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上)

合集下载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测
任务
要求
学法指导
完成小试牛刀1-8题
1、限时5分钟,
1. 独立完成
自主完成
2. 坐姿端正,集 2、黑笔写答案,
中注意力
红笔写出疑问点
3. 零抬头零说 3、完成后坐端正
话……
【小试牛刀】
1.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排列正确的是
打破门阀政治
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
(2)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 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
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央集权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 举制创立的背景
(二)科举制
基础梳理
1、背景 2、发展过程
相关史料
隋文帝 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 拔官员
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
C.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2.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
C 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相关史料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 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 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 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士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 度演进研究》
(二)科举制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1、背景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辨] (1)时空观念:东汉毕岚作翻车,曹魏马钧进行改制;唐代,出现筒 车;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代,出现风力水车。这些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 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2)家国情怀:动力由人力到水力、风力;技术日益进步精湛,展示了古代 工匠创新的匠人精神。
(3)经济格局:分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体现了南方农业的进步与经济重心 南移。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隋炀帝设进士科,到1905年正式被废除,科举制前后历经一千三百余年。 其开设原因主要有:①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地位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②历史 上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且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和封建国家的稳定。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补] 三省六部制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课程标准
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时空定位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前篇 自主学习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课堂篇 合作学习 素养篇 合作学习 课后篇 巩固练习
课时作业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步步削 弱、君权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 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 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 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4.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下)

4.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下)

中华法系基本特点, 礼、法行为规范 双重标准
唐律中“同罪异罚”的规定,正是讲求尊卑亲疏伦常的儒家思想在法律 制度中的体现。 唐代的律令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法律工具强制推行“礼”的规 范,是“礼治原则的法典化”。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成熟的法律形态。这一 “以礼入法”的原则,被其后的宋元明清诸代所沿袭,并且对东亚诸国的法 律体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唐代手实残卷
手实、计帐、户籍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1、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唐 代 户 籍
1、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田令”:亩制、额度、还授
诸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 《旧唐书· 食货志》: 十亩。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 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 男给。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 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 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 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 亩。先有永业者,通充口分之数。 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 十亩。 诸黄、小、中男女及老男、笃疾、 废疾、寡妻妾当户者,各给永业田 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纳绢代役”
唐代木牛车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1、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租 庸 调 法 走 向 瓦 解
平 國家初定令式,有租賦庸調之法。至開元中 均 ……人户寖溢,隄防不禁,丁口轉死,非舊名矣; 掩 田畆移換,非舊額矣;貧富升降,非舊第矣。户部 盖 徒以空文总其故書,盖非得當時之實。 科斂之名凡數百,廢者不削,重者不去,新舊 下 仍積,不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輸月送無有 的 休息。吏因其苛蠶食於人……課免于上而賦增于下。 不 是以天下殘瘁,蕩為流人,鄉居地著百不四五。 均
——《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

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分析

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分析

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分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鼎盛的朝代,其规模和贡献都非常广泛。

而唐朝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

从唐朝的建立开始,这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便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重构,直到唐朝的末期,它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篇文章将分析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

1. 时代背景与政治制度基础唐朝建立时,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制度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唐朝建立的时候,整个中国处于兵荒马乱的时期,社会秩序非常紊乱。

这时,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堂中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以加强统治。

这些政治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三省六部制”、“唐朝刑律”、“唐都水监”等,这些制度奠定了唐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同时,唐初还实行了君臣礼制,明确了王朝君臣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2. 唐初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建立后,政治制度开始不断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初的重要制度逐渐优化和完善。

其中“三省六部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体系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完善。

在三省六部中,吏部、太常寺和礼部是掌管国家法制和民政的重要机构,他们都有独立的职责和任务。

六部是分别管掌兵器、度量、户口、工役、文学、刑狱、财赋、礼仪、宗庙和堂会等方面的职责。

随着唐朝的发展,政治制度不再只停留在唐初,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官方主要是由中央机构来直接管理各地区的政治和生产等事务,各地的官员也要向中央官员汇报情况。

