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唐代科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唐代科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唐代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尤其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是唐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初创和变迁唐代科举制度的初创要追溯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学士、明经和明法。
学士科主要考察文学才华,明经科主要考察经学知识,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学知识。
考试时间为每三年一次,每科人数不限。
随着唐朝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度也在不断变迁。
在贞观年间,考试时只有文、经、法三科,到了开元年间,科举考试增加了明义、明文、明策三科,考官选取时也开始考虑候选人品德、才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而非仅仅看重学问。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考试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考试科目也更加丰富,包括明论、明史、礼、乐、射、律、算等多个科目。
考官的选拔也更加严格,要求他们本身是文学和经学方面的大家,还要求他们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品德修养。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唐代科举制度虽然经历了多次变迁,但整个过程中仍注重“文以载道”的思想,即用文学来传播道德。
唐代的科举制度开创了新的先河,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唐代科举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
在唐代中期,科举制度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官僚腐败、考试剽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玄宗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之制”,将考试科目减少到礼、乐、射和律的四个科目,考试内容也更加注重学问和品德的结合,选取合适的人才,任命在官职中。
到了唐代晚期,唐朝的衰落使得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不再像以前那样令人信服。
然而,唐代科举制度仍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之后的朝代有重要影响。
结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体现了一个文明国家在教育方面的重要进步。
科举制度因其公正和透明而吸引了大量的才华和知识分子,为唐代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代科举制度也奠定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天。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州(郡)县两级制
唐代地方行政最低级为县,全国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天宝初年数。贞观十三年, 有县1511)较西汉略多二百余县,所增不到六分之一。武德初,上县六千户以上,中县 二千户以上,下县一千户以上。开元中,改上县六千户以上,中县三千户以上,未满三 千户为下县。汉制则以万户以上县为‚县令‛,万户以下县曰‚县长‛。 县以上为州或郡。全国州府凡三百五十八(贞观十三年数),较西汉增至两倍。 州长官为刺史,郡长官为太守。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犹如后代之巡抚、 总督,较之汉代仅属司察之任者大异。而隋唐刺史,则犹后代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与太 守仅为互名,已无分别。此为隋唐减削地方政权之一例。又唐制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 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西汉太守一郡户口有多至二百万以上者。西汉一 县户口,亦有四、五万以上者。可见汉、唐太守权位之迥然不同。 上州刺史只从三品,中、下州刺史正四品。刺史的地位权任,既远非汉比,又 掾吏辟署之权亦削,大部均归中央。于是,中央政务日繁,地方事权日轻。(牛弘 (545—610,在隋曾任吏部尚书)问刘炫:‚魏、齐之时,令史从容而已,今则不遑宁 处,其事何由?‛炫曰:‚往者州惟置纪纲,郡置守、丞,县惟令而已。其具僚则长官 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所以繁也。‛)这又是隋唐大统一政府与秦汉不同一要点。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行政系统 九 寺
太 光 卫 宗 太 大 鸿 司 太 常 禄 尉 正 仆 理 胪 农 府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三 国子监 少府监 监(五监) 将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其选授之法,亦同循前代。凡诸王及职事正三品以
上,若文武散官二品以上及都督、都护、上州刺史之在京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本文导读:1.实施背景617 年秋,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李渊,在太原扯起了反隋的大旗,并很快占领了关中地区。
次年五月,李渊废掉了自己此前所立的傀儡隋恭帝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唐,定都长安。
自618 年李渊建国,到907 年朱温篡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神往的朝代之一,唐朝走过了289 年的漫长历程。
期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作为唐王朝核心政策之一的赋税政策,随着历史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巨大转变,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且特殊的历史地位。
2.租庸调制的实施与崩溃唐朝初年,由于群雄割据,所以唐朝统治者尚能励精图治,爱惜民力,但随着天下一统局面的出现,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会征发百姓大兴土木。
所以,在租庸调制中不仅为人民的负担赋予了专门的名号,而且还额外增加了人民的劳役负担。
