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护士职业倦怠感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

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和职业压力的增大,职业倦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从定义、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到干预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
通过深入了解国外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旨在为我国的职业倦怠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职业倦怠的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将介绍职业倦怠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发展历程,包括经典的职业倦怠理论模型及其演变。
还将概述国外职业倦怠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如医护人员、教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群体的倦怠问题,以及跨文化视角下的职业倦怠研究等。
本文将总结国外职业倦怠研究的启示和展望,以期为我国的职业倦怠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外职业倦怠研究的历程职业倦怠的研究在国外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和识别上。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影响,尤其是对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和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进入80年代,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不同的职业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
研究者们开始探讨不同职业背景下的倦怠特点,并尝试提出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和方法。
90年代以后,随着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发展,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和跨学科。
研究者们开始从多个角度探讨职业倦怠的成因,如工作压力、组织环境、个人因素等,并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来解释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
进入21世纪,职业倦怠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出了多种干预措施,如提供心理支持、改善工作环境、加强职业培训等。
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开始关注跨文化背景下的倦怠问题,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倦怠特点和应对策略。
国外职业倦怠的研究历程经历了从定义识别到成因影响,再到预防和干预的过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职业倦怠的研究将继续拓展其领域和深度,为应对职业倦怠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护理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及缓解对策

引起护理工作者职业倦怠 的原 因是复杂的 , 感性 , 但是压力 、 工作 负荷 、 组织
因素是引起护理工作者职业倦怠 的主要原 因网 。 具体来说 , ) ( 压力是护理工作倦怠产生 的首要原因。由于 1
目前全 国约有 10万护 士 , 3 与发达 国家 比较 , 国内护理人员 明 显紧缺。在来 自社会以及护理行业本身的多重因素作用 下 , 大 部分护理人员感觉身心疲惫 , 工作 、 家庭 和生活亦 受到消极的 影 响, 职业倦怠已成为限制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负面因素 。 3 护理工作者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文章编号 :6 1 14 ( 0 0 1 - 1 40 17 — 26 2 1 )8 0 4 _ 2
随着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的不断发展,工作压力 日益成为人 们关注的问题 。工作压力是由工作环境的要求与人的反应能力之
员带来身心的痛苦 ,也会影响护理人员对病人 的护理质量 , 造 成病人的痛苦和医院的损失。
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需要引趣 的重视。 要
l 职 业倦 怠 的 概 念及 研 究
职业倦怠 , 也称 工作倦怠 , 国内也 翻译为工作耗竭、 职业枯 竭等 , 它是与工作相关 的一 系列症状 , 通常发生在那些需要经
常 同病人 、 客户或 者公众进行 高强度接触 的职业 中, 通常被认 为是工作 中的慢性情绪和人 际压力的延迟反应。这一概念最早 用于形 容长期药物滥用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比如情绪耗竭 、 动机丧失 等。在 2 世纪 7 年代美 国的一篇小说 中, 词被用 O O 该
随着我 国物质生活水平 的提高 , 人们对身体健康 以及与之 密切相关 的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求护理人
