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合集下载

拟南芥简介

拟南芥简介

*
*
*拟南芥的主要遗传资源
*
染色体结构 通过对细胞周期的中期 (metaphase)染色体观察,可以清晰地 辨认单倍体拟南芥有5条染色单体(2倍体 为10条染色体)。对拟南芥遗传图谱的连 锁关系分析,也证实了单倍体拟南芥包含 5个遗传连锁群。除去着丝粒、端粒等区 域及一些重复序列,目前已经完成测序的 第一条至第五条染色体的DNA序列长度依 次为29.1 Mb、19.6 Mb、23.2 Mb、 17.5 Mb、26.0 Mb(总长为115.4 Mb), 而包括所有序列在内的拟南芥单倍体基因 组总长约为125 Mb。
*
种子时期
营养生长时 期
生殖生长时 期
*拟南芥的繁殖类型
* 1. 拟南芥属于有性繁殖,既可自交、 又可人工杂交 ,在自然条件下,拟南 芥是典型的自交繁殖植物,这使得拟南 芥在种植繁种过程中得以保持其遗传上 的稳定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根据研 究目的又可方便地实施人工杂交,使得 遗传分析工作很容易完成。
*
* *
三、拟南芥的分子遗传学特性
1. 基因组小 在目前已知核基因组大小的高等植物中,拟南芥的核基因组最小, 单倍体基因组DNA序列总长仅为约125 Mb。 2. 重复序列少 拟南芥基因组小的主要原因是重复的DNA序列少,大约80%左右的 序列是用来构建单拷贝基因的。由于基因组中大多数编码某一特定功能产物(如 某种酶)的基因拷贝只有一个,当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如在人工诱导条件下发生 突变)后由于得不到补偿就会导致与该基因相关的形态、生理生化过程、生长发 育性状方面的变异,这也是为什么拟南芥容易被诱变产生突变体的原因。 3. 容易实施转化 拟南芥的基因转化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土壤农杆菌转化系统进行。 目前大多数拟南芥的基因转化工作都采用“真空渗入法。大概过程是:将已经抽 薹但尚未开花的拟南芥植株的花序部分浸入经目的基因转化的农杆菌培养液中, 在施加一定强度的真空压力条件下处理一定时间;将被处理后的植株继续培养并 收获种子;利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筛选阳性转化植株供研究使用。利用此法转化 拟南芥的转化率较高,常可以达到1%(即后代中阳性转化植株所占比例)甚至更 高。 正是由于以上一些拟南芥的独特生物学特性,使得拟南芥成为最为广泛采用 的模式植物材料。 4.容易被诱变产生所需突变体 拟南芥在正常条件下通过自交产生后代,在遗传 上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但拟南芥在特殊条件处理后较易发生突变,如利用物理 的(如辐射处理)、化学的(如EMS处理)、及遗传转化(如T-DNA插入)等方法 进行人工诱变处理,可获得具有各种不同表型性状的突变体。利用这些人工诱变 方法产生的突变是随机的,可进一步通过对突变体库的有目的筛选而获得所需的

拟南芥萌发指标

拟南芥萌发指标

拟南芥萌发指标拟南芥萌发指标的研究一、引言拟南芥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具有生长周期短、基因组小、易于培养等特点,因此在生物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了解并掌握拟南芥的萌发指标对于优化农业生产、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拟南芥的萌发指标,包括萌发率、芽长、植株高度等,并通过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探讨其在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

二、拟南芥的生长特点拟南芥是一种自交不亲和性植物,其种子可以在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萌发。

在生长过程中,拟南芥的根系会向土壤中伸展,吸收水分和养分;茎会向上生长,形成植株;叶片会展开进行光合作用。

拟南芥的生长速度较快,因此其萌发指标的变化也相对较快。

三、萌发关键指标1. 萌发率:萌发率是指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的幼苗所占的比例。

它是评估种子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 芽长:芽长是指幼苗从种皮突破至芽鞘尖端的长度。

它反映了种子的生长潜力和植株的发育状态。

3. 植株高度:植株高度是指幼苗从土壤表面至生长点(即顶部叶鞘)的总长度。

它反映了幼苗的生长速度和健壮程度。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为了评估拟南芥种子的萌发指标,我们采用了以下实验方法与步骤:1. 准备种子:选择健康、饱满的拟南芥种子,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滤纸吸干水分。

2. 设定实验条件:将种子置于适宜的温度(25℃)和湿度(90%)条件下进行萌发。

3. 定期观察记录:在萌发过程中,定期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记录萌发率、芽长和植株高度等指标。

