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护理论文_0

合集下载

高血压论文脑出血论文:注重血压管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高血压论文脑出血论文:注重血压管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高血压论文脑出血论文:注重血压管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血压管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入院时血压>180/110mmhg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2例进行了降压药、脱水药和严格的血压管理。

结果对9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血压干预使患者的血压降至160-180/90-100mmhg,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及血压护理干预对控制血肿扩大有益,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链词】血压管理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情况下,发生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早期最高血压可达200/100mmhg(1mmhg=0.133 kpa),年发病率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1]。

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脑出血的病死率最高达30-40%[1],与缺血的的卒中相比脑出血更为凶险致死率与致残率较高。

血肿扩大和血肿周围周围水肿形成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组织继发性损伤的主要病理学过程,因此脑出血血压管理和降压药的治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对9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严格进行有效的血压管理在临床上获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2008年—2010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入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2例入院时血压均>180/100mmhg,平均血压>130mmhg 符合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改制定制定的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核查证实。

纳入标准:(1)年龄>40岁,(2)入院时血压至少高于>180/100mmhg或有明显高血压病史,(3)在观察病程中给予内科保守诊疗,(4)血压记录完整。

其中男55例,女37例平均年龄(64.8±11.8)岁,其中基底节出血57例,丘脑出血21例,小脑出血2例,脑叶出血12例,血肿破入脑室29例。

2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2.1 做好血压管理有助于提高降压疗效密切观察血压遵医嘱严格给药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如:用降压药(卡托普利、尼福达等)服用后血压是否降下来,患者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用降压药时严格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每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并记录,降血压控制在160-180/90-100mmhg,防止或避免血压不降或骤降,告知患者收缩压升高血肿扩大比例亦随之升高,舒张压控制不良时颅内小动脉压增高,动脉壁易受损伤加重脑水肿,告知患者不得停服或加服降压药以免引起严重的后果,同时告知患者规律的服用降压药是预防脑出血发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高血压护理论文高血压论文有关高血压的论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

高血压护理论文高血压论文有关高血压的论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

高血压护理论文高血压论文有关高血压的论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护理经验。

方法通过对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心理、生理及功能恢复训练,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护和并发症的预防。

结果治愈者达到80例(66.6%),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及时有效的诊治及细致科学的护理,可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减低致残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护理1 临床资料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45~76岁,平均56.2岁,经头颅CT确诊,均有高血压病史,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治疗结果:120例中,基本痊愈80例,部分恢复34例,死亡6例。

2 护理措施2.1 心理护理患者均为中老年患者,由于起病后丧失自理能力,病程长,患者多有焦虑、恐惧,抑郁或烦躁情绪,这些因素妨碍病情的康复,治疗中应语言和蔼、动作轻柔,紧凑而不慌乱,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除恐慌、悲观情绪。

及时告知病情及转归,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合作。

2.2 饮食护理患者多吞咽或咀嚼困难,进食进水应缓慢,防止呛咳。

经治疗3 d后仍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食物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汁饮食,少量多餐,注入速度勿快,保持温度适宜,低盐低胆固醇饮食为主。

2.3 专科护理2.3.1 病情观察应用脱水剂时应保持快速静脉滴注或推注,以保证体内高渗脱水作用,随时观察血压和尿量记录24 h出入液体量,定时测T、P、R、BP,严密观察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如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

2.3.2 肢体和皮肤的护理患者手腕和足踝应置于关节功能位置,定时变换体位和皮肤按摩,尤其帮助受压部位定期翻身、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

但发病24 h内只能小范围动肩、臀部,以免因翻身而牵动头部。

关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论文

关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论文

关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论文问:护理论文范文答:关键字:急诊护士压力护士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呵护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对于急诊护士而言,院前急救工作社会性强,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除了专业技术,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作性质紧张,设计疾病多样复杂,现场急救环境差,干扰因素多,人力物力有限,急救灶余护理工作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护理队伍的相对稳定。

随着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缘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强度,护士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化、躯体化、焦虑、敌对。

1压力源分析1.1居于第一位的当是工作量太大,倒班多、工作量饱和。

夜班使人体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缺乏休息和睡眠,造成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及易搏锋发生疲劳,对人的神经行为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1.2随着护龄的延长,许多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也随之增多,但工作时间越长,越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在指导护生时害怕出现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

1.3来自护理管理者、医生及同事的不理解;护士的深造机会少,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使护士的自身价值与现实发生矛盾。

