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女人 读书笔记
爱情需要死亡的营养:对《恋爱中的女人》主题的诠释

爱情需要死亡的营养:对《恋爱中的女人》主题的诠释
劳伦斯认为机械文明压抑和扭曲了人性,破坏了人类的完整性。
这种压抑和扭曲使人类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处于分裂和萎弥的状态。
人类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人性被扭曲,生命力被异化。
为了将人类从堕落中拯救出来,劳伦斯认为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归于自然。
因此,
劳伦斯的小说都有一个基本的主题,那就是对机械文明的否定和对自然的渴望。
《恋爱中的女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小说着重描写了两对情侣,伯金和欧秀拉,吉拉尔德和古德兰之间的矛盾对立。
劳伦斯利用象征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这种矛盾对立,通过将男女主人公放于不同的场景之中,来表现他们各自不同的心理反应。
从而,揭示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扼杀。
由于男人对女人有着出于本能的控制欲,面对女人的反叛,为了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男人必定会想尽办法制止女人的这种反叛,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即使女人与男人暂时达成妥协,这种妥协也不会维持太久,其结果必然
是走向极端——死亡。
在整篇小说中,劳伦斯用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死亡的阴影,以及每个主人公面对死亡的不同反应。
通过对这些不同反应的描写,男人和女人在婚姻,爱情,力量,甚至是欲望上的不同理
想都得以充分的展现。
由于这些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可避免的结局就是走向死亡与分离。
吉拉尔德的死亡就是一个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指责工业化谋杀了人性和重生的希望,
并且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吉拉尔德的死亡暗示着完美结合重生的希望,爱情确实需要死亡的营养。
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影评

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影评01两个普通中产家庭的女孩,母慈父爱,自由成长,心理大体健全;一个是教师,循规蹈矩,渴望爱欲结合的正常感情,一个是艺术家,特立独行,追求灵契身融的情爱关系。
或许,姐姐有伦理观念,期待天长地久,妹妹却要打破桎梏,在新鲜刺激里找寻灵感,她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想要什么,身上散发着一种坚定而明确的力量。
而她们遇上的男人,或者是头脑简单、行为粗暴的军人,或者是草根出身、迷茫怯懦的牧师,或者是内里灼燎、人却已老的教授,或者是心有创伤、冷漠不群的矿主。
不能寄望那个军人会有任何改变,他需要的是一个甘为卑下、唯命是从的小女仆,帮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供他发泄那点可怜的性欲;牧师需要直面自己,需要更多一些勇气,多一些男人的魄力,对厌恶的事说不,对喜欢的人坦陈心迹,他或是因出身而自卑,始终受着莫名的桎梏,缺少一颗自由奔放的心;教授那位,“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生不同时,是造化弄人,无力改变,而他抛家弃子的行为实在是不理智,选择了便需坚守,为情感、情欲驱动,点燃自我意识,这有情可原,但要明了自己的身份、处境和责任,人生并非只有情感、情欲和自我,到老了依然看不清自己,是可悲的;矿主杰拉德,我爱他这种危险品一般的男人,又爱又怜悯,但我确信自己并非救世主(包括对牧师也是如此),治愈不了他心灵上的创伤,我期待他借着那满架的书自我疗愈,内外都强大起来,他爱上了妹妹,妹妹也爱他,可那种爱是附着于肉体的,他无力拿出那伤痕累累的心灵与爱人碰撞,妹妹探不到他心的属地,便如刺猬一般对他竖起了藩篱,这让他痛苦不堪、无处宣泄(儿时的心理创伤或导致暴虐,自虐或虐他,他虽冷漠,却无伤人之心,或者说,无伤人之心力),赤足跋涉沙地,寻求基督的慰籍,基督却把他带到了天堂,也许他应该归属天堂,我相信他俩是真的爱上了彼此,却因男人的心理隐疾书写了一个悲剧。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

《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是英国作家德吉拉·伦敦(D.H. Lawrence)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920年。
这部作品讲述了两位女性主人公乌尔苏拉和格温达的姐妹情谊,以及她们与两位男性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探索,探讨了爱情、性别、阶级和自然的关系。
《恋爱中的女人》的故事发生在英国的乡村环境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的心理状态,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小说中的characters 通过他们的情感和行为,展示了人类在面对爱情、欲望和道德时的挣扎。
