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自考复习资料 知识点总结
自考《大学语文》重点难点100点

《大学语文》一、《寡人之于国也》★★★1.孟轲,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方法,以比喻说理,运用排偶句。
4.《孟子》共7篇,认为是孟子与学生共同编著【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注释】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凶:发生灾难。
加:更。
曳:拖着。
兵:兵器。
走:跑,这里指逃跑。
直:仅,只。
是:此,这。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数(cù):细密。
罟(gǔ):网。
胜: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衣:yì穿彘(zhì):猪谨:谨慎从事庠(xíang)序:乡学名称申:重复悌:友爱兄弟颁:通“斑”然:这样不王者:不以仁政统治天下检:约束涂:通“途”莩(pǐao):饿死的人罪:归罪于岁:一年的农事收成斯:这样中心论点:“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思想主题:本文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自考大学语文重点分析课件复习资料

四、本文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 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 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 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 史讽谏当时君王。
五、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 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 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 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译: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 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 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 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 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 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 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 而失天下容易吗?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作者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 2、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 3、明确课文的文体,理清课文的写作手法
一、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 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的五 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 诗、词、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为隐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应当,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语气词
其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内容.docx

大学语文》主要复习掌握四部分内容:(一)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共52篇课文,议论文10篇,记叙文17篇,诗词18篇,小说7篇,四部分内容所选的课文篇目,一篇一篇地阅读掌握,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考生一定要加强对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过去《大学语文》考试中,考核考生对课文的内容是否记忆的试题较多。
1.《秋水》(节选)中说“仲尼语之以为博”,语小“仲尼”指的是A.伯夷B.孟子C.孔子D.老子[答案]C[解析]这是考核一名大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常识的试题。
没冇丝毫难度。
2.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提及他自己在德国的生活经历,用以说明的论题是A.抱定宗RB.端正学风C.砥砺徳行D.敬爱师友[答案]D[解析]这是典型的考核是否阅读教材的试题。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Z演说》共阐发“三事”: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阅读课文掌握阐发三事具体论述的内容。
余在徳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3.下列著作中,作者为韩愈的是A.《壮悔堂文集》B.《昌黎先生集》C.《震川先生集》D.《樊川集》[答案]B[解析]课文中作者介绍的内容也是需要认真阅读掌握的知识内容。
尤其是作家的主要代表作更需要掌握。
《壮悔堂文集》:侯方域;《震川先牛集》:归有光;《樊川集》:杜牧;韩愈自称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4.《先妣事略》一文中,“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的人物是A.外祖B.周孺人C.大姊D.老妪[答案]B[解析]这是典型考核考生是否阅读课文的试题。
先妣是周揣人;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5.杜甫《秋兴八首》的创作地点是A.夔州B.长安C.巩县D.成都[答案]A[解析]掌握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这首诗,掌握时代背景。
6.《长恨歌》中“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Z遍”的主角是A.杨贵妃B.董双成C.梨园弟了D.临邛道士[答案]D[解析]典型考核考生是否阅读课文的极简单的试题。
自考大专语文知识点总结(一)

自考大专语文知识点总结(一)自考大专语文知识点总结前言自考大专语文考试是考生获得大专学历的重要考试之一,掌握语文知识点对于顺利通过考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自考大专语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正文1.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基本功:字词、句读、文本的理解与解译等。
•文言文常见句式:比喻、疑问、反问、排比、对偶、夸张等。
•文言文修辞手法:夸张、对偶、比喻、排比等。
•文言文中的虚词:的、地、得、之等。
•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解译文言文的关键信息。
2. 现代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技巧:理解、解译现代文的关键信息。
•现代文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描述性、叙事性、议论性等。
•现代文写作技巧: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简练等。
3. 修辞手法•比喻:通过比较揭示事物特点。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以人性化的特点。
•对偶:通过对比呈现事物特点。
•夸张:夸大事物的程度或特点。
•排比:用同样结构的短语或句子并列起来。
•问答法:通过问答的方式陈述观点或思路。
4. 作文写作技巧•议论文写作:明确立意、论点明确、论证充分。
•描写性作文:注意细节描写、感官描述、氛围烘托。
•叙事性作文:时间顺序、事件连贯、人物形象。
•应用文写作:格式规范、内容全面、语言简明。
结尾以上是针对自考大专语文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务必多加练习,掌握好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于实际考试中。
祝愿大家顺利通过自考大专语文考试,实现自己的学历目标!。
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

