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代表
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下面由yjbys就由XX为大家整理的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个人简介中文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外文名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 )别名(字) 马克西姆·高尔基民族俄罗斯职业作家血型O出生日期1868年3月28日逝世日期1936年6月18日国籍前苏联出生地下诺夫哥罗德信仰共产主义人物生平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
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
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
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
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
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
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高尔基早期创作(1892——1899)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并存。
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尚处于艺术创作的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与他当时对文艺使命的理解分不开。
《童年》课外阅读测试题(附答案)

《童年》课外阅读测试题(附答案)《童年》课外阅读测试题(附答案)《童年》的人物形象①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
②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③两个舅舅:粗野、自私。
④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有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⑤小茨冈:乐观纯朴;老工人格里戈里:正直;“好事情”: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
一、填空题1.《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我的大学》《在人间》。
2.节日狂欢中,通常由(雅科夫)弹琴,( 小茨冈 )表演的舞蹈则让大家如痴如醉。
3.“我”到外婆家,“我”最喜欢的事情是(听外婆讲故事),其中印象最好的是( 米龙隐士和伊凡勇士) 两个故事中的人物。
4.在(“好事情”) 的教导下,阿廖沙打败了街上最厉害的小孩克留什尼可夫。
5.在阿廖沙即将被赶出学校时,来了一位被阿廖沙称作救星的人,他是(外祖母) 。
6.阿廖沙因为 ( 伤了脚趾) 而没能参加母亲的婚礼。
7.在外祖父眼里,他认为法律就是 ( 习俗(习惯)) 。
8.阿廖沙对打架不太在乎,但他特别厌恶 ( 恶作剧) 。
9.外祖母从猫嘴里救下一只(八哥)并教他说话,可是外祖父却不喜欢他,因为他老是(怪声怪气地学外祖父说话 ) 。
10.《童年》的主人公是( 阿廖沙 ) ,他是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11、《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12、在表兄萨沙的怂恿下,(阿廖沙)偷了外祖父的(白桌布去染色),萨沙又向外祖父告了密,结果阿廖沙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随后大病了一场。
13、阿廖沙遇到第一个优秀人物是(好事情),这个绰号是因为每次叫他吃饭或喝茶时,他总是回答一句(好事情)而得来的。
14、外祖父的染坊起火,(外祖母)把硫酸盐从火里取出来。
15、外祖父家年轻力壮的学徒(小茨冈)身份很特殊,而秃顶大胡子的(格里戈里)则常常受到捉弄。
名著阅读之《童年》含练习及答案

一、作家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社会活动家。
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生活的艰辛磨炼了他的意志,这些经历也成为了他以后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代表作有《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与世长辞,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
”二、故事梗概《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以作者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
《童年》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逝世后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艰难岁月。
《童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
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有一次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
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
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
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六年级上册语文】 名著导读:《童年》重要知识梳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童年》重要知识梳理【作者简介】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主要作品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作品简介】《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它写的是高尔基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片段。
小说从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让阿廖沙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作者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主题思想】作品表现了阿廖沙的成长。
他从一个可爱、弱小、倔强的人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同时作品也展现了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也流露出对善良、正直的劳苦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主要人物】阿廖沙:是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的孩子。
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敢于同邪恶力量作斗争。
