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共47页
学前融合教育.ppt

物理空間的安排
避免有專屬特殊孩子使用的區域 每個孩子應有個人專屬的置物空間 將個別區或靜態活動區放一起,也不可接近門口與走道 固定一個區域,做為團體使用的空間 將常會使用的材料放置於角落,讓孩子方便取得 將角落內所放置的物品,以圖片標示,以便於孩子取用與
歸位 趣味性: 變化多元: 師生共同參與:
學前融合教育 環境設計
肆、教學環境的規劃
環境安排的原則 環境應如何設計以符合學習者的需求 物理空間的安排 環境及空間安排範例介紹 綜合
環境安排的原則
安排時間及空間給予技巧的學習及應用(類化)
– 學習 – 應用
讓所有的孩子都有參與級歸屬的感覺 環境中的教材和教具必須符合孩子的需要 提供秩序化的環境
環境應如何設計以符合學習者的需求
合乎孩子的需要 活動材料具適當的挑戰性 提供寬敞的空間 提供隱密的學習環境 提供隱密的學習環境 安排固定的作息時間
物理空間的安排
空間容量適當 安排各種教學型態的空間 座位安排 分組安排 教室中的材料及器具應容易取得 座位最好為ㄇ字型或其他易互動的座位 可利用教室以外的地區做為學習區
学前融合教育(课堂PPT)

特教班级
制
环
康复机构
境
19
基本安置:特教学校 VS. 普通班级 ( 隔离) (融合)
动态安置:根据学生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环境 普通班级 + 资源教室 互动
20
营建接纳、积极、支持的人际关 系
接纳班级: 积极气氛 支持伙伴
21
2.如何进行课程调整
现有幼儿园课程设置 健康:体质发育、个人生活、安全 科学:兴趣态度、感知经验、
学前融合教育的8项支持策略*
1.环境支持 2.工具支持 3.简化支持 4.兴趣支持 5.辅具支持 6.成人支持 7.同伴支持 8.情景支持
31
行为管理
行为管理系统 1.校园环境 2.班级增强背景 3.个人行为管理(挑战行为的处理)
行为矫治 社会学习 行为支持
32
5.教学成效评估
16
学前融合教育实施的基本问题
2. 学前融合教育安置 3. 如何进行课程调整 4. 教学活动设计 5. 教学活动实施 6. 教学成效评估
17
1.学前融合教育安置
什么是教育安置: 将学生安置在最适当的教育环境中 (专业理念:最小限制环境) 学生的归属感
18
教育安置的不同层次
普通班级
最
小
资源教室
限
6
3.建立和谐群体
从小练好社会融合的“童子功”,从根本上消除歧视 让所有的儿童彼此认识:人性的丰富性 让每个儿童从小摆脱孤独 :进入常态的社会化进程 为儿童营建融合的社会环境
7
(二)对康复机构的意义:
1. 改变服务模式:病床模式—社会模式 2. 抓住核心环节:诊断+分析+拟订个别化计划 3. 巡回指导服务:幼儿园+家庭支持+社区服务 4. 服务传递体系:层级系统、转衔服务 改变服务形态,扩展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
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站,优质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更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作为引领幼儿教育新方向的重要工具,其设计和推行将对幼儿园教育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的重要性、现状及具体实施方案,以期为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和提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的重要性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主流理念。
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能够将各学科知识融入到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中,使得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
2. 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处于身体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施融合课程方案也需要教师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体制障碍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存在对学科分割的倾向,这会导致幼儿园内部教学资源的分割以及师资队伍的单一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的发展。
2. 教育资源不足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设施的更新换代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会制约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的推行。
3. 教师专业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中,有一些教师对于跨学科教学和课程融合实施的理念和实践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这会制约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的推行。
三、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具体方案要推动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 完善教育体制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适当放宽对幼儿园课程的管理,鼓励幼儿园自主探索融合实施方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融合教育普幼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关注。
融合教育旨在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与普通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使他们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
本案例以一所融合幼儿园为例,探讨融合教育在普幼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概述某融合幼儿园共有300名学生,其中普通儿童250名,特殊儿童50名。
该园秉持“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爱,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成长”的教育理念,将融合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案例实施过程1. 教育环境创设(1)物理环境:幼儿园的教室、活动室、户外活动区等场所均按照融合教育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布置,确保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能够在同一环境中共同学习、生活。
(2)文化环境:幼儿园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营造关爱、包容、尊重的特殊儿童成长氛围,使普通儿童认识到特殊儿童与他们的平等地位。
