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型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

临床诊断
明确受照剂量:
*物理剂量测定:人体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个人剂 量仪上读取;从患者佩带的金属或药品测量……。 *生物剂量测定:世界上公认淋巴细胞畸变率是合适 的生物剂量剂,因为:1 在0.25--5Gy,存在明显的 线性关系;2 可以长期稳定存在。
染色体断片、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淋巴细胞微核率
急性放射病的分型、分度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肠型急性放射病 脑型急性放射病
受照 剂量 1-10 Gy 主 要 表 现
轻度1-2 中度2-4 重度4-6 极重度6-10
>10 主要损伤胃肠道 ,小肠黏膜上皮广 泛的变性、坏死, 黏膜大面积脱落。 临床表现是高烧、 呕吐、反复腹泻、 血水样便。
>50 小脑颗粒细胞、脑干 部细胞大面积固缩坏死 、脑循环障碍,出现水 肿,主要表现为多发性 点状出血。临床表现为 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加 和振颤、强直性或痉挛 抽搐、昏睡、眼震( CNS五大症状)
补救工作
‡ 30多处起火,数小时后才将大火扑灭 ‡ 调用300多架次军用直升机空投了5000tn 碳化硼、白云石、砂土和铅等混合物覆 盖反应堆体和吸收气溶胶颗粒 ‡ 为防止堆底部结构破坏,修建了人工排热 通道 ‡ 修建混凝土结构将整个反应堆封闭。
事故影响
1 大撤退:从核电厂周围30Km内10万多人。 2 203个应急救援人员受大剂量照射并复合热烧伤及皮 肤β烧伤,死亡31人。 3 直接经济损失30亿美元,另外堆停运费、减少发电的 损失、发放防辐射、放射性污染等补助,总损失额超 过300亿美元。 4 事故后1年内对北半球地区国家居民导致超有效剂量当 量照射,对苏联、保加利亚、奥地利、希腊、罗马尼 亚、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中,照射剂量为天然本底 照射的5.4—31.7%,对我国的照射约为天然本底照射 的0.33%。
卫生应急大比武----辐射事故类复习题(200道)

辐射事故类复习题一、单选题1、辐射事故不会引起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电离辐射类型是()AΧ射线 B γ射线 C 中子 D α射线2、急性放射病应以哪种剂量单位表示?()A 当量剂量(Sv)B 吸收剂量(Gy)C 照射量(C/kg)D 有效剂量(Sv)3、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病程有明显的阶段性,病程分为几个阶段()A 2B 3C 4D 54、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受照剂量下限为()A 0.5GyB 1GyC 1.5GyD 2Gy5、肠型急性放射病的病程分为几个阶段()A 2B 3C 4D 56、肠型急性放射病的受照剂量下限为()A 4GyB 6GyC 10GyD 20Gy7、脑型急性放射病的病程分为几个阶段()A 2B 3C 4D 58脑型急性放射病的受照剂量下限为()A 10GyB 20GyC 100GyD 50Gy9、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描述不正确的是()A 照后1~2d白细胞总数一过性升高至10×109/L左右。
B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降至0.9×109/L左右。
C通常不出现呕吐、腹泻、感染、出血等临床表现。
D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降至1.2×109/L左右。
10、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照后1~2d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至()A 0.3×109/LB 0.6×109/L C1.2×109/L D 0.9×109/L11、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照后1~2d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至()A 0.3×109/LB 0.6×109/LC 0.9×109/LD 1.2×109/L12、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照后1~2d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至()A 0.3×109/LB 0.6×109/LC 0.9×109/LD 1.2×109/L13、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受照剂量下限为()A 1GyB 2GyC 4GyD 6Gy14、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受照剂量下限为()A 2GyB 4GyC 6GyD 10Gy15、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受照剂量下限为()A 2GyB 4GyC 6GyD 10Gy16、辐射事故中一受照人员照后出现头晕、乏力、失眠、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无呕吐。
放射生物学复习重点

1、名词解释:间期死亡、增殖死亡、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骨痛症候群,衰变常数、半衰期、氧效应、相对生物学效应;间期死亡:指细胞受较大剂量〔100Gy或更大〕照射后,不经有丝分裂,在几个小时就开场死亡。
增殖死亡:即细胞受照后经历1个或几个有丝分裂周期后,丧失了继续增殖的能力而引起的死亡。
