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弗罗斯特的十四行诗《丝绸帐篷》

合集下载

从文体学偏离的角度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边小驻》

从文体学偏离的角度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边小驻》

从文体学偏离的角度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边小驻》牟芙蓉【摘要】“偏离”是英语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平常语言的巧妙性使用.一首诗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偏离”的数量.文章从文体学偏离的角度对弗罗斯特诗歌《雪夜林边小驻》中音韵特征,词汇语法,语义关系,修辞手法等进行了分析,旨在引领读者从语言“偏离”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欣赏诗歌中蕴含的艺术美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8【总页数】4页(P54-56,64)【关键词】弗罗斯特;偏离;诗歌分析;艺术美感;人生哲理【作者】牟芙蓉【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北碚400715【正文语种】中文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被称为“新英格兰诗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民族诗人”。

与其他诗人不同地是,弗罗斯特既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创作技巧,又独辟蹊径创立了自己的现代风格,成为沟通欧美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之间的桥梁,形成了与T·S·艾略特诗风迥然不同的现代诗歌的另一中心,因而又被评论家们称为“交替性诗人”[1]。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修墙》(Mending Wall),《未被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白桦树》(Birches),《雪尘》(Dust of Snow),《摘苹果之后》(After Apple-Picking)等。

这些诗歌大多以新英格兰乡村作为背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诱人的田园情趣以及睿智的盛世哲学。

其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极富韵律,意蕴深远。

《雪夜林边小驻》首次出现于弗罗斯特1923年出版的诗集《新罕普什尔》中,是其最负盛名的一首小诗。

该诗描述了:一个寒冷的雪夜,主人公被林中雪景所吸引,于是停马驻足林边欣赏雪景,但是他所肩负的家庭、社会责任等使他不得不继续前行。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头韵分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头韵分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头韵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总是赋予生活以深刻的哲学思考,而他的诗歌头韵也是受到世人瞩目的技巧。

本文就研究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头韵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头韵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弗罗斯特的头韵结构唱诗多是短语,而不是字,并且后一句的前一句总是以头韵结构结束。

比如,在诗歌《青草地》中,第一句是“这里曾经是花丛”,而第二句的头韵结构是“那里也可以是荒野”。

其次,弗罗斯特的头韵倾向于表达着唱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以抒发各种情感和内心的想法。

比如,在《看到日出的时候》这首诗中,前一句的头韵是“我不想起自己此时此刻”,而后面的头韵是“我只想要多长一会儿停留”,从中可以看出唱诗人想要让宁静更长久一点的情感。

最后,弗罗斯特的头韵拥有独特的音乐性,头韵可以增加诗歌的节奏感,也可以增强叙事性,从而更好地传达诗歌正题。

综上所述,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头韵的特点是根据诗意设置短语形式的头韵句,表达唱诗人的内心情感和意见,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正题,以及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从中可以看出,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个十分有创意和才华的诗人,他把自己流淌汩汩的情感和思想改写成诗歌,用头韵的句子将淋漓尽致的思想巧妙地表现出来,以此将生活中的普通情感变为诗的高度,令人非常欣赏。

另外,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头韵也有一定的受欢迎程度,他的头韵受到诗歌爱好者的青睐。

此外,一些高等院校的文学类的诗歌课程也教授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头韵,以使更多的学生更加了解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头韵的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头韵是他诗歌立意和表达情感的有力手段之一,其明显的特点并受到诗歌爱好者的普遍欢迎,在学术研究中也有它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传达其作品的正题和情感内涵,令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头韵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弗罗斯特的十四行诗《丝绸帐篷》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弗罗斯特的十四行诗《丝绸帐篷》
( o eeo oe nL n ugsJ nx N r a U i r t, a c ag3 0 2 ,hn ) C l g f ri ag ae , a gi om l nv sy N n hn 3 0 2 C ia l F g i ei
Ab t a t Ro e r s s a fmo s Ame c n p e o wa wa d d t e P lte rz o r t s Hi sr c : b r F o ti a u t i r a o twh s a r e h u iz r P ie f u i me . s s n e Th ik n T n ” wa rm “ Win s e o n t“ e S l e e t sfo A t e s Tre”whih wo i te Pu i e rz o h u t i n c n h m h lt rP ie fr te f rh t z o me j 14 3. Ba e n t e syit h o y,t i a e b e v d b t h o tn n tu t r ft e s n e .F o te 9 s d o h tl i t e r sc h sp p ro s r e oh t e c n e ta d sr c u e o o n t r m h h p rp c ie fs u d,r y h ,i g n mea o ,t i a r p o i e e pe n e sa d n i t e t e s e tv s o o n h tm ma e a d tph r h s p pe r vd d a d e r u d rtn i g Ol h l — n q e sye o h ss n e n h e h i u su e y te p e . i u tl ft i o n ta d t e t c n q e s d b h o t

