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论文化学教育论文: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史期末论文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20082401163李露摘要:丁绪贤(1885~1978),字庶为,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家、化学史家与化学教育家。
作为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清末留洋学者,丁绪贤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的引进,革新了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技术。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前瞻性地认识到化学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化学史的深刻研究,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并在教学和研究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了当时国内化学家的前列。
作为中国第一本化学史类的著作,丁绪贤的《化学史通考》一书开创了我国化学史研究之先河。
关键词:丁绪贤化学史研究爱国热忱人格科学思维丁绪贤的学术生涯1885年10月11日,丁绪贤出生于安徽阜阳的一个书香门第。
丁绪贤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曾乡试为秀才。
由于当时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世风遂倡科学救国。
受维新思想影响,丁绪贤决意弃科举就实学,于1904年考入由江苏、安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并于1908年春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的第一名而得以前往英国深造,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
在攻读期间,丁绪贤师从著名化学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1852~1916),受到严格训练,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
1912年拉姆塞退休后,他又在物理化学家唐南(F.G.Donnan,1870~1956)指导下撰写论文,于1914年获得荣誉科学学士(B.Sci.Honour)称号,并继续深造于伦敦大学研究部。
1917年,丁绪贤归国后,以高等院校为主阵地,积极投身于科学与教育事业,曾辗转南北,历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长期从事化学科研与教学工作,为当时国内多所院校的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在治学育人之余,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事业开拓者之一,丁绪贤曾担任东吴大学、安徽大学等校理学院院长,为国内有关高校化学系乃至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殚精竭虑。
【化学】化学师范生学习化学史的意义

【关键字】化学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史期末论文化学师范生学习化学史的意义摘要古有云:学史使人明智。
今有云: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可见学习化学史对人的重要性。
本文重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和化学史多化学老师在化学教学上的帮助,来谈谈化学师范生学习化学史的意义关键词:化学史;教学;意义前言在西方最早提倡科学史教育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当时的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AAS)主席在1851年的一次演讲中呼吁: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方法,更不如说是科学史。
BAAS在1917年的年会上再次提出科学史教育是融合学校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良方。
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协会还在其报告中多次敦促把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纳入科学课程中。
1904年,著名法国数学家郎之万首先积极提倡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
他认为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他针对当时法国的科学教育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提出强烈的批评,积极倡导科学史教育。
法国于1926年将实验教学法纳入理科教育,由于保守派势力阻挡科学史教育的意见被拒绝,但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却接受了郎之万的这一先进的教学思想。
我国化学家丁绪贤,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讲授化学史,并著有《化学史通考》。
化学史家张子高(1886―1976)于二三十年代在东南大学开设化学史课程。
总之,化学史教学,从个别的学校开设选修课,逐步向广泛开设的方向发展。
这是化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化学家所赞成的一门课程。
我国著名化学家(1902―1979)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一、智慧胜于知识早在185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BAAS)主席在一次演讲中呼吁,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是科学方法,更不如说是科学史。
就足以说明化学史的重要性。
学习科学史可以“逐步理解科学是一种人类的努力”。
初中化学论文:让学生爱上化学课堂

让学生爱上化学课堂【摘要】:曾有学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化学只要学习化学知识,如化学概念。
基本原理、化学符号、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化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勾勾画画加记忆。
如背诵一些重要的化学史实、化学用语、实验现象、物质用途等;学习无趣而且困难。
化学学习内容似乎与生产生活没多大的联系,这样一些内容若一段时间内不与之接触会被迅速遗忘,同时要学好这门学科看起来也极为不易,因为要求高,极为繁琐的大量基本实验操作。
所以学生就不喜欢甚至恐惧化学课堂,连化学老师也不想见到。
但令我惊喜的是我们高一级的三个化学老师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老师,我为之惊喜,也总结了让学生喜欢化学课堂,喜欢我们的原因:我们三个老师能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化学课堂活跃起来。
【关键词】:生活与化学创设情境活跃课堂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为化学课堂能提供很多很好的素材,若离开生活生产讲化学的学习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学习,要想化学课堂活起来,最好的方法是联系学生日常的生活,他们所见所闻,让化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爱上化学课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学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
他的意思是,教学即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
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因而课堂教学不能离开生活。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收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信息,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化学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再把这些化学问题移进课堂,真正让化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下面是本人在化学教学中的做法: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合作与交流。
这一环节基本与生活有关,如必修一第5页:你知道沙里淘金吗?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性质和方法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的?如果有铁屑和沙的混合物。
你能用哪些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还有一些实践活动等,无不体现出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果利用好教材给出的素材也是教师教研的一个重点对象。
浅谈化学史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意义

浅谈化学史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意义高中化学学习中,可以利用化学史调动我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将它渗透到习题中,可以还原科学家的实验,对我们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有很好的学习作用。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化学史的发展及其对化学学习的作用,希望通过对本文的探讨,给予我们高中生些许启示。
标签:化学史;发展;意义我国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的教育在国外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在我国也开展得比较早。
20世纪30年代,丁绪贤在北大开设化学史课,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史教育得到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化学史的教育论文有150多篇。
很多高校老师和中学老师对化学史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不断地挖掘和利用化学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化学史及其在中学中的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等。
