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方法设计与实践】

合集下载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9-10-25T15:21:04.15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作者:严山[导读] 探究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的价值以及教学效果。

严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心内科;江苏淮安223300)摘要:目的:探究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的价值以及教学效果。

方法:本研究展开的时间段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选择这个时间内我院心内科实习的140例学生,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为70名学生,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观察组学生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

对比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

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病案分析(91.22±4.02)、理论基础知识(93.52±4.17)、临床技能考核(90.61±3.76)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学生的病案分析(80.16±3.92)、理论基础知识(82.11±4.05)、临床技能考核(83.06±3.6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在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有着显著的价值,提升了学生的考核成绩。

关键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引言随着我国医学技术不断的发展,需要注重临床教学工作的质量,学生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储备力量,应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能够有效的解决临床实际中的问题,改善教学效果[1]。

由于心内科在临床上属于复杂的学科,其所涉及的疾病种类较多,有着较高的教学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对心内科学生进行教学,但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制约性,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2]。

因此,本文探究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的价值以及教学效果。

详细结果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展开的时间段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选择这个时间内我院心内科实习的140例学生,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为70名学生,对照组中男学生为42例、女学生为28例,年龄分布区间为19岁至24岁,平均年龄为(21.89±1.62)岁;研究组中男学生为45例、女学生为25例,年龄分布区间为19岁至24岁,平均年龄为(21.35±1.19)岁。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内科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内科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内科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内科诊断学作为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实验教学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探讨了如何在内科诊断学实验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

首先分析了问题导向教学的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强调了问题导向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的优势。

着重讨论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操作与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总结了问题导向教学理念对内科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内科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为内科诊断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内科诊断学、实验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理念、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理论知识、影响、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内科诊断学作为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内科诊断学实验教学往往存在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问题,学生在实践中缺乏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内科诊断学的核心要领。

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

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内科诊断学实验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疾病诊断的逻辑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本文将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内科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内科诊断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2 问题导向教学理念概述问题导向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导师。

PBL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为目标。

将PBL 应用于内科临床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能够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能提高内科学临床教学的效果。

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医学课和临床医学课。

对于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来说临床医学课专业性最强,实用价值最高,在整个医学教育中最为重要。

临床医学是医学科学中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各专业学科的总称。

而对于每个临床学科来讲,如何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顺利的衔接起来、平稳过渡是每个临床医学教师不懈努力探讨的问题。

笔者就近年来在内科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的体会做一浅析。

1 PBL 简介大课讲授法(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不可否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医学知识得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种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确实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灌注多启发少等弊端。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Medical Education,GMER)对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医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涵盖了临床技能和交流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多个领域。

PBL 教学法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全新模式,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 [1—2] 。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方法设计与实践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方法设计与实践

OCCUPATION2011 628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方法设计与实践文/陆玉莹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获得一项工作成果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是以具体的工作过程对专业的教学进行整体改革。

内科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按照教材的顺序阐述每个病的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整体性强,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同—个系统的疾病表现又大同小异,容易混淆。

学生学习起来费时费力,收效甚微。

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临床见习机会少,给内科学教学带来困难,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较为突出。

为解决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近两年我们在内科学教学中实施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根据卫生工作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层医疗岗位需求出发,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在内科学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临床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05级3+2临床专业大专阶段学生,实验组:05级1、2班,共120人。

对照组:05级3、4班共118人。

这些学生经过系统的中专阶段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对临床工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更便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2.方法(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临床工作过程的思维能力。

为培养学生临床工作过程的思维能力,我们进行了理论课课程改革。

例如,设定临床胸痛患者就诊工作情景:①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引起胸痛的疾病有哪些,总结出引起胸痛的疾病有以下几个方面:胸壁病变、肺及胸膜病变、纵膈及食管病变、心血管病变、横膈病变、精神因素及其他。

②展示该病例的主诉。

组织学生围绕着主诉及可以引起胸痛的疾病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医生对病人进行问诊。

并提醒学生注意问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医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向教学设计与实施

医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向教学设计与实施

问题导向教学以真实病例或模拟情境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
问题来学习医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02
跨学科整合
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问题导向教学通过
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问题,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知识整合。
03
适应医学模式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问题导
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等全面健康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其自主 学习能力。
批判性思维
通过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学会批判性地评价医学信息和 临床决策,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通常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在团队中协作解决问题 ,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
教师在问题导向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 角色,通过提供问题、引导讨论和给 予反馈,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和应用。
问题导向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 观能动性。
问题导向教学意义
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导向教学通过真实、有趣的 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THANK YOU
对问题导向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分享交流
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方式,与同行分享交流问题导向教学的 经验和教训。
持续改进
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问题导向教学设计,提高 教学效果和质量。
05

医学教育中的实践导向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的最佳实践和案例研究

医学教育中的实践导向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的最佳实践和案例研究

医学教育中的实践导向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的最佳实践和案例研究在医学教育的领域中,实践导向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是两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它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发展。

本文将探讨实践导向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的最佳实践和案例研究,以期为医学教育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实践导向教学的最佳实践和案例研究实践导向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践导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 案例研究:实践导向教学在临床技能训练中的应用在医学教育中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实践导向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皮肤科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临床案例,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诊断和治疗来解决问题。

