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言后意义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沟通和交流。

语用学则是研究言语行为和交际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方式、语境的理解以及言语行为的规范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涉及到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

例如,英语中使用直接表达的方式来表达意见是被接受的,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使用间接表达的方式更为常见。

二、语用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1. 礼貌原则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礼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语用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面子"。

在某些文化中,为了保护和提升自己和他人的面子,人们可能会使用更为委婉的措辞,避免直接拒绝或批评。

此外,对于请教和请求帮助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差异。

2. 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用学研究了非语言行为与言语行为之间的联系。

例如,不同的文化对于眼神接触、身体姿势和空间距离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非语言行为,有助于顺利进行沟通。

3. 指代和谈话主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指代的方式和谈话主题也存在差异。

有些文化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人称代词来指代对方。

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身份和地位,在使用代词时可能更加复杂。

谈话的主题也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冲突或误解。

三、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在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时,有一些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

1. 学习和了解他人的文化通过学习并深入了解他人的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语用方面的偏好和规范。

这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研究资料以及与外国友人的交流来实现。

2. 改变语言使用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使用方式可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在与其他文化交流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方式,尊重对方的习惯和规范,有助于更为顺畅地沟通。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失误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失误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失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全球交流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言语行为失误也随之出现。

本文将从定义、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四个方面,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失误。

一、定义言语行为失误是指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不恰当的语言行为,如语言上的错误、使用语气不当、使用不恰当的词汇等。

二、原因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失误主要有以下原因:1.语言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系统和语言文化差异很大,会使交际者在使用语言时产生概念、语音、语法等方面的误解。

2.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习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这使得交际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障碍。

3.经验不足:初次接触对方文化的交际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对方语言和文化,也容易导致言语行为失误。

三、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失误会对交流双方产生以下影响:1.阻碍沟通:言语行为失误会导致交流的不顺畅,阻碍有效的沟通。

2.增加误解:言语行为失误会导致双方产生误解,误解的产生会使情况变得更加尴尬。

3.伤害感情:不当的言语行为会使人感到不快、冷落和厌倦,从而伤害彼此的感情。

4.失去机会:言语行为失误会让人失去机会,如在商务洽谈中,不当的言语行为可能会导致合作失败。

四、应对措施为了有效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失误,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加强语言学习:要有效避免语言上的误解和不当言行,交际者需要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

2.提高文化意识:了解对方文化,避免在文化方面犯错,开展文化交流,建立文化共识和理解。

3.多加沟通: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注意多加沟通,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避免产生歧义和不必要的误解。

4.正确处理失误:当出现语言行为失误时,要冷静处理,尽量减少误解和冲突,寻找解决方案。

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交际者应该掌握正确的应对策略,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增强文化意识,加强沟通交流,以达到沟通交流的最佳效果。

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言者意义的推断

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言者意义的推断

称说话 ^ 义(pae rn g , . 意 se r n ai ) 即本文 中的言者意义。自然意 ks n 义是指人们能按照常规通过字面意义而获得的意义 , 这属于语义
学层面对意义的研究 范畴。Gi 对非 自 re c 然意义的表 达作 了解
释' 认为 , f 也 说话人() S想要通过话语 (】 L) 来表达非 自然意义() z, 必须满足 以下条件: 一是, t ddU J me fc r Si e e t S s e z e nn O e 0 e t _
跨文化交际( tcl r n r t l ie uua
的人们( 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 之间的交际; 从心理学的角度
讲, 信息的 译码是 由 自 编、 来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 进行 的交际。
它包括跨种族交际、 跨名族交际、 同一主流文化内不 同群体之间 的交际、 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等 跨文化交际语境, J 暖名思义 , 就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 中形 成的语境。它包括文化语境、 交际晤境和语言语境三大要素。文 化语境 , Ca e r h在其《 言教学 的环境 与文化》 根据 lr a i K ms 语 的描 述, 是指—个社会所累积而成 的所有知识, 指 人们语言交际 即“ 中,— 个民族所共有的由来 已久的以及意识形态的背景知识 , 是
c i t -是 , t e 1t h v alb 唧 ie " Si e d() b a i e s p H p n Hi nn o e c ed  ̄ y y ig z i n
t t t tn1。以上定义可以看出,re h e i () a i no n G i 把语言交际看作是说 c 话^ . 表达自己的意图和受话人领会这 一意图的过程。如果说话
维普资讯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重要意义论文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重要意义论文

