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节奏与韵律
音乐的节奏感与韵律运用解析

音乐的节奏感与韵律运用解析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特定的节奏感和韵律运用来表达情感并引起听众的共鸣。
本文将探讨音乐中的节奏感和韵律运用,并解析它们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一、节奏感节奏感是指音乐中有规律的重复或变化的时间模式。
它是音乐中最基本和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节奏感通过音符的长短、停顿的使用以及乐器的演奏方式来表达。
有着明确节奏感的音乐可以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节奏感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可以构建音乐的整体结构。
通过设定不同的节奏模式和运用不同的韵律,音乐家可以将音乐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并在每个部分之间创造出明确的过渡。
这样一来,听众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发展和意义。
其次,节奏感还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不同的节奏模式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快速而连续的节奏可以传递出兴奋和激动的感觉,而缓慢而平静的节奏则可以传达出宁静和安详的情绪。
音乐家们通过巧妙地运用节奏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他们想要传递给听众的情感和意图。
最后,节奏感对于音乐的可感知性和易记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往往更容易被听众记住。
当我们听到一首具有强烈节奏感的歌曲时,常常会不自觉地跟着节拍摇摆或者跳动。
二、韵律运用韵律是指音乐中的重复或变化的音符模式。
韵律和节奏感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构成了音乐的基础结构。
韵律运用可以通过改变音符的音高、强度和持续时间来实现。
韵律运用在音乐中具有多重功能。
首先,它可以制造出音乐的重复性和变化性。
通过运用不同的韵律,音乐可以在重复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增添音乐的复杂度和变化性。
其次,韵律运用对于表现音乐的风格和特色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音乐风格往往运用不同的韵律模式。
例如,摇滚乐常常运用强烈而规律的韵律,而古典音乐则更注重韵律的变化和细腻。
韵律运用还能够产生独特的视听效果。
通过改变音符的长度和间隔,音乐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音乐氛围和情绪。
有时,简单而规律的韵律可以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力,而复杂而变化的韵律则具有迷人而神秘的效果。
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诗歌的韵律与节奏诗歌作为一种具有音韵美的文学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其韵律与节奏。
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的灵魂,它们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音乐性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并分析其在创作和理解诗歌时的重要性。
一、韵律与节奏的定义与特点韵律是指诗歌中由音在时间上的排列所产生的有规律的重复和变化。
而节奏则是指诗歌中音节的按照一定的规律快慢、长短所形成的音乐感。
韵律和节奏在诗歌中起到了互相互补、相得益彰的作用。
韵律与节奏给予诗歌以音乐韵律感,使其更具美感和感染力。
通过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人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语言形式。
二、韵律与节奏在创作中的作用1. 表达情感和意境韵律和节奏是诗歌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抑扬顿挫、快慢轻重的变化,诗人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比如,用快速流畅的节奏和明快的韵律可以表达喜悦、活力和欢愉的情感,而悲伤、沉重的情感则可以通过慢速、沉稳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
2. 增强记忆和理解力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诗歌。
由于诗歌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变化性,其韵律和节奏的规律性可以使人们更容易记住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此外,对于朗诵和演唱诗歌的人来说,韵律和节奏也是演绎出诗歌美感的重要元素。
三、韵律与节奏在理解诗歌中的作用1. 体验诗歌的美感通过韵律与节奏,读者可以深刻地体验诗歌的美感。
当我们朗诵或阅读诗歌时,随着韵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和韵律感。
这种美感使我们更加投入到诗歌的世界中,享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韵律与节奏对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深入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同时,韵律与节奏也可以成为诗歌翻译和传译的依据,帮助译者更好地保留和传达原诗的美感。
