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让小学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运用数形结合,使小学数学课堂更生动

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研究142 学法教法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清晰的了解数量关系,理清知识脉络,简化解题思路,进而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最终促使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意义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还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由静态方式向动态方式转变,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而开拓他们的解题思路。
二、数学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策略(一)以形代数让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形代数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
通过图形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表现出来,使问题变得更直观、简单,促使他们更好的理解并解决问题,并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数的认识很抽象,不能真正理解数的意义。
如果在教学时能够把数形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
如在进行千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借助模型把数的单位及十进制的关系呈现出来。
通过计算器中的珠子进行操作,通过立体图形的变化让学生感受由一到千的变化。
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对小学生而言都很抽象且难于理解,若用图形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语言呈现出来,就能增进他们的理解。
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纸,然后让两个学生分开,再问学生怎么表示自己所得到纸的一半。
或者把一个苹果分给三个同学,问每个同学得到这个苹果的多少,如何表示。
可以先让学生用纸折一折,把自己所得的部分用彩笔涂出来。
通过学生动手涂色让他们体会分数的意义。
如在学习小数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去超市看下各种商品的标价,由此体会小数的意义。
数形结合还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技巧,让学生理解计算的原理。
如在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条船上有25个人,一共有4条船,让学生借助图形来理解原理。
“数形结合”让小学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好 地 实 现 教 学 目标 , 突破重 难 点 . 有些 难题 就 会迎 刃 而解 , 解题 过 程得 心应 手 , 让 学生 迎难 而上 , 学得 轻 松愉 快 , 兴 趣 盎然 , 变 抽象 数字为 直观形象 , 更 容 易 理 解 。 运 用 数 形 结 合 解决 问题 , 有 利于激 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发 展 学 生 的 想 象 力 提高 学生 的思维能 力 . 从而优 化课 堂教学 效果 。 提 高 课 堂 教 学效 率 。 在“ 以形代数” 直 观 感 知 中 寻 求 解题 方 法
试论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试论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一、数形结合的理念和作用数形结合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图形、图像等形象化的方式来展示数学问题,从而使数学的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和形象化。
数形结合的理念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感知来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知来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更加生动和有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数形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数学能力。
1. 整数的加减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整数的加减法往往是一大难点。
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使用数线或者棍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加减法原理,从而更加直观地掌握整数的运算规律。
2. 图形的认识和分类:小学生在学习图形的时候往往需要通过观察和感知来认识各种图形,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图形的拼贴、组合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认识和分类图形。
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使用图形面积模型或者平面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概念。
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统计学习中,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使用图表、图像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观察、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统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三、如何有效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有效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有效地运用数形结合方法的建议:1. 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在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比如数线、图形模型、图表等,以便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展示数学概念。
试析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试析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是指通过几何图形和数学符号的结合,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的图形表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丰富教学手段:通过数形结合教学,给予学生大量的视觉感受,可以让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空间想象力: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与空间有关,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
3. 促进逻辑思维: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通过观察和推理形状或图形的属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增强问题解决能力:数形结合思想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几何图形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本质和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 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大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图形来表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引入课堂:在引入新知识时,可以利用几何图形或实物模型展示一些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
3. 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画图或使用具体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并通过图形的分析和推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4. 练习与巩固: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推理和分析,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5. 数学游戏与探索: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和探索活动,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数学规律和解题技巧。
三、数形结合思想在具体知识点中的运用1. 数的认识和计算: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关系、数的结构和数的读法,进而进行基本的数的计算。
2. 几何形状的认识:通过数形结合,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各种几何形状的属性,让学生能够辨别和描述不同的形状,并通过形状的组合和分解来掌握几何形状的组成和变化。
巧用数形结合,让数学课堂精彩灵动

巧用数形结合,让数学课堂精彩灵动摘要:由于小学生还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上及数学知识的学习上,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那么的抽象,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数形结合思想与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加形象、直观,让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数学、理解数学,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得到充分地培养。
关键字:小学数学;抽象;数形结合;直观形象;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非常精准、形象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绝妙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巧妙地将数形结合思想与学生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融合在一起,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更加直观;使复杂的数学问题趋于简单;使模糊的数学问题更为清晰;使枯燥的数学问题更为有趣……为学生探索新知解决问题提供直观有力的支撑,活跃学生的思维,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灵动,绽放活力。
一、巧用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2]如何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就需要巧妙的运用数形结合,借助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以达成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低段学生尤为重要。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数一数(一)(认识并感受“千”)》一课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接触千以内的数,对于感性认识十分匮乏,因此“千”作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数比较大,如果一个一个地数出一千比较麻烦,还易出错,因此相对百以内的数,千的学习就更加抽象了。
为了使“千”的学习更加形象化,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教学环节:环节1:读出计数器上的数,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借助在计数器(形)上的拨数活动,帮助学生直观地从序数角度体会九百九十九再添1是一千(数)的由来过程,与此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行1”的道理。
环节2:借助直观模型(形),小方块便于操作——北师大版数学二下《数一数(一)》教学参考书教学建议中这样阐述:“先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条)是十;再一条一条地数,10条(一片)是一百;再一片一片地数,10片(整体)是一千。
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形结合的灵活应用

