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合集下载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要: 通过 层序 地 层 学研 究 , 川 东北地 区下 三 叠统 飞仙 关 组划分 2个三 级层 序 ( Q 将 S 1和 S 2 , Q )8
个体 系域 , 分析 了飞仙 关组 三级 层序 的 岩相 古地 理 特征 和 演化 。研 究表 明 : Q1 序 时期 , 东北 S 层 川
地 区受晚二 叠世 长兴 末期 的 区域 构造 抬升 影响 ,一度 开宽 水深 的 台盆水 体逐 渐 变浅而 转化 为 开 阔
we . r gtesc n eoio f h i — re q e c y l S ) u o a d a dh t rc ma , l Dui eo dd p sin o et r odrs u n ec c s(Q2 ,d et r n o e l t 1 n h t t hd e e i t i e
台地 相 沉积 环境 , 中 台地 边缘 和 台 内的鲕 滩相 极 为发 育 , 形成 整 个 飞仙 关 组鲕 滩 的 主要 时期 , 其 是
其 中尤 以 海侵 期 的鲕 滩 最为 发 育 ; Q S 2层序 时期 , 由于 受极度 干 旱 炎热 的 气候 影 响 , 海平 面 下降 和
水循 环 受限及 台地 暴 露 , 东北地 区鲕 滩 消减 , 入 局 限和 蒸发 台地 沉积 环境 , 川 进 最后 沉 积地 貌 基本
C h n xng sa e o t r in n no t at r Sc ua a g i tg fLaePem a i rhe sen i h n,t e w a e nc e nd w i e be a e s lo , a d he sa t ro e de p a d c m hal w n t d po ii n l e o u i n c a g d fom a i a is t pe p a o m a is o h c o l e b a h de eo d he e sto a v l to h n e r b s fc e o o n— lt r fc e , f w ih o i e c v l pe n f t

沉积与成岩特点以及对储集层的控制论文.

沉积与成岩特点以及对储集层的控制论文.

沉积与成岩特点以及对储集层的控制论文2019-05-01引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也是该地区主要的储集层。

飞仙关组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鲕滩地层中,沿开江―梁平陆棚两侧的台地边缘分布,层位主要集中在飞一段和飞二段。

前人对飞仙关组鲕滩的层序地层、沉积相展布、成岩作用、成岩演化等都进行过研究[1-10],但主要针对的是陆棚东侧的普光地区,而对位于陆棚西侧的元坝地区研究较少。

虽然普光地区和元坝地区具有相同的沉积背景,但其鲕滩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差异却很大。

本文以普光和元坝地区的鲕滩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陆棚两侧鲕滩的沉积、成岩特征,并初步探讨它们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1 地质背景川东北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见图 1),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时期该地区属于碳酸盐台地的一部分[11]。

受北部广旺台盆的形成演化、米仓山与大巴山构造带及“峨眉地裂”运动的共同影响[2-3,5,12],晚二叠世早期该地区处于拉张状态,沿开江―梁平一线形成了局部凹陷。

这一局部凹陷即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时期的开江―梁平陆棚。

开江―梁平陆棚的形成和演化对川东北地区沉积相带展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飞一段沉积期,沿开江―梁平陆棚两侧分别发育台地边缘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和台地相沉积。

随着相对海平面的下降,飞二段沉积期,陆棚两侧的沉积相带均有向陆棚方向迁移的趋势,其中陆棚西侧的沉积相带迁移距离较长,而陆棚东侧的沉积相带迁移距离较短,东侧的台地相演化为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沉积了大量的膏云岩和膏岩。

飞三段沉积期,川东北地区进入快速沉积阶段,沉积物基本填平了陆棚。

飞四段沉积期,全区除普光 6井附近发育少量局限台地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为蒸发台地。

飞仙关组处于三级相对海平面的下降半旋回,飞仙关组沉积末期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见图 2),鲕滩地层主要发育在飞一段顶部和飞二段。