这一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为唐朝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高度统一、高效的政治管理体系。

3. 唐末政治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在政治制度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朝末期,由于瘟疫、饥荒、战争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中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因为权力集中导致的官僚腐败,也使唐朝的政治制度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唐朝末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中,天子的权力逐渐弱化,地方官员的权力逐渐增大。

这一变化是由于唐时,地方官员可以享有官员领班的权力和职位,因此他们对地方政治和生产底层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ppt

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ppt

敦煌文书《神龙散 颁刑部格残卷》
敦煌文书《开元水 部式参卷》
第三节、官员选拔制度
一、学校
京师学
1、京师学 国子监六学
2、州学、县学 规模小、生徒有限
二、科举考试 1、常科与制举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 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分常科 和制举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制 举则根据需要临时举行。
唐代入仕途径有三:
第五节 唐代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土地制度 1、均田制:与隋朝相比,数量相同,限制妇女。
不同:授田年龄缩短;扩大非农业人口的授权范围; 贵族授田(职田)更优厚;部分开对土地买卖的限制。 2、屯田与营田制。军事性质。
北方边地。屯戍、补贴军粮等。中央与藩镇财政之争。 3、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均田不行、屯田不立、田庄
502条。
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目,
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
总则 名例篇 57条
古《 代唐 法律
卫禁篇 33条 职制篇 59条
典 》 事律 户婚篇 46条
,现 共存 十最
厩库篇 28条 擅兴篇 24条
二早
贼盗篇 54条
篇最
,完
五 ○ 二
整 的 中
罪律
斗讼篇 诈伪篇 杂律篇 捕亡篇
60条 27条 62条 18条
2、三省制的瓦解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号‘中书门 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 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 焉”。—《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唐玄宗十一年的变化
由此,中书省成为唐中叶以 后,最高的决策和行政机构。 三省并治发展成为天子之下 的丞相行政制度,昭示着中 央中枢职官的出现。
“汉唐宋军制之得失瞭然明白,就其三者而论之,宋之禁军不 如汉之践更,汉之践更不如唐之府兵,三代之制事可遽复,古之渐 以壮国势,以省国费,皆莫若唐府兵之尽善焉。然唐行之未百年而 中变者,何也?......太宗远矣,而子孙不能守,唐遂因以衰,而至 于后世之主,其于祖宗之法固不可轻改,而于兵尤当加慎重焉..”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一一七《严武备·军伍之制》

第一篇 隋·唐 第四讲 唐代的制度及其变迁

第一篇 隋·唐 第四讲 唐代的制度及其变迁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 中书省和门下省权力的被侵夺
1、中枢体制
安史乱后,翰林学士掌领“内命”、而“外命” 又往往为他官知制诰所掌,故中书舍人实际权力 大为削弱。 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墨敕
枢密使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军事制度
皇帝
府兵制
十六卫府
2、军事制度
重用蕃将
范阳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
安禄山
粟特
安思顺 哥舒翰 高仙芝
突厥 突骑施 高丽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军事制度
中 原 太 平
《唐会要》卷七二《杂 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 太平,修文教,废武备, 销锋镝,以弱天下豪 杰。……唯边州置重兵, 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 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 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 徒,富者贩缯彩,食粱 肉,壮者角抵拔河,翘 木扛铁,日以寝斗,有 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二、科举考试
1、考试及科目







“士族”含义发生变化:指科 举及第或从事举业的家族。从根 本上打破了魏晋以来传统的士族 观念,新的社会观念形成。科第 成为确定一部分人社会等级和政 治特权的依据,在社会史上具有 重要意义。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 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 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 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 宦,而门第之风日衰,此实为社 会上一大变革也。
《旧唐书· 职官志》: 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 有以亲戚,有以勋庸, 有以秀孝,有以劳考。
勋官
军功受勋 授予作战有功人员。 自上柱国至武骑尉, 共12转。 《木兰辞》: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唐代社会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唐代社会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唐代社会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繁荣的一个朝代,其历经二百余年的辉煌,使得唐代社会制度得到了有效的梳理和完善,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以后的中国历史。

