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与鸦片战争研究

合集下载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获奖科研报告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获奖科研报告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获奖科研报告摘要: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未规定中英协定关税,仅要求新定税则。

清朝关税自主权的丧失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璞鼎查利用耆英十二项交涉的照会,违约诱使中方就关税问题再次谈判,从而在1843年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即《虎门条约》附件)明确了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绝非要求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所谓通商战争实质上是以殖民为目的的侵略扩张。

关键词: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实质南京条约一、新史观对鸦片战争实质的诠释困境随着课改的推进,新史观逐渐引领中学历史教学。

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等为代表的新史观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上激荡着师生的思维。

随之而来的是对以往所知历史进行新的诠释。

在尝试用“多元史观”整合中外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既为史学观念的新陈代谢感到兴奋,又难免出现困惑。

例如,2011年苏州中考第5题(单选题):“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其中D项,由于对全球史观的倡导及费正清在国际汉学界的地位,可能被部分考生甚至教师误选。

如果该题出现在多年前那个以革命史观统领中国近代史的年代,选出正确答案A项几乎毫无争议。

史观为诠释历史提供角度,但诠释历史的前提是对史实的正确叙述。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通过《南京条约》实现的。

因此,要让学生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实质,关键在于对《南京条约》的解读。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有关《南京条约》的叙述包括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高中历史万隆会议

高中历史万隆会议

高中历史万隆会议(考试总分:20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50 小题,共计 200 分)1、(4分)1955年亚非会议上,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拉开了南南合作和不结盟运动的序幕,当时万隆会议A.推动亚非各国在实现政治独立斗争中相互支持B.实现亚非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C.建立亚非国家联合反殖反帝反霸区域政治集团D.形成为亚非国家开放的多边贸易区域性官方论坛2、(4分)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

他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A.“求同存异”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B.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3、(4分)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

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A.首次以大国身份参会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4分)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

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

该次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5、(4分)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国际会议上,针对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分歧,周恩来提出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求同存异”的方针D.“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6、(4分)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1 课时)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三个子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概况,从而认识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

▲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与影响★多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时空背景和历史影响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主张,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学习过程【自学测评】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的形势如何?(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产品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当时,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

(2)中国形势: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清政府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处在传统状态。

武备落后,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很差,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社会阶级矛盾正在激化中,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战争的经过与结果如何?(1)直接原因:虎门硝烟(2)战争经过与结果: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

这个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费正清中国近代史

费正清中国近代史

鸦片从唐代以来在中国就作为药物使用。

1620年,台湾人开始把鸦片和烟草混合起来用作麻醉剂传播到东南沿海。

虽然在1729年时清政府禁止鸦片输入,但葡萄牙人仍从印度港口如达曼和果阿(卧亚)将这种麻醉剂小量输入中国。

从1800到1818年,对中国的鸦片贸易都是通过澳门进行的,每年不超过四千箱(一箱约重140磅)。

但在1819年,这种麻醉剂贸易突然兴旺起来。

当时鸦片批发中心站被移到一个小岛上,即葡萄牙人1517年曾首次登陆和位于虎门以外水域中的伶仃岛。

从1822到1830年,这个中心站的鸦片贸易又来了一个大跃进,贸易额每年高达18,760箱。

鸦片这时从印度各地随便流入广州,到1836年,输入总额达一千八百万元,这使鸦片成为十九世纪全世界最贵重的单项商品贸易。

在十九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结算大约盈余二千六百万元。

从1828到1836年,从中国流出了三千八百万元。

使国际收支逆转的正是鸦片烟,结果就资助了英国加速使印度殖民地化的大部分活动。

一出广州城,就是四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大市场。

曼彻斯特的制造商们互相议论说,只要想到这件事: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驻广州的英国散商1830年12月在呈递下院的请愿书中辩解说,对华贸易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贸易。

马嘎尔尼于1793年和阿美士德于1816年出使中国的失败,“也许能有力地提醒贵院,任何高尚的外交手腕,在中国都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甚至东印度公司监理委员会在收拾行装准备撤走时已经开始感觉到,作为外交的姊妹的战争,就是对人们的问题的回答。

鸦片战争(1839—1842年)前夕,清朝的对外政策以三个长时期以来遵循的假定为依据:即中国在战争中占优势;它善于使外来民族“开化”;它有贵重商品可使外国人接受纳贡地位。

这三个假定在当时都错了,而且最后一个假定到1839年尤其过时得厉害,因为它只适用于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的情况。

那时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

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

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

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或许是处于一个文科生对历史熟悉的感觉,让我选择了这部书。

