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生态学

合集下载

生态学:17 山西植被

生态学:17 山西植被

盐生草甸
➢隐花草+狗牙根草甸 ➢獐毛草甸 ➢碱蓬草甸 ➢盐地碱蓬+盐角草草甸
➢芦苇沼泽 ➢香蒲沼泽
水生植被
➢眼子菜群落 ➢慈姑+泽泻群落
山西植被
黄土高原 山西自然植被 山西省濒危植物
2020/11/7
一、黄土高原
黄土的世界
黄土剖面
黄土的形成
科学家的假说
水成说 风水雨相说 风成说
黄土粉尘搬运、堆积示意图
黄土高原的地貌
(图片点击可放大)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黄土林
黄土柱
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群系: ➢华北落叶松+白桦林
温性针阔混交林
➢分布:海拔1200~2000 m的山地、丘 陵。
➢群系:
➢油松+辽东栎林 ➢油松+山杨+白桦林
➢分布: ➢群系: ➢辽东栎林 ➢栓皮栎林 ➢橿子栎林 ➢槲栎林
山地栎林
山地落叶阔叶杂木林
➢分布: ➢群系: ➢板栗林: ➢山茱萸林: ➢青檀林: ➢鹅耳枥+槭+榆杂木林 ➢漆树-青麸杨林
➢ 寒温性落叶灌丛 ➢ 温性落叶灌丛 ➢ 蒿类草原 ➢ 百里香草原 ➢ 针茅草原 ➢ 达乌里胡枝子草原 ➢ 山地草甸 ➢ 河漫滩草甸 ➢ 盐生草甸
寒温性针叶林
➢分布:中、北部海拔较高的山地,海拔 1800~2800之间,集中分布在管涔山、关 帝山、五台山、恒山等。
➢群系:
➢ 华北落叶松林 ➢ 白杄林 ➢ 青杄林 ➢ 含臭冷杉的华北落叶松+青杄+白杄林 ➢ 华北落叶松+白杄林
黄土林
黄土柱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植被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植被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落 大 都 存 在 着结 构 组 成 不 尽 合 理 的 现 象 ,大 多 景观 设计 人 员
2 相 关 植 被 生态 学 原理
植 物 的分 布 遵 循 三 向地 带 性 规 律 ,即 按 纬 向 、 经 向和 垂
都 忽 视 了天 然或 潜 在 植 被 的 价 值 ,很 少 在 设 计 时借 鉴 本地 区
发挥健全城市生态和恢复生物 多样f年造 景 ,将公 园等 同于 花 园或 旅游点 , 自然景 {口 二
观 多被 人工 景观 取 代 ,难 以满 足居 民与大 自然 按 触 的 需 求 。
长期以 来 ,在城 市绿化 树种 的选择上 外来 引入树 种比 例较大 ,而对于 乡土树种考 虑甚 少 ,造成 了城 市 间的 景观
中国园艺文摘 2 l年第l期 00 2
植被 生态 学在城 市 园林绿 化 中的应用
刘 启 山 高 巧玲 张 以恒
( 山东 省 济 宁 市嘉 祥 县 建 设 局 , 山东 嘉 祥 2 2 0 ) 740
摘 要 : 当前 城 市 l f ,, 由于 缺 乏 生 态 学 理 论 , 尤 其是 植被 生 态 学理 论 的指 导 ,存 在 诸 多 问题 , 如 群 落 结 构 a+- f 中 , t  ̄
宜其 生长 的坡 面上 等 。 另外 ,对优 势种 和伴 生 种 的群 落学 地位 判 定也 常 不 准确 , 比如 配 置 时往 往 把 伴 生 种确 定 为 建 群 种 。
城 市绿化 的可持续发 展 ,乡土树种在 城市绿 化建 设中必将 越 来 越 受 重 视 。以 上 诸 多 问题 ,都 可 以 通 过 应 用 植 被 生 态
单一、生物 多样性较低 、 易遭病 虫害、植 物 配置随意、城市绿化缺 少特 色、难 以满足人 亲近 自然的要 求等等 。应