浅谈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部分同样地也承载着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日常交际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由于肢体等非言语行为而产生文化误解进而导致交际失败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因此,了解持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的非言语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就尤显重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文化误解;重要意义【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引言“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最直观的体现,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相同交际情景中对话的双方会因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进而对同一会话内容或其中的某一伴随动作作出不同的理解与诠释。

近年来,随着各民族持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日益频繁,肢体等非言语行为因素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交际,而由于非言语因素所引起的跨文化误解进而导致交际失败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二、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非言语行为交际(即non-verbal communication),它包括肢体语言、手势动作、面部表情、交谈双方身体的距离、声音、语调及穿着打扮等等。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拥有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越来越频繁。

而在实际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等因素作为一种伴随语言,与言语交际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交际活动当中,甚至在有些语境中,这些非言语符号比言语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如果以上这些非言语行为信息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误解。

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同样应了解外国常用的肢体语言以及这些肢体语言所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以免在交流中使对方感到不愉快或使之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影响交际的进行,造成误解,闹出笑话。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交往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因此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对象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包括口头和非口头语言传达、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到语言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其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指导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规避误解和冲突,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为全球化的进程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历程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重视跨文化交往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认为跨文化交往中的失误和冲突主要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

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弗朗西斯·霍奇森(Hall)、爱德华·塔勒(Taylor)等学者先后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文化差异”等概念,来描述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这些概念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跨文化交际理论逐步发展成为集语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学科。

美国语言学家萨姆·华兹(Hudson)发表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理论框架的建立》一文,强调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还涉及许多其他因素,如情感、人际关系等。

英国古典语言学家约翰·加尔弗兰(Garfinkel)则提出了“文化话语分析”(CA),认为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环境所约束的。

这些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重要概念1、高低语境文化高低语境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美国语言学家霍奇森提出的。