读完这部作品,我被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所打动。
伦敦通过对乌尔苏拉和格温达的内心世界的揭示,让我感受到了她们在追求爱情和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挣扎。
她们的形象象征着女性在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中的困境,这是我深入思考的。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也让我对爱情的含义和性别角色有了更深的思考。
伦敦通过对乌尔苏拉和格温达与两位男性之间的爱情关系的描绘,展示了爱情中的权力、控制和相互依赖。
这使我思考了在爱情中如何平衡个体的独立性和彼此的需求。
此外,小说中的自然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伦敦将自然环境与人物的心理状态相结合,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美化了故事背景,还象征着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认识到自然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的延伸。
【微书评】《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

【微书评】《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发表于:2014-03-06【推荐理由】《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劳伦斯编著。
它是劳伦斯最伟大、最有代表性、最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之一,代表了劳伦斯作品的最高成就。
小说的主人公欧秀拉和古迪兰是两姐妹,姐姐欧秀拉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中学教师;妹妹古迪兰则是位小有名气、恃才傲物的艺术家。
欧秀拉爱上了学校的督学波金,而古迪兰则与煤矿主杰拉德一见倾心。
这两对情侣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生,有着不同的情感经历和恋爱体会。
欧秀拉和波金相爱了,她一心要让对方成为爱情的囚鸟,而波金却希望在灵与肉的交融中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尽管经历了冲突与波折,但二人终成眷属。
古迪兰和杰拉德因原始的欲望点燃了爱的激情,但他们在观念上差异巨大,激情过后是失望和痛苦,并最终走向感情破裂。
该书自出版以来,已被译成世界上的多种文字,还被多次改编成电影。
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文学读本,本书对当代中国的青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英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20世纪英国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世界文坛上最有天分与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与福斯特、乔伊斯、理查森、伍尔芙同是20世纪英国小说的创始人,是中国读者最熟悉与喜爱的西方作家之一。
其最著名作品:早期作品《儿子与情人》(1913),以及《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三部曲。
英语口语培训/。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长吁一气,终于将这本书读完。
读这部小说,常常会把人拉近矛盾与失望的挣扎当中,小说留给读者的,是一种莫大的虚无感和一种内在的现实性思考。
《恋爱中的女人》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绩,他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问题。
看过这部书以后,感触良多,故事实际上很简单:厄秀拉和戈珍是一对姐妹,熟悉了本地督学伯金和矿主杰拉德,然后这四个年轻人别离相爱,包括伯金和杰拉德两人之间的一段暧昧情愫,最后杰拉德死于旅游时的雪崩。
《恋爱中的女人》里面的那些人,究竟是不是在恋爱?关于爱之永恒的价值讨论在这里似乎是受到冲击的,在谈及“爱”时,小说又超越性的引发人去关注存在与死亡、人性与欲望等那些人类敏感的字眼。
印象比较深的是杰拉德,这位年轻的矿业主,本以为他是最为现实和物质的形象,可随着对他的深切了解,竟不觉永生同情。
他是一名干练的实业家,在父切身后,他用现代化手腕经营矿山,恍如连机械都已是她完全的奴隶。
而归根结底,他把自然、死亡和自己完全对立起来,生命于他已错失了“爱”的真理,最终被雪山吞没。
而更深一步的死因,我以为是源于他恐怖的工业意志。
更令人头疼和不解的是那个漠视死亡的伯金。
莫非是因为他的艺术家身份而有不同凡响思维方式?也略微叹服于他的超自然思想,在他的世界里,艺术与生活是有质的区别的。
对生,他了无渴望;对死他不畏不惧。
对他进行深切的思考,到不自觉的想到了佛家的“万物皆空”。
我想在写这部作品时,作者本人一定是怀有庞大的心灵煎熬和战栗的。
咱们可以加倍深切的看到死亡的多重方面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更为悲剧的死亡是人的意志和人类的衰亡。
咱们希望并需要的,是人类摆脱死亡的束缚,取得新生,或许这也正符合了那句“死亡是新生的起点”。
关于小说对“爱”的阐释,是值得咱们沉思的。
