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理论的物质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传承自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核心,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2.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阴阳代表着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阴阳五行理论贯穿于中医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中医的辨证施治。
3. 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经络则是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脏腑经络理论解释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4.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津液是人体内外的液体,包括血液、淋巴液等。
气血津液理论解释了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理现象。
5.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病因病机理论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诊断方法1. 四诊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闻患者体味、呼吸、语音等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等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穴位等来诊断疾病。
2.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将复杂多变的疾病归纳为八个基本类型,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3. 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通过观察经络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
经络辨证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本质,为中医治疗提供指导。
三、中医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运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理论,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目的。
气及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

武当・ 总2 7 9期
看一下 现代科 学体 系对 相关 问题 的研究 , 是 非 常
有意 义 的。主要 有 以下 几点 。
卫 气是液 晶态 组织 液 。 “ 营行脉 中 , 卫行 脉外 ” 。 卫
气, 在 气 的说 法上 更具 有普遍性 , 一 般笼统 指说 的气 , 是又 能体 现气 的特质 的概念 。 ( 古人 在 气的概念 上 统
称 的较 多 )
氢是 宇宙 中最早 的物质 , 粗放 地 暗合 了古 典气 论 多是 卫气 。 真 气和 元气等 等 , 也 多于卫 气相 关 。 卫气 , 中的宇宙 本原性 。尽 管现 在 的氢 气跟那 时 的氢不 同 , 但毕 竟都 是氢 , 而不是 其他 别 的。 化学 化工 体 系研 究氢 气在工 业上 的应用 , 生 物学 医学 体 系研究 氧气在 人体及 生命 的应用 , 氢气 对 于生
诸 如太极拳 等 等 , 锻 炼有 素 的人 , 确确 实 实 宗教 、 医学 、 武学 及社 会 生活 的方方 面 面 , 是 一个 全方 传 统 武术 , 他们常说 , 这种感觉就像“ 皮球 位、 多层次 、 广角度 的概念 。 本 文所说 , 是指传统人 感受到气的充盈鼓荡 。 。他们 同时也说 , 气不 是 呼吸之 气 , 这 否定 了 体生命科学的气 。 考察众多古今气论 ,都是经过了 充 了气 ” 但又无意 中肯定了它是气体。 并且 , 有和氧 实 实在 在 的 自身 体认 , 由感 性 上升 为理 性 。气是 实在 气是氧气 , 有 相提 并论 的可 能 。 气 运行 时 的“ 气行 滑 的物质 探索 而非 纯粹 的哲 理 思辩 。 “ 言 之有 物” — —气 气 相 似相 近 , 利” 、 “ 气行 剽悍 ” 等 特征 , 也说 明 了气 的气 态性 。气 还 是 物质 , 这 已是 共识 。 最 细微 、 无色 、 无 嗅 等特 征 , 既属 自然 界 基 本 近 代 以来 , 从 现 代科 学 的角度 对气 进行 了多 方 面 有 最 轻 、 又是 宇 宙 的本 原物 质 。 最 重要 的 , 气 是生命 活 动 的探索 , 认 为气是 电磁波 、 红外 线 、 激光 、 静 电等 , 这是 物质 , 对人 体起 推 动温 煦作 用 , 是一 种具 能量 , 且 气 学探 索 上 的重 大进 步 和飞跃 。 但 是 ,这仅 是 气 的 的原 动力 , 局部属性 和效应 , 而不是气本身。 无法想象这样的场 、 是 高 能 的气 体 物质 。 波 在体 内的经络 中运 行 , 对机 体提 供能 量并 在许 多方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
任何⼀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
在哲学与⾃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
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量地引⽤⽓、阴阳、五⾏、形神、天⼈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的特殊思维⽅式。
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和⽅法论基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元论:“⽓”在中国哲学是⼀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
⽓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的运动是⽓内部的相互作⽤,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的基础上建⽴起来的,与⽓⼀元论紧密地结合在⼀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统⼀理论。
阴阳是标⽰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是代表两种对⽴的特定属性,⼆是代表两种对⽴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统⼀的属性,⽽且还具有另外⼀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盾范畴。
五⾏学说:五⾏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运⽤五⾏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这五个⽅⾯按照⼀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五⾏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论证了⼈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环境的统⼀,即⼈体是⼀个统⼀整体的整体观念。
五⾏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致。
中医学基础-脏腑经络

肾