在唐代社会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它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后代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产。

第一、唐代的制度演变唐代建立之初,及其前期的制度,一直延续了隋代的《法官案》与《儒者疏》(两宋之前被称为《秦汉决》),同时也有陆续的各种法令与政策,如《针灸田赋》、《百官图》、《新法》等。

唐玄宗即位后,他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等政策,其中最極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会要》,该系列书籍对唐代的制度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在唐代的中后期,由于各种原因,如内忧外患、制度矛盾等等,唐代制度也经历了深刻的演变,这其中就有诸如开元中石勒(安禄山),天宝中的贞观之治,和显庆之治等等。

这些演变不仅代表着唐代制度建设的历程,也反映了唐代的政治变化和社会发展。

第二、唐代社会制度的特点1. 科举制度的确立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其建立促进了唐代文治的发展,也使得唐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文化王朝之一。

通过科举制度,唐代能够选拔一批优秀的士人,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科举制度也改变了传统的选官制度,为后来的明清时期奠定了基础。

2. 选贤任能的政策在唐代,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广,对政治精英的人才选择变得越发苛刻,选官时注重的是能力和品德,而不是以往的社会地位和家世常识。

因此,选官时除了要进行科举考试,还要看个人的品德与政治观点,这一政策在唐代的社会制度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3. 管辖区域的扩大唐代的社会治理制度得到了极大的改革,其中的重要措施便是对于中央和地方权力的重新分配。

唐代当时通过设立符号、州、县、乡等管辖区域,以及派遣监察员控制地方,来扩大和加强中央的行政管理力度。

同时,唐代制定了完整的治理制度和财经制度,对于唐代的全国治理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唐代政治体制的演变

唐代政治体制的演变

唐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其政治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唐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唐代政治体制的初步形成唐朝在618年由李渊建立,在他的统治下,唐朝政治体制初步形成。

在李渊的治下,唐朝政府分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太府五部,每个部门都由一位尚书、副尚书、员外郎组成。

而宰相则是负责整个政府的总理大臣,既是皇帝的高级顾问,也是最高领导者。

此外,唐朝还增设了宫苑署,以管理皇宫和皇帝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

在官员选拔方面,唐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官员分九品,按照本官之正直相对等的制度。

总的来说,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还较为简单,以宰相为最高领导者,各部门分工明确,官员选拔相对公正,至少在今天看来,相对科学和规范。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制度变革随着唐朝的发展,政治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变革。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唐朝后期的官制改革。

在两唐之间,唐昭宗颁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五代十国”时期的“科举制度”,即科举取士制度。

这种选拔官员的机制实行了一千多年,经历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

科举制度使得能人被选拔,而不再只是依据官爵和出身。

唐朝的另一个变化是增设了中书省和门下省,这是由皇帝亲自领导的,在政治上大大增强了皇帝的权威。

同时,唐朝后期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即藩镇割据的出现,导致朝廷的权力逐渐削弱,皇帝的地位也受到了影响。

地方军阀的崛起使得朝廷势力显露斑斑,多次出现了内乱和削弱,玄宗、肃宗、代宗、德宗的统治时期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三、唐朝政治制度演变原因分析说到唐朝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官僚制度的特殊性。