2 鲕滩沉积碳酸盐岩鲕滩沉积主要分布在台地边缘或海水能量较高的内缓坡,台地内部只发育一些规模较小的点滩。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优质鲕滩储层成岩演化序列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优质鲕滩储层成岩演化序列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优质鲕滩储层成岩演化序列侯振学;王兴志;宋光建;李军龙;胡占群【摘要】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川北地区为台地与海槽相间的沉积格局,在两者的转换地带,发育了大套台地边缘碳酸盐鲕粒滩.该套储层经历的破坏性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作用、新生变形及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讨论了各种成岩作用的主要特征及对储层的影响.结合成岩阶段划分,建立了该储层的成岩序列.胶结作用可分为三期,对储层的破坏作用非常强,尤其是第二期胶结作用以后,残存下来的孔隙降至5%左右.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有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埋藏白云石化,它不仅将岩石孔隙度提高了5%左右,更重要的是在白云岩中形成了较多的晶间孔,为后期埋藏溶蚀作用创造了施展空间.埋藏溶蚀作用使白云岩中的晶间孔溶蚀扩大,形成晶间溶孔,这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必要条件,它可将孔隙度再提高5%~20%左右.【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2(017)003【总页数】7页(P18-24)【关键词】鲕粒滩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飞仙关组;四川盆地北部【作者】侯振学;王兴志;宋光建;李军龙;胡占群【作者单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技术事业部资料解释中心;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公司;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3近年来,四川盆地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这里先后发现过罗家寨、渡口河、铁山坡、普光、龙岗、元坝等多个大中型气田,表明该套地层含有极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它目前已成为我国西南乃至全国的重点勘探对象之一。

勘探已经证实,大部分飞仙关组气藏富集在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台地边缘鲕粒滩所形成的优质储层中[1],但并不是所有的台地边缘鲕粒滩都能形成优质储层,这是因为成岩作用才是储层形成的关键。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区储 层 的最 发育 区之 一 。
飞仙关 组 : 4 0 m 一 9 0 为 中 一薄 层状 残 深 7 40 m
余砂屑和残余鲕粒 白云岩夹少量薄层泥晶白云岩。 各种 次生 溶孔 发育 , 要 为台地 鲕粒滩 相沉积 ; 主
40 m~ 20 为 厚 一块 状 残 余 鲕 粒 白云 岩 , 生 90 53m 次 溶 孔发育 , 台地边 缘鲕滩相沉 积 。 为
作者简介
寇雪玲 , , 7 年 出生; 女 13 9 现在 中石化勘探 南方分公 司勘探研究院工作 , 主要从事包括岩石、 原油及 油田水 的勘探分析。地址
9・
( 10 1 成都市二环路 南四段九号。电话 :08 8 14 0 。E—mm :xl @1 3cr 6 04 ) ( 2 ) 56 89 lkl k 6. o z n
发 的普光气 田即是典型例证 I ( 1 。 4 图 )
飞仙关期 , 位于台地边缘 的高能相带 , 鲕滩尤为发 育, 自下而 上形成 了一套 巨厚 的高能滩相 沉积组合 , 经成 岩期 的白云石 化作 用 和溶 蚀作 用 改造 , 成 了 形 大量 的次生 溶蚀孔 、 , 洞 从而 成为 四川盆地 川东北地
2 物 性特 征
2 1 孔 隙度和渗透 率 .
图中表明 , 渗透率 随孔 隙度增 大而成增大 的变化
根据 普光 2井 、 、 5井 6井 95块 岩心 分 析资 料 1 统计 , 孔隙 度 04 % ~ 64 , .4 2. % 平均 76% ,L . 1 孑 隙度 大 于 2 的样 品 占总数 的 9 % , 隙度 主要分 布 在 % 3 孔
构造 线
细一 中晶或中晶、 亮晶残余藻屑 , 残余鲕粒白云岩和 溶孔 亮 晶鲕粒 白云岩 , 晶粒 在 00 m 一 . m 最 .1 m 02 m, 大可达 06 m, .m 中部鲕粒显残余结构 , 向下 为鲕粒

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

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

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张建勇;张敬艺;周进高;郝毅;王小芳;吕玉珍;张大智;徐美茹;张润合;谷明峰【摘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飞仙关组的层序划分方案,长兴组和飞仙关组均可划分出两个三级层序.在层序格架内进行了岩相古地理的编图及演化分析,认为在台地边缘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发育不同类型的台地边缘.结合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建立了台地边缘的三种沉积模式:(1)以剑阁地区为代表的"进积型台地边缘",生物礁及鲕粒滩呈进积型增生,储层单层厚度较薄,储集性能差;(2)以龙岗地区为典型的"加积型台地边缘",生物礁及鲕粒滩呈加积型增生,生物碎屑滩和鲕粒滩单层厚度大,白云石化程度高,发育优质储层;(3)开江--梁平海槽与城口--鄂西海槽之间的"孤立台地型台地边缘",长兴期为半局限台地环境,飞仙关期为蒸发台地环境,台地边缘生物礁及鲕粒滩规模大,白云石化程度高,是储层最有利的勘探区带.【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1(016)003【总页数】10页(P45-54)【关键词】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飞仙关组;海相沉积;沉积古地理;沉积模式【作者】张建勇;张敬艺;周进高;郝毅;王小芳;吕玉珍;张大智;徐美茹;张润合;谷明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近几年,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礁滩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勘探结果证实沉积相带对油气藏分布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所发现的气藏主要环开江—梁平海槽分布。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来自岩石结构的证据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来自岩石结构的证据

