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时期人文主义向英国大学的渗透
从16_18世纪的剑桥大学看英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7-05-14[作者简介]赵俊清(1977-),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从16 ̄18世纪的剑桥大学看英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赵俊清(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大学和政府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组织,二者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矛盾也一直不断。
矛盾的焦点是自主和控制,其实质就是大学与政府二者权能(权力和职能)的相互影响和牵制。
剑桥大学是欧洲宗教神学和政治精英的精神堡垒。
当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席卷英国的时候,剑桥则成为文艺和科学复兴的重要阵地。
16世纪的工业革命和18世纪的自然科学风暴又激发了她生命中最大的能量,孕育了英国乃至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然而此时的王朝频繁更替,以及宗教革命又将对剑桥大学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关键词]16 ̄18世纪;英国;大学;政府[中图分类号]G4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2007)07-0060-03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第24卷第7期2007年7月Vol.24No.7July2007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中世纪后期英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了一批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开始了社会生活的新阶段。
14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末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教会和经院哲学为教育设置的牢笼,解放自己。
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仅仅培养神职人员,希腊文、古典文学、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科学被列入课程,以培养懂得世俗学问,有人道主义精神,有德行,能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文艺复兴从精神上摧毁了统治人们心灵的权威,从而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扫除了精神上的障碍。
一、王室权利对剑桥大学的渗透王室对剑桥大学的渗透,最早的例子要算是太后玛格丽特·博福特在剑桥的活动。
人文主义教育

(二)、北欧大学的变革:
背景:人文主义在巴黎大学长期遭到敌视。 成就:1530年,人文主义学者吉朗.布德说服国王弗1、 法兰西大学: 兰西斯一世在巴黎建立一所主要进行人文主义研究 的新的教育机构──法兰西学院,它不事经院之学, 热情欢迎新的古典主义教育和所有以人为中心的 研究,与教会大学分庭抗礼,开时代先风。它设 立了一系列教授讲座,如希腊文、拉丁文、法文 和哲学等讲座,还开设算术、医药和东方研究等 课程。
乌托邦,希腊文意为“乌有之 乡”。书中对16世纪英国君主制度和 资 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残酷的“羊吃人” 现象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他描述 了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
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的, 大部分公民把劳动后的剩余时间 都用于学习和学术探讨。
3.拉伯雷
反对经验主义教育,赞颂人文 主义教育 在教学上,反对死记硬背,主 张采用直观原则,发展儿童的独立 思考和主动精神。 重视学习方法:第一步——激 发学习热情;第二步——以观察实 际事物或活动作为学习知识的基础。 目的:培养理论和实际知识丰富,身体健壮, 德性高尚的全面发展的巨人。 代表作:《巨人》
蒙田
反对经院主义教育, 影响了法国人文主义 要求培养完人,注 及其教育的发展 注重实行的教育
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
(一)北欧文艺复兴的概况 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 条件:国际贸易中心由意大利——北欧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 特点:较意大利晚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个分支 倾向于贫民和社会 始于:尼德兰(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资本主义兴 起,人文主义教育滋生) 创新:平民生活兄弟会
本章难点
• 1.文艺复兴与大学改革之间的 关系。 • 2.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与中世 纪的大学有何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的解释
论英国中世纪晚期大学教育的世俗化问题_孙静怡

2014年9月第5期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Sep.,2014No.5收稿日期:2013-09-28作者简介:孙静怡,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现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交流。