高低语境文化主要来自于对文化中信息表达方式的不同理解。

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表达以直白、准确、直接为主,它以清楚明确的文字语言为主要传播方式;而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表达方式则依赖于身份、关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复杂交织,语言的隐喻、暗示、表情等非语言因素也更多地发挥作用。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P8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6)价值观研究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5、刘新身边周围的跨文化交际的事件和现象;第一节文化一、文化的定义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二、文化的要素1、第一种分类:与跨文化交际有密切的关系历史、宗教、社会组织、语言核心2、第二种分类:二、交际的要素1、传送者;信息的来源和发送者;2、信息;交际的内容;3、编码;指信息传送者在发出信息之前,在内心考虑要怎么样表达的过程;4、解码;指在信息发出后,接收信息的人对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意义;5、媒介;6、反馈;接收信息的人在解读信息后,做出的反应;7、噪音;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三、交际的特点1、交际是象征性的;2、交际是动态的过程;3、交际涉及意义的协商和共建;4、交际发生在意识的各个层面;5、交际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发生的;;人第一节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不是实际的行为,而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价值观是一套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标准系统;这些规则和标准是用来判断和指导人们行为的;价值观不是个人的喜好或者倾向,而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二、价值观的种类1、终极性价值观:关于生命、生存等终极目标的价值观2、工具性价值观:关于道德和能力的价值观;4、不确定性回避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三、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1、定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指的是,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他们对于倾听者知道多少所交谈内容的一种理作当然的想法;在低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对于所交谈内容知之甚少,必须明确被告知所有事情;在高语境交际中,听者已了解了语境,并不需要提供背景信息;2、低语境交流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有如下方面(1)不特别强调情景或语境(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明确的语言交流来传递(3)自我表达、流利的语言和雄辩的讲话收到推崇(4)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3、高语境文化的交际特点(1)不强调明晰的语言信息(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情景性的线索来传递地点时机情景关系(3)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交流中有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保持沉默的倾向(4)人们试图绕圈子,不直接说不,3、文化模式和价值观是动态的,具有多样性,每种文化中都会存在逾期主流文化完全不相同的亚文化,应避免对一种文化模式作简单化的概括;4、以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来看文化的不同,学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要避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行文对错或好坏5、到一种新的文化中去的时候,要接触更多的人群,观察更多的事物;第一节语言与文化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1、基本观点:语言不仅表达和反映了思想,而且还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2、三层含义:1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划分现实世界;2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影响他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3讲不同语言的人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二、语言与价值观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三节语用与文化一、礼貌原则与策略1、礼貌原则:得体准则;慷慨原则;赞扬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同情原则2、1中国人礼貌的四个特征:尊重谦逊热情文雅2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准则:①贬己尊人原则最重要②称呼原则③文雅原则④求同原则⑤德、言、行原则3、礼貌策略的使用程度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1)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距离(2)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3)言语行为的加强程度二、称呼语三、称赞语四、道歉语五、请求语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培养敏锐的“文化意识”;2、语言的含义与文化有密切关系;汉语教师要特别关注词语的内涵意义,特别是处于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3、语境交际风格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因素;4、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则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第一节非语言交际一、什么是非语言交际1、定义: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这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2、分类:1体态语2副语言3时间观念4空间利用;;体态语,又称为身体语言;包括外贸服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首饰、姿势、身体接触等;第三节时间观念与文化看书时间观念,指的是人们如何对待和使用非正式的时间,例如人们对于准时、预约、计划性、最后期限等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第四节空间利用与文化看书第一节文化适应一、文化适应的模式跨文化心理学把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分为四大类:旅游者、旅居者、移民者和难民;旅居者是指在国外短暂居住的人,他们一段时间之后会回到自己的国家;主要注意这一种人群;1、BR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个人改变自我的过程,而个人处理文化适应的策略主要是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个人对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传统和身份的态度;二是个人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模式;这两种因素的不断互相作用,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或模式:;2、个人性格特点:指个人性格因素中,与文化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对模糊性的忍受度,内在动机、灵活性、幽默感、内向与外向的性格特点;3、期望值:过高则会形成负面影响,过低则会形成正面影响4、社交支持:指包括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士的人的支持;没有社会网络的支持,人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5、目的文化的知识:掌握越多目的文化的知识,越能促进文化适应;流利的目的国语言水平对文化适应有直接的积极影响;第二节文化休克一、什么是文化休克1、文化休克是指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起的焦虑;文化休克是一种心理焦虑;2、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去熟悉的文化规则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适用,而新的文化模式对于陌生人来说不是庇护所而是冒险的场所;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二、文化休克的表现,①有文化地位vs目的语文化地位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适应模式是融合、通话、分离还是边缘化③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是否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它的规模有多大⑤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是否一致⑥两种文化对彼此的态度怎么样⑦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文化中居住的时间有多久(2)社会距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与接触的数量二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可获得语言输入的开放程度二、文化关键期假说1、含义:指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达到母语者的水平;2、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出现在文化适应的第三个阶段——恢复期;三、对汉语教师的建议1、了解学生可能处于的文化适应阶段;2、了解学生可能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3、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4、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态度;5、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焦虑第一节刻板印象一、什么是刻板印象1、含义:刻板印象又叫做“成见”或“定向观念”,是指对一个群体成员的概括性看法;2、特点:(1)刻板印象是人们正常思维的一部分;(2)刻板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3)刻板印象的最大局限是以偏概全;二、刻板印象的来源1、诅咒2、规避3、歧视4、人身攻击5、灭族三、如何克服偏见1、坦诚面对自己的偏见2、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3、参加课程学习和培训4、在交际中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注意使用委婉而礼貌的称呼第三节种族中心主义一、什么是种族中心主义1、含义:又叫“民族中心主义”或“文化中心主义”,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种族中心主义指的是在思考和评价别的文化时,把自己的文化放在一切事物的中心位置,并且以自己文化的框架作为衡量的标准2、表现:一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别的文化优越;二是以自己文化的价值观或规范来衡量或评价别的文化;3、特点:(1)种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自己的社会思想、道德观、世界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二、从种族中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的转变看书否定阶段→辩护阶段→轻视阶段→接受阶段→适应阶段→融合阶段三、发展移情能力移情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1、关注和留心2、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3、了解自己的文化4、以移情方式去交际第一节教学理念与方式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1、以学生为中心(1)主要体现: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第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2)特点:①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风格和目标②教学方法赋予学生一切控制权③课程安排吸收了学生的意见,而不是教师自行确定教学目标三、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与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教学理念1、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①以讲解和练习语法及词汇为中心内容②大多采用演绎法来讲授语言形式③课堂活动以语言练习为主④大量使用句型操练或翻译练习⑤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纠错行为较多⑥课堂上缺少学生之间的真实的交际性活动2、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多被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所采用;主要采用交际法和第五节学习的动机、风格与策略一、学习动机1、工具性动机和融合性动机动机取向工具性动机是指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实际的目的,比如得到学分、获得文凭、能够阅读相关资料等;工具性动机在母语环境下的外语学习中更加普遍;融合性动机是指学生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和文化感兴趣,希望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或融入目的语社会;融合性动机更适合目的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学习完全处于内在的需要或者欲望;外在动机是指为了追求外在的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学习;二、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人们对所学的信息进行感知、记忆、处理和反应的一般方式;下面分析集中有明显跨文化差异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1)场独立与场依存风格(2)分析型与整体型风格(3)冲动型与深思型风格(4)视觉性、听觉型与动感型风格。