外祖母所讲的故事、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主要事例】1. 痛恨外祖父和两个舅舅虐待小茨冈的行为,同情小茨冈和格里戈里。
2.继父欺负母亲时,用刀子刺继父。
3.为了替外祖母报仇,把酒馆女主人锁在地窖里。
4. 为了生存,利用课余时间捡破烂给外祖母补贴家用5. 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在学校受到刁难,与继父不和,又回到外祖父已破产的家。
外祖母:是一个果敢、刚强的妇女。
她善良慈爱,默默承受着生活中的种种不幸。
她勇敢聪明,有一颗博大的心。
她是阿廖沙的启蒙老师,对阿廖沙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
她用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影响着周围的人。
【中考名著】《童年》文学常识及相关练习题

【中考名著】《童年》文学常识及相关练习题中考名著阅读指导——《童年》1.《童年》的基本常识本书的作者是______(国家)的______。
主人公名叫______。
这是作者的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_____体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______、______。
答:前苏联高尔基阿廖沙自传《在人间》《我的大学》2.《童年》的内容简介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我”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3.《童年》的故事简介阿廖沙(即童年高尔基)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家。
阿廖沙母亲的到来引起了大舅米哈伊尔与小舅雅科夫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
阿廖沙初步认识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
大舅捉弄老裁缝格里戈里,让侄子把烧得滚烫的顶针放在格里戈里手边,不料却被外公无意中戴上,外公把孙子抽了一顿。
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打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幸灾乐祸,连母亲也因害怕外公而不敢阻止他,只有外婆一人护着阿廖沙。
打过阿廖沙后,外公来看他,给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畔当纤夫时的情景,阿廖沙觉得外公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童话中的大力士。
挨打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
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他擅长跳舞,幻想着有一副好嗓子。
童年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童年》【走进作者】高尔基(1868~1936)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
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可夫,1868年3月28日生于俄国中部诺夫戈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
4岁丧父,后来寄居在外祖父家。
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
高尔基从小就受到苦难生活的折磨,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走入社会。
在社会的底层,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的、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
1884年他来到喀山,想进大学,但贫民窟成了他的“社会大学”。
底层的生活使他亲身体会到人民的痛苦,看到社会的丑恶。
这是他接触过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读过《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
高尔基憎恨丑恶的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但他还弄不清楚如何变革现实生活,曾经有过苦闷和彷徨。
这是他正努力探索革命的道路。
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高尔基早期的创作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沙皇统治、渴望自由解放的革命激情。
其中,浪漫主义创作占重要地位》尔继而老婆子。
1895年写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是出色的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俄国农场破产,工厂倒闭,大批失业人群找不到正当职业,终于沦落为流浪汉。
高尔基本人就长期生活在他们当中。
高尔基发现流浪汉是一些不平常的人,在他们身上有不少好的品质,远远高出因循守旧、只追求庸俗生活的小市民。
因此,他不少的现实主义作品写的都是关于流浪汉的题材。
《切尔卡什》(1985)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1901年高尔基在彼得堡积极参加群众的革命活动。
目睹沙皇政府的种种暴行,作家感到无比的愤慨,在彼得堡文艺工作者反对沙皇的抗议书上签了名,支持工农革命的革命斗争。
当时高尔基已经预感到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于是他为《生活》杂志写了充满革命激情的短篇《春的旋律》,但由于沙皇书报检察机关的阻挠,《生活》杂志只刊出了短片的结尾部分《海燕》。
小学六年级必须知道的文学常识

小学六年级必须知道的文学常识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明清四大古典小说是《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2.被鲁迅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作品是《官场现形记》—李宝嘉、《孽海花》—曾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关沃尧《老残游记》—刘鹗。
3.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鲁迅。
他小说的代表作是《呐喊》。
4.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其中"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5.建安文学中的“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三位作家。
6.“百家争鸣”时期,较大的学派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等。
7.我国“古书第一”。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第一部诗集——《诗经》,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二、诗词曲名家及作品1.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主要作品有《子夜吴歌》、《蜀道难》、《望天门山》、《秋浦歌》,诗集《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是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后人称李白为诗仙。