观 察 和薄片 鉴定 为依据 , 结合 白云石有 序度 、 微量
元 素 s 含 量 和 s 稳 定 同位 素分 析 资料 , 为川 r r 认 东 北地 区飞仙 关组 白云岩 主要有 准 同生交代 和埋 藏 成岩 交代 两种 成 因 类 型 , 中储 层 的形 成仅 与 其 埋 藏 白云化 有关 , 并进 一 步识 别 出早 、 晚 三个 中、 成 岩期 次 的埋 藏 白云 化作 用 过 程 , 成 岩期 次 的 各
维普资讯
第3卷 第3 4 期
20 0 7年 6月
成都 理工 大 学学报 ( 自然 科学 版 )
J R A FC N D N V R I FT C O GY(c ne&T cnl y din OU N lO HE G U U I E STYO E HN 1 O Si c e ehoo io) gE t
川 东北地 区在 下三 叠统 飞仙关组 众 多钻井 中 钻获高 产工业 气流 和普 光 、 山坡 、 口河和 罗家 铁 渡 寨 等一 系列 大气 田的发 现 , 中 国南 方海 相 碳 酸 是 盐 岩油 气勘探 的 重 大 突破 , 已成 为 当前 中 国石 油 天 然气最 重要 的勘 探领域 之一 ]因 此 , , 有关 飞仙
维普资讯

28 ・ 9
成都 理 工大 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第3 4卷
结构 为它 形粒 状 泥 一微 晶结 构 、 纹层 和藻 团粒 藻 结 构 , 微硬 石膏斑 晶结 构 , 石膏 连生嵌 晶结构 显 硬 等, 岩性 为非 常致密 的泥 一微 晶 白云岩 ( lA) 图 、
Vo1 4 N o 3 .3 .
Jn 2 0 .07
[ 章 编 号 ]17-7 7 2 0 ) 30 9 —8 文 6 19 2 (0 70 —2 70

