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船逐疫"傩俗初探 - 中国傩文化
东方傩文化概论pdf

东方傩文化概论傩,源于中国,历经数千年的积淀,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傩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更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傩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傩文化起源于远古的巫觋祭祀活动,是古代先民为驱邪避疫、祈福禳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仪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傩文化逐渐融入了民间信仰、神话传说、艺术表现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二、傩面具的艺术特色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标志,其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面具形象,展现了人们对于神灵、鬼怪的想象与描绘。
在傩面具的创作中,艺术家们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如夸张、变形、象征等,使得面具形象栩栩如生,寓意深远。
三、傩戏与民间舞蹈傩戏和民间舞蹈是傩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傩戏的表演中,演员们身着面具,通过舞蹈、歌唱等形式,演绎着一个个关于神灵、鬼怪的传奇故事。
这些表演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四、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让傩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普及、学术研究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傩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创新傩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五、傩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傩文化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许多国外的学者和艺术家纷纷来到中国,研究和欣赏傩文化。
傩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于其活态传承的力量。
这使得傩文化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也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认同做出了贡献。
六、傩文化的未来展望面对未来,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充满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傩文化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对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永续流传。
多民族视角下的中国傩文化

㊀㊀㊀Ң傩戏专题(学术主持人:刘祯)学术主持人语:2019年11月23日-24日ꎬ北京东岳庙与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在北京隆重推出第三届东岳论坛ꎬ共同探讨道教与傩戏的文化共生与交融这一主题ꎮ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ꎬ北京是道教传播最早地区之一ꎬ北京东岳庙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ꎬ在北京道教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ꎮ 东岳论坛 旨在搭建一个交流研讨平台ꎬ汇集众家ꎬ集思广益ꎬ开坛论道ꎬ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ꎬ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发展ꎬ进一步推动落实道教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中国化的实践ꎮ傩文化傩戏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ꎬ之所以有这样长久的生命力ꎬ历经社会变迁㊁动荡㊁纷争和时代发展ꎬ能够保持一种稳定性㊁传承和沿袭传统ꎬ在于它扎根于民间㊁大众ꎬ这个 根 ꎬ不仅是土壤环境的ꎬ更是精神信仰和思想心灵的ꎬ是与民间淳朴㊁地道的神灵信仰㊁宗教观念分不开的ꎮ人们扎根于土地ꎬ祖祖辈辈与土地有着难解难分的感情维系ꎬ他们热爱土地ꎬ也敬畏自然ꎮ祭祀成为他们最庄重和神圣的表达ꎮ在民间ꎬ儒㊁释㊁道三教合一ꎬ人们对宗教并没有那么清晰的概念和定义ꎬ往往处于比较现实和功利的需求ꎬ为我所用ꎬ各种宗教和祭祀处于混融状态ꎮ傩与宗教㊁与道教的关系密切这一点不容置疑ꎬ所以ꎬ探讨两者之间的共生与交融成为这次研讨会的共同话语ꎬ学者们来自于两个领域ꎬ往常甚少交结ꎬ而这次道教界与傩戏傩文化界走到了一起ꎬ在 东岳论坛 上论道话傩ꎬ互相交流ꎬ砥砺切磋ꎬ内容包括道教神祇对傩神体系的构建㊁傩戏对道教世俗化的传播㊁东岳文化㊁道教科仪对傩戏的影响㊁道教与傩戏的关系及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㊁道教与傩戏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广泛议题ꎬ结出丰硕的成果ꎮ我们从中编选两期 傩戏研究 