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红豆

合集下载

红豆宗璞读后感

红豆宗璞读后感

红豆宗璞读后感《红豆宗璞》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渔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清新淡雅的文笔,描绘了一段充满爱情、离别和思念的故事。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不禁感慨万千,下面就是我对《红豆宗璞》的读后感。

《红豆宗璞》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小说,它讲述了宗璞和红豆之间的爱情故事。

宗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红豆则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知相恋,但由于各自家庭的原因,他们最终无法在一起。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悲欢离合,让人感叹不已。

首先,小说中的宗璞和红豆都是非常具有魅力的人物。

宗璞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书生,他温文尔雅,待人和善,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红豆则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深得宗璞的心。

两人在小说中的种种情感交流,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引人入胜。

宗璞和红豆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没有太多的波折,但却充满了悲欢离合。

他们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在一起,最终只能选择分离,这种无奈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

小说中的情节设计紧凑,情感真挚,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感到心痛。

最后,小说的文学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李渔的文笔清新淡雅,行文流畅,细腻入微。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小说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来让人陶醉其中。

总的来说,读完《红豆宗璞》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悲壮。

宗璞和红豆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深情和离别的苦涩。

小说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丰富。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设计巧妙,语言优美,文学价值非常高。

因此,我对《红豆宗璞》这部小说赞不绝口,真心推荐给大家。

读宗璞红豆有感

读宗璞红豆有感

宗璞之《红豆》读后感诗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是寄托着人类感情的尤物,文人雅士都把红豆看成人间圣洁情感的象征,此后,红豆便成了相思、爱情的代名词。

“盒中露出来血点儿似的两粒红豆,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没有耀眼的光芒,但是色泽十分匀净而且鲜亮。

时间没有给它们留下一点痕迹。

”小说《红豆》就以两枚红豆为线索,当江玫打开盒子看到经历了岁月的洗刷仍依然鲜亮的红豆时,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

“她把红豆和盒子放在一边,从床边站了起来。

”小说最后再以红豆来引出回忆,回到现实,首尾呼应。

读宗璞的《红豆》,实在是给我一种难以忘怀的悲喜两重天的复杂感受。

江玫与齐虹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有两排粉妆玉琢的短松墙之间的小路上,而之前江玫的生活像山岩间平静的溪流,从来也没有波浪。

第一次,江玫眼里的齐虹有一種迷惘的做梦的神氣。

世界对于他,仿佛并不存在。

江玫觉得那清秀象牙色的脸,不时在她眼前晃动。

而齐虹感觉江玫就像太阳“谁能看不见你!你像太阳一样发着光,谁能看不见你!”于是,他们开始了第一次散步。

他们曾迷失在荷花清远的微香里,也曾迷失在桂花浓酽的甜香里。

他们谈着贝多芬和肖邦,谈着苏东坡与李商隐,谈着济慈和勃朗宁……“我一定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就像你头上的那两粒红豆,永远和你在一起,就像你那长长的双眉和你那双会笑的眼睛,永远在一起”。

就这样,他们相恋了。

然而,齐虹却以自己为中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江玫的口中的“为人民”在他眼中是傻子的行为。

齐虹是以爱情至上的,对爱情有执著的追求,为了要和江玫在一起,甚至想强硬无理地让她跟她离开。

齐虹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他的生活是空虚无趣的。

作为一位有文化素养的青年,他没有参加革命,没有积极为革命事业作贡献。

“我恨人类,只除了你。

”“物理和音乐能把我们带到一个真正的世界去,科学的、美的世界,不像咱们活着的这个世界,这样丑恶!”占有欲太强的他,没有真正理解江玫,甚至想强迫江玫。

红豆

红豆

《红豆》一、作者简介宗璞(1928-),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二、《红豆》的文学意义及其主旨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知识分子题材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灵魂的透视、爱情的描写几成“禁区”,正因如此,《红豆》的出现就更具有特殊意义。

