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50字6个

数学家的故事50字6个故事一:我国闻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小时候关心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了一跳。
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情况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讲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争吵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故事二: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蜂窝的优美形状,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
他猜想,人们所见到的、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纳最少量的蜂蜡建筑成的。
他的这一猜想称为“蜂窝猜想”,但这一猜想一直没有人能证明。
故事三: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写的《缀术》一书,被收入闻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惋惜后来失传了。
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故事四: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不人便把那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故事五: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尽管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
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故事六:哥德巴赫的故事哥德巴赫是一个德国数学家,生于1690年,从1725年起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在彼得堡,哥德巴赫结识了大数学家欧拉,两人书信交往达30多年。
他有一个闻名的猜想,就是在和欧拉的通信中提出来的。
这成为数学史上一则脍炙人口的佳话。
“[学校计划]下学期英语教研组计划”学校工作计划别详一、指导思想: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协调好各备课组间的关系。
仔细学习新的教学大纲,巩固进展爱校爱生、教书育人,富有进取精神、乐观积极向上的融洽的教研新风貌,在上届中招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为把我组的教研水平提高到一具新的台阶而努力奋斗。
数学家欧拉的故事(课件)

15m
40m
这可怎么办呢?若要按原计 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 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 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候的故事
• 小欧拉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 缩短到25米,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 ,也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 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
边长25m的正方形 15 m
40 m
现在篱笆长度够了,每 只羊的占地面积还比原
来计划的多了呢!
数学家欧拉的故事
欧拉是谁
• 欧拉( Leonhard Euler )是 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1707年4月出生于瑞士。
小欧拉智改羊圈
欧拉小时候的故事
• 爸爸的羊群达到了100只,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 的土地。
15m
40m 面积正好是600平 方米,平均每一头 羊占地6平方米。
欧拉小时候的故事
欧拉小时候的故事
边长25m的正方形
我们来算一算吧: 篱笆长度:25×4=100m 羊圈面积:25×25=625m2 羊均占地面积:625÷100=6.25m2
小伙伴们,我们从欧拉 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有益的 启迪呢?
谢谢大家!
10个数学家的故事50字

10个数学家的故事50字篇一:数学家的故事50字数学家的故事50字一、计算机科学陈景润的小故事数学家陈景润边理性分析写字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
”继续思考。
二、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16年代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三、数学家狄拉克雅谷哈密顿的小故事瑞士逻辑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度量螺线,同时碑文上还上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
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篇二:数学家小故事50字数学陈景润的小故事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
”继续思考。
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先是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伯努利逻辑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法国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
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金色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篇三:趣味数学小故事50字趣味数学小故事三篇下面就是一个小故事,是一个数字之间的故事。
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总和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儿,一起拍几张合照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舅舅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么好人吧,我老8供应扫描仪和胶卷,好吧?”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究竟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一排排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合计十一个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钱?”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明白它是怎么算出来的上去吗?唐僧师徒摘桃子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10篇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10篇华罗庚的故事1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的故事2华罗庚小时候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了一跳。
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华罗庚的故事3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
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名人故事精选5篇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名人故事精选5篇陈景润小时候的故事篇一陈景润小时候学习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他们在学习上比不过他,就处处欺负他。
记得有一次,他们联合起来对陈景润拳打脚踢。
陈景润流着泪回到家,要退学。
妈妈劝他说:儿子,只怨爸爸妈妈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
你要好好儿学习,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
此后,他再也没哭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县立初级中学。
陈景润理发的故事篇二陈景润不爱逛公园,就爱学习。
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
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
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
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
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
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的小故事篇三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
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数学家的小故事欣赏(精选7篇)

数学家的小故事欣赏数学家的小故事欣赏(精选7篇)数学家们的小故事里面也有不少让我们感兴趣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家的小故事欣赏(精选7篇),供大家欣赏。
数学家的小故事1韦达(1540—1603),法国数学家。
年青时学习法律当过律师,后从事政治活动,当过议会议员,在西班牙的战争中曾为政府破译敌军密码。
韦达还致力于数学研究,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乘幂,带来了代数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
韦达讨论了方程根的多种有理变换,发现了方程根与分数的关系,韦达在欧洲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1579年,韦达出版《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律》,同时还发现,这是π的第一个分析表达式。
数学家的小故事2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
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
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
142。
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
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
”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数学家的小故事3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
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
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
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
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数学家的小故事4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
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读书。
5个数学家的小故事简短

