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澳文学概论
港台文学

《有一个春天》中的潭太太;《雪地上的星星》中的罗枚卜;《付家的儿女们》
中的付如蔓,付如杰,付如俊等;
事业上的挫折(梦想失落,乡愁)
三 觉醒的一代与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付家的儿女们》中的付如玉,李泰拓
艺术特色
早期作品多用超现实和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有很强的故事性
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
典型环境和气氛的烘托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融合梦境象征电影等手法
小说语言民族化群众化等。
第八章 传奇作家三毛
第一节 三毛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三毛现象
第三节 三毛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
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就是“中国情结”
三、强烈的兼容性
由于华人向世界各地移民并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呈现出与异地文化
交融的特性。在主题题材以及艺术风格上,既具有中国文学的优势,又具有居留国的优势特色。 内容上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 ; 艺术表现上…
海外华文文学概说
融合性:内容上有一个从叶落归根(侨民文学)——落地生根(移民文学)
的过程;艺术上融中国情结与传统意识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本土性: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过程与西方文化或土著文化的交融冲撞。
海外华文文学概说
小结:
“乡愁”是其永恒的主题;失落感孤独感的悲观情绪是其不变的基调。
结构布局常常采用文体交融,人称交错与时序变换等多种连接手法
表现手法上——象征。如《夜行货车》中四个小标题正好一正一反,
两两相对,分别是四个人物和四种境界。夜行货车既是詹刚毅不屈的灵魂的象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十三章20世纪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二、东方板块的构成与发展特色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东方板块主要由
日本和东南亚两个地区组成。日本的华文 文学与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关 系紧密,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中国新 文学的倡导者都是戊戌变法后东渡日本开 始从事文学活动的;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 吾等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也于辛亥革命前后 留学日本并转向文学创作 。
3.为什么说“香港文学由于文化根基和环境迥 异于内地,因此既不可能成为深圳那样的 ‘特区文学',也不可能完全与社会主义制 度下的内地文学合流,它将在两地作家的
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 学中独特的一支”?请结合香港现当代文学 的发展历程对其这一特色加以简要概括。
4.刘以鬯的《酒徒》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 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体现出很高程度的创 新和开拓,请结合作品对此给予具体说明。
第三节 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及 其代表作家
○海外华文的历史发展与繁荣 ○“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本土
性特征日趋明朗 ○东方板块的历史进程 ○西方板块的构成与特色 ○美华文学的丰硕成果
一、海外华文文学的区间板块与总体发展态势
所谓海外华文文学,主要是指在中国以外的 国家或地区,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 文学作品,也就是中国以外各国的华侨、华人、 外国人以华文为表达工具,以反映华侨、华人和 其他人在居住国的社会生活,或在中国的社会生 活为内容的文学作品。
三、西方板块海外华文创作的历史变迁
(一)欧美华文文学创作的历程 (二)欧美华文文学创作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思考题
1. 20世纪的台湾文学处在祖国大陆文学与西 方文学的中间地带,它接受了两者的哪些 影响?
2.作为台湾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陈映真 小说具有怎样的特色?在艺术上显示出了哪 些新的审美追求?