第8-2讲+植被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8-2讲+植被生态学研究方法
• 2.物种多样性测量方法—物种丰富度模型模 拟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 3.物种多样性等级— • 4.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贝格-派克指数、
麦金图史指数、玛格列夫指数、香侬指数、 辛普森指数
植物群落多样性硕士最近研究--2013
• 1.成都市代表性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和景观美学 评价初探
• 2.安太堡露天矿复垦地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 3.秦岭中段典型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及更新特征
遥感技术植被应用硕士最近研究--2013
• 1.彬长煤矿地表沉陷区植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 2.基于遥感技术的那曲典型草地光谱分析及类型
识别 • 3.基于SPOT5的四川省丘陵区林地遥感分类方法
研究 • 4.湿地典型植物光谱及其数据库系统研究 • 5.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地表覆被分类研究 • 等等
提示
遥感影像技术处理
• 1.校正: • 影像不具备大地坐标-参照地形图,地面
控制点-线性插值办法重新采样 • 2.分区 • 细化地理单元,进行分区
• 3.分层 • 减少复杂程度-多波 断组合,获取地物影
像特征-常用方法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 影像判断-目视解译(一般用于大比尺)与 计算机监督
层次” • 4.系统取样法:一定间距取样
• 二。典型样地记录法:法瑞学派常用方法
• 三。标准样方法:美洲生态学家常用方法。 在选择群落样地上,设置许多小样方
• 四。距离测定法:选择若干点,测定点与 植株距离,进一步推算群落数量特征。
• 一、群落生态因子的调查
• (一)气象因子 • 辐射、降水、蒸发量、温度
• 步骤(1)建立解译系统:根据已有资料 • (2)地面考察 • (3)详细解译与复查 • (4)成图

植被学研究地球表面的植被分类和分布

植被学研究地球表面的植被分类和分布

植被学研究地球表面的植被分类和分布植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分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分类指的是根据植被的特点和生境,将植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群落,以便更好地研究不同类型植被的生态学特征和相互关系。

植被分布则是指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范围和空间格局。

一、植被分类植被的分类可以基于多个因素进行,包括气候、生态条件、植物形态和功能等。

根据气候条件,植被可以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植被。

在不同的气候带内,植被类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类型。

此外,根据生态条件和植物形态,植被还可以分类为常绿植被、落叶植被、草本植被、灌木和树木植被等。

二、植被分布植被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植被类型对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条件的适应性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例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适宜热带雨林等植被类型的生长。

而温带和寒带气候下,植被类型则以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等为主。

土壤是植被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基础。

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和排水性等特点会对植被的适应性和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在沼泽和湿地等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土壤富含水分,氧气含量低,适宜水生植被的生长。

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也对植被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变化,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也逐渐发生变化。

比如,山地植被一般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低海拔地区适宜温度湿润的阔叶林生长,而高海拔地区则适宜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等植被的繁茂。

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和清理,导致了植被退化或消失,这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还通过引入外来物种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改变了植被的原有分布格局。

植物生态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植物生态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植物生态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植物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包括植物的多样性、分布、生活史、生理生态、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探究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相互关系,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首先,植物生态学研究为植物保护提供了指导。

植物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关键作用。

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适应性、耐受力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保护濒危物种、开展植物保护工作。

例如,在保护自然植被方面,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种群的分布状况、繁殖特性和生长环境要求,为植被保护和恢复提供有效的措施和方案。

其次,植物生态学研究可以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通过研究植物的适应策略和响应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并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例如,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评估植物群落的变化趋势,为生态保护和气候适应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生态系统遭受到了破坏,其中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通过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了解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例如,通过研究植物的种子萌发、扩散和定殖等过程,可以制定种子播种和人工造林的方案;通过研究植物的土壤改良和侵蚀控制机制,可以制定适合的土壤修复策略。