2应对方式2.1给予人力资源的倾斜,适当增加科内护士人员编制,减轻其工作负担;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必要时采取人员轮换制度,缓解工作压力。

护士长应做好护士的宏观调配,合理排班。

在工作中尽力以“人本原则”为基隐银滚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

2.2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及心理耐受力。

护士应学会从容面对压力,积极采取放松技巧,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有利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问:高血压脑出血护理论文综述怎么写问:脑出血的护理措施答:多做口护,这个护士裤知门都不会太做的乎纯码彻底,还有就是要时常给病人翻身,活动病人肢岁哪体,病人一般都会昏迷很久,注意不要让病人生褥疮,最好点一些软的垫子,我知道的也不多,希望能帮到你答:患者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发病2周内,应尽量减少卜答探望,保持平和、稳定薯枯的情绪,避免各种不良情绪影响。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护理论文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护理论文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护理论文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46例,均为发病后6h内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6.7岁。

脑出血量均>30ml。

入院时深昏迷6例;中度昏迷8例;浅昏迷12例;嗜睡20例。

4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

Glasgow评分:4~5分8例,6~8分22例,9~12分16例。

入选标准为基底节、丘脑、小脑或脑干区出血患者。

排除标准:(1)全身衰竭状态、体温过低或并发低血压者;(2)伴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

随机分为亚底温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3例,2组各项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1)亚低温组:全组患者均于入院或开颅手术后6h 内行亚低温治疗。

行床旁心电监护和颅内压监测,q12h抽血测定血气、血糖及电解质。

降温方法采用冰毯降温,同时输液泵控制静脉滴注冬眠肌松合剂(NS500ml+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哌替啶100mg),冬眠合剂用量和滴速根据患者体温、心率、血压、肌张力等进行调节。

肛温均在8h内降至33℃~35.5℃研究表明此低温区间对脑出血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

本组亚低温治疗时间为1~7d。

对6分以上非手术治疗者维持48~72h,4~5分病情危重者维持3~7d。

采用控制性复温方法逐渐减少冬眠药物剂量,调整冰毯的温度,平均每4h复温1℃。

在12~16h之后将患者肛温缓慢恢复至36.5℃~37.5℃左右,在24h内停用冬眠肌松合剂。

(2)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监测项目与亚低温组相同。

采用药物或物理降温等方法将患者肛温控制在36.5℃~38.5℃。

1.3疗效评定2组患者均于3个月后根据GLS评估法判定疗效。

结果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内科护理论文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内科护理论文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内科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内科护理措施进行统计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2例,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60例,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乙组患者62例,采用常规性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均进行10天的内科治疗及临床护理;甲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优越于乙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两组患者均进行10天的内科治疗及临床护理;甲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优越于乙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在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没有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高血压疾病是老年患者多见的慢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会导致脑出血的发生,但对于出血量较少的的患者,临床上较常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

但是出血量多少为少量出血尚未明确一般按多田氏公式进行计算,单个血肿体积或出血量在 30ml以内为少量出血[1]。

高血压脑出血一般为急性发病、病情发展较快,如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及救治,会导致死亡的发生。

所以,我院为提高患者的成功救治率,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活力措施,具体如下:3.1 环境护理:保持安静、整洁的环境,对于脑出血患者的常用药应在抢救室内按照次序,摆放好,对抢救药物进行每天检查,替换掉已经过期的药物,及时补充使用缺少的药物。

抢救床要设有安全装置,并设有专人看护,防止患者躁动跌落床下。

3.2 急救护理: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时应,首先建立全面急救体系,所进行急救的医护人员应有专业的医疗技术,及对工作高度的积极负责的态度。

应先辅助主治医生进行早期的诊断,采用监护仪,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详细的监护及观察,对重要的体征及发生异常的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及时的告知主治医生。

在进行生命体征监护的同时,应快速给予患者吸氧及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以便抢救药物的使用。

浅析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护理及对策

浅析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护理及对策

浅析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护理及对策摘要:伴随着人们的基础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中老年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也日益增加,并有向青年人群衍生的趋势。

而心理因素是致使原发性高血压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原因上着手分析,并以实验的方式探讨心理护理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的积极作用,并总结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对策,以期有效帮助高血压患者恢复健康。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护理1.高血压患者脑出血原因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是因患者脑内的静脉、动脉或者毛细血管在某一条件下发生的血管破裂,而在患者脑内发生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病症。

