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与肌耐力的训练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05
安全注意事项
热身与拉伸
热身
在开始正式训练前,进行5-10分钟 的热身活动,如慢跑、跳绳或动态拉 伸等,以增加关节灵活性和提高身体 温度。
拉伸
在训练前后进行适当的拉伸,有助于 放松肌肉、预防肌肉拉伤和提高关节 灵活性。静态拉伸应保持15-30秒, 每个动作重复2-3次。
03
耐力训练
有氧耐力训练
01
有氧耐力训练是指通过长时间进行低至中等强度的有
氧运动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的训练方式。
02
常见的有氧耐力训练包括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
。
03
有氧耐力训练有助于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心肺
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抗阻耐力训练
01
抗阻耐力训练是指通过进行力量训练来提高肌肉力 量和耐力的训练方式。
自由重量训练的缺点是,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如果操作不当,容易 受伤。
机器训练
机器训练是指使用固定器械进行的训练,这种训练方 式能够针对特定的肌肉群进行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和
肌肉耐力。
机器训练的好处在于,它可以提供稳定的阻力,使训 练更加安全有效。同时,机器训练还可以通过调整器
械的参数来满足不同训练者的需求。
碳水化合物补充
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的主要能量 来源,对于进行高强度训练的
人来说非常重要。
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 类、蔬菜和水果,能够提供 持续的能量,有助于维持训
练强度和耐力。
在训练前和训练后摄入适量的 碳水化合物可以促进肌肉恢复, 补充能量,并帮助肌肉更好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提高肌肉耐力训练计划

提高肌肉耐力训练计划
要提高肌肉耐力,可以采取以下训练计划:
1. 高重量低次数训练:每组重量较大,但次数较少,例如每组做6-8次。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快速肌肉纤维。
选择一到两个练习,每组做3-4组。
2. 重量递减训练:选择较重的重量开始,然后逐渐减少重量,但增加次数,例如每组做10次、8次和6次。
这种训练方法
可以增加肌肉耐力和慢速肌肉纤维。
选择一到两个练习,每组做3-4组。
3. 超级组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依次完成多个不同的练习,没有休息时间。
例如,一组俯卧撑,接着一组哑铃卧推,然后一组深蹲等。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增加肌肉耐力和快速肌肉纤维。
4. 长时间的连续训练:选择较轻的重量,进行较长时间的连续训练,例如20到30次。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增加肌肉耐力和慢速肌肉纤维。
选择一到两个练习,每组做3-4组。
除了上述训练方法外,还要注重饮食和休息的平衡。
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来促进肌肉恢复和增长,同时给予足够的休息时间,让肌肉有时间适应和修复。
定期改变训练计划,以避免肌肉适应,进而提高耐力。
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训练方法肌力训练是一种通过重复练习和逐渐增加负荷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运动方式。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塑造健美的体态,还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增强骨骼的密度,预防运动损伤,改善身体姿势,提高身体机能等。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肌力训练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自由重量训练。
自由重量训练是通过使用哑铃、杠铃等自由重量器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式。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刺激肌肉,增加肌肉力量和质量。
