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六大类精神疾病诊治规范

合集下载

六种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完整版

六种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完整版

六种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1 联想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表现为思维联想散漫,缺乏目的性、连贯性,具体性和现实性;严重者甚至表现句与句,词与词之间无任何逻辑关系,显破裂性思维,或表现为中心思想无法捉摸,缺乏实效的空洞议论(诡辩症);或病理象征思维和语词新作。

2、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起特点是内容离奇荒谬,缺乏系统性,具有泛化趋势,或呈原发性妄想。

常见的妄想有关系、被害、夸大、嫉妒和钟情妄想等。

3、幻觉:较常见,以言语性幻听多见,如经常出现评论性或争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和思维化声,则更具有特征性和诊断价值。

4、情感障碍多为情感淡漠,也常出现与客观刺激和内心体验不相称或截然相反的情绪反应,即情感不协调或情感倒错。

5、行为障碍可表现为行为愚蠢、幼稚、怪异,或出现紧张症状群(如缄默、刻板动作、模仿动作、违拗、作态、或木僵),无目的冲动行为。

6、被动体验如内心被揭露感,被控制体验,思维被播散,思维被插入,思维被夺和思维中断,常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7、意志减退较发病前明显孤僻、懒散、退缩、被动,对社交、工作和学习缺乏要求,对基本的日常活动缺乏主动性。

有的还可出现意向倒错或矛盾意向。

【诊断要点】临床上患者首先要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学诊断标准,且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单纯型起病缓慢,病程至少2年。

若精神病症状学标准符合,而病程不符合上述病程标准时,则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

严重程度标准要求患者的自知力丧失或不全,或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现实检验能力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因此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家族史、个人史和现病史,并进行全面的精神检查。

诊断时应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以及由精神活性物质、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并排除心境障碍。

二、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1、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症状,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而且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同样突出。

2、病程显间歇发作,症状缓解后间歇期无明显功能缺陷。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其他行为与情绪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其他行为与情绪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其他行为与情绪障碍根据 ICD-11 诊断分类草案,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其他行为与情绪障碍具体包括以下障碍:6C00 遗尿症;6C01 遗粪症。

本节选其中较为常见的几种疾病进行详细阐述。

一、非器质性遗尿症(一)概述非器质性遗尿症也称功能性遗尿症或原发性遗尿症,是指儿童 5 岁以后反复出现不能自主控制排尿,但无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等器质性病变。

主要表现为遗尿(指在能自主控制小便的年龄出现非自愿的或非故意的排尿现象),包括夜间和(或)白天遗尿,以夜尿症居多。

功能性遗尿症在儿童中的患病率较高,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据统计,5 岁儿童平均每周尿床 2 次者占15%~20%、7岁为7%、9~10 岁为5%、12~14 岁为2%~3%,15 岁以上为1%~2%。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例如家族性遗尿史)、神经发育迟缓(原发性遗尿的主要病因)、睡眠过度、上呼吸道阻塞、婴幼儿时期排尿训练不良、社会心理应激(在儿童排尿训练关键时期突然遭遇父母离异或死亡、社会隔离、意外事故等创伤)、家庭矛盾等。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1.临床特征(1)原发性遗尿:是指儿童遗尿一直持续到 5 岁从未间断过,且无器质性或心理问题,占 75%~80%。

(2)继发性遗尿:是指 5 岁以前曾有一段时间能自主排尿(至少6 个月),5 岁以后再次出现遗尿。

从时间上分,可将功能性遗尿症分为夜间遗尿(最常见,约占80%,男孩多见)、日间遗尿(较少见,约占 5%)和混合性遗尿(占15%)。

部分患儿可与功能性遗粪、智力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尤其是选择性缄默症)共病。

2.临床评估依据患儿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尿流动力学等)、超声检查、尿道造影、脊椎 X 线片、脑电图等予以综合分析。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1)5 岁及以上儿童仍不自主排尿。

六种严重精神障碍的诊疗方案

六种严重精神障碍的诊疗方案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 或思维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 或强制性思维
2019/1/14 GDJ 36
精神分裂症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被动躯体活动、情感、行为、冲动或意志)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
或其它荒谬的妄想
2019/1/14
GDJ
54
药物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患 者
传 统 医 疗 模 式
治疗方 案
精 准 医 疗 模 式
药物基因检测法