它在较短的篇幅里,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

它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

作者通过女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

爱情虽然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作品的主题。

作家想要表现的就是这种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斗”。

作家之所以选择一个爱情故事来表现这一主题,正如宗璞自己所说:“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出现十字路口,需要无比慎重,无比勇敢,需要斩断万路情丝的献身精神,一次次作出抉择。

祖国、革命和爱情、家庭的取舍,新我和旧我的决裂,种种搏斗都是在自身的血肉之中进行,当然是十分痛苦”。

而作家正需要用这种“在自身的血肉之中进行”搏斗的痛苦,来表现知识分子在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后的欢乐。

我们从作家的自白中不难感受到与路翎创作《财主的女儿们》相似的精神格调与艺术追求。

但是,由于是不同时代的创作,二者又存在着某种差异:江玫与齐虹的爱情被放置在40年代末动荡的社会背景上。

美文赏析:《红豆》赏析红豆美文

美文赏析:《红豆》赏析红豆美文

美文赏析:《红豆》赏析红豆美文美文赏析:《红豆》赏析宗璞的文章很美,尤其在拜读了她的《红豆》以后,我发现她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使《红豆》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反映了五十年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

简约的语言,纯净的爱情还有作者的人性关怀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

世事纷争,岁月却留下了一些难忘的回忆。

当江玫重遇那两颗“血点儿似的”“色泽十分匀静而且鲜亮”的红豆时,那段往事在脑海里翻腾。

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

小说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这对恋人恋爱中的欢乐,痛苦,缠绵,体现出作者心中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这些在今人看来是没什么特别的,可在五十年代,那是激起了惊涛骇浪的。

因为在五十年代,“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众多的作家都存在着一个历史性的错误理解——将“文艺为社会服务”错误理解为“文艺为政治服务”,片面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还使众多的文艺作品因此受到了打击和压迫,《红豆》首当其冲。

作者的人性关怀竟然被扭曲为“宣扬资产阶级爱情至上”。

无稽之谈,荒谬至极,小说中,主人公江玫的阶级立场一直很鲜明,即使是在与齐虹热恋时,她也未曾迷失过——“是我们的道路不一样”,革命者肖素被抓走时,齐虹劝说江玫远离她时,江玫义正言辞地回绝,同时也认清了自己的革命的心。

在动荡不安之际,面对齐虹提出到国外避难,江玫也是思量再三还是拒绝了“看来竟不能不分手了,我们的爱情好没有能让我们舍弃自己的一生”,在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江玫身上为革命的一颗炙热的心,怎么可以说是“宣扬资产阶级爱情至上”呢?小说中,作者善用环境描写的方法烘托渲染氛围,而且是一直贯穿于文中。

开篇时,“天气阴沉沉的,雪花成团地飞舞着。

本来是荒凉的冬天的世界,铺满了洁白柔软的雪,仿佛显得丰富了,温暖了。

”暗示着这是发生在冬天里的一个悲凉的故事却也不乏温暖,让人觉得心里仿佛被挠了一下,吸引了注意力。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1000字
宗璞的《红豆》是一首传统的古风诗歌,诗中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以及时间的无情推移。

首先,诗歌选材上以“红豆”为主题,红豆象征着爱情,可以在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它的出现。

宗璞在诗歌中不断地提到红豆,通过红豆来表达爱情的美好。

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想和爱人一起赏月,共同把酒言欢,盼望永远在一起,红豆作为情定终身的象征,也为他们的爱情注入了更深的意义。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爱情的痛苦。

诗中既有对爱情的美好渴求,也有对时间的无情推移的感叹。

例如“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诗人感叹爱情的辛酸,即使有苦难言,但执子之手的念头却总让他心醉神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意象虽然简短,却表达了爱情的无奈和脆弱。

最后,诗人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和眼前人,因为时间的流逝与无情,可能会让真爱从指间溜走。

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告诉读者不要忘记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告诉人们,珍爱此时此刻,因为此时此刻就是我们此生最美的回忆。

综上所述,宗璞的《红豆》通过红豆这个象征爱情的符号,传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同时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和眼前人。