综上所述,植物生态学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可以为植物保护、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植物生态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植物生态学的研究,促进其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I. 内容描述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可谓是一日千里,这些年我们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从研究方法的创新到理论体系的完善,从实地调查到数据分析,我们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首先我们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实地考察、文献资料等手段进行植被生态学研究。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对植被进行精确监测和分析。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研究效率,还拓宽了研究领域,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植被生态的现状和变化。

其次我们在理论体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过去植被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生理、植物地理等方面。

如今我们已经开始关注植被生态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关系,构建起了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这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植被生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再者我们在实地调查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植被生态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活动,深入基层、农村、山区等地,对各类植被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观测。

这些实地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数据分析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揭示了许多植被生态的规律和特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的植被生态学家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推动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是积极向上的,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植被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背景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植被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森林砍伐、草地过度放牧、荒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植被生态学,找出保护植被的有效途径,为我们的地球家园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生态系统植被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植被的结构、组成、物种多样性、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演替规律。

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精细化和全面化的手段。

一、生态系统植被的结构和组成生态系统植被由不同层次的植被组成,包括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乔灌混交层等。

这些层次的植被所占比例和结构特征受到气候、土壤和地形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生态系统植被的组成方面,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热带雨林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乔木,而草原的植被类型主要是草本植物。

二、生态系统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物种多样性不仅包括物种数目的多寡,还包括物种的组成和分布等方面。

生态系统植被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被可以对土壤水分和土壤质量进行调节、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吸收CO2和释放氧气等。

生态系统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是互相联系的,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水平。

三、生态系统植被的演替规律生态系统植被的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内植物群落的不断变化和演化过程。

生态系统植被演替规律包括优势种的替换、生物量和二氧化碳的分配等方面。

植物在演替过程中,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自然灾害或人为活动干扰下,植被的演替过程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四、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的方法和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定位方法、遥感方法、模拟方法等。

定位方法主要是针对单位面积内植物物种和数量的测量。

遥感方法是通过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植物群落的属性。

模拟方法是通过模拟和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植被的变化规律。

生态系统植被动态研究在生态学领域占据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位置,它是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被生态学一、前言1 研究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体,研究购车个植被的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适应、动态发展、分类分步以及管理和应用。

2 植被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地理现象,有很强地域性。

第一章绪论1.1植被生态学的概念植被生态学(vegeration ecology),d.mueller-dombois 和h.ellenberg在1974年首先提出。

对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做出鉴定,并要确定他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他们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植物区系:一定地区内出现的所有植物种或植物分类单位,而不涉及他们的数量多少或重要性。

植物区系的研究任务就是坚定一个地区的各级分类单位,研究他们的发源、发展和地理分布。

1.2植被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A 群落形态学(symmorphology):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包括肉眼看上去比较显著的大型植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和地衣),还包括小型的不太明显的真菌、藻类以及微生物。

B 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着重研究植物群落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条件对群落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地理分布的影响,以及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c 群落生理学(symphysiology):着重研究群落内各类有机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他们的生产力,又可成为i“机能植被生态学”。

D 群落动态学(sundunamics):主要研究群落的发生、演替和演化等。

群落的动态是群落的根本属性。

E 群落分类学(syntaxonomy):主要研究群落类型的确定并建立一定的系统,又称“系统植被生态学”。

F 群落分布学(synchonology):主要研究群落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植被区系历史等。

1.3植被生态学发展历史回顾1.4植被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1.5当前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动向第二章植物群落的学说植物群落既是植被的组成单位,也是植被生态学基本研究对象。

2.1 植物群落的概念A flahault和schroter(1910)的概念:群落实有一定区系组成、一致生境条件和一致外贸的植物组合。

(抓住了植物群落的主要特征,不够严密,存在一定缺陷。

)B 苏卡切夫(1957):植物群落实在一定地段上的植物组合,具有均匀的种类组成和垒结,在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致的相互关系。