四、总结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其独特之处,其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区别在于其音乐性和美感。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诗歌是一种结合了语言、音乐和艺术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召力。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是其独特之处,它们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描绘景物时变得更加生动鲜明。
下面将从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来探讨诗歌的独特之处。
一、诗歌的节奏诗歌的节奏是指诗句中音节的分布和重音的位置,它决定了诗歌整体的韵律和章法。
节奏是诗歌语言的基础,它能够使诗歌的音韵和韵律更加协调,使读者在朗诵或阅读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诗歌的节奏分为韵脚节奏和句子节奏两种形式。
韵脚节奏是指诗句中音节的分布规律,如押韵方式的选择和韵脚的重复。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就是以平仄相间的四言句式,通过韵脚的协调和独特的节奏感,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句子节奏是指诗句中的语言节奏,如长短句的交替、句子的断续和呼应等。
诗歌通过句子节奏的处理,使得诗句与诗句之间呼应和谐,形成诗歌独特的韵律感。
例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就以断句的方式来表现句子间的呼应与衔接,通过交融的句子节奏传递出对时间与宇宙的思考与感慨。
二、诗歌的韵律诗歌的韵律是指诗句中音节的组织方式,如韵母的选择和音调的变化。
韵律是诗歌的灵魂所在,它决定了诗歌的优美和魅力。
诗歌通过韵律的处理,使得每个词句之间产生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整篇诗歌的韵律更加丰富多样。
韵律的形式有律诗和自由诗两种。
律诗是指有一定的格律和韵规的诗歌形式,如古体诗和词。
律诗通过规定的格律和韵规,使得诗句间的音韵呼应更加明确和规范,使诗歌的韵律感达到最大化。
自由诗则是指没有固定的格律和韵规,诗人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情感,使得诗歌的韵律更加灵活和自由。
无论是律诗还是自由诗,诗歌的韵律都体现了诗人对于语言和音乐的处理能力。
通过音节的分布和韵调的变化,诗歌的韵律能够更好地表现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象,使得诗歌具有更加深远的内涵和美感。
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

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在音乐的诸多元素中,节奏和韵律无疑是构成音乐骨架的关键因素。
它们不仅赋予音乐以生命力,还影响着音乐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揭示它们在音乐创作与欣赏中的重要性。
节奏的基础概念节奏,简单来说,是音乐中时间的组织方式,它通过音符和休止符的排列组合,形成一定的时间模式。
节奏是音乐的脉动,是音乐动态变化的基础。
不同的节奏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效果,比如快节奏往往让人感觉兴奋、紧张,而慢节奏则让人感到宁静、放松。
韵律的艺术魅力韵律,通常指的是音乐中重复出现的节奏模式,它是节奏的进一步抽象和美化。
韵律的存在使得音乐作品具有了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韵律的变化,音乐家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画面,引导听众的情感走向。
节奏与韵律的关系节奏和韵律虽然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良好的节奏感是构建韵律的基础,而恰当的韵律运用又能增强节奏的表现力。
在很多音乐作品中,节奏和韵律的结合使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节奏与韵律在音乐中的应用在不同的音乐体裁中,节奏与韵律的应用各有特点。
例如,在古典音乐中,复杂的节奏结构和丰富的韵律变化往往是作品技巧和深度的体现;在流行音乐中,简单明快的节奏和易于辨识的韵律则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结语总之,节奏与韵律是音乐创作和欣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不仅构成了音乐的基本框架,还影响着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对节奏与韵律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能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本质,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体验。
在探索音乐的奥秘时,让我们不忘节奏与韵律的魅力,继续在音乐的海洋中航行,寻找那些能触动心灵的旋律。
节奏与韵律

• 节奏指一些元素的有条理的反复、交替或 排列,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 就会产生节奏感。
• 节奏是韵律形式的纯化,韵律是节奏形式 的深化,节奏富于理性,而韵律则富于感 性。韵律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有一定变 化的互相交替,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融合, 能在整体中产生不寻常的美感。