专栏ꎬ以飨专家读者ꎮ收稿日期:2019-12-2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16ZD02)ꎮ作者简介:李祥林ꎬ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ꎬ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ꎬ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ꎬ研究方向:戏剧学与文艺美学㊁民俗学与文化文类学研究ꎮ多民族视角下的中国傩文化李祥林(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ꎬ四川成都㊀610065)摘㊀要:立足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ꎬ傩文化具有跨区域㊁多民族分布的特点ꎬ傩在纵向历史传承和横向社会流布中杂糅口头文学㊁民间艺术㊁世俗信仰㊁伦理教化㊁精神娱乐等ꎬ成为错综复杂的审美综合体ꎮ关键词:傩文化ꎻ中华美学ꎻ多元一体ꎻ一体多元中图分类号:J82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444X(2020)02-0018-09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0.02.003810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㊀第34卷㊀总第116期㊀2020年第2期㊀㊀㊀AStudyonChineseNuoCulturefromaMultinationalPerspectiveLIXianglin(ResearchInstituteofChineseFolkCultureꎬSichuanUniversityꎬChengduꎬSichuan610065)Abstract:RootedinthebasinsofYellowRiverandtheYangtzeRiverꎬthedistributionofNuocultureisfeaturedastrans-regionalandmulti-eth ̄nicbecauseNuohasevolvedasanintricateaestheticcomplexblendingoralliteratureꎬfolkartꎬsecularbeliefꎬethicaleducationandspiritualen ̄tertainmentinthehistoricalinheritanceverticallyandsocialdistributionhorizontally.Keywords:NuocultureꎻChineseaestheticsꎻpluralisticintegrationꎻintegrateddiversity㊀㊀作为扎根民俗土壤的审美事象ꎬ 傩 在中国源远流长ꎬ其分布具有跨地域和跨族群的广泛性ꎮ 傩 之本义ꎬ按古书解释指 击鼓大呼似见鬼而逐之 («说文通训定声»)ꎬ其属于人类祛邪纳吉求平安的巫仪活动ꎬ老早就见于文字书写的中华史ꎮ积淀深厚的中国傩文化包含着有关本土审美及艺术的丰富信息ꎮ当年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就曾从 有意味的形式 切入讨论远古彩陶的 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 并追溯 青铜饕餮 的 狞厉的美 [1]ꎬ所论给人启迪ꎮ不过ꎬ其关注重心在文物ꎬ至于活态的田野事象尚未被纳入视野ꎮ事实上ꎬ古往今来ꎬ由傩歌㊁傩乐㊁傩舞㊁傩戏㊁傩文学㊁傩美术等组成的本土傩文化体系ꎬ其身影不单单见于历史及文献ꎬ更存活在民间并显形为现实ꎬ庞杂丰富ꎬ缤纷多彩ꎬ是研究中华审美文化不应忽视的①ꎮ立足审美人类学ꎬ从跨地域㊁跨族群视角切入ꎬ追溯历史ꎬ观照现实ꎬ结合起源㊁流布㊁习俗就傩文化进行考察和论述ꎬ有助于我们从底层的㊁民间的㊁世俗的非主流层面加深对既多元一体又一体多元的中华美学及艺术的把握和认识ꎮ一着眼黄河流域中原大地ꎬ 傩 起源古老并跟先民的原始信仰有关ꎬ至殷商有了成套的巫术仪礼ꎬ用来驱鬼逐疫㊁祓除不祥ꎬ周代称为 傩 并载之入文献ꎬ如«周礼»中 帅百隶而时傩 的 方相氏 ꎮ先秦时期ꎬ既有行于宫廷的 大傩 ꎬ也有见于民间的 乡人傩 ꎮ«礼记 月令»: 季冬之月 天子居玄堂右个ꎬ乘玄路ꎬ驾铁骊ꎬ载玄旗ꎬ衣黑衣ꎬ服玄玉ꎬ食黍与彘ꎬ其器闳以奄ꎬ命有司大傩ꎬ旁磔ꎬ出土牛以送寒气ꎮ 陈澔释曰: 季春惟国家之傩ꎬ仲秋惟天子之傩ꎬ此则下及庶人ꎬ又以阴气极盛ꎬ故云大傩也ꎮ («礼记集说»)儒门«论语 乡党»亦有孔子观看 乡人傩 的记载: 乡人傩ꎬ朝服而立于阼阶 ꎮ汉代大傩ꎬ见于«后汉书 礼仪志»ꎮ行傩的核心人物ꎬ即是巫师或祭司性质的 方相氏 ꎬ他身披熊皮ꎬ头戴四目金面具ꎬ一手执戈ꎬ一手扬盾ꎬ率领戴着面具㊁披毛顶角的 十二兽 (或称 十二神 )及一百二十 侲子 (侲子即童子ꎬ由少儿扮演ꎬ古时特指驱鬼所用者)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ꎬ唱颂着充满巫术气息的祭歌ꎬ以驱逐 疫鬼 ㊁清洁厅堂㊁保佑平安ꎮ此外ꎬ当此仪式在丧葬中使用时ꎬ旨在驱逐墓圹内的恶鬼ꎬ防止其侵害死者ꎬ其用意跟保护生者并无二致ꎮ傩仪中这位通神驱鬼的 方相氏 ꎬ正是经过由人而神的仪式化角色扮演来实现人神或人鬼之间交往的ꎮ在此ꎬ从原始信仰角度可见古老的巫术ꎬ从原始艺术角度可见舞乃至戏的元素ꎮ所以ꎬ后世有 戏曲肇自古之乡傩 (董康«曲海总目提要 序»)㊁ 后世戏剧ꎬ当自巫㊁优二者出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之说法ꎮ常任侠视 大傩 为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戏剧 之一ꎬ 是一种驱祟的神舞 ꎬ据他考证ꎬ 舞 巫 無 三字在甲骨文相通ꎮ[2]日本学者白川静释 舞 ꎬ亦指出其与 無 通ꎬ后者 形似舞蹈者 ꎬ而 無 本指所谓 無雩 的求雨仪式 ꎬ对此类仪式的记载多见于甲骨文ꎻ后来 無 专门用来表示有无的 無 后ꎬ才加上 表示双脚的 舛 (双脚张开之形)构成了 舞 ꎬ用来表示跳舞㊁舞蹈 ꎮ[3]陈梦家进而释曰: 巫之所事乃舞号以降神求雨ꎬ名其舞者曰巫ꎬ名其动作曰舞ꎬ名其求雨之祭祀行为曰雩ꎮ [4]汉语中 舞 与 巫 古音相同ꎬ按照«说文»ꎬ后者要义在于 以舞降神 像人两褎舞形 ꎮ甲骨文中ꎬ 巫 之写法有十字形的ꎻ金文ꎬ亦承此而来ꎮ有论者推测: 巫 字一旦旋而舞之ꎬ也就成了 卍 字ꎮ所以ꎬ古时候的 卍 字并不像许多人解释得那样复910①关于傩戏ꎬ拙著«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六章第三节 傩的价值发现 有专题论述ꎬ可供读者参阅ꎮ此处转换角度从多民族出发在文化融合语境中就中国傩事象进行考察ꎮ㊀㊀㊀多民族视角下的中国傩文化李祥林杂ꎬ它的本意就是巫师的屈足之舞ꎮ巫师在求雨的舞蹈中只屈一足ꎬ但在其他祭祀舞蹈中则屈两足ꎬ 卍 字形象地表达了巫的跛足之状ꎮ ①巫傩仪式中这跛足之舞ꎬ又涉及后来人们常说的 禹步 ꎮ傩舞即傩仪中的舞蹈ꎬ傩戏是在此基础上融入故事情节和人物扮演后发展出的戏剧样式ꎮ傩文化对中华戏曲艺术影响甚深ꎬ如黄梅戏曲调有 傩神调 ㊁蜀地民间灯戏有 端公调 等ꎮ戏曲划分生㊁旦㊁净㊁丑的行当ꎬ着眼艺术发生ꎬ有学者推论 丑脚源于最早的傩神方相氏 [5]ꎻ巴蜀傩戏中ꎬ人物角色亦有戴无下巴面具表演的 傩傩 (倮倮)ꎮ总而言之ꎬ 图腾歌舞㊁巫术礼仪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和符号生产 [6]ꎬ这正是我们研究中华美学与艺术之所以关注傩仪㊁傩俗的缘由所在ꎮ黄河㊁长江ꎬ一北一南ꎬ横跨神州大地ꎬ是养育中华文化的两条母亲河ꎮ长期以来ꎬ由于种种原因ꎬ考古方面对后者的认识迟于前者ꎮ随着后者的面纱揭开ꎬ 