候学煜(1960)补充:植物群落应该是在自然情况下或栽培情况下,植物在一定地段中的任何结合,这个植物结合具有一定的优势层片结构,反映着植物生态习性和生活型的共同性,并且在植物之间(包括高低等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具有一定关系的相互作用特征,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对于植物群落的理解首先要包括植物的本身,不仅是植物个体,尤其重要的是植物层片的结构,特别要注意到优势层片的结构和他的生态习性和生活型的特点;同时,植物群落的概念不仅包括植物,而且还包括一定的环境特征的意义在内。

C tuxen(1957):植物群落(+动物群落=生物群落)是一个经过生境选择的、由植物(或动物)组成的功能单位,作为一种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作用机构,它们处在为了空间、养分、水分和能量而竞争的动态平衡之中,每个成分都作用于所有其他成分,并以生境、产量、以及一切生命现象在外观与色彩和时间进程方面的协调一致为特征。

三个定义总结出的群落的特征:a 植物群落是植物的同住结合,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

b 植物同住结合中的各种植物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c 植物群落不是植物的垒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外貌。

d 植物群落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e 植物群落是一个功能集体,执行着一定的机能。

f 植物群落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分布界限。

g 植物群落实处在时间发展的某一阶段。

2.2 植物群落形成的条件群落基本上是两种现象相互作用的产物:(1)植物区系中各个分类单位的生态幅度,即对环境的不同耐力;(2)环境的异质性。

植物群落起源虽然各异,但是基本因素相同,ellenberg将其归纳为五项:①某一地区的植物区系(f):形成群落的基本材料。

②某个种进入特定生境的能力(a):这主要取决于该种在生长地的分布,它们的传布机制和定居的机会。

又叫做进入性因子。

③种本身的特点,特别是它们的生活型,即植物的生态特性(e);种的生理需要,以及一旦它们在该生境中定居后,影响它们彼此间竞争能力的其他特征。

④生境(h):这是指特定地点上起作用的环境因子的总和。

⑤时间(t):引起植被入侵或环境因子起变化所经过的时间。

Dierschke把植物群落的形成条件划分为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

外因包括:气候、母岩、地形、土壤、动物和人。

内因包括:植物种类组成、种的侵入及其生态特征、竞争和选择。

2.3 植物群落的识别1 一个植物群落应有大体均匀一致的种类组成。

强调植被的同质性和总体上的一致性。

同意群落内植物种类及其分布,无论是集群分布还是均匀分布或嵌式分布都应是大体一致的。

2一个植物群落应有一致的外貌和结构。

垂直层次结构是一致的,外貌是相同的,季相也是相同的,群落内的小区诺水平镶嵌也是相似的。

3一个植物群落应占有大体一致的地形部位和相应一致的生境条件。

4一个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面积。

2.4 有关植物群落性质的争论A 有机体观点有机体的观点(organism viewpoint):把植物群落和有机体相比拟,强调组成群落的各个种是高度结合的、相互依存的,一个群落从其先锋阶段到稳定的顶级阶段和有机体一样尤其出生、生长、成熟、繁殖和死亡,群落的这种生活史是芙蓉咋的,但却是一个真实的过程,在其特征方面和植物个体的生活史是一样的。

代表人物:clements。

他认为:群系并非抽象的纯粹的分类单位,而是一个确定的、具体的有机体,它覆盖着以气候为标志的一个确定的地区,它能够在任何时候,通过重复基本上是同样形式的发展阶段而进行自然繁殖。

缺点:把群落比拟成有机体,并把群落的种群比拟成有机体的器官,然而种群却不会像器官那样因为衰老而消失,它们是通过环境的破坏或变化,或通过竞争而被别的种群或部分所取代,因此,一个群落的“消失”活着“死亡”和有机体因器官机能丧失而自然死亡是不一样的,同样,植物群落的生长和成熟过程,也不是像植物个体发生在器官内的从幼年期到老年期的变化,而是发生在种群的更替上,在通常情况下,群落的成员不会像有机体的器官或组织那样在结构上直接相关联,植物群落和有机体不同,它不可能在环境条件不相同的生境或气候条件下繁殖而不丧失其一致性,群落之间缺乏遗传学基础。