• 节奏与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 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长短的变 化、曲柔刚直的穿插等等变化来实现的, 具体手法有:连续式、渐变式、起伏式、 交错式等。楼梯是中最能体现节奏与韵律 的所在。或盘旋而上、或蜿蜒起伏、或柔 媚动人、或刚直不阿,每一部楼梯都可以 做成一曲乐章,在中轻歌曼舞。
• 节奏与韵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美感的共同 语言,是创作和感受的关键。人称“是凝固的音 乐”,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节奏与韵律的体现 而造成美的感染力。成功的建筑总是以明确动人 的节奏和韵律将无声的实体变为生动的语言和音 乐,因而名扬于世。
一般认为节奏带有一定程度的机械美而韵律又在节奏变化中产生无穷的情趣如植物枝叶的对生轮生互生各种物象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疏到密不仅体现了节奏变化的伸展也是韵律关系在物象变化中的升华
节奏与韵律
• 节奏是规律性的重复。节奏在音乐中被定义为“互相连接 的音,所经时间的秩序”,在造型艺术中则被认为是反复 的形态和构造。在图案中将图形按照等距格式反复排列, 作空间位置的伸展,如连续的线、断续的面等,就会产生 节奏。韵律是节奏的变化形式。它变节奏的等距间隔为几 何级数的变化间隔,赋予重复的音节或图形以强弱起伏、 抑扬顿挫的规律变化,就会产生优美的律动感。
文学作品中的节奏与韵律

文学作品中的节奏与韵律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节奏与韵律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给作品带来生动的节奏感和美妙的音乐感。
本文将从诗歌、散文和小说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节奏与韵律。
一、诗歌中的节奏与韵律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节奏与韵律的形式之一。
诗歌的节奏感主要通过诗句的长短、音节的重复和变化来表现。
例如,五言绝句的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的每句都是七个字,这种规律的长短变化给诗歌带来了一种稳定而有序的节奏感。
同时,诗歌中的韵律也是非常重要的,它通过押韵和平仄的运用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
押韵是指诗句中的音节在尾韵上的相同或相似,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思”和“光”就是押韵。
平仄是指诗句中的音节的声调高低,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明”和“疑”就是平仄。
通过押韵和平仄的运用,诗歌能够给人一种优美的音乐感。
二、散文中的节奏与韵律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律和押韵规则,但它同样也能够表现出节奏与韵律。
散文的节奏感主要通过句子的长短、句子之间的连接和句子内部的变化来表现。
例如,长句能够给人一种流畅而有节奏感的感觉,短句则能够给人一种简洁而有力的感觉。
句子之间的连接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连接词和过渡词的运用,能够使句子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整篇散文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句子内部的变化也能够给散文带来一种变化多样的节奏感,例如使用排比、对偶和反问等修辞手法,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小说中的节奏与韵律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的节奏感主要通过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
例如,小说中的高潮部分往往会采用紧凑而快节奏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产生一种紧张和激动的感觉。
而低潮部分则会采用缓慢而平稳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产生一种安静和沉思的感觉。
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对话的运用,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音乐般的语言和押韵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中,节奏和韵律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对于诗歌表达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一、诗歌的节奏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音乐感。
它通过字句之间的音量、音调和音节的长度来表现。
节奏给诗歌带来了一种自然流动和有韵律感的感觉。
比如,当我们读一首节奏明快的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活力和兴奋;而当我们读一首节奏缓慢的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宁静和深思。
诗歌的节奏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法来实现。
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是重读和轻读。
重读通常用音量的增强来表现,而轻读通常用音量的减弱来表现。
通过合理的排列重读和轻读,诗歌的节奏得以形成。
此外,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等也可以用来构建诗歌的节奏。
二、诗歌的韵律韵律是指诗歌中的押韵和韵脚。
通过押韵和韵脚,诗歌可以产生一种和谐的音响效果。