四川盆地地层层序及岩性表

四川盆地地层层序及岩性表
2
川中油层
川东 广安产层 广安产层 川南、川西、川北九龙山等
上统
须家河组
6.000
中生界 Mz 中统 雷口坡组
6.959
川西、川中
嘉五 三叠系 嘉四
嘉陵江组 下统
6.456
嘉三
嘉二
川中、川东
飞仙关组
嘉一 飞四 飞三 飞二 飞一
6.080
川东 川东
上统
长兴组 龙潭组 茅四 茅三 茅二
6.014
茅口组 二叠系 下统
上统 下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上统
6.098
川东
志留系
泥岩、粉砂岩、深灰色页岩夹生物灰岩
5.34
黑灰、灰黑色泥灰岩及云质页岩
中统 奥陶系
兰灰、浅紫、深灰色灰岩,石灰岩夹页岩及少许粉砂岩 6.924
下统
砂质页岩、粉砂岩夹生物灰岩,砂岩、砂质云岩夹泥岩
上统
白云岩,局部含砂质、燧石
寒武系
中统
白云岩,局部含砂质、燧石
2
代码 Q00 N00 E10 E20 010 020 030 110 120 131 132 141 142 151 152 153 154 155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31 232 241 242 243 244 251 252 253 261 262 263 271 281 282 283 284 310 32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41 342 343 350 410 420 500 610 620 630 640 710 720 730 740 750 760 770 780 790 810 820 830 840 850 860 810 880 911 912 913 914 920 930 940 A10 花岗岩、云岩 白云岩、粉砂岩、页岩 泥岩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_岩相古地理特征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_岩相古地理特征
3 飞仙关组层序- 岩相古地理特征
3. 1 层序- 岩相古地理编图技术 传统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是以岩石地层单位为
编图单元, 一方面其跨度时间较长, 图件相对粗糙, 另一方面是其等时性较差, 很难真实地反映古地理 面貌和相带展布特征。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 层序 界面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不整合面或相关 整合面组成, 界面上发育有与海平面下降有关的物 性标识, 能够加以识别。层序内部体系域之间的界 面也有相关的物性标识, 也能识别。体系域是在海 平面统一上升或统一下降过程的地层旋回中形成 的, 具有强的等时性。因此, 依据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编制的层序- 岩相古地理图更具等时性、成因连续 性和勘探实用性, 并能较好地克服同时异相地层之 间 的 等 时 比 问 题 [ 7] 。
地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 一度开宽水深的台盆水体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
台地相沉积环境, 其中台地边缘和台内的鲕滩相极为发育, 是形成整个飞仙关组鲕滩的主要时期,
其中尤以海侵期的鲕滩最为发育; SQ2 层序时期, 由于受极度干旱炎热的气候影响, 海平面下降和
水循环受限及台地暴露, 川东北地区鲕滩消减, 进入局限和蒸发台地沉积环境, 最后沉积地貌基本
飞仙关组一段、 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三段
66
岩性油气藏
第 19 卷 第 4 期
2007 年
李国军等: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 岩相古地理特征
67
盆、台地边缘、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 5 个 相带和包括台地边缘和台内鲕滩在内的 9 个亚相, 各亚相带按其岩性和沉积构造等特征再细分微相 ( 由于受篇幅限制, 对各亚相和微相特征不再细述) 。
表 1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划分简表 Table 1 Sedimentar y facies classification of Feixianguan For mation in nor theaster n Sichuan Bas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3期2015年7月海相油气地质1沉瞄•诵层DOI:10.3969/j.issn.1672-9854.2015.03.001 文章编号:1672-9854(2015)-03-0001-09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一岩相古地理特征孙表魚1,2,胡明敫1,2,胡忠责1,2,薛丹3,王振鸿4(1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3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4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体系,可划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边 缘、台地前缘斜坡和海槽盆地等六种相类型。

以单丼、野外剖面层序划分和连丼层序地层对比为基础,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SQ2)以及四个高位和海侵体系域,编制了全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各体系域的层序一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图。

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自西南向东北的相带分异明显。

在SQ,层序时期,四川盆地以开阔台地相和局限台地相沉积为主,在中部和东北部一带发育鲕滩和浅滩微相沉积;在S(}2层序时 期,四川盆地的中部和东北部广泛发育局限台地潮坪亚相沉积。

指出SQ,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S&层序的海侵体系域为飞仙关组中的鲕滩最为发育的层位,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关键词四川盆地;下三登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中图分类号:TE121.3 文献标识码:A1引言近年来,随着勘探与研究的不断深人,四川盆地 以下三叠统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套地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具 有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在四川盆地东部先后发现 了元坝、普光、广安、铁山坡等大中型气田0],充分 说明该地区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具有良好的 勘探前景。

本次研究以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为研究对象,结合单井、连井层序地层对比和12个 野外露头剖面(位置见图1)的分析,以及区域二维 ±也震和局部三维地震的解释成果,将飞仙关组划分 为两个三级层序,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四川盆地下三 叠统飞仙关组层序一岩相古地理图,以利于研究该 沉积时期鲕滩的分布规律,为发现新的天然气田奠 定基础。

2地质概况四川盆地位于龙门山断裂以东,周缘出露下古生$碳酸盆岩界和元古界,盆地四周由高山环绕,东南为七曜山、大 娄山,西北为龙门山、邛崃山,北缘为米仓山、大巴山,盆地面积约18x l04km2(图1)。

盆地内地层发育完整,整体为一个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坳陷区。

该盆地属于 “扬子准地台”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中新生代以 后发展起来的大型构造和沉积盆地[6]。

四川盆地在早 三叠世飞仙关期间的地貌特征总体表现为由西和西 南向东和北方向低角度倾斜的趋势,物源主要来自西 侧的康滇古陆,其次是西北部的龙门山岛链[7]。

在飞 仙关期,受加积和构造作用的共同影响,四川盆地的 大部分地区转化为一连陆台地一盆地(海槽)环境,仅 川东北地区为一孤立台地。

盆地自西向东发育川西冲 积平原、川中半局限海、川东碳酸盐岩台地、开江一梁 平海槽及城口 一鄂西海槽等主要沉积单元,四川海域 北部为南秦岭洋、东部为城口一鄂西海槽@]。

