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 国标汇总

汽车发动机 国标汇总
汽车发动机 国标汇总

十、汽车发动机标准

GB 3847—2005 GB 11340—2005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

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

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3843—1983、

GB 14761.6—1993、

GB 3847—1999、

GB/T 3846-1993、

GB 18285—2000中的压燃式发

动机汽车部分

GB 14761.4—1993、

GB 11340—1989

GB 14762—2008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

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GB 14762—2002

GB 14763—2005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物

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GB 14761.3—1993、GB 14763—1993

GB 17691—2005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

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

段)GB 17691—2001、

GB 14762—2002中的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部分

GB 18285—2005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

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4761.5—1993、

GB/T 3845—1993、

GB 18285—2000中的点燃式发动机汽车部分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8352.3—2005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

Ⅳ阶段)

GB 18352.2—2001 GB 20890—2007 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

及试验方法

GB/T 5181—2001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5181—1985 GB/T 16570—1996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

GB/T 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

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 18377—2001 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QC/T 525-1999

GB/T 25983—2010 歧管式催化转化器

QC/T 33—2006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QC/T 33—1992 QC/T 280—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ZB T12 002—1987* QC/T 281—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铜铅合金金相标准ZB T12 003—1987* QC/T 282—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曲轴止推片技术条件ZB T12 004—1987* QC/T 288.1—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技术条件QC/T 288—1999 QC/T 288.2—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试验方法

QC/T 289—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机油泵技术条件QC/T 289—1999 QC/T 468—2010 汽车散热器QC/T 468—1999 QC/T 469—2002(2009) 汽车发动机气门技术条件QC/T 469—1999 QC/T 471—2006 汽车柴油机技术条件QC/T 471—1999 QC/T 481—2005 汽车发动机曲轴技术条件QC/T 481—1999

QC/T 488—2000(2009) 汽车燃油箱盖、加油口QC/T 488—1999

QC/T 489—1999(2009) 机油散热器总成技术条件JB 1419—1974*

QC/T 508—1999(2009) 汽车柴油机用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JB 3597.1—1984*

QC/T 509—1999(2009) 汽车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JB 3597.2—1984*

QC/T 510—1999(2009) 汽车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JB 3597.3—1984*

QC/T 511—1999(2009) 汽车柴油机喷油器针阀偶件技术条件JB 3597.4—1984*

QC/T 512—1999(2009) 汽车柴油机用喷油泵及喷油器清洁度测定方法

JB 3598—1984*

及限值

QC/T 515—2000(2009) 汽车发动机用调温器型式与尺寸QC/T 515—1999

QC/T 516—1999(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锡基和铅基合金金相标准JB 3657—1984*

QC/T 521—1999(2009) 汽车发动机气门挺杆技术条件JB 3681—1984*

QC/T 526—1999(2009) 汽车发动机定型试验规程JBn 3745—1984*

QC/T 527—1999(2009) 汽车发动机连杆技术条件JB 3764—1984*

QC/T 540—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2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

JB 3898.1—1985*

器体

JB 3898.2—1985*

QC/T 541—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Ⅱ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

器体

QC/T 542—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5型和6型法兰或压板安

JB 3898.3—1985*

装喷油器体

QC/T 543—1999(200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Ⅰ型螺纹安装喷油器体JB 3898.4—1985*

QC/T 544—2000(2009) 汽车发动机凸轮轴技术条件QC/T 544—1999

QC/T 551—1999(2009) 汽车发动机飞轮壳安装尺寸JB 3922—1985*

QC/T 558—1999(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双金属结合强度破坏性试验

JB 3938—1985*

方法

QC/T 570—1999(2009) 汽车发动机气缸套技术条件JB 4043—1985*

QC/T 590—1999(2009) 汽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技术条件

QC/T 591—1999(2009) 汽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试验方法

QC/T 631—2009 汽车排气消声器总成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QC/T 631—1999、

QC/T 630—1999

QC/T 637—2000(2009) 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JB 3258—1983

QC/T 644—2000(2009) 汽车金属燃油箱技术条件QCn 29034—1991

QC/T 747—2006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技术条件

QC/T 748—2006 汽车发动机气门—气门座强化磨损台架试验方

QC/T 777—2007 汽车电磁风扇离合器技术条件

QC/T 828—2010 汽车空-空中冷器技术条件

QC/T 829—2010 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试验方法

QC/T 901—1998(2009) 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QCn 29008—1991中发动机部

汽车管带式散热器芯子型式尺寸

QC/T 29025—1991

(2009)

QC/T 29031—1991

汽车发动机轴瓦电镀层技术条件

(2009)

QC/T 29061—1992(2009) 汽车发动机用蜡式调温器技术条件

*********

GB 4556—2001 GB/T 10327—2011 往复式内燃机防火

发动机检测用标准轻柴油技术条件

GB/T 4556—1984

GB 10327—1989

GB 12732—2008 汽车V带GB 12732—1996 GB 14097—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噪声限值GB 14097—1993 GB 15739—1995 小型汽油机噪声限值GBn 264—1986 GB 19756—2005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

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

GB 20891—2007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

GB/T 725—2008 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GB/T 725—1991 GB/T 726—1994 往复式内燃机旋转方向、气缸和气缸盖上气门

的标志及直列式内燃机右机、左机和发动机方位

的定义

GB/T 727—2003 涡轮增压器产品命名和型号编制方法GB/T 727—1985 GB/T 1147.1—2007 中小功率内燃机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T 1147—1987 GB/T 1147.2—2007 中小功率内燃机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 1150—2010 内燃机湿式铸铁气缸套技术条件GB/T 1150—1993 GB/T 1151—1993 内燃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GB 1151—1982