弗罗斯特的丝绸帐篷之女性角色

弗罗斯特的丝绸帐篷之女性角色

弗罗斯特的丝绸帐篷之女性角色作者:徐静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9期【摘要】弗罗斯特的丝绸帐篷是一首颇具争议又具有独特魅力的英文诗歌。

诗歌中的丝绸帐篷有人注解为女性形象。

本文就从弗罗斯特的丝绸帐篷之女性角色这一角度出发,阐述了女性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及现代女性的姿态。

【关键词】弗罗斯特;丝绸帐篷;女性角色【中图分类号】 I 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04-02弗罗斯特是一位工业时代的田园诗人,他感兴趣的是乡村的风光和生活,这在现代社会里是不多见的。

《丝绸帐篷》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最负盛名、最有争议的十四行诗之一。

对于关键意象“帐篷”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01年,著名美国学者南希·沃格特(NancyVogel)率先从生态批评角度出发,认为要把握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关键在于揭示“她”人性的丰富性和人格的独立性。

他指出:“支撑帐篷的平衡力量源自两个方向:横向的和垂直的,两种力量都至关重要。

”横向力量是指“无数爱慕和期盼的丝带”,若无丝带的牵制,帐篷随风漂泊;垂直力量是指“那根雪杉木”,若没雪杉木的支撑,帐篷哗然倒地。

南希借助帐篷的纵横力量,揭示了女性外秀内慧、女性和自然、人类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弗罗斯特37首十四行诗中,《丝绸帐篷》堪称极品。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为了使读者了解女子的真实性格,弗罗斯特将女子比作帐篷,一个想象中的、非常特别的帐篷;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女人信仰(丝帐给人感觉柔软,但难以撕破)上帝,而她的信仰正受到测试:她面对的是强大的诱惑与追逐[1]。

《丝绸帐篷》极其巧妙地描述了女性在婚姻中所受到的那种宽松的束缚(loosely bound),或者在弗罗斯特的爱情中所感受到的自由。

那么女性在婚姻中尤其是在现代婚姻中究竟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在社会工作中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呢?一、女性的家庭角色在人类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男女的社会分工。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头韵分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头韵分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头韵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是19世纪最著名的英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头韵精彩绝伦,令人折服。

这里,我们将介绍他的诗歌头韵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这位古典诗人的文学风格。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头韵包含两个相关的方面:即内部头韵和外部头韵。

内部头韵是指一句话中出现的两个或更多词语,它们以同样的音节结尾。

内部头韵可以加强诗歌句子的结构,使诗句更为有致。

外部头韵指的是诗句之间出现的头韵,即第一个诗句的最后一个音节与第二句的最后一个音节相同。

这种外部头韵可以让诗歌更流畅,也能帮助读者记住诗歌的句子结构,以及相应的对照意象。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在头韵方面非常有成就。

例如,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罗伯特弗罗斯特使用了大量的内部头韵,以增强诗歌的韵律:“It was a strange wild story,/ Yet could it be true?”(这是一个奇怪而狂野的故事,它会是真的吗?),在这里,story 与true结尾读音相同,这使得句子更有韵律感。

在《A Red, Red Rose》(红红的玫瑰)中,罗伯特弗罗斯特采用了外部头韵:“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我的爱情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刚在六月展现它的芬芳),rose June最后一个音节相同,这使得这两句诗读起来更加流畅。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头韵运用技巧,具有让人敬佩的成就。

他主要使用了内部头韵和外部头韵,能够准确地使用这些技巧实现良好的韵律,以达到使诗歌更为有致的效果。

这也是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一位古典诗人时代风格特点的一部分,而且这项技术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位古典诗人精彩的诗歌作品。

雪夜林边停论文文体学角度解读论文:从文体学角度解读英语诗歌“雪夜林边停”