融汇前沿知识凸显创新品质——评古远清先生《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关键 词 : 视域 ; 体例 ; 论证 ; 知识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0 8 8 7 ( 2 0 1 3 ) 0 1— 0 0 2 0— 0 5
古远 清先 生 的《 当代 台港 文 学 概 论 》 于2 0 1 2 年 3月 由高等教 育 出版社 出版 。作 为一部 刚 出炉 的教 材 , 它凝 聚着古 先生 多年来 的研 究心 血 , 显示
) , 男, 武汉大学 文学院博士生 , 讲师。
第 1期
张益伟 : 融 汇前 沿知 识 凸显 创新 品质 一 评古远清先生《 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2 1
玄 学 清流 的经 世致 用作 风 和区别 于禁 欲 主义 的讲 求 实 惠 的享乐 精神 。这 一切 并 不 以理性 见长 地存 在 于儒 家 经典 之 中 , 却 以实 际行 为 渗 透 在 市井 小 民感性 的世 俗 生 活 里 的 文 化 特 征 , 无 不 在 近代 以
第3 1 卷 第1 期
2 0 1 3年 2月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 社 科 版)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 o 1 . 3 1 N o . 1
F e b . 2 0 1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台港澳文学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

论台港澳文学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作者】黄曼君/喻大翔【作者简介】黄曼君,男,1935 年生,(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邮编430079)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教授;喻大翔,男,1957年生,(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邮编430079)中文系在读博士生、香港岭南大学兼职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论述台港澳文学在20世纪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考察了20世纪中华文学史的时空构架,探讨了建构民族的、国家的宏观新文学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互补价值/台港澳文学/大陆文学/中华文学史一无论从地理学、历史学还是文化学来看,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841、1887和1949年以后,这三个地区与祖国大陆发生了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政治、经济、社会甚至地缘的阻隔。
文化方面,则表现得更为潜隐和复杂一些。
台港澳三地与大陆共植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并以此为根基共同经历了20世纪全球现代化的风风雨雨,但在如何阐释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和创造社区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两岸四地均有深层错动和表层现象的差异。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艺术心灵史,也是社区文化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独特的语言演示。
随着香港的回归,随着20世纪的行将结束,随着我们对上述三地文学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如果我们的文学史,尤其是那些立场公正、体系宏大、史论兼备的文学史著作,不再以大陆为本位,而是以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为本位来建构的话,那么20世纪的中文文学史就是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共同创造的白话文学史,这将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没有偏倚的民族文学史和国家文学史。
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系统反映和概括本世纪四地文学各自发展又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和真实面貌。
用上述眼光看大陆已经出版的新文学史,现代的也好,当代的也好,总体的也好,分体的也好,不是以大陆为研究对象,就是以台港为研究对象,几乎都是一种社区文学史。
由于观念、资料和方法等原因,有的甚或可称为畸形的病态的文学史,这自然影响到我国新文学史研究的宽广胸怀、宏大气魄和学术水准,尤其不能适应汉民族历史的巨大变动、四地文化和文学精神的内在运转与交汇。
第四十九章 港澳文学[5页]
![第四十九章 港澳文学[5页]](https://img.taocdn.com/s3/m/14823d0af12d2af90242e684.png)
复习思考
1 谈谈董桥的散文。 2 谈谈金庸的小说。
第四十九章 港澳文学
现代汉语文学在香港、澳门有多方面 的发展,金庸的小说、董桥的散文在大众 与文人读者中各有天地,体现了现代汉语 文学的艺术魅力。
第一节 香港文学思潮发展与文学概貌
鸦片战争使香港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 下,但香港并没形成英文的创作传统,无 论从地缘辖属,还是文缘关系,香港文学 都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香港代表作家
董桥(1942—),原名董存爵,曾留 学英国,以散文著称,结集出版了《双城 杂笔》、《藏书家的心事》、《另外一种 心情》、《跟中国的梦赛跑》等散文集。
第三节 澳门文学概貌
澳门新文学的真正跃起,主要是在20 世纪80年代以后。早在50年代,澳门就有了 新文学的酝酿。1950年创办的《新园地》, 已开始选登少量的文学作品,如诗、散文、 小说。
港台文学选讲

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概念及台湾文学特色一、什么是台湾文学?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重要的支脉。
它在大方向上秉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五四”创新精神发展而成,其间当然也受到日本及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其所表现的民族情感与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学是相一致的。
台湾文学就是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二、台湾文学特色1、民族性2、本土性3、融合性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学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1)20年代摇篮时期(2)30年代成熟时期(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二、光复后的文学大致可分为:1、50年代的反共怀乡文学2、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3、70年代的乡土文学4、80年代以后的多元文学时期成就:1、强大的作家队伍2、一批好的作品3、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创作方法比较多样。