药物基 因检测
治疗方 案 治疗药 物血药 浓度监 测
试误法
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药物疗效也不最佳 严重的毒副反应 加重医疗开支
第一时间确定用药方案,提高治疗效率 使患者获得最大药物疗效 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节省医疗开支
六种严重精神障碍的 诊疗方案
XX市第一人民医院 XXX
2019/1/14
GDJ
1
严重精神障碍定义:
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 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 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
2019/1/14
GDJ
2
本规范的服务对象为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 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六种严重精神障碍的确诊 患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 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病情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 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
例:他….蛇….汽车
2019/1/14
GDJ
16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delusion)

第五课-六大类精神疾病诊治规范

第五课-六大类精神疾病诊治规范

第一章六大类精神疾病概述1、精神分裂症2、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4、偏执性精神障碍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6、精神发育迟滞第二章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一、流行病学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成年早期这一年龄段:男性为15~25岁,女性稍晚。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不明,可能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社会心理因素等。

三、临床表现1、感知觉障碍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内容多半是争论性的,或评论性的,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声音读了出来。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1)妄想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

(2)被动体验患者常常会出现精神与躯体活动自主性方面的问题。

被动体验常常会与被害妄想联系起来。

患者对这种完全陌生的被动体验赋予种种妄想性的解释,如“受到某种射线影响”、“被骗服了某种药物”、“身上被安装了仪器”等等。

(3)思维联想障碍直觉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交谈“费劲”。

患者在交谈时经常游移于主题之外,尤其是在回答医生的问题时,句句说不到点子上,但句句似乎又都沾点儿边,令听者抓不住要点(思维散漫)。

病情严重者言语支离破碎,根本无法交谈(思维破裂)。

(4)思维贫乏根据患者言语的量和言语内容加以判断。

语量贫乏,缺乏主动言语,在回答问题时异常简短,多为“是”“否”,很少加以发挥。

同时患者在每次应答问题时总要延迟很长时间。

即使患者在回答问题时语量足够,内容却含糊、过于概括,传达的信息量十分有限。

3、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迟钝或平淡。

精神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精神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精神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2015年1月1日第一篇常见急危重症院前急救诊疗常规3--11 第二篇常见的非创伤性疾病急救流程12--45 第三篇创伤性疾病的急救流程图46--50第四篇各种急救技能操作技术51--62第五篇常见精神科急症诊疗规范63--67第六篇精神疾病常见症状及诊疗68--102第七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103--109急救通则(First Aid)常见急危重症院前急救诊疗常规诊断依据1.有各种原因造成的出血、大量丢失体液、烧伤、严重创伤、感染或过敏等病史。

2.低血压成人收缩压≤10.6kPa(80mmHg),儿童则成比例地降低。

3.心动过速。

4.尿量减少。

5.周围血管灌注不足:四肢湿冷,面色和口唇苍白,肢体出现斑点,脉搏弱快而扪不清等。

6.精神状态改变:不安、激动、精神错乱,亦可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

救治原则1.置病人仰卧或腿抬高仰卧位;血压正常或低于正常的肺水肿患者应置坐位。

2.吸氧。

3.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4.补充血容量:这是治疗的关键。

立即静脉输液,恢复足够的血容量。

按先晶体液后胶体液原则补充。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休克早期不宜用血管收缩药物,只有血容量已基本补足,又无继续出血以及酸中毒与心功能不全时,可选用多巴胺等。

6.过敏性体克紧急使用肾上腺素,继而使用抗组织胺药和激素。

严重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时,应保证气道通畅,可给氧或做气管插管或切开。

注意点鉴别休克原因对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低血容量休克院前治疗为一边输液,一边使用升压药多巴胺;感染性休克应用多巴胺、阿拉明时要注意滴速;心源性休克的急救最困难,应用多巴胺后,若血压改善可同时使用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

心源性休克的病因不同在处理上有显著的不同,如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休克,主要是复律治疗,风湿性心肌炎主要是抗风湿治疗,急性心脏填塞主要是心包穿刺抽液减压。