①C H Haskins ,The Rise of Universities ,New York :Henry Holt ,1923.②C H Haskins ,The Renaissance of the Twelfth Century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8.③Alan B Cobban ,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 :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 ,London :Methuen ,1975.④[英]海斯汀·拉斯达尔著,邓磊译:《中世纪的欧洲大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⑤H C Maxwell Lyte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Year 1530,London :Macmillan ,1886.⑥T.H.Aston (ed.),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4.·英国文明史论坛·论英国中世纪晚期大学教育的世俗化问题孙静怡(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中世纪晚期是英国历史的一个转型时期,文化教育机构的性质转变起着独特的作用。
作为文化教育机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担负着培养一国栋梁的神圣职能。
13世纪始,大学在欧洲真正建立,成为宗教体制下的规训机构。
不列颠岛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相继建立。
简析中世纪后期英国大学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简析中世纪后期英国大学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作者:李梦文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4期摘要英国中世纪的大学是在国王与教皇权力争夺战的夹缝下发展起来的。
在这中世纪大学发展的400年间,是罗马教廷走向衰落的时期,亦是英国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时期,也是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完善与强化的时期。
首先是强大的教会对大学施加影响不断干预,随后便是强大起来的中央政府;同时大学不断地反对二者干预,与教会和王权抗争寻求自由发展。
关键词中世纪英国大学教会中央政府作者简介:李梦文,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中图分类号:G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2-213-02英国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先后成立于公元12世纪初和13世纪初。
同欧洲大陆其他中世纪大学类似,这两所大学也是教师自发聚集讲学形成的。
直至1830年伦敦大学成立,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英格兰仅有的两所大学。
19世纪以前,英国中央政府基本不干涉大学发展,大学都能相对自由的发展。
但事实上,英国的中央政府对大学也有干预,而且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同时大学也在不断排斥政府的干预,努力争取自治。
许多学者认为,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种种矛盾:自身发展的矛盾,与外部环境的矛盾。
总体来说,中央政府与大学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干预与反干预的过程。
在大学成立之初,英国的中央政府对大学很少干预,大学在教会的管辖范围内,基本处于自治状态。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中央政府职权的不断强化,其权威要求覆盖到各个领域,包括大学。
大学与中央政府有上述关系,与当时英国社会发展状况分不开。
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
意大利史学家普洛卡奇曾这样表述君权与教权的关系:“教皇权和皇权,这是两个大幕景,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事件都在这两个幕景前进行。
不论谁被舞台上的事件,被或多或少重要的人物的行为所吸引,他都不会不注意这两个大幕景。
” 的确,中世纪的西欧,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教权与皇权这个大背景。
晚期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因素的出现

晚期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因素的出现作者:李虹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12期【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晚期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因素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阐释了晚期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历程。
【关键词】晚期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因素在“黑暗的中世纪”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义的大学,中世纪大学成为西欧社会学校教育体系的基础,它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生活,对发展科学知识、推动人类文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学术界普遍以为晚期中世纪大学呈现出衰退的状态,其实并非如此,晚期中世纪大学仍然具有一定的活力,其人文主义因素的出现就是最好的印证。
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晚期中世纪大学的界定。
虽然中世纪大学大约形成于11、12世纪,而这时已经是中世纪的后期,但不能说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的后期也进入了晚期,因为判断中世纪大学所处时期的标准不是中世纪的分期标准,而是中世纪大学内在的特征的变化。
《欧洲大学史》一书的作者认为,尽管“大分裂”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和类型属性,但却与大学后来出现的各种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以“大分裂”为界,将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划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笔者也认同此观点。
中世纪大学在建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术自由、精神独立的文化特征,而其所具有的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也使晚期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因素的出现成为可能。