2.5 数形巧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2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将数学问题与相应的图形结合起来展示,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来推导出数学规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数形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画图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展示问题的结构和关系,有助于他们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数形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3.3 总结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将数学的抽象概念与具体的图形形象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数形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更加灵活和自信。
3. 结论
3.1 数形结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启示
数形结合对小学数学课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更多地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挑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总字数:290】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各种具体的图形和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教授平行线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平行线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到平行线的性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提高他们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数形结合让小学数学灵动起来

数形结合让小学数学灵动起来发布时间:2021-05-06T15:21:42.853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6月作者:王鹏[导读] 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这些数学思想能够有效简化解题步骤,促使解题思路更加透彻、直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相对深奥、复杂,单一地凭借理论与抽象的知识为学生讲解知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为更好地改善这一教学状况,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合理渗透数学思想,通过数学思想将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有效辅助学生理解与掌握。
本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王鹏浙江省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摘要】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这些数学思想能够有效简化解题步骤,促使解题思路更加透彻、直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相对深奥、复杂,单一地凭借理论与抽象的知识为学生讲解知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为更好地改善这一教学状况,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合理渗透数学思想,通过数学思想将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有效辅助学生理解与掌握。
本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应用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6-193-01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好数学至关重要,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思维能力的影响,他们在图形的理解和转化要好于文字。
因此,应用数形结合模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对于他们解题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合理运用数形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小学数学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教学知识点一般不变,但是教学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数形结合,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

数形结合,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一、善用数形结合,有利于化抽象为直观学生在进入小学学习之前,他们的知识基本上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上的。
其知识特点是直观形象,看得见,摸得着。
而进入小学阶段,教师如果运用数形结合来引入新知、建构概念、解决问题,就相当于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添砖加瓦,新知识的学习就变得更简单。
如小学应用题中常常涉及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学生最不易理解的是“倍”的概念。
如何把“倍”的数学概念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对“倍”有个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图形演示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在第一行画出3个一组的正方形,再在第二行画出3个一组的三角形,一共画2组。
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第一行和第二行图形的数量特征,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正方形是1个3,三角形是2个3;把一个3当作一份,则正方形是1份,而三角形就有2份。
用数学语言:三角形的个数就是正方形的2倍。
这样,从演示图形中让学生看到从“个数”到“份数”,再引出倍数,就能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并理解倍的意义了。
二、巧用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数学所特有的研究对象,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部分学生掌握起来十分困难。
怎样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呢?从多年的教学中我逐步得出:当题目难以理解时,通过画图能直观地显示题意,一目了然,并且能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形结合”让小学数学课堂灵动起来“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利用“形”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
实践证明,“数”与“形”之间密不可分,它们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
一、“以形助数”在直观中理解数
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算等形象化、简单化,给学生以直观感,让学生以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理解数学的本质,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的目的。
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工夫,却更加忽视了算理的理解。
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我认为,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二、以“图助学”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解题思路
线段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是学生从直观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在教“几倍求和的应用题”时,我出示了如下例题:
小明家养鸡24只,养的鸭是鸡的5倍,养的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先让他们画线段图,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题,在交流时,一些学生除了用“24×5+24”这种方法,还用了“24×(1+5)”的方法。
我问你们是怎么想的?他们
都说是看到线段图后想到的,由此可见,线段图除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数想形”帮助理解各种公式
在教学有关的数学公式时,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只会将知识学死。
如果学生稍微碰到有变化的图形问题,就不能灵活解决。
所以,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就让学生借助图形充分理解公式的含义,求长方形周长大体有三种方法: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
通过对学生的检测,我发现学生对于前两种方法应用的比较多,第三种应用的比较少。
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第三种方法没本质上的认识,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公式可以求长方形的周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于是,根据自己的检测我设计了让学生边说边摆小棒的方法介绍第三种求周
长的方法。
四、以“情导学”使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利于学生理解算理
在小学数学中计算教学占了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学生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关键,在教学时,老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而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创设情境:小区铺一块绿地,每小时铺这块地的1/2,照这样计算,1/4小时能铺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在引出算式1/2×1/4后,我采用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学生独立思考后用图来表示出1/2×1/4这个算式。
第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优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图形,交流自己的想法,引领学困生。
第三,全班点评、展示、交流。
这样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最重要的是它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得数学教学充满乐趣,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一定会引导学生由“怕数学”变成“爱数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位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