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舌管囊肿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甲状舌管囊肿演示课件

甲状舌管囊肿演示课件

04
检查方法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A
甲状舌管瘘
与甲状舌管囊肿相似,但瘘管与舌骨相连,可 通过瘘口排出囊液,形成瘘道。
甲状腺舌管囊肿
位于甲状腺与舌骨之间的囊肿,与甲状舌 管囊肿位置相近,但来源不同。
B
C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
好发于眉梢或颅骨骨缝处,表面皮肤可活动 ,基底常粘连固定,质软,不规则,呈园球 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
提供情感支持。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为家属提 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让家 属在面对患者疾病时能够保持积
极乐观的心态。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甲状舌管囊肿的基础研究
通过对甲状舌管囊肿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依据。
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谢谢聆听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甲状腺是由口底 向颈部伸展的甲状舌管下端发生的。 若甲状舌管退化不全,则在颈前正中 线上形成先天性囊肿。
流行病学特点
01
发病率
甲状舌管囊肿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低,但具体数据因地 区和人群差异而异。
02
发病年龄
甲状舌管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1~10岁的 儿童。
03
性别差异
男女均可发病,但男性略多于女性。
诊断依据
01
临床表现:患者通常表现为颈部中线 处的囊性肿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02
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等影像学 检查可显示囊肿的大小、形态和位置,
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03
06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等,以明 确囊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 系。

喉部解剖及常见疾病的CT

喉部解剖及常见疾病的CT

喉癌
喉癌
下 咽
下 咽 癌
同 前 患 者 半 年 后 复 查
声门型喉癌
声门上型喉癌
经声门喉癌
梨状窝癌
HYPOPHARYNX CA.
下咽部(喉咽部)
下 咽 癌 甲 状 腺 转 移
韦格纳,嗜酸性 (韦格氏肉芽肿)
WEGENERS GRANULOMA
6。声门下水平 喉腔从倒“V“字形的裂隙变为圆形, 由于喉旁间隙止于环状软骨上缘,因此声门下 的软骨 内面没有软组织影像。
因为室带、喉室和声带相距很近,只有在连续的薄层 扫描图像上 才能区别。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三维重组图 像最适宜于显示它们的解剖关系和形态。
喉 部 正 常
CT
表 现
喉 部 仿 真 内 窥 镜
喉癌的CT表现
良性肿瘤很少,大多恶性(鳞癌最多) 好发部位是声门区,其次声门上区和梨
状窝,声门下区最少 早期声带增厚,外形不规则,密度无改
变 中晚期:受累声带显著变形,见声带固
定,杓状软骨移位,且有软组织肿块, 并有骨破坏(喉软骨) 喉癌向喉旁间隙扩散,即向前向后向下 声门上区发生高颈部淋巴结转移
喉部解剖及常见疾病的CT诊断
二、正常解剖及影像表现
喉体与第 3~6 颈椎等高,其位置 随吞咽、发声和颈部运动而变动。
喉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 会厌软骨、勺状软骨、小角软骨和楔 状软骨。
喉软组织:舌甲膜—舌甲韧带、 舌骨会厌韧带、环气管韧带、勺状 会厌襞、室带、喉内肌等。
喉腔:自喉入口至环状软骨下 缘,以喉室为界分上下两部。
甲状腺病变
甲状腺舌骨囊肿 甲状腺肿
1、弥漫甲状腺肿
2、桥本氏甲状腺炎或称桥本氏病:病史重要

甲状舌管囊肿健康教育

甲状舌管囊肿健康教育

甲状舌管囊肿健康教育什么是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囊肿是一种口腔颈部疾病,主要发生于甲状舌管内。

甲状舌管是一个幼儿时期的舌下裂的残余结构,位于舌根附近,成人很少有残留。

囊肿形成主要是由于甲状舌管组织发育异常所致,囊肿内含有液体或半固体物质,体积大小不一,通常无症状。

甲状舌管囊肿的症状甲状舌管囊肿多数情况下无任何症状,偶尔可能会出现颈部局部隆起、吞咽不适等症状。

当囊肿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时,可能产生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一般情况下,囊肿并不需要治疗,如有症状或囊肿明显增大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如何预防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的发生和发展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预防方面难以做到绝对。