2. 教学内容设计(1)课程设置:幼儿园根据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特点,制定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涵盖语言、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个别化教学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活动实施(1)集体教学:教师根据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组织集体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关注特殊儿童的学习进度,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2)个别化教学:针对特殊儿童,教师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通过个别辅导、同伴互助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学习效果。
(3)家园共育:幼儿园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教师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指导家长在家中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
4. 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对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在融合教育环境中的成长。
(2)结果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作品展示等形式,对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市A幼儿园为例

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市A幼儿园为例赵梅菊;黄晶晶【摘要】本研究采用访谈、观察、实物搜集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A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原因、安置残疾儿童及培养师资进行了研究。
通过深层的分析和探讨,研究者认为:态度与信念是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核心要素,政府支持是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制度保障,多元安置模式是学前融合教育本土化的现实选择,培养融合教育师资是保证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
A幼儿园在积极态度与信念推动下,自下而上探索融合教育的过程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look into the reasons why a private kindergarten in Beijing implemented inclusive education,how this kindergarten settled the special children and how it cultivated teache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attitude promoted the kindergarten to implement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besides, the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supplied system guarantee. It was both practical and rational for the kindergarten to choose the right placement mod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localize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Cultivating inclusive preschool teachers was the key to ensur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In a word, the practic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A provides an example for other kindergartens.【期刊名称】《残疾人研究》【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7页(P48-54)【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北京市【作者】赵梅菊;黄晶晶【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北京 100875;睿智全纳教育康复中心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9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普通儿童共同接受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形式[1]。
学前融合教育案例活动(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学前融合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融入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通过特殊教育支持,使特殊儿童在普通幼儿园中接受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化利用。
本案例以某幼儿园为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彩虹桥”活动,探索特殊儿童融入幼儿园的有效途径。
二、活动目标1. 帮助特殊儿童适应幼儿园生活,减少焦虑和不安情绪。
2. 培养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友谊,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3. 提高幼儿园教师对特殊儿童教育支持和干预能力。
4. 促进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三、活动内容1. 活动前期准备(1)组建专业团队:邀请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专家、家长代表等组成活动筹备小组,共同商讨活动方案。
(2)培训教师:组织教师参加特殊儿童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特殊儿童的了解和关爱能力。
(3)家长沟通: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特殊儿童的家庭背景和需求,争取家长支持。
2. 活动实施(1)环境创设:在幼儿园内设置“彩虹桥”区域,布置温馨、舒适的氛围,便于特殊儿童融入。
(2)主题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快乐分享日”、“友谊接力赛”等,增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互动。
(3)个别辅导:针对特殊儿童的需求,提供个别辅导,如语言康复、行为矫正等。
(4)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共同关注特殊儿童成长,促进家园共育。
3. 活动评估(1)观察特殊儿童在幼儿园的表现,评估其适应情况。
(2)收集教师、家长和特殊儿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活动方案。
(3)分析活动效果,总结经验,为后续活动提供借鉴。
四、活动效果1. 特殊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适应能力得到提高,焦虑和不安情绪明显减少。