跨文化交际论文(3篇)

跨文化交际论文(3篇)

跨文化交际论文(3篇)一、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人民对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了新的期许,在现代社会中,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表现能力。

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所认为成功的交际是能够带来发展机会、财富以及和平的;失败的交际会使得敌对局面、偏见以及冲突产生。

在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中,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形势是多种多样的,如:信息化、全球化以及网络化等,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讲外语和理解外语时都应该遵循该外语的语用规律及文化规则。

对于法语的口语教学而言,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行为,语言的不同使得其表达的意识也会有差异,在法语中时常使用到的词汇用汉语解释意境就可能很大不同。

如:在法语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代词,代词用法比较复杂,因而学生在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使用法语代词会变得非常困难。

针对于您(vous)和你(tu)在法语中的用法,我们在课堂或者课后的练习中已经习惯了使用tu,随后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场合也会将tu脱口而出,显然这意味着交际错误出现了。

另外,与tu所对应的动词有着简单的变位,因而学生更加喜欢在表达上使用到tu,长时间下来他们容易将语言场合忽视掉,这样错误语域的选择是外语学习中的大忌。

因此,我们需要十分的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逐步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能力加强,尽可能的将错误语境的现象减少。

如:中国自古有“爱屋及乌”的说法,法国也有着Qui m'aime,aime mon chien的说法,翻译过来就是“爱屋及狗”。

可见,中法两国巨大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人们对于宠物的不同态度,若是学生没能够很好的掌握到、认识到这一点,就很容易发生语境错误,对于跨文化的交流非常不利。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法语口语交际的能力根据著名学者Gudykunst的理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

跨文化交际复习

跨文化交际复习

题型:1、填空15个2、名词解释25分5个3、论述(理论举例)30分2个4、分析应用题30分3个小问题基本概念类:要求掌握定义,能够举例1、交际交际是一种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语言或非语言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

2、文化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就是文化。

3、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是指因文化感知能力和符号系统明显不同而足以改变交际结果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4、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交际行为、交际过程、交际规律、和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达到有效交际的交叉性和应用型的学科。

5、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指至少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以人际交往为目的的言语行为。