藏精气,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五脏相互关系
五行养生法,调和阴阳平衡。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 季等相应;心属火,与苦味、红色、夏季等相应;脾属土 ,与甘味、黄色、长夏等相应;肺属金,与辛味、白色、 秋季等相应;肾属水,与咸味、黑色、冬季等相应。
经络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 能的调控系统。
特点
脏腑经络学说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
脏腑经络在中医学中地位
01
理论基础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 础之一,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 重要依据。
诊断依据
02
03
治疗原则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 参,结合脏腑经络理论来诊断疾 病。
中医治疗疾病时,根据脏腑经络 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采用相 应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脏腑经络与现代医学关系
1 2
互补性
脏腑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 定的互补性,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
差异性
脏腑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在理论体系和认识方法 上存在差异,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讨。
脏腑病变在经络上反映形式
经络循行部位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
脏腑病变时,可在相应的经络循行部位出现疼痛、麻木、肿胀等异常感觉,这是脏腑病变在经络上的 直接反映。
经络穴位出现压痛、结节等阳性反应物
脏腑病变时,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可出现压痛、结节、条索等阳性反应物,这些反应物是脏腑病变在 经络上的客观表现。
膀胱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其中经络与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并探讨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一、经络理论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这些经络贯穿全身,形成一个连贯的网络。
经络系统是传导和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相互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经络理论主要包括经络的分类、循行规律以及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按照经络的分类,可以分为经脉、络脉和深部循环系统。
经脉是指人体内的主要经络,包括十四条经脉和奇经八脉;络脉是指与经脉相关的小分支血管;深部循环系统是指微循环和淋巴系统。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保持身体的健康。
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影响,一旦经络受阻或气血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气血理论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气血是通过经络系统运行的,包括气和血两个方面。
气是指人体内的精气神,主要包括精、气、神三个方面。
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而神则是人体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
气的运行通过经络,沿经脉循行。
血是指人体内的血液,主要包括血液和血液中所携带的养分、氧气等物质。
血液通过经络系统循行,对于供应身体各部位的养分和氧气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气和血的运行受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通过中医调理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经络与气血理论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中医经络与气血理论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基础,其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1. 经络调理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改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常用的调理经络的方法有推拿按摩、针灸等。
经络名词解释

经络名词解释经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人体内部,经过全身各部位,能量和信息传递的通道。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是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经络分布和功能的。
以下是对于经络名词的解释:1.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通道,包括经纬两个部分。
经脉主要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调节,通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
2. 经: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通道,连通全身各部位。
根据其传输的内容和作用不同,可分为经、络、经络、荣卫。
3. 经络气血:经络中运行的能量和物质是气血,气为运动的能量,血为物质的载体。
经络气血的运行和调节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4. 经络穴位:经络上有一些特定的点位,称为穴位。
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经络诊断: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病人的特征来判断经络的流畅性和气血的运行状况,进而诊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因病机。
6. 经络理论: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气血运行规律、经络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经络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经络理论是中医治疗和调养的理论基础。
7. 经络调理: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调整经络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达到养生、治疗疾病的目的。
8.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经络系统的建立、经络的分布和特点等内容。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研究、临床实践和教学的重要内容。