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护士职业倦怠与自尊、工作压力及社会支持的关系,为预防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2家综合医院147名工作一年以上临床护士(其中中专28名、大专74名、本科45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NJS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成人)问卷(EPQ)、自尊量表(SES)进行测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护士的工作倦怠的发生率还是相当高的,69.3%的护士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呈现中高度倦怠,67.7%的护士有中高度的情绪疲惫感,36.7%的护士有中高度的去人格化倾向。
与国外Maslach样本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成就感较低,情绪疲惫感较强,而去人格化较低。
护士职业倦怠与个性、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等多个因素相关。
结论:预防护士职业倦怠必须采取改变个人和改变组织的综合干预措施。
关键词:护士;职业倦怠;工作压力;社会支持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e burnout and self-esteem,working pressure and the social support for the prevention of occupational tiredness,provides the theory basis.Methods:take cluster sampling survey method,the two general hospital 147 working for one year and more clinical nurse(including secondary 28,74,bachelor degree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and the content include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nurses work stress source(NJSI),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YiSenK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adult)(EPQ),the self-esteem scale(15),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incidence of job burnout,the nurse is high,the nurse in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69.3 percent in the present high dimension,67.7% nurses have tired of highly emotional tension,the nurse is highly 36.7% to personal pared with foreign Maslach samples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which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personal achievement,low mood fatigue,strong and low personified.Nurse burnout and personality,work stress,social support multiple factors.Conclusion:to prevent nurse burnout must take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change of intervention measures.Key Words:Nurses,Burnout,Work stress,Social support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表现为情绪疲惫、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
护士职业延迟满足现状及其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护士职业延迟满足现状及其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护士作为医疗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然而,由于职业特性、职业锁定和职业成长缺乏等原因,护士职业满足感较低,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护士职业延迟满足现状及其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1.薪资待遇不高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担着炙手可热的医疗任务,然而,其收入却普遍较低。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护士平均工资为3800元左右,相较于其他高风险职业,如警察、消防员等,护士的薪资待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职业升迁慢护士职称晋升较为困难,且职称晋升存在很多的限制条件,如需要工作年限、论文发表等。
同时,护士晋升的职称等级也比其他医疗专业低,这使得护士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压力和难度,其职业满意度也受到影响。
3.工作压力大护士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常年加班加点、轮班上夜班,这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由于护士的工作属于高风险行业,一旦犯错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工作压力也是护士延迟职业满足的原因之一。
1.工作不积极护士面临职业延迟满足的压力和挑战,可能会对工作持消极态度,工作表现不积极,也不再追求更高的职称或更好的薪资收入,这对工作效率和医疗安全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职业倦怠是指职业者由于职业原因社会上的原因等一系列因素累积而导致的各种不愉快的感觉。
护士由于职业压力、工作繁忙等原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严重的职业倦怠将影响护士的工作态度和质量,事故率也将随之上升。
