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发展历程
杨柳青

十八街麻花
• 桂驰名商标、天津市名牌产品及天津市著名商标。 • 发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的一家百年老字号麻花店,与天津狗不理包子、 耳朵眼炸糕并称的“天津三绝”,位列其首。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在全 国首届名小吃认定会上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1996年被中国国内 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曾荣获国家部优金鼎奖、亚太地区博 览会金奖,并被认定为中国
•
•
•
杨柳青年画题材的一大种类便是娃娃。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他们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都 象征吉祥美好,非常惹人喜爱。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得国家 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
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简介
• 杨柳青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石 家是当年天津八大家之一,一度财势显赫,声名遐迩。 石家在杨柳青二百余年的历史,反映了石氏家族从落户、发家、鼎盛、衰微、直至败落的过程。 清雍正年间(1723—1735),石氏先人即从山东来到天津一带操船营运。乾隆五十年(1785),从石衷 一开始落户杨柳青,其子石万程颇善经营,家资日丰。到石万程之子石献廷时期,石家已一改累代 单传而人丁兴旺,家大业大。道光三年(1827),石献廷的儿子们遵照父亲遗嘱,分家另过,各立堂 名。因老大石宝福早天,老二石宝善立长门福善堂;老三石宝庆立二门正廉堂;老四石宝苓立三门 天锡堂;老五石宝珩立四门尊美堂。福善堂、正廉堂以及天锡堂的后世子弟中,虽也有勤勉上进、 刻意经营者,但大多是纨绔子弟,吃喝玩乐,寄生度日。到清末民初,三门的家道先后中落。而尊 美堂一支,石宝珩长子石元俊在咸丰十一年(1861)科考中举,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为名末 曾到任,反而致力于家业经营,使得买卖兴隆,资产巨增。光绪十年(1884),石元仕继石元俊之后 主持尊美堂。他不仅注重家产积累,更善于扩大政治势力。石元仕努力结交权贵,子女多与天津官 绅、豪门结姻,他自己的夫人,即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族侄女。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 侵,石元仕带头出资在家乡办“支应局”,使地方免除许多祸乱,因而得到清政府赏识,先后被李 鸿章和慈禧接见,并赏给他一个四品卿衔,一时名重津门,当选为天津议会、董事会委员,从而确 立了他集地主、官僚、资本家与一身的社会地位。 民国七年(1918),石元仕七十岁生日,石府接朋引客,大摆寿筵,极尽奢华。不料次年,石元 仕即背生溃疽,体弱已极,很快故去。其出丧规模,在杨柳青地区可谓空前绝后,所耗财资,难以 计数。加之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石家生意凋敝,地租难收,衰落之势初现。石元仕去世后,其家 人即离开尊美堂老宅,全部迁往天津定居。民国二十九年(1940),石元仕夫人去世。因其娘家势力 不凡,丧事必得大办,致使家业更加一蹶不振,只好负债度日。至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尊美堂 的大部分住宅已变卖他人。 1987年6月,西青区人民政府将“尊美堂”宅第列为区级文物(俗称石家大院),加以保护,并 拔资修复。在天津市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六年,投资560万元人民 币,终于完成修复工作。1992年,石家大院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属天津市级文物保护 单位。
杨柳青年画说课稿

杨柳青年画说课稿【最新版】目录1.杨柳青年画的概述2.杨柳青年画的起源和发展3.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4.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5.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正文一、杨柳青年画的概述杨柳青年画,又称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一种源于中国北方的民间美术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以天津市杨柳青镇为主要发源地,因此得名。
杨柳青年画主要通过木版印刷技术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也有世俗生活、风景名胜等。
二、杨柳青年画的起源和发展杨柳青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经历了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清朝时期,杨柳青年画进入了繁荣期,产量大、质量高,深受民间喜爱。
同时,杨柳青年画也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对各地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1.线条流畅,造型简练:杨柳青年画的线条优美流畅,人物形象简洁明快,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富有生活气息。
2.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杨柳青年画采用大红、大绿等鲜艳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富有张力和动感。
3.构图饱满,主题突出:杨柳青年画的构图饱满紧凑,主题内容鲜明,充满喜庆气氛。
四、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1.传承民族文化:杨柳青年画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反映世俗生活:杨柳青年画以丰富的题材,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世俗生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
3.寓意吉祥如意:杨柳青年画多为寓意吉祥、喜庆的题材,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五、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杨柳青年画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杨柳青年画的优秀传统,保留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需求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使杨柳青年画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杨柳青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天津扬抑青画的简介20字