经络名词的解释就是对经络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说明,这些名词涉及了经络的构造、功能、调节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和理论等方面。
对于了解中医经络学说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西学中)

生成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分布 行于脉中 化生血液
功能 营养全身
行于脉外 防御外邪、温养全身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
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病理--脾不升清:眩晕、腹胀、便溏等。
(2)升举内脏: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防止下垂
病理--中气下陷:内脏下垂。
(三)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3、在液为涎
4、在志为思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A.促进血及津液运行 B.促进饮食消化 C.调畅情志 D.调节生殖机能
二、 六 腑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
六腑的生理功能-----容纳、消化、吸收饮食物, 传导、排泄糟粕。
特性-----六腑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
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2、胃------受纳、腐熟水谷; 3、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传化糟粕、吸收水液(少量); 5、膀胱----贮尿、排尿; 6、三焦----是气和水运行的通道。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谷
之精
气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
(一)气的运动----气机
(二)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三)气的运动与脏腑关系: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原 林 焦培峰 唐 雷 黄文华引 言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基础和核心,从现代生物学角度揭示经络实质是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中寻找人体经络的解剖学依据则是科技界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科学家一直锲而不舍追求的基本目标。
我们在数字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经络研究中受关注较多的人体筋膜结构进行了分割、标记和三维重建。
第一次构建了与古代经络记载走行相似的可视性串珠样立体结构,并认为其中较粗的部位相当于经络上的“穴位”,较细的部位相当于经络的“经脉”。
进而通过对整个人体的筋膜进行重建,显示出筋膜在人体内部所形成的软支架,它从浅入深有5种结构构成:(1)真皮致密结缔组织层;(2)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浅筋膜);(3)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4)肌间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5)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
通过研究国标人体14条经络361个穴位的进针部位和手法,发现人体穴位的针刺部位均位于筋膜的不同层次,其中位于肌间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者最多,其次是真皮致密结缔组织层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少数位于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以及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
我们并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学知识提出:人体筋膜支架是经络的解剖学基础,其中“穴位”是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而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结缔组织聚集处,“经脉”为“穴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神经传入接近的筋膜结构。
由于筋膜遍布人体的各个部位,所以我们认为古代医书所记载的穴位与非穴位之间只有产生生物信息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
通过分析筋膜的发育生物学起源,我们认为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由中胚层间充质分化成多个器官系统后所遗留的部分形成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该支架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一个新的功能系统———自体监控系统,该系统从功能上相当于低等动物的间充质或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外液,起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调节人体专能细胞更新和功能状态的作用。
此外,本文还根据现代医学知识从细胞学、组织学和功能系统的角度讨论了各种物理刺激疗法和中药治疗的基本作用机理,并就筋膜学说对现代医学基础研究的影响提出了我们的观点。
一、材料和方法 采用数字化中国人男性和女性的断面图像数据集[1—3],对上肢、下肢和上半躯干三组图像进行平面处理和三维重建,对与骨膜相连的筋膜聚集区域用绿色圆点标记,最终建立了三个模型,并利用透明化处理,显示出了标本大体轮廓和标记点重建图像[4—5]。
二、结 果 11人体结缔组织支架重建和分布 人工对数字人女性数据进行分割并进行了整体筋膜重建,构筑了全身冠状面结缔组织筋膜支架;在躯干和四肢水平切面上可以看到人体结缔组织广泛分布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结缔组织支架,人体器官均被结缔组织所包绕;而且,它不但包绕器官的表面,还深入到所有器官的内部(中枢神经系统除外),形成器官的间隔。
根据结缔组织分布的部位不同从浅到深可分为:真皮致密结缔组织层、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束周围结缔组织以及器官门和被膜结缔组织。
2.结缔组织的标记和重建 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分别构成两层包绕人体表面和肌肉表面的完整筋膜囊,两层筋膜的厚度在背部和四肢的伸侧较厚,在腹部和四肢的屈侧较薄。
疏松结缔组织包绕全身肌肉的表面形成肌的外膜,深入到肌肉内部形成肌束膜和内膜,在肌肉或肌群分界处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肌肉的间隙形成肌间隔筋膜,肌间隔筋膜深入到四肢深层包绕神经血管束并进一步与深层的骨膜相连。
在断面图像上对肌间隔结缔组织集中的部位进行人工标记,通过三维重建和透明处理显示为分布于身体内部的串珠样连线。
在三组重建的模型中,分别显示出了几组连线,经过对比观察,发现这些连线的穴相近,其结果见封三图1—6。