3.抑郁和健康问题护士职业压力大,延迟的职业满足感可能会导致护士产生情绪障碍,例如抑郁,长期下去还会引发心理和身体健康的问题,影响工作质量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结论护工作容易导致职业延迟满足和职业倦怠问题,而这些问题将会对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医院和社会应该注重护士的职业发展,提高其职称晋升难度,同时增加其薪资收入,以缓解护士的职业压力,并营造更加健康、和谐的职业环境。
护士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护士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摘要】随着医疗服务的迅速发展,护士职业倦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本研究旨在探究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和对护士工作环境等相关因素的研究,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护士职业倦怠主要由工作压力、工作不满意、职业自我效能等因素引起,而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工作调整等策略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倦怠。
本研究为解决护士职业倦怠问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护士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工作不满意;职业自我效能;应对策略1. 引言在医疗服务中,护士是最重要的职业之一。
然而,由于各种压力和工作要求,护士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
护士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护士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工作表现,还会对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护士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对提高护士职业素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
问卷调查用于收集大量护士的数据,了解护士职业倦怠的普遍情况;个案分析则用于深入理解个别护士的职业倦怠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应对策略。
3. 实验设计3.1 受试对象本研究将选择四家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护理院校。
从每个机构随机选取适量的护士作为受试对象,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3.2 问卷调查设计一份包括以下内容的问卷:个人信息、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职业自我效能、职业倦怠等方面的问题。
采用五点量表评估护士在每个方面的感受程度,1代表强烈不同意,5代表强烈同意。
通过发放问卷并收集回收,获得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3 个案分析选择10名具有代表性的护士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面谈和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其职业倦怠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4. 数据采集与分析4.1 数据采集问卷调查的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与对策

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与对策标题: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与对策引言:护士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护士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详细探讨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影响、应对措施及预防方法。
一、研究主题1.1 背景介绍护士作为医务护理领域的核心力量,承担着照顾病患、执行医嘱、协助医生等重要工作。
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复杂以及负责治疗失误的责任感等因素使得护士职业倦怠成为一个普遍存在并逐渐凸显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对策和预防方法,为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2.1 案例分析本研究将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并通过访谈、调查问卷、观察等方式搜集一线护士在职业倦怠方面的真实经验和感受。
2.2 调查问卷设计一份结构化的调查问卷,包括护士的个人信息、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倦怠等方面内容,通过量化分析得出普遍现象和趋势。
2.3 观察和记录通过在临床实践中观察护士的工作状态、情绪变化、工作绩效等,并进行记录和归纳,以进一步理解护士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三、案例分析和结果呈现3.1 案例分析选择多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揭示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和表现,包括工作压力、职业操劳、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发展迷茫等方面。
3.2 结果呈现综合案例分析和调查问卷结果,以统计数据和案例事实的方式呈现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原因,如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职业满意度降低等。