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是长江中下游)㊁太湖流域㊁华南地区独立的原始文化体系的发现ꎬ早先的中华民族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文化一元论观点ꎬ不得不被新冒出来的大量的客观事实所突破了ꎬ人们不得不重新更正自己的观点ꎬ承认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ꎬ是丰富多彩的多元论而不是单一的一元论 ②ꎮ面具是傩的显著特征ꎬ与古书记载的方相氏戴面具驱傩相印证ꎬ从美术考古看ꎬ陕西省城固县曾发掘出殷商青铜人形面具23件ꎬ或椭圆或圆形ꎬ有的形象凶恶ꎬ 两耳直立ꎬ悬鼻凸起ꎬ透雕獠牙 (如此描述不由使人想起傩堂戏中的山王像)③ꎬ大小接近人面ꎬ可以戴在脸上ꎮ2018年8月ꎬ这批面具曾入川展出于成都博物馆ꎮ城固㊁洋县属陕西汉中所辖ꎬ地处汉水上游ꎬ其作为中原以外集中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区域之一ꎬ向来受到学界关注ꎮ汉水属长江支流ꎬ而在长江流域ꎬ上游的三星堆㊁营盘山等遗址不乏美术考古方面可留意的东西ꎬ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今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探究中呼声尤高ꎬ其给我们从审美发生层面认识傩的面具文化也提供了重要信息ꎮ人们通常根据先秦文献来梳理中国傩文化脉络ꎬ且主要是立足黄河流域中原视角ꎬ但也有人不囿于此而把目光投向长江流域ꎬ借助美术考古成果探视傩面具由来ꎬ指出: 关于古傩的逐疫之风ꎬ学者们根据甲骨文及«周礼»«礼记»等文献ꎬ一般只追溯到商周的宫廷傩祭ꎮ至于商周宫廷傩祭是何时何地传入的ꎬ就不得而知了ꎮ或以为滥觞于黄帝时代ꎬ孕育于黄河流域ꎬ形成于中原一带ꎬ却又仅凭传说予以推测ꎬ并无任何确据ꎮ其实ꎬ只要把考察古傩的目光从仅有的几条文献ꎬ移向丰富的文物尤其是近年出土的文物ꎬ并从大量的文物中仔细地寻找㊁鉴别古傩的遗迹ꎬ眼前就会不禁豁然一亮ꎬ原来中国的古傩早在距今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诞生哩!一大批从良渚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所刻的神人兽面图像即 饕餮纹 就是确凿的证据ꎬ因为这种神人和兽面的合体图像就是最早傩面具的图案ꎬ傩的最早扮演者方相氏就是套戴刻有这种 饕餮纹 的傩面具表演的ꎮ 良渚遗址曾有多次发掘ꎬ以1986年这次规模最大ꎬ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在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发掘了一处大型墓地ꎬ从11座大墓中出土随葬品1200件ꎬ其中有玉器1100馀件ꎬ而作为法器的玉琮有21件ꎬ几乎都刻有 饕餮纹 ꎮ此乃神人与兽面的合体图像ꎬ上部为神人ꎬ下部为兽面ꎬ神人与兽面各有一双大眼睛(合而观之ꎬ恰好是 四目 ꎬ为先秦文献记载的方相氏的 四目 提供了实物佐证ꎬ而玉器上人兽合体的方形脸面又让人不由推想到黄金四目的 方相 名称来历是否与之有关④)ꎬ均为对称的同心圆ꎬ形如020①②③④«异体同音字与巫师的跛足之舞»ꎬ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f887a00102f5tj.htmlꎬ2013/12/17ꎮ冯其庸«试释良渚文化玉器上神人兽面图形的内涵及演变 一个持续五千年的文化现象»ꎬ载«中国文化»1991年第2期ꎮ该文谈到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时还写道: 现在有多位学者指出ꎬ良渚玉器的琮ꎬ在殷墟已有发现ꎬ1976年妇好墓就出土了十四件ꎮ大家知道ꎬ琮是良渚玉器中特有的ꎬ在此之前ꎬ良渚文化以外的地区没有出土过琮ꎮ殷墟遗址居然有琮出土ꎬ这说明良渚文化玉器的琮ꎬ已被吸收入殷商文化中了ꎬ不仅如此ꎬ更重要也更普遍的是ꎬ良渚玉器上的兽面纹饰ꎬ已经普遍地被用到殷商的青铜器上了ꎮ而且由商而周而春秋战国ꎬ而秦㊁汉㊁唐㊁宋以至于今天ꎬ这种兽面纹饰的图案ꎬ依然在普遍流传ꎮ唐金裕ꎬ王寿芝ꎬ郭长江«陕西省城固县出土殷商铜器整理简报»ꎬ载«考古»1980年第3期ꎮ此外ꎬ该报告由此出发还就汉中与中原的关系作了分析ꎬ有如下推断: 殷商时ꎬ殷人疆域已达陕南地区ꎮ当时ꎬ汉中应属羌地ꎬ是羌方一个部族ꎬ是殷代异族方国之一ꎮ 这番论析ꎬ亦有助于我们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以汉中略阳㊁宁强等为主要区域的陕南端公戏ꎮ或以为ꎬ 神像头部的这种形态ꎬ实际时巫师戴面具的真实记录 ꎬ而 良渚神像头部所戴面具ꎬ是由方而呈尖顶状的羽冠和具有 方相 的脸行组合而成 ꎬ以 方形 脸面为特征的 神像既不是普通人ꎬ也不是某种兽ꎬ而是良渚文化时期巫师的形象 (黄殿祺«中国戏曲脸谱»第21㊁36页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ꎮ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㊀第34卷㊀总第116期㊀2020年第2期㊀㊀㊀太阳ꎻ神人与兽面均刻在展翅的飞鸟身上ꎬ飞鸟的头㊁身㊁翼均变形夸张ꎮ这太阳和飞鸟以及整个兽面应是良渚人崇拜的图腾ꎬ奇异的造型充溢着神秘的审美光辉ꎮ 从整个神人兽面的造型尤其是两对突出的大眼来看ꎬ已和至今尚在民间流传的方相氏傩面具的形象相去无几ꎮ这就活生生地证实ꎬ早在四千年前ꎬ良渚人确实已在古越大地首创了傩祭和傩面具ꎬ古越是中国傩戏的发源地ꎮ 也就是说ꎬ远在前述先秦文献及实物之前ꎬ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的良渚先民便 首创了傩祭及傩祭时所用的饕餮纹傩面具 ①ꎮ在过去时代的帝国叙事中ꎬ相对于位居天下之 中 的中原王朝ꎬ吴越是正统眼中的周边 蛮夷 之地ꎮ尽管从静态的傩面纹样到动态的行傩活动ꎬ其中关联还有诸多环节需要更具体的论证㊁打通ꎬ但此论立足于文字产生前的实物图像并结合古史传说ꎬ通过追溯傩面具纹样的原始发生而在流行说法之外提出别说ꎬ为我们转换视角把握中国傩文化源头提供了新认识ꎮ作为中外文化交通要道ꎬ 丝绸之路 串联着丰富的多民族文化遗产ꎬ古老的 傩 俗也见于敦煌文献ꎮ1899年ꎬ敦煌发现了藏经洞ꎬ清理出大量古代遗卷ꎬ其中涉及傩事的有二:«还京乐»和«儿郎伟»ꎮ这些文献ꎬ记录了唐宋时期西北边陲多姿多彩的傩事活动ꎬ如«儿郎伟»之«驱傩词»有17个卷子36首ꎬ属于傩仪唱词ꎬ可分为四类:一是都督府和州县官府傩ꎻ二是归义军和州县地方军队傩ꎻ三是百姓傩ꎬ有社区傩和丐傩(以傩之名义行乞者)之分ꎻ四是寺庙傩ꎬ包括佛寺傩以及从波斯迁来的祆教徒傩队②ꎮ祆教又称拜火教ꎬ是西域粟特人信奉的宗教ꎮ敦煌地区老早便有粟特居民ꎬ他们长于经商ꎬ活跃在丝绸之路上ꎮ«驱傩儿郎伟»第二首或为信奉祆教的粟特傩队所唱傩歌ꎬ词云: 今夜驱傩队仗ꎬ部领安城大祆ꎮ以次三危圣者ꎬ搜罗内外戈鋋ꎬ趁却旧年精魅ꎬ迎取蓬莱七贤ꎮ屏(并)及南山四皓ꎬ今秋(祆)五色红莲ꎮ从此敦煌无事ꎬ城煌(隍)千秋万年ꎮ 浩浩荡荡的行傩方阵中ꎬ这支粟特傩队由 安城大祆 率领ꎬ 安城 是入华的粟特人所建城堡(距敦煌城不远ꎬ粟特人多安姓)ꎬ城内有祆庙ꎮ歌词表明ꎬ 敦煌岁暮驱傩的风习ꎬ也影响了祆教信徒ꎬ他们同样组织了驱傩队加入当地驱傩活动 ꎮ[7]«敦煌廿咏»中有一首«安城祆咏»ꎬ诗曰: 