GB/T 1859—2000 往复式内燃机辐射的空气噪声测量工程法及

简易法GB/T 1859—1989、GB/T 8194—1987

GB/T 1883.1—2005 往复式内燃机词汇第1部分:发动机设计和运

行术语

GB/T 1883—1989 GB/T 1883.2—2005 往复式内燃机词汇第2部分:发动机维修术语GB/T 1883—1989 GB/T 2061—2004 散热器散热片专用纯铜及黄铜带箔材GB/T 2061—1989 GB/T 2940—2005 柴油机用喷油泵、调速器、喷油器弹簧技术条件GB/T 2940—1982 GB/T 3821—2005 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测定方法GB/T 3821—1983 GB/T 4672—2003 往复式内燃机手操纵控制机构标准动作方向GB/T 4672—1984 GB/T 4759—2009 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GB/T 4759—1995 GB/T 4760—1995 声学消声器测量方法GB 4760—1984 GB/T 5264—2010 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GB/T 5264—1985 GB/T 5770—2008 柴油机柱塞式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GB/T 5770—1997 GB/T 5771—2010 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GB/T 5771—1986 GB/T 5772—2010 柴油机喷油嘴偶件技术条件GB/T 5772—1986 GB/T 6072.1—2008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1部分:功率、燃料消耗

和机油消耗的标定及试验方法通用发动机的附

加要求

GB/T 6072.1—2000

GB/T 6072.3—2008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3部分:试验测量GB/T 6072.3—2003 GB/T 6072.4—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4部分:调速

GB/T 6072.5—2003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5部分:扭转振动

GB/T 6072.6—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6部分:超速保护GB/T 6072—1985 GB/T 6072.7—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7部分:发动机功率代号

GB/T 6809.1—2009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1部分:固

定件及外部罩盖

GB/T 6809.1—2003

GB/T 6809.2—2006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2部分:气GB/T 6809.2—1988

门、凸轮轴传动和驱动机构

GB/T 6809.3—2006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3部分:主

要运动件

GB/T 6809.3—1989

GB/T 6809.4—2007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4部分:增

压及进排气管系统

GB/T 6809.4—1989

GB/T 6809.5—2010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5部分:

冷却系统

GB/T 6809.5—1999 GB/T 6809.6—2009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6部分:润

滑系统

GB/T 6809.6—1999

GB/T 6809.7—2009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7部分:调

节系统

GB/T 6809.7—2005

GB/T 6809.8—2010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8部分:

起动系统

GB/T 6809.8—2000

GB/T 6809.9—2007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9部分:监

控系统

GB/T 8188—2003 内燃机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8188—1987 GB/T 8190.1—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部分:气体和颗

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

GB/T 8190.1—1999

GB/T 8190.2—2011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2部分:气体和颗粒

排放物的现场测量

GB/T 8190.2—1999

GB/T 8190.3—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3部分:稳态工况

排气烟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GB/T 8190.4—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4部分:不同用途

发动机的稳态试验循环

GB/T 8190.4—1999 GB/T 8190.5—2011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5部分:试验燃料

GB/T 8190.6—2006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6部分:测量结果和试验报告

GB/T 8190.7—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7部分:发动机系

族的确定

GB/T 8190.8—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8部分:发动机系

组的确定

GB/T 8190.9—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9部分:压燃式发

动机瞬态工况排气烟度的试验台测量用试验循

环和测试规程

GB/T 8190.10—2010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0部分:压燃式

发动机瞬态工况排气烟度的现场测量用试验循

环和测试规程

GB/T 8190.11—200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1部分:非道路移

动机械用发动机瞬态工况下气体和颗粒排放物

的试验台测量

GB/T 10398—2008 小型汽油机振动评级和测试方法GB/T 10398-1989, GB/T

10399-1989

GB/T 10414.2—2002 带传动同步带传动汽车同步带轮GB/T 10414.2—1989

GB/T 10716—2012 同步带传动汽车同步带物理性能试验方法GB/T 10716—2000

GB/T 10826.1—2007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1部分:喷油泵GB/T 10826—1989

GB/T 10826.2—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2部分:喷油器GB/T 10826—1989

GB/T 10826.3—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3部分:泵喷嘴GB/T 10826—1989 GB/T 10826.4—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4部分:高压油管和管端

连接件

GB/T 10826—1989

GB/T 10826.5—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5部分:共轨式燃油喷射

系统

GB/T 11355—2008 V带和多楔带传动额定功率的计算GB/T 11355—1989 GB/T 11356.1—2008 带传动V带轮(基准宽度制) 槽形检验GB/T 11356.1—1997

GB/T 11356.2—1997 带传动普通及窄V带传动用带轮(有效宽度制)

槽形检验GB 11356—1989中窄V带轮槽形检验部分

GB/T 11545—2008 带传动汽车工业用V带疲劳试验GB/T 11545—1996

GB 12734—2003 汽车同步带GB/T 12734—1991

GB/T 13352—2008 带传动汽车工业用V带及其带轮尺寸GB/T 13352—1996,GB/T

13405—1992

GB/T 14096—2008 喷油泵试验台试验方法GB/T 14096—1993

GB/T 17804—2009 往复式内燃机图形符号GB/T 17804—2003

GB/T 18183—2000 汽车同步带疲劳试验方法

GB/T 20064.1—2006 往复式内燃机手柄起动装置第1部分:安全要

求和试验

GB/T 20064.2—2006 往复式内燃机手柄起动装置第2部分:脱开角

试验办法

GB/T 20787—2006 往复式内燃机中、高速往复式内燃机底脚结构

噪声测试规范

GB/T 21404—2008 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一般要

GB/T 21405—2008 往复式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

排气污染物排放试验的附加要求

GB/T 21406—2008 内燃机发动机的重量(质量)标定

GB 20651.1—2006 往复式内燃机安全第1部分:压燃式发动机

GB/T 21428—2008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发电机组安全性

GB/T 23337—2009 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

GB/T 23338—2009 内燃机增压空气冷却器技术条件

GB/T 23339—2009 内燃机曲轴技术条件

GB/T 23340—2009 内燃机连杆技术条件

GB/T 23342—2009 往复式内燃机回弹式绳索起动装置基本安全

要求

GB/T 23640—2009 往复式内燃机(RIC)驱动的交流发电机

GB/T 24748—2009 往复式内燃机飞轮技术条件

GB/T 26653—2011 排气歧管铸铁件

JB/T 2291—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芯子结构型式及尺寸系

JB/T 2292—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进、出水口、加热口及盖

JB/T 2293—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风洞试验方法

JB/T 6012—2005 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JB/T 6012—1992