四、结论4.1 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发展困境以及缺乏支持和认可等因素。
4.2 影响护士职业倦怠对患者照护质量、护理行为和团队合作都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护士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受到了明显的损害。
4.3 应对措施和预防方法针对护士职业倦怠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和预防方法,包括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改善人际关系、关注职业发展、加强管理和支持等方面的建议。
护士执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的研究

护士执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临床护理工作者及医院管理者的研究对护士执业倦怠原因分析及相应对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职业倦怠的概念职业倦怠(job burnout),亦称职业枯竭,最早在1974年由美国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1],当时主要指在工作压力之下的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竭的感觉。
现阶段,职业倦怠较为研究者所接受的概念为Maslach 和Jackson所提出的多维概念,即包括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2]。
感情耗竭是职业倦怠最为明显的症状,表现为没有工作热情,工作中倍感疲惫,没有活力;人格解体表现为对工作对象采取冷漠、忽视的服务态度或对工作对象保持距离;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对工作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工作的成就感下降,工作能力体验下降,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消极评价。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影响人类正常工作和降低幸福感的负性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3]。
2护理工作中的职业倦怠现状研究进展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改步伐的加快,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
医护工作尤其是护理工作,是一种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作为承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是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已成为职业倦怠研究的重点人群[4-5]。
一项研究表明[6],医护人员中有42.1%的被试有一定程度的感情耗竭;有22.7%的被试有一定程度的人格解体;48.6%的被试个人成就感降低。
而在对护士的相关研究中,职业倦怠的比例尤为突出:王树珍等的研究显示,在所研究的790位护士中,有59%的护士存在职业倦怠[7];叶志弘等的研究对象中发现,有62.79%的护士存在职业倦怠,其中8.79%的护士表现为高度倦怠[8]。
护士的职业怠倦不仅给护士带来身心伤害,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更会降低对患者的服务水平。
因此,对可能引起护士的职业倦怠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相关的预防性策略,对稳定护理队伍,建立新型医患关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护士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国内外护士职业倦怠研究现状作者:朱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朱薇(皖南医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对国内外护士职业倦怠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别从职业倦怠的概念、表现、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和应对策略等四方面进行了介绍.关键词:护士;职业倦怠;现状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6-0140-03伴随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强,职业不稳定性的加剧,职业紧张、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等问题逐渐成为组织行为学及职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护士做为一个高紧张职业群体,其工作负荷大,承担的压力重,其中隐藏着较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1].欧洲两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受到职业倦怠影响的护士比例约为25%;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中心已将护理行业列为40种最易引起压力和疾病的职业之一,我国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2006年首次报道[2]约62.8%的护士存在轻度以上职业倦怠,其中重度为8.79%.护士群体中存在如此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值得给予足够的关注.