那么,为什么晚期中世纪大学会出现人文主义因素呢?一方面,教会对晚期中世纪大学控制的程度逐渐减弱了,世俗学科和理性教育的出现以及各种辩论活动的展开,启迪了人们的思维,促进了神道之学向人道之学的转变,“人的觉醒”的氛围慢慢在大学中酝酿、形成;另一方面,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大批拜占庭的学者、教师移居到西欧,他们带来了众多的古希腊、罗马文献。
在古典学派的努力之下,古典文化的光辉得以重现,其结果不仅开辟了古希腊、罗马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开展。
作为中世纪与近代的过渡时期,文艺复兴从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历时三百年,它促进了欧洲传统教育的变革,也不可避免地对中世纪大学产生作用。
丹尼尔伯努利时代大学教育

丹尼尔伯努利时代的大学教育xxx(学号)E-mail:摘要丹尼尔伯努利时代的英国大学正是其大动荡之时。
17世纪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但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无情地毁灭了清教革命时代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憧憬。
王朝复辟剥夺了非国教者的教育权利,其恶果造成整个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牛津和剑桥的衰退一直持续了一百年,直接的表现是入学人数的下降和对科学研究的漠视。
尽管王政复辟阻碍了英国高等教育大踏步向前的势头,但在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在声势浩大的工业革命的洪流裹挟下,大学在教学内容方面还是出现了微弱的世俗化倾向,这种世俗化虽未对工业革命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新的自然科学还是逐渐走入了大学的课堂。
在英格兰大学走向衰落的同时,苏格兰的大学则表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这种强烈的对比表明英格兰的大学已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了。
高等教育的衰败19世纪以前,英格兰只有两所大学──牛津和剑桥,苏格兰虽然也建立了几所大学,但整个英国的高等教育还是以牛津和剑桥为主干。
17、18世纪,牛津和剑桥由于陷入政治宗教的斗争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不能反映工业变革时代的新的国家需要,它们“仍然迟迟不改它们对旧统治者的忠诚,它们在基调、价值取向和结构上都一如既往……它们落在时代的后面,变得越来越偏狭,越来越古板,越来越不合时宜。
”一、大学的衰败诞生于12、13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一开始就处于既要争取独立,又要依附宗教和朝廷的矛盾地位。
宗教给大学带来财政收入,同时又决定了大学的教学内容。
朝廷给了大学许多特权,保护了大学,但又限制了大学的改革。
大学对宗教和朝廷的依附地位决定了它的兴衰不由自身掌握。
而17~18世纪英国大学的衰落不仅表现在入学人数的下降,大学管理的陈腐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忽视,还表现在大量私立学园的出现。
(一)入学人数的下降及学生成分的变化由于政治的、宗教的、经济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几经兴衰。
教育的发展与革新——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研究

教育的发展与革新——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研究摘要:5~19世纪英国的教育发展曲折,人文主义的影响使得教育改革呼声出现,建立了人文主义学校:圣保罗公学,改变了英格兰教育模式,大众识字水平稳步提高,宗教对教育的掌控逐渐衰落。
研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对英国教育的影响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一、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背景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有三件大事影响了不列颠民族乃至整个欧罗巴民族的发展进程,它们分别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这三大历史事件互有关联、互为表里,而欧洲宗教改革为其中承上启下的枢纽。
宗教改革起源于德国进而遍及整个欧洲,英国亦不例外。
其改革始于1529年,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展开,以在1534年国会通过著名的“至尊法案”为标志,国王亨利八世在改革中亦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
英国宗教改革在不列颠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其弘扬人文主义,改变人民思想,并唤醒了整个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民族性。
基督宗教是西方文明的结晶,并渗透进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尤其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以英国宗教改革时期的数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宗教改革与英国文学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宗教改革对15-17世纪英国的影响,有利于系统认识作品之间的联系和作者的立场,也有利于阐释英国文学作品对宗教改革的诠释和隐喻性的作用。
二、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英国大学1、文艺复兴与大学中世纪大学深受宗教的影响,因此在中世纪早期,可谓“大学基本上都是教会的侍女和附庸”“教堂的钟声和骑土的马蹄声谱成了中世纪教育的主旋律”(纽曼)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日趋保守,由经院哲学把持的大学课堂几乎拒绝一切新知识,大学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文化对于欧洲大学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整个思想领域展开的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其目的并非简单地“复兴”古代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对英国大学地位的影响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对英国大学地位的影响