天津扬抑青画的简介20字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什么?有什么特色与历史?
天津杨柳青画是一种木板年画,属于木板印绘制品。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研末明初,是一名手艺人逃难来到了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一些门神卖,让镇上的人竞相模仿。
随着大运河的流通,纸张进入了杨柳镇,手艺人就将画印在了纸上,成为了木板年画。
木板年画以红丹、竹绿和桃红为主色调,辅以粉蓝、粉绿、灰色。
这种画的笔法很细腻,有着清新淡雅的风格,受到了众多人的欢迎。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什么呢?
提到杨柳青,很多人都会想到杨柳青镇的木板年画,而天津杨柳青年画其实就是木板年画的简称。
这个年画是很出名的,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非常的精致可爱。
杨柳青木板年画的鼎盛时期是清代,很多地方都模仿杨柳青镇的木板年画,让杨柳青这三个字在全国如雷贯耳。
但在清末民初,由于农村经济的凋零是一年化的兴起,所以木板年画就逐渐没落了。
但现在人们又重新拾起了这一门艺术,制作出了精致的木板年画。
杨柳青年画起源说

杨柳青年画起源说晨曲杨柳青年画到底起源于什么年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已故杨柳青镇文史家王鸿逵先生曾在《西青文史》撰文说:“杨柳青年画起于明代。
相传在元朝末年,顺帝失政,战乱四起,有一位会雕刻的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见这里梨枣树木很多,适合刻版印刷门神纸马年画,便定居下来开始经营。
”王老先生在文中用的是“相传”二字,说明是听人传说,并没有史料依据。
后来,宋洪升、王开元二先生有文章说:“北宋时期有《东京梦华录》一书,上面记载‘东京近岁时,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回头禄马、天行帖子等’。
”这分明就是早期的年画产品,民间过年时用来张贴用的。
这是引子,主要用意在下,“1126年,金兵攻破汴梁,掳徽、钦二帝,尽抢图书、珠宝及大批百工艺人北返,为他们所用。
”也就是说,属于“百工艺人”的年画艺人也在被掳之列。
“这样,一部分艺术人才被分转到山西、河北等地。
”“朱元璋入主中原后,到永乐初年,多次迁山西农民和手工业者充实京津一带,有些年画艺人来此,见杨柳青地方梨枣成林,又多蒲苇,是雕刻木版和造纸的好材料,便经营起门神纸马作坊来。
”此文给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杨柳青年画的起源是明朝初年,也就是永乐年间大移民后就开始了;二、这一年画内容门神纸马是从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传到山西、河北,至明朝初年又传到杨柳青的。
著名中国艺术研究家、收藏家,对杨柳青年画研究最权威的学者王树村先生也曾说过“北宋画传杨柳青”的话。
由此可知,杨柳青年画的传承渊源应该与北宋都城东京汴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西青区志》上说,“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代。
杨柳青镇附近村庄盛产杜梨木,适于刻版,因之乡民刻印门神、灶王、钟馗、天师、月宫图之类逢年过节出售,已补生计。
明永乐十三年,南运河开通,地方日渐繁荣,习此艺者渐增。
”《杨柳青镇志》上的说法与《西青区志》的说法完全一致。
邢富贵先生曾撰文说:“杨柳青年画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始于明末崇祯年间。
”也有人说始于元朝末年。
还有人说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
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介绍

20XX年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介绍导读:在制作手法上很多采取木版刻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既有木刻韵味,又有民族绘画风格的特点。
年画采用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取材现实生活、历史事件等,创立了鲜明活泼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介绍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木版印绘制品,是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雍、乾至光绪初期为鼎盛期。
年画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
杨柳青年画具有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等特色。
20XX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XX年5月9日,世博天津活动周开幕,杨柳青年画作为参展项目向世人展示。
20XX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年画杨柳青是绘制传统年画闻名的农村集镇,位于中国天津市杨1/ 3柳镇。
早在明代崇祯年间(公元1628--公元1644年),这里的人民就开始绘制年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到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年)中期,杨柳青镇已有近百家画店作坊,街道上彩旗成双成对,从事年画制作的手工艺人有三千多人,出现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和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的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等形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既反映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又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场面和风景花卉,并喜欢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把人们的愿望,通过美术形式表达出来。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特点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 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 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 《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 武架“, 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 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 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 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 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 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 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 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 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 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 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 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 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
起源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的民间木 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 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 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 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 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 ,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到了清代 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 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 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 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 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蓬勃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 。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 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 苏。 “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 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 传人霍庆有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 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 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 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 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 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 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 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知识点总结

