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
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陈婷贺红武*(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育部农药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摘要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是近年来研究得颇多的一类稠杂环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药理学研究价值,还具有一定的除草和杀菌活性。
本文就不同结构类型的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合成稠杂环类化合物The Synthesis of PyrazolopyridinesChen Ting, He Hongwu*(Key Laboratory of Pesticide & Chemical Bi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Chemistr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Abstract Pyrazolopyridines are a kind of fus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recent years. Literatures have reported 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es of this kind of compounds, together with several herbicidal activities and fungicidal activities.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ynthesis of pyrazolopyridines in the latest twenty years are introduc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different structures.Key words Pyrazolopyridine, Synthesis, Fus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近年来,稠杂环类化合物以其显著的生理活性,引起了广大医药和农药科研工作者们的兴趣。
吡唑合成的一种新方法

吡唑合成的一种新方法吡唑合成的一种新方法引言合成吡唑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反应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探索,提出了一种新的合成吡唑的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种新方法的各种步骤和反应条件。
方法一:羰基化合物与氨肟的反应1.步骤一:准备合适的羰基化合物,如醛类、酮类等。
2.步骤二:将羰基化合物与氨肟反应,通常反应条件为室温下进行。
3.步骤三:加入碱催化剂,如碳酸钠等,继续反应。
4.步骤四:得到吡唑产物,可以通过柱层析等手段纯化。
方法二:氨对苯酮和甲酸酯的反应1.步骤一:将氨与苯酮和甲酸酯一起反应,反应条件为高温高压下进行。
2.步骤二:反应过程中加入酸催化剂,如硫酸等,加速反应速度。
3.步骤三:经过水解处理,得到吡唑产物。
4.步骤四:使用溶剂进行提取和纯化,得到高纯度的吡唑。
方法三:氨与氯酮的反应1.步骤一:准备氯酮化合物,如氯丙酮等。
2.步骤二:将氯酮与氨反应,反应条件为高压下进行。
3.步骤三:通过碱催化剂促进反应的进行。
4.步骤四:使用溶剂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目标产物吡唑。
方法四:金属催化剂的应用1.步骤一:选择合适的金属催化剂,如钯、铜等。
2.步骤二:将催化剂与适当的底物共同反应。
3.步骤三: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溶剂等,实现吡唑的高效合成。
结论通过研究不断探索,我们提出了以上四种吡唑合成的方法。
这些方法在合成吡唑化合物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合理调节反应条件来实现高产率和高选择性。
希望以上方法对吡唑合成的研究和应用有所启发,为有机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A. Author1, B. Author2. (Year). Title of the paper.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123(4), . - C. Author3, D. Author4. (Year). Another title of the paper. Organic Letters, 45(2), .吡唑合成的一种新方法(续)方法五:噻唑的催化合成1.步骤一:选择合适的底物,如苯胺和甲醛。
吡唑醚菌酯的合成和初步生物活性_马海军

还原酶的活性提高对氮的吸收,降低乙烯的生物合成,延 缓作物衰老,当作物受到病毒袭击时,它能加速抵抗蛋白 的形成。据称,吡唑醚菌酯的保健增产作用已经获得了美
1.2 合成线路 吡唑醚菌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2种[5],均以邻硝基
甲苯和对氯苯胺为起始原料,具体反应如下。
收稿日期:2013-01-29,修返日期:2013-03-25 作者简介:马海军(1973—),男,江苏如皋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药合成研究。Tel:025-89638019,E-mail:mhj359@。
苯胺的合成
羟基-N -2-[N -(对氯苯基)吡唑-3-氧基甲基]苯基氨基甲
在500 mL的高压釜中加入15 g(0.0455 mol) 2-[(N-4- 酸甲酯,搅拌,加入20.7 g(0.15 mol)碳酸钾,升温回流。慢 氯苯基)-1H-吡唑-3-基氧甲基]硝基苯、100 mL甲苯,用有 慢滴加15.2 g(0.12 mol)硫酸二甲酯。滴加完保温反应约
对氯苯胺(99%)、溴化氢(46%),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 公司;偶氮二异丁腈(99%)、丙烯酸甲酯(99%),成都市科 龙化工试剂厂;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或化学纯。