雪夜林边停论文文体学角度解读论文:从文体学角度解读英语诗歌“雪夜林边停”

雪夜林边停论文文体学角度解读论文:从文体学角度解读英语诗歌“雪夜林边停”摘要:《雪夜林边停》(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美国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田园诗人罗伯特.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一首抒情小诗。

本文根据文体学的有关理论,从这首诗的语音韵律,语域和修辞手法出发,试图剖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从而使整首诗达到完整和谐的统一的完美效果,并使主题得以进一步的突出。

关键词:语音;韵律;语域;修辞引言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国诗人。

1874年3月26日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

他11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居东北部的新英格兰。

此后,他就与那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弗罗斯特16岁开始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

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

弗罗斯特的诗分为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

抒情诗主要描写了大自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

他的叙事诗一般都格调低沉,体现了诗人思想和性格中阴郁的一面。

[1]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

[2]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

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

《雪夜林边停》是罗伯特的一首抒情小诗,田园背景明显,韵律清爽,读来朗朗上口。

同时,主题鲜明:既反映了作者想要随性而去,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又表达了人世间很多的不得不和难遂人愿的无奈。

也有人把这种无奈理解成一种对人对事的责任,或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弗罗斯特的丝绸帐篷之女性角色

弗罗斯特的丝绸帐篷之女性角色
把 握 这 首 诗 的深 刻 内涵 , 键 在 于揭 示 “ ” 性 的丰 富性 和 人 关 她 人 格 的独 立性 。他 指 出:支 撑 帐篷 的平 衡 力 量源 自两 个 方 向: 向 “ 横 的 和垂直 的 。 种力 量 都至 关 重 要 。 横 向 力量 是 指 “ 数 爱 慕 和 两 ” 无
的 作 用 同 国家 的 政治 前 途 联 系 起来 ,这 有 助 于提 高 妇 女 在 家庭 中的 地位 和 增 强 她们 的 自尊 ,对母 亲 重要 性 的宣 传 还 逐 渐 改变 了社 会 对妇 女 的 蔑视 。与 此 同 时 我们 要 看 到 这样 的后 果 :对母 “ 亲 和 妻 子重 要 性 的强 调 发 展 成 为把 妇 女 拘 禁在 家 庭 小 圈 子 里 的
强、 是个 贤 惠 的妻 子 、 明 的管 家 、 知识 的母 亲 。 此美 国提 出 精 有 为
弗 罗 斯特 是 一 位工 业 时 代 的 田园诗 人 ,他感 兴 趣 的是 乡村 的风 光 和 生活 . 在 现 代 社 会里 是 不 多见 的 。 这
了“ 和 国母 亲 ” 一 概 念 ,共 和 国 母 亲 ” 概 念 第 一 次 把 母 亲 共 这 “ 的
帝, 而她的信仰正受到测试: 面对的是强大的诱惑 与追逐【 她 I 1 。
《 绸 帐篷 》 其 巧 妙 地描 述 了女 性 在婚 姻 中所 受 到 的那 种 丝 极
宽 松 的束 缚 (oe on ) 者 在 弗 罗斯 特 的 爱 情 中 所 感 受 到 1 sl b ud, o y 或
的 自由 。那 么 女性 在 婚 姻 中尤 其 是 在 现代 婚 姻 中 究竟 该 扮 演 一 种 什 么样 的角 色 呢 ?在 社 会工 作 中又 该是 一 种 什 么 样 的姿 态 出