版筑安城曰ꎬ神祠与此兴ꎮ一州祈景祚ꎬ万类仰休徵ꎮ萍藻采无乏ꎬ精灵若有凭ꎮ更看雩祭处ꎬ朝夕酒如渑ꎮ 敦煌属干旱地区ꎬ 雩祭 是中国古代以舞求雨的祭祀ꎬ由来已久ꎬ«周礼 春官 宗伯下»: 司巫ꎬ掌群巫之政令ꎬ若国大旱ꎬ则帅巫而舞雩ꎮ 从«安城祆咏»结句看ꎬ敦煌地区的粟特人举行 雩祭 当有自家特色③ꎮ检视敦煌文献ꎬ唐宋以来进入傩神行列的钟馗也是民间信仰的大神ꎬ 在敦煌写本中ꎬ伯三五五二㊁伯四九七六㊁斯二〇五五诸卷中都提到 ꎬ[8]如斯二五五«除夕钟馗驱傩文»描绘其形象 钢头银额 身着豹皮 ㊁有熊罴的硬爪㊁全身以朱砂染红㊁ 亲主岁领十万 捉取江游浪鬼 ꎬ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上古时期那位 黄金四目ꎬ蒙熊皮ꎬ玄衣朱裳㊁执戈扬盾 驱傩的方相氏ꎮ着眼地域分布ꎬ中国傩可划分为六大文化圈:北方萨满文化圈㊁中原傩文化圈㊁巴楚巫文化圈㊁百越巫文化圈㊁青藏苯佛文化圈㊁西域傩文化圈ꎻ[9]各大地域文化圈内又可有更细致的子系统划分ꎬ如敦煌傩㊁辰州傩等ꎮ总之ꎬ神奇的 傩 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ꎬ有多样化仪式性艺术呈现ꎬ衍生出林林总总的审美形态ꎬ如根据服务对象㊁演出对象以及演出场所亦可划分 民间傩 宫廷傩 军傩 和 寺院傩 等类型[10]ꎬ其中民间傩又包括社傩㊁族傩㊁愿傩㊁游傩等ꎮ着眼人文地理和性质功用的分类ꎬ有助于我们从整体㊁多元的视角把握与中华艺术㊁审美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傩文化ꎮ二纵观中华审美文化史ꎬ傩俗从宫廷到民间长久流传ꎮ民间的傩仪及傩神ꎬ从«荆楚岁时记»中 村人并击细腰鼓ꎬ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的记载可见其世俗表演性ꎬ且具有多神杂糅特征(行傩的主角不仅仅是方相氏)ꎮ北朝宫廷大傩用侲子二百四十人(«隋书 礼仪志»)ꎬ唐朝宫廷驱傩用 侲子五百ꎬ小儿为之ꎬ衣朱褶素襦ꎬ戴面具 («乐府杂录»)ꎮ及至北宋ꎬ宫120①②③徐宏图«傩戏的起源㊁流向及其在浙江的遗踪 吴越傩戏文化初探»ꎬ载«中华戏曲»1996年第1期(该文又被收入«祭祀与戏剧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30年论文选»ꎬ学苑出版社2018年版)ꎮ对此观点ꎬ有学者响应并指出把中华傩的起源仅仅锁定在黄河流域实乃 历史的误会 ꎬ而 寻本溯源ꎬ巫傩的起源不是单元而是多元 (曲六乙« 三块瓦 集»第223页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ꎮ«敦煌傩歌<还京乐>与<儿郎伟>»ꎬhttp://www.ebaifo.com/fojiao-511486.htmlꎮ信奉祆教的粟特人求雨是用酒祭雨神 得悉神 ꎬ«安城祆咏»末联所言应涉及的是此俗ꎮ有学者曾将天水出土的隋画像石中胡人祆祭场面与此诗对比考析(姜伯康«天水隋石屏风墓画像石胡人 酒如渑 祆祭画像石图像研究»ꎬ载«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ꎬ可供读者参阅ꎮ㊀㊀㊀多民族视角下的中国傩文化李祥林廷傩舞中已不见方相氏㊁十二兽㊁侲子等ꎬ人物角色在发生演变ꎬ出现了由教坊伶人或贫丐者装扮的将军㊁门神㊁判官㊁钟馗㊁小妹㊁城隍㊁土地㊁灶君㊁六丁㊁六甲等 驱傩 人物(见«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ꎬ敲锣打鼓沿街而行ꎬ有了更多戏剧扮演色彩ꎻ从角色搭配来看ꎬ其表演可能已赋予一定的情节ꎬ并且呈现出大众狂欢气息ꎬ朝着娱人方向发展ꎮ始于驱邪禳灾的傩仪ꎬ随着岁月推移ꎬ演变为迎神赛会的大众娱乐性节庆活动ꎮ结合民俗生活ꎬ从信仰习俗看ꎬ 傩 是一种以禳鬼和酬神为基本内容ꎬ以假面模拟表演(歌舞或戏剧)为主要形式的巫术活动 ꎬ据调查ꎬ 在我国有一个很大的傩文化分布区ꎬ它东起苏㊁皖㊁赣ꎬ中经两湖两广ꎬ西至川㊁黔㊁滇三省ꎬ其中心为贵州和川㊁黔㊁湘交界地带ꎮ此外ꎬ它在北方的陕㊁晋㊁冀和内蒙也有少量遗存 [11]ꎬ分布广而形态杂ꎮ在多民族中国ꎬ着眼族际交流与文化互动ꎬ 傩 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容他性ꎮ从多民族看傩戏形态及内容ꎬ既有同一种傩戏由多民族演出ꎬ也有同一种傩戏含多民族元素ꎻ从多民族看傩戏信仰及民俗ꎬ既有道教㊁佛门等多元化宗教神灵杂糅ꎬ也有汉族与其他民族神灵杂糅①ꎮ譬如ꎬ 据调查ꎬ在土家族中间ꎬ治病㊁消灾㊁求子㊁保寿都要请土老师施法 ꎬ这些土老师在唱念咒语颂词时 把歌㊁舞㊁诗融为一体ꎮ在黔东德江县流传的土家族傩坛戏中ꎬ最为集中地表现了这个特点ꎮ傩堂戏不仅脱胎于傩祭ꎬ而且二者几乎是互为依存的ꎮ有人概括为 祭中有戏ꎬ戏中有祭 ꎮ②此外ꎬ苗族古歌有«傩公傩母»篇ꎬ 苗族的«傩公傩母»以及还傩愿和相关神话故事㊁傩公傩母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母题ꎬ那就是伏羲女娲神话ꎮ如果将苗族和汉族此类神话作一比较ꎬ就会发现彼此交流㊁相互影响的痕迹 [12]ꎮ又如ꎬ在西南黔地ꎬ 傩堂戏面具虽然流布与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ꎬ但追本溯源ꎬ它正是由中原传入贵州的ꎬ因此大部分角色及造型上都有规定的模式ꎬ如仙锋小姐发冠上刻着一只凤鸟ꎬ开山莽将头上长着一对尖角ꎬ地盘和尚没有下巴ꎬ秦童歪嘴暴牙扯眼睛 ꎬ但源于中原傩并不等于仅仅是其翻版ꎬ傩堂戏面具在地方性知识熏染下也会出现种种地方化特例ꎬ 如沿河县客田区的仙锋小姐面具ꎬ发冠上便没有凤鸟ꎬ沿河县官舟区的秦童面具ꎬ嘴巴既不歪眼睛也不扯ꎮ这种同中有异的现象ꎬ对研究傩堂戏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3]ꎮ就跨地域言ꎬ在中国西部横断山脉六江流域藏羌彝走廊上ꎬ 端公戏 这种民俗艺术从陕西汉中到四川广元再到云南昭通ꎬ分布及影响都很宽泛ꎬ其间有明显的脉络可寻ꎮ2014年在贵州道真参加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ꎬ笔者曾以 傩文化研究的多民族观 为题作大会发言ꎬ一方面指出要正视族群与族群之间有交融ꎬ一方面提醒要防止族群与族群之间趋同化ꎬ主张在二者之间把握好傩戏的地方个案研究ꎮ既 同中有异 又 异中有同 ꎬ既 各美其美 又 美美与共 ꎬ这正体现着既 一体多元 又 多元一体 的中华文化精神ꎮ对我们来说ꎬ在通观与个案结合中深化研究ꎬ乃是必然ꎮ傩文化在中国具有跨区域㊁多民族分布ꎮ1987年在京城举行的中国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ꎬ有学者就指出 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ꎬ汉㊁壮㊁侗㊁苗㊁土家㊁彝㊁仡佬㊁藏㊁门巴㊁蒙古等族都有自己的傩戏 ꎬ在其看来ꎬ 我国傩戏系统是一个迥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具有独特而丰富㊁复杂内容的戏剧 家族 ꎬ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 [11]ꎬ包括审美和艺术ꎮ作为起源古老的民俗事象ꎬ 傩 