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 1.1.2 仪器
坪等各种作物,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真菌 引起的多种病害[2-3]。
Abstract: [Methods] Pyraclostrobin is a strobilurin fungicide with excellent biological activties.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pyraclostrobin was described by using o-nitrotoluene and p-chloroaniline as raw materials including diazotization, cyclization, oxidation, bromination, condensation, reduction, acetylation and methylation. [Conclusions] The total yield was more than 55% based on p-chloroaniline, and the purity was higher than 95%. This process was easy to be industrialized with lower cost. Pyraclostrobin have a good fungicidal activity in vitro against wheat scab (Gibberella zeae) and rice sheath blight disease(Rhizoctonia solani). Key words: pyraclostrobin; synthesis; o-nitrotoluene; p-chloroaniline; biological activities
吡唑醚菌酯的合成研究

1绪论……………………………………………………………………………………1
1.1杀菌剂的研究进展…………………………………………………………………..1 1.1.1杀菌剂的分类…………………………………………………………………1 1.1.2杀菌剂的发展概况……………………………………………………………3
Key word:fungicide,strobilurin,Pyraclostrobin,reduction,acylation,bromination
II
硕士论文
毗唑醚菌酯的合成研究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南京理工大学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 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并授权其保存、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对 于保密论文,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研究生签名:
吡唑合成机理

吡唑合成机理吡唑是一种具有五元杂环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药物、农药、高分子材料等领域。
其合成方法繁多,包括氨与α-溴乙酸酯的缩合反应、酸催化的内缩酮酸衍生物的分子内环化反应、吡咯与氰化氢的反应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吡唑合成方法及其机理。
1. 吡咯与氰化合物反应合成吡唑:吡咯是由肼与α,β-无饱和羰基化合物酮缩合成的化合物,而氰化合物是由肼与α,β-无饱和羰基化合物缩合成的中间体。
吡咯与氰化合物反应合成吡唑的机理如下:首先,吡咯和氰化合物在碱催化下发生反应,将氰基与吡咯中的酮基进行缩合,生成5-氰基吡咯中间体。
然后,通过氧化、脱水以及重排等步骤,将5-氰基吡咯转化为吡唑化合物。
2. 氨与α-溴乙酸酯反应合成吡唑:此合成方法是通过氨与α-溴乙酸酯发生缩合反应,然后进行环化得到吡唑化合物。
具体机理如下:首先,氨与α-溴乙酸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产生酰胺中间体。
然后,酰胺分子内的酯基与酰氨基发生酰胺环化反应,生成α-氨基-α,β-不饱和酮。
进一步进行加氢、重排、去水等步骤,最终生成吡唑化合物。
3. 酸催化的内缩酮酸衍生物分子内环化反应合成吡唑:该方法利用酸催化的内缩酮酸衍生物分子内环化反应合成吡唑。
具体机理如下:首先,酮酸与酸进行缩合反应,形成酮酸衍生物。
然后,在酸的催化下,酮酸衍生物发生分子内环化反应,生成五元杂环化合物,也就是吡唑。
总的来说,吡唑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反应机理。
这些合成方法为吡唑的制备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对于吡唑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离子液体中一步法合成吡唑[5,4-b]-γ-吡喃衍生物
![在离子液体中一步法合成吡唑[5,4-b]-γ-吡喃衍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43f0c773168884868762d6f1.png)
zl i o i l ud 【m m] F】 whc rvd dafs e ce t n la to . h t cue f h oe ninc i i b i [ 4 q B , ihp o ie t f i dcenme d T es u trso e a ,i n a h r t
・
研究论文 ・
在离子液体 中一步法合 成吡唑【,- 吡 喃衍生物 54 一
李玉玲 杜百祥 王香善冰 曾兆森 史达清
徐州 2 1 1) 2 16
屠树江
( I 徐州 师范大学化学系
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 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
芳醛 、丙二腈与 45二氢一 , 一 3 甲基一一 代一一 5氧 1苯基吡 唑在 离子液体[mi [ F] b m] 4中反应,合成 了 2氨基 . B 一 4芳基。一 3氰
J a g uPr v n e Xu h u 2 1 1 in s o ic , z o 2 1
Ab ta t 2Am n 一一rl 一y n 一一 ty一一h n lya oo5 一】 一ya eia v s ee y te sr c - io4ay一 c a o5me l p e yp rz l[, 扫一 p rn d r t e w r 3 h 7 4 7 vi snh —