多发性创伤引起的休克不宜用快速补液纠正休克。

转送注意事项1.保持气道通畅。

六种常见精神疾病的复核诊断

六种常见精神疾病的复核诊断
第七页,共106页。
核心(héxīn)症状
阴性症状 缺陷性症状(正常情况下应该具有的而不具有) 思维贫乏 情感迟钝或淡漠 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 行为懒散被动 自知(zì zhī)力损害
第八页,共106页。
临床(lín chuánɡ)传统分型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未分型/未定型) 其它类型:分裂症后抑郁/衰退(shuāituì)/残留期(型) 上述分型是以临床现象学为基础的
第十七页,共106页。
治疗(zhìliáo)原则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zhìliáo)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zhìliáo)为主, 并结合心理社会康复措施等
一般来讲,在急性期以药物治疗(zhìliáo)为主,在慢性阶段则 结合心理社会康复,以减少和预防复发以及功能残缺,提高患 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强烈自伤自杀、拒食、紧张性木 僵、药物治疗(zhìliáo)无效的患者可采用电抽搐治疗(zhìliáo)
约2%的病人可诊断为此型 其临床特点为:隐袭性起病,逐步(zhúbù)出现一些奇怪
的行为、回避社交、社会功能减退等。逐步(zhúbù)出现 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趋向精神衰退 常缺乏明确的精神病性症状 病程至少 2 年 此型常难于确诊
第十三页,共106页。
未分化(fēnhuà)型精神分裂症---杂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 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 或为偏执型、青春型、紧张(jǐnzhāng)型
的混合形式 本型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
第十四页,共106页。
阳性(yángxìng)、阴性症状(T.Crow)
80年代初,英国学者T.Crow根据前人与自己的研究,将精 神(jīngshén)分裂症按阳性、阴性症状群进行分型

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与治疗规范介绍

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与治疗规范介绍
睡眠障碍 性障碍
重性精神障碍 (无自知力,求医行为)
轻性精神障碍 (有自知力,求医行为)
2021/11/14
18
焦虑障碍
一组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相的精神障碍 精神症状+躯体症状
特点: 起病早(80%-90%,35岁前;10-25岁),最常见之一
遗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起病均有影响 预后与个体素质和临床类型有关
应激性事件可能已经影响了个体社会生活网络的完整 性(居丧、分离等),或影响了较广泛的社会支持和价值系 统(移民、难民状态),或代表了一种主要的发展中的转化 和危机(入学、成为父母、未能实现个人希望的目的、退休 等)。
2021/11/14
29
(3)适应障碍 (adjustment disorders)
▪ 无法阻断的快速循环发作
▪ 拒食、木僵
▪ 严重自伤或自杀危险
▪ 极度兴奋躁动、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
疗患者
▪ 躯体疾病不能接受药物治疗者
2021/11/1147
2024/11/21
17
异常心理
精神障碍 心理障碍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精神疾病的分类与鉴别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病性障碍(核心为思维障碍) 心境障碍(核心为情感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神经症-----------------------------------------人格障碍 癔病 心理生理障碍 进食障碍
(3)异常行为模式是泛化的,与个人及社会的多 种场合不相适应;
2021/11/14
33
特异性人格障碍
(4)上述表现均出现于童年或青春期,延续至成 年以后。
(5)这种行为、情绪表达模式给个人带来相当大 的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感受多数在中年左右才明显;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与免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与免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与免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一、神经梅毒(一)概述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是指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侵犯脑、脑膜或脊髓后所致的一组综合征。

神经梅毒可分为先天性神经梅毒和后天性神经梅毒。

先天性神经梅毒主要系母婴经胎盘传播所致,后天性神经梅毒主要经性行为感染所致。

依据病理和临床表现不同,神经梅毒可分为以下 8 种类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型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脊髓痨、脊髓脊膜炎和脊髓血管神经梅毒、梅毒瘤、先天性神经梅毒。

2015 年我国梅毒的发病数为 433974 例,发病率为 31.85/100000,报告发病数仅次于病毒性脑炎和肺结核,居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第 3 位、性传播疾病首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神经梅毒的病因为苍白密螺旋体感染。