急性放射病:机体在短时间(数秒-数天)受到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慢性放射病:指机体在较长时间连续或间歇受到超当量剂量限值的电离辐射作用,到达一定累计计量后引起多系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通常以造血组织损伤作为主要表现。
骨痛症候群:受亲骨性核素损伤的病人,出现四肢骨、胸骨、腰椎等部位的疼痛,其特点是疼痛部位不确切,与气候变化无一定关系。
衰变常数λ:每秒衰变的核数为原有放射性核数的几分之几半衰期T½=0.693/λ:放射性核数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氧效应:受照组织、细胞或者溶液系统,其辐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相对生物学效应:由于各种辐射的品质不同,在一样吸收剂量下,不同辐射的生物效应也是不同的,反映这种差异的量称之为相对生物效应。
2、熟悉哪些是电离辐射〔直接、间接〕,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凡能引起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作用的辐射,均称为电离辐射。
〔不仅包括粒子辐射,还包括了局部电磁辐射X、γ〕紫外线及能量低于紫外线的电磁辐射都属于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相对于粒子辐射而言的。
3、熟悉传能线密度的概念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穿行单位路程时,由能量转移小于能量截止值的历次碰撞所造成的能量损失4、熟悉元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
元素:原子核具有一样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核素:原子核质子数、中子数和能态完全一样的一类原子。
同位素:原子核质子数一样、中子数不同的多种核素。
同质异能素:中子数和质子数都一样而仅仅是能量状态不同的两种核素。
5、熟悉结合能、平均结合能的含义?反映原子核的稳定性的指标是什么?结合能:由假设干个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叫做该原子核的结合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射性核素的吸收和沉积,如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应即刻服用碘化钾或碘化钠;放射性锶进入 体内,应服用褐藻酸钠磷酸三钙。必要时应用缓泻剂,加速肠道内容物的排出。
2.尽早开始应用特效药物进行加速排出治疗。如放射性铯进入体内,应服用普鲁 士兰;镧系和锕系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应使用螯合剂(如二乙烯三胺五乙酸,螯核羧酚等); 钋进入体内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等等。
受照剂量的确定除依据物理方法测定的剂量外,尚应参考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和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结果(25—500拉德准确性较好)估算的剂量值。对受中子照射的人
员还应测量感生放射性估算剂量。必要时安排事故模拟。
2.受照射后引起之主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依受照剂量大小,受照部位
和范围之及人体情况而异。可根据表1、表2做出分型和分度诊断。
开始时间(天)立即
3~6
<10
15~25 20~30 极 期 不 明
显
口咽炎
-
+++~+
++~-
++
+
-
+
最高体温 ↓
↑或↓
>39℃
>39℃ >38℃ <38℃
极
脱发
-
期
++~-
+++~+ +++
+
++~+ -
出血
-
++~- +++~- +++ ++~+ -
柏油便
-
++~- +++
++
-
-
血水便
+~-
++
-
-
-
-
腹泻
+++
+++
+++
++
-
-
拒食
+
+
+
±
-
-
衰竭
2023年劳动卫生学之电离辐射所致职业病相关知识解读

确定性效应与随机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 几 率
确定性效应 严 重 程 度
剂量
阈值 剂量
表 4.2 确定性效应的主要阀值
器官或组织 生殖腺 眼晶体 红骨髓 皮肤
确定性效应 永久性不育 晶体混浊 造血机能损伤 难以接受的变化
单次照射的剂量阀值 多次照射的剂量阀值
3 Sv 0.5~2.0 Sv
15 Sv
1.5 Sv
的 X 射线可使人或高等动物发生致死效应,若将这些能量 转换为热能,才可使体温升高0.002度。若以热辐射代替电 离辐射,需大1~10万倍的能量才能引起机体死亡 ; ❖ 二是生物损伤具有潜伏期:射线穿过受照机体只是瞬间完 成,而它引起的生物效应却能持续很长时间。
6.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机制
生物大分子损伤结果:
③ 照射部位:机体各部位接受不均匀照射,影响吸收剂量。 以腹部照射的反应最强,其次为盆腔,头颈,胸部,四肢。
④ 照射面积: ✓ 受照面积越大,作用越明显。 ✓ 同样照射量,局部照射作用不明显,若全身照射面积达 1/3,则可产生明显的辐射效应。
4、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2)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 当辐射的各种照射条件相同时,机体及其不同的组织细胞
6.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机制
分子水平
DNA损伤
细胞水平
临床症状 效应
细胞死亡
体细胞 生殖细胞
功能障碍 不孕
确定性效应 多细胞死亡导致
细胞变异
体细胞 生殖细胞
肿瘤
随机性效应 单一细胞变异导致 遗传效应
外照射急性、亚急性放射病和 慢性放射损伤
7.放射病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指人体1次或者短时间 内收到多次全身照射,吸收剂量达到1Gy以上 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 病因:事故性照射、核爆炸