1 化学史的发展1.1 火和化学化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人类开始使用火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化学活动。
火是物质燃烧时所表现的一种化学现象,在熊熊烈火中,人们开始烧制陶器、冶炼金属。
由于掌握了制陶工艺、冶金技术,使得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这里的每一个进步,都和火息息相关,同时为人们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
陶器的制作在后期发展为彩陶,其表面呈红色,经分析其成分为氧化铁。
在中国烧制瓷器的同时,国外发现了采用天然碱与沙石或石英混合,高温熔化后,得到晶莹透亮的块状物,这就是玻璃。
可以说,正是人们开始使用并保存了火种,使得古代的人们学会了利用简单的化学方法来制备陶瓷、玻璃进而酿酒,同时也为人們获得了不少关于物质和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
1.2 炼丹术和化学提到炼丹术不能不提国内的一个人物,魏晋南北朝时的葛洪,当时著名的炼丹家,他对炼丹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家庭的关系,葛洪从小就受到了神仙方术的熏陶,后来拜郑隐为师,开始学习炼丹术。
化学史论文15篇(化学史与教育教学)

化学史论文15篇化学史与教育教学化学史论文摘要:化学史教育将化学教材作为化学史内容呈现的载体,既可以了解中外化学家发现化学物质的过程、学习思维的方式,还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时候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叹前人科学成果的同时,培养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善于创新的能力,从而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化学人才。
通过化学史教育,学生可以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和化学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论文化学化学史论文:化学史与教育教学摘要:对化学史与教育教学做了简单的综述。
从化学史的概念,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化学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几方面阐述了化学史与教育教学,最后提出化学史可以使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化学和化学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更好地把握化学史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化学观。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史与教育;科学素养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化学的历史非常古老,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活动。
从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到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来发现新的物质,都应用到了化学。
我国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化学的理论和实验的发展,包括化学家发现原理的过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各学派的发展历史以及最终获得的科研成果。
一、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历程18世纪随着气体化学的研究才真正使化学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并为现代化学奠定了第一块牢固的基石。
1904年,法国著名的科学家郎之万首先积极提倡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提早开设和加强实验课的教学,科学史教育。
20世纪30年代,丁绪贤先生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化学史课,张子高也在东南大学开设了化学史课程。
20世纪50年代,袁翰青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史课中又着重介绍了中国化学史,他们的讲课都深受学生欢迎。
浅谈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化学史的教育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领悟并应用到教学中,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化学史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教育话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化学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掌握正确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勇于探索科学研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
在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的诸多途径中,化学史教育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傅鹰教授曾多次讲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
”化学史是化学学科孕育、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历史。
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史,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
一、为什么要进行化学史教育当前中学教育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深的学科教育(或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视野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提高学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头尾相连,他猛地惊醒,由此联想到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单、双键交替结合而形成的环状结构。
梦中的启发使他成功地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这“梦”来自于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只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样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渴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化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发现都经历了科学家大量的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和验证的过程,适当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研究结论的得出,都尽可能地由学生自主操作,有助于学生体验到知识的求索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很有益处的。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摘要:化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中学化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化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一、引言中学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中学化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化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实践方法。
二、化学史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化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这种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望。
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和探索可以更加主动和积极。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化学史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通过学习化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化学科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勇于探索,解决了一个个科学难题。
这种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学习化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化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这种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和原理。
通过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和发现,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各种化学现象和实验现象,提升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借鉴化学史的教学方法可以丰富中学化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化学史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讲解课件、实验演示、文献阅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化学知识。
三、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方法1.选取典型的化学发现和科学家的故事进行讲解。
通过选择典型的化学发现和科学家的故事进行讲解,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037164b84ae45c3b358c25.png)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是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
以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既定的模式中学习的习惯,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