学了很多年的历史,却没有真正的读完过一部关于研究历史的书籍,于是,拿起这本书,想要发现一些不同于我们背烂了的教科书上的东西。

历史首先是一个相互渗透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上一阶段的延续,而决不会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费正清先生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入手去溯本求源,以求深入了解中国革命进程中的种种内外因素。

费先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专制历史非常悠久,专制意识根深蒂固,专制文化相当发达的封建国家,它既有着长期“天朝上国”雄视四夷的文化优越感,又有一整套错综复杂,而且自行运作的宗法制官僚的惰性体系,这种文化体现为一种内敛式的“内在爆炸”,“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它不愿意改变它的社会价值观,文化和体制”,也正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所以中国革命注定了不会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只能是一个传统文化分崩离析、西方先进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逐渐渗透的渐变过程。

费正清先生把中国革命的进程分作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晚期的中华帝国:成长和蜕变(1800年-1895年)”,这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萌芽和发展时期。

中国自古即自命为“天下之中”的“天朝大国”,中华帝国本来就没有真正的外交关系,所谓的对外关系也只是为了“宣我圣教”“布我威德”,乃是“柔远”“怀柔”之术,是对于野蛮民族的教化过程,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对等,公平的外交意识。

中华帝国在伊始也正是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不请自来的西方列强的,但是鸦片战争的炮火很快就击碎了满清政府“天朝大国”的帝国美梦,到甲午战争结束,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已经到了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关键时刻,人们已不得不去痛苦地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任何对于传统文化所报有的幻想都显得那么不切实际,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之争,到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终于得出一个结论:旧瓶不能装新酒,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才有可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的革命已在酝酿之中。

【新高考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解析版)

【新高考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解析版)

新教材分课汇编(中外历史纲要)07 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真题再现】2021年题组1.(2021·山东高考·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解析】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有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而从“维新”代替“洋务”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洋务运动未能解决民族危机的产物,革命取代改良则是改良未能挽救民族危机的结果,所以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故选B项;“西学东渐”的深入是为解决民族危机提供了可能,并不属于变化的必要条件,排除A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所以与其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上述变化主要是由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思想解放只是其可能性条件,排除D项。

【答案】B2020年题组1.(2020·山东高考·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根据材料“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这种进化的观点与19C末中国人的社会变革和忧患心态产生共鸣,激起“救亡图存”的强烈意识,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故选C项;根据材料“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可知这一理论对地质进化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并非“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排除A项;根据材料“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史料四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 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至南京为止(包括南 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比较: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形势
中国
英国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优势 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军事 装备落后,军备松弛
坚船利炮
对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文化 思想僵化,科技落后
思想解放,近代科技迅猛发展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综合国力强大,掌握资本主义世界 霸权
2.19 世纪中期的中国: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1)政治: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__封__建__社__会____,__君__主__专__制____统治依 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__小__农__经__济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_冷__兵__器___, 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4)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5)科技:落后。
提示: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和英国 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他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探究2: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的相关史实,说明史料二中所说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提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 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关于鸦片战争外国书籍

关于鸦片战争外国书籍

鸦片战争是19世纪中叶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鸦片战争的外国书籍也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著作:
《鸦片战争》
作者:基辛格
这本书是基辛格博士的经典之作,他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这场战争背后的复杂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他分析了英国、法国、俄国等列强在鸦片战争中的角色和动机,以及中国在战争中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鸦片战争与中国的近代化》
作者:费正清
费正清教授是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他的这本书从中国的近代化角度出发,探讨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他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与英帝国策略》
作者:麦克法兰
麦克法兰教授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这本书从英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