伯金的爱的有许多艺术成份的,他在死亡与生存上的漠然,也决定了他对爱是表面上的敷衍,他乃至拒绝付出爱。
他在小说中说:“不,我不爱你,我需要的是超越爱的爱,一种离开旧的关系模式的结合。
恋爱的女人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恋爱的女人1.对待爱情的观点男性倾向于认为,爱情是一种消遣,期望占有情人,把她并入自己的生存。
而女性倾向于认为,爱情是生活本身,把被爱的男人当作神和主人,为之奉献。
2.原因周围的诱惑:人们不劝她奋斗,只让她找个好对象主观的愿望:希望在男人身上重现童年被保护的处境,通过男人的眼睛感受自我存在,协调性爱和自恋3.做法女性崇拜他,也践踏他,总之充满矛盾。
女人希望男人是神,但男人并不是。
女人要求男人厉害有事业,但又想锁住他。
女人渴望永恒,但男人的爱只是那一刻的绝对。
男人希望女人既满足他的期待,又出乎他的意料。
效劳:满足情人的要求,让她感到自己是必不可少的同化:以他为世界的中心,全身心围着他转指责:一旦发现他犯错,就责备他苛求:希望自己对他而言也是一切,严格地束缚他嫉妒:害怕别的女人勾引了他,多疑、敏感、等待战斗:打扮、料理家庭、在社交场合炫耀,只为留住情人4.真正的爱情平等、自由、自我肯定,用“强”去爱书摘爱情这个词,对男女来说,实际上意味着不同的东西。
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相当清楚的:这不仅仅是忠诚,这是身心的全部奉献,毫无保留,对无论什么都不加考虑。
正是这种不讲条件,使她的爱情成为一种信仰,她拥有的唯一信仰。
至于男人,如果他爱一个女人,他想从她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爱;因此,他对自己与对女人要求的感情远不是同样的。
男人在他们生存的某些时刻会成为热烈的情人,但没有一个可以称为“伟大的情人”;他们在意乱情迷时,也绝不会完全退让;即使他们跪倒在情人面前,他们所期望的仍然是占有她,兼并她;他们在自己生活的中心仍然是至高无上的主体;被爱的女人只不过是众多价值中的一种价值;他们想把她并入自己的生存,而不是把自己的全部生存耗费在她身上。
作为主体和自我的个体,如果对超越性颇有兴趣,就竭力扩展他对世界的掌握,他有抱负,他行动。
可是,非本质的存在不能在自己主体性的深处发现绝对,注定内在性的存在不会在行动中自我实现。
她被封闭在相对性的范围里,从小就注定属于男性,习惯把他看做她不允许与之平起平坐的君主,没有压抑自己做人要求的女人,梦想的是超越自己的存在,要成为这种高一等的存在,与至高无上的主体结合和混同;对她来说,除了身心消失在别人给她指定的、作为绝对与本质的人的身上,没有别的出路。
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内容概述

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内容概述《恋爱中的女人》,是D·H ·劳伦斯最伟大、最有代表性、最脍炙人口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另一部是《虹》),他本人也认为它是他的“最佳作品”;它以英国小说中没有先例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问题,代表了劳伦斯作品的最高成就,因此它同《虹》成为了现代小说的先驱。
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内容提要:《恋爱中的女人》围绕两对恋人的情感纠葛展开:女教师厄休拉和督学伯基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冲破重重阻隔,有情人终成眷属;厄休拉的妹妹葛珍和矿业巨头杰拉尔德则由于双方观念上的巨大差异,经历了无数次冲突后最终关系破裂,杰拉尔德最终在荒芜死寂、风雪迷漫的深谷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者简介: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
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共有10部,最著名的为《虹》(1915)、《爱恋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
创作背景:《恋爱中的女人》创作于1916年。
一战给妇女带来了选举权,同时使她们进入到原来只属于男人的工作领域。
工作赋予女性新的社会自由和惊人的经济独立性。
辛普森指出:“战争改变了她们的自我意识,也改变了她们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
她们从只知道关心自己的小团子内的卑微琐事,从只供人观赏的大体无用之物,转变为有智慧,有力量,有能力的人。
”而此时,劳伦斯正致力于创建他理念中的完美两性关系。
《恋爱中的女人》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暴露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成分、科学技术的破坏力量理性的脆弱与无奈引发了人们严肃的思索。
先进的技术提高了人类相互屠杀的效率,所谓的文明进步成了人类异化加深的重要根源,机械化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的丁具化、非人化;先进科学技术的滥用恶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损害了人类生存的基础:置身于一个忽视人自身存在价值的时代,劳伦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担忧更加深切,他似乎看到了所谓科技主义所主导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与自然皆是战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和对抗皆符合逻辑。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