“不守规矩不成方圆”成为传统教育观念中公认的准则,致使学生过于谨小慎微,服从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
过多的强调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一方,而忽略了其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1、加强辨证唯物主义和化学史教育通过化学史教育,利用化学事实的发现、发明以及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材料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
2、让化学变得鲜活起来通过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
人类生存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环境污染、能源开发等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教师可充分应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
3、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教会他们科学的探究方法。
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实验内容:有与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的演示实验,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生实验,有重在培养兴趣创造性的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可以说化学实验的教学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有机组成,教材中各种实验内容都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好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史论文化学教育论文: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讲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育
在课程改革和学科交叉的今天,化学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点的讲解,更重视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通过科学体系的发展过程,因而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化学教学与化学史的结合,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增强化学教学的历史感;利用化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来教育学生,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思想品质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有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化学典故的讲解,令人觉得魅力无穷,深深回味。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直观的、趣味性的事物更能刺激个体的大脑兴奋。
化学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趣闻轶事,引导学生追寻化学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这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2003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必修
加选修)中,讲述苯分子结构时,就提到了德国化学家凯库勒。
他终日苦思冥想,一天在书房打瞌睡时,眼前出现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旋转。
突然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头尾相连。
他猛地惊醒,由此联想到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单、双键交替结合而形成环状结构。
生动有趣的例子,定会激发学生用知识和智慧揭开化学发展奥秘的兴趣。
碘化银可用于人工降雨;生活中的加碘盐;玻尔用“王水”收藏诺贝尔奖章,使之免于沦落敌手;居里夫人用毕生精力提炼铀等等。
这些小故事,无一不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这些生动的化学史实,就如同把学生引进了科学家进行化学研究的氛围中,怀着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兴奋感,同先辈们一起在化学学科这个宽广的领域里邀游,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有助于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有利于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有科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人。
化学史是一部化学科学研究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史教育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学到科学研究方法。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第一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问题”。
他甚至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
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科学探究的基本目的之一是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发现问题。
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胜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英国科学家雷利抓住“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制备出来的氮气的
密度会有差别呢?”这一问题不放,并制定了周密的研究计划进行研究,终于发现了第一种稀有气体元素一氩。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动力、起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果德国化学家维勒、柯尔柏不敢质疑“生命力”学说,并先后合成尿素、醋酸的话,则人类打破“生命力”学说的神话也许就要推迟若干年。
介绍原子分子学说时,可以结合这个理论的确立过程掌握其中的科学抽象思维的方法。
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原子论,由于原子是一种微观粒子,在当时还不能用直接的观察方法验证。
但他却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充分发挥科学的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透过现象,深入内部揭示事物本质。
不仅确认了原子的存在,而且就原子的类型、质量和性质提出科学论断,系统的提出了原子论。
由此看出,以往的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承认现象或经验的东西,不相信事物的抽象本质存在,如当时著名的化学家杜马就否认原子的实在性。
这样通过化学史实潜移默化,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的思维习惯。
3.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
历史上的化学家在形成化学概念、发现化学规律的过程
中所遇到的困难,产生的错误想法和观点等,学生也会面临到,并阻碍了学生对正确知识的理解,成为学习上的难点。
所以适当地介绍一些化学发展过程中错误理论并与正确的
知识进行分析和对比,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点,并能很好的运用。
例如:18世纪,对于元素的分类,从德伯莱纳的“三元素组”、迈耳的“六元素表”到纽兰兹的“八音律”,都闪烁着化学家创新性思维的火花。
门捷列夫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元素,坚信它们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规律。
他抓住“原子量”,创造性地坚持以化学性质为主,修正了原子量,进而采取比较的方法寻找元素间的规律,从元素外在的多样性看到了内在的规律性,终于在1869年2
月17日(即公历3月1日)冲1这一天做出了元素周期表,并预测了新元素及其性质。
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的提出就遭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反对。
他们反对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戴维和法拉第的经典化学理论的束缚,认为电解质分子只有在通电之后才能发生电离,不会自动地进行分离,并对离子是如何带电及溶液中既然存在带电粒子,溶液为什么会呈现电中性等问题提出质疑,而这些正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在化学典故的基础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结合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并灵活运用。
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同时避免错误认识的产生,使学生走上掌握知识技能的捷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给学生以知识,“史”给学生以智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紧密联系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适当的穿插化学典故,通过化学史的讲解,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严谨的求学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学好化学知识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闵敏.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all circles.2006,(12).
[2]袁翰青,应礼文.化学重要史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关婷婷,苏育志,常向阳.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教育功能[j].广东化工.2005,(32):11.
[4]余天桃,刘玉玲.化学史中科学精神的探析[j].化学教育.20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