第二章白先勇创作专题介绍一、作者简介193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回族。
其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
1948年到香港读小学,1952年入中学,1957年入台大外文系。
毕业后,于1963年进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
1994年退休。
出版有短篇小说《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募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2010年末,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首次在大陆结集出版,浦一出版即一片叫好。
白越来越多地被大陆观众所熟知。
他是台湾当代高产的作家,从《寂寞的十七岁》到《台北人》、《纽约客》,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物。
由于他致力于昆曲的推广,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其人其书一时成为媒体追捧的热点。
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

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传承与创新《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是一本备受期待的教材,旨在传承和推广台港澳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学传统,同时也注重对创新和当代文学的探索。
这本教程通过精心编撰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分析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台港澳文学的窗口,进而深入探索其中的思想和文化。
首先,这本教程重视台港澳地区文学传统的传承。
台港澳地区自古以来就孕育着丰富多样的文学创作,这一传统需要被珍视和传承。
教程中收录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李敖先生的散文、林夕先生的歌词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台港澳地区文学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
通过深入研读这些经典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台港澳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其次,这本教程也积极关注当代台港澳文学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创作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教程中特别收录了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如李碧华的小说、黄霑的歌词等,这些作品展示了台港澳地区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性和多元化。
同时,教程也鼓励读者参与到文学创作中,通过写作和阅读的互动,促进文学创作的创新和进步。
此外,教程中还提供了对于作品的分析和评论。
这些分析和评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思想。
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批评,读者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总之,《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是一本既传承古典文学,又注重当代文学创新的教材。
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台港澳文学的平台,并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地区丰富多元的文学创作。
无论是学生,还是对台港澳文学感兴趣的读者,这本教程都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港澳文学的精彩世界。
第四讲 通俗文学 台港文学 香港台湾 文化教学课件

2.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3.艺术上清新高雅的美。 ①追求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 • 《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心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 千结。‛ • 《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 :‚超 越了梁羽生、古龙等武侠小说名家……足 以与20世纪中国纯文学大家比肩。‛ (上 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 冯其庸:‚金庸是当代第一流的大小说家。 他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奇峰突起, 他的作品,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 财富。‛(曹正文《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 将》序言,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 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金庸以自己杰出的文学才华成 为与新文学传统相对的本土文学传统的集大 成者,使本土文学再次发扬光大。‛ (《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 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金 庸不仅超越了旧派武侠,他甚至突破了武侠 小说的园囿,为整个通俗小说带来革命性的 启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台港言情小说以都市为背景,描写都市男 女的爱情纠葛、婚姻生活,有曲折跌宕的 故事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在通俗的外 衣下表现生活的内涵。 • 主要作家: • 台湾:张漱菡、郭良蕙、云菁、琼瑶、玄 小佛、姬小苔、席绢等。 • 香港:亦舒、严沁、岑凯伦等。
琼瑶
(原名陈喆,1938—)
• 琼瑶小说的价值: 1.理想主义的格调。 • 描写神化的、理想化的 爱情;宣扬男女主人公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宣 扬人性的美好;“和谐” 式的团圆结局。
• 《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 • 《翦翦风》——韩偓《寒食夜》:‚恻恻 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 《碧云天》《寒烟翠》——范仲淹《苏幕 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上寒烟翠。‛ • “琼瑶”——《诗经· 木瓜》“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新优雅的文风赢得了无数年轻读者的心。 60—70年代,影响较大的有张晓风、林文 月、朱秀娟、三毛、琼瑶、席慕蓉等,典