英语诗歌的文体学分析——以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经典之作为例

英语诗歌的文体学分析——以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经典之作为例

J1 0 1 3 第 一 期 u. 1 第 0卷 2
总第 6 9期
英语诗歌的文体学分析
— —
以罗伯特 ・ 弗罗斯特 的经典之作为例
吕奕
波 ,学者们纷纷发表论 文对其展开讨论 。这首诗之所 以魅力水存是 为它诗风简朴而意蕴 深远 ,能够 引起人 们深切 的共 鸣。在这首诗 里 ,弗罗斯特抓住林 中 道这一具体形象 ,用 比喻 的于泫f起人们 j l 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 选择 的足人们司空 见惯 的林中翁道 ,束 闸发如何抉择人 生道路这一 生活 哲理。而本文则将 从另一个方面 ,运 用文体学理论 在节奏、音 韵 、词汇 、语法等方面 对这首诗予 以分析 ,总结其形式 方面深受爱
之 路》发表于 11 年 ,收于 诗集 《 96 山的间隔》( utiI e a) Mo n nn r 1 a tv 中。该诗一经发表 就得到了大众的喜爱 ,在学术界 也引起 了轩然人
T eeibe ti h n eg o h; owh r t n nteu d rr wt
T e kh tΒιβλιοθήκη r Sutsa , hn o e h ,ajsa fr t t oe i
识框 架完伞相反 的历 史观。站在这样 的线 形现代性 立场 f = ,很容 易 就采取题材 而言,他们缺 了 目的。……我觉得 自然主义恰巧可 以补 激 发起来的足不发达 困家对先进国家 的一种 比附心理 ,一种 以西方 救这两个弱 点。 ”由于 自 然主 义从其基本立场上看 是直 面现实的: 其 发展为范本依据 的追赶或 超越 欲望。可 以说,对于大 多数 不发达国 书写对象又主要 足病态的社会 与人生;主要技 巧强调客观 、冷静 , 家 的知识 分子来说 , 其本 士的 “ 现代性 ”E标 与西方式 的 “ l 现代性 ” 此 ,最 能直接 而 变形地达成读 者与作者之 问的有效沟通 ,对于 基本 } : 足合而为一 的。而要实现这一切 ,当然是要落实在 启蒙文学 个将文学 当作改 良社会 与 生的启蒙主义者来 说,它 当然足 二 人 所 能塑造 i的现代 国民的身 } I { : 的。茅盾接手 《 小说月报 》时的编辑 之 选择 。从基本 的文学立场到具体 的文学创 作方 法的选择,茅盾编 观念 ,一言 以蔽之 ,也 正是这种企图完成 中西合壁 “ 现代性 ”使命 辑 念的方方面 面,无 流露 出理想 读者的影子 ,甚至 町以说 ,这 的启 蒙文 学观念:介绍西洋文 学的 目的 ,一 半是欲介绍他们 的文学 整套启蒙文学方 案都是为理想读 者准备的 。然 而,无论足从 中国 艺术 , 一半也足欲介绍世 界的现 代思想,而且这应足更主要 的 目的 。 当时的国情还足从 《 小说月报 》的实际读者群落来 看,这样的理想 很 明 ,在茅盾的心 日中,为塑造理想 的读者 ( 国民)考虑, 读 者其实并不是一 种客观存在 ,而更 多足一种未来 的指向。因而, 中 国新文 学应 该 自觉地 向 “ 介绍 世界的现代 思想 ”这一宏大 目标靠 从其 在茅盾编辑 念中所起的基石或支撑 作用来看 ,可以发现 ,茅 拢 ,为此 ,新文 学就应该 以西方文学 历程为学 习摹本,亦步亦趋 地 盾 的具有 “ 现代性 ”意义的编辑观念 实际上只足一种 想象而 己。或 米规划 自己的发 展轨迹。这样 的话,他 所设计 的新文学就蛰伏在 丁 者说 ,这 一时期 的 《 说月报》所代表 的落后国家 的 “ 代性 ”历 小 现 进化论的 阴影之 下,似 乎中困新文学 的现代性就是 向读者传达 世界 程其实始终只足对西方式 “ 现代性”的一种想象,两者之间水远不 现代思想 ,这样才 足 世界文学 步 ,似乎实现 丁文学的现代性 , 町能藿合 。 困民、困家 的现代 性就 指 [町待 。茅盾 曾说 :我们 相信文学不 仅足 】 12 年 《 90 小说月报 》的改革,作 为一道分水岭 , 将这 份K达 2 2 供给烦闷的人们去解 闷,逃避现实的 人们去陶醉 ;文 学足有激励人 年的大型文 学杂志在 中困近现 代小说 史、学 术史和文化 史上 分成了 心的积极性的 。尤 _ 我们这时代 ,我们 希 文学 能够担 起唤 截然不 的两段 ,它们 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 以叫 “¨ j 七 【”和 “ 新”命 民众 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 。 名的两种性质截然 同的文学形态 ,这其中 “ ” “ ”的超越 , 新 对 旧 就 为把 自己的逻辑 前提建 民众 肯定能觉 l 此唤醒 茅盾足功不 可没的 ,茅盾也 足值 得怀 念的 ,他 改革 《 : , 小说 月报 》的 民众 白然就成 J , 启蒙文学 的首要 目标 。为丫证实这一点 ,茅盾还旁 胆识和魄力更值得我们 学习。 征博 引, 列举 丫 1 9世纪的俄 国、 匈牙利 文学等一系列论据 ,来证 } 月 1 参考文献: 谯那些 困情 中团相似的困度 , 文学之趋 向政 治的与社会的 , “ 不 [] 1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 复咀大学 出版枉,2 0 . . 05 足漫无 日的 的” 。理想 读肯的定 位 也影响 到了义学 肯 自身 的定 [] 2陈平原.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北京大学L版社,20. 加. I I 05 位:“ 学属于人 ( 文 即著 作家 )的观念 ,现在足成过 去的 丫;文 学不 [] 3 洪子诚. 文学与历 史叙述[] 河南大学 出版社,2 0 . M. 05 足作者主 的东西, 足一个人 的,小足高兴 时的游戏或失意 时的 O e eom f oDu h h r S oy Ma a ie nt fr o Ma nt T eS o t tr g zn h r o 消遣 。… …文 学者只可把 自身求就文 学的范 },不 能随 自己的喜悦 f ; l Ab t c : tte b gn ig o 9 0 ,Ma n s c e sul eo e h h r s a t a h e i nn f 1 2 s r oDu u c s fl r fr d T eS ot y m 来支配义学 r。文学行表示的人生应 该足全人类 的生活,用 艺术 的 So g znea d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弗罗斯特的十四行诗《丝绸帐篷》
作者:尹科, 金超, Yin Ke, JIN Chao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刊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10,09(2)
被引用次数:0次
1.Maxson H A On the Sonnets of Robert Frost: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37 poems 1997
2.高远.李福印约翰@泰勒应用认知语言学十讲 2007
3.黄杲炘英诗汉译学 2007
4.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 2002
5.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 2003
6.刘曦芬浅谈文体分析对诗歌教学的启示 2003(10)
7.秦秀白文体学概论 1997
8.孙幼平戴镣而舞--《丝绸帐篷》之生命华彩 2008(9)
1.学位论文崔传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修辞现象2007
本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修辞现象进行了探讨。