王建妮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在世俗权威和宗教权威并存的中世纪,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本质上属于教会机构,不受世俗政权管辖,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之后,至15世纪后半期,它们已经变成直辖于教皇并享有许多特权的自治团体;16世纪30年代,亨利八世发动宗教改革,取代教皇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统辖权延伸至原归教会管辖的领域,两所大学不仅理所当然地转归国王管辖,而且逐渐被推向了服从国家管理、为现实政治和宗教服务的道路.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王建妮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61.3
【相关文献】
1.英国走出中世纪——以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为例 [J], 李强
2.试论亨利八世在英国宗教改革中的作用--兼论都铎君主在近代英国国家建构中的地位 [J], 蔡蕾
3.宗教改革对英国文法学校及大学课程的影响 [J], 喻冰峰
4.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大学的变迁 [J], 易红郡;曾咏柳
5.亨利八世与英国的宗教改革 [J], 丁占双;李俊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亨利八世时期人文主义向英国大学的渗透王建妮内容提要 15世纪末16世纪初,人文主义在英国兴起,并得到了英国著名学者和亨利八世宫廷的支持。
为了促进人文主义传播并内化成英国人的文化品格继而影响英国社会,诸多学者和政界要人通过设立古典语言和人文学讲座、调整大学课程等方式将人文主义引入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由于人文主义的影响,牛津和剑桥大学在学术、学院组织、学生家庭出身及其与政治的关系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关键词 亨利八世 人文主义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一 人文主义在英国的兴起“人文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创始人是一位名叫F.J.尼萨默(F.J.N i e t h a m m e r)的德国学者,他曾撰文呼吁人们重视中学里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教育,他将这两种语言课程所传授的古典知识称之为H u m a n i s m u s,也就是“人文主义”。
后经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发展,“人文主义”不仅被赋予了个人主义本质,而且被用来解释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的普遍特征。
进入20世纪之后,“人文主义”概念又有了新的解释,甚至被用来追溯古典文明或东方文明①。
虽然“人文主义”在史学界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笔者仍将沿用这一术语。
为了论述需要,笔者将本文中的“人文主义”解释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通过研究古典文化来思考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实践活动。
不过地处西欧的英国人文主义与意大利人文主义有所不同,二者虽然都提倡回归古典时代,研习希腊文和拉丁文著作,汲取古典时代的价值理念,但前者重在宗教追求,后者重在世俗追求。
对于英国人文主义者而言,回归古代,就是回归早期基督教会时代,所以他们尊奉《圣经》的权威,宣扬基督的道德说教,并把它作为个人和社会行为的最高准则;他们学习古典语言和早期基督教父的著作,最主要的目的是研读和理解《圣经》;他们学习古典文学,不仅仅是折服于它的光彩夺目,更重要的是古典时代的文法、修辞、辩证法、历史等知识有助于更完整、更深入、更全面地解读《圣经》,优秀道德①关于人文主义的含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变化详见陈新:《人文主义的兴起———一个有关史学认识的个案分析》,《世界历史》2003年第1期。
世 界 历 史2009年第2期家的道德规诫还可以成为基督徒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基督教导的具体指导①。
英国人文主义真正兴起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因为那时的英国出现了一批专业的人文主义者,代表人物有威廉·格罗辛(W i l l i a m G r o c y n)、约翰·科利特(J o h n C o l e t)、托马斯·林纳克(T h o m a s L i n a-c r e)和托马斯·莫尔(T h o m a s M o r e)。
他们在英国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在欧洲几乎没有与之相匹敌的人文主义团体,并以授课、写作或参与政治的方式传播人文主义。
格罗辛毕业于牛津大学,1488年前往意大利学习古典语言,师从波利齐阿诺(A n g e l o P o l i z i a n o)和查尔康迪莱斯(D e m e t r i u s C h a l c o n d y l e s),1491年回到牛津大学,自行开课讲授希腊语,他是第一位在大学里讲授希腊语的英国人文主义学者。
1496年转向伦敦发展,与科利特等人共同切磋学问,年轻的人文主义学者莫尔和理查德·库克都曾跟随他学过希腊语。
格罗辛因精通希腊语、深谙古典文学、藏书丰富而享誉欧洲,他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的积极推崇者和倡导者②。
科利特毕业于剑桥大学,1493年外出游学,先后到过意大利和法国,吸收了皮科(P i c o)和费奇诺(F i c i n o)等新柏拉图主义者的学说,开始将人文主义方法运用于宗教问题研究,探索神学研习的新方式。
1495年回到牛津大学执教,讲授圣保罗书信集,开创了直接讲解《圣经》章节而非是彼得·隆巴德(P e t e r L o m b a r d)的《命题》,援引早期基督教著作家而非经院神学家的观点佐证,运用文法分析而非推理论证方法讲授神学的先例。
1505年他离开牛津大学到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任教长,创办了人文主义性质的新学校,即著名的圣保罗学校,聘请精通古典文法的英国学者威廉·利利(W i l l i a m L i l y)担任高级教师,向学生们讲授优秀的拉丁语和希腊语作品③。