是一个说与听的互动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能理解对方的语义。

言语交际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内心想法并告知给对方的一种方式。

6、非言语交际非语言交际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即非语言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过程,其交际方式包括了眼神、表情、身势、手势、体距、沉默、服饰、时空利用、副语言等。

7、影响交际的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又分为积极心理因素和消极心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起着促进作用,在交际中主体应当具备平等意识,双方应当具备宽容意思和顺应意识;消极的心理因素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阻碍作用,消极因素包括定式和认知偏见、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和普遍性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言后意义摘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翻译研究开始突破传统美学和语言学的框架,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视角上讨论问题,一方面给翻译现象逐渐地钉上了“交际”理论的印记,另一方面对翻译“活动”引入了一个“跨文化”的“语境”;翻译研究者的注意力也逐渐地从语言形式的转换转向了文化内涵的转换,从而使传统的翻译“活动”变成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inter-cultural action of communication)。

之后,人们的共识便是:离开了语言,文化便无以存附;离开了文化,语言就没有“意义”。

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如果离开了对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反映,翻译还有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关键词:言内意义言外意义言后意义跨文化Perlocutionary Mean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Through the processing of language using, there exists two meanings commonly, locutionary meaning and illocutionary meaning. With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perlocutionary meaning is a more important el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ssage receiver. In this paper, two aspects are stated. Firstly, how to deal with the message-expressing throughi 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condly, perlocutionary meaning makes translator’s work is effectual or not. Only if perlocutionary meaning exists, the translator’s work is meaningful, andmessage is expressed successfully.Keywords: locutionary meaning, illocutionary meaning, perlocutionary mean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言后意义的提出1.1 言后意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翻译研究便被引入了一个“跨文化和跨科学”的立体语境中,翻译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文与译文”的文本范围内。

换言之,翻译的内涵,已经不再停留在所谓“文字转换”,即字面对等的层面上,而是着眼于文化语境中的“信息”和“结果”等效。

随之,翻译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既所译文字必须在译语文化中产生预期的作用,并且发生相应的文化功能才算有效。

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假设为由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和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两部分构成的信息传达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先要通过语内翻译充分理解源语作者所表达的字面含义以及隐含在字面以外的意义,然后译者就要以目标语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通过语际翻译将所有信息反馈出来。

这个信息流通过程中,信息逐次地产生了三个意义,即言内意义、言外意义与言后意义。

如果说“言内”意义与语言文本环境直接相关的话,“言外”意义则除了与语言文本环境有关外还常常与非语言环境有关,或者说“言外”意义除了与言内因素有关外还与语言外因素有关,包括文化的和非文化的因素。

言后意义即源语作者或是信息的发出者发出一个或若干个信息时,经过译者的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处理后,该信息能够被目标语的读者或者信息的接受者理解,并按照信息要求去执行,或者说在目标语的文化背景下实现源语作者的意图。

我们可以将此看作是原文的效果或者说源语作者的目的、意图是否得以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并且,从源语作者文本的、文字的习作或者信息发出者的信息是否得以实现,是否产生言后意义作为我们评价译文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

翻译中的语言文字,说的是作者的本意(the nakedness),即“言下之意”(illocutionary meaning),它们总是与作者的意图相关,而意图总是和作者或者说话人使用语言的环境中突现出来。

于是,译作产生“语义”,信息得以传达,这是翻译的最终目的。

那么,如何做到使原文产生“言后意义”?这里就关系到文化问题。

无论是理解之“真”还是表达之“善”,并不意味着将词语和文本一一地对等起来,而是需要使译语文本在译语文化中起到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同样作用。

于是,“真”和“善”就不能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忠实”与“通顺”,而是要努力达到“功能”或者“语用”意义上的对应。

正因为如此,奈达才将原来的“动态对等”改变为后来的“功能对等”,或者还可以直接叫做“实际上的交际对等”。

1.2文化分析如果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去探讨源语作者努力表达的信息,那么我们就会遇到很多尴尬的情况。