押韵是指诗句中相对应的音节有相同的音韵,而韵脚是指诗句最后一个重读音节及其后所有轻读音节构成的部分。
诗歌的押韵有不同的形式,如完全押韵、半押韵和眼韵等。
完全押韵是指诗句中的所有音节都相同;半押韵是指诗句中只有部分音节相同;眼韵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节相同。
通过这些押韵形式,诗歌的韵律可以更加丰富多样。
三、节奏和韵律对诗歌的影响节奏和韵律不仅仅是诗歌的修饰,它们对于诗歌的表达和传达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够将作者的情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使读者更加容易与诗歌建立情感共鸣。
其次,节奏和韵律可以提高诗歌的易记性。
有规律的节奏和韵律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地记住诗歌的内容,增加诗歌的影响力。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经典诗歌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
最后,节奏和韵律可以增强诗歌的美感。
通过合理运用节奏和韵律,诗歌可以产生一种和谐的声音效果,使诗歌更加美妙动人。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常形容优秀的诗歌为“音乐的语言”。
诗词的节奏与韵律

诗词的节奏与韵律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节奏与韵律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诗词的节奏与韵律是其独特之处,使其与其他文学体裁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诗词的节奏与韵律,以及它们对诗词的美感和艺术表达的影响。
一、节奏的作用诗词的节奏是指诗句中字句的排列和读法所形成的韵律感。
它通过音节的长短和音调的升降来呈现。
节奏是诗词的灵魂,它使诗词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律美,使人产生阅读的愉悦感。
1. 节奏的稳定性节奏在诗词中有着基本的规律和稳定性。
比如,在五言绝句中,每句的音节数目是固定的,每个音节都按照一定的音调进行排列。
这种稳定的节奏给人以清新、流畅的感觉。
2. 节奏的变化虽然节奏在诗词中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变化。
通过对节奏的灵活运用,诗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有时,诗词的节奏会产生快慢变换、起伏跌宕等不同的效果,使诗词更富有表现力。
二、韵律的魅力韵律是指诗词中定格的音调,它是通过音节上的押韵形成,并在整首诗词中保持一定的重复性。
韵律给诗词带来了一种迷人的声音美,增加了诗词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1. 押韵的作用押韵是诗词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使诗词具有一种韵律美,增加了其艺术感染力。
押韵可以给诗词增添一层音乐的美感,使其更具节奏感。
通过押韵的技巧,诗人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2. 韵律的变化除了押韵的作用外,韵律还可以通过变化来加强诗词的表现力。
有时,诗词中会出现换韵、叠韵等手法,使诗词更加生动多样,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三、节奏与韵律的相互作用在诗词中,节奏与韵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节奏是韵律的基础,而韵律则是节奏的延伸和表现。
二者共同塑造了诗词的美感,为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1. 节奏对韵律的影响节奏对韵律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节奏的稳定性和变化性可以使韵律更加丰富多样,增添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对节奏的巧妙运用,诗人可以使韵律更加和谐、流畅,令人印象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歌的节奏
诗歌不仅要押韵,更要有鲜明的节奏。
声韵仅反映语言的抑扬,节奏才显示语言的顿挫。
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
”风声、鸟鸣、花开、水流,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地运动的,运动有快有慢,生命本身就是有节奏的。
人说话有抑扬顿挫之分,布谷鸟叫“割麦插禾”(拟声)也有轻重缓急之别。
歌不讲节拍就不能唱,诗无节奏就念不上口。
所以诗歌要有鲜明的节奏才具备韵律美。
我国诗歌的节奏安排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一)四言两顿
每行诗四个字,构成两个音组(或称音步)。
句式结构“2─2”式。
《诗经》中绝大多数的诗属于这种形式。
如: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适/其家。
──《诗经·桃夭》
两个字一顿,每行诗两顿。
由于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多,为了使两字一顿的节奏整齐,便在单音词上叠字,如“夭夭”、“灼灼”、“依依”、“霏霏”等;
(二)五言三顿
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以及大量的五言民歌都属于这种形式。
这种诗节在中国诗中极为普遍。
如: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
一至四句的“日”、“声”“尽”、“情”是单音收尾;五、六两句的“胡虏”、“远征”是双音收尾。
词义和音组基本是统一的。
(四)七言四顿
七言四顿是我国诗歌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诗节形式,如七言古诗、七律、七绝、七言民歌和一些七言新诗都取这种节奏形式。