及其衍生的傩艺品种多姿多彩ꎮ以巴山蜀水为例ꎬ从 傩 之驱邪逐祟的广义看ꎬ相关种类便有:师道戏㊁儒坛戏㊁佛坛戏㊁梓潼阳戏㊁芦山庆坛㊁成都端公戏㊁泸州秧苗戏㊁射箭提阳戏ꎬ还有德格藏戏㊁嘉绒藏戏㊁羌族释比戏ꎬ等等ꎬ相关信息见于我们汇集田野调查资料编纂的«四川傩戏志»(2004年)ꎮ2018年12月31日在陕西宁强青木川举办的傩技傩艺大赛上ꎬ除了陕南端公戏ꎬ我们也看见来自白马藏族的 池哥昼 (甘肃文县)和 跳曹盖 (四川平武)㊁来自岷江上游的羌族释比特技表演等ꎮ以 傩 视域中的少数民族戏剧来说吧ꎮ嘉绒是藏族支系ꎬ分布在川西北ꎬ有自己的民间戏剧(嘉绒话谓之 陆嘎尔 )ꎬ20世纪80年代编纂十大文艺集成志期间ꎬ调查者发现了四川特有的这一藏戏种类ꎮ为了明确对此剧种的认识ꎬ1992年岁末在«中国戏曲志 四川卷»编辑部主持下邀请文艺界㊁民族学界人士就此进行了慎重讨论ꎮ会上ꎬ主持人从历史㊁剧目㊁表演㊁音乐等入手对以嘉绒方言演唱的该剧种给予肯定ꎬ指出近年通过田野调查 把这沉睡多220①②以中国民间傩神敬奉为例ꎬ视傩公㊁傩母为伏羲㊁女娲的信仰见于多民族傩坛ꎬ对此本人有专题研究ꎮ请参见拙著«女娲神话及信仰的考察和研究»第六章 女娲娘娘与中国傩神崇拜 ꎬ巴蜀书社2018年版ꎮ土老师 是当地对傩法师的通常叫法(刘锡诚«傩祭与艺术»ꎬ载«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3期)ꎮ。
傩文化在中国古代祭祀中的作用

傩文化在中国古代祭祀中的作用傩是指我国南方地区民间传统的一种祭祀仪式,是一种流传至今的古老文化,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傩文化是南方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傩文化在中国古代祭祀中的作用做出一些阐述。
一、傩文化的起源和传承傩文化起源于唐朝,而其后的历史中,傩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在中国古代,各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类型的祭祀活动,而其中傩文化则是在南方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
傩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宗教文化传承,也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
二、傩文化在祭祀中的特点傩文化在中国古代祭祀中具有很强的特点,例如:1.跳跃舞蹈跳跃舞蹈是傩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傩仪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由传统的神职人员(傩神)扮演,以一系列的跃起、下蹲、回旋动作和手势进行舞蹈。
这种舞蹈形式在整个傩仪式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2.神具的使用在傩仪式中,神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神职人员需要使用各种符号和物品来表达傩神的存在和影响,例如佩戴面具、手持符文等。
3.有神信仰傩文化还具有深厚的宗教信仰内涵。
传统傩仪式中的傩神被视为死者的灵魂,用来接受祭祀和开展祷告仪式,并通过祷告获取神的保佑和帮助。
不同地区的傩神形象不一,皆有突出的特性,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作为受人祭祀和祷告的存在。
三、傩文化在祭祀中的作用傩文化在中国古代祭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1.加强信仰傩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信仰内涵的文化形式。
在傩仪式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表达对神的信仰和虔诚,从而加深人们与神存在的关系和信仰的内在联系。
2.增强社会凝聚力傩文化是南方地区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民俗习惯。
在傩仪式中,人们不仅会对神进行祭祀和祷告,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方式。
通过参与傩仪式,人们得以切实感受到自身作为社会一员的身份和地位。
3.弘扬祖先文化傩文化作为一种宗教和民俗文化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方式和手段,也是一种代表祖先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傩文化作文

傩文化作文拓展阅读篇一传承意义傩的宗旨是驱鬼逐疫,以商周时期《周礼》的文字记载为始。
数千年来,周代傩仪延伸为傩俗,衍为傩戏,扩散到汉文化全周边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如东亚地区的韩国和日本。
傩仪、傩俗、傩戏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包括诗、歌、乐、舞、戏等,这给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带来了诸多启迪。
这就意味研究傩戏不单纯是进行戏剧研究,而是具有人类文化学、民族心理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由巫入道,体现着中华文明的足迹。
因此就有对其研究、记录、开掘文化内涵的必要。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也认为,对傩文化的重视、保护和研究,则对全面完整和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草根思想文化的一脉相承具有积极意义。
傩戏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特征,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为学术界提供了极高的历史学、宗教学、人文学、戏曲学、美术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研究价值。
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文物资料相当缺乏,特别是历史久远的史料少,难以佐证人类的重大事件和文化交融活动。
而沿袭经年、保持不变的傩戏,却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人们从驱邪逐疫、敬神祭向请神尊祖、消灾纳福和娱神娱人方面转变的历程,留下了珍贵史料。
保护措施傩文化应在现有条件下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
