分层,层号相同,下同)3-2 :黏性土(粉质黏土、黏土)3-2-1:软塑3-2-2:可塑3-2-3:硬塑3-3:粉土3-3-1:松散3-3-2:稍密3-3-3:中密3-4:粉、细砂3-4-1:松散3-4-2:稍密3-4-3:中密3-5:中砂3-5-1:松散3-5-2:稍密3-5-3:中密3-6:粗、砾砂3-6-1:松散3-6-2:稍密3-6-3:中密3-7: 圆砾3-7-1:稍密3-7-2:中密3-7-3:密实3-8: 卵石3-8-1:稍密3-8-2:中密3-8-3:密实dl4 坡积层:Q44-1黏性土(粉质黏土、黏土)4-1-1 :可塑4-1-2 :硬塑4-1-3 :坚硬4-2碎石土:4-2-1:松散4-2-1:稍密4-2-1:中密el5 残积层 Q45-1黏性土(由沉积岩残积而成的粉质黏土、黏土)5-1-1 :可塑5-1-2 :硬塑5-2玄武岩残积土:5-2-1:可塑5-2-2:硬塑5-3砂(砾)质粘性土(由花岗岩残积而成)5-3-1:可塑5-3-2:硬塑6下第三系丹霞群(Edn)6-1:全风化岩6-2:强风化岩6-3:中风化岩6-4:微风化岩次亚层编号:-1:粉砂质泥岩-2:泥质粉砂岩-3:粉、细砂岩-4:中、粗砂岩-5:含砾砂岩(不再定名砂砾岩)-6:砾岩7侏罗系上统高基坪群(J3gj)7-1:全风化岩7-2:强风化岩7-3:中风化岩7-4:微风化岩次亚层编号:-1:页岩-2:炭质砂岩-3:粉、细砂岩-4:凝灰岩、凝灰角砾岩8侏罗系下统蓝塘群(J1ln)8-1:全风化岩8-2:强风化岩8-3:中风化岩8-4:微风化岩次亚层编号:-1:泥岩、页岩、炭质泥页岩-2:泥质粉砂岩-3:粉、细砂岩-4: 含砾砂岩-5:硅质粉砂岩9 泥盆系帽子峰组群(D3m)9-1:全风化岩9-2:强风化岩9-3:中风化岩9-4:微风化岩次亚层编号:-1:粉砂质泥岩-2:炭质或泥质粉砂岩-3:粉、细砂岩-3:页岩、炭质页岩岩浆岩:10上第三系(N)玄武岩、10-1:全风化岩10-1:强风化岩10-1:中风化岩10-1:微风化岩11晚侏罗系燕山期岩浆侵入岩(γ52(3))花岗岩11-1:全风化岩11-1:强风化岩11-1:中风化岩11-1:微风化岩描述示范:微风化细砂岩6-4-3:棕红、紫红色,不均匀夹有泥质粉砂岩和含砾砂岩薄层,岩质新鲜,锤击声脆,砂状结构,层状构造,组织结构稍有破坏,裂隙稍发育, 岩芯多呈长柱状,部分短柱状,合金钻具可钻进,RQD=70%。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一、地层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一、下更新统(Q1)1、冰渍冰水沉积层(Q11gl-fgl)灰白色砂砾卵石,泥沙质半胶结,砾石成分为安山岩、玄武岩、片麻岩、花岗岩等。
砾径一般4-15cm,少数大者达50-60cm,呈半棱角状。
泥沙混杂,有的砾石直立,并有马鞍石。
砾石有明显的压裂现象,个别压裂宽达3-5cm。
砾石风化剧烈,有的手搓即碎,砾卵石含量约占60%。
2、坡洪积层(Q12dl-pl)棕红色,底部为浅灰绿色含砾(碎)石粘土亚粘土。
粘土塑性较强,具垂直节理和大空隙(0.5-1.0mm),含有直径3-5mm铁锰质结核,并有铁锰染现象。
二、中更新统(Q2)1、洪积层(Q21pl)砂砾卵石层,杂色,成分比较单一,与母岩有关。
砂砾石含量占40-60%,其余为中粗砂,砾径一般为3-8cm,大者10-15cm,大于40cm 的极少。
分选磨圆不好,呈棱角-次棱角状,并混有少量粘土。
厚度一般3-10m,最厚达50m。
本层之上为Q22棕黄色亚粘土,之下为Q12棕红色粘土。
2、坡洪积层(Q22dl-pl)棕黄色、棕红色亚粘土含砾卵(碎)石,干时致密坚硬,下部含卵碎石较多,卵碎石成分为安山岩、花岗岩、闪长岩,砾径一般5-10cm,大者达15-20cm呈半棱角状,间夹有砂碎石混土薄层,砂碎石砾径一般7-12cm,呈棱角-半棱角状,无分选性,厚度薄者为0.3-0.4m,厚者达4-5m。
三、上更新统(Q3)1、冲湖积层(Q31ql-l)粉细砂夹薄层亚砂土、亚粘土,含砾中粗砂透镜体及薄层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交错层理明显,尤以下部发育有铁锰染现象。
2、坡洪积层(Q31dl-pl)深灰黄色含砾(碎)石亚砂土、亚粘土,夹砂砾(碎)石透镜体。
砾碎石砾径一般0.5-2cm,大者5-8cm,呈棱角-半棱角状。
有发育较差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有钙质网纹和斑点。
3、洪冲积层(Q31pl-al)上部为褐黄色、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
Q4地层描述

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冲洪积层(Q4al+p1)、崩坡积层(Q4col+del)、残坡积层(Q4dl+el)、滑坡堆积层(Q4del)和泥石流堆积层(Q4sef),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以及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岩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0.20~0.50m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2.00~4.00mm),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0.40~2.00m。
2、冲洪积层(Q4al+p1)(1)粉质粘土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0.1~3.5m。
(2)含角砾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2.00~4.00mm,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0.30~3.00m。