2.杜甫字子美,人称诗圣、少陵野老,主要作品有《春望》、《兵车行》等,他的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3.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园田居》。
4.韩愈,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并惟陈言之务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
5.孟浩然和王维是唐代两位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世称“王孟”。
分别列出两首作品《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和《鸟鸣涧》、《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
6.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了豪放词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他的作品《水调歌头》。
第13讲:《童年》-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第13讲:《童年》(解析版)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代表作有剧本《小市民》和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作品简介】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
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
小茨冈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
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
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
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
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
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
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平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6日诞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即今高尔基市)。
他的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就因霍乱去世了。
父亲死后,外祖母把高尔基母子接到自己的家里。
外祖母阿库林娜·伊凡诺芙娜很关心与爱护高尔基,成为他童年时代的惟一的保护人。
6岁的时候,外祖父开始教他识字。
不久,母亲也来亲手教育他了。
她首先教会高尔基阅读普通书籍的本领,之后便叫他背诵诗歌,而且背诵数量日益增多。
1877—1878年间的整个冬季,高尔基曾在库那文诺初级学校读书,这是当时一所典型的给城市穷人预备的“教区”学校,是社会上最落后最低级的学校。
可是高尔基连这样的学校也没能上完。
因为外祖父破产了。
为了帮助外祖母,高尔基干起了拣破烂的营生。
1879年夏末,母亲去世了,外祖父家里几乎靠着求乞度日,于是外祖父对他说:“你又不是一颗勋章,挂在我的脖子上,这儿没有你的位置,你谋生去吧。
”起初,高尔基在鞋店和绘图师家里当学徒,由于不能忍受那里非人的待遇,就逃了出去。
做了伏尔加河一艘轮船上洗盘子的小伙计。
16岁那年,高尔基的心中成熟了一个毫不动摇的决定,他竭力想去读书,想进大学。
于是他来到喀山,但高尔基马上转变了进大学的念头。
因为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大学”。
1891年,经过长途跋涉,高尔基来到了高加索的第比利斯,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对他有决定性影响的人,这就是卡柳日内。
在他的鼓励下,高尔基于1892年9月,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这是高尔基文学生涯的开始。
历史业绩
1901年2月,高尔基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集会,并发表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
3月初,他参加了彼得堡喀山大教堂附近的学生示威游行,目睹了沙皇宪警对学生的血腥镇压。
他立即在一些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联名写的《控诉政府抗议书》上签了名。
回来后,他根据自己在彼得堡的亲身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副标题是《幻想曲》。
小说原准备在4月号的《生活》杂志上发表,但被沙皇当局审查后禁止。
只有作品的结尾部分,即向往自由的黄雀唱的“海燕之歌”,躲过了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发表在《生活》杂志上。
这首诗不胫而走,受到了革命人民的热烈欢迎,高尔基因这篇作品被称为“暴风雨中的海燕”。
《海燕》发表后,立即成为革命人民跟沙皇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沙皇当局十分害怕它的影响,连忙封闭了《生活》杂志。
1901年4月,又把病重的高尔基逮捕,关进监狱。
1902年将高尔基流放到阿尔扎马斯,流放期间,高尔基写出了较有影响的剧本《底层》。
1904年以后,高尔基连续在《知识》丛刊上发表作品,其中有长诗《人》;剧本《消夏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小说《母亲》、《夏天》等重要作品。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的重要作品。
高尔基作为一个来自底层的作家,饱尝了专制压迫
的种种苦楚,经历了艰辛的生活道路。
他从开始文学生涯的第一天起,就在努力探索新人的形象,召唤新人的诞生。
只有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他才看到了一代新人在成长。
于是,他积十年的创作经验,写出了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无产阶级的觉醒的作品。
《母亲》的问世,正是革命条件日益高涨和作家的艺术技巧日益成熟的产物。
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俄国革命人民的觉醒,生动深刻地描绘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证明了革命群众一旦掌握革命理论,就将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这一普遍真理。
从1910年以后的几年中,高尔基写了许多自传性的中短篇小说。
其中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无产阶级文学巨匠高尔基的成长过程。
在世界文学史上,高尔基是第一个真实地反映与歌颂无产阶级的革命作家,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正如列宁所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他“用他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把自己同俄国和全世界的工人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