作为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全面认识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发生.1 职业倦怠定义及表现1.1 职业倦怠定义职业倦怠被普遍理解为Maslach和Jackson表述的: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服务行业中从业者,自身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症状[2].它包含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消极、缺乏情感投入、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没有成效,表现出情绪低落等现象.护士职业倦怠是指护士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护士长时期工作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2 护士职业倦怠表现1.2.1 心理表现: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逐渐失去工作乐趣,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易产生疲累感.1.2.2 生理表现:食欲不振,失眠,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1.2.3 行为方面: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情绪对待自己周围人,逃避与同事交往,拒绝与他人合作,极端情况下会打骂无辜的人,牢骚多,不关爱他人,只关心个人待遇和福利,社交活动少,工作满意度及工作效率降低.2 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2.1 个体因素2.1.1 个体性格差异及人格特征当今社会护士这个职业从业者仍是以女性为主,而女性又有其性别特点,例如:妒忌心和疑心重,背后经常喜欢议论他人隐私,情绪容易改变和低落,这都造成护士工作和心理压力大.有研究报道神经质、耐性差、A型人格、自卑、外控和防御性应对方式的人职业倦怠易感性高.而在护理工作队伍中这样的个体大有人在.有些护士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她们往往把现状归结于外部不可控制因素,对工作和生活报以消极态度,表现为得过且过,缺乏爱心与同情心,对病人漠不关心,甚至有些护士厌恶护理工作,这些因素均导致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2.2 职业因素2.2.1 工作量大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加之如今护理人员编制仍不充足,这就需要护士付出更多体力和精力.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不仅要做好各种护理措施(例如:打针、发药、输液等),还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各种医疗文件书写、录入并处理医嘱等工作.在有些基层医院里,部分护士还承担着一些非护理性工作,例如:带患者做检查、送化验标本等.这些工作都是平凡、琐碎、辛苦,而且护士工作环境拥挤嘈杂[3].伴随着剧增的工作量,护患冲突也日益增加,这些都导致了护士职业倦怠的增加.2.2.2 工作时间不固定现阶段我国医院均实行的是“三班倒”工作制.这种工作制度特别是夜班严重扰乱了护士身体生物钟.而且即使是白班,护士也需要随时根据患者病情来放弃休息时间,这都要求护士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耐力.有研究表明:如果个体身体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会造成个体易出现精神疲劳,导致心理疾病与职业倦怠.而且护理工作者没有正常周末及节假日休息,这对护士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均产生了不良影响,加重了心理负担,易产生职业倦怠.2.2.3 工作环境差医院是一个复杂医疗体系,职业伤害对护理人员的影响也比较大,这种伤害不仅来自于躯体,也来自于心理.例如护士要经常面对抢救、病人与亲友之间生死离别等心理层面伤害,也经常要去面对致病菌、异味、各种医疗仪器嘈杂声音、化疗药物、核放射等种种生理层面的伤害.而且护士职业性防护措施相对不完善,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易与患者密切接触,皮肤黏膜污染等职业伤害发生率较高,甚至可以造成死亡.长期在如此不良的环境下工作易产生职业倦怠.2.2.4 工作风险高护理工作中始终贯穿着风险,例如护士在护理操作,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带来可怕的后果,这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ICU护士,经常面临生命垂危的患者.有研究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就会降低个体心理承受力,易造成各种心理疾病.而且近几年来,医院暴力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是影响急诊护士工作倦怠的原因之一.随着许多患血液传染病患者(例如:爱滋病、梅毒等)入院治疗,且护士在工作中也易发生针刺伤,危险工作给护士带来了很大的身体与心理方面的压力,这些都是导致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2.2.5 社会认知度低,职业认同感差护理是最琐碎也是患者最需要的基础工作,但社会对护理专业普遍存在偏见,职业认同感、职业声望、薪资待遇低.在医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护理工作必须要服从医疗工作,就象以前人们常说的“医生的嘴,护士的腿”,虽然随着护理专业发展,此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此现象仍存在.许多患者也被这种观念所误导,他们把自己的康复归功于医生,而很少考虑到护士,而当他们对医院不满时,又常常把护士作为发泄对象,这使得护士觉得职业前景暗淡,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明显冲突,让她们心灰意冷,职业认同感差,工作时易产生职业倦怠.2.3 组织因素2.3.1 医院组织氛围、管理者欠缺重视在某些医院领导者看来,医院创收主要来源于医生.医院政策考虑护士利益少,独尊医疗.因此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医生工资要远远高于护士.而且有的医院为了追求医院效益,不顾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是对护士编制进行压缩,使得护士工作负担繁重.