JB/T 6012.2—2008 内燃机进、排气门第2部分:金相检验JB/T 6720-1993

JB/T 6012.3—2008 内燃机进、排气门第3部分: 磁粉探伤JB/T 6719—1993

JB/T 5093—1991 JB/T 6012.4—2008 内燃机进、排气门第4部分:摩擦焊气门超

声波探伤

JB/T 6013—2011 柴油机低压金属油管组件技术条件JB/T 6013—2000 JB/T 6014—2011 柴油机高压油管组件技术条件JB/T 6014—2000 JB/T 6015—2011 柴油机低压输油胶管组件技术条件JB/T 6015—2000 JB/T 8118—1997 内燃机活塞销技术条件JB/T 8118—1995 JB/T 8126.1—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1部分:总成技术条件JB/T 8126.1—1999 JB/T 8126.2—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2部分:总成试验方法JB/T 8126.1—1999 JB/T 8126.6—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6部分:V带轮技术条件JB/T 6718—1993* HJ 437—2008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车载

诊断(OBD)系统技术要求

HJ 438—2008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放

控制系统耐久性技术要求

HJ 439—2008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在用

符合性技术要求

汽车发动机技术汇总DOC

你真正懂车么?汽车发动机技术汇总 目前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主要有直列发动机,V型发动机、W型发动机、转子发动机几种 类型。为了使读者对各种发动机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在这里将常见的汽车汽油发动 机类型与各种先进的汽油发动机技术特点归纳在一起,供大家分享。 直列发动机(Line Engine) 直列发动机(Line Engine):它的所有汽缸均肩并肩排成一个平面,它的缸体和曲轴 结构简单,而且使用一个汽缸盖,制造成本较低,稳定性高,低速扭矩特性好,燃料消耗少,尺寸紧凑,应用比较广泛。其缺点是功率较低。“直列”可用L代表,后面加上汽缸数就是 发动机代号,现代汽车上主要有L3、L4、L5、L6型发动机。 L3(直列3缸发动机):一般用在1升以下的微型车上。它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制 造成本也低,重量轻,比较省油。如果一台直列3台机能达到一台直列4缸机的动力性能,那当然是3缸机要好些。如早期的夏利车装配的就是3缸发动机。 L4(直列4缸发动机):直列4缸发动机俨然已成了现代汽车的一种标准选择。它的 适用范围极广,小到微型车,大到2升多的车型,均由四汽缸机为汽车提供动力。与6缸机相比,4缸机的体积小,结构简单,重量轻,但它的动力性和平稳性与同排量6缸机的差别并不十分显著;现代轿车大多为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方式,需要发动机横放在车头,要求发动机的体积不能太大,直列4缸机的体积尺寸正好,因而直列4缸机获得了广泛应用。 L5(直列5缸发动机):由于直列5缸机存在很难解决的平衡问题,容易引起振动,因此直列5缸发动机现已不多见。我国长春一汽曾生产过的奥迪100也是用直5发动机。现在沃尔沃S60、S80还在用直5发动机。 L6(直列6缸发动机):直列6缸发动机现在主要用在前置发动机后驱方式的汽车上。 从平衡角度来讲,直6比直4、直5,甚至V6的平衡性都要好。出于此原因,当你的机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 功能说明书 佛山菱电变频实业有限公司王与平 2004年3月 一、概述 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一般有进气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点火系统、电脑控制系统四大部分组成.进气系统由空气滤清器、空气流量计、节气门、进气总管、进气歧管等组成,它为发动机可燃混合气提供所需空气;燃油供给系统由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压力调节器、喷油器与供油管等组成,它为发动机可燃混合气提供所需燃油;点火系统为发动机提供电火花,它由点火电子组件、点火线圈、火花塞、高压导线等组成;电脑控制系统由电子控制单元(ECU)与各种传感器组成,它控制燃油喷射时间与喷射量以及点火时刻.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就是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得核心,它可以根据发动机得不同工况,向发动机提供最佳空燃比得混合气与最佳点火时间,使发动机始终处在最佳工作状态,发动机得性能(动力性、经济型、排放性)达到最佳。 汽车发动机机电子控制单元(ECU)得主要功能: 1、燃油喷射(EFI)控制 ⑴、喷油量控制 发动机控制器(ECU)将进气量与发动机负荷作为主要控制信号,以确定喷油脉冲宽度(即基本喷油量),并根据循环水温度、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尾气氧含量等信号修正喷油量,最后确定总喷油量。 ⑵、喷油正时控制 采用多点顺序燃油喷射系统得发动机,ECU除了控制喷油量外,还要根据发动机各缸得点火顺序,将喷油时间控制在最佳时刻,以使燃油充分燃烧。 ⑶、断油控制 减速断油控制:汽车在正常行驶中,驾驶员突然松开油门踏板时,ECU自动中断燃油喷射,直至发动机转速下降到设定得低转速时再恢复喷油。 超速断油控制:当发动机转速超过安全转速或汽车车速超过设定得最高车速时,ECU 自动中断喷油,直至发动机转速低于安全转速一定值且车速低于最高车速一定值时恢复喷油。 ⑷、燃油泵控制 当打开点火开关后,ECU控制燃油泵工作3秒钟,用于建立必要得油压。若此时发动机不起动,ECU控制燃油泵停止工作。在发动机起动与运转过程中,ECU控制燃油泵正常运转。 2、点火(ESA)控制 ⑴、点火提前角控制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十、汽车发动机标准 GB 3847—2005 GB 11340—2005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 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 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3843—1983、 GB 14761.6—1993、 GB 3847—1999、 GB/T 3846-1993、 GB 18285—2000中的压燃式发 动机汽车部分 GB 14761.4—1993、 GB 11340—1989 GB 14762—2008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 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GB 14762—2002 GB 14763—2005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物 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GB 14761.3—1993、GB 14763—1993 GB 17691—2005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 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 段)GB 17691—2001、 GB 14762—2002中的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部分 GB 18285—2005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 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4761.5—1993、 GB/T 3845—1993、 GB 18285—2000中的点燃式发动机汽车部分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8352.3—2005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 Ⅳ阶段) GB 18352.2—2001 GB 20890—2007 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 及试验方法 GB/T 5181—2001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5181—1985 GB/T 16570—1996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 GB/T 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 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 18377—2001 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QC/T 525-1999 GB/T 25983—2010 歧管式催化转化器 QC/T 33—2006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QC/T 33—1992 QC/T 280—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ZB T12 002—1987* QC/T 281—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铜铅合金金相标准ZB T12 003—1987* QC/T 282—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曲轴止推片技术条件ZB T12 004—1987* QC/T 288.1—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技术条件QC/T 288—1999 QC/T 288.2—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试验方法 QC/T 289—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机油泵技术条件QC/T 289—1999 QC/T 468—2010 汽车散热器QC/T 468—1999 QC/T 469—2002(2009) 汽车发动机气门技术条件QC/T 469—1999