比如,哑铃臂曲可以有效锻炼上臂肱二头肌,杠铃深蹲可以有效锻炼大腿肌肉群等。
在进行自由重量训练时,一定要注意姿势和重量的选择,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2. 器械训练。
器械训练是通过使用各种健身器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式。
相比于自由重量训练,器械训练更适合初学者,因为它相对安全,且能够更好地控制动作的幅度和力量。
常见的器械包括推胸器、拉力器、腿部训练器等。
在进行器械训练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重量和次数,控制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3. 体重训练。
体重训练是通过使用自身体重进行训练的一种方式。
这种训练方法不需要任何器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比如,俯卧撑可以锻炼胸肌、三头肌和肩部肌肉,仰卧起坐可以锻炼腹肌,深蹲可以锻炼大腿肌肉等。
体重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还可以提高肌肉耐力和爆发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
4. 循环训练。
循环训练是将不同的肌力训练动作进行组合,进行间歇性训练的一种方式。
比如,可以将俯卧撑、仰卧起坐和深蹲进行组合,每个动作进行一定次数后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下一轮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是一种非常全面的训练方式。
总结。
肌力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身体姿势,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身体机能等。
不同的训练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人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
在进行肌力训练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选择适当的重量和次数,控制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一、基本概念(一)肌力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1、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的速度肌肉收缩方法不同,产生的力也不同,如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不同。
2、关节角度的影响关节在不同角度产生的肌力不同。
等长运动时能发出最大肌力的角度为:肘关节呈90度屈曲,膝关节呈60度屈曲,此时最容易用上力。
如果在这个角度上再加上最大阻力,效果则更加理想。
3、年龄和性别男性肌力比女性大,妇性肌力为男性的,尤其以握力和垂直跳的力量最为明显:女性的握力为男性的60%,垂直跳的肌爆发力约为男性的65%。
肌力与年龄也有关系,在20岁之前肌力是渐增的,20岁之后则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4、心理因素肌力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受检者所发挥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
(二)肌肉耐力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直到出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肌纤维的类型;肌红蛋白的储备;酶的作用及肌力的大小等。
耐力与所进行的运动强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即运动强越大,肌耐力越小。
增强肌力和肌耐力的训练有不少共同之处,可统称为力量训练。
力量练习常用于训练肌肉萎缩无力的患者,包括因伤致病固定肢体或长期卧床、活动少所致的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关节及周围神经病损所到肌肉软弱或轻瘫,训练用以发展肌力和耐力,从而恢复运动功能。
二、肌力下降的原因(一)年龄增大(二)废用性肌萎缩肌肉萎缩是由于肌原纤维的减少而导致的肌纤维萎缩。
主要原因有废用性肌萎缩、去神经性肌肉萎缩、缺血性肌肉萎缩。
在完全卧床休息的情况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亦每天减少1%3%。