2.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友谊得到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意识得到提升。
3. 教师对特殊儿童教育支持和干预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关注和关爱特殊儿童。
4. 幼儿园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实现了教育公平。
学前融合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特殊儿童关注度的提高,学前融合教育逐渐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方向。
融合教育旨在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包容的教育环境,让特殊儿童在普通幼儿园中接受教育,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发展。
本案例以“彩虹桥计划”为例,探讨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二、案例描述(一)项目背景“彩虹桥计划”是在我国某市开展的一项学前融合教育项目,旨在通过将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幼儿园,为特殊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和关爱,同时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项目实施1. 师资培训项目开始前,对参与融合教育的教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培训,内容包括特殊儿童心理特点、教育方法、沟通技巧等。
通过培训,教师们提高了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和关爱能力,为融合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2. 环境创设幼儿园为特殊儿童提供了无障碍的物理环境,如低矮的门框、防滑地面等。
同时,设置了专门的融合教育教室,配备了适合特殊儿童的教学设施。
3.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普通幼儿园课程为基础,结合特殊儿童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例如,在语言领域,增加口语表达和听力训练;在运动领域,增加平衡感和协调能力训练。
4. 教学活动教师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融合教学活动。
如:(1)小组合作: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分组,共同完成任务,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游戏教学:通过游戏活动,培养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情境教学: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帮助特殊儿童理解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5. 家园共育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特殊儿童的家庭状况,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三)项目效果1. 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融合教育,特殊儿童在同伴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2. 普通儿童爱心和包容心增强:在与特殊儿童的互动中,普通儿童学会了关爱他人,增强了爱心和包容心。
3. 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融合教育使教师对特殊儿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学前融合教育案例_一等奖(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让特殊儿童在普通幼儿园环境中接受教育,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发展。
本案例选取了一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幼儿园,通过实施学前融合教育,帮助一名自闭症儿童小杰(化名)融入集体,快乐成长。
二、案例描述(一)小杰的困境小杰,男,4岁,被诊断为自闭症。
从小杰进入幼儿园以来,他的表现引起了教师的关注。
他不喜欢与人交流,常常独自一人玩耍,对于玩具和游戏没有兴趣,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在集体活动中,小杰总是显得格格不入,让教师和家长感到十分担忧。
(二)融合教育的实施1. 评估与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幼儿园对小杰进行了全面评估,了解他的兴趣、特长、行为特点等,并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计划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吃饭、洗手等,培养小杰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小杰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情绪管理:通过情绪故事、情绪卡片等,帮助小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2. 教师的专业培训幼儿园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融合教育的专业培训,使教师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特点,掌握相应的教育方法。
3. 同伴支持幼儿园鼓励正常儿童与小杰一起玩耍、学习,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
同时,通过同伴互助,帮助小杰更好地融入集体。
4. 家长参与幼儿园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杰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同时,开展家长工作坊,提高家长对融合教育的认识。
(三)小杰的转变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小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 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小杰学会了穿衣、吃饭、洗手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不再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过多帮助。
2. 社交技能增强:小杰开始主动与其他儿童交流,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同伴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情绪管理能力提升:小杰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时会寻求教师的帮助。
4. 自信心增强:在老师和同伴的鼓励下,小杰逐渐树立了自信心,敢于尝试新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国大陆模式
