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3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含解析)

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六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20世纪40 — 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A.九十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B.两极格局导致地区分裂加剧C.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发生改变D.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解析】选C。

从表格数据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故A错误;1996 年两极格局已经瓦解,B不能解释联合国成员国数量的增加,故B错误;随着更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发生改变,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成员国经济联系的加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无关,故D错误。

2.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形势变化示意图。

对该图理解最全面的是( )A.多种因素决定政治局面的变动B.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向日益明显C.“冷战”结束后将会出现五极格局D.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较为复杂【解析】选A。

根据图片可知,联合国和欧、中、日、俄、印等力量的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变化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故A正确;政治多极化在材料图中只是一个结果而非过程,故B错误;五极格局表述错误,故排除C;材料中并没有对两极格局解体过程的相关表述,故D错误。

3.1961年6月,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召开,确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条件:奉行不结盟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等。

由此可见,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A.可化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B.必将形成新的国际军事集团C.有利于国际政治的民主化D.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瓦解【解析】选C。

材料中“奉行不结盟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等信息表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政治的民主化,故选C。

4.1971年,尼克松提出当今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含2019届新题):第五单元 2 第20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含2019届新题):第五单元 2 第20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 济大国。 民主改革 ,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①进行__________ 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朝鲜战争 爆发后, ③___________ 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 刺激 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订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 育。 (2) 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提出成为 政治大国 的目标。 __________
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两极格局的结束 (1)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社会制度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实质:_________
(2)苏联解体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改革进入误区。
独立国家联合体 成立。 ②标志:1991 年底,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1999 年美国轰炸南联盟;2001 年发生“9· 11”事件。 3.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 趋势进一步发展。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 过程。
【图解历史】 欧共体的形成
【轻巧识记】 欧洲“一体化”
【误区警示】 不结盟运动的实质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参加 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同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对 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 代替“冷战”,实现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
命题点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图证历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解读】
图中显示了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出现了中国、日本、
西欧、不结盟运动等多个力量中心。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3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3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3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十年真题】1.(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

……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

”这个条约旨在(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

这说明(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答案】C【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2019-2020两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考点20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学生版+解析版)

2019-2020两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考点20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学生版+解析版)

2019-2020两年高考历史模拟汇编考点20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1.(2020·宁德模拟,35)从1959年起,法国采取一系列步骤逐步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先是将海军撤出北约组织,并拒绝美国在其领土储存核武器。

1966年,法国最终退出北约组织。

这表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B.法国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C.西欧与美国关系初现裂痕D.法国谋求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2.(2019·太原一模,35)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3.(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联合质量测评,35)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

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

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4.(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4月适应性考试,35)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对“扩展战略”的宗旨作了阐述,他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

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

”其根本目的是( )A.展示美国制度的优越B.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C.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D.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5.(2019·济南一模,35)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

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

2020年高考真题:历史(新课标ⅲ)【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高考真题:历史(新课标ⅲ)【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2.(4分)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3.(4分)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4.(4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5.(4分)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6.(4分)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7.(4分)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2020年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外同步教材辅导练习: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外同步教材辅导练习: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Word版含解析

[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1951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访问巴黎时说:“我有意选定法国首都作为我第一次正式访问的地方,是想借此证明,我把德法关系看成是解决任何欧洲问题的关键。

”其主要用意在于()A.推动法德和解,谋求欧洲联合B.麻痹法国政府,借机东山再起C.反省战争罪责,取悦法国人民D.获取政治资本,稳定国内局势答案A解析材料中阿登纳表露出与法国改善关系的愿望,结合时间提示“1951年”可知,答案为A项。

2.下表为威廉·兰格所著《世界史编年手册》中的内容。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美苏两国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B.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开始出现C.北约与华约已经进入备战状态D.美苏冷战格局下新的力量正在孕育答案D解析从表格信息中可以明显看出美苏两国正处于紧张的冷战对峙之中,另一方面欧洲的经济联合已开始起步,多极化趋势已经孕育,故选D项。