文章对英语修辞中的语音修辞方式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尾韵、头韵、半谐音、和声和省音法,同时从十四行诗中摘录出种种句子作为例句来详细说明理论中的定义。

在尾韵的探讨上,用整个一首诗来举例说明各种压韵方式。

在赏析头韵、半谐音以及和声时,按照句子结构详细划分了各种排列形式并举例加以说明。

文章列出了一个表格,它清晰地展示出各种语音修辞方式在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中的出现频率。

2.期刊论文夏日光.夏丽芳.XIA Ri-guang.XIA Li-fang莎士比亚SONNET18的语篇衔接分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衔接功能理论出发.以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作为语料.从语音、词汇和语法几方面分析诗中的语篇衔接手段,旨在进一步检验系统功能理论在语篇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加强读者对衔接理论的掌握,同时对读者解读Sonnet 18有所帮助.
3.期刊论文王庆军赏析莎翁十四行诗-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4)
人们需要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希望说出去的话让别人喜欢听,所以都在美化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美妙动听,声音配合得当,给人以美感,这就是"语言的音乐".
4.学位论文张文英诗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趋同2004
诗歌的艺术魅力主要通过声韵形式和视觉形式来体现.声韵形式通常表现在拟声、语音联觉以及其他一些音乐手法诸如头韵、谐内韵、重复和行内韵等;视觉形式通常包括外视觉和内视觉两个方面,其中外视觉形式表现为诗行的外形构建,内视觉形式主要通过竟象展现.长期以来,对中英诗歌艺术形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传统的修辞与文体范畴,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鉴于异质文化的碰撞将会激活人们的文学批评意识和文学比较的敏感性,也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音乐性和视觉美,作者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英诗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趋同进行尝试性的比较研究,力图探寻异质文学的共同规律.作者认为英诗与中国古典诗歌在声韵和视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作者运用西方文学批评和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来阐述了中英诗歌声韵形式的共同点.其次,从外视觉形式,即整齐、异形来探寻中英诗行构建的共同特征.最后,从内视觉形式分析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营构的趋同点.此外,论文提出了七个创新点,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的尝试.首先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巫术行为去探寻诗歌的音乐性并阐明中英诗歌音乐属性的普遍性.其二,运用格式塔力场理论分析音义同构现象.其三,在宋词的句中藏韵与英诗中的行内韵方面寻找契合点.其四,分析英语元音与汉语声韵十三辙的共通处.其五,运用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乐记》阐释声韵、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其六,尝试性地比较分析莎氏籁体与屈原的十四行诗《云中君》.最后从道家思想和中西方美学的多重角度来阐释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营构上的共同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作者相信在中西对话的基础上,中英诗歌艺术形式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两种文学的相互了解,促进异质文化的交流.
5.期刊论文石卫华从音位学与文体关系的角度解读弥尔顿诗歌《失明》-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
在传统的古典英诗中,诗人在措辞中特别注意语音因素与思想内容的有机联系,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本文从音位与文体关系的角度来解读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的十四行诗《失明》,仅以此诗作为例证,旨在强调在阅读英语诗歌尤其是古典英诗时,对音位模式文体功能的分析无疑对英诗欣赏大有裨益.
6.会议论文轩治峰英诗汉译的创作空间及原则2008
诗在理论上是不可翻译的,因为各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构词和语言结构系统都不相同。

