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经方论坛讲稿)

合集下载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一、太阴病提纲:原文《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

病机:伤寒失治误治,外邪入阴的首站,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二、太阴病治疗原则1.太阴病正治法“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三、太阴病本证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本条论述太阴里虚寒证的主症、病机与治法。

自利是太阴病主症之一,由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清气不升所致。

不渴是本条辨证的要点,因太阴主湿,寒湿内停,故以不渴揭示太阴为病的特征。

“脏有寒”是太阴里虚寒证病机的总概括。

在治疗上,仲景提出“当温之”,即温阳散寒,健脾燥湿之义。

原文中未列具体方药,而曰“宜服四逆辈”,即根据虚寒的轻重程度,选用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

如病情单一,脾胃虚寒,宜投理中汤;若病情复杂,伴肾阳虚者,宜用四逆汤。

四、太阴病兼变证1、太阴病兼表证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太阴兼里实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伤寒论》279条)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大黄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本条论述太阴腹痛的辨治。

太阳病当治以汗法,禁用攻下,今不当下而下之,故曰“反”。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的意思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的意思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的意思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当太阴部位出现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的症状时,用桂枝汤来治疗。

从中医学角度上来看,“太阴”指的是人体内脾胃两脏,也即脾胃之气,它是各种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在传统中医学中被认为是人体免疫力的最重要根源。

当脾胃出现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的症状时,此时就表明脾胃气阴已经失调,此时要想疏通脾胃及恢复正常,就必须使用有益的药物来治疗。

在中医学中,桂枝汤就是有效治疗太阴风寒的一种草药,这种药方具有补脾、开胃、调经等作用。

首先,桂枝汤具有补脾的作用。

桂枝本身具有补脾健胃、驱风湿、温中降火的功效,而芡实、白术等原料,则有温中止泻、清脾热、利湿止渴的作用,他们可以一起起到补脾开胃、止泻止渴、清热除湿的功效。

此外,桂枝汤还具有调经的作用。

桂枝汤中还有大枣、茯苓、炙甘草等原料,它们可以活血化瘀,平衡气血,调经止痛,有助于消除脾胃不畅所产生的症状,从而达到调经的作用。

桂枝汤的主要成份有桂枝、白术、芡实、大枣、茯苓、炙甘草等,它们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搭,然后加入清水煎服,即可得到桂枝汤。

桂枝汤在治疗太阴风寒时,既可以单独服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一起配合服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这里要注意的是,桂枝汤服用前,应该先煎汤再服用,因为煎汤能够提取草药的活性物质,增强药效,而且可以减少草药中毒性物质的含量,从而更安全的服用。

总的来说,“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的意思是,当出现太阴部位出现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的症状时,可以使用桂枝汤来治疗,以达到补脾、开胃、调经等作用,并且可以更安全的服用。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桂枝汤证其一汤(左二月十八日)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钱半)生姜(三片)红枣(六枚)【按】大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观此二条,知桂枝汤证又名曰中风。

所谓“名曰”者,知前人本有此名,仲圣不过沿而用之。

惟严格言之,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狭。

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

又此中风非杂病中之中风,即非西医所谓脑溢血、脑充血之中风。

中医病证名称每多重复,有待整理,此其一斑耳。

至考此所以异证同名之理,盖为其均属风也。

中之者浅,则仅在肌肉,此为《伤寒论》之中风。

中之者深,则内及经络,甚至内及五藏,此为杂病之中风,所谓风为百病之长也。

仲圣方之药量,以斤两计,骤观之,似甚重。

实则古今权衡不同,未许齐观。

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

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

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

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姑摒此种种勿论,简言之,吾师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师常用三钱是也。

余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

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曹颖甫曰:桂技汤一方,予用之而取效者屡矣。

尝于高长顺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二人,皆愈。

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

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又按】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

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桂枝汤证其二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