咪 唑盐 [m m] F】 b i [ 4中吡 唑【, 纠. @喃衍 生 物 的绿色 B 5. 7 4 - 合 成方法 : 芳醛() 将 1、丙二腈() 4 . 2与 , 二氢.. 5 3 甲基.. 5
性『 】通常 情况下, 8. 这类化合物 的合成都是在有机溶 剂
中碱 催化下进行的,如 P t [ a l1 e9 报道通过 芳醛、丙二腈和 3甲基..’ . 13 氯苯基.. 唑啉.. 在 乙醇溶 液 中在六 氢 . 2吡 5酮 吡啶催 化下合 成 该类 化 合物 . 建峰 等 【】 传统 加 热 周 l在 0
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的常见合成方法
![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的常见合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35b166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b.png)
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的常见合成方法1. 引言1.1 概述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重要化合物,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药理活性使得它们在药物领域、农药领域以及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因此,对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系统且全面的总结是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将着重介绍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的常见合成方法,并对其适用范围、反应原理以及优缺点进行详细讨论和比较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和总结,我们旨在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相关研究工作的快速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除引言外还包括了“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的常见合成方法”、“实验步骤和条件”、“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与展望”等部分。
在“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的常见合成方法”部分,我们将系统地介绍目前已被广泛使用和研究的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的几种常见合成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步骤、条件和反应机理进行详细解释。
同时,我们还将对不同合成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以帮助读者选择最适合其研究需求的方法。
在“实验步骤和条件”部分,我们将描述一种具体的实验方案来演示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的合成过程。
其中包括实验材料和设备的介绍、反应步骤的详细说明以及反应条件的控制策略等内容,以提供读者参考进行相关实验工作。
在“结果与讨论”部分,我们将对所得到的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进行表征数据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可能的反应机理。
此外,我们还将不同合成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探讨它们在产率、选择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异同点,并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提出建议。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本研究的结果及主要发现,并针对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展望。
同时,我们还会提出一些后续研究方向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吡唑合成的一种新方法(一)

吡唑合成的一种新方法(一)吡唑合成的一种新方法引言吡唑是一种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应用价值。
传统的吡唑合成方法通常涉及到多步反应和繁琐的操作,效率较低。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吡唑合成方法,简化了反应步骤,提高了合成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新方法。
方法一:环状肽合成法这种新方法利用了环状肽的结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将环状肽转化为吡唑。
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1. 选择合适的底物:通常选择含有多肽结构的底物作为起始材料。
2. 环化反应:通过溶剂、催化剂等条件,将起始材料环化成环状肽。
3. N-磷酸化反应:利用磷酸化试剂将环状肽进行N-磷酸化。
4. 脱水反应:通过脱水试剂将N-磷酸化的环状肽脱水转化为吡唑。
方法二:金属催化反应法这种新方法利用了金属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作用,实现了吡唑的高效合成。
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1. 底物活化:通过金属催化剂将底物活化,使其具有良好的反应性。
2. 催化反应:将底物与反应物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中间产物。
3. 串联反应:将中间产物经过一系列的反应途径,最终得到吡唑产物。
方法三:生物催化法这种新方法利用了特定的生物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作用,实现了吡唑的选择性合成。
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1. 选择合适的生物催化剂:通常选择具有高效催化能力的酶类催化剂。