有研究表明组织承诺与工作倦怠感相关,越高的组织承诺,工作倦怠感越低.而当今医院管理者并没有为护士提供很强的组织承诺感.同时许多医院还存在对护士业务技能培训与考核、心理调节方式滞后,对护士重要性认识不足、继续深造及晋升机会与职业发展空间小、优秀者得不到鼓励、平庸者难以淘汰等现象.这些均易导致护士职业形象紊乱而产生职业倦怠.2.3.2 人际关系复杂在医院中,护士必须面对各种人际关系,例如:与患者、医生、护士、护士管理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护患关系.有研究显示相互理解是影响护患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较为意外的是,医护工作者之间的语言和行为伤害并不少于患者及家属带来的,甚至10%的护士表示曾因同事及管理人员的伤害“有过自杀的想法”.有研究表明这种伤害的核心是缺乏对他人尊重.另外医护人员之间缺少沟通技巧与工作倦怠也有一定相关性[4].Fagerberg等研究指出,护士群体之间相互学习、支持、分享经验对个体的职业认同、专业知识技能等发展至观重要.由此可见,护士既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又要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些都导致护士工作中易出现身心疲惫,易产生职业倦怠感.3 应对护士职业倦怠策略3.1 改善工作强度管理者应多关注护士工作压力状况,合理安排班次,减轻护理人员疲劳和工作负荷,使每个人充分发挥效能;通过应用先进设备,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增加工作效率;通过简化表格的书写,减少事务性工作;通过增强防护性设施,减少对护士医源性伤害,维护护士的身体健康.3.2 改善社会大环境职业倦怠产生与职业社会地位息息相关,护士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社会认可,可以得到社会支持.社会支持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帮助和支持系统.它包括很多方面的支持,而其情绪性社会支持可以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来自上级的支持比来自同事的支持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需要社会护士管理者对护理人员倾入更多的理解与关心,同时应该给予护士支持性的社会奖励,这样将会使护士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更好的耐受压力,从而进一步减轻护士职业倦怠.我们还应该进一步优化与美化社会对护理职业的社会舆论,提倡新型职业价值观,提高护士社会地位,让全社会都理解、支持和重视护理工作,为护士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3.3 改善医院管理医院管理者应不断更新观念,及时根据环境条件变化采取不同管理策略,努力做到不僵化、不教条、有弹性.并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管理知识,提高预见性能力,积极处理护患突发冲突事件,防止职业倦怠发生.Gabris研究结果显示,程序和分配的公平性、员工参与决策以及自主权的多少也与工作倦怠相关.对于医院管理者也应让护理工作者走进医院管理层,同时还应该多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公益活动用来提升护士社会形象;礼仪培训用来塑造护士“白衣天使”形象;文体娱乐活动用来丰富护士业余生活,使她们从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积极主动的面对压力,减轻职业倦怠.3.4 培养健康的人格及工作态度作为护理教育者应该在校园中就帮助护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设相应的人文与心理课程,加强护生自身素质,形成完善自我人格.Luthans等研究证明,高心理资本的员工离职意愿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培训等方法提高护士心理资本,以期缓解护士职业倦怠.胡文华等认为,提升人文素质、增强职业责任感、强化职业精神、培养职业认同感、重构职业伦理等是医务人员主动应对调整职业错位的关键[5].因此作为护士自身也应该不断学习相应的人文知识,了解本身的同时也应该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同时也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历练与改变自己,控制不良情绪避免倔强、任性等不利于自己职业的性格特征.通过身体锻炼与放松训练,积极地寻找缓解职业压力的方法,不断排解不良情绪,在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健康、高效、愉快的工作,以缓解职业倦怠的发生.3.5 运用激励机制,激发护士的潜能有研究表明:激励机制是应对抗倦怠期护士心理倦怠的有效措施.一般性的奖励机制包括省市区级优秀护士评比、医院年度考核、职务职称晋升等,还不能完全调动倦怠期护士工作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应建立适合医院特点的评估体系.如设“年度优秀护理科室评比”、“月优秀护士评比”、“最佳温馨护士评比”、各种专业技能比赛等,进行针对性激励,同时要充分考虑物质与精神、长期与短期、团队与个人等的各种激励方式,形成有特色的评估体系,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倦怠期护士产生超越自我、追求成功,实现理想的积极心态来缓解职业倦怠.参考文献:〔1〕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2〕骆宏.护士“职业倦怠”报告.中国卫生,2006,10(8):20-22.〔3〕孙雅博,王金玲,张建梅,等.不同护龄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及工作倦怠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70-73.〔4〕孙梅花,高慧萍,王书会,等.工作压力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6(23):1749-1750.〔5〕席波,李军.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0):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工作虽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由于社会上 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的观点, 社会公众对护士的信任度较 低, 使护士自感社会地位较其他职业低, 且护士的收入与工 作 的 繁 忙 程 度 不 成 正 比 , 使 护 士 产 生 激 烈 的 内 心 冲 突 。护 士 的自我发展需要已成为护士的职业压力源, 医院及社会对 护士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的不重视, 均使护士对本职工作 的发展前景甚为悲观。而心理的疲劳与衰竭必然导致职业 倦怠的发生。 3.4 护士的人格特征