5个数学家的小故事简短1、高斯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10岁时就解决了“100个数的和等于1000”的问题。
高斯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一个很小的技巧,就是先将这100个数进行分组,每组分别是1+2+3+4+5+6+7+8+9+10=55,然后再加上55,得到110,再除以2,得到55。
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55。
2、欧拉是瑞士著名的数学家,他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能够快速地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
有一次,欧拉和他的父亲在一条船上散步,他的父亲出了一个难题:“一个80岁的老人从船头走到船尾需要多长时间?”欧拉立刻回答:“只需要1秒钟!”他的父亲非常惊讶,问他为什么。
欧拉解释道:“因为船是在平静的湖面上行驶的,老人可以在一秒钟内走完整个船身长度,也就是从船头走到船尾的时间。
”3、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他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们在野外散步时,看到了一片草地上的铁匠铺。
毕达哥拉斯问他的学生们:“你们知道铁匠铺里的铁砧和铁锤是怎么放的吗?”学生们回答:“当然是放在地上啊。
”毕达哥拉斯微笑着说:“不对哦,它们应该是挂在火炉上的。
”学生们都不相信,但毕达哥拉斯解释道:“铁砧代表直角,铁锤代表锐角和钝角。
只有将它们挂在火炉上,才能形成直角、锐角和钝角。
”4、希尔伯特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一个难题时,突然发现自己的鞋子忘在了办公室里。
他灵机一动,对学生们说:“我必须回去拿我的鞋子,但在我回来之前,你们可以自由思考这个问题。
”当他回到教室时,他发现学生们还在思考他留下的问题。
希尔伯特非常高兴,因为他的学生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5、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领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
有一次,他在图书馆里看书时,发现了一本非常难的数学著作。
他开始阅读这本书,但很快就遇到了困难。
不过,陈景润并没有放弃,他继续思考和研究这本书中的问题。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篇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篇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一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老师。
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今有一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为几何?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23’。
”全班震惊,老师也点头称赞。
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
华罗庚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学习。
正当他求学时,父亲店铺生意日见萧条,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
他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50页的微积分开始了自学。
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小油灯一遍遍地演算。
父亲说他是个“书呆子”,几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一些上了大学的同学有的对他也有些冷淡。
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生摇头叹息地叫家人为他准备“后事”。
他向死神发起挑战,挣扎着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残废。
他还是不气馁,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进行锻炼。
练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学去干杂务,给老师打水、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学。
就在中学工作不久,他开始向报刊投寄数学论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
后来他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数学泰斗熊庆来的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自己身边。
一年半后,华罗庚攻下了清华大学数学专科的全部课程,并且自修了英语和法语。
接着,他的数学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陆续发表。
1934年,在熊庆来的推荐下,任命华罗庚为数学系助教。
不久,校领导又任命他为数学教授。
一个贫困而又残疾的人,终于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并成为驰名中外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故事值得我们为之学习。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二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是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
在高斯三岁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
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
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
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St.Catherine小学。
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1到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
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
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
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
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
大部分都做错了,
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