杨柳青年画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杨柳青年画源于山东省蔚县杨柳青镇,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清代乾隆年间,一名名叫高鹏的蔚县画师在镇外的丁家庄村画了一幅《柳树图》,其意境深邃,引得众多画家前来学习,逐渐形成了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年画以其秀丽的柳树和清新的山水风光,成为了山东水墨画的代表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二、艺术特点1.青翠妖冶的柳树杨柳青年画中的柳树常常被描绘成青翠妖冶、婀娜多姿的形象。
艺术家们通过轻盈逸动的线条和柔美丰满的笔墨,展现出柳树在山水间翠绿的身姿,给人以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2.清新俊朗的山水杨柳青年画以清新俊朗的山水为背景,体现了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画家们通过淡雅的笔调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出大自然的宏伟壮丽和清新脱俗的意境,给人以一种宁静悠远的美感。
3.简洁明快的笔墨杨柳青年画以简洁明快的笔墨为特点,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画家们在画中运用简练的线条和淡雅的颜色,勾勒出了柳树和山水的灵动之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4.瑰丽多彩的色调杨柳青年画在色调上常常运用瑰丽多彩的调子,给人以一种艳丽动人的感觉。
尤其是在描绘柳树和山水的色彩上,画家们常常运用明快的红、绿、蓝等色彩,表现出了一种充满活力和浪漫情怀的气息。
三、技法表现1.用笔清澈杨柳青年画以用笔清澈为特点,表现出一种洗练的艺术风格。
画家们在作品中常常运用流畅的笔法和清澈的线条,勾勒出了柳树和山水的形象,给人以一种清新秀丽的感觉。
2.运用淡彩杨柳青年画在色彩运用上善于运用淡彩,表现出了一种淡雅细腻的艺术语言。
画家们在画中常常运用淡雅的颜色和柔和的调子,展现出了柳树和山水的柔美之美,给人以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
3.表现氛围杨柳青年画善于表现氛围,通过画家独特的艺术表现,营造出了一种清新秀丽的氛围。
画家们在作品中常常运用淡雅的笔调和细腻的笔法,表现出了柳树和山水的灵动之美,给人以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
四、当代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杨柳青年画也走向了当代艺术的舞台。
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初探

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初探杨柳青年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天津市杨柳青镇。
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杨柳青年画进行文化初探,探讨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传承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一、历史渊源杨柳青年画源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其成型于光绪年间(1875-1908)。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杨柳青镇是一座以农耕、渔业为主,手工业也十分发达的古老小镇,而杨柳青年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并独具特色。
杨柳青镇的村民们以勤劳勇敢、热情豪爽而著称,而他们祖祖辈辈的双手则孕育出了这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杨柳青镇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变迁,杨柳青年画却一直是这座小镇的文化名片之一,也是这座小镇的重要标识之一。
如今,杨柳青镇已成为中国著名的“中国画乡”,而杨柳青年画也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备受赞誉。
二、艺术特点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鲜艳明快的色彩。
杨柳青年画以鲜艳的颜色、明快的笔触见称,其色彩斑斓、明快、鲜艳,给人以美的享受。
2. 生动传神的形象。
杨柳青年画以其生动传神的表现手法,将人物、花鸟、山水等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3. 线条简洁流畅。
杨柳青年画的线条简洁而流畅,充分展现了中国画的书法韵味与笔墨之美。
4. 丰富的文化内涵。
杨柳青年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作品中不仅有寓意深远的图案,还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传承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文化产业的兴盛,杨柳青年画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方面,一些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积极投入到杨柳青年画的传承工作中,通过展览、培训、研究等方式,推动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一些政府机构和文化企业也积极支持杨柳青年画的发展,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设立艺术基金等举措,为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与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柳青年画约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雍、乾至光绪 初期为鼎盛期。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 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 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具有 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等特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到了清代中期全盛 时期,杨柳青全镇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 丹青”,画店鳞次栉比, 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 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 实的绘画之乡。 从是年画生产的人 数达到最大,人们生活 对年画的生产有很强的 依赖性,年画成为杨柳 青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 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 落。1926年,霍玉棠 创建了 “玉成号 ”画 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 向复苏。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的 民间木板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 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 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 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 上的人争相模仿。 从此很多人 从事此事,相互交流形成一种 文化特性。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 新疏通,使得交通便利,南方精 致的纸张、水彩以较低的价格运 到了杨柳青。使生产成本降低, 产量增加,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 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 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刻 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 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 木版年画之首。 其深厚的历史积淀 和文化连续性使其扬名 海内外,具有历史进程 中“活化石”的作用, 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 “百科全书”。
解放后,周恩来总 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 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 “文革”期间,杨柳青 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 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 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 有利用近三十年的时 间苦心钻研,使得曾 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 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 以复苏。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 如今,“玉城号”画庄已建成为 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 的人文景点。随着政府对年画的 扶持和民间艺人对乡土艺术感情 之深,杨柳青年画发展迅猛,其 知名度也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