这需要人们对本土文化更加重视,也需要得到当地各级领导的重视。
如对傩戏及相关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挖掘、收集和整理;开展展演活动并筹建傩文化原生态基地建设、傩文化传习所、傩文化陈列室等。
对文化的封闭和开放性,我们也应持辩证的态度。
另外,更好研究傩的价值,应从宗教、文艺、民俗、戏曲等不同角度广泛切入。
保护传承人,让传承人在良好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
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展演。
争取组团队参加国内外的展演和学术交流活动。
2022年2月,傩戏(泸州傩戏)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傩文化作文 2/张月惠傩戏之艺术形态篇三由于傩最初是用来祭祀驱鬼之用,所以它和巫的表演形式应该是有相似之处的。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傩文化是源自于中国西南部的一种民间信仰文化,主要流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关于傩文化的起源,各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但是,傩神降服疫魔的故事流传已久,正是因为这个神话传说,傩文化深入民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形式。
傩文化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傩文化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是一些原始宗教信仰和喜庆祭祀活动的结合。
如唐代陈德昭《西川记》所述:“交州,……戏虞,蛊灶神,扼蛇神,安桓神,一时来会,男女歌舞。
须臾之间,奔泻流盼。
既而解衣而卧,相逢者对食。
”这是傩文化最初的面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傩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民间信仰文化。
在宋明时期,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傩文化趋于繁荣。
民间信仰逐渐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傩戏也渐渐形成。
傩戏通常在清明或端午等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时演出,具有祭祀仪式的性质。
到了现代,傩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情的文化形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傩文化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冲击。
在20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傩文化被一些人视为封建迷信和“四旧”文化的代表,遭到了严厉的打压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形态,政府与民间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傩文化得以逐渐恢复和发展。
政府在支持和维护傩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发掘了大量的历史和1。
傩文化发源地

傩文化发源地
傩文化,其中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
据大量的史料记载,湘西就是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屈原的《楚辞》也表明,他在被流放沅湘时,溯沅水经沅陵、辰溪到溆浦一带,亲眼目睹了民间的巫傩文化,创作了《九歌》、《山鬼》等名作。
先秦之时,湘西就已经盛行巫傩文化。
后世《楚辞》的注释者们都充分肯定了这一点。
如《旧唐书·刘禹锡传》载:“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
”朱熹《楚辞集注》(卷二)称:“昔楚南鄙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
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
”
傩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
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
以服务对象、演出对象和演出场所划分,分为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
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流行着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还傩愿",它是融歌唱、器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大型祭仪活动。
傩所供奉的神灵为传说中的伏羲兄妹,尊为傩公傩婆。
以缅怀传说中再造人类的祖先,并祈求他们护佑子孙。
傩事概括为两种,即"冲傩"和"还愿"。
"冲傩"指清宅、祛病、驱灾;"还愿"指祈寿、求子、小孩无灾无病,顺利成长。
冲傩是通过法事,强制鬼怪作祟,以正压邪。
"还愿"是感谢傩公傩婆的护佑,取悦和酬谢神灵。
历史文化之道真傩文化

傩文化博大精深
傩戏基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信 息和艺术特征,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
为学术界提供了极高的历史学,宗教学,人文学,戏 曲学,美术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研究
驱饿邪逐疫、敬神祭向神尊主、消灾纳福和娱神娱人 方面转变的历程,留下了珍贵史料。
发展
发展傩文化,让更多人了解
进一步发展傩文化,遵义道真旅发大会以“游中国 傩城、探黔巴武陵、访神韵仡佬”为主题
傩文化的发展
傩文化的衍生文化 产品主要有面具, 在商店陈列展出
仡佬族傩戏艺术团, 目前共有演职人员 20余人。
为傩文化发展,省真 “中国傩城”举办
傩文化研究价值
傩文化的现实意义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傩文化 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具有道德教化、 审美、休闲娱乐等功能。挖掘、整理傩文化中积极 的、合理的、科学的元素和成分,对于我们传承和 发扬民族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 值。要更好的去继承