这首诗深情浅唱,意蕴内蕴,是一首充满爱意和智慧的诗歌之作。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红豆》是发表于文革前(1957年)作家宗璞的成名作,也是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

其独特的主题的突破及人性化的思想表达在十七年文学中独树一帜。

作者以其细腻的手法及独特的女性意识,结合时代的潮流,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特殊年代的引人深思的爱情故事。

展示了五十年代,那个爱情与革命相互交织的时代,青年人的对人生的选择,获得与舍弃之间的矛盾,挣扎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真与美。

这是一个有关革命与爱情的冲突的故事。

作品通过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的却是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

爱情虽然是故事内容的主要承担,但并不是作品的主题。

作家要想表现的就是这种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斗”。

作品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

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

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

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红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女性意识的体现。

俗话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然而江枚与齐虹的离合却不只是为爱情,也不只是为自由。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不断地出现十字路口,需要无比慎重,无比勇敢,需要以斩断万种情丝的献身精神,一次次做出决裂,祖国、革命和爱情、家庭的取舍,新我和旧我的决裂,种种搏斗都是在自身的血肉之中进行,当然是十分痛苦的。

宗璞红豆读后感

宗璞红豆读后感

宗璞红豆读后感《红豆》是宗璞的一部小说,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矛盾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感动,也对小说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令人难忘。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段复杂的感情经历,从最初的热烈到最后的冷淡,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变化。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常和不确定性,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爱情不是简单的甜蜜和浪漫,而是需要经历考验和磨砺的。

只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生活的洗礼,才能真正成为坚不可摧的爱情。

其次,小说中对婚姻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对婚姻产生了很多疑问和困惑。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婚姻的种种困难和矛盾。

这让我对婚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婚姻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婚姻不是简单的两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和经营的。

只有相互理解和包容,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婚姻。

最后,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人生不是简单的黑白之分,而是需要经历磨砺和成长的。

只有经历了生活的洗礼和社会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坚强和勇敢的人。

总之,宗璞的《红豆》是一部充满思想和情感的小说,它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爱情、婚姻和人生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更多的好书,让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宗璞红豆的名词解释

宗璞红豆的名词解释

宗璞红豆的名词解释宗璞红豆,这是一个常见于中国文化中的名词,它所代表的意义也颇为丰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宗璞红豆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宗璞红豆,最初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宗璞红豆在这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是一种小巧精致的红色宝石,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首先,宗璞红豆可以被视为“爱情”的象征。

在《红楼梦》中,宗璞红豆成为了宝玉与黛玉之间纯真爱情的象征物。

黛玉以宗璞红豆向宝玉表达情感,宝玉也将宗璞红豆视为心灵的寄托。

宗璞红豆作为两人爱情的象征,代表着纯洁、唯美与深情。

其次,宗璞红豆还有一层与宫廷文化相关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中,宗璞红豆是一种珍贵的宝石,常用于宫廷装饰和玉器等制作。

它凝聚了贵族阶层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视。

因此,宗璞红豆被视为贵族身份的象征,代表着高贵、尊贵与品味。

除了以上的象征意义外,宗璞红豆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希望”的象征。

红豆寓意着生命的希望与繁衍,而宗璞红豆则更加突显了红豆的鲜艳和美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色彩,而宗璞红豆则被看作是红色带来好运的象征。

人们将宗璞红豆视为心中的希望,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此外,在当代社会中,宗璞红豆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艺术元素。

它常常出现在服装设计、珠宝首饰和家居装饰等领域中。

宗璞红豆以其独特的美感和象征意义,成为了设计师和艺术家们钟爱的创作元素之一。

这进一步丰富了宗璞红豆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宗璞红豆是一个蕴含着丰富象征意义的词汇。

它代表着爱情、宫廷文化、希望和时尚艺术等众多方面。

无论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当代社会中,宗璞红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人们追求美好和向往幸福的象征之一。

因此,宗璞红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展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普世价值观。