B 拟有机体观点以 a.g.tansley为代表,他认为clements的观点过于强调组成群落的有机体的密切相互关系,虽然在一些种群间却有强烈的依附性,但是某些部分却是独立的,可以在其他群落内很好的发育,群落结构不能和有机体严密结构相比拟,群落多方面表现出整体性,当做拟有机体比较合适。

这种观点后来衍生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有机成分和环境因素有机的构成一个系统,而在许多方面和单个有机体的构造类似。

C 种的系统分类观点以braun-blanquet为代表。

将植物群落比作一个种,并认为植物群落实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正像种是有机体系统分类中的基本单位一样。

以上三种观点共同点都是把植物群落看成是各个种的有规律的组合,组成群落的种是密切相关、互相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的实体,有它明确的边界和内部的均匀性,并与其他群落不联系的存在,因此,可以统称之为整体性观点。

“独立性”(个体性)观点最早提出该观点的是拉孟斯基和h.a.gleason。

他们认为:组成去罗的种群具有“独立性”,各个种都是单独地对外界因素起反应,并作为独立的一员进入群落,它们在不同的群落之间往往互相交织,而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在不同的群落之中。

植物的分布取决于环境的变化,由于捐精条件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植物种类的组合也随之变化。

因此群落是不可能有明确的界限,群落划分是人为的。

“梯度理论”:种是按环境梯度分布的,每一个种都有各自的分布范围,没有两个中的分布范围完全相同,由于生态因素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的非均匀性,种不组成明显的集群。

因此群落不可能是整齐的、均匀的,二十连续存在的。

有机体观点出发:建立了群落单元演替顶级学说和相应的植被研究方法。

拟有机体理论出发:发展了多元演替顶级学说以及生态系统理论,成为现代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石和方法论的基础。

中的系统分类观点出发:构成了法瑞学派植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精髓。

“独立性”观点出发:建立了梯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威斯康星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4.2 植被“间断性”和“连续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植被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间断的,还是连续的,群落实客观存在的实体,还是人们想象中的虚构。

群落单位论者只看到了组成群落种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时甚至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而忽视了在大多数情况下种间的结合较为松散,并未构成生理上的相互联系,把它们强调道像有机体各器官间的相关程度并不妥当。

种群独立论者片面强调了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和种间结合的松散关系,忽视了变化中的间断和松散结合中的联合,常把目光集中在范围较小的地段,妨碍了他们对群落间断性的认识。

自然界的现象是复杂的,环境条件本身就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变化,这也必然反映在植被的组成结构上。

这两种观点反映生态学中两种理论体系的对立:整体论:强调系统的超特征以及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认为系统整体大于其组成部分之和。

简化论:即还原论,认为系统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因此系统可以简化或分解到组分水平,最终可以根据物理学或化学原理加以解释。

2.4.3 关于“植物群落”一词具体性和抽象性的不同见解我们认为“植物群落”一词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可指具体的,又可以抽象归并出的一个分类单位。

第三章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任何植物群落总是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我们把组成一个群落的全部植物种类称为该群落的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名单有价值的原因:1 每个种都有一定的生态幅度,它和环境以及和其他种之间都一定的相互关系;2 每个种都有它的演化历史,有它的发展和分布的演变过程。

一个群落的种类组成不仅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有关生境条件的状况,而且也反映着群落的历史渊源和更为广阔的空间上的联系。

因此,研究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的数量特征,物种的多样性和区系成分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基础。

3.1 确定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这个群落地段上进行种类统计,通常面积较大,用最小面积法。

最小面积的定义:在该面积里,群落的组成得以充分表现。

3.1.1 群落最小面积的确定通常采用在群落地段中央,逐步成倍扩大样方面积,统计随着面积扩大增加的种表,用中的数目与洋房面积增加关系,绘制出种-面积曲线,即以种的数目为纵坐标,样方面积作为横坐标,把每次中的数目和样方面积的关系标绘在坐标图中3.1.2 最小面积概念的述评Du.rietz最初定义:最小面积是能包括一切恒有种的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