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

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

桂枝汤臆解

桂枝汤臆解

桂枝汤臆解主要功效是通过调和营卫而达到解表止汗目的。

卫气,为表部津液中所含之气,属边防部队;营气,为里部血液中所含之气,属城防部队;精气,为里部精液中所含之气,属卫戌部队。

俗话说“一滴精等于十滴血”,精,乃高浓度液化气。

边防部队、城防部队、卫戌部队,可以相互调动,故能够相互转化。

就表证而言,需不着动用卫戌部队。

所谓营卫不和,是说营气和卫气不能很好地配合,营少卫多,比例不当。

好比边防部队在边境作战,而城防部队未能及时增援,边防部队虽英勇战斗牺牲(自汗出),仍不能取胜。

对治之法——快速补充营卫之气(营卫之气,源于中焦脾胃之气),即脾胃之气,向表部调动,同时防止进攻太过。

桂枝辛温,助厥阴肝左升,负责调动营卫之气达表,增援卫气;白芍酸寒,助阳明胃右降,胃降肺亦降,防止营卫之气进攻太过。

姜枣草+热粥补充脾胃之气;覆被,防止体内热能散失,以利出汗祛邪。

整个方剂,补中气虚(增加兵源),助肝左升(调城防部队增援边防部队),助肺右降(驱敌于外,见好就收),让圆归正转。

人体之气液运行,好比太阳一样。

左升是右降的前提,左不升则右难降T>。

若升不到位即右降,是投降,边境失守,后患无穷,再要收复失地,代价就高了。

三七生评:解得好!桂枝汤证不助其营气外达,反用清凉右降退热(所谓消炎清热之属)是以金克木(木为身体营气),热退后左路必然生发下陷,后患无穷。

形随运转解:卫气收敛而营性发泄,卫气因风之伤而闭,郁阻营血,营郁而不得畅发,愈郁而愈欲发泄,故发热而汗出。

桂芍条达营血,生姜开卫闭,此为和营卫。

而营卫者,在经络则曰营卫,在脏腑则曰气血,皆赖胃气化生,故欲和营卫,必助胃气,此为草、枣、热粥之用也.此为一解。

以药度之,桂、芍实厥阴药也,姜、枣、草、热粥,实太阴药也,若再加附子,则桂枝汤加附子一方,已率三阴之药。

故桂枝汤实为厥阴方。

太阳病第一方竟为厥阴方,此需明理者方能解之。

盖伤寒传经,由太阳始而终于厥阴,厥阴为合,合太少二阴而开太阳,太阳为开,今太阳病而不开,径合厥阴以开之,此实为“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需啜粥一碗,以助药力。

覆取微似汗为佳。

汗出停服· 正· 文·来· 啦·1浅谈在伤寒金匮的方剂中,十之有六出自于“桂枝汤”的加减,历代经方家称桂枝汤为“调和阴阳第一方。

人之所以会生病,其实就是受到外邪或者是情志上面出了问题,导致“阴阳不平衡”,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呢?一个人白天精神不好,昏昏沉沉,到了晚上精神焕发,这其实就是阴阳不平衡(此处只是举一个例子),吃同样的东西,别人都没事,你反而拉肚子了,也就是你的身体除问题了。

因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所以,倪海厦老师说过,一个人没事的时候,可以喝喝“桂枝汤”能够预防感冒,增强自身免疫力。

伤寒论中的经方,其药物搭配是很紧密的,每一味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且经方中的药物比例是“黄金比例”,也就是计量可以变,但是比例不能变,这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实践出来的比例,具有很权威的临床意义。

2方解桂枝:壮心阳,加速动脉血液流速,使病毒通过人体免疫系统以“汗液”为载体清除体外。

白芍:加速经脉血液回流速度,轻用还有补血的作用。

因为人的动脉长度和静脉长度是等长的,所以桂枝和白芍是等量的。

甘草:解百毒,人体生病以后,食欲不振,因为能量都跑去对抗病毒了,所以肠胃蠕动减缓,会有食物坏死在肠道里。

大枣:因为喝完桂枝汤,人会出汗,为了防止津液不足,红枣将其肠胃津液补足,防止便秘。

生姜:起发阳的作用,就是提供动能,加速肠胃蠕动,恢复食欲。

桂枝汤的主力是桂枝、白芍,把人体的病毒从体内清除出去,甘草、生姜、大枣,起的主要作用是“固本”,保护肠道。

桂枝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方剂,桂枝、白芍使心脏的力量加强,就五行来说“火生土”所以会调动食欲,此时啜粥一碗,可以增强药力,加速人体机能的恢复。

经方讲解--桂枝汤及其变法(二)

经方讲解--桂枝汤及其变法(二)

经方讲解--桂枝汤及其变法(二)桂枝汤,我们先看看《伤寒论》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条是太阳病的提纲条文。