同唐初相类似,成年男子仍然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他们每年需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作租;每年需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此外,按照规定,他们每年还需要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
但如果政府当年正好不需要其服役,丁男就可以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也就是缴纳一定数量的绢或者布,以获得免役的权力。
从征税的数额上看,租庸调制下唐朝农民的负担要比隋朝减轻不少。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其实,租庸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与唐朝均田制相辅相成的赋税制度。
均田制最早出现在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此后为西魏、北周、隋及唐所沿用。
根据唐代均田制的规定,国家要为每一个成年男子授田100 亩,此外,笃疾、废疾及寡居的女性也都可获得一定量的土地。
丁男既然获得了国家所授予的土地,也就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在赋税方面的体现也就是所谓的租、庸和调。
在接受授田的诸多群体中,只有丁男需要承担租庸调。
这一方面反映了官员和方外人士享受到了特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
唐代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社会变迁

唐代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社会变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唐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而且对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唐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历史。
一、唐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唐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期。
唐太宗开始推动改革,实行政府垄断,贸易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唐代太宗时期官方经济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具有经济意义的文书越来越多,这为政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材料和依据。
唐代政府实行垄断政策,对于商品、矿山、盐业等生产活动实行专卖制度,通过国有企业实行垄断经营,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国家垄断经济体系。
这种政府干预的经济体制,初步奠定了市场经济的基础。
唐代经济制度变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货币制度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皇帝不仅控制了钱银的流通,还制定了严格的钱法,用国家的权威来增加货币的信用,从而使钱币得到了广泛的流通。
唐代金融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银行和票据这些金融工具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工具,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的税收增加提供了便利。
二、唐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唐代的社会变革是和经济变革密切相关的。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起和成熟时期,也是繁荣的城市文化的时期。
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的兴起。
城市在唐代有了空前的发展,市场日益活跃,人口增加带来了商业和品质的繁荣。
很多富商巨贾都成为了城市的领袖,他们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影响日益扩大。
社会阶层的变动也使唐代的社会变得更加复杂。
唐代,虽然官僚阶层依然是最高的阶层,但是商人和工匠这些被认为是小康之家的身份也在逐渐上升,这为之后的社会改革提供了底层基础。
唐代的文化也获得了繁荣的发展。
唐代的诗词和造型艺术达到了巅峰,唐代的文化氛围也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在唐代,音乐、舞蹈、表演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盛行风雅之风,这也为之后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_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共16张PPT)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省六部 制的特点及影响?
8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01
特点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 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
02
影响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
47.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48.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49. 成功的时候,都说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峄 50.在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人会为你等待,没有机遇会 为你停留,成功也需要速度 51.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走着走着,花就开了。52.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的气,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才 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53.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舟都需要自己掌舵,自己掌控。懂得,是跌倒了依然会选择站起,失败了依然会选择重来,受伤了依然会选择坚强;懂得,是在黑暗中依然不迷失方向,在生死关头依然不乱了方寸,在灾难包围 中依然会微笑前行。54.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55.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 小事,再深的痛,过去了就把它忘记,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你依然也要坚定前行,因为,你就是自己最大的底气。