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减少一半。
肌肉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在股四头肌、踝背伸肌处尤为显明。
(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脑瘫、小脑障碍等中枢神经导致的偏瘫或四肢瘫等,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不活动或较少活动,导致肌力显明下降;而脑卒中患者发病初期的弛缓阶段即表现为患者肌肉明显的松弛、肌力下降。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2、地点的选择:肌力增强训练在任何地点都可进行,
病室、走廊都可持拐杖步行或坐轮椅练习
3、阻力的施加与调整:增强肌力训练关
键点之一是阻力的施加及调整是否得当。
(1)部位:阻力通常加在需要增强肌力的肌
肉远端附着部位。
(2)方向:阻力的方向总是与肌肉收缩使关
节发生运动的方向相反。
(3)强度:每次施加的阻力应平稳,非跳动
5、利用器械进行的肌力增强训练方法:
(1)垫上肌力增强训练方法(图3-9)
(2)轮椅上肌力增强训练方法(图3-a-b)
(3)平衡杠上肌力增强的训练方法(图3-11a-b)
性。 (4)降低阻力或改变施加阻力的部位:患者不 能完成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加阻力的部位疼 痛;肌肉出现震颤;出现替代或代偿性运动。
4、运动量:原则是第二天不感到疲劳和疼痛。 5、固定:固定主要作用肌的起点,可用手、沙袋、
带子等固定。
6、姿势、体位:取适于运动的姿势与体位,能防
止代偿性运动的体位。
7、对患者讲解和鼓励: 8、代偿运动:在增强肌力阶段不准许代偿动作。 9、正确详细的记录: 10 、 注意心血管反应:
2)重物抗阻力主动运动:
直接用手拿重物或把重的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系在身 体某部位进行练习。
例:膝伸展动作,利用负荷重鞋将哑铃放在
脚上;手持杠铃(图 3-5 );肩挂重物等 进行练习。
3)重锤滑车抗阻力主动运动:
此方法用重锤做阻力,用滑车改变牵 引方向,牵引方向与肢体成90度直角,肌 肉可发挥最大力量。 运动时速度不宜过快,肌肉收缩到极 限后可停 2-3 秒,向心性、离心性收缩动 作均需缓慢进行。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磊
肌力和肌耐力锻炼运动

肌力和耐力锻炼运动纲领 运动次数: 每星期 3~4 次 运动强度: 能够提起的最大重量(即最大抗阻力)的 20~70%,或任
何一个不至感到太吃力地提起的重量 重复次数: 每次做 1~5 套练习,每套练习重复 9~25 次。每套练习中
间,休息 30 秒至一分钟。 递进计划: 每比标准多做 2 次,负重可以增加 2~5 磅。举例说:标
背肌 俯伏,腹部垫一个枕头,呈倒 V 型 俯卧。双手平放身旁。 背肌用力,扳起躯干,令脊骨成一 直线。切勿过份后仰。回复开始时 的姿势。重复练习。
大腿 站好。双手垂放。 慢慢屈膝,至 90°为限。身体下降 时,腰背要保持平直。回复开始时 的姿势。重复练习。
小腿 站好,双手垂放,或手扶稳固对象。 双足用力蹬起,令足跟离地。回复 开始时的姿势。重复练习。
借助沙包进行的肌力锻炼
摆手 锻炼肌肉: 起始姿势: 练习动作:
手、肩、胸 站好,右手握沙包,放在左髋前。 提起右手,从左髋摆向头顶右方。 回复开始时的姿势。重复练习。左 手的锻炼方法相同。
举手 锻炼肌肉:手、肩、胸 起始姿势:站好,右手垂放,手握沙包。 练习动作: 屈曲手肘提起沙包,然后手肘伸
直,将沙包高举过头。回复开始 时的姿势。重复练习。左手的锻 炼方法相同。
往欠佳。
借助体重进行的肌力和耐力锻炼 以下锻炼,重复练习的次数愈多愈好。但必须注意安全守则,以防拉伤 肌肉,及切记勿过度练习,以防拉伤肌肉。
当关节活动至指定幅度的时候,请保持姿势约 2~5 秒,然后放松。
掌上压 锻炼肌肉: 手、肩、胸 起始姿势: 俯伏,用力撑起双臂和足尖,凌空将
躯干和大腿升起。膝盖合拢,背部保 持平直。手掌距离要跟肩宽相等。面 庞朝下。 练习动作: 保持身体平直。屈曲双肘,带动躯干 下降,让胸部触及地板。然后挺直手 肘,回复起始的姿势。重复练习。
肌力及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的适应症
1.废用性肌肉萎缩 2.关节源性肌肉萎缩 3.神经性肌肉萎缩 4.肌源性疾病时肌肉收缩功能异常 5.骨关节畸形 6.脊柱稳定性差 7.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 8.内脏下垂、尿失禁
•肌力及肌力训练
10
禁忌证
1.全身有严重感染和发热不宜进行。
2.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等情况。
电刺激不比主动训练有效改善肌力;康复训练 以电刺激配合主动训练(主动参与)
•肌力及肌力训练
•肌力及肌力训练
(二)助力训练