太阳就是说的表征,表征指的就是营卫问题。

说的是营卫,实质就是营卫的化生问题。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表证,有发热,有汗出,微微恶风,脉缓还有发热,这个象叫中风。

不少医家将这个条文理解为风性开泄,说是感受外在的风邪致病,都是同样的风,为什么有的人就感受风邪了?大部分人不得感受风邪呢?《内经》明言,邪之所奏,正气必虚。

人,感受外邪的原因就是自己的体质虚了嘛,其本还是体虚,而不是风有多大的问题。

你自己体质虚了,对风感受比较敏感了,所以发病。

本在于体虚,为什么叫中风呢?中风,风中,风为什么中?中虚,且风为百病之长。

中虚,中焦虚了,就容易受病。

中,脾胃为中。

大家都知道,中医有一句话,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者,中也,中焦脾胃之气也,也叫中气,中气一虚,则百病丛生。

中气虚,首要的就是对百病之长的风敏感,所以张仲景首论中风。

接下来大家在看看《伤寒论》的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前面给大家讲了,卫气和营气的化源来于中焦脾胃,而卫气和营气有一点不同,不同于什么呢?卫气由头部敷布于体表后,有一个向内行走的过程。

而营气反其道,由内向外而滋养皮肤,且,卫气有固涩皮肤的作用,阳浮,卫阳不能内入,浮越于表,为什么会浮越于表呢?虚了,不能正常内入,卫气虚了,固涩就会失调,固涩失调,则营气就会外泻,营阴外泻的表现形式就是汗出。

卫与营的关系,就是卫气先虚,不能固涩营阴。

治疗的重点在于重点补卫气,其次补营阴。

这种情况用什么方呢?就用桂枝汤,说到桂枝汤,我们还要看看其他条文,这样更能够深入的体会一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这条原文和上条类似,多了一个头痛的症状。

为什么头疼呢?卫气本来就是通过头枕部向下敷布的,不能正常向下敷布了,卫气虚了,下达的力量不够了,为什么卫气是经过头枕部向下敷布的呢?这种情况我们针刺有没有解决办法?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上)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上)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上)方证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与应用方剂之诊断标准,临床应用广泛。

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为太阳中风证所作方剂。

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构成,被称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第一方”。

桂枝汤对于外感与内伤疾病具有显著疗效,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体现临床上异病同治之特点。

1方证特征《伤寒杂病论》中第12条中记载,“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音音恶寒,渐渐恶风,盒盒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归为阳浮;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迟缓无力,归为阴弱。

发汗,汗出恶风,脉象浮缓是桂枝汤的主要特征。

微微出汗应在桂枝汤得到有效应用后所能产生的疗效。

2病症机理桂枝汤的主要病症机理称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因而,卫强则发热,卫强不能秘,营弱不能藏,汗自出。

在《内经》中提出:“阴在内阳之也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营卫和谐,从而阴阳协调,进而阴平阳秘。

桂枝汤证正是因为阴弱不能内守,阳强不能卫外,因此产生汗出病变。

3配伍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故为君药。

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益阴养血,进而敛营止汗为臣。

两药相和杂揉,继而散邪敛汗,调肌表之营卫。

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助桂枝解肌散邪,能暖胃止呕为助。

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益气和中,继而滋脾生津。

甘草甘平,故有安内攘外之功效,使之调和中气,调和表里,并以调和诸药矣,合桂枝及生姜方能扶卫气,桂枝汤本身与专门应用于发汗的方剂有所不同,其主治在于脾胃,配伍采用辛散、甘补与酸收合用,方能具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进而资助营卫,解肌散邪、调和阴阳与补益脾胃之功效。

4取药方式桂枝汤在服药方式上与其他方剂有所不同,具有特殊要求。

(1)“服己须臾,食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2)“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增加衣被,以达到“遍身漐絷,微似有汗”的目的。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桂枝汤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桂枝汤