他分析了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的策略和决策,以及这场战争对英国的影响和后果。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
作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资深教授威肋柏格
威肋柏格教授是著名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资深教授,他的这本书从美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他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这些书籍都是关于鸦片战争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这场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
版《张 喜 与 1842 年 南 京 条 约》引
目前,国内学者虽然对于他的 言)。要想理清《南京条约》缔结的
学术成就做过大量研究,但是关于 真正实质,看来只有在各方面条件
他对中国鸦片战争方面的研究,仅 成熟时,指导研究生继续完成了。
见到有学者提及他早年发表的第
一篇学术论文涉及到这一问题,后 任教哈佛大学开始学术研究
究 的 构 想 由 来 已 久 。 早 年 留 学 北 历史学家克罗齐一样,认为一切真
京 期 间 ,他 在《中 国 社 会 及 政 治 学 历史都应该是当代史,重视现代汉
报》第 17 卷第 2 期(1934 年 7 月)上 语与档案研究,呼吁加强中国近现
发表学术处女作《1858 年条约前鸦 代 史 研 究 。 费 正 清 决 心 以 哈 佛 大
要;六、相关注释;七、索引。
能读懂中文的西方学者是有价值
邓 嗣 禹 在 引 言 部 分 评 论 道 : 的。同时,张喜日记刊本中运用的
“张喜在日记中提供了 1842 年 5 月 许多西方著作,对于中国那些难以
20 日 第 一 份 官 方 通 讯 和 以 后 谈 判 接 触 到 这 些 著 作 的 学 者 也 是 有 用
的 详 细 记 录 。 虽 然 他 没 有 能 力 改 的。”
变 这 一 次 外 交 历 史 的 进 程 ,但 这 些
记录确实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新的
相关博士论文
画面。因为他在日记中直接披露 了 这 次 秘 密 谈 判 的 内 情 ,而 这 个 谈
的出版及其影响
判的结果通常只有 1-2 页纸概括地
1942 年 ,邓 嗣 禹 以《 张 喜 与
仅传承了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旨趣 当时的美国学界对于中国的研究
和 学 术 思 想 ,而 且 进 一 步 丰 富 、完 仍 处 于 传 统 汉 学 禁 锢 之 中 。 所 谓
善了费正清在此方面的研究成 的中国学要么为西方文明的分支
果。今年是费正清先生诞辰 111 周 或 点 缀 ,处 于 一 个 边 缘 学 科 ;要 么
来 他 指 导 邓 嗣 禹 、张 馨 保 两 位 博 士
研 究 生 ,相 继 开 展 这 一 课 题 研 究 的
1936 这 两 位 学 者 以 博 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于当年秋
士论文为基础出版的学术专著,不 季 应 聘 到 哈 佛 大 学 教 授 中 国 史 。
在,但是其难度也很大。在这篇文 及他家庭的生活现状,鼓励他选择
章的开篇,费正清明确指出,“鸦片 做新闻记者,而不是去做一名历史
贸易是 19 世纪的一件大事,历史学 学 教 授 。1938 年 ,白 修 德 毕 业 时 ,
家迟早都应该分析其原因、活动和 从 哈 佛 大 学 获 得 了 一 笔 弗 雷 德 里
以“承认鸦片贸易也是中国内政问 研 究》为 题 目 被 哈 佛 大 学 多 次 再
题产生的结果”。费正清这篇处女 版,畅销了 30 多年,成为国际上研
作的重大突破在于使用了中文资 究朝贡制度的奠基之作。
料 。 但 是 ,由 于 当 时 所 能 使 用 的 中
但 是 ,费 正 清 对 于 中 国 鸦 片 战
鸦 片 贸 易 合 法 化 的 流 行 说 法 是 不 《清代行政研究》。”三年时间内,在
完 全 正 确 的 ,只 说 出 了 一 半 事 实 。 著 名 刊 物 上 合 作 发 表 三 篇 论 文 并
另一半事实是“中国人希望通过对 汇编成书出版,可谓成果丰硕。后
鸦片贸易全面征税,增加收入”,所 来,这本书以《清代行政管理:三种
人民的近代史时期。奇怪的是,它 导老师,这一机缘使得费正清成为
只 受 到 少 数 中 西 方 学 者 的 认 真 研 他的重要导师,尤其是对他早年职
究 。”研 究 这 一 课 题 的 中 西 方 学 者 业 生 涯 的 选 择 产 生 了 极 大 的 影
很少,自然是学者们关注的兴趣所 响。费正清根据白修德的特点,以
提到。”
1842 年南京条约》为题目的博士论
张喜在加入和谈阵营之时,定 文 顺 利 通 过 了 哈 佛 大 学 的 论 文 答
海已经失陷,对英方的船坚炮利也 辩。1944 年,经过二年的补充和完
有直观认识(他曾登上过英军的战 善之后,同名英文书籍由芝加哥大
舰)。但是,张喜在与英方对话的过 学出版社出版。值得一提的是,这
其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 约谈判的记录都是很简单的。因
题的。在他漫长的学术生涯中虽 为英国公布的关于第一次中英战
然毁誉交加,但就其崇高的学术地 争 的 文 件 几 乎 只 停 留 在 1840 年 的