要想用另一种语言克隆出和原诗完全相同的诗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从思果的“翻译不是翻译,是重写”和奈达翻译过程中重组的观点来看,译诗又是可能的。

但翻译出来的决不是原诗的克隆,而是对原诗的阐释和重组,是译者的再创造。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

我国几十为大家都作过尝试,从这些翻译大家的译文看,确有许多上乘之作。

而各家的翻译说明,诗歌翻译有极大的的创作空间。

一味模仿原诗的格律翻译出来都是不伦不类,读起来味同嚼蜡,而遵循汉语语言规律,跳出原文形式的束缚
,创造就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7.学位论文龙娟《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比较2006
中国的《诗经》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均诞生于各自国家的第一个文学高峰期,又属于相同抒情诗体裁、相同爱情诗题材的诗歌作品集。

《诗经》与莎士比亚十四行爱情诗对各国后世的诗歌创作,特别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歌创作,奠定了基本发展方向和抒情模式。

本文应用作品分层手法,对中国的《诗经》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进行了两个结构层次的比较研究:语言艺术层和作品艺术图画层,并浅析了处于中西异质文明中的国家所具有的不同审美理想。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无论是在语言艺术层面上,还是在作品艺术图画层面上都分别继承了两个民族各自文化源头的审美理想:“言志”和“摹仿”。

在语言艺术层面上《诗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初期,文字不多,所以一个字经常反复被使用,更多的表现了重章叠唱、反复歌咏的特征,用字不多却让听者印象深刻,能达到良好的抒情言志的效果;《十四行诗集》正处于英语崛起承上启下的时代,英语文字发展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巨大的社会动力,诗人能够积极创造出新的词汇和韵律,达到更加条理清晰、逻辑顺畅的效果,语音的音响效果极富有戏剧色彩。

在作品艺术图画层面上,无论从单篇还是从整部诗集来看,《诗经》的艺术画面都是不连续的,这显然不能形成连贯的故事情节,它只是诗歌描述当时情景的即时片段,不具有诗歌内部的自动连续性;《十四行诗集》从单篇来看,通过“对照”手法的铺陈,形成了一个有“突转”的结构故事,在“对照”和“突转”的结构布局中,诗人、爱友、小人、黑肤女郎、第三者的角色渐渐浮出水面,并日渐鲜明。

从154篇整部诗组来看,也有一个隐约的故事线索在其中,把154个小的作品艺术画面有机的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本文认为:从有中西异质文化背景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出发,我们再一次证实了两个民族各自文化源头的审美理想:中国的“言志”文学传统和西方的“摹仿”文学传统。

“言志说”首先把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的隐蔽特质加以概括提炼出来,并形成了此后中国重“言志”的抒情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及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和结构布局;而“摹仿说”则升华了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的创作经验,渐渐形成了西方重“摹仿”的叙事文学的发展方向,而叙事文学所重视的“性格”、“情节”“戏剧性”“突转”等艺术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也影响了抒情诗歌的发展。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nydxxb-shkxb201002034.aspx
授权使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hnhyzy30),授权号:4a6e52d8-28a5-4cce-a7dd-9e8c00b28d99
下载时间:2011年2月1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