56.人生路上常有风雨,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再难的路,只要不放弃,一直走下去,总会走到终点;再重的担子,笑着 是挑,哭着也是挑,又何必让自己难堪;再不顺的生活,撑一撑,也就过去了,笑容,最终会出现在脸上。57.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58.只有对过去既往不咎,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只有能 够看轻自己,才能做到轻装上阵。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能让自己退缩;只要够坚强,就没有什么能把自己打垮。59.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满怀信心的向前。不自怜不自卑不哀怨,一日一日过,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 花明的喜乐和必然的抵达,在于我们自己的修持。真正想做成一件事,不取决于你有多少热情,而是看你能多久坚持。60.永远不要沉溺在安逸里得过且过,能给你遮风挡雨的,同样能让你不见天日。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真正的撑起一 片天。61.人生中谁都有梦想,但要立足现实,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坚持,别把它挂在嘴边,常立志者无志。62.人这一辈子,其实做不了几件事,所以想做的事就赶紧去做,并且尽量把它做到最好,这样才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悔恨。 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饰自己,不用势利逢迎他人,只是做一个简单真实的自己。63.你所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成果,但不要灰心或焦虑,你不是没有成长,而 是在扎 64.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做好两件事就够了:一个是专业、一个是人品。专业决定了你的存在,人品决定了你的人脉;剩下的就是坚持。65.给自己的三句话:一、年轻,什么都还来得及;二、不要纠缠于小事;三、你现在遇到的 事都是小事。66.生活只有两种选择:重新出发,做自己生命的主角;抑或停留在原地,做别人的配角。67.决定你的人生高度的,不是你的才能,而是你的人生态度!限制你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年龄,而是你的心态!68.水再浑浊,只要长久 沉淀,依然会分外清澄;人再愚钝,只要足够努力,一样能改写命运!69.人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的懒惰;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在于坚持;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你全力以赴了,才有资格说自己运气不好;感觉累,也许是因 为你正处于人生的上坡路;只有尽全力,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70.有理想,有目标,攒足力量向前冲;有勇气,有信心,艰苦奋斗不放松;有恒心,有毅力,百折不挠不认输;加把劲,提提神,前途光明见曙光。71.想要体面生活,又觉得打拼 辛苦;想要健康身体,又无法坚持运动。人最失败的,莫过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连答应自己的事都办不到,又何必抱怨这个世界都和你作对?72.人生从来没有固定的路线,决定你能够走多远的,并不是年龄,而是你的努力程度。无论到了什 么时候,只要你还有心情对着糟糕的生活挥拳宣战,都不算太晚。迟做,总比不做好!73.任何打击都不应该成为你堕落的借口,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坚定的走下去。74.也许你一生中走错了不少路, 看错不少人 ,承受了许多的叛逆,落魄得狼狈不胜, 但都无所谓,只要还活着,就总有盼望,余生很长, 何必慌张 75.这世界上,没有能回去的感情。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会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回去的,只是存于心底的记忆。是的, 回不去了,所以,我们只能一直往前。76.鸡汤再有理,终究是别人的总结。故事再励志,也只是别人的经历,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77.理想艰险,遇到再大的困难,想着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也不会选择放弃。即使在阴霾的云沙下,也 会想到苍天苏醒的风和日丽。即使在封闭的角落中也会让心灵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78.只要勇于去博,英勇去闯,就可闯出一片属于自己天地,以实现人生出色。不管结局能否完美,至少你享受拼搏的过程,就是人生的成功,就是胜者。79. 一个人想要�
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分析

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分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鼎盛的朝代,其规模和贡献都非常广泛。
而唐朝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
从唐朝的建立开始,这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便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重构,直到唐朝的末期,它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篇文章将分析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
1. 时代背景与政治制度基础唐朝建立时,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制度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唐朝建立的时候,整个中国处于兵荒马乱的时期,社会秩序非常紊乱。
这时,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堂中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以加强统治。
这些政治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三省六部制”、“唐朝刑律”、“唐都水监”等,这些制度奠定了唐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同时,唐初还实行了君臣礼制,明确了王朝君臣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2. 唐初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建立后,政治制度开始不断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初的重要制度逐渐优化和完善。
其中“三省六部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体系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完善。