(3)角砾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0.40~4.70m。
(4)碎石土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1.4~1.5m 。
(6)含卵石粉土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0.5~2.0cm,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上海地层

地质年代土层序号土层名称及特征全新统︵Q4︶①1层人工填土,层顶埋深0m,一般厚度0.5-2.0m,松散,含碎石、块石、垃圾、植物根茎等,分布普遍。
①2层浜土、层顶埋深1.0-2.0m,一般厚1—4m,流塑,为黑色淤泥、杂物、味臭,分布于暗浜,明浜浜底和池塘区。
②0层江滩土、分布于黄浦江二侧,属近代黄浦江河漫滩沉积物,层顶埋深1.5-3.0m,厚0-16.0m,为粘质粉土,土质不均匀;②1层褐黄色粘性土,俗称硬壳层,层顶埋深0.5-2.0m,一般厚1.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可塑—软塑,含氧化铁锈斑及铁锰质结核,分布普遍;②2层灰黄色粘性土,与②1层呈渐变状,层顶埋深2.0-3.0m,一般厚0.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软塑,含铁锰质斑点,云母,粉砂等,分布普遍,在②3层发育的地段,②2层有时缺失,②1层变薄;全新统︵Q4︶②3层灰色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粉砂,层顶埋深2.0-3.0m,一般层厚3.0-15.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沿苏州河二侧分布,经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外后向北东方向越过黄浦江而去,该层为吴淞江古道的沉积物,中间厚,二边薄、松散,稍密,含云母,夹粘性土凸镜体,土质不均匀。
砂性土渗透系数0.1m/d-0.27m/d,静止水位离地表1.0左右。
在吴淞江古道分布区,③层、④层会变薄或缺失(参见上海市岩工程勘察规范附图B);③1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3.0-4.0m,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有机质等,分布普遍;③2层灰色粉性土,粉砂,夹薄层粘性土,层顶埋深4.0-5.0m,厚1.0-3.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松散—稍密,含云母,土质不均匀,呈透镜状局部分布;③3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5-7m,一般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和有机质,分布较普遍。
第③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在3×10-1m/d左右,贮水系数1.6×10-6(根据野外slug Test);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层顶埋深7.0-12.0m,一般厚5.0-10.0m,滨海—浅海相沉积,流塑,含云母、有机质、夹薄层粉砂,局部夹贝壳碎屑,分布普遍,野外slug Test测定渗透系数为7×10-3m/d, 贮水系数1.56×10-3;⑤1层褐灰色粘性土,层顶埋深15.0—20.0m,一般厚5.0-17.0m,滨海相、沼泽相沉积,软塑—可塑,含云母,有机质,夹泥质、钙质结核和半腐芦苇根茎,分布普遍,局部出现淤泥质土。
评估区地层岩性简表

O2m
0.5~26
黑色页岩为主,上部夹薄层灰岩
枯牛潭组
O2g
5~26
灰色中厚层泥质灰岩及瘤状灰岩
下统
大湾组
O1d
29~71
黄绿色页岩与生物结晶灰岩互层
红花园组
O1h
16~43
深灰色页岩与扁豆状灰岩互层
分乡组
O1f
11~36
灰色白云岩、生物灰岩夹页岩
杨家坝组
O1y
9~24
灰绿色页岩与白云岩互层,底为0.1~2.6m灰绿、兰灰色页岩
下统
双河场群
S1sh
527~529
上部黄绿色页岩夹泥质粉砂岩;下部炭质页岩、硅质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偶夹重晶石矿
奥
陶
系
上统
五峰组
O3w
14~32
黑色薄层硅质岩与炭质页岩互层
临湘组
O3l
2~13
上为黄绿、深灰色页岩,下为灰色中厚层瘤状灰岩
中统
宝塔组
O2b
12~29
灰、灰紫、紫红色龟裂纹泥质灰岩夹瘤状灰岩
栖霞组
P1q
52~136
灰黑色厚层块状沥青质灰岩,下部夹多层黑色钙质页岩、泥质粉砂岩
铜矿溪组
P1t
0.4~10
铝土岩、炭质页岩夹煤、黄铁矿、赤铁矿
下
古
生
界
志
留
系
中统
徐家坝群
S2xj
201~419
顶部:灰绿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上部:灰白色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夹钙质粉砂岩。中部:扁豆状石英粉砂岩与砂质页岩不等厚互层。下部:黄绿色页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及生物灰岩透镜体。底部:中层泥质粉砂岩
上海地层

地质年代土层序号土层名称及特征全新统︵Q4︶①1层人工填土,层顶埋深0m,一般厚度0.5-2.0m,松散,含碎石、块石、垃圾、植物根茎等,分布普遍。