4. 数据整理与分析: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各萌发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

五、数据分析与解释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率、芽长和植株高度等指标在不同时间点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变化。

其中,萌发率在适宜条件下迅速上升,反映了种子的良好活力;芽长和植株高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表明幼苗正在正常生长。

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的直观印象和定量评估。

拟南芥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拟南芥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一、拟南芥的一般‎生物学特性1. 形态学描述拟南芥(Arabid‎o psis thalia‎n a)为十字花科拟‎南芥属。

一年生细弱草‎本植物(图21-1 A)。

株高15至3‎0厘米,随生长环境或‎培养条件变化‎。

基生叶多数,长圆形或椭圆‎形,呈莲座状排列‎。

茎生叶具短柄‎或无柄。

总状花序顶生‎,花瓣白色;雄蕊6枚,花药黄色;雌蕊圆柱状。

长角果线形,长约10至1‎6毫米,成熟时开裂。

种子呈卵形,长约1毫米,成熟时红褐色‎。

有关拟南芥的‎各种形态特征‎、形态发生及个‎体发育的过程‎等在许多文献‎中已有很详尽‎的描述,为研究人员利‎用拟南芥为实‎验材料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方便。

2. 个体小、易于栽培管理‎与其它大多数‎高等植物相比‎,拟南芥的个体‎较小。

成熟个体株高‎在15至30‎厘米之间。

由于个体小,很容易在面积‎有限的温室或‎人工气候室内‎大批量地种植‎。

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研究工作,甚至可以在培‎养器皿中完成‎生活史(如有时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等)。

而且,拟南芥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这一特点使得‎在实验工作中‎很容易实现拟‎南芥的栽培管‎理。

3. 生长周期较短‎在一般的温室‎或人工气候室‎条件下,从拟南芥种子‎的春化至第一‎批角果成熟大‎约需8周左右‎时间。

当然,也可以通过改‎变生长条件以‎达到使拟南芥‎提前或推后开‎花结实的目的‎。

如延长每天的‎光照时间,可使拟南芥明‎显地提前开花‎结实,利用每天接近‎24小时的光‎照条件培养,甚至在6周左‎右即可收获第‎一批成熟角果‎。

拟南芥的这一‎特性使实验工‎作周期大大缩‎短,特别是对于许‎多遗传分析工‎作,比利用一般的‎高等植物材料‎(如麦类、豆类作物)可以成倍地节‎约时间。

二、拟南芥的普通‎遗传学特性1. 既可自交、又可人工杂交‎在自然条件下‎,拟南芥是典型‎的自交繁殖植‎物,这使得拟南芥‎在种植繁种过‎程中得以保持‎其遗传上的稳‎定性。

《拟南芥响应低氮和低钙分子机理研究》范文

《拟南芥响应低氮和低钙分子机理研究》范文

《拟南芥响应低氮和低钙分子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环境压力,其中低氮和低钙是两种常见的限制因子。

对于植物而言,如何有效地响应和适应这些环境压力,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拟南芥作为一种模式植物,因其基因组小、生长周期短、遗传背景清晰等特点,成为了研究植物响应低氮和低钙分子机理的理想材料。

本文旨在探讨拟南芥在低氮和低钙环境下的分子响应机制,为提高植物抗逆性提供理论依据。

二、拟南芥的生物学特性及研究意义拟南芥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其基因组结构清晰,遗传背景简单,且对环境压力的响应机制具有代表性。

因此,研究拟南芥的生物学特性及响应低氮和低钙的分子机理,对于理解植物抗逆性机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低氮环境下的拟南芥分子响应机制在低氮环境下,拟南芥通过一系列的分子响应机制来适应环境压力。

首先,拟南芥通过调控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此外,拟南芥还会通过调整根系的形态结构,增强对氮素的捕获能力。

这些分子响应机制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得到了验证,并受到了相关基因的调控。

四、低钙环境下的拟南芥分子响应机制在低钙环境下,拟南芥同样会启动一系列的分子响应机制。

首先,拟南芥会通过调节钙离子转运蛋白的表达和活性,维持细胞内钙离子的平衡。

此外,拟南芥还会通过激活信号转导途径,将钙信号传递给其他相关基因,从而启动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调整根系形态结构、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等,以适应低钙环境。

五、拟南芥响应低氮和低钙的交叉分子机理尽管拟南芥在低氮和低钙环境下的分子响应机制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交叉。

例如,在低氮和低钙环境下,拟南芥都会调整根系形态结构以适应环境压力。

此外,一些共同的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调控网络也可能参与了这两种环境压力的响应过程。

