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其生物、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功能和稳定性的科学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态学特征,植物生态学家们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文将介绍植物生态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野外调查法野外调查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植物个体、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定量观测和记录,来揭示植物的分布、生境偏好、生长状况等生态信息。
野外调查的主要步骤包括样方设置、样方调查、数据分析等。
研究者在野外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方,并在每个样方内进行植物个体的数量、性状、物种组成等多样性方面的观测,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有关植物生态信息的结果。
野外调查法能够提供真实的植物生态现象,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二、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植物生态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定量手段。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或者在自然条件下增加或减少特定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可控的数据。
实验方法常用于研究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生理生态特性等方面。
实验方法可以在实验室或者人工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野外进行临场实验。
常见的实验方法包括温室试验、光合作用测定、水分亏缺实验等。
实验方法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控制的条件,能够揭示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三、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或无人机获取地表信息的方法。
遥感技术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重要。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叶面积指数等植物生态学参数。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植物信息,对于生态系统研究和植被监测具有重要作用。
在灾害监测、生态恢复、植物物种分布等方面,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全面和快速的数据支持。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植物生态学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应用了分子生物学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DNA条形码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
植物生态学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植物生态学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界中与环境密切相连,并通过各种途径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涉及到植物的生存、繁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对于了解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是植物与空气的相互作用。
植物通过叶片的气孔与空气进行物质交换,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参与了空气中的气体循环过程。
此外,植物还能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其次是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与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为自身的生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同时,植物的根系还能增强土壤的结构稳定性,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有利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
此外,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
例如,植物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而其他生物如动物和微生物则能够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促进其繁殖;还有一些生物如共生菌根能够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提供养分供给和抗逆性等方面的帮助。
植物还能通过自身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来适应和响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植物的种子具有休眠和萌发的特性,使其能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增强种群的适应性。
此外,植物的叶片形态和结构对光照强度和水分蒸发等环境因子有一定的适应性变化,从而实现了对环境的调节和保护。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对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发挥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面。
这种相互作用涉及到植物与空气、土壤以及其他生物之间的交换和影响,通过形态和生理特征的调节来适应和响应环境的变化。
植物生态学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植物生态学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植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生态保护中,植物生态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讨论植物生态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植物生态学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植物生态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地球的气候平衡和空气质量。
植物通过根系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维护了水资源的稳定性。
这些功能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植物通过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驱动着生态系统的运行。
植物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并通过养分循环将其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形式。
同时,植物作为食物链的底层,是能量的最初转化者,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具有指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作用,对于评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最后,植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植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之一,不仅是许多动物的食物来源,也是栖息地和避难所。
植物的多样性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障了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2.植物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生态保护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植物生态学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和研究植物的分布、种群数量和动态变化等信息,可以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管理措施,保护和维护珍稀、濒危植物群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障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其次,植物生态学在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态位和生态适应性等特征,选择合适的植物物种进行植被恢复,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植物的移植和引种技术可以帮助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高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植物生态学重点

植物生态学重点植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受到物理和生物环境梯度的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以下是植物生态学的重点内容:1、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植物种群的分布、数量、动态和遗传特征。
了解种群生态学有助于理解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如何应对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全球变化。
2、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
理解群落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如何与其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预测和管理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群落。
3、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以及如何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
4、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态学有深远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家正在努力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繁殖和分布,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减轻其影响。
5、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植物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专注于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保护濒危物种、生态系统,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6、环境修复:环境修复是植物生态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包括土壤修复、水体修复和大气修复等。
通过使用植物和微生物修复技术,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7、入侵生物学:入侵生物学研究入侵物种的生态学和进化过程,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入侵物种的扩散。
入侵生物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管理和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以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8、土壤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研究土壤中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和水的关系等。
了解土壤生态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土壤的健康和生产力,以及如何保护和维护土壤生态系统。
