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蔡京比较—李品珠
历史上有两个蔡京?两个蔡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历史上有两个蔡京?两个蔡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本文导读:北宋的蔡京不少人知道,但知道历史上有两个蔡京的人估摸就凤毛麟角了吧?听笔者聊聊两个蔡京的事,既很有意思且发人深省。
(一)两个蔡京都学有所成唐朝的蔡京(?~863),是一个诗人,水平高低笔者不敢妄评,不过从史料看,虽没达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那种领军人物的水平,但在诗史上还是留了名的。
《全唐诗》收有刘得仁、张顶等人写给他的诗,并收录了他的诗三首,即《责商山四皓》、《假节邕交道由吴溪》和《咏子规》。
在此欣赏他的《咏子规》: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
愁血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沉。
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肠断楚辞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
子规鸟就是杜鹃鸟,传说是蜀王杜宇死后变的。
杜鹃鸟在暮春季节求偶时要起劲鸣唱。
作品中诗人赋予了杜鹃鸟鸣唱的新意,成了渴望留住春光、追求美好事物的呼唤。
除此而外,作者在诗里寄寓了自己深深的乡愁。
由于这首诗沾了曹雪芹《红楼梦》的光,名声大着耶!《红楼梦》书名的由来是历代红学家们孜孜不倦的一个研究课题。
开先认为取自李商隐等人的诗作,后来逐渐认同“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这联为《红楼梦》书命名的重要来源。
笔者管见,《红楼梦》书名直接取自蔡京诗《咏子规》未免武断了吧?不过曹雪芹是个诗词造诣厚重之人,喜欢蔡京的诗句并用作自己的书名,也在情理之中。
《红楼梦》书名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红学家们研究的课题,在此不赘述。
北宋的蔡京(1047-1126年),是一个大才子。
散文写得挺好,有散文集《保和殿曲宴记》一卷、《太清楼侍宴记》一卷、《延福宫曲宴记》一卷传世。
他著的《宣和书谱》二十卷,记述了上起汉魏,下迄北宋的书法家近二百人。
《四库全书提要》云:宋人之书。
终于蔡京、蔡卞、米芾。
据南宋王明清《挥尘集余话·卷一》载,蔡京之孙蔡微说,爷爷蔡京的著作甚丰,国祸家艰之后,散落人间的不知有多少。
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据野史载,“蔡”原指蔡京,后世人以其“人品奸恶”,才改为蔡襄的。
【宋朝历史】宋朝大奸臣蔡京:“才华横溢 非禽非兽”的两面派

【宋朝历史】宋朝大奸臣蔡京:“才华横溢非禽非兽”的两面派之前我们讲过宋朝的两位祸国殃民的奸相,其实,金毛宰相也罢,浪子宰相也罢,与权奸蔡京相比,不过都是些小虾米。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兽类和鸟类打仗,蝙蝠看到兽类准备打赢了,就跑去跟兽王说,我是兽,自己人,咱们一起干鸟类。
转眼看见鸟类准备赢了,又飞过来对鸟王说,我是鸟,和你们是同类,我们一起消灭兽类。
蔡京就是这蝙蝠一类的非禽非兽之人。
起先他看到王安石得势,就大力鼓吹新法,是变法派的狂热分子;而转眼看到了拥护旧法的势力起来了,立即改变了阵营,不遗余力地破坏新法。
他曾创造了五日之内将开封府所属各县的免役法全部恢复为差役法的高效记录,得到了司马光的高度赞扬。
然而,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
蔡京没料到变法派居然还会东山再起,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亲政,宰相章?宣布重行新法,蔡京叫苦不迭。
不过,他还有机会。
他赶紧以变法派的身份自居,极力上书,要求恢复神宗年间制度,并提鞭执镫,在章淳的鞍前马后奔跑,大搞冤假错案,陷害元?党人,以挤进执政队伍中去。
但好景不长,哲宗病死,赵佶继位,反对变法的向太后垂帘听政,守旧派势力又有所抬头。
这次,蔡京还来不及变换门庭,就被赶出了朝廷,任提举杭州洞霄宫的闲职。
很多人已经看透了他的本质。
其实,人们不应该这时才看出他卑污无耻的投机品性。
早在熙宁三年,他刚考中进士,就到处吹牛逼说自己是蔡襄的族弟。
蔡襄是谁呢?蔡襄是仁宗、神宗、哲宗三朝的大臣,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书艺高深,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的最大成就,是书法,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说法。
苏东坡说他“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
”《宋史》列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常识之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宋四家