在三省六部中,吏部、太常寺和礼部是掌管国家法制和民政的重要机构,他们都有独立的职责和任务。
六部是分别管掌兵器、度量、户口、工役、文学、刑狱、财赋、礼仪、宗庙和堂会等方面的职责。
随着唐朝的发展,政治制度不再只停留在唐初,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官方主要是由中央机构来直接管理各地区的政治和生产等事务,各地的官员也要向中央官员汇报情况。
这一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为唐朝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高度统一、高效的政治管理体系。
3. 唐末政治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在政治制度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朝末期,由于瘟疫、饥荒、战争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中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因为权力集中导致的官僚腐败,也使唐朝的政治制度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唐朝末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中,天子的权力逐渐弱化,地方官员的权力逐渐增大。
这一变化是由于唐时,地方官员可以享有官员领班的权力和职位,因此他们对地方政治和生产底层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

唐后期——两税法的失败
材料十: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 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认识从汉至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
制度的演变历程。
2.分析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
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
3.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令、侍郎 尚书令、仆射 侍中、给事中 政事堂
职责: 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中书、 门下决策,尚 书省下辖六部, 具体执行
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 又彼此制约;中 书和门下省处于 枢纽位置;集体 宰相制(群相); 官僚政治的强化。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家国异构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一般包括: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也叫人口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5.其他杂税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时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1、使负责宫廷饮食服饰起居等皇帝家务事的机构与 处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截然分开,标志中国古代职官 制度走向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行政 效率的提高。 3、既避免大臣独揽大权,也避免了皇帝一人决策专 断带来的失误。
唐代中央决策制度

决策的局限性: 一、阶级的局限性 二、历史的局限性 三、经验的局限性 四、实施的局限性
决策 依据:
一、地方情报的上报 分为定期的常规汇报和不定期的上报。 渠道:各州府派出专使或通过邮驿。 二、出使监察 一种由上而下的出使监察制度,由中央派使臣 直接了解、监察各地州县。 三、求言与上书 第一个方面是在某一特定时候,下诏求言,允 许臣下直接向皇帝封事,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情况。 第二个方面是在武后时建立的匦制,这种制度 可以为低级官吏和平民提供一个把自己的意见直接 上达皇帝的机会,具有其它信息渠道所不能完全取 代的优点。
一三省制的发展变迁二唐代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三唐代决策程序与依据四唐代决策的特点和局限性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三公制向三省制过渡阶段魏晋南北朝东汉末年曹操以魏王身份执政在王府中设秘书令掌机要
一、三省制的发展变迁
二、唐代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 三、唐代决策程序与依据 四、唐代决策的特点和局限性
决策的特点: 开放性:对外交流上,经济、 政治、文化、 变革性: 国家机器结构功能变迁过程 中的承前启后性。
参考文献: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01卷 总论卷 白钢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05卷 隋唐五代卷 白钢主编 俞鹿年著
《唐代中央行政决策机制研究》 作者:刘太祥 来源:南都学坛 《唐代中央政权的决策机构与活动》 作者:谢元鲁 来源:文献 《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作者:李建国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决策程序:
一、诏令的颁行程序 一 以皇帝名义发布的诏令主要有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 、 敕旨、论事敕书、赤蝶七种形式。 由中书省草拟的诏令大体分为“制”和“敕”两种。前者是较为 重要的诏令,后者则是对于百司奏抄的批复。诏书经门下省审核, 须呈送皇帝书面批准。 玄宗以后,由于翰林院学士参与中央决策,诏令又被分为“内命” 与“外命”。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禁中直接发出。“外命” 属于一般性决策,仍由中书省起草交门下省审查后颁发。 还有一种不经中书门下盖印而发行的,由皇帝本人直接行使决策 权力的诏令,称为“墨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
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
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
节观 转 劝 户 度 盐 观 枢
度察 运 农 部 支 铁 军 密
使处 使 使 使 使 使 容 使
置
使
使
原中央行政机构职权逐渐破坏,
新的权力系统出现。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政
事务部门
务
·
太常寺 国子监
事
光禄寺 少府监
务
卫尉寺 军器监
宗正寺 将作监
太仆寺 都水监
大理寺
鸿胪寺
司农寺
太府寺
1、中枢体制
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关系表
部 下辖四司
吏 吏部司 司封司 部 司勋司 考功司