9、水体生态学:水体生态学研究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包括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水体污染等。
了解水体生态学有助于我们了解水体的健康和生产力,以及如何保护和维护水生生态系统。
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植物的生态适应、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与动态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植物生态学中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适应、生态位、种间关系、种内变异和群落演替等。
这些基本原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应用,可以辅助我们增强农作物的适应能力、提高产量和改善农地生态环境。
一、生态适应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态适应是指生物在环境中适应和生存的能力,是其生存、发展和繁殖的前提和保障。
农业生产中的农作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适应能力,能够适应气候、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变化和波动。
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试验地点的调查与研究,找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品种种类,以提高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不同地区苹果栽培所使用的苹果品种因受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而各异,选用适宜的品种,能够提高栽培的成功率和产量。
二、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态位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开拓和利用生存空间的能力和方式。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生态位理论,可以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时间、生长空间和数量,避免植物之间因为空间和食物的竞争而导致生长受阻。
通过合理地利用土地、恰当地安排植物栽培,可以减轻土地荒漠化的压力,改善土地资源的利用效果。
多品种轮作与混作栽培改善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能减轻单一作物栽培的土地生态环境压力。
三、种间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种间关系是指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的种间关系可以促进作物之间的合作和耕作效果的提高。
在旱灾情况下,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的相互配合可使水分的利用率提高,并减轻泥石流的危害。
通过生物复作,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增加有机质的含量,从而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四、种内变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种内变异是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的遗传变异。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筛选和改良,可以选育出更加适应环境要求的新品种。
例如旱作品种的选育,可使作物更好地适应旱涝变化及水分利用率更高,从而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和产量。
《植物生态学》课件

植物生态学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态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植物生长周期、分布范围和种群动态的改变,对植 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
植物与其共生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对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具有 重要影响,深入理解这一机制有助于揭示植物生态适应的机制。
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物生 态学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全 球变化对植物种群、群落和生 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植物生态学将更加关注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包括碳汇 、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方面 ,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 供科学依据。
人工智能在植物生态学中 的应用
生态系统生态学
研究生态系统层面的能量 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以及生态系统对全球 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02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01
植物通过各种形态、生理和行为 上的适应性特征,来应对环境中 的变化和挑战,如耐寒、耐旱、 耐盐等特性。
02
植物的适应性特征使其能够在不 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增加了 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
植物群落的结构
植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 结构。空间结构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 的分层现象,时间结构则指群落在不 同生长阶段的演替过程。
植物群落的演替
演替的概念
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
VS
演替的机制
演替的机制包括竞争排斥、环境变化和物 种入侵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着群 落的演替。
《植物生态学》ppt课件
contents
植物生态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态学:狭义,研究植物个体与各种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广义,研究植物个体、种群、群 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微环境:广义,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
狭义,指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个体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内环境: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对生物体的生长和繁育具有直接的影响。
生境: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
通常分为五类: 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因子。
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它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
限制因子7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 是限制因子。
主导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内稳态: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 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驯化:如果一个物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某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 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
这个过程称为驯化。
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 素。
Shelford 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 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由于竞争的结果,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而是以某种 方式彼此取代,使每一物种具有食性或其他生活方式上的特点,从而在生态位上发生分离的现象, 这一假说称为高斯假说。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和它们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包括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农学以及土木工程等多学科知识。
它也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种群的结构和变化,以及基于生物的调控机制对群落的影响。
它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学科,既涉及理论又涉及实践,在实际环境问题处理中有着很大的作用。
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种类的分类、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植物分类学研究植物的多样性、系统发育和演变,其目的是理解植物的多样性以及让人们对植物的归类有全面的了解。
生态学研究个体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它通过重点研究个体植物的行为、生长特征和种群特征,探究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中植物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特征。
它探索不同植物种类形成群落的原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动态变化,以及个体植物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并研究群落如何响应环境改变。
植物生态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以及植物在这些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也非常重要。
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构建生态系统的蓝图和可持续利用的规划提供有用信息。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和动物群落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变化,以及人为活动如采伐和梯级种植对群落的影响,进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提出相应的措施。
此外,植物生态学方法还可以用于实际的应用,比如,监测植物种类的消失和出现,研究物种受到威胁的机制,开展土壤植物生态调查,评估植物的营养特性和土壤质量,以及开发和改进抑制病害病毒的防护技术等。
通过植物生态学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植物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多学科知识,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分类学、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它能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以及植物在这些系统中的作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用信息,并且可以用于实际的应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种群: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群落: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4.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5.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6.生态学的发展趋势:传统领域的理论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宏观和微观方向拓展;进化、古生态;模型、实验;应用生态学大力开展;全球合作7.环境对植物的限制作用“耐受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内稳态”8.耐受性定律(Shelford)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导致该生物的衰退和不能生存。