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
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
一、苏轼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代表作品有《治平帖》《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祭黄几道文》《洞庭春色赋》等。
其中,《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图像(图片来源网络)
二、黄庭坚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被誉为“宋朝楷圣”,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卷跋》《松风阁诗帖》《李白忆旧游诗卷》《寒山子与庞居士诗帖》等。
黄庭坚在宋代书法,史上的贡献是继承了张旭、怀素的衣钵,并且在书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是宋朝最具创造力的一位书法家。
黄庭坚图像(图片来源网络)
三、米芾
米芾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
米芾所书《蜀素帖》,也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米芾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四、蔡襄
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主要作品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等。
蔡襄修建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被茅以升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
所作《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蔡襄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20大才子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20大才子1、全能天才者——苏轼历史上公认的20大才子排行榜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不朽诗仙——李白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3、文学巨匠——曹雪芹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4、史家绝唱——司马迁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5、诗歌之父——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苏黄米蔡之蔡京

蔡京的书法成就
蔡京初师蔡襄,徐季海,不久弃之,改 学沈传师,又厌弃,改学欧阳询,又改 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 。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 ,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存世书迹 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 使帖》。《节夫帖》,全称《致节夫亲 契尺牍》。
蔡京的书法作品
节 夫 帖
蔡京 字元长 男 宋代 汉族 1047~
蔡京生平
公元1047年,蔡京出生。 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调钱塘尉、舒州推官。使辽还,拜 中书舍人。 元丰七年(1084年),知开封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 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出知成德军(《续资治通鉴长编》三六 九)。历知瀛州,扬州、郓州、永兴军、成都府。 绍圣初,入权户部尚书。弟卞拜右丞,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 进承旨。徽宗即位,夺职提举洞霄宫。明年,起知定州。 崇宁元年(1102年),徙大名府。复为翰林学士承旨,拜尚书左丞, 俄为右仆射。二年,进左仆射。五年,罢为中太乙宫使。 大观元年(1107年),复拜左仆射、太尉、太师。三年,致仕。 政和二年(1112年),召复辅政。 宣和二年(1120年),令致仕。六年,再起领三省,复致仕。 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即位,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 安置,又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卒,年八十。