A、B两项说法错误;C项概括片面。

3.20世纪60年代,当“巴黎高调宣扬与东方缓和、谅解与合作”的同时,联邦德国也认识到自己仅是美国对苏关系的筹码,“波恩(联邦德国首都)在悄悄地扩展同莫斯科及其卫星国首都的贸易关系”。

这反映了当时()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B.意识形态矛盾已不复存在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法德实现了政治上的联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和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他们主动和苏联及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缓和关系的条约,发展贸易关系,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

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仍是两大阵营的对峙时期,意识形态矛盾仍然存在;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多极化趋势;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德联合。

4.“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这说明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B.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欧共体……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可知,欧洲走向联合是为了自身安全和经济共同发展,故选B项。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含解析)

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锋轻巧识记——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①丘吉尔“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出笼,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相继成立,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具体体现。

②美苏冷战导致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引起国际关系领域一系列矛盾与冲突。

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新兴力量的崛起轻巧识记——欧共体的形成①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发展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②欧共体成立后,在经济政治领域展开多方面合作,实力大大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两极格局,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

③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轻巧识记——跨世纪的世界格局1.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重建B.“冷战”时各国无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利益上避免冲突D.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解析:选D 材料中“长时期的和平”说法是从和平角度评价“冷战”,就是“冷战”期间世界大战得以避免,故D项正确。

2.2018年2月9日晚举行的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朝鲜和韩国体育代表团持“朝鲜半岛旗”共同入场,在阿里郎的伴奏下一起入场,全场欢呼,令人动容。

下列关于韩国和朝鲜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朝鲜和韩国关系缓和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发展B.朝鲜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C.朝鲜分裂是美苏冷战的影响D.朝韩有着共同历史文化传统解析:选B 朝韩本来是一个国家,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朝鲜分裂是因为二战后美苏冷战导致的,两国关系的缓和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故A、C、D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应该是越南战争,故选B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3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十年真题】1.(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

……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

”这个条约旨在(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

这说明(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答案】C【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北京高考·23)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

该宣言(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答案】B【解析】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是“自愿、互利”等原则且主要是经济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和印度、埃及及南斯拉夫和他们提出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得出是反对两极对峙,因此为不结盟运动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以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不是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

5.(2018·江苏高考·1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

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答案】D【解析】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末”不符,故A项错误;二战后,西欧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以美国为主导而非欧洲,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是缓和矛盾,故C项错误;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故D项正确。

6.(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

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图1 图2①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欧洲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故①正确;欧盟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②正确;此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故③错误;示意图反映出欧盟合作深入,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④错误,故④错误。

只有A项符合题意。

7.(2015·重庆文综·12)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

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答案】C【解析】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材料内容无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这股“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材料“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可看出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谋求在国家社会上不结盟,获得国家独立发展的有力空间,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非洲的“变迁之风”,没有涉及美苏关系,故D项错误。

8.(2015·江苏单科·20)“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答案】C【解析】“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不是指经济方面,而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也与“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旨在加强和平”,“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与“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相符,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但该会议不可能从此“消除了”亚非国家的政治分歧,故D项错误。

9.(2013·四川文综·10)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

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A.①④ B.①②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

任何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因此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做为旧的殖民国家不愿放弃即得的殖民利益,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但在世界非殖民化趋势下的不得不投了弃权票,因此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同苏联冷战的国家主要是美国,④也不正确。

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

10.(2013·海南单科·21)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

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答案】A【解析】这里的“第三世界“是1952年法国学者的提出的概念,不是七十年代毛泽东对世界局势的划分,答案选A。

11.(2012·海南单科卷·2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

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答案】D【解析】从题干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国是资本主义国,二战时,是法西斯国家,曾经入侵波兰,而波兰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说明局势趋向缓和,因此,D项正确;A项与题干无关;B项说法错误;C项无从体现。

12.(2011·山东文综·16)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答案】A【解析】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表明发展中国家势力的崛起,所以A项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的表述是正确的,选A。

七十七国集团不设总部、秘书处等常设机构,也没有章程或预算,所以不能算经济区域集团,排除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73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而瓦解,而不是1964年,所以C不符合题意,排除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在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排除D。

所以选A。

13.(2011·海南单科·22)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