混合动力汽车

作业混合动力汽车的类型特点关键零部件的选型(发动机电机电池)动力匹配原理及能量控制策略 混合动力汽车类型 从能量流到混合动力系统输出轴的流经路线,可将混合动力汽车分为串联式、并联式、混联式和复合联接式四种。 1.串联式(SHEV)驱动系统的典型结构与基本组成部件如下所示,主要由发动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组成,原动机一般为高效内燃机。发动机直接驱动发电机发电,电能通过控制器输送到电池或电动机,由电动机通过变速机构驱动汽车。电池在发动机输出和电动机需求功率间起到调峰调谷的作用。为了满足汽车在起动、加速时的大功率需求,在串联式结构中还有加超级电容等功率密度较大的蓄能装置,在制动能量回收时也起到快速回收能量的作用。 图表1串联式 2.并联式(PHEV)的布置如下所示,其特点是动力系有两种动力源——发动 机和电动机。当汽车加速、爬坡时,电动机和发动机能够同时向传动系提供动力;一旦汽车车速达到巡航速度,汽车将仅仅依靠发动机维持该速度。并联式HEV 能设置成用发动机在高速公路行驶模式,加速时由电动机提供额外动力。 图表2并联式 3.混联式(SPHEV)如下所示,这种布置形式包含了串联式和并联式的特点, 即功率流既可以象串联式流动,又可象并联式流动。它的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发电机和电动机。根据助力装置不同,它又可分为发动机为主和电机为主两种。在发动机为主形式中,发动机作为主动力源,电机为辅助动力源,日产公司(Nissan)Tino属于这种情况。在电机为主形式中,发动机作为辅助动力源,电机为主动力源,Toyota Prius HEV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控制灵

活方便,缺点是结构相对复杂。 图表3混联式 4.复合联接式(CHEV)的布置形式的混合动力汽车结构相对复杂,主要出现在双轴驱动的HEV中。在这种联结形式中,HEV前轴和后轴之间没有传动轴连接,它们分别由动力部件驱动,从而实现四轮驱动,如图卜5所示,。它的动力系统由一个完整的前述混合动力系统和独立的轮毂电机组成。根据布置位置不同,复合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前轴由混动系统驱动,后轴由电机驱动型,丰田公司的Prius THS-C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另一种是前轴由电机驱动,后轴由混动系统驱动,通用公司的Precept HEV采用这种形式。这种四轮驱动的缺点是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优点是动力性和越野性能好,尤其在制动时,前后轴电机都可同时作为发电机回收制动能量给蓄电池充电。这种双轴驱动系统的特有的特点是轴平衡能力,在混合驱动端车轮滑动时,该端的电机能作为发电机来吸收发动机过剩的输出功率。 图表4复合联结式 混合动力汽车特点 混合动力汽车同时装备两种动力来源——热动力源(由传统的汽油机或者柴油机产生)与电动力源(电池与电动机)的汽车。通过在混合动力汽车上使用电机,使得动力系统可以按照整车的实际运行工况要求灵活调控,而发动机保持在综合性能最佳的区域内工作,从而降低油耗与排放。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开发现状及趋势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开发现状及趋势 丁志盛叶挺宁 摘要: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相关技术背景、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EECS,ECU汽车发动机电喷 一、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Engin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简称EECS)通过电子控制手段对发动机点火、喷油、空气与燃油的比率、排放废气等进行优化控制,使发动机工作在最佳工况,达到提高性能、安全、节能、降低废气排放的目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 - 燃油喷射控制; - 点火系统控制; - 怠速控制; - 尾气排放控制; - 进气控制; - 增压控制; - 失效保护; - 后备系统; - 诊断系统等功能。 另外,随着网络、集成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汽车控制主要单元的EMS系统通过 CAN(Controllers Area Network)总线与其他控制系统,例如:安全系统(如ABS、牵引力电子稳定装置ESP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底盘系统(如主动悬挂ABC(Active Body Control))、巡航控制系统(Speed Control System或Cruse Control System)以及空调、防盗、音响等系统实现网络互联,实现信息共享并实施集成优化统一控制。在不久的将来,车载通讯平台将利用现有无线通讯网络为汽车驾驶提供更广泛的咨询、娱乐等增值服务(如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主要涉及以下技术容: - 传感器 主要包括空气流量传感器、空气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转速传感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作者: ————————————————————————————————日期:

十、汽车发动机标准 GB3847—2005错误!未定义书签。 GB 11340—2005错误!未定义书签。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 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 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3843—1983、 GB14761.6—1993、 GB 3847—1999、 GB/T3846-1993、 GB18285—2000中的压燃式 发动机汽车部分 GB 14761.4—1993、 GB 11340—1989 GB14762—2008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 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GB 14762—2002 GB 14763—2005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 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GB14761.3—1993、GB 14763—1993 GB17691—2005 错误!未定义书签。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 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 段) GB17691—2001、 GB14762—2002中的气体 燃料点燃式发动机部分 GB18285—2005错误!未定义书签。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 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GB 14761.5—1993、 GB/T 3845—1993、 GB18285—2000中的点燃 式发动机汽车部分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8352.3—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 Ⅳ阶段) GB 18352.2—2001 GB20890—2007 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 及试验方法 GB/T5181—2001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5181—1985GB/T 16570—199 6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 GB/T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 GB/T18297—2001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18377—200 1 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QC/T 525-1999 GB/T 25983—2010 歧管式催化转化器 QC/T33—2006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QC/T 33—1992 QC/T 280—1999(20 09)错误!未定义书 签。 汽车发动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ZB T12 002—1987* QC/T281—1999 (2009) 错误!未定义书 汽车发动机轴瓦铜铅合金金相标准ZB T12 003—1987*