宫 使 帖
十 八 学 士 图 跋
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元 祐 党 籍 碑
题 赵 佶 《 听 琴 图 》 诗
大 观 圣 作 之 碑
总结
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 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因而在当时 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 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 “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 ,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 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 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 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 出其右者”,就连狂傲如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 书法不如蔡京。
评价蔡京

谈蔡京“蔡京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徽宗皇帝也曾带着这个疑惑不解的问题,察问了众群臣:“蔡京何如人也?”蒙对曰:“使京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1) 侯蒙是户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他认为:“如果蔡京心术比较正,即使是古代的圣贤之相也无法与他相比。
”接下谈谈蔡京的才能问题蔡京既然能“舞智”地使宋徽宗从一个本是“锐意进取、年轻有为”的贤君御驭成一个“极度荒淫无道”的昏君,驭君如玩偶,何人能比他更有如此大的才能!这虽是对那些无限夸大蔡京“迷君误国”本领的一个讽刺性的逻辑推论而讥,但平心而论,蔡京确是有相当的本领才能,不然他怎能在错综复杂的党争和政争之中而五度为相?但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才能,仅指他的艺术才能和执政才能的两方面。
蔡京的书画艺术才能蔡京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
从《宋史·蔡京传》中可明显地透露出此一信息:“……童贯以供奉官诣三吴访书画奇巧,留杭累月,京与游,不舍昼夜。
凡所画屏幢、扇带之属,贯日以达禁中,且附语言论奏至帝所,由是帝属意京。
”若无高超的绘画艺术,绝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因为皇帝所经目的高品绘画何其多,更何况徽宗皇帝自己也是个绘画天才,能被他入目的画必定是高档次的,从而说明蔡京的绘画才能可与其书法、诗词等艺术相媲美的。
至于蔡京的书法才能,在《宣和书谱》中阐述得很清楚。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
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至于“蔡”所指的,有人认为是指蔡襄,则另有人认为是指蔡京。
不管是指蔡襄,还是指蔡京,能被人们所推崇到的,说明他的书法就是好的。
当时的人们谈到蔡京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等等,以至于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
据说,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
蔡京

蔡京(1047-1126)字元长,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
先为地方官,后拜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
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
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
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儋耳,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东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蔡京是历史有名的权奸。
蔡京工书法,初与弟弟蔡卞学蔡襄书法,中进士官授钱塘县尉时因神宗喜爱徐浩书法,当时士大夫纷纷学之,蔡京也与被贬在钱塘的苏轼一同学习徐浩书法,后学沈传师、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
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