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中有10%最终可发展为神经梅毒。

神经梅毒可发生在梅毒的任何阶段,脑脊液异常在早期梅毒患者中很常见,甚至在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梅毒患者中也很常见。

神经梅毒早期主要以梅毒性脑膜炎为主,病理可见脑膜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炎症通常侵犯脑膜小血管,促使内皮细胞增生导致血管闭塞从而引起脑和脊髓的缺血坏死。

此后炎症继续向皮质和皮质小血管侵犯,导致皮质神经元脱失和胶质细胞增生。

麻痹性痴呆以皮质损害为主,进展缓慢。

麻痹性痴呆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反应。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1.常见类型的临床表现(1)梅毒性脑膜炎:常在原发性感染后 1 年内出现,症状与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类似。

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可累及脑神经,以面神经及听神经受累最为常见。

神经系统查体常无阳性体征。

(2)脑血管型神经梅毒:常在原发感染后 5~10 年出现症状,症状取决于受累血管,表现为弥漫性脑膜炎合并局灶性病变,如偏瘫、截瘫、失语、癫痫样发作、意识改变等。

可伴有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情绪异常、人格改变等前驱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六大类精神疾病概述1、精神分裂症2、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4、偏执性精神障碍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6、精神发育迟滞第二章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一、流行病学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成年早期这一年龄段:男性为15~25岁,女性稍晚。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不明,可能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社会心理因素等。

三、临床表现1、感知觉障碍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内容多半是争论性的,或评论性的,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声音读了出来。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1)妄想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

(2)被动体验患者常常会出现精神与躯体活动自主性方面的问题。

被动体验常常会与被害妄想联系起来。

患者对这种完全陌生的被动体验赋予种种妄想性的解释,如“受到某种射线影响”、“被骗服了某种药物”、“身上被安装了仪器”等等。

(3)思维联想障碍直觉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交谈“费劲”。

患者在交谈时经常游移于主题之外,尤其是在回答医生的问题时,句句说不到点子上,但句句似乎又都沾点儿边,令听者抓不住要点(思维散漫)。

病情严重者言语支离破碎,根本无法交谈(思维破裂)。

(4)思维贫乏根据患者言语的量和言语内容加以判断。

语量贫乏,缺乏主动言语,在回答问题时异常简短,多为“是”“否”,很少加以发挥。

同时患者在每次应答问题时总要延迟很长时间。

即使患者在回答问题时语量足够,内容却含糊、过于概括,传达的信息量十分有限。

3、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迟钝或平淡。

4、意志与行为障碍(1)意志减退患者在坚持工作、完成学业、料理家务方面有很大困难,往往对自己的前途毫不关心、没有任何打算。

(2)紧张综合征以病人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是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的典型表现。

木僵时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精神运动无反应为特征。

木僵病人有时可以突然出现冲动行为,即紧张性兴奋。

四、临床分型1.偏执型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一个类型。

其临床表现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往往伴有幻觉(特别是幻听)。

情感、意志、言语、行为障碍不突出。

起病多在30岁以后。

这类病人较少出现显著的人格改变和衰退,但幻觉妄想症状长期保留。

2.紧张型以明显的精神运动紊乱为主要的表现。

可交替出现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或自动性顺从与违拗。

典型表现是病人出现紧张综合征。

3.青春型多于青春期发病,起病较急,病情进展快,多在2周之内达到高峰。

以情感改变为突出主要表现,情感肤浅、不协调,有时面带微笑,却给人傻气的感觉;有时又态度高傲,显得不可一世;或喜怒无常、扮鬼脸、恶作剧,不分场合与对象,开一些幼稚的玩笑。

思维破裂,言语内容松散、不连贯,令人费解,有时会伴有片断的幻觉、妄想。

行为不可预测,缺乏目的。

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欠佳。

4.单纯型起病缓慢,持续发展。

早期多表现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如主观的疲劳感、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逐渐出现日益加重的孤僻退缩、情感淡漠、懒散、丧失兴趣、社交活动贫乏、生活毫无目的。

疾病初期,常不引起重视,甚至会误认为患者“不求上进”、“性格不够开朗”或“受到打击后意志消沉”等等,往往在病程多年后才就诊。

治疗效果较差。

5.未分化型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无法被归入上述分型中的任一类别,临床上有时会将其放到“未分化型”中,表明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具备一种以上亚型的特点,但没有明显的分组特征。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必须考虑的因素1.起病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次发病的年龄在青春期至30岁之间。