中华文明历来有着多重的官僚控制体制,这也是唐朝在初期形成政治制度时的主导思想。

官僚制度一开始旨在提供管理和选举官吏的机会,以便其展示能力和成就,进而被任命到更重要的职位。

唐朝后期则发现,这种制度因为多个原因而开始遭遇瓶颈,它的推行逐渐被军阀、地方官员侵蚀,实际较为天真比较弱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科举制度:科目及其意义
(一)科目与考试方式 (二)社会意义
二、科举制度
1、科目与考试方式
科举(贡举)制是隋唐以来朝廷开设科目, 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 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特点: 1、分科招考,取士权归于中央; 2、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 3、定期定点分层考试,主要以成绩定取舍。 常科定期举行,制举则根据需要临时举行。
1、中枢体制
中书令、侍郎
中书舍人
侍中、侍郎
给事中
尚书令、仆射
左、右丞 六部尚书、侍郎 诸司郎中、员外郎
省名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位置
禁中:宫城内西侧 禁中:宫城内东侧 南衙:宫城外东南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大长官; 皇帝指定他官,加特定职衔(如参知政 事、参豫朝政、参议得失)参加政事堂 会议。 尚书右丞魏徵为秘书监,参豫朝政。 ——《新唐书·宰相表》 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 ——《通典》
宰相格局的调整: “同中书门下三品”,品位持平;中书、门下为议政核心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逐渐固定为宰相衔。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事务部门
九寺 太常寺 光禄寺 卫尉寺 宗正寺 太仆寺 大理寺 鸿胪寺 司农寺 太府寺 五监 国子监 少府监 军器监 将作监 都水监
政 务 · 事 务
上 承 下 行 「 」
中书门下:
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意味着中枢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书门下是宰相的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裁断三省政务, 统领使职系统;其权力不仅体现于议定政事方针,而且直接掌管 政务。 决策、行政一体化。
——三省机构仍然存在, 严格意义上的“三省制”逐渐名存实 亡。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设官分职:分立互补
徐松《登科记考》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
进士考时务策、帖经、杂文(诗赋等)。 以杂文的高下为主要录取标准。 唐代的进士科实际上是文学之科。
二、科举制度
1、科目与考试方式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n
779/790
李贺为韩文公所知,名闻缙绅。时元相稹以明经 擢第,亦善诗,愿与贺交,执贽造贺门,贺览刺 不答,遽令仆者谓曰:“明经及第,何事看李 贺?”稹惭恨而退。 --《唐语林》(《学林》引《剧谈录》) 鉴别与考订:关于史料的“真”与“伪”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中 枢 制 度 变 化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 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 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 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三省制:
三省明确分工,相互制衡,是中央最高政务裁决和执行机构。 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之所,而非三省之外的实体化机构。 决策与行政分离。
2、军事制度
重用蕃将
范阳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
不 敢 過 臨 洮 。
至 今 窺 牧 馬 ,
哥 舒 夜 帶 刀 。
北 斗 哥 七 星 舒 高 歌 ,
安禄山 安思顺 哥舒翰 高仙芝
粟特 突厥 突骑施 高丽
天宝时期,所谓“杂种贱胡”倍受重用,主要乃边疆 形势、边地民族分布及部队成份变化所致。
1、中枢体制
《大唐六典》 ,开元时官修政书,记载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规范官制。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唐承隋制”
决策机构 政务部门
分层决策 分工制衡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机要之司”,政务裁决 尚书省及辖下六部廿四司:政务执行机构 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官员的职任、身份、待遇
职事官
散官:本品
勋官
随才录用,迁徙出入
有具体职守的官员 (三省、地方官员等)。 自正一品至从九品下,共 30等次。
门荫结品,劳考进叙
军功授勋
代表身份、等级、资 格的品阶称号(文散:开 授予作战有功人员。 府 仪 同 三 司 、 大 夫 、 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12 郎)。自从一品始,共29 转。 阶。 《木兰辞》: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军事制度
府兵制:兵农分离~兵农合一
开皇十年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 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番上宿卫(京师、地方),戍边征防~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 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 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 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 也。 —— 《新唐书》卷五○《兵志》 孟宪实:唐代府兵“番上”新解 《历史研究》2007年2期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n
二、科举制度
1、科目与考试方式
进士
《唐摭言》卷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 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 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 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 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 明经,五十少进士”… 其有老死于文 … 场者,亦无所恨。 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 得英雄尽白头。”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监察机构:御史台
“天子耳目”:纠察百官,推鞫刑狱,监督府库出纳。 长 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台院:侍御史,监察、纠弹中央官僚,参与审理疑难案件。 殿院:殿中侍御史,监察百官殿廷违法或失礼言行。 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与中央六部官员。
“三司推事”: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刑狱审判 司法行政 监察
察举 重视整体素质 长官举荐,“他 荐” “人、门兼美” 科举 强调知识才能 自由报考,“自荐”
制科以待非常之材
秀才
常 科
明经 进士
明法 明书 明算
“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以程文为去 留”
生徒、乡贡
二、科举制度
1、科目与考试方式
明经:帖经、墨义
n
自唐以来所謂眀經者,不過帖書墨義而已。愚嘗見東陽麗 澤吕氏家塾有刋本吕許公夷簡應本州鄉舉試卷,因知墨義 之式盖十餘條。 有云“作者七人矣,請以七人之名對”。則對云:“七人某某 也。謹對。”有云“見有禮於其君者,如孝子之養父母也, 請以下文對。”則對云:“下文曰:見無禮於其君者,如鷹 鸇之逐鳥雀也。謹對。”有云“請以註疏對”者,則對云: “注疏曰云云,謹對。”有不能記憶者,則只云:“對:未 審。” ——马端临《文献通考 · 选举考 》
唐代石雕武士俑
《唐会要》卷七二《杂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 文教,废武备,销锋镝,以弱天下 豪杰。……唯边州置重兵,中原乃 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不闻 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 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 河,翘木扛铁,日以寝斗,有事乃 股栗不能授甲。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军事制度
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 三变: 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废而为彍 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 矣。及其末也,强兵悍将布天 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 禁军。
方镇 / 禁军
参照唐长孺:《唐书兵志笺证》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军事制度
征兵制~募兵制
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不 同,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 士兵由地方军事长官(节度 使)自行招募,兵、将关系紧 密。以往兵将分离、 “内重外 轻”的军事布局不复存在。 朝廷为加强实力,另建职业 化常备军队,即中央禁军。军费 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为增 加。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不 缘 曹 司 , 特 奉 制 敕