混合动力汽车概述

混合动力汽车概述:三种动力总成模式 HEV(Hybrid-ElectrICVehicel)—混合动力装置。混合动力就是指汽车使用汽油驱动和电力驱动两种驱动方式,优点在于车辆启动停止时,只靠发电机带动,不达到一定速度,发动机就不工作,因此,便能使发动机一直保持在最佳工况状态,动力性好,排放量很低,而且电能的来源都是发动机,只需加油即可。 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是混合动力系统,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性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已从原来发动机与电机离散结构向发动机电机和变速箱一体化结构发展,即集成化混合动力总成系统。混合动力总成以动力传输路线分类,可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等三种。 串联式动力:串联式动力由发动机、发电机和电动机三部分动力总成组成,它们之间用串联方式组成SHEV动力单元系统,发动机驱动发电机发电,电能通过控制器输送到电池或电动机,由电动机通过变速机构驱动汽车。小负荷时由电池驱动电动机驱动车轮,大负荷时由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驱动电动机。当车辆处于启动、加速、爬坡工况况时,发动机、电动机组和电池组共同向电动机提供电能;当电动车处于低速、滑行、怠速的工况时,则由电池组驱动电动机,当电池组缺电时则由发动机-发电机组向电池组充电。串联式结构适用于城市内频繁起步和低速运行工况,可以将发动机调整在最佳工况点附近稳定运转,通过调整电池和电动机的输出来达到调整车速的目的。使发动机避免了怠速和低速运转的工况,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减少了废气排放。但是它的缺点是能量几经转换,机械效率较低。 并联式动力:并联式装置的发动机和电动机共同驱动汽车,发动机与电动机分属两套系统,可以分别独立地向汽车传动系提供扭矩,在不同的路面上既可以共同驱动又可以单独驱动。当汽车加速爬坡时,电动机和发动机能够同时向传动机构提供动力,一旦汽车车速达到巡航速度,汽车将仅仅依靠发动机维持该速度。电动机既可以作电动机又可以作发电机使用,又称为电动-发电机组。由于没有单独的发电机,发动机可以直接通过传动机构驱动车轮,这种装置更接近传统的汽车驱动系统,机械效率损耗与普通汽车差不多,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混联式动力:混联式装置包含了串联式和并联式的特点。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发电机和电动机,根据助力装置不同,它又分为发动机为主和电机为主两种。以发动机为主的形式

汽车概论论文-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河北工业大学/内燃机/韩超 【内容提要】汽车的诞生发展已经经历的一个多世纪,汽车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带动整个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人类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汽车的心脏——发动机的科学技术水平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随着信息、机械和电子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发动机电子控制、多气门、可变气门正时、可变气门升程、双涡轮增压、高压共轨等先进技术也已经深入人心,此外,为适应汽车的多变工况运行,还有一些特别的新技术——可变压缩比、缸内直喷、自动启停等应运而生。【关键字】汽车发动机、可变压缩比、缸内直喷、自动启停 伴随汽车工业近百年的连续进步,汽车发动机技术也综合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使其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更好的燃油经济性、更低的排放污染,如发动机电子控制、多气门、可变气门正时、可变气门升程、双涡轮增压、高压共轨、可变压缩比、BlueDIRECT、缸内直喷、自动启停等等。下面我们就后四种作详细介绍。 一、可变压缩比(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可变压缩比(VCR)的目的在于提高增压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在增压发动机中为了防止爆震其压缩比低于自然吸气式发动机。在增压压力低时热效率降低使燃油经济性下降。特别在涡轮增压发动机中由于增压度上升缓慢在低压缩比条件下扭矩上升也很缓慢形成增压滞后现象。即发动机在低速时,增压作用滞后,要等到发动机加速至一定转速后增压系统才起到作用。解决这个问题,可变压缩比是重要方法。即在增压压力低的低负荷工况使压缩比提高到与自然吸气式发动

机压缩比相同或超过,在高增压的高负荷工况下适当降低压缩比。换言随着负荷 的变化连续调节压缩比以便能够从低负荷到高的整个工况范围内有提高热效率。 多连杆VCR系统 VCR系统使用一种新的活塞-曲轴系统并入一个多连杆机制来改变活塞在上止点的移动并因此获得了与工况相匹配的最佳的压缩比。这一多连杆可变压缩比机构可以在不提高发动机尺寸和重量的情况下安装。 运动规律:活塞与曲轴通过上连杆与下连杆连在一起。下连杆也通过控制连杆连接到了控制轴偏心轴颈中心。曲轴的旋转导致了下连杆围绕着主轴颈的中心旋转,同时围绕着曲柄销的中心转动。 压缩比改变的原理:移动偏心轴的中心向上使下连杆顺时针倾斜,因此使活塞的上止点和下止点的位置同时下降以降低压缩比。相反,偏心轴的中心向下移动可以提高压缩比。 ①在低速低负荷时采用高压缩比14:1以获得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最佳效果; ②随着负荷的增加,减小压缩比以防止爆震发生; ③为了在全负荷时采用高增压,将压缩比设为最低值8:1。 结果发现:通过在发动机低负荷下应用废气再循环并提高压缩比、在高负荷下采用更高的增压压力并降低压缩比,这样都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输出功率。 二、缸内直喷技术(BlueDirect、TFSI、EcoBoost、SIDI) 缸内直喷就是将燃油喷嘴安装于气缸内,直接将燃油喷入气缸内与进气混 合。喷射压力也进一步提高,使燃油雾化更加细致,真正实现了精准地按比例控 制喷油并与进气混合,并且消除了缸外喷射的缺点。同时,喷嘴位置、喷雾形状、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十、汽车发动机标准 GB 3847—2005 GB 11340—2005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 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 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3843—1983、 GB —1993、 GB 3847—1999、 GB/T 3846-1993、 GB 18285—2000中的压燃 式发动机汽车部分 GB —1993、 GB 11340—1989 GB 14762—2008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 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GB 14762—2002 GB 14763—2005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 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GB —1993、GB 14763—1993 GB 17691—2005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 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 Ⅲ、Ⅳ、Ⅴ阶段)GB 17691—2001、 GB 14762—2002中的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部分 GB 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 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993、 GB/T 3845—1993、 GB 18285—2000中的点燃式发动机汽车部分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 国Ⅲ、Ⅳ阶段) GB —2001 GB 20890—2007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 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5181—2001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5181—1985 GB/T 16570—1996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 GB/T 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 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 18377—2001 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 法 GB/T 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QC/T 525-1999 GB/T 25983—2010歧管式催化转化器 QC/T 33—2006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QC/T 33—1992 QC/T 280—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ZB T12 002—1987* QC/T 281—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铜铅合金金相标准ZB T12 003—1987* QC/T 282—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曲轴止推片技术条件ZB T12 004—1987* QC/T —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技术条件QC/T 288—1999 QC/T —2001 (2009)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试验方法 QC/T 289—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机油泵技术条件QC/T 289—1999