起病多较隐袭,急性起病者较少。

2.前驱期症状患者常常伴有不寻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的变化。

由于这种变化较缓慢,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多在在回溯病史时才能发现。

前驱期症状包括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紧张性疼痛、敏感、孤僻、回避社交、胆怯、情绪不好、执拗、难于接近、对抗性增强、与亲人好友关系冷淡疏远等,有些出现不可理解的行为特点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3.症状学有关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一级症状有:①争论性幻听;②评论性幻听;③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④思维被扩散;⑤思维被撤走;⑥思维阻塞;⑦思维插入;⑧躯体被动体验;⑨情感被动体验;⑩冲动被动体验及妄想知觉。

(二)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 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另规定;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2.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 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 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六、治疗与康复(一)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第一代药物与第二代药物两类。

第一代药物有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针剂有哈利多等;第二代药物有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哌西酮、阿立哌唑、氯氮平等。

(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必须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部分。

第三章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抑郁)。

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与其它心境障碍相比,本病在男女性中的发病率较为接近。

(一)躁狂发作躁狂发作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1.情感高涨患者主观体验特别愉快,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能力是最强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内容并不荒谬。

2.思维奔逸表现为联想过程明显加快,自觉思维非常敏捷,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讲话的内容较肤浅,且凌乱不切实际,常给人以信口开河之感。

有的患者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3.活动增多表现精力旺盛,兴趣范围广,动作快速敏捷,活动明显增多。

注重打扮装饰,但并不得体。

社交动多,随便请客,经常去娱乐场所,行为轻浮,且好接近异性。

自觉精力充沛,有使不完的劲,不知疲倦。

4.躯体症状常表现为面色红润,两眼有神,体格检查可发现瞳孔轻度扩大,心率加快,且有交感神经亢进的症状如便秘。

因患者极度兴奋,体力过度消耗,容易引起失水,体重减轻等。

患者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

5.其他症状躁狂发作时患者的主动和被动注意力均有增强,但不能持久,易为周围事物所吸引。

在急性发作期这种随境转移的症状最为明显。

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

(二)抑郁发作抑郁发作临床上是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

1.情感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

患者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典型的病例其抑郁心境具有晨重夜轻节律的特点。

患者自我评价低,自感一切都不如人,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

伴有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

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回避社交等。

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六、躯体症状很常见,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阳痿、闭经、乏力等。

5.其他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诊断要点1.临床诊断特征(1)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表现;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伴有思维奔逸及意志活动的增多;抑郁发作时,情感低落,伴有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少。

(2)可伴有躯体不适症状。

躁狂发作时常伴有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抑郁发作时,躯体症状更为多见,若出现早醒、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及抑郁心境表现为昼重夜轻的节律改变,有助于诊断。

2.病程特点大多都具有发作性病程,而在发作间歇期精神状态可恢复病前水平。

既往有类似的发作,或病程中出现躁狂与抑郁的交替发作,对诊断均有帮助。

3.家族中特别是一级亲属有较高的同类疾病的阳性家族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脑影像学检查和精神生化检查结果可供参考。

4.鉴别诊断精神分裂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单相躁狂或抑郁等。

(四)双相障碍的治疗双相障碍应遵循长期治疗的原则,由于双相障碍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远较抑郁障碍为高。

主要用心境稳定剂治疗。

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包括碳酸锂及抗癫癎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

其他一些抗癫癎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加巴喷丁,以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与喹硫平等,可能也具有一定的心境稳定剂作用。

2.电抽搐治疗和改良电抽搐治疗(五)预防复发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相障碍患者,若在过去的两年中,双相患者每年均有一次以上的发作者,主张应长期服用锂盐预防性治疗。

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双相障碍的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偏执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妄想为突出临床特征的精神病性障碍。

妄想常具有系统化的倾向,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而不突出。

病程演进较慢,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病因学本病原因不明。

起病年龄一般在30岁以后,女性偏多,未婚者多见。

病前性格多具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特征。

【临床表现】本病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人所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