①2层浜土、层顶埋深1.0-2.0m,一般厚1—4m,流塑,为黑色淤泥、杂物、味臭,分布于暗浜,明浜浜底和池塘区。
②0层江滩土、分布于黄浦江二侧,属近代黄浦江河漫滩沉积物,层顶埋深1.5-3.0m,厚0-16.0m,为粘质粉土,土质不均匀;②1层褐黄色粘性土,俗称硬壳层,层顶埋深0.5-2.0m,一般厚1.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可塑—软塑,含氧化铁锈斑及铁锰质结核,分布普遍;②2层灰黄色粘性土,与②1层呈渐变状,层顶埋深2.0-3.0m,一般厚0.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软塑,含铁锰质斑点,云母,粉砂等,分布普遍,在②3层发育的地段,②2层有时缺失,②1层变薄;全新统︵Q4︶②3层灰色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粉砂,层顶埋深2.0-3.0m,一般层厚3.0-15.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沿苏州河二侧分布,经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外后向北东方向越过黄浦江而去,该层为吴淞江古道的沉积物,中间厚,二边薄、松散,稍密,含云母,夹粘性土凸镜体,土质不均匀。
砂性土渗透系数0.1m/d-0.27m/d,静止水位离地表1.0左右。
在吴淞江古道分布区,③层、④层会变薄或缺失(参见上海市岩工程勘察规范附图B);③1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3.0-4.0m,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有机质等,分布普遍;③2层灰色粉性土,粉砂,夹薄层粘性土,层顶埋深4.0-5.0m,厚1.0-3.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松散—稍密,含云母,土质不均匀,呈透镜状局部分布;③3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5-7m,一般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和有机质,分布较普遍。
第③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在3×10-1m/d左右,贮水系数1.6×10-6(根据野外slug Test);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层顶埋深7.0-12.0m,一般厚5.0-10.0m,滨海—浅海相沉积,流塑,含云母、有机质、夹薄层粉砂,局部夹贝壳碎屑,分布普遍,野外slug Test测定渗透系数为7×10-3m/d, 贮水系数1.56×10-3;⑤1层褐灰色粘性土,层顶埋深15.0—20.0m,一般厚5.0-17.0m,滨海相、沼泽相沉积,软塑—可塑,含云母,有机质,夹泥质、钙质结核和半腐芦苇根茎,分布普遍,局部出现淤泥质土。
Q4地层描述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
2、冲洪积层(Q4al+p1)(1)粉质粘土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
(2)含角砾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
(3)角砾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
(4)碎石土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
(6)含卵石粉土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卵石含量约为15~40%,粉土”含量约占40~60%。
该层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之上或夹于卵石、粉土层中,层厚为~。
(7)卵石灰、灰黄色,稍湿~湿,一般粒径2~4cm,部分卵石粒径达8cm 以上,分选性较差,级配不良,卵石多呈次棱-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卵石含量约占50~60%,砾石含量约占20~30%,充填物主要为砂和粘性土。
该层分布于粉土层之下或夹于粉土层中,厚度不均匀。
根据其密实度划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四个亚类。
标准地层表

7 2 间断裂隙 空洞 充填可塑红粘土
7 3 间断裂隙 空洞
1 1 Q4 ml 素填土 填土 杂色,松散~稍密,稍湿,均匀性较差,主要成分由人工回填粘土、碎石及块石组成,其粒径一般为10-150mm。
1 2 Q4 ml 杂填土 填土 杂色,松散~稍密,稍湿,均匀性较差,主要成分由人工回填粘土、碎石及生活垃圾组成。
2 1 Q4 pd 耕土 填土 灰褐色、褐色,其中包含有大量植物根系,含约15%~25%的沙粒,粒径约为2~8mm,分布厚度不均。
5 1 裂隙 空洞 无充填
5 2 裂隙 空洞 充填硬塑红粘土
5 3 裂隙 空洞 充填可塑红粘土
5 4 裂隙 空洞 充填软塑红粘土 红粘土
6 3 溶洞 空洞 充填可塑红粘土
6 4 溶洞 空洞 充填软塑红粘土
3 1 Q4 el+dl 硬塑红粘土 粘土 黄褐色,呈硬塑状态,结构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局部含少量风化残积团块,土粒分布不均匀。
3 2 Q4 el+dl 可塑红粘土 粘土 黄褐色,呈可塑状态,结构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局部含少量风化残积团块,土粒分布不均匀。