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
)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50101=5050。
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篇二:数学家欧拉小时候的故事
欧拉于XX年出生在瑞士名城巴塞尔。
他的爸爸是位神甫,酷爱数学,在爸爸的书房里,除了不多的神学书之外,满满当当的,全是数学书!从小欧拉略略懂事开始,这位热爱数学的父亲,只要有空,就会把儿子抱在大腿上,给他讲各种有趣的数学故事。
聪明的小欧拉,当然也特别喜欢听爸爸讲数学故事了。
你瞧,爸爸刚下班回家,他就拽住了爸爸的黑袍子,要听故事。
好的,爸爸说,今天,爸爸给你讲个关于象棋的故事。
从前,印度有个国王叫舍罕。
他的大臣发明了象棋。
一天,刚和大臣下了一盘象棋的国王,觉得象棋非常好玩,决定重赏大臣。
国王,大臣说,您只要赏赐给我一些麦子就行了。
请在棋盘的第一格里放1粒,第二格里放2粒,第三格里放4粒,第四格里放16粒以此类推,把64格棋盘放满,就够了!你只要这点赏赐啊,国王笑得喘不过气来,立刻
派人来放麦子。
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棋盘的格子还没放到一半,国库内的麦子就搬光了。
小欧拉睁大眼睛,出神地望着爸爸,过了好一会儿才问道:这,怎么可能呢?
爸爸抚摸着小欧拉的头,说:孩子,你还不懂,这就是数学上的幂级数。
如果把棋盘64格全放满麦粒的话,这些麦子得有18000亿吨。
18000亿吨,那是多少啊?小欧拉闹不明白。
哦,这样跟你说吧,假设当时印度全年小麦的生产量是100万吨的话,要生产这么多的小麦,要用一百八十万年才行。
我的天哪!小欧拉惊呼起来,原来,小小的棋盘里,竟然有如此有趣的数学问题!
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了小欧拉的心灵,从此,一颗热爱数学的种子在小欧拉的心灵深处种下了。
一转眼,欧拉该上学了。
他被送到巴塞尔文科学校学习。
学校里
数学课很少,这可急坏了热爱数学的欧拉。
每天一回家,他就钻进爸爸的书房,找些数学书读读。
一天,他取下来的是德国数学家鲁道尔夫的《代数学》。
读了几页,小欧拉就被深深吸引了,他边读边思考,很快弄懂了那几页的知识,还试着做了几道练习题。
爸爸回来后,小欧拉把做的题目拿给爸爸看。
啊,你做得不错!爸爸边看边点头。
爸爸的夸奖大大地激励了欧拉。
他把《代数学》带到学校,一有空就自学。
遇到问题时,他总是做好符号,去问老师或者爸爸。
他越学越深,到后来,有些问题连大人都答不上来了。
不久,欧拉打听到当地有一位学识渊博的数学家,名叫约翰?伯克哈特。
于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敲开了伯克哈特的门。
伯克哈特见小欧拉手捧《代数学》,大为吃惊,忙问:这本书,你能读得懂?
欧拉点点头,随即又摇摇头,说:能懂一些,不过还有许多问题想请教您呢!
伯克哈特不敢相信。
他翻开书指着一道代数题,让欧拉来解答。
欧拉看了一眼,立刻拿起笔在纸上飞快地演算着。
不一会儿,答案便
算出来了。
伯克哈特惊喜万分,他拉着欧拉的手,连声说:天才!天才!
从此,伯克哈特收下了这位还在读小学的弟子,他不但耐心地解答欧拉的每一个问题,而且还旁征博引地给欧拉讲述了许多代数学知识。
在伯克哈特的指点下,读小学的欧拉不仅自学完了《代数学》,还学习了伯克哈特推荐的其它数学书。
在名师的指点下,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13岁的欧拉,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著名的巴塞尔大学。
篇三:数学家帕斯卡小时候的故事
帕斯卡爱好数学,人又聪颖,因此进步很快.只要是学数学,他一连可以坐上几个小时.人們看到帕斯卡小小年纪在那儿长时间地正襟危坐,孜孜不倦地攻读数学,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童年时的帕斯卡便阅读了大量数学书籍,并且显露出非凡的才华.12岁时,在一般小孩还未接触到几何学时,他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卓越数学才能创立了独特的几何体系,深得数学家們的赞赏.16岁时,他勇敢地攀登新的数学高峰,参加了巴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组织的小组活动,不久便写出了具有很高水平的关於圆锥曲线的论文.在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圆锥曲线内接六边形,其三对边的交点共线這样一个射影几何的重要原理.這一原理得到数学家的一致好评,并將這一定理称为"帕斯卡定
理".帕斯卡所创造的這一奇迹震动了巴黎所有科学家.19岁那年,帕斯卡设计了一台机器,叫计算器.這种计算器可以完成基础数学的四则运算.现代计算器就是以這个原理为基础制造的.
21岁那年,帕斯卡有一天登上了法国多姆山的山顶,仔细观察试管中水银柱的高度,然后把這个高度记下來,与此同时,他要他的姐夫佩耶站在多姆山的山脚,在同一时间,以同样方式记下了另一试管中水银柱的高度.然后,兩人把兩只试管水银柱高度进行对照.结果发现1000米水银柱高度差为8厘米.帕斯卡的推论得到了证实.篇四: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高斯是19世纪德国杰出的数学家和物理、天文学家。
有人说高斯是绝顶聪明的天才,高斯却说:我的知识和成功,全是靠勤奋学习取得的。
在小高斯三岁时,有一天,当小包工头的父亲正在结算几个工人的工资,算了半天,累得满头是汗。
唉,终于算出来了!父亲站起身子伸了伸懒腰说。
爸爸,您算得不对!站在一边的小高斯低声地说,总数应该是
你怎么知道的?父亲不以为然地问了一句。
我是心里算出来的呀!高斯天真地说,不信您再算一遍。
父亲又仔细核算了一遍,发现果真算错了,而儿子说的总数是对的。
他又惊又喜,兴奋地说:聪明的孩子,过几天爸爸就送你上学。
高斯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
教数学的教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
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孩子读书,真是大材小用。
而他又有些偏见:认为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用不着太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给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很不高兴的一天。
同学们看到老师那阴沉的脸色,心里畏惧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处罚学生了。
你们今天算一道题,从1加2加3一直到100,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饭。
老师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后,就一言不发地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于是,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
有些孩子的小脸儿涨红了,有些孩子的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关于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篇一: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
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