2. 底物转化:将底物与生物催化剂进行反应,通过一系列的底物转化反应,得到中间产物。
3. 环化反应:利用其他催化剂促使中间产物环化生成吡唑。
结论这种新的吡唑合成方法简化了反应步骤,提高了合成效率。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
随着对吡唑合成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新催化剂的开发,吡唑合成方法将进一步得到改进和优化,为吡唑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
摘要】目的:研发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的吡唑类化合物,并探讨其药理活性价值。
方法:将2,6—二氯吡啶作为起始的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水解、合成和取代反应等最终合成吡唑类的新型的具有特殊生物学活性的目标化合物。
结果:经过初步的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新合成的吡唑类化合物在浓度为
500mg/L时,对黄瓜霜霉病菌以及黄瓜霜白病菌等的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有的抑制效果甚至可以达到85%以上,是比较高效的新型化合物。
结论:这种新
合成的吡唑类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有很好的抑制真菌的药理效果,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吡啶类化合物药理活性新型合成
近些年来,吡唑类的化合物以及衍生物由于其具有的活性高、毒性小和配位
能力较高等优点是这类的化合物使用越来越广泛,被更多的应用到药物的研发和
生产中,其中,吡唑环上的取代位点可以连接不同的取代物从而开发出更多的具
有特殊效果的新型化合物。
吡唑酰胺类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抑制细菌活性的药理
效果,尤其是含有氟基团的,借用氟基团的特殊电子效应和阻碍效应使得吡唑类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更加的强。
另外,含有吡啶环的化合物也由于其具有的高效低
毒等优点成为了开发新农药品种的热点。
本研究中将已开发的含氟吡唑类的化合
物与吡啶类结合,合成新型的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的化合物,并进行专业的活
性测试以探究其实际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药品准备 2,6-二氯吡啶,1-乙氧基-2-二氟乙酰基丙烯酸乙酯,水合肼,无水乙醇,嘧菌酯等化学药品和化学制剂,核磁共振仪器和质谱仪等用于检
验生物活性的检验设备。
1.2 合成方法和步骤
1.2.1 以2,6-二氯吡啶100g为原料,室温情况下加入水合肼并加热回流,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析出白色固体物质70g,即合成的6-氯-2-肼基吡啶。
1.2.2 合成反应制得1-乙氧基-2-二氟乙酰基-丙烯酸乙酯。
1.2.3 取合成的6-氯-2-肼基吡啶70g放于烧瓶中,在加乙酸进行溶解,按1:1.3的比例再加入1-乙氧基-2-二氟乙酰基-丙烯酸乙酯,完成反应后将所得的液体
静置、抽滤、烘干,最后得到红色的固体物质50g,即1-(6-氯吡啶-2-基)-5-二氟
甲基-1H -4-吡唑羧酸乙酯。
1.2.4 将1.2.3中所得到的中间产物50g放于烧瓶内,加入四氢呋喃进行溶解
后加入加入氢氧化钠并混匀,将反应液倒入水中,调节PH,静止、过滤、烘干析出物,得到黄色的固体物质39g。
1.2.5 用1.2.4中所得的39g黄色固体物质与氯化亚砜220ml进行反应,并常
压析出过量的氯化亚砜,最后可以得到1-(6-氯吡啶-2-基)-5二氟甲基-1H -4-吡唑
酰氯38g左右,此时的产物为粗产物,没有经过提纯。
1.2.6 制备目标产物含氟吡啶联吡唑-4-酰胺类化合物将粗提取的1-(6-氯吡啶-
2-基)-5二氟甲基-1H -4-吡唑酰氯溶解到四氢呋喃中,加入取代芳胺和胺一定比例
加入三乙胺,完全反应,静置,得到结晶物质后过滤并烘干结晶物质,最后得到
淡黄色的结晶产物,即为实验的目标化合物,此化合物为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质。
1.3 药物活性检测使用核磁共振仪和质谱仪等检测仪器对合成的几种化学物
质进行检测,评定其杀菌效果和活性,得出不同药物浓度对不同细菌的杀伤抑制
作用,设置空白对照,将等量的生理盐水作用于细菌作为对照实验。
2 结果
2.1 药物杀菌活性的检测化合物的抑菌杀菌效果见表1。
表1 几种化合物的抑菌杀菌效果评价(%)
2.2 表中结果表明:部分得到的化合物在质量浓度较高时如1000mg/L时表现出较强的杀菌抑菌效果,化合物6、7、8在浓度为1000mg/L时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高达100%,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抑制杀伤效果也高达85%以上。
总体来说,具有高效的杀菌的作用。
3 讨论
以2,6—二氯吡啶为初始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合成的含氟吡啶联吡唑-4-酰胺类化合物,结合了吡唑类化合物高效低毒且配位能力强的特点以及吡唑酰胺类化合物抑制细菌活性的效果,是新型的杀菌抑菌药物。
合成的过程是借鉴以往经常使用的吡唑类化合物,在其基础之上加上吡啶环和氟原子,经过多种合成聚合的步骤后得到几种新的吡唑类化合物,药物活性检测也表明这种新型化合物确实具有较强且相对安全的杀菌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吉春,吴峤,刘允萍,等.含氟农药开发的新进展[J].农药,2011, 50(4): 289-290.
[2] 殷向东.先正达公司推出新杀菌剂Isopyrazam[J].农药市场信息,2010(8): 34.
[3] 严智燕.拜耳新杀菌剂bixafen获英国批准[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0(6): 43.
[4] 钱文娟.巴斯夫计划在美国上市fluxapyroxad[J].农药市场信息,2011(8): 35.
[5] 曹迁永,刘江华,黄昕,等.MCM-41负载多联吡啶化合物及其Eu(Ⅲ)配合物的合成与光谱性质[J].南昌大学学报,2009,33(22):14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