桂枝汤方解
• “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 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 汗自出者,不拘何 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 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 发热,恶寒,恶风,鼻鸣 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桂枝汤方解
【组成】
桂枝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白芍三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汤方解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病中风)
正邪相争:发热、恶风、头痛、
风寒客表
苔白不渴、脉浮缓; 邪气波及肺胃:鼻鸣、干呕; 卫阳不固,腠理疏松 :恶风;
营卫不和 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 :汗出。
桂枝汤方解
【主治】
【病机】风寒客表,营卫不和。
《伤寒论》原文解读
[原文] 上五味,㕮咀⑥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 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⑦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身汗出漐漐⑧微似有汗 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 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以前法。又不 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 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 面、五辛⑨、酒酪⑩、臭恶(11)等物。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 桂枝汤
《伤寒论》原文解读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啬啬①恶寒,淅淅②恶风,翕翕③发热,鼻 鸣乾呕者,桂枝汤主之④。(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伟: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经方论坛讲稿)
作者/王伟编校/芸菱【导读】这是王伟师兄在今年经方论坛上分享的“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读起来仍是那么不舍,生怕一不留神干货溜走了。

Ps~文中提到人迎寸口脉法,这也是集结号前段时间推送的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中提到的王伟师兄的这一脉法。

一起分享给大家,没有看成哥版的,点击下方链接,一睹为快!
还原经典真相,深度解析人迎寸口脉针法
收看王伟师兄更多精彩文章,点击下方链接王伟师兄:深山讲药老生常谈读经典——为什么学经典
谈谈经筋病的治疗
中医不是经验的总结,也不是理论上的推论或哲学上的假说,中医是以最本真的状态观察世界与人体,这是我们学习小组学习的根本出发点。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不是隔皮猜瓜的猜测,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国医学,医学都应该建立在对疾病真实的观察之上。

如果我们在临床上处桂枝汤,一定不是因为通过病人的描述推测这个病像桂枝汤,模糊的诊断于临床将有大量的误诊。

我们临床也不能用很复杂的推理得出一个需要开桂枝汤的结论,因为过于复杂的推理很容易出现错误,更不能应对日常繁重的诊疗。

我们临床要直观的看到并且非常确定这个病当下就是太阴病,就该处桂枝汤。

太阴
病病名分析首先要确定的是什么是太阴病,如何准确的诊断病人为太阴病。

张仲景于《伤寒论》中很少提及脏腑的概念,在他的辨证体系里并非用五脏辨证,也就是说太阴病并不是脾胃病。

太阴病顾名思义就是“太阴之为病”,就是说人处于太阴时得的病,放下后世玄解《伤寒论》所创造的各种概念,用最简单的思维来直接的解读就是当下病人阴气相对太多了引起的疾病就是太阴病,同样道理阳气相对太多了引起的疾病就是太阳病。

这里又有一个重要的定义——阴阳,阴阳不是后世医生想的头都痛的哲学概念,也不是所谓的矛盾二分法,阴阳是对人体最真实的观察切入点。

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春夏之所以为阳是因为气温在逐渐增高,地面上越来越繁荣;秋冬之所以为阴是因为气温在逐渐降低,地面上越来越枯萎。

对人体而言,当人体的气越来越充实时我们就说这个人为阳盛;当人体的气越来越虚弱时我们就说是阴盛。

《内经》曰“阳道实,阴道虚”即是此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知道病人处于阳道还是处于阴道对我们诊断是头等大事。

如果病人来看一个虚弱的病,而病人整体处于阳道,那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个病很好治。

病人来看一个实性的病,而病人整体处于阴道,我们在治疗时就需谨慎选择攻法治疗。

明白了什么是阴阳,还需再进一步细细的分析人体,当人体处于阴病,正在消耗,但是病人身体之气相对充足,并未消耗至空虚,这
时候我们给这个病人的病态叫太阴病;当太阴病不及时治疗,长时间的消耗人体之气空虚,这时候我们给这个病人的病态叫少阴病。

知道当下病人的整体处于什么病的状态对我们进一步治疗至关重要。

同样是受寒,当人体处于不同的气的状态对寒邪的反应不同,我们需要选择的治疗方案必须不同,整本《伤寒论》就是在客观的记述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对不同邪气反应所产生的症候,并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法。

太阴病的诊断如何知道这个病人是太阴病,我们查遍整本《伤寒论》也找不到方法。

这么重要的诊断书中找不到,只能是因为张仲景写书针对的是当时有文化高水平的医生,而当时的医生看过医经,知道怎么诊断六经病。

《黄帝内经》用非常直接的人迎气口对比的诊法客观公正的判断人体所处的
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很简单只要掌握了人迎气口脉法,六经的诊断非常轻松。