1.适应证 肌力1~3级时 2.训练方法 (1)徒手辅助主动运动 (2)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 (3)滑车重锤的主动运动 (4)浮力辅助主动运动
•肌力及肌力训练
(三)悬吊训练
•肌力及肌力训练
3.皮肌炎、肌炎及发作期患者及严重肌病患者 不宜进行高强度 或抗阻训练。
4.训练会加剧局部疼痛,如:外伤后及术后早期。
5.局部有活动性出血,以免加重出血形成血肿。
6.骨折后只行石膏外固定、骨折断端尚未形成
牢固骨痂时不宜进行肌肉长度有改变的训练。
•肌力及肌力训练
11
肌力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选择正确的运动量和训练频率 2.选择适当阻力 3.尽可能无痛训练 4.耐心及鼓励
1~1.5倍) 腹背肌等长耐力实验 3、等张肌力检查(ITMT)isotonic 4、等速肌力检查(IKMT)isokinetic
•肌力及肌力训练
肌力与人体八大系统息息相关
呼吸 运动 循环 消化 泌尿 神经 内分泌 生殖
•肌力及肌力训练
原则
1.抗阻原则 2.超常负荷原则 3.超量恢复规律 4.训练至疲劳但不过度疲劳原则 5.强度和频度关系
增强肌力与耐力训练技术

控制训练负荷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促进肌肉恢复和生长。
充分休息与恢复
在每次锻炼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提高肌肉温度和关节灵活性;锻炼后进行拉伸放松,缓解肌肉紧张和预防损伤。
热身与拉伸
合理安排膳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素,为肌肉生长和恢复提供能量和原料。
营养补充与饮食调整
05
CHAPTER
提高自律性,克服懒惰和拖延等心理障碍,坚持按计划进行锻炼。
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包括锻炼频率、强度和时间等,并尽量保持计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如固定的锻炼时间和地点,以及锻炼前后的热身和拉伸等。
寻找专业的健身教练或运动指导,获取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专业的技术指导。
利用社交媒体或健身APP等平台,分享自己的锻炼成果和经验,获取他人的认可和鼓励。
动作选择
确保动作执行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式,避免受伤和提高训练效果。
动作执行
在动作执行过程中,强调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增加肌肉力量和围度。
肌肉收缩
根据训练目标和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周期,通常包括基础阶段、力量阶段和巅峰阶段。
训练周期
在每个训练周期结束后,根据评估结果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包括负荷、动作和训练频率等。
训练调整
定期进行力量评估,了解肌肉力量的增长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训练评估
03
CHAPTER
增强耐力训练技术
间歇训练法
在高强度和低强度有氧运动之间交替进行,以提高心肺适应能力和运动耐力。
持续训练法
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如长跑、游泳等。
高原训练法
通过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进行有氧训练,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提高氧气运输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量訓練=僵化的肌肉? 速度及反應變慢? 大肌肉? 金剛芭比?
定義
重量訓練(Weight training)
使用啞鈴、槓鈴或是機械式機器等重量訓練器材,來 達到增進肌肉能力的訓練方式。廣泛的定義包含徒手 的訓練、器具的訓練及機械式機器的鍛鍊。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
任何可以增進肌肉力量為目的之訓練方式,包括運用 阻力或重力的訓練方式。
ex:10RM表示只能舉10次,但第11下舉不起來的重量。
訓練強度(training intensity): 指負荷量為最大反覆的百分比。
ex:8 0 % X 1 R M
訓練量(training Volume):
訓練量=負荷量x反覆次數x組數
ex:50k g 10reps X 3 set = 1,500 kg
抗阻力訓練的效益分類
增加的部分
1.肌肉力量 2.骨骼及韌帶的力量
減少的部分
1.體脂肪 2.壓力
其他可能增加的益處
1.幫助預防傷害的發生 2.協助傷害後的復健
3.軟骨增厚
4.肌肉內微血管密度