这些交叉分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拟南芥的抗逆性机制。

六、结论本文通过对拟南芥响应低氮和低钙的分子机理进行研究,发现拟南芥在两种环境压力下均会启动一系列的分子响应机制。

拟南芥的营养生长和生殖调控机制

拟南芥的营养生长和生殖调控机制

拟南芥的营养生长和生殖调控机制植物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基础。

拟南芥是模式植物之一,其许多生物学特征与人类的生物学机制有很多相似之处,算是近年来最受生命科学研究者关注的物种之一。

在拟南芥的研究中,营养生长和生殖调控机制是最基础的两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阐述拟南芥的生物学机制。

一、拟南芥的营养生长调控机制营养生长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最基本的生理过程之一,也是拟南芥调控生长发育的重要机制之一。

营养生长主要涉及水分、光合产物和氮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

那么,这些营养物质是如何被拟南芥摄取和利用的呢?1. 水分的摄取拟南芥主要依靠根系吸收水分。

根系扮演着植物的重要角色,它负责将水分、无机物和有机物从土壤中吸收并输送到其它部位。

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涉及到许多生理过程,包括离子选择性、水分通道的特性、质子泵作用等。

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对于拟南芥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光合产物的利用拟南芥的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光合产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葡萄糖。

葡萄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能量来源,拟南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它。

具体而言,拟南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利用光合产物:(1)通过细胞呼吸将光合产物转换为能量细胞呼吸是植物维持生命的重要过程,它将葡萄糖等光合产物转换为 ATP(细胞内能量的主要来源)。

拟南芥细胞内的细胞呼吸包含三步反应:糖解作用、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这三个步骤共同将葡萄糖等光合产物转换为 ATP 和其他生物大分子。

(2)通过合成有机物拟南芥还将光合产物用于合成有机物,如淀粉和脂肪等。

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储存能量的形式,拟南芥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淀粉并在植物体内储存。

脂肪是构成植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对于维持植物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3. 氮素的摄取拟南芥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氮素。

氮素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拟南芥具有摄取和利用氮素的机制来维护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拟南芥与植物生物学

拟南芥与植物生物学

多组学整合分析
结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 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对 拟南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 。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 术,对拟南芥进行精确、高效的基 因编辑,深入研究基因功能。
生态与进化研究
关注拟南芥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 位和作用,以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的 基因组变异和适应性进化。
拟南芥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感知逆境信号,如干旱、高盐等,并通过信号转导途径将信 号传递至细胞核,触发相应的基因表达。
抗逆基因的表达调控
拟南芥中存在大量抗逆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在逆境条件下被激活或抑制,通过调控代谢 途径、细胞结构等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与积累
拟南芥在逆境条件下合成并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甜菜碱等,以维持细胞渗透 平衡,防止细胞脱水。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拟南芥中定向敲除或突变特定基因,为研究基因功能 和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有力工具。
03
拟南芥的生长发育与调控
拟南芥的生长周期与阶段划分
种子萌发期
从种子吸水膨胀到子叶展开的过 程。
幼苗期
从子叶展开到长出真叶的过程。
营养生长期
幼苗长出真叶后,进行光合作用 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与应用
插入突变体库
利用T-DNA或转座子插入技术构建拟南芥插入突变体库,通过筛选获得特定基因突变的 植株,为研究基因功能提供重要材料。
化学诱变剂处理
利用化学诱变剂如EMS处理拟南芥种子,获得大量随机突变的植株,通过表型筛选和遗传 分析鉴定突变基因。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辅助研究
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拟 南芥表型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揭 示新的生物学规律和机制。

生命科学领域拟南芥模式植物作为实验材料选择原因论证

生命科学领域拟南芥模式植物作为实验材料选择原因论证

生命科学领域拟南芥模式植物作为实验材料选择原因论证引言:生命科学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学科领域之一,通过实验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和调控机制。

在这一领域中,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对于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而在众多生物模型中,拟南芥(又称油菜素芥)作为模式植物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之中。

本文将从拟南芥的基因组特性、生命周期短、易于培养、遗传转化和近缘关系等方面,对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选择的原因进行论证。

1. 拟南芥的基因组特性拟南芥拥有一个小型而简单的基因组,基因组大小约为135兆碱基对,包含了大约2.8万个基因。

相对于其他植物物种,拟南芥的基因组非常简化,使得研究者们可以更方便地对其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和功能解析。