飞仙关 组发育的岩性主要为灰色泥质灰岩、颗粒灰岩、泥晶 灰岩、鲕粒灰岩和鲕粒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等互层,其 中顶部可见膏盐岩、膏质白云岩层,飞仙关组地层厚 度多在300~600m之间。

收稿日期:2014-11-07;改回日期:2015-06-04本文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大型气田形成条件、富集规律及目标评价"(编号:2011ZX05007-002)资助孙表燕:女,1989年生,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储层地质和层序地层学。

通讯地址:430100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大学路特1号长江大学武汉校区;E-maii: 1045286355@OIRDODDVD F»E T IR O IL(Ea-iI^V^ a E O D-O J Q V2海相油气地质2015年第20卷第3期图1四川盆地及周缘构造区划与钻井、剖面位置图(构造区划据文献[6])要特征是潮坪亚相白云岩坪广泛发育。

纵向上主要 分布于飞仙关组四段。

台地边缘相在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各组地层中发 育规模不同,但都只发育台地边缘浅滩相沉积。

该相 带发育于碳酸盐台地与斜坡之间,即为波浪和潮汐 作用改造较强烈的高能地带,但局部地区水体能量 可能较弱,因而可分为台缘滩和滩间等微相(表1 )。

台缘滩在台地边缘常呈条带状分布,鲕粒灰岩、鲕粒 白云岩较为发育(图2c ,2d ),沉积厚度较大,暴露水 面后遭受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和混合水白云石化作 用,可以形成大套有利于油气储集的层段,比如普光 气田的飞仙关组鲕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台地前缘斜坡相是碳酸盐台地与深水盆地之间 的过渡沉积,处于正常浪基面之下和氧化界面附近, 水深一般为几十米到100m ,水体环境比较安静。

沉 积物以深水原地沉积为主。

该相带在飞仙关组比较 发育,内部可见重力流沉积,在八台、庙坝、宁厂、满 月等野外露头剖面的飞仙关组底部均可发现多套碎 屑流沉积。

3沉积体系划分及沉积模式3.1沉积特征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发生于相对海平 面下降背景的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沉积了碎屑岩、 碳酸盐岩及蒸发岩三大类岩石,其中碳酸盐岩分布 广泛,蒸发岩和碎屑岩分布较为局限。

根据碎屑颗粒 结构、原生沉积构造和相序等相标志,将四川盆地下 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归为海陆交互一碳酸盐台地沉积 体系[l l M 1](表 1)。

开阔台地相在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 中较为发育,其发育程度受海平面和沉积古地貌所 控制,多为海平面上升时期形成,包括潮下和台内滩 两种亚相(表1)。

岩性主要由浅灰色中一厚层状泥 晶灰岩、鲕粒灰岩(图2a ,2b )等组成。

纵向上主要分 布于飞仙关组一段至飞仙关组三段。

局限台地相在研究区也较发育,多形成于海平 面相对下降时期,即低海平面时期,它可分为三个亚 相,即潮坪、潟湖和浅滩(表1)。

该沉积相的一个重孙春燕等: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一岩相古地理特征3表1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相亚相微相主要岩性觀发育层位陆相一河流相砂岩、粉砂岩等碎屑岩类飞仙关组(近物源分布)碎屑潮坪潮上坪、潮间坪、潮下坪砂岩、粉砂岩等碎屑岩类飞仙关组(局部区域分布)开阔台地台内滩暴露浅滩、鲕滩、生屑滩颗粒灰岩、灰质白云岩飞仙关组一段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三段潮下静水泥泥晶灰岩、泥页岩等局限台地潮坪泥坪、白云岩坪、膏坪等泥岩、白云岩、膏岩等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三段 飞仙关组四段潟湖白云质潟湖白云质灰岩、石灰岩等浅滩生物碎屑滩、鲕滩颗粒灰岩、白云质灰岩等蒸发台地蒸发潮坪膏坪、膏质白云岩坪、白云岩坪膏岩、膏质白云岩、白云岩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四段蒸发潟湖膏云质潟湖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台地边缘台地边缘浅滩台缘滩颗粒灰岩、鲕粒灰岩等飞仙关组一段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三段滩间含颗粒灰岩、石灰岩等台地前缘 斜坡上斜坡泥晶灰岩、泥质灰岩下斜坡泥页岩海槽盆地海槽盆地泥质盆地泥页岩(a )浅灰色中一厚S 状泥晶灰耑。