这套诊法详细的文献考证在拙作《拨开迷雾学中医》中有详细考证,现出于实用性仅介绍其详细的诊法。

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双手同时诊脉,诊其关前一分的脉搏大小,如果左手脉大就说明病人是阳病;如果右手脉大就说明病人是阴病。

诊断完阴阳后再诊盛数,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大小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为三盛。

太阴病的脉象特点为:右手关前一分大于左手关前一分,同时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

只要病人处于这种脉象,就说明病人当下为太阴病的状态,就是病人处于高消耗的状态,但是还未消耗至虚。

通过诊脉气口三盛直观的诊断判断病人当下为太阴病,还需要用证来证明。

人的气开始消耗,则首先会表现出内里空虚的不适,一般都会表现胃肠胀满,厌食。

因为胃肠空虚所以拉完肚子后会更加空虚,不适症状会加重。

若医生见腹胀满妄用攻伐,则会形成天地不能交泰的痞证。

太阴病的特异症状很多,我们要通过病人对症状的描述来判断其整体的状况,而非是胡乱的猜测。

脉证同时说明一种病情,那我们的诊断就很明确,我们对自己的诊断与接下来的治疗就会很有信心。

太阴病桂枝证的脉证并治“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很简单、很实用的脉证。

首先知道什么是浮脉,无论脉管走行表浅还是走行较深,无论脉管宽大还是细小,我们从摸到脉搏开始算浮沉,只要脉搏的搏动点在脉管的浮部,且向下按压脉搏力度减小这就是浮脉。

浮脉的两个要素:搏动位置在脉管的浮部;向下按脉力变小。

这说明人体内里的气出于人体的表层,如果寸关尺三部脉都是浮脉,说明“浮则为虚”,这个病人正处于气虚耗的状态,或曾经长时间处于虚耗的状态。

如果寸关尺只有一部脉浮,则说明有表证未解,如果是只有寸脉浮说明表证未解且未经过分误治;如果关脉或尺脉浮说明表邪未解且
误治入里。

无论是虚劳的脉浮还是表证未解的脉浮,只要摸脉气口三盛,同时脉还浮,这时候病人的表现一定是太阴病的症状同时还有气浮于表的症状,这时候都可以用桂枝汤,起效很快,疗效持久。

我于临床几乎每天都会处几剂桂枝汤原方,剂量桂枝6~12克,赤芍6~12克,炙甘草4~8克,生姜一到两片,大枣一到两枚,处一到四剂,远程病人适当增加几剂,嘱病人睡前服,服后可饮少量热粥,温覆避风。

处桂枝汤不可让病人汗出过多,若汗多则加重其虚,病反不愈。

从临床反馈看效果很满意。

桂枝汤加减变化我于临床桂枝汤均为原方,不做画蛇添足的加减,这里所说的加减并非是指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根据症状加上一堆药物,而是指当病人体证变化,我们需要使用桂枝汤类方。

当病人脉浮而尺脉很虚弱时,病人就不可发汗,“尺脉弱者不可发汗”,因为尺脉反映的是内里的虚实,尺脉弱内里虚,在不固护内里的情况下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开桂枝加葛根汤。

“无阳者不可发汗”,如果病人脉浮而很虚,脉浮短无力,则不可发汗,需开桂枝二越婢一汤。

如果病人脉浮而革,此为亡血失精的虚劳,需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上这些加减法我于临床反复验证,且都是原方不加减,疗效满意。

方药加减需谨慎我们医生以药治病,取效的原理为以药之偏纠正人体之偏,因此一张好的处方一定要体现出通过药物配伍所构成的偏性,如此辨证准确,处方精准,往往一剂知,数剂已。


一定要方,如果一张处方面面俱到,那就成了不治病的圆,方剂治病失去了方,再好的方剂也发挥不出其理想的效果。

“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方药必须要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才会有效,且辨证准确轻轻一拨,病人很快就会恢复平态。

如果辨证不精细不准确,用过多过重的药物,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个人体会,学好中医就是踏实的从张仲景的一方一药中体会其作用机理,细细的分析每一条《伤寒论》条文,并将自己的理解在临床中验证,如此方剂越用越灵活,看病越来越明了,疗效也就越来越稳定。

本文选自王庸医的新浪博客,中医集结号编辑整理,尊重知识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与原作者。

----------------------------------------------------中医集结号传递中医正能量集结中医有志之士加入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