➢ 巡回教师模式:各地方教育局的特教专员或特 校中的骨干教师充当,主要工作是指导各学校 的随班就读工作
➢ 资源教室模式:我国发达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 教学方式。一般视随班就读学生具体情况,在 资源教室中接受不同内容和程度的个别辅导, 主要是文化知识辅导
六、学前融合教育
▪ 1.学前融合教育是指有特殊需要的0—6岁 学前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普通儿童一起接 受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与教育(是什么)
▪ 融合教育:指让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在一起 学习,它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 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 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为一体
▪ 融合教育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 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 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 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 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 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 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
五、融合教育模式
▪ 西方融合教育模式
➢ 资源教室模式 ➢ 咨询教师模式 ➢ 巡回服务模式 ➢ 资源中心模式 ➢ 教育配对模式 ➢ 合作学习模式 ➢ 特殊教育班模式
▪ 我国融合教育模式
➢ 大陆的随班就读 ➢ 香港全校参与模式 ➢ 台湾教师不为普通班级中特殊儿童提 供直接服务,而是与普通教师教师讨论学生需要 并提供各类物品 ➢ 团队教学模式:普教教师与特教教师在教室中共 同工作以完成全部教学 ➢ 助手服务模式:助教检查学生进步、提供辅导并 向特教教师汇报学生进展,特教教师每月至少与 特儿接触一次 ➢ 有限移出式的服务模式:特殊学生必须在特定时 间去起源教室接受特殊教育,可以减轻普教教师 对特殊儿童的责任
4 普通班加资源教师 3 普通班加巡回教师 2 普通班加一个教书助手 1 普通班加很少的特殊教育服务 美国特殊儿童教育安置图示例
仅尽
在可 需 要能
时快 才
移 移
动动
三、融合教育教育理念
▪ 关注环境的适宜性——最少受限制环境 ▪ 关注个别差异——个别教学计划 ▪ 关注教育辅助需要——资源教室
四、融合教育的对象
▪ 融合教育的特点
➢ 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 无论他们有何种残疾,也无论残疾程度如何
➢ 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组成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 工作小组,提供专业支持
➢ 由一般课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构成
案例1:德国的融合教育
▪ 2019年5月3日,德国布莱梅融合教育结构。阿斯腾 儿童日托机构100名左右的幼儿,四个班级,其中 20名不同程度的残疾。一名蕾娜的女孩,由于早产 ,运动功能发生障碍,4岁的孩子看起来只有几个 月大,不会走不会站不会坐也不会说话,但智力是 正常的。在一名专职教师寸步不离的帮助下,她和 所有孩子一起游戏、生活和接受教育。虽然,她不 会说话,但从她的脸上看出她是幸福的……蕾娜是 不幸的,但她生活在实施融合教育的幼儿园却是万 幸的。
▪ 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机构NCERI提出“包容”定 义:对所有学生,包括重大残疾学生提供得到有效 服务的机会,包括得到需要补充的工具和辅助性服 务并安置到学校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班级,以使学生 在社会中像所有成员一样拥有富裕生活
▪ 1994.6.7-10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教育需 要大会通过《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 行动纲领》提出融合教育
▪ “回归主流”是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实施特殊教育 的一种思想体系,英国称为“融合”、“一体化”
▪ 融合教育是发生在特殊教育领域某一个特定时期内 的教育形式
多
教 育 安 置 的 限 制
少
10 医院或养护机构 9 家庭辅导
8 住宿的特殊学校 7 不住宿的特殊学校
6 全天特殊班 5 特殊班加部分时间普通班
▪ 美国融合教育对象
▪ 中国的融合教育
➢ 我国多年来实施以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及弱智儿 童为主的隔离制特殊教育,直至1994年才在全 国范围内开始推广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中国大 陆目前最为广泛的融合教育形式
▪ 我国融合教育对象
➢ 低视力 ➢ 重听(包括有残余听力经过康复具有一定语言
能力的) ➢ 轻度智障 ➢ 肢体残疾(基本能自理日常生活) ➢ 学习障碍(包括学习困难和功能性障碍) ➢ 言语语言障碍 ➢ 情绪障碍 ➢ 病孩 ➢ 目前大力推行的主要是:盲、聋、智障
二、融合教育的产生
▪ 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变化 ▪ 残疾人命运变化 ▪ 教育界对残疾人的关注焦点变化
▪ 特殊儿童被安置到相对隔离的教育环境中,缺乏与 正常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
▪ 经济发展、公平理念使人们开始质疑针对特殊儿童 的隔离教育安置方式
▪ 融合教育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特教领域 将残疾儿童放在普通学校中进行“一体化”教育或 “回归主流”运动
▪ 2.学前融合教育的意义(为什么)
➢ “每个儿童都能学习”的哲学思想 ➢ 每个人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 特殊幼儿享有普通幼儿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
▪ 学前融合教育并不意味着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 在所有时间、所有活动都必须在一起,要根据 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3.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 布莱梅融合教育还普及到义务教育阶段。杜鹃花小 学由一个普通班和一个特殊班组成姐妹班,合用一 个套间,一扇门将两个教室有机联系起来,中间有 一宽敞的大厅供两个班级公用。平时有些课(如数 学、德育)两个班分开教学,有些课程(如手工、 音乐等)合起来开展。下课时,学生一起在大厅里 休息、游戏,残疾儿童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与正常 儿童相处。
内容导航
▪ 融合教育是什么 ▪ 融合教育的产生 ▪ 融合教育的理念 ▪ 融合教育的对象 ▪ 融合教育模式 ▪ 学前融合教育
➢ 学前融合教育发展 ➢ 学前融合教育教学策略 ➢ 学前融合教育:理想与现实 ➢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案例解读
一、融合教育是什么
▪ 融合:inclusive “包容”之意。1982年4月美国明 尼苏达州一次会议上桑塔格博士(Dr.E.Sontag) 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