顺S 溶孔发育,生 (b )亮晶鲕粒灰耑。

下部为平行S 理,上部为槽状交物钻孔,开阔台地潮坪亚相。

云阳沙陀剖而 错层理,等深流沉积。

代家沟剖而(C )砂捫鲕粒白云耑。

纤状胶结作用,两期沥靑充填(d )亮晶鲕粒白云质灰耑。

白云石晶形好,以交代颗粒为作用。

.罗家2井3202.1m ,耑屑薄片㈠,10x 10 主,纤状物胶结。

渡丨井4347.lm , S 屑薄片㈠,4 x 103,2沉积模式飞仙关组沉积时期,图2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典型沉积特征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特征。

早三叠世,由川东北 到川西南,即由宁厂向西延伸到鹰1井,再到金珠2 盆地以发育典型的镶边井、罗家2井、龙岗8井、大深1井,一直到雅安,沉积4海相油气地质2015年第20卷第3期_泥岩_泥灰岩@泥晶灰齿[23砂岩 H| £i膏台缘滩 台内滩图3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海陆交互-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相模式图A—A'剖面位置见图14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4.1层序地层划分在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四川盆地主要为一套碳 酸盐岩台地相沉积,该区主要发育有I型和n型两 种类型的层序界面。

结合单井柱状剖面(图4)和连井 层序地层对比剖面(图5),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 关组划分为S U和S(?2两个三级层序[12]。

飞仙关组 底部与上二叠统长兴组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属I 型层序不整合界面;飞仙关组内部地层完整,表现 出连续沉积特征,飞仙关组三段底部和飞仙关组四段顶部为岩性-岩相转换界面,属n型层序界面,据此建立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级层序地层格架。

本文将以单井和连井层序格架为例进行分析。

普光6井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位置见图1), 飞仙关组地层厚约487 m,共划分出了两个三级层序(S(?,、S(?2),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开阔台地、局限台 地、台地边缘和蒸发台地[12_14](图4)。

S&-TST时 期,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属台地前缘斜 坡相沉积环境;SQ,-HST时期,岩性以灰色、浅灰 色白云岩和鲕粒白云岩为主,局部见少量灰色石灰岩,受次级海平面韵律波动的影响,依次发育局限台地相的白云岩坪微相、台地边缘相的台缘鲕滩和砂屑滩,反映了相对海平面由深变浅再变深的演化规律。

SQ2-TST时期,岩性以白云岩、泥质白云 岩互层为主,整体表现为开阔台地相的潮下静水泥微相和局限台地相的白云岩坪微相沉积。

S(?2- HST时期,岩性主要为灰色石灰岩、含泥灰岩和灰白色膏岩,发育蒸发台地膏质白云岩坪微相和局限台地灰质泥坪微相。

窝深1一自深1一安8—磨深1一女基井一广3— 铁山4一双石1一普光2—金珠1一庙坝剖面在四川盆 地呈南西一北东向,横切开江一梁平海槽和城口一 鄂西海槽北段,剖面全长近600km(图5)。

从该飞仙 关组连井层序地层对比剖面上可以看出:飞仙关组 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和SQ2,其中SQ^应飞仙关组一段和飞仙关组二段,SQ2对应飞仙关组 三段和飞仙关组四段。

飞仙关组地层厚度多在300〜 600 m之间,各层序体系域在剖面上的厚度变化明显。

在SQ,时期,岩性以泥岩和石灰岩为主,同时发育 页岩和少量白云岩,纵向上泥质含量向上逐渐增加, 其中,在SU-HST时期鲕粒灰岩和鲕粒白云岩较为 发育,属全盆地储层较为发育的时期。

剖面上自西南 向东北岩性由泥岩和页岩转变为石灰岩和白云岩,相的展布依次为海槽盆地相(城口一鄂西海槽;)一台地前缘斜坡相一台地边缘相一开阔台地相一局 限台地相一蒸发台地相一局限台地相一开阔台地相一台地边缘相一台地前缘斜坡相一海槽盆地相(开江一梁平海槽)一台地前缘斜坡相一台地边缘A 相一开阔台地相一台地边缘相一台地前缘斜坡相一海槽盆地相(川西海槽)一台地前缘斜坡相一台地边缘相一开阔台地相一局限台地相一碎屑潮 坪相一陆相(图3),沉积相带的分布特征与威尔逊相模式比较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