但是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降低罹患概率:1.饮食调节: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

2.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口腔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口腔问题,包括囊肿等病变。

3.合理使用嗓音:长时间大声喊叫、唱歌对嗓子造成刺激,可能导致甲状舌管囊肿发生。

如何处理甲状舌管囊肿一般情况下,甲状舌管囊肿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是观察囊肿的生长情况,如无不适可不做处理。

手术治疗适用于囊肿症状严重或囊肿明显增大的情况,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结语甲状舌管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颈部疾病,多数情况下是无症状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健康,定期口腔检查,合理使用嗓音,以降低罹患甲状舌管囊肿的风险。

如果发现有疑似囊肿的症状,请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做出正确的处理和治疗。

愿我们的口腔健康,身体健康!。

甲状舌管囊肿病历范文

甲状舌管囊肿病历范文

甲状舌管囊肿病历范文
主诉:发现颈前部肿物2月现病史:患者于2月前发现颈前部肿物,约鸡蛋大小,边界清,无局部疼痛、红肿、瘘管,无颈项部、手臂麻痹、疼痛,来我科就诊,颈部CT示颈前部中线区低密度灶,考虑甲状舌骨囊肿,建议手术治疗。

门诊拟“甲状舌管囊肿”收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输血及血制品使用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

个人史:原籍出生长大,无外地居住史;无疫区居住史,无疫水,疫源接触史;无吸烟,饮酒史;无放射性物质,粉尘,毒物接触史,否认冶游史。

月经婚育史:适龄结婚,爱人及子女均体健。

已绝经多年,无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

家族史:家族中无相关病史记载,否认患遗传病及传染病等病史。

查体辅查
查体:体温:36.5℃,呼吸:12次/分,脉搏72次/分,血压:126/79 mmHg。

一般情况可,颈部对称,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颈前部中线区可触及肿物,大小约2.0*2.0cm,边界尚清,质韧,无压痛,表面可见皮肤完整。

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

辅助检查:颈部CT示颈前部中线区低密度灶,考虑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腺左叶稍大,密度不均,建议进一步检查。

甲状舌管囊肿及瘘管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甲状舌管囊肿及瘘管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甲状舌管囊肿及瘘管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先天性甲状舌囊肿及瘘管又名颈前正中囊肿及瘘管,是在甲状腺发生过程中,甲状舌管未退化或未完全退化消失而产生的。

可发生于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

甲状舌瘘管的内瘘口位于舌盲孔,外瘘口在颈前正中线上或稍偏一侧。

囊肿位于舌骨下方时,连接囊肿和舌盲孔之间的瘘管可经舌骨前、舌骨内或舌骨后走行,以从舌骨后走行者多见。

甲状舌囊肿和瘘管是先天性疾病。

正常的甲状舌管位于舌骨前,直径为1~2mm,与舌骨前部紧密相连,无法分离。

它始于胚胎的第四周。

在原咽底壁中线相当于鳃弓的第2、3对平面上,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一条延伸到尾部的盲管,即甲状腺原基,称为甲状舌管。

甲状舌管沿颈部中线下降,直至未来气管前部,末端向两侧扩大,形成甲状腺左右侧叶。

正常情况下,到胚胎第6周,甲状舌管开始萎缩退化。

甲状舌管上部退化消失后,起始段开口仍有浅凹,称为盲孔。

如果甲状舌管因某种原因在第10周后没有消失或退化不完全,残留的管状结构部分由于上皮分泌物积累,可以在颈舌根到甲状腺的行程中形成囊肿,是甲状舌管囊肿可继发感染并形成瘘管,则为甲状舌管瘘。