这种病症的根源是因患者脑底小动脉出现的病理性改变,此种病变条件下,患者血管壁被削弱,并存在有血管局部扩张现象。

在患者脑力过度使用或者外界刺激下产生情绪波动之时,极易诱发短时间内血压的急剧上升,促使脑血管发生破裂而出血。

常见的出血动脉有丘脑穿通动脉、豆纹动脉、丘脑膝状动脉以及脉络丛后内动脉等,而其中豆纹动脉出血情况最多。

2.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研究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而言,良好的护理行为对于患者的恢复有着特殊的意义,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速率,进而帮助患者延长其生命。

本文以60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恢复情况为依据,通过实验组与对比组的分析进行探究,在实践数据的基础上来分析心理护理对于高血压患者的作用。

2.1研究对象本文选取2017年元月至2019年元月期间的180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30人,女性患者人数为30人。

这部分患者平均体重约为56.21公斤,平均身高处于169cm左右,年龄鉴于45-59岁之间,随机等额分配两组,并划分为对照组30人与试验组30人。

2.2研究方法2.2.1实验分组1.对照组对照组所在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方式采用的是传统的常规型护理,护理人员主要按照定时查房,为患者测量体温,询问病情,登记不良反应等程序来完成护理工作。

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护理文献浅析

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护理文献浅析

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护理文献浅析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由于高血压病导致脑血管破裂而出血的一种疾病。

该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的特点。

同时,高血压脑出血还容易引发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本文将从护理角度对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进行浅析。

首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常出现颅内高压和脑水肿。

脑出血造成的血液积聚在颅内会增加颅内压力,进一步损害脑组织结构和功能。

脑水肿是由于血肿的存在,脑组织受到挤压,导致细胞通道的关闭,细胞内液体无法正常流动。

针对这两个并发症,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包括意识水平、瞳孔大小、肌张力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辅助通气、降低颅内压等,以避免进一步损伤。

其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容易发生脑积水。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脑室和脑膜下间隙内积聚,导致脑室扩张和颅内压升高。

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僵硬等,以及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等,及时发现脑积水的迹象。

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的脑积水患者,护士还需要进行脑室引流管的护理,确保引流管的通畅和安全。

第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也容易出现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由于血管壁的痉挛和狭窄,导致局部脑血供不足。

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加重、意识障碍等,以及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和脉搏。

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的脑血管痉挛患者,护士还需要进行防护和药物治疗,如维持患者平卧位、予以钙拮抗剂等。

最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其他并发症,如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等。

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和体温,以及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道感染。

此外,护士还应该积极进行患者的体位转换、口腔护理和气道清理,以预防并处理肺部感染。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的护理应该包括颅内高压和脑水肿的观察和处理、脑积水的护理、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和处理,以及其他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护理论文

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护理论文

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护理【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114-01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残废率、死亡率均很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

随着现代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我科2010年1月~12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根据病人的病情采取开颅血肿清除和微创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36~72岁,平均52.2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大多未系统治疗。

出血部位多见于基底节区、丘脑、脑叶、脑干、小脑等,出血量30~60ml,发病时间均在6小时内,住院时间15~28d。

1.2 治疗方法和结果在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中均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恢复良好者47例,恢复欠佳者10例,未恢复者9例,死亡2例。

2 护理2.1 体位护理术后全麻未清醒的病人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6小时后血压平稳抬高床头15~30[1],以改善颅内静脉血液的回流。

切勿卧于手术侧,以免压迫手术部位的血管,影响血流。

2.2 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观察意识和瞳孔的变化提示病情变化,予以持续心电监护,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每15min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待病情稳定24h后改为q1h监测,如出现一侧瞳孔变大,呼吸变慢,血压升高,可能为颅内再出血,要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2.3 呼吸道护理术后昏迷行气管插管者,应做好带管护理。

护理人员应告知家属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交代家属注意带好病人的手,防止意外拔管。

护士每4h观察插管深度并做记录,每班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观察有无单侧气管插管。