翻译不是一个纯语言学层面上的操作行为。

因为单纯的语言结构及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还不足将两个不同民族的世界联系起来。

于是,如果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上看问题,把语言社团中语言的使用及其与使用有关的价值观念等纳入我们的视野,翻译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如何在译文中体现“异域”文化的各种方式与方法。

把文化因素及其处理方式引入翻译的意义在于足以使人们能够从结果上考察:译文是否能在目标语的文化环境中产生原文在源语文化背景下所发生的相应效果,从而在“言后意义”上把握翻译的结果。

近二三十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翻译理论明显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印记;二是以往的语言转换明显地倒向了文化转换—两者的结合,自然而然地将翻译变成了一种“跨文化”而“交际”的行为。

但是,翻译中要解决的文化问题却是:哪些文化因素影响和制约了翻译?翻译理论的视线必须投向文化,因为仅靠语言学的帮助不足以解决翻译中的全部问题。

翻译不仅需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而且更重要的是,翻译必须克服异域文化所带来的障碍。

于是译者就需要了解源语文化,以便于理解得当,又需要了解目标语文化,以便于表达得体,从而有利于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足见,“跨文化翻译之于交际的非语言因素,犹如翻译之于交际的语言因素,两者都是有效翻译所必需的”(胡文仲,1994)。

至此,我们便可以断言:离开了文化的语言是没有意义的,离开了文化因素考虑的意义分析是不周到的。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特定文化的产物,翻译必须从文化的视角上审度问题。

翻译中的问题,常常来自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性。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译作的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由于文化上的障碍,无法传递给目标语读者或信息的接受者,造成信息中断,那么,可以说译作在目标语的背景下没有产生言后意义。

二翻译概念再界定2.1. 相关理论2.1.1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本文所提出的“言后意义”则强调原文对于源语读者所发生的作用、效果和功能通过译者的编译,产生的目标语的译本是否对目标语的读者产生相似的作用、效果和功能。

并且,这种作用、效果和功能是否能在目标语的语言文化中得以“存活”下来。

从源语的读者和目标语的读者着眼,奈达在“动态对等”理论中的“动态即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中提及要看译文能否为读者所理解。

衡量的标准不在于译文中所用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谭载喜,1999)。

2.2.2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个别观点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张美芳,2005)。

上述的理论中,都将翻译中译文的标准放在了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发生的作用、效果和功能上面。

可以说,原文中的信息或者信息发出者所发出的信息以对目标语读者是否产生作用。

我们将这种已产生意义的信息,达到源语作者意图的意义,称之为言后意义的实现。

2.2.3 翻译概念再界定在奈达等人的理论中,将着眼点放在了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功能上。

因此,翻译的概念也就随之而进行重新的界定。

翻译可以这样定义:一种语言(源语)的语篇成分由另一语言(目标语)中对等的成分来代替(Catford, 1965)。

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Nida &Taber,1969)。

翻译作为跨文化行为,牵涉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各种人员(张美芳,2005)。

三语文比较与言后意义3.1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跨文化交际有三项基本研究内容: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的研究;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第一和第二方面。

在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当一种语言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被广泛传播到本土之外,为众多其他地域的人们使用时,语言与文化之间会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

而以该语言为媒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遵守的语言使用规则也可能有所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译文的言后意义实现与否对于原文作者以及对目标语的读者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言后意义又细分为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上讲,言后意义是指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功能;狭义上讲,言后意义是指译文能否发挥源语的指称、使役、表情、交际等功能,产生影响力。

也就是说,我们在源语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形式,在译者对该种文化形式的语码作以解码、重组以后,将其放在目标语文化中,该种译文能够被目标语的文化所接受,被目标语的读者所理解,从而在目标语的文化环境中“生存”下来。

我们则可以评价此译文的言后意义是否产生,甚至可以用其评价该译文是否是符合标准的。

3.2语文比较与言后意义译者所做工作的对象多着眼于两个或多个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

而两个不同语言文化的使用个体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以及两者所构成的文化来表达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思维和言语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