瘘管有三种形式:完全瘘管,从盲孔到颈部皮肤。

内盲管,在盲孔开口。

外盲管在颈部皮肤上开口。

甲状舌囊肿多覆盖复层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或移动上皮。

囊液为粘液,感染后为脓液。

上皮下有甲状腺组织。

甲状舌瘘或囊肿X 碘油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

以下是甲状舌管囊肿和瘘管的症状:1.甲状舌管囊肿位于舌骨以上的较小囊肿可无症状,囊肿增大时才有舌内发胀、咽部异物感、发音不清,检查见舌根部有一圆形隆起。

位于舌骨以下、甲状舌骨膜之前的囊肿较为多见。

病人常无明显症状,检查可见颈前皮下有半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质韧有弹性,与皮肤无粘连,可随吞咽上下活动。

穿刺囊肿可抽出半透明或混浊、稀稠不一的液体。

2.甲状舌管瘘瘘管通常位于颈前中线或下巴与甲状软骨之间的一侧。

瘘管可有分泌物溢出,如有继发感染,则有脓液溢出。

甲状舌管囊肿的预防课件

甲状舌管囊肿的预防课件
甲状舌管囊肿的预防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介绍甲状舌管囊肿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甲状舌管囊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4. 甲状舌管囊肿的预防措施 5. 甲状舌管囊肿的治疗和预后
介绍甲状舌管囊肿的基本概念 和重要性
介绍甲状舌管囊肿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什么是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颈部其他囊肿、淋巴结炎和甲状腺肿等疾 病进行鉴别。
综合防措施
甲状舌管囊肿的预防措施
早期筛查
通过定期体检和超声波检查,早期发现和诊 断甲状舌管囊肿。
特别是在有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中,应进行 更频繁的筛查。
甲状舌管囊肿的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 动和避免环境污染,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戒烟限酒也有助于预防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的预防措施
早期干预
在发现甲状舌管囊肿后,及时进行治疗,如 手术切除,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彻底解 决问题。
甲状舌管囊肿的治疗和预后
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和诊 断
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甲状舌管囊肿通常表现为颈部中线的无痛性肿块 ,但在感染时可能出现红肿、疼痛和发热。
肿块可能随吞咽或舌头运动而移动。
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诊断方法
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波检查和CT扫描等影像学检 查可以确诊。
细针穿刺活检可以帮助排除恶性病变。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 作用。
甲状舌管囊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甲状舌管未闭合,形成囊肿,囊肿内可能含 有甲状腺组织。

(完整word版)甲状舌骨囊肿

(完整word版)甲状舌骨囊肿

甲状舌管囊【Thyroglossal cyst Thyroglossal cyst Q89.2 】【概述】『张志愿主编《口腔科学第五版》』胚胎至第6周时,甲状舌管自行消失, 在起始点处仅留一浅凹即舌盲孔。

如甲状舌管不消失时,则残存上皮分泌物聚积可形成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

『资料』甲状舌管囊肿和痿管是由甲状腺舌导管的残余上皮所发生。

甲状舌管囊肿常见于1-10岁儿童,亦见于成年人。

【病因】『资料』与甲状腺的发育过程有关。

【发病机制】甲状腺的发育开始于胚胎第4周,在咽底部第一、二鳃弓间形成甲状腺原基,然后经舌骨或紧贴舌骨前后,下降到颈部甲状软骨形成甲状腺的左右两叶。

下降过程中所形成的甲状舌导管,其内壁衬里有上皮细胞,在胚胎第管开始退6周导化,第10周全部消失,在口底的甲状腺原基部位则形成舌根的盲孔如导管不消失,可产生各种发育异常如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瘘和舌异化甲状腺等。

因此,甲状舌管囊肿是位于舌盲孔与甲状腺之间,即导管经过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常位于颈中线或其附近。

以发生在舌骨上或下部为最常见。

【临床表现】『张志愿主编《口腔科学第五版》』甲状舌管囊肿多见于1-10 岁的儿童,亦可见于成年人。

囊肿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为最常见。

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临床上常见者多如胡桃大,位于颈正中部位,有时微偏一侧。

质软,周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

位于舌骨以下的囊肿,舌骨体与囊肿之间可能扪得坚韧的索条与舌骨体粘连,故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移动。