同时, 管理者应更多地关注护士的工作压力状况, 并及 时 给 予 工 作 和 生 活 上 的 帮 助 , 如 适 当 的 人 员 配 备 、增 加 弹 性 时间、帮助平衡工作与家庭的需要等, 做到人性化管理。 Coffey 等 [16]报 道 , 管 理 者 和 同 事 的 支 持 也 可 有 效 缓 解 倦 怠 , 尤其是管理者的支持, 故医院管理者及同事应认同护士的 工作, 减轻护士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方面的压力, 根除引 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 4.2 培养健康人格及工作态度
4.1 改善社会工作环境 Visintini 等 [15]报 道 , 护 士 如 果 受 到 支 持 性 的 社 会 奖 励 ,
会 更 好 地 耐 受 压 力 , 减 轻 倦 怠 。因 此 , 适 当 的 权 利 下 放 、提 高 护 士 地 位 、改 善 工 作 环 境 、确 保 沟 通 及 时 和 来 自 管 理 者 的 社 会支持, 都会有利地缓解护士的职业压力。
权威的评估职业倦怠感的工具问卷(Maslach Burnoutlnv- entory, 简 称 MBl)是 Maslach 和 Jackson 于 1981 年 开 始 编 制 的 。原 始 47 个 条 目 经 由 来 自 不 同 服 务 职 业 的 2 个 样 本 的 测 试 及 2 次 因 素 分 析 后 , 得 出 3 个 因 素 : 情 绪 耗 竭 (9 个 条 目 )、 人 格 解 体(5 个 条 目)、个 人 成 就 感 降 低(8 个 条 目), 共 22 个 条 目 , 构 成 MBI 的 最 初 版 本 。每 个 条 目 有 频 度 和 强 度 2 个 评 价 指标, 频度由 1 年几次到每天分为 6 个等级, 强度由非常轻 到 非 常 严 重 分 为 7 个 等 级 、3 个 因 素 分 别 计 分 。MBI 旨 在 测 量个体在职业倦怠感连续谱上所处的水平, 因素 1 和因素 2 高 分 , 因 素 3 低 分 , 代 表 了 高 精 疲 力 竭 水 平 , 反 之 亦 然 。由 于 频 度 和 强 度 两 指 标 高 度 相 关 , 故 在 1986 年 的 修 订 版 中 只 用 频度作条目的评价指标, 在使用手册中提供了人口统计学 变 量 的 和 各 种 职 业 的 常 模 资 料 。有 关 MBI 分 数 与 行 为 评 定 的 相 关 、与 一 些 工 作 特 征 的 相 关 、以 及 与 社 会 期 望 量 表 分 数 的 相 关 的 研 究 结 果 也 成 为 MBI 的 效 度 支 持 [4]。MBI 被 译 成 德 、法 、荷 兰 、中 等 多 种 文 字 版 本 , 并 进 行 了 心 理 测 量 学 的 检
20 t od a yn u r se. DEC
·学 术 信 息·DANG DAI HU S HI
★! 护 理 论 坛 !★
验 [9], 结 果 表 明 MBI 有 着 跨 文 化 的 三 因 素 结 构 , 所 以 MBI 被 广泛用作跨文化研究的评估工具。 3 护士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 3.1 职业特点
情绪方面表现: 持续地精神不振, 对护理工作产生厌 倦, 情绪低落, 爱猜疑及易怒, 内心容易空虚, 自我评价降
低, 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 对他人的容忍度降低, 认为自己 的工作毫无意义和价值, 对外界和未来过分担心忧虑, 对前 途悲观失望。
身体方面表现: 处于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 如经常感到 很累, 食欲不振, 体重骤变, 睡眠不规律, 易疲乏无力, 对疾 病 的 抵 抗 力 降 低 , 内 分 泌 紊 乱 , 易 患 各 种 心 脑 血 管 疾 病 、神 经衰弱及失眠等, 处于亚健康状态。
工 作 倦 怠 感 的 概 念 较 多 , 目 前 最 为 经 典 的 是 Maslach 和 Jackson 所 作 的 定 义 。他 们 认 为 , 工 作 倦 怠 感 是 一 种 与 工 作 情 境有关的心理上的综合病症, 可从三个维度加以定义, 即情 感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倾向(Depersonalization) 和个人 成 就 感 消 失(Disim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其 中情感枯竭是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 它代表工作倦怠感的 个人应激维度, 指一种情感上过度的付出感和资源的耗尽 感 。去 人 性 化 倾 向 代 表 工 作 倦 怠 的 人 际 情 境 维 度 , 是 指 在 工 作 中 对 他 人 消 极 、冷 漠 、愤 世 嫉 俗 的 态 度 或 情 绪 。 个 人 成 就 感消失则代表工作倦怠感的自我评价维度, 指自我能力感 降 低 及 倾 向 于 对 自 己 的 工 作 作 出 消 极 的 评 价 。Maslach 等 认 为这三个维度在倦怠发展的过程中次第促进出现, 也有学 者认为三者的发生顺序恰恰与之相反, 还有的则认为三者 并 无 发 生 的 先 后 顺 序 , 它 们 可 以 独 立 甚 至 同 时 出 现 [3]。 1.2 护士职业倦怠感的表现
医院的管理氛围对护士的心理也有较大的影响, 如一 些医院的管理者重医轻护, 不够重视护士工作等这些都是 职业倦怠感产生的重要因素。
Greenglass 等[12]婚 姻 满 意 度 被 当 作 个 体 家 庭 支 持 程 度 的 指 标 , 其 与 职 业 精 疲 力 竭 水 平 呈 明 显 负 相 关 。 Leiter 的 系 列 研究表明, 同事支持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 与人格解体成 分 呈 负 相 关 ; [13,14] 婚 姻 满 意 度 与 情 绪 耗 竭 和 人 格 解 体 成 分 呈 负相关; 技能使用(组织给个体提供使用和发展工作技能的 机会)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 , 与情绪耗竭呈负相关。 4 职业倦怠感干预措施
★! 护 理 论 坛 ★!