什么是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什么是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外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外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其病程一般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接触机会与健康危害:在战时,未来可能发生的核战争中的核武器爆炸可致大量平民受到不同剂量的外照射而引起急性放射病。
在平时,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多见于核试验、核事故,如核反应堆、核燃料回收装置、放射源及其他辐射装置发生事故,以及在处理放射性事故中,应急行动救护人员均易受到严重辐射而导致发病。
另外,在放射性治疗中,有时需要作全身或大面积的大剂量照射,由此可能会引起医源性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治疗原则:一、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1、轻度: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采取对症处理,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对症状较重或早期淋巴细胞数较低者,必须住院严密观察和给予妥善治疗。
2、中度和重度: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保护性隔离措施,并针对各期不同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极重度:可参考重度的治疗原则。
但要特别注意尽早采取抗感染、抗出血等措施。
及早使用造血生长因子。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可保留Hickman导管插管,持续输液,积极缓解胃肠和神经系统症状,注意防治肠套迭。
在大剂量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要注意霉菌和病毒感染的防治。
一般对受照9Gy以上的病人,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合适供者时,可考虑同种骨髓移植,注意抗宿主病的防治。
二、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1、对轻度肠型放射病病人尽早无菌隔离,纠正水、电解质、酸硷失衡,改善微循环障碍,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积极抗感染、抗出血,有条件时及时进行骨髓移植。
2、对于重度肠型放射病病人应用对症治疗措施减轻病人痛苫,延长生命。
三、脑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存活时间。
可积极采用镇静剂制止惊撅,快速给予脱水剂保护大脑,抗休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对症治疗。
放射病(急诊医学)

放射病1.详细询问病史很重要,发病原因主要为核辐射事故、医疗事故、治疗性照射。
2.急性放射病(radiation injuries)和慢性放射病均为全身性疾病,后者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
3.根据接触放射线剂量、基本病理改变和临床特点,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的放射病,且病程呈阶段性发展,可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恢复期四个阶段。
后两种类型的放射病分期不明显,病情进展快,多死于循环衰竭、休克。
4.尽早住院,休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不容忽视。
5.肠型放射病预后较差,对于病情较轻者应及时调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禁食,尽早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进行严格的无菌隔离,积极抗感染、抗出血,有合适供者行骨髓移植。
病情较重者,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及延长生命。
6.骨髓型放射病分期明显,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7.脑型放射病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采用对症治疗。
并且发病很快,病情凶险,多在1~2天内死亡。
8.感染是急性放射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重度患者或腹部接受大剂量射线照射者可出现肠套叠、肠梗阻。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0岁,既往体健,主因“反复恶心、呕吐2小时”来诊,同时伴有全身乏力、头痛,追溯病史距患者居住地2000m处核电站发生爆炸。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内科系统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问题1】在急诊应完善哪些基本化验检查?思路1:血常规:受照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较早,降低速度与照射剂量相关,1~2天降至<0.6×109/L提示重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受照后外周血白细胞继反应性升高后减少的程度和最低值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照后7~10天白细胞值降至2×109/L,最小值低于1×109/L,提示重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受照后2~5天外周血血红蛋白升至110g 以上提示可能发生肠型急性放射病。