感谢聆听
山歌、小调
宗教
佛曲、道曲
戏曲
小锣、中锣、鼓、师刀、牛角
文化创意混搭
艺术表演
特农与民宿
跨界美食
文创原
将传统艺术融入现 代时尚
奉行“小而美”的 经营哲学
缔造真正美食生活 家
文创孵化器
文创
文化为灵魂,文创与商业结合
商业业态开始与文化创意元素跨界混搭,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层次 的购物体验,傩文化的路还很远,需要与文化创意
傩戏种类
傩堂戏
土家族一种祭祀活动 受到中原文化及巴、 楚文化的影响,有比 较明显的巴人“俱事 鬼神”。
地戏
地戏在中国西南部贵 州省的许多地区广为 流传,较为集中在安 顺一带。
民族旅游场域中的傩戏族群认同关系初探

211美眉·教研与美育 2022.05观点交流引言场域作为社会学概念,并不单单指人类活动场所这一物理空间,也包括他人的行为和与此相关联的诸多因素。
旅游场域则是指旅游活动的空间环境及其相关因素。
在民族地区,正是由于“陌生人”即他族旅游者的到来,民族区域空间和诸多相关环境因素才共同构成了民族旅游场域。
因旅游这一行为作为连接,自然将其分成“东道主”与“游客”,但“主客”二分制,并不应限于“东道主”“游客”的肤浅分野,“主客”互动更应该是需求、供给之间的文化交锋。
在我国文化推行“双创”的背景下,傩戏从“田间地头”转向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要直面的话题。
各地傩戏大都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与“文旅”进行接洽或融合,依据其演出场地大或小,从而形成相应规模的傩戏旅游演艺。
而在族群观念下,傩戏旅游演艺作为一种新兴的区域民族文化展演形式,当地傩戏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势必会因接触而在功能和结构上作出有选择性的创新和组合,因“主客”立场的不同,故依托区域间的共同文化记忆所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重构或变迁,势必让古老的傩戏呈现出不同面貌。
一、傩戏文化共同记忆的重要性“记忆”在中西方皆为研究热门话题,其中以“文化记忆”和“集体记忆”的记忆研究为主,“文化共同记忆”作为“文化记忆”的子目,旨在探究一定范围下具有较强关联性的族群之间内部流传的共有记忆,对区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酉水下游地区土家族傩戏为例,其传承主要方式分为口述和文字记录两种,其中口述主要体现在人们的土老司家班传承和师传过程中的口传心授,文字记录以具有宗教仪式性质的实物承载:傩柱、传承族谱、傩戏剧本等。
前者主要依靠老一辈从艺人员的回忆,因传统授业方式的潜规则——传男不传女;土老司多在临近去世时才将绝活传给后辈;与人本身寿命的极限——难以在现今艺人口中得知八十年及其以上年份,相关傩活动的具体状况。
傩戏不可避免会遭受“没有基本的‘故事讲述者’,记忆便有束之高阁之虞”的影响,毕竟人的寿命和记忆力都有限,在旧有的记忆即将散去,新的记忆还未形成,现今更是因为疫情的缘故,传统意义上的表演次数锐减,因此提升相关傩文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曝光度不失为可行之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傩船"禳灾初探——从临武县还傩愿“造船收瘟”谈起曾志巩在湖南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大冲乡油湾村表演了“舞岳傩神”,包括当年正月“许愿”和翌年正月“勾愿”。
“勾愿”即还傩愿,程序甚多,其中造船、行船、送船仪式值得深究。
法师将稻草编结草龙船放在主家人,舞剑请神,先造五方河水,后请鲁班师傅伐木造船,又请丹青祖师彩绘装饰,随将百怪精邪收入船中,宁宅靖境。
再请唐葛周三将军和五营兵马,给扮神人戴面具、着神装、附神魂,摆兵布阵。
傩神队伍绕村串巷,三娘行前,掌船人将村中牲畜栏门口放的盐、茶、米纸包收起放在船上,关云长随后,在畜栏门口杀三刀,表示斩尽余孽。
傩队行至村外,云长斩杀小鬼后,又将草船送到村口或溪边焚烧,法师一边磔鸡,一边念咒送邪,将一切疫鬼送走,至此还愿程序结束,主家和村民当年获得安宁。
上述造船收瘟、迎船逐疫、送船禳灾,是以舟船为载体的驱鬼逐疫仪式,不仅在一些乡傩中流传,而且各地风俗多有记载。
笔者以江西记载为主,选取邻省方志记载和遗存共25条,借用“傩船”一词(明代管时敏《題宁波乐节妇卷(其夫观傩船溺死)》:“岁俗傩船渡未休,孤灯白发几多愁?至今九派江头水,不尽当年妾泪流。
”)概括这种禳灾风俗,并对其形态作初步探讨。
限于篇幅和查阅不足,很多地方“傩船”禳灾风俗未能列入。
一、“傩船”禳灾的各地记载(一)江西(10例)1、赣北南昌、湖口、安义3例:清同治《南昌府志•风俗》:“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十人舁之,传葩代鼓,填溢充衢。
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
”同治《湖口县志•风俗》:“五月十八日为干船,五钜制龙文装戏游市中,备极巧丽。
十七日及是日,先后送北门外焚之。
所过家投以五谷、盐、茶,曰‘收瘟’。
历任知县屡禁屡复,今始禁绝焉。
”同治《安义县志·风俗》:“上元近城内外,灯火辉煌,笙歌嘹呖,起十一,终十五,烟火鳌山,龙灯鹤焰,所在皆有禳灾船,最为钜观。
其制以竹编成巨筏,糊以红纱,上置小纱笼千百。
仓中为三闾大夫像,侍从舟子悉具数十人舁之,游行街市,鼓乐喧天,和以俚歌。
朱玉超作竹枝词纪其事。
咸丰六年兵燹,后遂废。
”2、赣西萍乡1例:《萍乡傩文化寻踪》介绍:“人于‘许愿’(向神祈求某事)之后,要在当年或次年下半年某日‘还愿’。
其过程分四步——(1)启师事先用竹篾扎一船形骨架,供奉主家神龛上,燃香、鸣爆,掌案人念‘启师咒’。
(2)造船唱‘造船咒’,一边唱一边用纸糊‘船壳’。
(3)收瘟将船抬到屋内各个角落,‘收瘟摄毒’,装进船中。
(4)焚船傩队抬船到河边,唱:弟子行来到江边,河伯水官坐两边。
五瘟使者随船去,光明大路上西天。
(注:萍乡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萍乡傩文化寻踪》第66、37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赣西南万安、南康2例:同治《万安县志·风俗》:“元宵……百嘉、窑头两市,自十三日起,有所谓‘装船’,穿袍靴、戴神头面游行,各庙划船三次,极热闹。
而尤莫盛于城内之儿郎灯,每一神护灯鼓吹者辄数十人,食用素,必斋戒,以祈神佑。
百嘉则有男船女船之分。
装女船者,不戴头面,扮以杂戏,观者若狂。
……既望:城东伏虎庙以康王神头面装载,坐虎皮轿;以赖爷神头面装载,跨马,手执弓弹出游;又装龙船,疾趋前导,经过之处,香花满路,亦曰‘收摄’。
”同治《南康县志·风俗》:上元“又劈竹为船,糊以五彩,内设仪仗甚整,男、妇望辄罗拜,尊之曰‘大神’。