位及巨大的影响力而言,在西方学 蓝皮书上,而中国官方的报告和敕
术 界 诸 贤 中 ,依 然 无 人 能 与 之 比 令直到 1936 年才发表(邓嗣禹英文
问 。 费 正 清 致 力 于 中 国 问 题 研 究 《南 京 条 约》,标 志 着 19 世 纪 远 东
长达 50 年,他曾经主持编写过一套 史、条约体制和满清帝国没落的开
15 卷 容 量 的《剑 桥 中 国 史》。 从 他 始 。 但 是 ,无 论 是 在 英 文 、中 文 和
进入牛津大学直到他 1991 年去世, 其他文字的材料中,这次划时代条
4 月出版,以后每个季度出版一期, H White)。
4 期为一卷。1941 年终刊。
1934 年,白修德在获得哈佛大
费 正 清 为 何 对 于 鸦 片 战 争 研 学 220 元 生 活 补 助 金 ,以 及 伯 勒 斯
究如此感兴趣,我们在他指导邓嗣 报童基金的资助下,得以顺利进入
禹 博 士 论 文 撰 写 的 前 言 中 可 以 找 哈佛大学历史系,成为走读生。大
鸦 片 输 入 中 国 为 合 法 这 一 条 款 会 忆 录 中 有 这 样 记 述 :“ 当 邓 嗣 禹 来
被 写 入 1858 年 11 月 8 日 中 英 签 订 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我们在
的《通 商 章 程 善 后 条 约》? 是 由 于 1939 年 至 1941 年 间 合 作 过 三 篇 系
清楚。”他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正在 位弟子白修德》)。
于利用当时所能掌握的中文资料,
1938 年,费正清开始招收博士
揭示事实,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问 生。第一位师从其门下的博士生,
题的关注。
正是他在中国北京留学期间结识
费正清的这篇论文的主题,围 的老朋友,燕京大学硕士毕业的邓
绕这样一个中心问题展开:为什么 嗣 禹 。 费 正 清 后 来 在 其 出 版 的 回
程中丝毫不落于下风,而且充满正 本 书 籍 的 中 文 节 译 版 本 由 杨 卫 东
义感,一切不利条件都被慷慨的言 翻 译 ,刊 载 于《国 外 中 国 近 代 史 研
语 化 解 了 。 在 张 喜 向 英 方 索 要 定 究》第 10 辑 ,1988 年 4 月 由 中 国 社
海 之 时 ,英 方 问 张 喜 ,为 什 么 他 们 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东 协 会 副 主 席 、亚 洲 协 会 主 席 、历 无法接受的,他为英国发动战争推
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 卸 责 任 ,抹 杀 了 鸦 片 战 争 的 实
等 重 要 职 务 ,还 曾 是 美 国 政 府 雇 质”。
员 、社 会 活 动 家 、中 美 关 系 政 策 顾
1842 年 8 月 29 日 签 订 的 中 英
年,谨以此文章来纪念这位优秀的 则 在 传 统 汉 学 模 式 下 只 注 重 古 代
学者。
汉语。
鸦片战争研究思想的雏形
费 正 清 正 是 在 这 种 形 势 下 ,以 顽强的精神开始了他的中国学研
究 生 涯 。 执 掌 教 鞭 初 始 ,他 即 提 出
费 正 清 对 于 中 国 鸦 片 战 争 研 新的学术主张,像意大利哲学家及
到 答 案 。 他 认 为 :“1842 年 英 国 与 学二年级时,白修德对中国历史产
满清签订的南京条约,预示着一个 生 了 兴 趣 ,遂 转 入 哈 佛 燕 京 学 院 ,
不平等条约的世纪来临。它标志 成为该学院唯一一位选择汉语为
着一个完整的中西关系的时代。 专业的本科生。刚刚当上教授不
1842 年到 1942 年这个世纪,是中国 到一年的费正清,被安排做他的指
■E-mail:dushuhxd@
瞭望
■本版编辑:韩晓东 ■电话:010-67078087 2018 年 2 月 28 日
5
费正清为何对于鸦片战争研究如此感兴趣,我们在他专为指导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撰写的前 言中可以找到答案。他认为:“1842 年英国与满清签订的南京条约,预示着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世 纪来临。它标志着一个完整的中西关系的时代。1842 年到 1942 年这个世纪,是中国人民的近 代史时期。奇怪的是,它只受到少数中西方学者的认真研究。”“鸦片贸易是 19 世纪的一件大事, 历史学家迟早都应该分析其原因、活动和影响。它同中外关系的各个方面——商业、政治和文化 关系息息相关,因此它的具体情节迟早也应该通这个时期所有其他方面一样考订出来,并把两者 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
京 发 起 建 立 的 。1916 年 该 会 创 办 汉 学 界 巨 人 费 正 清》)。 任 教 哈 佛
了 英 文 会 刊《中 国 社 会 及 政 治 学 大学后,他指导的第一位本科生弟
报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 子,即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政论家
calScience Review),第一期于当年 和 新 闻 记 者 的 白 修 德(Theodore
影 响 。 它 同 中 外 关 系 的 各 个 方 面 克·谢尔登旅行奖学金。这笔奖学
——商业、政治和文化关系息息相 金,为这位才毕业的大学生出国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