这种实际操作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临床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

2. 最佳实践:实践导向教学与模拟病例结合除了真实的临床案例,模拟病例也是实践导向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模拟病例,教师可以创造出一种逼真的医疗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例如,在外科学习中,教师可以使用模拟病例来模拟手术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手术操作。

这种实践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手术操作流程,提高他们的手术技能。

二、问题导向学习的最佳实践和案例研究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导向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 案例研究:问题导向学习在诊断学习中的应用在医学教育中的诊断学习中,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内科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病例,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如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 最佳实践:问题导向学习与小组讨论结合除了个人学习,小组讨论也是问题导向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和学习。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61期285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教育·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史金莲,赵小刚(通讯作者)(重庆医科大学 附属永川医院,重庆 402160)0 引言实习是实习护士从学生转变为正式护士的过渡阶段,也是护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

实习工作是培养护士临床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1]。

消化内科患者病情多样,疾病复杂,消化内科带教一直是临床带教教师的挑战。

传统的带教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实践的一种简单教学方式,近年来,临床上不断寻找更为有效、创新的教学模式[2]。

本研究分析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实习的临床护士40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护士年龄在16-20岁,平均(18.36±1.09)岁,男2例,女18例;观察组护士年龄在17-21岁,平均(19.01±1.38)岁,男1例,女19例,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带教方法实习,包括集中授课、护理指导等;观察组护士接受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实习:①情景设置:创造与护士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相近的情景,旨在将实习护士带入到实际工作中。

②操作示范:由已入职的护士轮流亲自示范护理过程中所需的操作,严格无菌术要求。

③独立探索:情景操作示范结束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所接受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深化规范操作。

④确定目标: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思考后确定学习目标。

⑤协作学习:设立小组机制,每10人一组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间相互配合,培养实习护士团队精神以及合作能力。

⑥学习评价:实习结束时进行考核。

1.3 观察指标。

在学生出科前对学生进行考察,考察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满分为100分,同时采用问卷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实践(3篇)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实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本文将从问题导向教学实践的内涵、实施策略、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问题导向教学实践的内涵1. 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导向教学实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以问题为线索问题导向教学实践以问题为线索,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3. 以探究为手段问题导向教学实践强调探究性学习,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以评价为导向问题导向教学实践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三、问题导向教学实践的实施策略1. 设计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问题应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逻辑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4. 评价与反馈教师应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案例:教学科目:化学教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原理和特点;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和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
方法设计与实践】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获得一项工作成
果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是以具体的工作过程对专业的教学进行整体改革。

内科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按照教材的顺序阐述每个病的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整体性强,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同―个系统的疾病表现又大同小异,容易混淆。

学生学习起来费时费力,收效甚微。

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临床见习机会少,给内科学教学带来困难,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较为突出。

为解决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近两年我们在内科学教学中实施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充分
体现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根据卫生工作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层医疗岗位需求出发,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在内科学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临床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05级3+2临床专业大专阶段学生,实验组:05级1、2班,共120人。

对照组:05级3、4班共118人。

这些学生经过系统的中专阶段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对临床工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更便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2.方法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临床工作过程的思维能力。

为培养学生临床工作过程的思维能力,我们进行了理论课课程改革。

例如,设定临床胸痛患者就诊工作情景:①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引起胸痛的疾病有哪些,总结出引起胸痛的疾病有以下几个方面:胸壁病变、肺及胸膜病变、纵膈及食管病变、心血管病变、横膈病变、精神因素及其他。

②展示该病例的主诉。

组织学生围绕着主诉及可以引起胸痛的疾病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医生对病人进行问诊。

并提醒学生注意问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③展示该病例的现病史。

引导学生思考该病人应重点做哪些体格检查,然后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做体格检查的操作,由教师规范手法。

④展示体检后的病例,进一步启发学生.讨论该病例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

⑤展示辅助检查后的病例.分析其临床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鉴别、判断,得出临床诊断。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操作的能力,我们进行了实践课课程改革。

具体过程如下:①教师准备。

首先教师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及临床实际情况设计一简单的病例,其次要制订目标、要求、内容、评价方法等。

比如:教师设计出一患者急性中毒昏迷的病例。

②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设计要求、内容,提前2周布置学生设计学习内容。

学生6~8人为1个学习小组,设立组长负责,自行查找资料、设计临床情景。

教师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指导,如有专业理论理解上的偏差应予以纠正。

③实践课。

实践课场所设在实验室,学生依序按小组编写的剧本进行表演,比如上一病例学生展示的操作有:体格检查、洗胃、导泻、吸氧、静脉输液等。

教师负责组织、现场评价、并进行引导。

④课堂评价。

评价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

先学生自评,再由教师点评打分,教师和学生代表的综合评分为该小组的成绩,所得成绩占期末成绩的一定比例。

从以上案例来看,无论是专业理论课程还是实践类课程,都能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设计开发教学内容,这种方法理论联系实践,实践结合理论,比较便于组织实施和开展,也便于学生掌握接受各类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

二、教学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课堂设计应用得当,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以期考成绩(同试卷)进行对比总结(表2),实验组在优秀率、平均分和及格率上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P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