思路2:骨髓穿刺及化验:大剂量照射早期骨髓有核细胞减少,粒/红比值先增高后抑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W─1─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W─1─80)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W—1—80)(一九八0年九月九日卫生部发布)外照射放射病一、急性放射病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在短时间(通常是数日)内受到一次或多次大剂量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根据病情的基本改变,分为骨髓型(造血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
诊断标准]1.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多次接受大于100拉德的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全身照射。
受照剂量的确定除依据物理方法测定的剂量外,尚应参考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结果(25—500拉德准确性较好)估算的剂量值。
对受中子照射的人员还应测量感生放射性估算剂量。
必要时安排事故模拟。
2.受照射后引起之主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依受照剂量大小,受照部位和范围之及人体情况而异。
可根据表1、表2做出分型和分度诊断。
对多次分割高度不均匀的全身照射病例则应注意其临床表现的某些特点。
3.以丙种射线为主的一次全身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的分类诊断可参考下图做出。
表1急性放射病初期症状及淋巴细胞绝对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型||照后1~2天淋|剂量|||初期反映|巴细胞绝对数|界限值||(度)||(个/立方毫米)|(拉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骨|轻度|乏力、不适、食欲减退|1200|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度|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白细胞短暂上升后期下降|900|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髓|重度|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白细胞明显||||||下降|600|35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极重度|多次呕吐、腹泻、休克、白细胞急||||||剧下降|300|55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肠型|频繁呕吐、腹泻严重、腹疼、血红|<300|1000|||蛋白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频繁呕吐、腹泻、休克、共济失||||脑型|调、肌张力增高、震颤、抽搐、昏|<300|5000|||睡、定向和判断力减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将照后24—48小时内淋巴细胞绝对数和该时间内病员出现过的最重症状(上图柱内侧实线下角)作一联线通过中央柱,柱内所标志的程度就是病员可能的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型放射病临床特点
(一)病情重,发展快,病程短
临床分期不明显,20Min-4h内全部症状出现
(二)假愈期不明显,极期突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照射后一周转入极期,或不出现假愈期期直接进入极期。 严重腹泻是极期的突出表现,以血水便为特征 ,含肠黏膜脱落物。肠套叠、 肠梗阻、肠麻痹等发生率高。
(三)造血损伤严重
造血系统抑制
感染
感染
出血
体温 血压 脉搏 消化系统
D1
D2
D3
D4
D5
D6
D7
39
12.2 /8.66
114
吐多 次
便3 次
36.537.1
16.9/ 11.0
84102
便3次
37.738.5
16.6/ 10.6
8696
吐1次 便1次
37.338.9
14.7/ 11.2
92100
便3次
37.339.7
少量 大量
浓痰
啰音
两肺湿 罗音
呼吸 窘迫
+
+
++
++
++
+++ ++
+
差
恶化 病情恶 继续恶 无明显 中毒症 血液 极度 继续
化
化
变化
状加重 灌洗无 严重 加重
效
1度房 口咽房早综合征:牙龈和咽喉粘膜水肿, 呈“珍珠贝壳” 色, 覆盖房浓颤
室传阻
稠的粘液,悬雍垂和腭弓水肿,喉头粘膜严重充血和水肿。
9
器官损伤比骨髓型重,外周血象变化快。
(四)感染发生早
免疫力低下、肠道屏障丢失
(五)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死亡高峰在10天前后,治疗可延长生存期,但无治活的先例。
临床诊断 众多并发症
广泛性出血 胃、肠道黏膜损伤
大剂量照射
↓
小肠粘膜广泛坏死
↓
绒毛裸露
细菌入血
↓
菌血症
↓
败血症
中间代谢产 大量液体 物入血 渗出
三、主要治疗措施 (一)早期使用抗放药物 (二) 改善微循环 (三)防治感染 (四)防治出血 (五) 输血疗法 (六)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适应症>7Gy
植入外源性造血干细胞,重要并发症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七)造血因子的使用
肠型放射病只能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延长寿命,治愈是非常困难的!