自考《大学语文》课程重点笔记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
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章节考点汇总

本章考点归纳:古文5篇现代文4篇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26)
凶:
【正确答案:灾凶,此指饥荒】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1.
2.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26)
【正确答案:满】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
内:
【正确答案:通“纳”,接纳】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重点,参考精讲课件)如:
例题
【正确答案:C】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1)【正确答案:D】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3.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2)【正确答案:A】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方法:例证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36)
例题(1804,36)【正确答案:】。
2023年自考大学语文重点归纳

自考-大学语文-《自考通》归总《寡人之于国也》1.简述孟子这个人以及《孟子》旳作者?答: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旳民本思想。
2.本人旳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文章体现了孟子旳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旳不平等。
3.加点字解释——①领国之民不加少加:愈加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③直步百步耳直:只④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⑥王无罪岁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旳收成斯:这样⑦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旳教育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4.本文所体现旳孟子王道政治旳重要内容是什么?答:⑴反对霸政,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⑵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再施以礼仪道德教育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旳?答:以“民不加多”、“民怎样加多”为线索。
6.简述本文旳内容构造?答:⑴提出“民不加多”旳疑问。
⑵分析“民不加多”旳原因——梁惠王旳治国措施跟邻国没有本质区别⑶论述使“民加多”旳初步措施、主线措施和应持旳对旳态度7.简述孟子实行王道旳措施有哪些?答:⑴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⑵主线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旳比方来阐明什么问题?答:阐明梁惠王旳治国措施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9.文章中所用旳比方“涂有饿莩”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是刀杀”都阐明了什么?答:阐明了不顾百姓旳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旳谬论。
10.本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材木不可胜用也”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无饥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排比。
11.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旳说理措施表目前什么地方?答: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旳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旳详细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旳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知识点汇总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知识点汇总自考《高校语文》考前学问点汇总1《秋夜》本课主要考核点:胡适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谈论中抒情的特点;文章通过引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的方法,文中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文章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的特点,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指出其中所采纳的修辞手法。
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
文章抒写了对徐志摩因失事而遇难的无限悲哀之情,主要赞扬了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抱负及其为这一抱负而挣扎、奋斗的精神。
在学习时,应留意把握好本文的以下重点内容,到达综合应用的力量。
1、段落层次划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抒写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哀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其次部分,包括第6至14自然段,赞扬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所患病的不公正的责难进行辩解。
第三部分,包括第15至19自然段,赞扬志摩在逆境中坚持崇高抱负,连续热忱唱歌的坚韧精神。
第四部分,包括第20至23自然段,呼应文章开篇抒发的哀伤、尊敬之情,以志摩精神永存收束全文——“他投的影子会永久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久存在。
2、写作特色(1)在谈论中抒情写人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文章除了第一、四两个部分的追悼性文字是直接抒情以外,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通过谈论来抒情、写人。
一方面,在立论中抒发对志摩的尊敬之情;另一方面,又在驳论中抒发对志摩不幸遭际的理解之情。
文章在谈论中抒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到达了理真且情浓的艺术境界。
(2)运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
本文的典型论据,主要就是三封信。
一封是志摩写给妻子的信,直接证明白他离婚和再婚正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抱负。
其次封信是梁启超写给志摩的信,通过梁表现出来的随俗沉浮的人生看法,从反面证明志摩为“美与爱与自由”苦苦奋斗的人生观。
第三封信是志摩写给梁启超的回信,直接说明志摩决不随俗沉浮,愿为抱负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