林纳克毕业于牛津大学,1487年前往意大利游学,曾在佛罗伦萨与格罗辛一起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1490年至1492/1493年待在罗马,尔后前往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学习医学。
1499年回到伦敦,曾担任亨利八世及其女儿玛丽公主的家庭教师。
由于医术高明,他还曾是亨利八世的专职医生。
林纳克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他用准确优雅的拉丁语翻译过许多古典著作,其中再版数次的是他翻译的古罗马著名医学理论家盖仑的一系列医学著作④。
莫尔曾就读于牛津大学两年,1496年进入林肯法律协会学习罗马法,1502年成为一名律师。
身在伦敦的莫尔与格罗辛、林纳克、利利等人来往密切,他跟随格罗辛学习了希腊语,阅读并翻译了希腊作家卢西恩的讽刺作品,在利利的帮助下,阅读并翻译了《皮科的一生》及皮科的书信。
1504年以后,莫尔开始了从政生涯,先后担任过下议院议员(1504年)、伦敦治安法官(1510—1519年)、下议院议长(1523年)、英国大法官(1529—1532年),并多次出使国外。
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莫尔积极支持和资助古典文学及《圣经》研习,他自己所著的《乌托邦》一书也在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⑤。
这个强有力的人文主义团体还有一位坚定的盟友———北欧人文主义的奠基人伊拉斯谟,他曾经80①②③④⑤关于英国人文主义的特点详见马戈·托德:《基督教人文主义与清教社会秩序》(M a r g o T o d d,C h r i s t i a nH u m a n i s ma n dt h e P u-r i t a nS o c i a l O r d e r),剑桥1987年版,第22—52页;詹姆斯·K.麦克尼卡:《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时期的英国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政策》(J a m e s K.M c C o n i c a,E n g l i s hH u m a n i s t s a n dR e f o r m a t i o nP o l i t i c s u n d e r H e n r yⅧa n dE d w a r dⅥ),牛津1965年版,第13—43页。
彼得·G.比坦霍尔兹编:《伊拉斯谟的同时代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人物传记》(P e t e r G.B i e t e n h o l z,e d.,C o n t e m p o r a r i e s o f E r a s m u s:AB i o g r a p h i c a l R e g i s t e r o f t h e R e n a i s s a n c e a n d R e f o r m a t i o n)第2卷,多伦多1985—1987年版,第135—136页。
彼得·G.比坦霍尔兹编:《伊拉斯谟的同时代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人物传记》第1卷,第324—328页。
彼得·G.比坦霍尔兹编:《伊拉斯谟的同时代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人物传记》第2卷,第331—332页。
彼得·G.比坦霍尔兹编:《伊拉斯谟的同时代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人物传记》第3卷,第456—458页。
亨利八世时期人文主义向英国大学的渗透5次访问英国,与科利特、莫尔等人相识并结下了一生的友谊。
1499年第一次访问英国期间,伊拉斯谟与科利特相识,受后者用人文主义方法研究神学问题的鼓舞,坚定地走上了将古代异教徒的道德观念与基督教早期教父著作相结合,阐释和宣扬基督道德学说的道路①。
伊拉斯谟也大力支持科利特建立圣保罗学校,帮忙挑选教师,为学生编写教材,并为教师提供教法指导等②。
1505—1506年第二次访问英国期间,伊拉斯谟协助莫尔翻译了卢西恩的作品③。
1509年第三次访问英国期间,伊拉斯谟接受剑桥大学校长约翰·费希尔的邀请,前往该校讲授希腊语和神学(1511—1514年)。
在执教期间,他还致力于写作,编写了哲罗姆书信集,校对并翻译了希腊语《圣经·新约全书》。
受他影响,剑桥大学的年轻学者亨利·布罗克、约翰·弗恩等人皆走上了传播人文主义的道路④。
英国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发展除了受益于人文主义者的宣传,也得到了亨利八世宫廷的支持和赞助。
亨利八世本人受过令人羡慕的古典文化教育,两位桂冠诗人威廉·霍恩和约翰·斯凯尔特曾担任他的家庭教师。
他通晓拉丁语、法语、英语,甚至略通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他爱好音乐,长于乐器演奏,而且擅长各种绅士技艺。
另外,他对天文地理也抱有浓厚的兴趣⑤。
他被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奉为文艺复兴时期君主的典范:跟随饱学之士接受过最流行的教育,善于接受新思想,并且是一位慷慨大方的文艺赞助者。
国王秘书理查德·佩斯赞誉说:“我们有一位无比尊贵的君主,他不仅在权力上而且在学识上远胜过其他基督教王公。
他对所有饱学之士都抱有好感,以至于没有什么比有关学者和书籍的谈话更令他乐意倾听的事情了。
”⑥更可喜的是亨利八世身边围绕着一批支持人文主义的达官显贵。
王后阿拉贡·凯瑟琳就是一位知识女性,她曾经跟随彼得·马特等人接受过古典文化教育,熟悉罗马古典著作和奥古斯丁等早期基督教父的作品。
除了西班牙语,她还能熟练地说英语和法语。
伊拉斯谟称赞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文知识的提倡者”⑦。
约克大主教兼教皇使节托马斯·沃尔西凭借自己的显赫地位不仅将许多人文主义学者举荐为官员,而且还插手牛津大学事务,促成希腊语和人文学课程的建立。
罗彻斯特主教约翰·费希尔和温彻斯特主教理查德·福克斯则分别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开设人文学课程⑧。
此外,人文主义学者也填充了宫廷中的许多职位,如王后侍从蒙乔伊勋爵、国王的拉丁语秘书阿莫尼奥、御用医生林纳克、在政坛上声名鹊起的莫尔⑨。
伊拉斯谟将英国宫廷奉为知识和虔信的典范,因为这里可引以为荣的学者多于任何一所大学10。
他曾经说:“因为对文学热情和学者舒心的渴8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10F.西博姆:《牛津大学的改革者:约翰·科利特、伊拉斯谟和托马斯·莫尔:他们的合作史》(F.S e e b o h m,T h e O x f o r dr e f o r m e r s: J o h n C o l e t,E r a s m u s,a n dT h o m a s M o r e:B e i n g ah i s t o r y o f t h e i r f e l l o w-w o r k),伦敦1887年版,第56—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