·学 术 信 息·当 代 护 士
国内外护士职业倦怠感研究现状
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 蒋小剑 蒋冬梅
摘要 对国内外护士职业倦怠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别从职业倦怠的定义、表现及在不同专科护士中的分布情况、职业倦怠 的评估, 护士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和干预措施等 4 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护士; 职业压力; 职业倦怠
职 业 压 力 (Occupational Stress) 作 为 一 种 社 会 现 象 尤 其 是职业倦怠作为职业压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受到越来越多 的 社 会 学 家 、生 理 学 家 、心 理 学 家 以 及 政 府 部 门 的 关 注 。 20 世 纪 70 年 代 美 国 临 床 心 理 学 家 Fredenberger 和 美 国 社 会 心 理 学 家 Maslach 在 研 究 中 发 现 : 护 士 作 为 服 务 于 人 群 的 职 业 群 体 , 容 易 在 工 作 中 逐 渐 出 现 自 卑 、冷 漠 、厌 恶 工 作 、失 去 同 情心等表现, 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辞职的倾向增 加 , 针 对 这 一 现 象 他 们 提 出 职 业 倦 怠 (Job Burnout)并 作 为 专 有 名 词 引 入 科 学 文 献 [1]。护 士 必 须 经 常 面 对 病 人 、家 属 、医 生 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 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会导致工作 压 力 的 产 生 。李 小 妹 的 研 究 表 明 , 护 理 是 卫 生 保 健 行 业 中 压 力 最 大 的 职 业 之 一 [2]。本 文 将 就 工 作 倦 怠 感 在 护 理 领 域 中 的 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以期为我国对工作倦怠的评估及干 预提供借鉴。 1 职 业 倦 怠 的 定 义 、表 现 及 在 不 同 专 科 护 士 中 的 分 布 情 况 1.1 职业倦怠的定义
Perlman 等 总 结 列 出 了 对 职 业 精 疲 力 竭 症 的 不 同 描 述 : !情绪方面: 有持续失败感, 丧失创造力; "身体方面: 疲惫 不 堪 , 处 于 亚 健 康 状 态 ; # 行 为 方 面 : 与 服 务 对 象 、同 事 、工 作 及 工 作 单 位 疏 离 , 失 去 对 工 作 的 责 任 义 务 感 [4]。 下 面 具 体 描述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
护士要认识造成工作倦怠感的因素, 还要积极地改变 自身的生活方式。同时, 研究表明通过对个体教育干预, 以 积 极 的 应 对 方 式 替 代 消 极 的 应 对 , 诸 如 合 理 定 义 应 激 源 、发 展 问 题 解 决 技 能 、放 松 训 练 、利 用 社 会 支 持 、身 体 锻 炼 、健 康 的生活方式等对减少应激、预防职业精疲力竭症是有效的 积极的应对方式, 能改变个体的主观认识, 提高个体处理问 题 的 能 力 并 改 善 情 绪 。而 提 高 护 士 的 内 控 感 , 以 及 在 护 理 实 践中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成就感, 也是保证护士心理健康的 关键。此外, 学习和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 减少消极心理防 御 也 是 提 高 心 理 适 应 能 力 的 基 础 。因 此 , 加 强 护 士 在 继 续 教 育中沟通技巧的掌握以及心理防护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 训, 培养其健全人格, 在应对职业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负面影响上也是至 关 重 要 的 。在 中 介 因 素 方 面 , 可 通 过 提 高 护 士 的 耐 久 力 来 防 止或减少职业压力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