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
因而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古今,鲜有俦匹。
”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
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
实际上蔡京的书法痛快有余而沉着不足,咄咄逼人而少蕴藉。
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有些人认为“蔡”原指蔡京,后世以其“人品奸恶”,遂改为蔡襄。
然而关于蔡京的书法,大多引用蔡京炙手可热时所修的《宣和书谱》及其幼子蔡絛所著的《铁围山丛谈》里面的记述,《宣和书谱》对蔡京大肆吹捧,甚至认为京比襄“飘逸过之”,关于蔡京的书法渊源,《铁围山丛谈》上的记载较为可信,从这上面可以看出蔡京的书法介于苏、米之间。
蔡京全盛时,天下尽是蔡体,然而公道自在人心,今日蔡京的墨迹除了附骥而得以保存的题跋外,只有《节夫帖》,《宫使帖》两通尺牍,而苏、黄虽经禁毁而仍有不少传世,正可说明书以人传的千古真理。
蔡京与苏轼的恩怨—李品珠

蔡京与苏轼的恩怨—李品珠《苏轼专题》期末论文苏轼与蔡京——兼与王安石变法不同政治主张进行比较姓名:李品珠2022级学号:0917072年级:院系:专业:指导教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王秀林摘要:本文通过王安石变法和蔡京变法的一些主要内容来阐述蔡京和苏轼在面对同样的改革问题时不同的政治主张,进而可以解释到为何两人虽是书法界同行,却在政坛上变成水火不容的政敌。
关键词:蔡京;苏轼;王安石;变法北宋年间,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苏轼,另一个便是蔡京。
他们二人都是当代响当当的大书法家,并被齐列入“米、蔡、苏、黄”四大家之中。
蔡京与苏轼,在书法界虽是同行,但政见上却是政敌。
苏轼是元佑党人,蔡京却钻进了新党,二人为了政见的分歧,经常争执得形同水火,总想置对方于死地。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来看看二人的政见是如何不同,如何水火不容的。
一、青苗之法⑴哲宗亲政时期参与和主持新法恢复事物。
绍圣元年在讨论是否将司马光力主的差役法改回雇役法时,负责讨论此事的蔡京对宰相章惇说:“取熙宁、元丰法施行之耳,尚何议为?”①为朝廷所采纳。
绍圣二年五月命蔡卞详定“国子监三学及外州州学制”。
七月户部尚书蔡京“乞检会熙宁、元丰青苗条约,参取增损,适今之宜,立为定制。
”元符元年(1098)六月翰林学士承旨蔡京等上《常平、免役勅令格式》,将常平(即青苗)、免役、农田水利、保甲等法总为一书,颁之天下。
《清波杂志》说:“章子厚(惇)在相位,一日国子长贰莹曰:三经义已镂板,王荆公字说亦今颁行,合取相公钧旨。
子厚曰:某所不晓此事,请问左丞。
左丞蔡元度(卞)也。
”②⑵苏轼对青苗法完全是持否定态度的。
苏轼认为《青苗法》就是政府放贷赚取高额利息。
地方官吏为多放青苗钱以邀功,强迫借贷交息,百姓苦不堪言,必须立即取消《青苗法》。
“青苗放钱,自昔有禁。
今陛下始立成法,每岁常行。
虽云不许抑配,而数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与?计愿请之户,必皆孤贫不济之人,鞭挞已急,则继之逃亡,不还,则均及邻保,势有必至,异日天下恨之,国史记之,曰“青苗钱自陛下始”,岂不惜哉!且常平之法,可谓至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专题》期末论文苏轼与蔡京——兼与王安石比较姓名:李品珠学号:0917072 年级:2009级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王秀琳摘要:话说,如果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不仅要看他的友人怎么夸他还要看他的对立面是怎么骂他的。
本文即是通过苏轼与蔡京在政治上对立关系的一面进行阐释,从而让大家了解一个真正的苏轼和蔡京。
关键词:蔡京;苏轼;王安石;政敌;变法;宋代北宋年间,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苏轼,另一个便是蔡京。
他们二人都是当代响当当的大书法家,写得一手好字。
名山古刹,到处都有他二人的题字,并被齐列入“米、蔡、苏、黄”四大家之中。
蔡京与苏轼,在书法界虽是同行,但政见上却是政敌。
苏轼是元佑党人,蔡京却钻进了新党,二人为了政见的分歧,经常争执得形同水火,总想置对方于死地。
我们都说“美女与美女、才子与才子之间应该是惺惺相惜而不是互相攻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两个如此有才华的人做不了朋友也罢,居然还会如此仇深似海、恨脸相对呢?蔡京(1047-1126),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以贪渎闻名。
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即状元),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
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