2010年全球汽车发动机技术排名情况

2010年初,美国权威汽车杂志《Ward’s Auto World》进行了一年一度的汽车发动机排名的评选。此次2010年汽车发动机排名前十的的汽车发动机名单包括了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包括了2款混合动力发动机、2款柴油发动机、1款机械增压发动机和3款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和2款自然吸气发动机。要想入选汽车发动机排名车辆必须 低于54000美元,发动机必须是量产版而且能够在2010第一季度购买 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2010年汽车发动机排名前十的汽车发动机都有那些 1、汽车发动机排名第一宝马3.0L DOHC L6 Turbodiesel 宝马3.0L DOHC L6 Turbodiesel 汽车发动机排名第一 这款发动机已经是第二次获此殊荣。宝马的双涡轮增压直列6缸发动机技术已经成为宝马的一个新标杆,这款柴油版直列6缸发动机采用可变双涡轮增压技术(Variable Twin Turbo Technology)。可变增压系统由特别设计制造的电子设备控制,根据发动机转速不同,由一个或两个涡轮增压器对进气进行增压。双涡轮增压技术用小涡轮提高发动机在低转时的扭矩输出,另一个涡轮则用于提高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动力用以满足高速情况下的动力需求。该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265 hp(约合195kW),最大转矩为425 lb-ft(约合576Nm)。配备该发动机的宝马335d车型从静止加速到100km/h所需时间仅为6.2s。尽管该发动机有着较高的性能,但其却有着良好的燃油经济性。这款柴油发动机同时满足美国50个州的排放标准。 上述内容中提到的涡轮增压知识在《涡轮增压发动机知识详解》,如需了解请点击查看。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

摘要: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相关技术背景、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关键词: EECS,ECU汽车发动机电喷一、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Engin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简称EECS)通过电子控制手段对发动机点火、喷油、空气与燃油的比率、排放废气等进行优化控制,使发动机工作在最佳工况,达到提高性能、安全、节能、降低废气排放的目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中国发动机论坛(XHEPPo!G - 燃油喷射控制; |柴油机|柴油机配件|内燃机原理|内燃机构造|发动机测试| - 点火系统控制; - 怠速控制; - 尾气排放控制; - 进气控制; - 增压控制; - 失效保护; e - 后备系统; - 诊断系统等功能。 |柴油机|柴油机配件|内燃机原理|内燃机构造|发动机测试另外,随着网络、集成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汽车控制主要单元的EMS系统通过 CAN(Controllers Area Network)总线与其他控制系统,例如:安全系统(如ABS、牵引力电子稳定装置ESP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底盘系统(如主动悬挂ABC(Active Body Control))、巡航控制系统(Speed Control System或Cruse Control System)以及空调、防盗、音响等系统实现网络互联,实现信息共享并实施集成优化统一控制。在不久的将来,车载通讯平台将利用现有无线通讯网络为汽车驾驶提供更广泛的咨询、娱乐等增值服务(如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主要涉及以下技术内容: - 传感器 主要包括空气流量传感器、空气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转速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爆燃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氧传感器等。- 执行器 主要包括喷油器、点火控制模块、怠速空气控制阀以及各种电磁阀等。 - 电控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 和控制算法程序软件 其作用是通过采集各种传感器输入信号并将信号进行调理,根据发动机管理控制算法进行运算,然后输出控制信号并进行功率放大给执行器。同时检测传感器信号正常状态,出现故障时报警。 另外,为了应对汽车产业产品作为多种产品链状集成开发的特点以及快速更新的市场需求,高性能的发动机试验台架、集成开发环境工具以及测试产品耐环境性能的设备为快速开发高质量面向不同汽车发动机的管理系统产品提供保障: - 发动机试验台架 主要包括不同种类的发动机以及工况装置、测功仪、废气测量仪以及各种传感器和测量装置。 - 集成开发环境IDE(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系统 主要包括用于开发电控单元ECU 和控制算法程序软件的集成开发环境。目前,基于模型设计(Model Based Design)、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技术以及符合OSEK标准的实时操作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耐环境实验设备 用于元器件、产品的耐温、振动、抗干扰、防漏水、耐久性等环境试验设备。上述设施的联合使用,为开发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联调、参数标定、性能试验、环境试验等必要条件。另外,为了适应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在不同海拔地区、不同季节的车载试验需要脱离发动机试验台架并借助车载标定系统在特定环境及试验地完成,以确定相对不同区域和气候的控制参数。 二、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应用市场现状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属于汽车电子领域的关键技术并占据汽车电子市场的主要份