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已经被完整地解读和注释,这为进行相关基因研究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2. 生命周期短拟南芥的生命周期短,从种子发芽到结实通常只需要6-8周的时间。

相比之下,其他模式生物如果蝇和线虫的生命周期更长,因此,拟南芥被作为模式材料更加方便。

生命周期短对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至关重要,科学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研究对象的不同发育阶段和生理过程,从而加快科学研究的进展。

3. 易于培养拟南芥的培养相对容易,这是选择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的重要原因之一。

拟南芥可以在标准的培养培地上生长,无需特殊处理。

同时,拟南芥的种子具有较长的保存期,可以在常温下保存几年之久。

这方便了科研人员的实验安排和实验数据的采集。

4. 遗传转化便利拟南芥在遗传转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也是拟南芥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技术相对成熟,可以通过几种方法将外源基因或突变基因导入到植株中。

这种遗传转化的便利性使得科学家们能够进行基因功能研究、信号通路分析、基因工程等领域的研究。

5. 近缘关系拟南芥作为一种植物,与其他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许多基因和生理过程,因此,通过对拟南芥的研究,可以为其他植物物种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研究的应用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研究的应用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研究的应用拟南芥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模式植物,在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研究者来说,其在诸多方面的优异表现,使得它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实验对象。

接下来,我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详细探讨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的研究应用。

一、简介拟南芥(学名: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十年生二年生草本植物,是十字花科的一类。

由于它在生长方面表现出了很多有利于研究的性质,所以在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用作基础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

拟南芥具有以下特点:1、拟南芥的基因组规模相对较小,拥有约2.5亿对碱基;2、拟南芥具有短生命周期,通常在5-6个星期内完成整个生命周期;3、拟南芥的交配方式为自交不亲缘,故同一品系的后代近似基因相同,适合遗传研究;4、拟南芥在学名是 Arapidopsis thaliana,在拉丁文中其名字的顺口溜为:A rapid hop, thumps down; 这使得它在口头表述中具有一定的幽默性。

由于这些特性的存在,拟南芥成为了生命科学领域很受欢迎的模式植物之一。

二、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在一个与生命健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大多需要进行基因组的研究。

拟南芥的基因组结构是与人类、哺乳类相似的。

同时,拟南芥植株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生理特点,这些特点为作为实验模型被广泛使用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拟南芥是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然而它在种植期内也可以长于野外,这使得很多研究者都开始注意到了它的存在。

拟南芥已被研究出来约28000个基因,但由于其基因数量小,研究者可以显著减少所需要的实验操作和费用。

除此之外,拟南芥还具有许多适合遗传和细胞学研究的特征。

通过蛋白质分离、基因激活和转录过程的分析,拟南芥对于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花发生的研究花发生是植物进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可以让植物在适应不同环境的同时确保自己的繁殖。

拟南芥之所以成为模型植物,还与其花毛发生过程中表现出的生理就高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拟南芥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1. 形态学描述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十字花科拟南芥属。

一年生细弱草本植物(图21-1 A)。

株高15至30厘米,随生长环境或培养条件变化。

基生叶多数,长圆形或椭圆形,呈莲座状排列。

茎生叶具短柄或无柄。

总状花序顶生,花瓣白色;雄蕊6枚,花药黄色;雌蕊圆柱状。

长角果线形,长约10至16毫米,成熟时开裂。

种子呈卵形,长约1毫米,成熟时红褐色。

有关拟南芥的各种形态特征、形态发生及个体发育的过程等在许多文献中已有很详尽的描述,为研究人员利用拟南芥为实验材料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方便。

2. 个体小、易于栽培管理
与其它大多数高等植物相比,拟南芥的个体较小。

成熟个体株高在15至30厘米之间。

由于个体小,很容易在面积有限的温室或人工气候室内大批量地种植。

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研究工作,甚至可以在培养器皿中完成生活史(如有时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等)。

而且,拟南芥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这一特点使得在实验工作中很容易实现拟南芥的栽培管理。

3. 生长周期较短
在一般的温室或人工气候室条件下,从拟南芥种子的春化至第一批角果成熟大约需8周左右时间。

当然,也可以通过改变生长条件以达到使拟南芥提前或推后开花结实的目的。

如延长每天的光照时间,可使拟南芥明显地提前开花结实,利用每天接近24小时的光照条件培养,甚至在6周左右即可收获第一批成熟角果。

拟南芥的这一特性使实验工作周期大大缩短,特别是对于许多遗传分析工作,比利用一般的高等植物材料(如麦类、豆类作物)可以成倍地节约时间。

二、拟南芥的普通遗传学特性
1. 既可自交、又可人工杂交
在自然条件下,拟南芥是典型的自交繁殖植物,这使得拟南芥在种植繁种过程中得以保持其遗传上的稳定性。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又可方便地实施人工杂交,使得遗传分析工作很容易完成。