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
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
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历史上,蔡京是书法家蔡襄的同乡,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
熙宁二年(1069)年,在满朝保守派大臣(苏轼也在其中)的反对中,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实行变法。
次年,蔡京进京应试得中进士。
蔡京登第后,“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
使辽还,拜中书舍人。
时弟卞已为舍人,古时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斑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重刊兴化府志—蔡京传》。
不久,蔡京调任中央成为朝中重臣,备受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器重,逐渐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他为官一生,“四起四落”,一生可谓坎坷不断……然而一直以来,不管是在元朝脱脱的正史,或野史杂乘,影视戏台,蔡京每每都被描绘为心地险恶、心胸狭窄、揽权误国的“粉面奸臣”,其实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考证,未必都是准确的,而今人已多有辩证,也有不少人出来替翻案,但这些都不重要,本文对此不作辨析,仅从蔡京与王安石、苏轼等人的一些来往和在执政期间做出的一些政绩这一小小的层面,透视一点蔡京为人处事的一些相关细节,为以上辩论提供一点可借鉴的素材。
一、蔡京《元祐党籍碑》凸现与苏轼之间的矛盾北宋刻石,亦称《元祐党人碑》、《元祐奸党碑》。
宋徽宗即位后。
听蔡京之言,将哲宗元佑中任职、曾对王安石《新法》不满的大臣书被人列为“元佑奸党”(苏轼在内),并将其名单刻石,颁布全国。
这就是有名的《元祐党籍碑》。
共有三种:一,崇宁元年(1102)徽宗赵佶正书,刻于内府端礼门。
未几即毁。
二,崇宁二年(1103)蔡京书,勒令诸州据以刊石,次年亦奉诏毁。
三,崇宁三年(1104)刻于朝堂。
正书,无书人姓名,已毁。
碑文列司马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等309人为奸党,亦毁。
今传世者,惟广西自治区有两刻石:一在桂林龙隐岩石壁间,为庆元四年(1198)戊午梁律刊,后有吉州饶祖芫跋,字较大,石已剥落,且被镌刻八分书已漫漶三分之一;另一,在融县真仙岩壁间,系嘉定四年(1211)沈重刻,下有跋。
沈乃“党籍”中列名的沈千之曾孙,家藏有此碑旧拓。
《金石萃编》云:“赵佶、蔡京书法,皆为一代高手,以书法故,此碑自未可以人以事全废也。
”倪元璐《题元祐党碑》中写道“此碑自靖国五年毁碎,遂稀传本。
今获见之,犹钦宝箓矣。
当毁碑时,蔡京厉声曰:‘碑可毁,名不可灭也!’嗟夫!乌知后人之欲不毁之更甚于京乎!诸贤自涑水、眉山数十公外,凡二百余人,史无传者,不赖此碑,何由知其姓氏哉?故知择福之道,莫大乎与君子同祸。
小人之谋,无往不福君子也。
石工安民乞免著名,今披此籍,诸贤位中,赫然有安民在。
”由上可知,蔡京与苏轼之间的关系由于政见不同完全是水火不相容的,虽然不能说蔡京从一个屡遭谪贬的一般官吏,一跃而位极人臣,他内心不免一丝丝私心利欲在作祟,因此以这种严厉的打击来刺激守旧派的苏轼等人,但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苏轼在朝执事蔡京被贬之时苏轼也对蔡京进行弹劾和报复,所以我们很难就因此事件断定蔡京为祸国殃民小人,只是大家的政见不同才导致一场争锋相对政治风暴,完全与人品无关。
二、苏轼《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间接初现与蔡京之间的友好交际熙宁四年(1070)年,苏轼因反对新法贬任杭州通判,蔡准(蔡京之父)与之交游,蔡京相与学徐季海书法。
蔡绦(蔡京之子)《铁围山丛谈》载蔡京“既登第,调钱塘尉,时东坡公适倅钱塘,因相与学徐季海(书法)。
”杨小敏《蔡京、蔡卞与北宋晚期政治》载: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底,苏轼到达杭州,为通判,蔡准与其经常交游,《浙江通志》卷十记“来贤岩”曰:“《大涤洞天记》在洞霄宫东南,青檀山前,嵌空数丈,盘石丛竹可以游息。
熙宁间东坡为杭通守,同蔡准、吴天常、乐富国、闻人安道、俞康直、张日华,幅巾藜杖,盘桓于此,后人号曰‘来贤’。
”蔡准诗《来贤岩》曰“大滌洞沈沈,天柱风嶪嶪。
人世悲落花,岩松无易叶。
朝夕樵风生,云鹤闲情惬。
何当采玉芝,仙踪从此蹑。
”熙宁五年夏,蔡准邀请苏轼同游西湖,苏轼有《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
蔡京当时为钱塘尉,因此与苏轼也有交往。
蔡京比苏轼小十一岁,当时蔡京二十六岁,苏轼三十七岁,两人有共同的书法爱好,按照蔡绦的说法,是相与学唐代徐浩(字季海)的书法。