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可根据其部位和随吞咽移动等而作出。

有时穿刺检查可抽出透明、微混浊的黄色稀薄或粘稠性液体。

对甲状舌管瘘还可行碘油造影以明确其瘘管行径。

『资料』甲状舌骨囊肿虽为先天性疾病,但不一定生后立即被发现,一般在6-12 岁发现,有时成年后才发现。

个别病人有癌变。

囊肿生长缓慢,呈球形,质软,边界清楚,大小不一,但以胡桃大小为多见,多无其他自觉症状。

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10例误诊分析

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10例误诊分析

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10例误诊分析甲状舌管囊肿是颈部最常见的胚胎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

在新生儿时期囊肿小的可无明显症状,因此,及易误诊。

我院于2007—2012年收治的10例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曾分别诊断为先天性喉喘鸣和新生儿肺炎。

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典型病例如下;1 临床资料典型病例1,男,出生19天,因反复喉喘鸣14天入院。

该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39周,剖宫产分娩,脐带绕颈1周,生后无窒息,出生时体重3700克,生后母乳喂养,出生后第5天出现张口呼吸,吐沫,喉喘鸣,有痰,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新生儿肺炎,。

给予吸氧及抗感染治疗7天未见明显好转出院,又因吃奶少,哺乳时有间歇,伴颜面青紫,再次入院治疗7天不见好转入我院。

入院时查体:T36.4℃,P130次/分,R50次/分,神志清,反应佳,呼吸急促,三凹征阳性,吸气性喉鸣,口周略发绀,双肺听诊未问及罗音,心音有力,心率140次/分,心律整齐,腹软不胀,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肌张力正常。

化验血常规;WBC13×109/L,N50%,L48%,分叶2%,RBC450×1012,PLT270×109/L,血钙及钾钠氯离子及肝肾功均无异常。

胸部X片正常.喉镜下可见舌根部一囊性肿物1.5×1.5cm2大小,白色,包膜完整。

颈部B超下可见;甲状舌骨上方可探及一液性暗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其内透声均匀。

颈部CT所见;颈前正中舌骨后方有圆型低密度区,边界清,周围有完整包膜。

诊断甲状舌管囊肿,治疗方法,耳鼻喉科于全麻下用喉息肉钳分次钳夹囊壁,将囊肿切除。

送检病理所见;碎组织0.3cm2一堆,镜下鳞状上皮下间质内可见扩张淋巴管,术后复查B超及 CT囊肿消失。

典型病例2,男,生后15天,因反复喉喘鸣7天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38周,剖宫产分娩,胎盘羊水及脐带无异常,生后无窒息,出生体重2600克,母乳喂养,吃奶少,吃奶有间歇,生后7天因喉喘鸣,呼吸急促,吐沫,曾于当地医院为先天喉喘鸣补充维生素D及葡萄糖酸钙并抗感染治疗1周不见好转入我院,入院查体;反应好,有喉喘鸣,面色正常,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不胀,肝脾不大,肌张力正常,血常规WBC15.0×109/L,N57%,L43%,HB160g/L,RBC430×10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状腺腺瘤:本病多表现为颈前区无痛性 肿块质软,边界较清楚,随吞咽活动但不 随伸舌活动,借助CT增强及放射性核素扫 描可鉴别。
鉴别诊断

其他颈部肿块:如甲状腺锥状叶、囊状水 瘤、脂肪瘤、皮脂腺囊肿、舌下囊肿、喉 含气囊肿和甲状旁腺囊肿等,多可据肿物 所在部位和性状做出鉴别。
甲状舌管囊肿的CT诊断
定义
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cyst)是指在胚 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不 消失而在颈部遗留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囊肿内常 有上皮分泌物聚积,囊肿可通过舌盲孔与口腔相 通,而继发感染囊肿可破溃形成甲状舌管瘘 (thyroglossal fistula)。甲状舌管囊肿是最常 见的颈部先天性肿物,占原发颈部肿物的40%, 占先天性颈部疼痛原因的70%。
CT表现
甲状舌管囊肿的CT特征为颈前边界清楚 的低密度光滑薄壁肿块,常呈圆形或椭圆 形,少数表现为不规则形。大小为0.5-6cm, 多数为1.5-3cm。囊内液体CT值10-18HU, CT值高反映蛋白含量高和伴有感染,囊肿 常不分叶,偶见分隔。
CT表现
囊内容物在CT增强时不强化,部分病 例囊壁强化,囊壁强化通常是合并感染所 致,但有部分病程较长的单纯性囊肿患者 增强扫描时囊壁可见轻度对比强化,考虑 强化原因为囊壁长期受囊内容物张力的压 迫导致囊壁增厚所致。
鉴别诊断