如: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上面所说的关于感情与诗歌节奏的关系问题,在写诗的时候是应当注意的。
但也不能把它绝对化。
节奏.是抒情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
当然,节奏是一个多层组合的运动组织。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
这里我们主要从诗歌节奏的画面层和情感层角度来分析。
《将进酒》也是李白一首非常成功的抒情诗,下面我们尝试从节奏来分析其抒情性。
一、节奏感和抒情性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说,诗乐舞是—体的,诗歌和音乐是同源的。
比如说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风”是指民间歌谣;“雅”指朝廷正乐;“颂”则是专门用来祭祀的音乐、由此可以看山,诗经是可以用来歌唱的。
再如乐府民歌、词牌、曲牌都是可以用来歌唱的。
柳永的词就经常被一些下层人民所传唱。
所谓“凡有井水饮出,皆有歌柳词者”。
、诗歌语言音调的高低、抑扬组合、字词句间的停顿、句式和反复押韵等仍形成了一定的音乐性,这也就构成了音乐的节奏。
《将进酒》诗采用杂言体和散文方式来表达诗人放纵不羁的感情。
诗中有三言、五言、七言、十言的句子,参差不齐,错综使用。
下面从韵律和节奏的角度进行细化解读:
韵律显情——韵律
字音不仅可以组成优美的声调,而且字音和声调还可以象征性地传达感受,加强词语的抒情效果。
《将进酒》是一首古体诗,没有严格的平仄对仗,但它仍然押韵。
比如“雪、乐”押ue韵,“停、听、醒、名”押ing韵。
这些韵韵脚响亮,但又不是通篇一韵,而是时而用韵,时而不用韵,时而换韵,非常灵活。
很好地配合了诗人起伏跌宕的内心感情。
二、画面层的节奏感和抒情性
在中外文论中,都有关于诗画相通的说法。
苏轼对王维的诗与画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因此,借描绘景物来抒情是抒情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抒情性作品正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表现功能极强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这种情感内容的,而读者自然也要依靠这种独特的话语组织形式去把握作品的抒情内容。
《将进酒》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幅画面。
本诗开篇就通过作者的想象变形来表现黄河的伟大壮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但如果是站在高高的黄河源头,无论黄河发源于多么高的高原,也不可能看到黄河水的一泻千里,最终奔流到东海的场面。
这是夸张,运用想象与变形,用以为表达情感服务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
夸张,往往是“精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壮言可以喻其
真”的艺术手段,表达的是一种本质的、心理层面的真实。
这样,我们就好像和诗人一样感受到黄河的壮观伟大,也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豪迈潇洒。
诗中第二句同样是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句连在一起,强烈的对比不由使人感慨人之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抒情性作品中往往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写出事实上看似不大合逻辑的事,而抒情者却恰恰可以通过这些准确地表达出某种真切的情感。
由于感情是真切的,抒情话语中那些不大合逻辑的事实也变成合理的和真实的了,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真实。
正是这样艺术真实的画面,滔滔不绝的节奏才给了我们浓郁欲滴的抒情感觉。
三、节奏感和抒情性
情感活动的起伏、强弱和转折等构成了情感运动的节奏。
郭沫若曾强调说:“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或曰无形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人、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宫商徵羽;也不是什么双声叠的、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诗。
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内在的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
这里所说的内在韵律就是情感的运动节奏。
华兹华斯也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内在流露。
”《将进酒》这首诗是诗人在饮酒当歌、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表现出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情绪。
诗人在诗中时而悲叹人生苦短,时而认为要及时行乐,忽而又爆发出强烈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于是,“烹羊宰牛且为乐”,要好好地吃,好好地喝,只愿自己长醉不醒;忽然又想起陈王曹植曾设宴平乐观“斗酒十千恣欢谑”,得意之下,诗人竟然要卖马当衣以求借酒浇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短短28句诗,诗歌却忽阖忽张,大起大落,纵横捭阖,曲折有致,强烈地再现了作者当时的起伏心情。
中国诗句中不论是五言、七言还是诗歌,都把节奏和韵律用特定的模式用舒适的形式作以表达,所以在音律上、铺排上、格式上都有章可循,但又不是那么刻板,层次的多元化意境的深入浅出都在不断的展现着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