户 户部司 度支司 部 金部司 仓部司
礼 礼部司 祠部司 部 主客司 膳部司
中枢体制的重大变革
1、中枢体制
三省制:
三省明确分工,相互制衡,是中央最高政务裁决和执行机构。 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之所,而非三省之外的实体化机构。 决策与行政分离。
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是宰相的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裁断 政务,
统领 系统;其权力不仅体现于议定政事方针,而且直接掌管 政务。
决策、行政一体化。
1、中枢体制
中
枢 结 构 、 运 作 方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 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 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 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中书门下
决 策 、 行 政 一 体 化
式
变 化
吏房 枢机房 兵房
户房 刑礼房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居中驭外,居重驭轻
以卫统府:禁卫军制度(16/12卫)
分三等,共约600余; 约40%设于关中(“偏在性”) 。
3、军事制度
“鱼书” 鱼 符
:
南衙宿卫:番上,十六/十二卫 北衙禁军:元从、简补
:防人;兵募/征人
蒲昌折冲府文书
授予作战有功人员。 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 12转。
州的县 官包以员括及。三十省六六卫部、、折寺冲监府、《 凡 以 孝旧 叙 亲 ,唐 阶 戚 有书 之 , 以·法 有 劳职, 以 考官有 勋 。志以 庸》封 ,:爵 有, 以有 秀
《木兰辞》: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官阶体系
·
命秩之載于甲令者,有
焉,
有 焉,有 焉,有 焉。雖以 類而分其流有四,然其
,以序才能,以位賢德,
此所謂施實利而寓之虛名者也;其勲、 散、爵號三者所繫,大抵止於服色、資 荫而已,以馭崇貴,以甄功勞,此所謂 假虛名以佐其實利者也。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府兵制:兵农分离~兵农合一
3、军事制度
开皇十年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 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知政事、参豫朝政、参议得失)参加政
事堂会议。
尚书右丞魏徵为秘书监,参豫朝政。 ——《新唐书·宰相表》
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 ——《通典·职官》
1、中枢体制
大 明 宫 布 局 复 原 图
宰相格局的调整: “同中书门下三品”,品位持平;中书、门下为议政核心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逐渐固定为宰相衔。
——三省机构仍然存在, 严格意义上的“三省制”逐渐名存实亡。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官阶体系
职位/品位:多序列的复式结构 官员的职任、身份、待遇
:
随才录用,迁徙出入 门荫结品,劳考进叙
军功授勋
有具体职守的官员 (中央、地方官员等)。 自正一品至从九品下,共 30等次。
代表身份、等级、资格 的品阶称号(文散:开府仪 同三司、大夫、郎)。自从 一品始,共29/45阶。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上)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二、科举制度:科目及其意义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大唐六典》 ,唐朝行政法典,记载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规范官制。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唐承隋制”
三省六部制
1、中枢体制
分层决策 分工制衡
番上宿卫(京师、地方),戍边征防~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
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
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
谷
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
霁
也。
光
——《新唐书》卷五○《兵志》
孟宪实:唐代府兵“番上”新解 《历史研究》2007年 2期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中书令、侍郎
中书舍人
中书省草诏制令
侍中、侍郎
给事中
门下省审覆封驳
尚书令、仆射
左、右丞
尚书省指挥政务
六部尚书、侍郎
诸司郎中、员外郎
省名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位置
禁中:宫城内西侧 禁中:宫城内东侧 南衙:宫城外东南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
;
2)皇帝指定 ,加特定职衔(如参
监察地方:十道采访处置使…… 搜括逃户:括户使、劝农使……
事 由
, 特 奉
整顿漕运:江淮河南转运使…… 军事边防:节度使、经略使……
机 制
Hale Waihona Puke 制 敕唐初,差遣职任多属临时
」
武则天时期,破格用人,差遣之法逐渐流行
玄宗朝,使职差遣形成为新的制度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使职差遣:对于设官分职之制的冲击
兵 兵部司 职方司 部 驾部司 库部司
刑 刑部司 都官司 部 比部司 司门司
工 工部司 屯田司 部 虞部司 都水司
节制寺、监
宗正寺
司农寺 太府寺
太常寺 鸿胪寺 光禄寺 国子监 太仆寺 卫尉寺
大理寺
少府监 将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监察机构:御史台
“天子耳目”:纠察百官,推鞫刑狱,监督府库出纳。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新唐书》卷五○《兵志》
3、军事制度
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
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
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开元)十一 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
长 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台院:侍御史,监察、纠弹中央官僚,参与审理疑难案件。 殿院:殿中侍御史,监察百官殿廷违法或失礼言行。 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与中央六部官员。
“三司推事”: 刑狱审判 司法行政 监察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
开元天宝年间
形
「
不
使职差遣大量出现
势
缘 曹 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