汽车设计论文 发动机新技术

汽车发动机VVT技术与FSI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发动机出现了许多新技术,VVT-i和FSI就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个,本文从这两个新技术的技术和使用层面分别讨论了两种技术的发展,对未来新技术的涌现有借鉴价值。 关键字:VVT-i,FSI,可变气门,缸内直喷,丰田,大众 近年来,当代汽车发动机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应用,带动汽车性能得到极大改善,其中有大名鼎鼎的丰田VVT-i和德国的FSI,下面就这些新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做简单介绍。 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近年生产的丰田轿车,大都装配了标注有“VVT-i”字样的发动机,经过商业宣传,很多人已经知道VVT-i这一新名词,但它的具体内容却鲜为人知。VVT 是英文缩写,全称是“Variable Valve Timing”,中文意思是“可变气门正时”,由于采用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因此丰田起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称叫“智慧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该系统主要控制进气门凸轮轴,又多了一个小尾巴“i”,就是英文“Intake”(进气)的代号。这些就是“VVT-i”的字面含义了。 VVT-i是一种控制进气凸轮轴气门正时的装置,它通过调整凸轮轴转角配气正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发动机在所有转速范围内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降低尾气的排放。 VVT-i系统由传感器、ECU和凸轮轴液压控制阀、控制器等部分组成。ECU储存了最佳气门正时参数值,曲轴位置传感器、进气歧管空气压力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等反馈信息汇集到ECU 并与预定参数值进行对比计算,计算出修正参数并发出指令到控制凸轮轴正时液压控制阀,控制阀根据ECU指令控制机油槽阀的位置,也就是改变液压流量,把提前、滞后、保持不变等信号指令选择输送至VVT-i控制器的不同油道上。 VVT-i系统视控制器的安装部位不同而分成两种,一种是安装在排气凸轮轴上的,称为叶片式VVT-i,丰田PREVIA(大霸王)安装此款。另一种是安装在进气凸轮轴上的,称为螺旋槽式VVT-i,丰田凌志400、430等高级轿车安装此款。两者构造有些不一样,但作用是相同的。叶片式VVT-i控制器由驱动进气凸轮轴的管壳和与排气凸轮轴相耦合的叶轮组成,来自提前或滞后侧油道的油压传递到排气凸轮轴上,导致VVT-i控制器管壳旋转以带动进气凸轮轴,连续改变进气正时。当油压施加在提前侧油腔转动壳体时,沿提前方向转动进气凸轮轴;当油压施加在滞后侧油腔转动壳体时,沿滞后方向转动进气凸轮轴;当发动机停止时,凸轮轴液压控制阀则处于最大的滞后状态。 螺旋槽式VVT-i控制器包括正时皮带驱动的齿轮、与进气凸轮轴刚性连接的内齿轮,以及一个位于内齿轮与外齿轮之间的可移动活塞,活塞表面有螺旋形花键,活塞沿轴向移动,会改变内、外齿轮的相位,从而产生气门配气相位的连续改变。当机油压力施加在活塞的左侧,迫使活塞右移,由于活塞上的螺旋形花键的作用,进气凸轮轴会相对于凸轮轴正时皮带轮提前某个角度。当机油压力施加在活塞的石侧,迫使活塞左移,就会使进气凸轮轴延迟某个角度。当得到理想的配气正时,凸轮轴正时液压控制阀就会关闭油道使活塞两侧压力平衡,活塞停止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 功能说明书

佛山菱电变频实业有限公司王和平 2004年3月 一、概述 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一般有进气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点火系统、电脑控制系统四大部分组成。进气系统由空气滤清器、空气流量计、节气门、进气总管、进气歧管等组成,它为发动机可燃混合气提供所需空气;燃油供给系统由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压力调节器、喷油器和供油管等组成,它为发动机可燃混合气提供所需燃油;点火系统为发动机提供电火花,它由点火电子组件、点火线圈、火花塞、高压导线等组成;电脑控制系统由电子控制单元(ECU)和各种传感器组成,它控制燃油喷射时间和喷射量以及点火时刻。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是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核心,它可以根据发动机的不同工况,向发动机提供最佳空燃比的混合气和最佳点火时间,使发动机始终处在最佳工作状态,发动机的性能(动力性、经济型、排放性)达到最佳。 汽车发动机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主要功能: 1、燃油喷射(EFI)控制 ⑴、喷油量控制

发动机控制器(ECU)将进气量和发动机负荷作为主要控制信号,以确定喷油脉冲宽度(即基本喷油量),并根据循环水温度、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尾气氧含量等信号修正喷油量,最后确定总喷油量。 ⑵、喷油正时控制 采用多点顺序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动机,ECU除了控制喷油量外,还要根据发动机各 缸的点火顺序,将喷油时间控制在最佳时刻,以使燃油充分燃烧。 ⑶、断油控制 减速断油控制:汽车在正常行驶中,驾驶员突然松开油门踏板时,ECU自动中断燃油喷射,直至发动机转速下降到设定的低转速时再恢复喷油。 超速断油控制:当发动机转速超过安全转速或汽车车速超过设定的最高车速时,ECU自动中断喷油,直至发动机转速低于安全转速一定值且车速低于最高车速一定值时恢复喷油。 ⑷、燃油泵控制 当打开点火开关后,ECU控制燃油泵工作3秒钟,用于建立必要的油压。若此时发动机不起动,ECU控制燃油泵停止工作。在发动机起动和运转过程中,ECU控制燃油泵正常运转。 2、点火(ESA)控制 ⑴、点火提前角控制 发动机运转时,ECU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信号,计算相应工况下的点火提前角,并根据发动机的水温、进气温度、节气门位置、爆震信号等修正点火提前角,最

汽车发动机发展史

汽车发动机发展史 汽车整体技术日新月异,而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显得更受关注。如今介绍一辆汽车的发动机时: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双顶置凸轮轴技术,缸内直喷技术,VCM汽缸管理技术,涡轮增压技术,等等都已经运用的相当广泛;在用料上也是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全铝发动机目前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汽车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于是新能源技术,包括柴油机的高压共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生物燃料技术也已经有普及的趋向,但回顾一下发动机的历史或许更能理解这一百多年来汽车技术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十佳发动机VQ35 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我国的汽车教材也能看出端倪: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汽车教材难以跟上步伐!如今大部分汽车教材还是以东风汽车的发动机来作为范例,而东风发动机还是带化油器的老式发动机,与如今全电子化的发动机简直就隔了几个世纪。 回到汽车的起步阶段,那时的汽车被马车嘲笑,污染严重,但起步的意义却非同寻常。 汽油机之前的摸索阶段