床旁备吸引装置,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根据痰液粘稠程度进行气道湿化,保证200~400ml/d.q2h予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高血压脑出血护理论文
1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因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长期高血压使脑小动脉形成微动脉瘤,主要分布与基底神经节豆纹状动脉供应区及桥脑,在血压骤升时,微动脉瘤可能破裂而引起出血;(2)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痉挛可能造成其原端脑组织缺氧坏死,发生点状出血和脑水肿;(3)脑动脉的外膜和中层在结构上远较其他器官的动脉为薄弱,可能是脑出血比其他内脏出血多见的一个原因;(4)高血压可加重、加速或导致脑小动脉玻璃样变或纤维样坏死,它使血管内膜大为削弱,促使形成夹层动脉瘤,继而破裂出血。

2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2.1病因及诊断长期高血压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病变血管为直径100-400微米的脑穿支动脉。

脑穿支动脉以直角发自供血动脉,无侧支循环,所以血压升高时无分流血管。

随血压的升高,穿支动脉出现Charcot-Bouchard(粟粒状)动脉瘤,从而易出现脑出血。

豆纹动脉、丘脑穿支动脉、中脑周围基底动脉分支、小脑上动脉及下后动脉供血区均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高发区。

其他最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及其它血管畸形、肿瘤。

CT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它能清楚地区分是出血还是缺血性卒中,动脉瘤能确定出血量的大小和部位,显示引起脑出血的结构异常,如动静瘤、动静脉畸形和脑肿瘤,还可显示并发症,如脑病、脑室内出血或脑积水。

应用造影剂能进一步显示可疑的血管畸形。

MRI和MRA和其有效检查方法一样有助于查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等病变。

MRI诊断
1/ 3
海绵状血管畸形明显优于CT及血管造影,并能提供有关脑出血时程的详细资料。

2.2早期观察和处理2.2.1术后高血压机体对手术创伤和疼痛等刺激的应激反应,可引起术后高血压。

腹部术后高血压发生率虽然没有心脏手术高,但高血压对已有心脑损伤的患者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左心衰、心肌梗死、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并且还可能引起血管吻合口及创面出血。

一般随着刺激因素的消除,体内儿茶酚胺、醛固醇的代谢排出,术后高血压很快恢复正常。

但如果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可导致血压持续下降。

因此,应加强对术后血压的监测和应激原的管理。

护理措施有:①严密监测术后血压。

②及时给予降压处理,一般首选硝酸甘油。

③及时去除应激因素。

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护士要做好心理疏导;积极缓解伤口疼痛;及时给氧;对麻醉清醒后5~7h仍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诱导或留置导尿,以免因尿潴留引起高血压。

④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2.2.2高血压的处理大多数脑血肿病人血压增高。

血压过早降为正常有以下危险:减少脑灌注引起脑梗塞;慢性高血压病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耐受了高血压的状态,血压降为正常,脑血流减少;动脉硬化的病人,局部血流狭窄,血压下降后血流量明显减少。

所以高血压的处理应该保守,只有当平均动脉压MAP16.7~18.0kPa(125~135mmHg),或舒张压16kPa才给予处理。

3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 3.1心理护理该类患者大多均为中老年患者,由于起病后丧失自理能力,常有焦急、恐惧、孤独的感觉。

由于病程长,患者多有抑郁或烦躁情绪,这些不良因素妨碍病情的康复,我们应给予耐心而细致的生活护理,多安慰、开导患者,使他们恢复战胜疾
---------------------------------------------------------------范文最新推荐------------------------------------------------------ 病的信心。

3.2专科护理3.2.1中枢性高热的护理应给予物理降温和氧气吸人,以减轻脑部耗氧量和增加血氧含量。

3.2.2肢体和皮肤的护理手腕和足躁应置于关节功能位置,各关节受压部位应托以棉垫,定时给予低幅度、慢动作变换体位和按摩皮肤;当翻向健侧时,应垫以枕头支持患肢,以防关节强直。

但发病2小时内只能小范围的动肩、俘部,以免因翻身而牵动头部。

3.2.3病情观察应用脱水剂时应保持快速静脉滴人或推注,以保证体内高渗脱水作用,随时观察血压和尿量变化,记录2小时出人水量,定时测T、P、R、BP,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痰粘稠时予以轻拍背部或吸痰。

参考文献[1]贺晶,高英茂,管英俊.等胚胎神经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应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4.[2]卜寿山,许金菊.神经生长及其受体与周围神经系统关系的研究进展[J].皖南【论文关键词】脑出血;外科治疗;护理【论文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占位病变,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由于CT问世,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及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与发展,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报告越来越多,认为手术治疗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可降低死亡率及减轻致残程度,提高生存者的生活能力。

3/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