3.国标经穴扫描 14的针刺深度和位置,个穴位[6]在重建的虚拟人体上进行了逐个对比,发现针灸穴位所刺激的组织结构可分为5种类型:(1)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2)皮下疏松结缔组织;(3)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4)神经血管束疏松结缔组织;(5)器官门疏松结缔组织。
统计穴位刺入部位与筋膜的关系,所得结果如表1。
表1 人体14条经穴所刺激的筋膜结构国标经脉(经脉缩写)穴位个数(1)(2)(3)(4)(5)手太阴肺经(LU)111802手阳明大肠经(L I)20231221足阳明胃经(ST)452623212足太阴脾经(SP)21031035手少阴心经(HT)911502手太阳小肠经(SI)19241012足太阳膀胱经(BL)670144571足少阴肾经(KI)27281205手劂阴心包经(PC)922410手少阳三焦经(S J)23151304足少阳胆经(G B)44982214足劂阴肝经(LR)1412524督脉(DU)2813231任脉(RN)240212010合 计36124612041953三、讨 论 1.各种中医刺激疗法与结缔组织的关系 针灸疗法的刺激组织与各类型结缔组织对应关系是:“刮痧”疗法、“梅花针”疗法、“膏药”疗法以及现代常用的各种皮肤刺激疗法的刺激组织为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针灸“浮针”疗法、“皮下针”疗法的刺激组织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针灸经穴疗法的刺激组织为肌间隔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器官门以及被膜结缔组织。
经穴的定位在四肢大多数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数定位于神经血管束结缔组织;在躯干经穴多数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数定位于器官门结缔组织在头的脑颅部经穴多定位于神经末梢分布的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颈根部和面部经穴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7—11],以上各种刺激疗法刺激的部位均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Ⅲ类纤维和C 纤维)末梢和毛细淋巴管的筋膜。
由于全身都有筋膜,刺激“穴位”如肌间隔处,则能牵动浅层筋膜、深层骨膜及关节韧带等大范围的神经感受器,产生强烈的生物学信息;而“非穴位”如肌肉表面的刺激只能牵动少量的筋膜,产生微弱的生物学信息,所以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差异。
针灸过程中有“鱼嘴”样手感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为增强刺激量,临床通过在相连的筋膜间隙上取数个穴位(称为循经取穴),或通过大面积刺激增加强度(如刮痧、梅花针及浮针的弹拨),也是同理。
2.筋膜的发育生物学(从间充质到筋膜) 多细胞生物(如海胆)由外细胞层和内部的细胞外液(EFC)组成:细胞层体现生物的功能;细胞外液提供稳定的细胞层生存的内环境。
从功能系统的角度可分为两大系统:细胞层体构成生物的功能系统;细胞外液构成生物的支持系统。
在三胚层动物(如水母)中,外层细胞层向生物体内凹陷形成内胚层,原有的外层细胞形成外胚层,位于两层之间的细胞外液形成间充质,称为中胚层。
进一步演化经脊索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一直到人类都是在三胚层的基础上进化而来:其中外胚层进化为表皮、感官和中枢神经;内胚层进化为消化和呼吸系统上皮;中胚层进化为运动系统、脉管系、免疫系、以及泌尿和生殖系,这就是现在人体的9大功能系统的起源。
在中胚层还有大量未分化的间充质成分在高等动物包括人类中形成了遍布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结构,构成支持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所有功能组织细胞的结缔组织支架———筋膜,它与现有9大功能系统最大的区别是:9大功能系统均是由高度分化的专能细胞组成,而筋膜是由以未分化的潜能细胞为主的细胞组成(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网状细胞又称干细胞具有巨大的分化潜能,在不同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9大功能系统的各种专能细胞,因此筋膜是人体其他功能系统(中枢系统除外)的储备。
人体9大功能系统的各种专能细胞只有很短的生命周期,从几天(如表皮)到几个月(如骨细胞)不等[12],但由于筋膜中干细胞不断的分化补充,保证了各系统的生长、发育、更新、修复,并从而维持了各系统的功能。
为此,我们认为人体筋膜支架在周围神经的参与下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功能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修复损伤细胞组织、调控专能细胞的生命更新和功能代谢,而不是像目前所广泛理解的筋膜只是在体内起固定、分隔支撑作用,这也正如骨骼不单纯起为肌肉运动提供支点和支撑人体重量的作用,还有更为重要的造血功能一样。
3.筋膜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 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可比喻为一个大花园,以人体各种专能细胞为基础的9大功能系统为花园中生长的各种花草,潜能细胞为基础的筋膜系统为园中的土地。
以往西医理论多侧重于对专能细胞构成的各系统的研究,而对潜能细胞构成的筋膜则关注较少;而中医正好相反,无论是物理刺激疗法(针灸、刮痧、梅花针等)或中药汤剂均侧重于潜能细胞构成的筋膜,两者宛如对花园中的土地进行松土(机械刺激)和灌溉施肥(汤剂)。
由于中西医的侧重点不同,中医疗法有其固有的特点:首先是特异性不强,如活血化淤的方法即可用于治疗运动系统的外伤性疼痛,又可用于治疗内脏疾患和肿瘤;其次作用有时较慢,作用于筋膜的疗法主要通过潜能细胞的激活和释放才能对专能细胞进行更新和调节,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同时中医作用于筋膜的疗法相对西医疗效更加巩固。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生物学基础。
4.筋膜学对现代医学基础研究的影响 以往现代医学对筋膜的研究明显不够重视,虽图7 人体自体监控制系统示意图然近年来对干细胞的研究从组织工程的角度形成热潮。
但仍缺乏把人体结缔组织筋膜支架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进行研究的思路。
我们提出筋膜学(faciaol ogy)的概念不但为中医研究提供了生物学的功能系统,还将为现代医学基础研究中的难点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例如:(1)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以往研究多注意到肿瘤细胞的无限制增殖,从筋膜学的角度是否应该注意肿瘤细胞产生的诱导因子导致筋膜中干细胞向肿瘤细胞的分化;(2)病毒感染,以往的研究显示乙型肝炎病毒可与肝细胞中的DNA 合,随细胞的分裂而传到新生细胞,因此似乎一旦感染了乙肝就无彻底治愈的可能,而从筋膜学的角度只要控制了病毒在体液中的存在,从筋膜诱导分化的新生肝细胞就有可能完全取代感染的肝细胞,达到完全治愈的程度;(3)筋膜学与人体发育和衰老的关系,干细胞近年来在美容整形中多有涉及,但筋膜作为人体的储备在人体一生的发育衰老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知道新生儿体内的筋膜占很大比例,随着人体的发育逐渐减少,到了老年人筋膜消耗待尽,这是总的趋势,但如何保持筋膜的健康状态,调节筋膜的消耗是将来人工干预正常衰老过程的研究课题。
因此我们认为筋膜学的提出将对众多研究领域的基础产生影响。
5.自体监控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自体监控系统就是在人体内部由筋膜结缔组织支架构成的对组织专能细胞生命和功能状态进行监控和调控的功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