宗璞红豆的名词解释到此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红豆》
宗璞,为了响应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1957年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红豆》,而这篇小说一方面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共鸣和欣赏,一方面却引起了强烈的争论和批判.批判和争论的焦点莫过于宗璞所写得这篇小说所反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又是否符合那个年代的社会文学主流?
到1958年7月,北大海燕文学社召开了“《红豆》问题在哪里?”的座谈会,与会者对《红豆》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思想根源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或者义无反顾或者言不由衷地判定《红豆》是一个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至上,暴露作者思想改造不彻底的坏作品,对读者产生坏影响。

而宗璞在座谈会也自我批评说:“我的思想并没有站得比江玫、齐虹高,尽管在理智上是想去批判的,但在感情上,还是欣赏那些东西——风花雪夜、旧诗词……有时这种欣赏是下意思的,在作品中自然得流露出来。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对于这部作品,评论家们纷纷站在政治的角度给予它严厉的批判,而不是针对小说本身的文学意义。

有人这样分析,《红豆》是在文学与政治的夹缝中产生的,一方面逃避政治的捕捉,另一方面要融入细腻的情感中、突破“爱情”的禁区。

对于“逃避政治的捕捉”这一观点,我表示不能赞成。

我的第一遍简略地阅读后,脑海中很自然地下了定论:红豆这篇小说的主旨是,在中国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四十年代末,女大学生江玫是经过怎样纠结而痛苦的情感斗争而放弃自己的爱情,坚定地走向革命道路,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革命战士。

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应当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

显然,宗璞作《红豆》,乃是积极地响应当时的主流政治话语。

而宗璞也曾说:“当初确实是想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怎样在斗争中成长,而且她所经历的不只是思想的变化,还有尖锐的感情上的斗争。

是有意要描写江玫的感情的深厚,觉得愈是这样从难以自拔的境地中拔出来,也就愈能说明拯救她的党的力量之伟大。

”不容置疑,作者是想表现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抛弃个人情感走向革命道路的成长历程。

而在小说的最后,当老赵的声音将江玫从痛心的回忆中拉回时,“江玫刚流过泪的眼睛早已又充满了笑意??从床边站了起来”,作者所想要表达得就是那段故事虽然对江玫意义重大,但是比起伟大的革命事业,她绝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而对于“融入细腻的情感中、突破‘爱情’的禁区”这一观点,我则持赞成的态度。

在那个特殊的文学环境下,那个年代的作家基本上都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无法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宗璞作《红豆》也是如此。

但不同的是他能够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写出了他们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跳出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在表达主旨的同时也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

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在爱情这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深动地刻画了陷入爱情漩涡的青年形象。

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
感情发展逻辑。

在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的同时,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复杂和矛盾。

从今天的视角看来是那么成功的一部作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受到怎样的批判呢?当时的评论家所持的观点是作者并没有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个有意义的主题,在整个描写中表现出了浓厚的不健康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读后不是从这个故事里取得力量,得到鼓舞,而是被感染上作者本人的那种留恋过去,怨恨今天的情感。

也就是所谓的“爱情被革命迫害”,“挖社会主义墙脚”。

有些文章则尖锐地指出:“这篇小说特别突出的陈旧恋情的痛苦回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值得党的工作者江玫如此痛苦的怀念?”这些指责完全歪曲了文本误解了作家,是毫无道理的恶意攻击,在今天看来是极为荒谬可笑的。

受到恶劣的批判的社会原因又有哪些呢?首先,《红豆》的情节设置超出了当时的文艺的任务。

当时的文艺任务是致力于歌颂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英雄,而不是探索人性奥秘,表达真情实感。

;其次,《红豆》这部小说的情节设置着重点的创新。

五十年代作品清一色的写工农兵。

而红豆这部作品将重点放在了对过程的描摹而不是结果的展示上,重在揭示青年知识分子艰辛曲折的心灵历程,对其心理波折、动摇表现出同情、理解而不是革命的胜利。

其实呢?宗璞的《红豆》下的女主角为了革命而舍弃爱情,通过她的经历,表现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怎样在革命中成长。

在那个年代,“文艺为政治服务”,片面地强调政治的重要性,而刻意忽略文艺本身应有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