开元天宝年间 使职差遣大量出现
监察地方:十道采访处置使…… 搜括逃户:括户使、劝农使…… 整顿漕运:江淮河南转运使…… 军事边防:节度使、经略使…… 唐初,差遣职任多属临时 武则天时期,破格用人,差遣之法逐渐流行 玄宗朝,使职差遣形成为新的制度
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关系表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下辖四司
吏部司 司封司 司勋司 考功司 户部司 度支司 金部司 仓部司 礼部司 祠部司 主客司 膳部司 兵部司 职方司 驾部司 库部司 刑部司 都官司 比部司 司门司 工部司 屯田司 虞部司 都水司
节制寺、监
宗正寺 司农寺 太府寺 太常寺 鸿胪寺 光禄寺 国子监 太仆寺 卫尉寺 大理寺 少府监 将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 」
别 制 下 问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使职差遣:对于设官分职之制的冲击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 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 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 为官则轻。 节 度 使 观 察 处 置 使 转 运 使 劝 农 使 户 部 使 度 支 使 盐 铁 使 观 军 容 使 枢 密 使
唐长孺 《唐代军事制度之演变》
彩绘骑马武士木俑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军事制度
外重内轻 尾大不掉
节度权重: 招募、指挥 军储、财政 监察、行政
(吉木萨尔)
九节度一经略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天 宝 时 期 的 节 镇 布 局
职业雇佣兵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军事制度
﹁ 中 原 太 平 ﹂
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二、科举制度:科目及其意义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