至上元后一日向午,一人提剑,数人鸣金,随之狼跄,叱咤如有所追逐者,沿门收取春贴、香梗、烛烬之属委其船,鼓吹送野焚之,曰‘禳灾’。
”崇义与南康为邻,记载略同。
4、赣东临川、金溪、宜黄3例:同治《临川县志·风俗》:“春末秋初,乡市召巫师设坛建醮,作五彩龙舟以送疠疫,磔牲以祭,仿古人傩礼(祈禳)。
”同治《金溪县志·风俗》:“端午……近水者亦或竞渡,城中则作船形,扮人物杂戏于上,数十人舁行陆地,观者如堵,如此者七日。
相传建县之初,堪舆杨院士以县治对面山形如舟,恐溪民无安土之乐,故设此以禳之,后遂沿为故事,其亦方相逐傩之意”。
清道光《宜黄县志·风俗》:“上元前后,各于保甲内土神庙作年规会,建醮祈年禳灾。
壮士擎纸船、锣鼓,引道士沿户入门洒净,祓除不祥。
男、妇惟虔,如古傩礼。
端午节前,土人舁龙船头、锣鼓,导至各户洒净如上元。
龙舟竞渡唱太平歌,悠扬入听。
”5、赣东南瑞金1例:道光《瑞金县志•风俗》:“元旦夜傩以驱疫,男神船则龙头,中间杂扮故事,后为龙尾,押以社官、土地。
”又日本藏清康熙《瑞金县志·风俗》载:“元旦以后事傩最盛,男神则龙头,而中间妆故事为龙身,或天上星像,或地府神祇,或前朝故事;至以牌名后,装以本社主神。
男、妇持兰桨押之,到其门即要礼物。
女神则凤首而蕉其尾。
傩,古俗也,而今之妆俏奢矣。
”(二)湖南(3例,临武略)光绪《衡山县志•风俗》:“端午前后,或道或巫为纸船,若龙舟状,首尾系锣一鼓一,至人门首击且唱,谓之‘收瘟‘。
妇女竞以米投之。
”同治《攸县志•风俗》:“上元城市,自初十日至十五日,每夜张灯,爆竹喧填,又用纸画彩舡,轮年分值,用歌郎鼓吹达旦,十六早焚于江浒,即古人傩礼遗意。
”茶陵与攸县为邻,记载略同。
(三)湖北(2例)清道光《云梦县志略•风俗》:“端午……四城以五采绫绢作龙舟迎赛,设层楼飞阁,于其脊中塑忠臣屈原、孝女曹娥及瘟神、水神各像,傍列水手十余,妆束整齐,金鼓、箫板、旗帜导龙而游,曰‘迎船’。
好事者取传奇中古事,扮肖人物,极其诡丽。
数日后以茶、米、楮币实仓中,如前仪导送河干焚之,曰‘送船’。
前此守土者以为有伤民财、易滋事端,每禁之卒不能止。
”同治《大冶县志•风俗》:五月“十八日为龙舟之会,自四月即染纸造龙舟,长丈余,中像三闾大夫,冠服器用、绮绣银锡,余亦尽饰。
先期一日,罗列珍玩,远人来观,比屋衢饮,欢呼达旦。
东西二船,靡费各百余金。
至期迎至青龙隄,火之,谓为‘送瘟’云。
”(四)安徽(3例)同治《祁门县志•风俗》:四月“十五日,船会迎竹于市,诣双忠庙制神船。
五月初一日,福会以彩楮制元帅像,舁游四隅;船会扮十二神,诵唝啰曲以驱疫。
端午日……福会、船会迎神船,袭画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诸市,钲鼓导引(自宋大观迄今七百余年,举其事者致斋虔祷于双忠庙,所部署上下户率不改其旧……)。
乡间有以木制神船,彩画装金,肩舁游村落驱疫(相传亦以驱蝗。
祁门赵司训克勤《神船行》序云:神船,古乡傩之遗也,岁举以逐疫焉)。
”民国《歙县志·风土》:“三月三日竞渡。
河干,或造神舟陆游,□旐毕具,存修禊意,又名祓祝。
”民国《衢县志·节序》:“中元俗称鬼节,是月大傩,……傩名清醮,以道徒五七人,金铙鼓角送纸船出河烧之,以为逐疫。
……今四乡尚用蒙倛之面,作种种怪状者,或即古方相氏遗忘,见者为之一噱。
”(五)浙江(1例)清《嘉定州志•風俗考》:“每岁逢四季,闾阎中推一人为会首,敛金治香楮酒肴,巫觋作伎於会首之家,扎竹为船,譒以彩紙,列官与仪从其上,送至江边焚之,名曰‘送瘟’,亦逐疫之遗意也。
……西乡则夏秋之际,扎造龙舟,装饰彩绘,磔牲酺酒,名曰‘保安’。
”(六)福建(2例)明正德《福州府志•风俗》:端午“又有岸舟,萧鼓导迎;至端午次日,为纸舟,焚于水次,俗以为送疫。
”清《福建志书·将乐县》:“自元日至七日,於含云寺中开会,少长云集,笙歌盈耳。
傩日,在城以十七日,水南以十五日,俱于先一日晚,鸣锣遍市巷,彻夜以逐疠疫。
至日剡木为船以送之。
”(七)广东(1例)道光《肇庆府志•风俗》:“十一、二月举法事,曰‘禳灾’,又曰‘保境’,作纸船送江上。
”(八)四川(1例)民国《合川县志•风俗》:“今民间或疾或祟,即招巫祈赛驱逐之,曰‘禳傩’。
其傩必以夜,至冬为盛。
盖先时因事许愿,故报赛多在岁晚,……其术名师娘教。
所奉之神,制二鬼头,一赤面长须曰师爷,一女面曰师娘,谓是伏羲女娲,……右设一小案,上供神曰五猖,亦有小像。
巫当椎锣击鼓……或歌或舞,抑扬拜跳以娱神。
……至夜深,大巫舞袖拗诀,小巫戴鬼面,随扮土地神者导引,受令而入,受令而出,曰‘放五猖’。
……以酒肉载以茅舟,出门焚之,曰‘劝茅、送茅’,谓使替灾难也。
……考《洞山织(?)志》”,言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则此乃沿苗风也。
”(九)贵州(1例)明嘉靖《贵州通志》:“除夕逐疫(俗于是夕具牲醴、扎草舡,列纸马,陈火炬,家长督之,遍各房室,驱呼怒吼,如兵谴状,谓之逐鬼,即古傩意也)”。
此外,康熙《贵州通志》载《木佬祭鬼图》。
木老即仫佬族。
画面在一河边,地上放一草扎龙船,上插五面三角旗。
二、“傩船”禳灾的综合分析(一)“傩船”禳灾类型和特点1、乡傩中舟船送疫仪式。
其特点是造船、行船、送船仪式都在傩事活动中进行,是整个傩祭仪式的重要内容。
如江西瑞金元旦夜傩,装龙船扮神鬼游街驱疫;福建将乐正月“傩日”前晚“彻夜以逐疠疫,至日剡木为船以送之”;湖南临武和江西萍乡正月间“还傩愿”造船送疫;四川合川“禳傩”,“以酒肉载以茅舟,出门焚之”;安徽衢县七月大傩,“送纸船出河烧之”。
2、类傩的舟船逐疫仪式。
仿效乡傩沿门逐疫仪式,或旱船载人装鬼神游街,或陆舟随神队逐疫收瘟,或扛龙船头入户洒净,或以草船、纸船等送瘟,被认为“似古人之傩”、“如傩礼”、“古乡傩遗意”。
此类形式甚多,按进行时间可分:(1)元宵节“傩船”沿门逐疫。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相传起于汉代,唐代以来有观灯风俗,所以又叫“灯节”。
明清后,元宵期间的娱乐活动更多,各地张灯结彩,歌舞鼓乐,喧闹达旦。
加之春傩多在正月举行,“傩船”禳灾事例很多。
如江西《安义县志》记载:“上元近城内外,灯火辉煌,笙歌嘹呖,起十一,终十五,烟火鳌山,龙灯鹤焰,所在皆有禳灾船,最为钜观。
其制以竹编成巨筏,糊以红纱,上置小纱笼千百。
仓中为三闾大夫像,侍从舟子悉具数十人舁之,游行街市,鼓乐喧天,和以俚歌”。
“傩船”(禳灾船)融入灯节之中。
又如《南康县志》记载:“上元前数日,悬灯为乐,或用竹丝织为龙,分五节,曰龙灯,张以为戏;又劈竹为船,糊以五彩,内设仪仗甚整,男、妇望辄罗拜,尊之曰‘大神’”。
湖南攸县上元“纸画采舡,轮年分值,用歌郎鼓吹达旦”。
这些“傩船”禳灾,为元宵民间娱乐活动增添了色彩。
(2)端午节“傩船”沿门逐疫。
端午习俗原本避恶消灾,当楚人纪念屈原、越人纪念勾践、吴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等解释性传说附着于端午后,竞渡逐疫的传说和行动被挤压,民间另以旱舟(傩船)陆行来代替水中龙舟竞渡。
清光绪《南昌县志•风土》说:“俗以五月阴阳交,为毒月,瘟神降,故召道士设醮于神庙,制龙舟送瘟神。
又有旱龙船,舁行村市,沿门击鼓,歌送神辞,妇女以香枝掬米与之,亦有裹盐米投火以厌之。
凡迎送瘟神,始四月溯日至五月五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