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此后人们开始设想把蒸汽机装到车子上载人。法国的居纽(N.J.Cugnot)是第一个将蒸汽机装到车子上的人。1770年,居纽制作了一辆三轮蒸汽机车。这辆车全长7.23米,时速为3.5公里,是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1771年古诺改进了蒸汽汽车,时速可达9.5千米,牵引4-5吨的货物。 蒸汽机汽车 1858年,定居在法国巴黎的里诺发明了煤气发动机,并于1860年申请了专利。发动机用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取代往复式蒸汽机的蒸汽,使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用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爆发。这种发动机有气缸、活塞、连杆、飞轮等。煤气机是内燃机的初级产品,因为煤气发动机的压缩比为零。 N.J.Cugnot 1867年,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ugust Otto)受里诺研制煤气发动机的启发,对煤气发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作了一台卧式气压煤气发动机,后经过改进,于1878年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制作的样品。由于该发动机工作效率高,引起了参观者极大的兴趣。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奥托提出了内燃机的四冲程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国人奥姆勒和卡尔·本茨根据奥托发动机的原理,各自研制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汽油发动机,为汽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根据定压热功循环原理,研制出压燃式柴油机,并取得了制造这种发动机的专利权。

日本汽车发动机所采用的新技术

日本汽车发动机所采用的新技术 【摘要】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好的发动机,汽车性能将会大幅度提高,从而给人一种驾驶汽车的快感。现如今,日本的发动机技术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学习和借鉴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将对我国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As the heart of the car engine,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A good engine, vehicle performance will be improved, so as to give a person a kind of driving a car of pleasant sensation. Nowadays, Japan's engine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leading position, study and learn their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experience of China's engine wil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has the huge role. 【关键词】VTEC i-VTEC 可变进气歧管技术VVT-i 偏置曲轴技术电子式节气门 引言:现如今,汽车应用日益普遍,走进了千家万户,而作为一辆汽车的心脏-发动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我们发动机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甚大,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动机技术,以提高我们汽车水平。 本田发动机 1.VTEC技术 VTEC是本田开发的先进发动机技术,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同时控制气门开闭时间及升程两种不同情况的气门控制系统。VTEC(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Valve Lif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的意思“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与普通发动机相比,VTEC发动机所不同的是凸轮与摇臂的数目及控制方法,它有中低速用和高速用两组不同的气门驱动凸轮,并可通过电子控制系统的调节进行自动转换。通过VTEC系统装置,发动机可以根据行驶工况自动改变气门的开启时间和提升程度,即改变进气量和排气量,从而达到增大功率、降低油耗及减少污染的目的。目前本田车型都使用i-VTEC(智能可变气门配

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和建议

更多电动汽车相关资料论文可联系jijimaoioy@https://www.360docs.net/doc/765453211.html,,与同行共同探讨 动力汽车发展现状和建议 周鹤良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 孙立清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 魏峰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 摘要:近年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世界上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它不但开始产业化,也在一些国家快速开始商业化。我国的混合动力汽车得到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丰田与一汽、GM与上汽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的合作,也给我国地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产业地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多家的开发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尤其是如何应对国际竞争方面,我们很有必要总结和探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特点,我们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我们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可能目标,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求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探讨。尤其是我国是一个汽车产品结构复杂的国家,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也在变化。面对明显的趋势是公路客运和货运的突飞猛进以及家庭轿车的迅速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迫切需求,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该如何应对?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对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供业界参考。 关键词:混合动力汽车;现状;建议 一、背景 自从2001年起我国科技部开始设立“三纵三横”电动汽车专项以来,我国已经按照汽车产品开发规律,在电动汽车关键单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及整车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国家研发技术标准平台、测试检验平台、政策法规平台以及示范应用平台。到去年底,已经起草完成整车13项新标准、修订5项标准,制定6项关键零部件产品测试规范。在北京、天津、上海、大连已分别建立起包括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在内的6个检测基地和试验平台;在北京、武汉、天津、威海等几个城市开展电动汽车商业化试验示范运营,试验运行电动汽车超过60辆。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研发正值热潮,已形成2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2000多名以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主组成的稳定研发队伍,申请了超过520项国内外专利。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 1

汽车发动机技术教案

自然吸气相对涡轮增压的优点: 1.相比之下温度稍低,从而产生的积碳问题轻一些。 2.发动机寿命相对长些。 3.动力输出相对较为线性。 4技术可靠性高、耐久性好 以同等动力输出而不是同等排量来比较,涡轮发动机因为排量更小,所以在涡轮不全力工作的状态下,它比同等动力水平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更加省油。例如:一台1.8T发动机动力水平相等于另一台2.4L自然吸气发动机,彼此都全力工作时,大家的油耗可能差不多;但当这两台发动机在90km/h等速巡航这种低负荷工作时,1.8T发动机的涡轮由于未充分介入工作,这时气缸内部实际工作排量只有1.8L,而另一台自然吸气发动机工作排量始终为2.4L,这时候1.8T带涡轮的比2.4L自然吸气的更省油。

增压就是将空气预先压缩然后再供入气缸,以期提高空气密度、增加进气量的一项技术。由于进气量增加,可相应地增加循环供油量,从而可以增加发动机功率。同时,增压还可以改善燃油经济性。实践证明,在小型汽车发动机上采用涡轮增压或机械增压,当汽车以正常的经济车速行驶时,不仅可以获得相当好的燃油经济性,而且还由于发动机功率增加,可以得到驾驶人所期望的良好的加速性。 第一节概述

增压有涡轮增压、机械增压和气波增压等三种基本类型。实现空气增压的装置称为增压器。各种增压类型所用的增压器分别称为涡轮增压器、机械增压器和气波增压器。 机械增压器由发动机曲轴经齿轮增速器驱动,或由曲轴齿形传动带轮经齿形传动带及电磁离合器驱动。机械增压能有效地提高发动机功率,与涡轮增压相比,其低速增压效果更好。另外,机械增压器与发动机容易匹配,结构也比较紧凑。但是,由于驱动增压器需消耗发动机功率,因此燃油消耗率比非增压发动机略高。 第一节概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