《恋爱中的女人》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喜怒哀乐。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它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的女主人公们各具特色,她们在爱情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但始终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她们的爱情观念各异,有的勇敢追求真爱,有的在现实面前妥协,有的则在失去后懂得珍惜。
这些鲜活的形象让我看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韧与美丽。
作者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女性在面对爱情时的无助、矛盾和挣扎。
她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外界的压力,还要克服内心的恐惧。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描绘让我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书中的一员。
此外,书中还通过对不同类型男性的刻画,展示了他们在爱情中的种种表现。
有的男人温柔体贴,有的男人自私冷漠,有的男人忠诚坚定。
这些形象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爱情并非完美无瑕,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经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恋爱中的女人读书笔记
D.H.劳伦斯是英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20世纪英国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世界文坛上最有天分与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与福斯特、乔伊斯、理查森、伍尔芙同是20世纪英国小说的创始人,是中国读者最熟悉与喜爱的西方作家之一。
《恋爱中的女人》,是D.H .劳伦斯最伟大、最有代表性、最脍炙人口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另一部是《虹》),他本人也认为它是他的“最佳作品”;它以英国小说中没有先例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问题,代表了劳伦斯作品的最高成就,因此它同《虹》成为了现代小说的先驱。
《恋爱中的女人》通过一对探索中的妇女在恋爱上的波折,提出了本世纪初英国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它们所包含的社会、历史、道德与精神方面的丰富内容使这部小说成为劳伦斯创作的最高成就和英国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但是,小说并没有,也不可能为摆脱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精神困境找到明确的方向和出路。
从劳伦斯的整个创作来说,他的作品的暴露意义和认识价值在于,作者对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
1920年出版的《恋爱中的女人》围绕两件爱情纠葛而展开,女主角欧秀拉和她的妹妹古德伦,两人同在一所学校当教师。
欧秀拉爱上了学校督察员鲁珀特·伯金,古德伦则对年轻英俊的煤矿主杰拉尔德·克立克一见倾心。
这两对恋人经历了不少观念上的争执与感情上的冲突,最后走向不同的结局。
在四人同去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冬游滑
雪前后,与欧秀拉鲁珀特决定结婚,古德伦和杰拉尔德则陷于破裂。
杰拉尔德在激愤中企图杀死古德伦未成,遂在风雪迷漫之中如痴如颠地走向阿尔卑斯山深谷,最后冻成“一团冰冷沉默的东西”。
《恋爱中的女人》通过这两对男女的离合,对在荒芜冷漠的工业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这种探求与思考首先突出反映在青年知识分子鲁珀特身上,鲁珀特实际上是劳伦斯思想的代言人。
他冷视人生,充满了愤世嫉俗的情绪,直言不讳地指出“民主是十足的谎言”,“人类的兄弟友爱也是纯粹的虚伪”,连“人类与人道也是个弥天大谎”。
他在与欧秀拉的谈话中甚至希望人类毁于一旦,以便“从地球上清除肮脏的众生”,这样才可能有“新的开端”。
这些当然都是一个不满现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偏激之词,但从中也可看到他的失望之烈和绝望之深。
在两性恋爱与婚姻问题上,他反对传统观念,指责“旧式的爱情好像是一把可怕的枷锁,一种强迫”;他反对让婚姻沦为一种占有的形式,希望男女双方既结成共同关系又保持完全独立。
鲁珀特和欧秀拉的关系虽然似乎取得了比较圆满的结局,但他们并未找到建立人与人之间完美关系的真正途径。
他们还得在探索的道路上边走边看;所不同的是,原来是两人各奔东西的寻觅,现在变成了携手并进的探求。
他们的前程,那阳光泯没中的意大利翠谷沃野,像五彩缤纷的虹霓一样飘忽不定,不可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