(1)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2)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耐受限度不同。
(3)不同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4)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对其他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会下降。
9.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0.限制因子定律(Blackman),又称木桶理论: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完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生理状态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了。
11.生态幅:一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耐受性的上下限之间的范围,为生态幅。
12.适应主要机理-内稳态:适应的基础:内稳态机制的变化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
从而增加生态因子的耐受程度,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
第二章1.气候因子: 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其中光因子又可分为光强度、光性质和光周期性等,这些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发育、生物量以及地理分布都有不同作用。
温度因子可分为平均温度、积温、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它们对植物生长发育、引种和地理分布均有很大作用。
水分因子由于降水性质(雨、雪、雾、露、雹)、数量以及季节分配不同可分为若干因子。
气候因子又称地理因子,因为它们随地理位置或海拔高度改变而不同,如温度的纬度变化、雨量的地理分布等都会影响植物生态分布。
2.土壤因子: 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
土壤物理性质因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土壤结构而异。
土壤化学性质可细分为土壤酸度、土壤盐碱性、土壤有机质等。
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本身必然受到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同时也对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发生作用。
因此,不同的土类有其相应的植被类型。
3.生物因子: 植物生长发育除与无机环境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动物、微生物及植物密切相关。
动物可以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植物之间的相互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都会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
4.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其本身对植物没有直接影响,但通过地形变化(如坡向、海拔高度、盆地、丘陵、平原等)影响到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5.人为因子: 人为因子是指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改造以及破坏过程中给植物带来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由于人类对植物的作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所以具有无限的支配力。
6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每种生态因子在数量、强度、频率、方式、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是作为植物生命活动的原料(能源和物源),二是作为生命活动的调节物。
这些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可带来三种后果:①在某地区消灭或促进某种植物的存在,改变其分布;②改变植物的繁殖能力,影响发育;③影响植物生长和代谢作用的周期性变化。
第三章1.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
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关系类型关系特点竞争(- -) 彼此互相抑制捕食(+ -) 种群A杀死或吃掉种群B一些个体寄生(+ -) 种群A寄生于种群B,并有害于后者中性(0 0) 彼此互不影响共生(+ +) 彼此互相有利,专性或兼性偏利(+ 0) 对A种群有利,对种群B无利害偏害(- 0) 对A种群有害,对种群B无利害2.生态位:个物种在群落内都占有一定范围的温度、水分、光照以及时间、空间资源,在群落内具有区别于其它种群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把种群的这一特征称为生态位(niche)。
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3.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4.互利共生(mutualism):不同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互惠关系,可以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5.偏利共生(commensalism),也叫附生:附生动植物与被附生物.是指两个种之间的关系只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害的共生,在森林中,常能见到一种植物附着在另一种植物上生长的现象。
6.寄生(parasitism)。
是指某一物种的个体依靠另一物种个体的营养而生活的现象。
寄生于其它植物上并从中获得营养的植物称为寄生植物(parasitic plant),如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7.种群: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8.自然种群的特征空间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变动的遗传特征: 种群基因组成是变动的9.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11.生命表: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12.生命表类型:动态生命表: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动态监测。
静态生命表:对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的调查。
综合生命表:包括存活率和出生率,有的还要包括各年龄组的死亡力指标。
13.存活曲线的基本类型I 型:曲线凸型:接近寿命前很少死亡II 型:对角线型:各年龄阶段死亡率相等III 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较高10种群的年龄结构:14.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在有限环境中)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在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出生率随密度上升而下降,死亡率随密度上升而上升。
逻辑斯蒂增长:当资源逐渐消耗,种群的增长速率会减慢并最终停止适用于: 世代重叠,连续性生长;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繁殖速率不恒定S 型增长曲线两个重要的参数:rm = 内禀增长率(理想状态)K =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逻辑斯蒂方程使用条件应具备:第一:具有稳定的年龄分布.第二:对种群密度测定有恰好的单位.第三:每个体增长率与种群大小成线性关系.第四:种群密度对增长率的影响是瞬时作用,不存在时滞效应.15.外源性种群调节的几种主张生物学派:主张生物因素(捕食、寄生)是种群数量自然调节的主要因素. 强调稳定平衡. 主要原因——密度制约因素(生物因素)气候学派:主张种群密度主要靠气候来调节.强调波动性,不太重视稳定性.主要原因——非密度制约因素(非生物因素)综合学派:把生物学派和气候学派观点结合起来,以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间复杂的组合作为种群波动机制的多因性,并因时间地点而变化.16.内源性自我调节学说种群调节机制除外源性因素外,种群内的自我调节机制也是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原因. 行为调节社群行为:社群等级、领域性⎪⎭⎫ ⎝⎛-⋅⋅=K N N r dt dN m 1rt a t e K N -+=1内分泌调节生理反馈机制:抑制种群生殖和死亡遗传调节遗传多型:自然选择压力和种群遗传组成第四章1.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各物种相互联系•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一定边界3.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一般指群落中主要层优势度最大或较大的种。
通常盖度大、数量多,决定群落的外貌结构和内部环境特点,并对小气候、土壤剖面和其他生物施以最大影响。
一个群落中的优势种可能是一个或几个。
据此可将群落划分为单优势种群落和多优势种群落。
4.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是群落的建造者,往往是主要层次的优势种。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群落演替的发生,建群种可能被其它优势种替代。
优势种并不一定是建群种。
5.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组成植物群落的大多数种类所需要的最小空间。
在这个面积上也能表现出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
6.最小面积的求法通常采用巢式样方法。
在群落中较有代表性的地方,作一块较小面积的样方(一般在草本群落中,最初面积是10×10cm2;森林群落则要用5×5m2或稍大),登记这一面积中所有的植物种类。
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成倍扩大边长,每扩大一次,就登记新增加的种类。
开始,面积扩大,植物种类的数目也随之迅速增加。
逐渐,增加较少,最后,面积再扩大,植物种类却很少增加。
一般情况下,组成植物群落的种类越多,群落的最小面积越大;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的结构越复杂。
7.多度(abundance)是指物种个体数量多少,由此可分析群落中种间个体数量的对比关系,是一个数量上的比率。
8.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
D = N / S D:密度N: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S:样地面积9.盖度(Coverage)投影盖度是指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通常称为盖度。
基部盖度(basal area)是指植物基部着生的面积或覆盖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10.频度(frequency)。
频度表示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频率。
实测时,以某种植物出现的样地百分数计算频度系数,从而表示出该植物在群落中分布的均匀性。
频度(%)=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目÷全部样方数目×10011.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较高的位置,一般25㎝以上。
如乔木、灌木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等.1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休眠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1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休眠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更新芽位于地面,被土壤或残落物保护.14.地下芽植物(Geophytes )隐芽植物(Cryptophytes ) 休眠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