2. 种子结实量大
虽然拟南芥植物个体较小,但其种子结实量非常之大。

一个角果可结实数十至上百粒种子;在生长良好的情况下,单株结实量可达上万粒之多!这使得很容易进行后代的遗传分析工作,也很容易扩增所需突变体的种子库。

3. 容易被诱变产生所需突变体
拟南芥在正常条件下通过自交产生后代,在遗传上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但拟南芥在特殊条件处理后较易发生突变,如利用物理的(如辐射处理)、化学的(如EMS处理)、及遗传转化(如T-DNA插入)等方法进行人工诱变处理,可获得具有各种不同表型性状的突变体。

利用这些人工诱变方法产生的突变是随机的,可进一步通过对突变体库的有目的筛选而获得所需的突变体。

4. 染色体结构
通过对细胞周期的中期(metaphase)染色体观察,可以清晰地辨认单倍体拟南芥有5条染色单体(2倍体为10条染色体)。

对拟南芥遗传图谱的连锁关系分析,也证实了单倍体拟南芥包含5个遗传连锁群。

除去着丝粒、端粒等区域及一些重复序列,目前已经完成测序的第一条至第五条染色体的DNA序列长度依次为29.1 Mb、19.6 Mb、23.2 Mb、
17.5 Mb、26.0 Mb(总长为115.4 Mb),而包括所有序列在内的拟南芥单倍体基因组总
长约为125 Mb(注:此数据为2000年12月14日《自然》杂志公布的数据,随着拟南
芥基因组物理图谱的进一步完善,这些数据可能会略有变动)。

三、拟南芥的分子遗传学特性
1. 基因组小
虽然前面已列举了拟南芥的许多普通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而拟南芥的这些特性使拟南芥作为模式材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但拟南芥真正被广泛接受作为植物科学基础研究的模式材料还主要在于它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性。

在目前已知核基因组大小的高等植物中,拟南芥的核基因组最小,单倍体基因组DNA序列总长仅为约125 Mb。

表21-1比较了一些常见植物种类的单倍体基因组大小。

由于拟南芥的基因组小,使得基因库的构建和筛选等过程简单、快速,也大大节约了研究工作的人力和物力。

2. 重复序列少
拟南芥基因组小的主要原因是重复的DNA序列少,大约80%左右的序列是用来构建单拷贝基因的。

由于基因组中大多数编码某一特定功能产物(如某种酶)的基因拷贝只有一个,当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如在人工诱导条件下发生突变)后由于得不到补偿就会导致与该基因相关的形态、生理生化过程、生长发育性状方面的变异,这也是为什么拟南芥容易被诱变产生突变体的原因。

由于重复序列少,使得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变得简单、快捷。

3. 容易实施转化
拟南芥的基因转化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土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ifaciens)转化系统进行。

目前大多数拟南芥的基因转化工作都采用“真空渗入法”(vaccum infiltration)。

大概过程是:将已经抽薹但尚未开花的拟南芥植株的花序部分浸入经目的基因转化的农杆菌培养液中,在施加一定强度的真空压力条件下处理一定时间;将被处理后的植株继续培养并收获种子;利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筛选阳性转化植株供研究使用。

利用此法转化拟南芥的转化率较高,常可以达到1%(即后代中阳性转化植株所占比例)甚至更高。

实际上,由于拟南芥的种子结实量大,即便转化率低一些,也还是很容易从大量的后代中筛选获得转化植株。

正是由于以上一些拟南芥的独特生物学特性,使得拟南芥成为最为广泛采用的模式植物材料。

而也正是由于众多研究者利用拟南芥为材料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开展各种研究工作,使得到目前为止有关拟南芥形态、生长发育、遗传等方面累计的资料和信息非常之多,甚至已有许多针对拟南芥材料特点的各种实验技术和方法可供应用或借鉴。

特别应提到的是,拟南芥的基因组全序列图谱(物理图谱)已经公布,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互联网而随时使用;各种基于拟南芥遗传图谱的已知分子标记也已经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这对于目的基因的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是非常有用的。

对于植物生理学工作者而言,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研究植物的“功能及其调控”,随着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来临,植物生理学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拟南芥这一理想模式材料及其有关信息,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深入地探讨植物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的奥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