3.休息的心跳率
3.改善心肺系統的功能
4.改善心臟的功能增加代謝率
5.肌肉量
6.衰竭時間延長 7.柔軟度
5.能從競賽或作功後快速恢復 至正常狀態
3.結締組織的強化:
結締組織(如肌腱、肌膜、韌帶及軟骨)適應強 化的程度與訓練強度的刺激成正比,在骨骼肌 肉系統的高強度負荷訓練中,可以有效增強結
締組織能力,而低強度的訓練並無法有效改善
結締組織的膠原含量。
4.減少傷害風險。 5.增進身體功能性活動:
強化的肌肉、骨骼及結締組織,有助於提升 身體活動能力,減少疲勞與傷害的發生。90 %老人跌倒,髖關節最易受傷,平均一年內
肌群位置與肌群間的關係
肌群位置 肌群關係 互為拮抗肌 上半身+下半身
1 2
3 4 5 6
胸部 背部(上背)
肩部 腿部 肱二頭肌 肱三頭肌
互為拮抗肌
互為拮抗肌
7 8
腹肌 下背
肌肉收縮的形式
(一)靜態收縮:
A.等長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
關節角度與肌肉長度沒改變。 如拔河、上廁所;老年人不宜做此 運動,因體腔壓力增大,血壓升高 ,會造成腦溢血。
肌肉收縮的形式
(二)動態收縮: A.等張收縮(Isotonic
contraction):
向心收縮→肌肉的長度變短,關節角度變小
離心收縮→肌肉的長度拉長,關節角度變大
B.等速收縮(Isokinetic
contraction):
關節在每個角度時,收縮速度及狀態是一樣 的
•等速訓練
肌力訓練的常用名詞
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
任何形式的阻力(包括:水阻、風阻、滑索、機械式 機器及彈力帶等)使肌肉受力收縮達到提升肌肉能力 的訓練方式。
重量訓練對身體的影響與效益
1.肌肉的強化:
肌力的提升 肌耐力的提升 肌爆發力的提升 肌肉肥大的提升
2.骨骼的強化:
重量訓練對人體骨骼的健康具有正面效果, 可避免骨質密度減少,預防骨質疏鬆。
死亡。重量訓練在改善老年人步態的速度、
爬樓梯的爆發力、平衡感及所有無意識的動
作都非常有幫助。
6.促進代謝機能:
提升肌肉力量並維持或增進淨體重,促 進安靜代謝機能,明顯增加脂肪使用率, 有助於體重控制的目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增加運動表現。
8.提升生活品質:
老年人參與阻力訓練可明顯增加肌 力、肌肉量、骨質密度及身體功能 (如活動性、平衡、動作能力),能 有效提高活力、降低運動傷害的發 生及增進自我認同、享受日常生活 的樂趣與意義。
第三章
肌力與肌耐力
肌肉適能
肌力(Strength):
指肌肉組織對阻力產生單次收縮 的能力。 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
指肌肉在負荷阻力下可以持續多 久的能力。
肌肉適能的重要性
GOOD:促進健康、預防傷害、提高工 作效率、增加代謝能力。 BAD:無法勝任日常活動與工作負荷, 易產生肌肉疲勞與酸痛現象, 甚至形成慢性肌肉骨骼系統的 傷害。
(二)有效
傳統的訓練方式如伏地挺身和仰臥 起坐等動作,利用身體重量來從事訓練, 訓練的阻力不能隨意向上增加,因此, 它們只能適度增加肌肉力量;如果使用 可移動式重量(free-weight)或機械式 訓練器材,便可針對某一肌群來進行強 化訓練,且可以漸進地增加訓練阻力, 有效地提昇訓練的效益。
(三)效率
6.增加自我想像及自信心
8.速度及爆發力
9.血量及血紅素 10.肌肉內的酵素 11.最大做功能力 12.動作更加熟練
7.改善外觀
8.增加自覺健康的感覺 9.減少疲勞的感覺 10.使身體能更放鬆
13.肌肉平衡的發展
肌肉功能
主動肌(Agonist) --主作用肌;負責表現這個動作
擷抗肌(Antagonist) --主動肌對側 穩定肌(Stabilizers) --輔助、穩定及支撐全身;軀幹或特殊 關節
最大肌力的評估方法
% of 1RM 100 95 92.5 90 85 80 75 70
反覆次數
1
2
3
4
6
8 10 12
例:某人蹲舉200公斤時可最大反覆8次,則可預 判其1RM最大肌力為200÷80%=250公斤。
阻力訓練的三大基本原則
(一)安全
不管此阻力訓練計畫會產生多大的 效益,如果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則應盡量 避免。例如:快速的舉重動作將對我們 的肌肉、肌腱和關節結構產生過度的壓 力。建議運動者應以慢速、可控制的方 式來完成所有的肌力訓練的動作。
在有限時間內要改善身體健康,每一肌 群只要從事一組(一回合)即可以維持 目前肌力狀況。因此,有時間壓力的人 通常會被建議採用單組肌力訓練的方式。 如想促進肌力發展時,則可以採取多組 的訓練方式。
人體動作解剖軸面 水平面 額狀面 矢狀面
反覆次數(repetition):實施一個動作在沒 有休息的狀況下反覆的次數。
ex:連續做伏地挺身20下,反覆次數為20reps。
組數(set):做完某個動作所規定的反覆次數, 稱為完成一組數的訓練。
ex:連續做伏地挺身20下,重複二次為2set。
最大反覆(repetition maximun;RM): 1RM即最大肌力,是肌肉訓練時的強度設定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