由上可见,两人这一生也未必就是一直走在两个极端,无休止地争斗了一辈子,最起码在当初也因为彼此相同的爱和出众才华也是惺惺相惜的,即使这一段交往是通过蔡京父亲的牵线,但既然蔡准可以跟苏轼如此交好,想必蔡京跟苏轼的关系也坏不到哪里去,也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蔡京的人品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不堪,或许还有一些比较好的特质能吸引别人前去跟他示好的。
这里说到蔡京的人品,他的儿子蔡絛还是对自己的父亲非常肯定的。
正因为“品质高尚,才华横溢”他也才能得到前辈们的器重和抬举。
神宗熙宁末,王安石常对年轻的蔡卞说:“天下没有可用之才啊!不知将来谁能继承我,执掌国柄?”回头又对蔡卞说道“贤兄(蔡京)如何?”可见他对蔡京十分认可。
还有在吕公著当政时,蔡京刚刚罢官进京。
吕邀请蔡京到自己府中,让子孙站成一排在旁边侍候。
吕说:“蔡君,我阅人无数,没有一个比你强!”以手自抚其座,道:“君日后一定坐在这个座位上,我把子孙都托付给你,希望不要推辞!”种种事件看来,进而再到王安石和蔡襄等人对蔡京的赏识和肯定蔡京还真与传说中的十恶不赦不搭界。
三、“八行八刑”的太平宰相与木兰陂大型水利工程事实上,蔡京在执政期间政绩确实可圈可点,至少有两件事在世上广为流传。
(一)蔡京与木兰陂一是熙宁八年(1075)前后至元丰五年(1082)年之间,京、卞兄弟多次上书神宗皇帝倡修莆田木兰陂。
木兰陂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北宋政权实行变法图强所获得的一件重要历史见证。
木兰陂筑成与蔡京的个人作用极为关键。
面对北宋当时社会积弊,那些原有改革者如范仲淹、晏殊、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都夭折失败。
他们有的流放,有的罢黜,有的谪贬。
蔡京于熙宁三年(1070)三月,中进士甲科,熙宁四年至九年,在舒州为团练推官、钱塘县尉。
王安石此时在浙江鄞县(宁波)试行新法,宋龚茂良有诗咏“此水还应接鄞水”,蔡京是王安石之“熙宁变法”的积极执行者和推行者。
木兰陂未筑之前,溪海之水,淡咸不分。
对木兰溪之水势,明.余飏《木兰陂志略》有述:“按永春、德化、仙游溷三十六涧之水,由维新里突流而下,海涛潮汐又从白湖溔㵿鼓涌而上。
方春夏交,霪涝奔腾,则四郊皆泽国也;若遇秋汛涛翻……四郊又斥卤也。
虽有六塘可资潴蓄,然利不胜害,下流之潴蓄不能上流之崩突也。
”为了改变这一自然条件。
达到“集万涧而汇一川,故有无穷之源;障一川而济万井,故有无穷之泽”(郑樵语)之格局,必须兴修水利方能达到这一目的。
熙宁八年(1075),是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的第五年,全国各地都相继兴起农田水利,并取得应有的成果。
“自是熙宁中,四方之民,辐辏开垦,环数千里,并为良田”。
(《宋会要辑稿》食货七十之二四)这一法令可以说是从发展生产出发的广义富国措施。
这时蔡京在杭州钱塘为县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故乡情结之诱惑。
就上奏请在莆南修陂,关于奏请建陂之事,同时代莆人方天若在《木兰水利志》有详细陈述:“时蔡公兄弟京、卞,感涅之灵谶,念梓里之横流,屡请于朝,乃下诏募筑陂者。
时福州有义士李宏,家雄于财而心乐于施。
蔡公以书招之,遂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家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
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
于是蔡京复奏于朝,募有财有干者辅之。
得十四大家,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缗,助成本陂。
”这篇文章记录对蔡京建木兰陂之事是第一次真实地透露给世人,对蔡京建陂之初衷持着肯定,这种实事求是态度本身也是值得肯定的。
方与蔡京关系较好。
蔡京失势后,天若被贬为越州观察推官。
京复相后,又召为校书郎,历泉州通判,福建路转运判官,再迁湖南转动使,罢去。
后起知泉州,累迁秘书少监加右文殿修撰,未行为言者所攻,遂致仕。
所以说方天若这篇《木兰水利志》是十分有重要价值的史料。
(二)题额《大圣观作之碑》的太平宰相二是北宋大观二年(1108)蔡京正书题额《大观圣作之碑》又称《学校八行八刑碑》。
此碑是徽宗拟就推行“八行”诏书(所谓八行,即“士有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姻,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外州里为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
反“八行”者为“八刑”。
)。
《宋代石刻文献全编》录临驹县学大观圣作碑碑文文末有:“太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上柱国魏国公食邑一万一千二百户食实封三千捌伯户(臣)蔡京题领”。
由上可知,蔡京作为北宋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和历史名臣,他的个人品质还是非常值得推崇的,我们从蔡京的书法作品中也能感觉到他是心慈面善的长者而不像是阴险奸诈的“粉面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