3 3 Q4 el+dl 软塑红粘土 粘土 黄褐色,呈软塑状态,结构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局部含少量风化残积团块,土粒分布不均匀。
4 1 T1yn 泥质石灰岩 硬质岩石 强风化 灰白色,中至厚层强风化泥质石灰岩,节理裂发育,岩芯破碎,呈砂状及碎块状。
4 2 T1yn 泥质石灰岩 硬质岩石 中风化 灰白色、灰色、灰黑色,中至厚层中风化泥质石灰岩,节理裂隙发育,见方解石脉充填,见少量节理面被铁质侵染为红色,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块状及少量砂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冲洪积层(Q4al+p1)、崩坡积层(Q4col+del)、残坡积层(Q4dl+el)、滑坡堆积层(Q4del)和泥石流堆积层(Q4sef),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以及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岩层,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
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0.20~0.50m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2.00~4.00mm),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0.40~2.00m。
2、冲洪积层(Q4al+p1)
(1)粉质粘土
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0.1~3.5m。
(2)含角砾粉质粘土
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2.00~4.00mm,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0.30~3.00m。
(3)角砾
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0.40~4.70m。
(4)碎石土
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
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1.4~1.5m 。
(6)含卵石粉土
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0.5~2.0cm,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卵石含量约为15~40%,粉土”含量约占40~60%。
该层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之上或夹于卵石、粉土层中,层厚为1.3~5.8m。
(7)卵石
灰、灰黄色,稍湿~湿,一般粒径2~4cm,部分卵石粒径达8cm 以上,分选性较差,级配不良,卵石多呈次棱-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卵石含量约占50~60%,砾石含量约占20~30%,充填物主要为砂和粘性土。
该层分布于粉土层之下或夹于粉土层中,厚度不均匀。
根据其密实度划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四个亚类。
3、崩坡积层(Q4col+del)
崩坡积物(Q4col+del):为陡崖崩积堆积产物,物质组成主要为粘性土混杂碎石或碎块石土,结构稍密~中密,土石比约1:3,层厚一般为0.8~4.0m。
4、残坡积层(Q4dl+el)
残坡积物(Q4dl+el):棕红、松散,为砂岩和泥岩风化堆积产物,由上往下颗粒逐渐变粗,分选性差,物质组成主要为粘性土混杂碎石或碎块石土,结构稍密~中密,土石比约2:1,厚度变化大,层厚一般为0.5~3.0m。
5、滑坡堆积层(Q4del)
滑坡堆积物(Q4del):物质组成主要为粘土亚粘土混杂紫红色泥岩碎石和泥质砂岩碎石,结构稍密~中密,土石比约1:2,层厚一般为1.0~5.0m。
6、泥石流堆积层(Q4sef)
物质组成主要为块碎石土,块碎石棱角分明,结构稍密~中密,土石比约1:3,层厚一般为0.5~3.0mm。
7、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
(1)含碎石粉质粘土
褐灰~褐黑色,稍湿。
含约15~25%的碎石,碎石粒径2~6cm。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分布形态主要以透镜体分布于该层中。
(2)碎石
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8cm,含少量块石,局部块石粒径达15cm以上,碎石含量45~65%,充填20~30%的粉质粘土。
根据密实程度,将其分为松散碎石、稍密碎石、中密碎石三个亚层。
8、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
评估区出露基岩为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钙质砂岩板岩和灰岩以及石炭系岷河组(C2mh)生物碎屑灰岩和含燧石灰岩夹砾灰岩,岩层产状190°∠55°,薄~中厚层状构造,岩性较单一,风化强烈,裂隙较发育,工程地质岩组属于半坚硬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