雅的文字和淡淡的忧伤构成这一代女性作 家的整体风格。70年代中后期又涌现出的 施叔青等新一代作家,她们文笔更加淋漓 畅快,作品更具冲击力。
(三)20世纪80—90年代
二、台湾文学
20世纪20年代,受祖国大陆新文化 运动的影响,台湾文学开始了它的新纪 元。从那时起到20世纪末的90年间,台 湾文学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突出 的地域性以及强烈的兼容性的特征。回 顾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 个时时,台湾处于日本割据状态,新文学 在艰难曲折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坚定 地反殖反帝反封建,高扬“科学”、 “民主”的大旗,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在 整体上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走向完 全一致。
四、澳门文学
❖ (一)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
2、50~7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 中,澳门文学 创作受内地极“左”思潮的影响较 大,这一时期的澳门文坛比较沉寂。但这一时期 一些澳门文学青年将稿件投向香港,从而形成了 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离岸文学”。
❖ 1、台湾的原住民文学在20世纪的80年代起步。其 作品所特具的本土性,给乡土文学补充了新鲜血液。
❖ 2、80年代后期, “探亲文学”形成一时热潮,表 达了对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追寻。
❖ 3、环保文学是80年代文学界的一个亮点。 ❖ 4、旅外作家创作。台湾旅外作家也开始把目光转
向海外华人的生活层面和新的社会矛盾,在作品的 创作中则追求着艺术的多元化。
❖ 6、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结 构性变革,文学的相应变化主要体现在文 学话题的扩大、新生代作家的成长和现代 派文学衰退。
三、香 港 文 学
❖ 香港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大体可概括为: 由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到写香港城市的发展与 变迁,再到对人类生存、前途的关注;由现 实主义到写实与现代手法相融合,到受后现 代的影响,最终趋向多元化。
(二)20世纪50~70年代
❖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仍然抱有重返大陆 的政治幻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了完整的 反共体系,大力提倡“战斗文学”、“反共 文学”,并成为文坛为主流。
❖ 2.现代派文学在50年代兴起。虽然作家文学 主张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现代主义倾向。
❖ 3.这一时期台湾旅外作家的创作,以留学 生文学为主。6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主要 描写台湾留美学生和旅美华人在生存层面 上的磨难,在表现他们与异族文化的冲突 中,彰显其精神上的失根之痛。失根与乡 愁,几乎是同时代留学生作品的共同主题。 到7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突出特征是作品 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回归祖国的情感。在 艺术上,留学生文学多有“中西合璧”的 色彩。
❖ 新生代本土作家是指6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 家,如钟晓阳、黄碧云、董启章等。这批 作家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
❖ 2、在香港创作界,“南来作家”(指由内地 南来香港的作家)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创作力 量。纵观20世纪香港文学发展的历史,一 共有过三代南来作家。
❖ 3、“旅港作家”
在人数上,旅港作家远远不如“南来作家” 多,但有些人在港台文坛相当有影响,其 旅港期间的创作也值得一提。比较早的有 张爱玲,与张爱玲旅港的情形颇为相似的 是陈若曦。 从台湾旅港的作家对于香港作 家多元化的组成结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
❖ 4.台湾乡土文学在70年代迎来了成熟 的丰收季节,形成了乡土文学的创作高 潮。以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杨青 矗、王拓等为代表的作家,表现了乡土 作家的使命感和理性精神。
❖ 5.女性文学成为引人注目的风景。50年代, 由大陆来台的老一辈女作家有苏雪林、凌
淑华等,影响了如琦君、张秀亚、林海音、
❖ 5、戏剧
1)在台湾光复初期曾经有过一段活跃时期, 但时间不长,当时大陆的剧本不断在台湾 戏剧舞台上演。
2)到了七八十年代,台湾的大专院校中近半 数都建立了剧团。台剧改革寻找新的突破 口。
3)1980年到1984年间,以姚一苇为主任委 员的“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举办了5 届实验剧展,参展的剧团从现代话剧表演 与中国传统戏曲、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关系 等方面作了多种有益尝试。
❖ 4、在香港文学界,还有在香港各大学汇聚 着的一群从事教学、研究又喜欢文学创作 的“学院派作家”。
(二)通 俗 文 学
❖ 1、60年代后的香港,经济发展迅速,报刊业 兴盛,市民阶层庞大,为通俗文学在香港的 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 提高,香港的大众文化越来越偏重消费功能, 文学受到影像媒体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3、80—9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发展阶段。1984年的 港澳作家座谈会明确提出了“建立澳门文学的形 象”的主张,澳门新文学的创作走向自觉。
❖ 2、香港通俗文学作家队伍庞大,作品数量 很多,由于过分强调适应市民趣味,片面 追求速度,追求趣味、“戏说”,作品自 然鱼龙混杂。但总的来看,香港通俗文坛 也有有才华的作家,层出不穷的作品中也 不乏文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佳 作。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特别艺术成就的是 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
(一)香港的作家队伍
❖ 1、香港本土作家。当代香港本土作家大体 可分为三代,即老一代、第二代及新生代。
❖ 老一代本土作家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 后出生的,以侣伦(代表作《穷巷》)、黄
谷柳(代表作《虾球传》)等人为代表。
❖ 第二代本土作家以海辛(代表作《乞丐公 主》)、西西(代表作《像我这样一个女 子》)、吴煦斌(代表作《牛》)等人为代表。
❖ 梁羽生是“新武侠小说”的创始人,共创 作武侠小说30多部,代表作品为《七剑下 天山》、《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 等。
❖ 金庸的影响和成就远远高于梁羽生,从50 年代到70年代,他共出版了15部36册武侠 小说。“新武侠小说”突破了旧武侠小说 内容上的种种局限,引入了更多的现代小 说技巧,使这一传统小说样式,具有浓郁 的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