异位甲状腺:异位甲状腺与甲状舌管囊肿 均为甲状腺先天异常,二者在胚胎发育上 密切相关异位甲状腺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 孔的咽部,呈瘤状突起,表面紫蓝色,质 地柔软,边界清楚。放射性核素扫描是最 有效的鉴别方法。采用131I或99mTc扫描时, 可见异位甲状腺部位有核素浓聚或颈部无 甲状腺。
鉴别诊断
CT表现
文献报道甲状舌管囊肿发生癌 变的概率为0.7%,大部分为乳头状 癌,也有滤泡状癌、鳞癌等,CT表 现为囊内出现异常的肿块。
鉴别诊断

颏下慢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结核:表现为颏 下肿物,淋巴结核若破溃也可形成鉴别。
鉴别诊断
CT表现
CT诊断甲状舌管囊肿有较高的价值,CT 检查首先应确认肿块的位臵、形态、边界 及其与舌骨的关系,然后测定囊内容物和 囊壁平扫及增强后的CT值,观察内容物有 无强化,囊壁有无强化。甲状舌管囊肿位 于颈部中线或近中线区,在舌盲孔与甲状 腺之问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上下发生较多 。 舌骨下的囊肿通常包埋在邻近甲状软骨外 侧的肌肉内。
好发年龄及部位
甲状舌管囊肿以男性居多,好发于儿童 和青少年,约50%的病例发生于20岁之前, 绝大多数病人可见颈前肿物,可发生于颈 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 但以舌骨上、下部位为最常见,有时可偏 向一侧。
临床表现
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可伴有颈部胀痛吞 咽不适、咽部异物感等局部症状。 若囊肿 位于舌盲孔附近时,可使舌根部抬高,发 生吞咽、语言和呼吸功能障碍。合并感染 者可表现为痛性包块或脓肿,若已形成瘘 者,可见窦道,窦道中有黏液或脓性分泌 物流出。感染明显者可伴有发热、疲乏等 全身症状。
病因
正常的甲状舌管位于舌骨之前,管径1~2mm,与舌骨前 面紧密相连,不能分离。其发生始于胚胎第4周,在原始咽 底壁正中线相当于第2、3对鳃弓的平面上,上皮细胞增生, 形成一伸向尾侧的盲管即甲状腺原基,称甲状舌管。甲状 舌管沿颈部正中线下降,直至未来气管的前方,末端向两 侧膨大,形成甲状腺的左右两个侧叶。在正常情况下,到 胚胎第6周,甲状舌管开始萎缩退化。甲状舌管的上段退化 消失后,其起始段的开口仍残留一浅凹,称盲孔。如果由 于某种原因第10周后甲状舌管没有消失或退化不全,残留 管状结构部分因上皮分泌物积聚,可在颈前正中舌根至甲 状腺的行程内形成囊肿,是为甲状舌管囊肿,可继发感染 并形成瘘,则为甲状舌管瘘。瘘管有3种形态:完全性瘘管, 由盲孔直达颈部皮外;内盲管,开口于盲孔;外盲管,开 口于颈部皮肤。

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常表现为颏下肿 物,且也多位于颈部中线,但其多与皮肤 粘连,与甲状软骨关系不密切,不随吞咽 和伸舌活动。穿刺可抽出皮脂样物。前者 CT值多为水样密度,也可为负值。后者囊 内含有脂肪、毛发、毛囊等皮肤结构,CT 值常为负值。

第二腮裂囊 肿:多位于 颈动脉三角 区,肿物多 偏离中线, 与舌骨无关。 不随吞咽运 动。根据其 部位基本可 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