谢谢!
肠型放射病:10~50Gy
分型和分度
骨髓型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肠型 脑型
剂量范围 (Gy)
1~10 1~2 2~4 4~6 >6 10~50 >50
肠型放射病的病理改变 主要病理特点:胃肠道的损伤
肠型放射病在1周左右即出现小肠危象 病理表现:粘膜上皮广泛坏死脱落,并出现畸形细胞。 肉眼:落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表面平滑。 镜下:隐窝细胞坏死,隐窝数减少甚至完全消失绒毛裸露,在隐窝和绒毛可
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与分裂指数
3.其他检查 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畸变率 4 .生化检查
治疗
一、治疗原则:造血损伤为中心环节,分度分期综合治疗
二、分期治疗:在总的治疗原则指导下,根据放射病各期的特点,采 以相应的治疗措施。
初期——保持病人安静,对症治疗 假愈期——“三高一低”食物(高蛋白、热量、V、少渣易消化食物) 极期——大力抗感染出血,支持疗法。 恢复期——需要注护理,防止再复发
急性放射病
----肠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的定义 肠型放射病的病理改变 肠型放射病的临床表现 肠型放射病的治疗
肠型放射病的定义
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disease)
是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外照射和内照射都可能发生急性放射病,但以外照射为主。外照射引起急 性放射病的射线有γ线、中子和X射线等。
见巨大的畸形细胞(亦称ω细胞)。 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血管充血、间质水肿、 有少量粒细胞和圆细胞浸润。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5~6天
肠型放射病的临床表现
肠型放射病临床特点
(一)临床症状重,发展快,病程短 (二)假愈期不明显,极期突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三)造血损伤严重 (四)感染发生早 (五)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病人B,男,54岁,技师。1982年9月2日受到22.2*1015Bq(6*1015Ci)60Co 源全身相对均匀照射20-30秒,吸收剂量超过15Gy。照后4小时入院。
↓
↓
严重中毒 水电解质 平衡紊乱
粘膜坏死 脱落
↓
肠穿孔
↓
腹膜炎
呕吐、 腹泻
↓
血液浓缩
肠壁变薄
毒血症、败血症、脱水、水、电解质紊乱、休克
↓
死亡
肠型放射病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
早期分类 临床诊断
1.确定是否有放射损伤
2. 对伤情的分型、分度作出初步判断
依据
1.照射史 2.初期症状 3.化验检查
1.症状与体征 2. 外周血象
-
80106
吐4次 便5次
37.839.2
20.0/ 12.0
吐2次 便6次
37.639.5
-
吐2次 便5次
D8
D9 D10
38.7
-
11.0 11.0
/7.3 /8.6
吐2次 便9次
吐3 次
便9 次
神经系统
剧烈 剧烈头 剧烈头
头痛 痛
痛
脑膜 刺激征
呼吸系统 口咽综合症 全身情况
心电图
窦性
心动过 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