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合集下载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分析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分析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分析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历史渊源流长,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做了分析研究。

由于跨文化交流沟通的研究难度较大,从内容和功能来看,语用失误是由于人的主观认知造成的。

本文主要从语用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论述语用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对策,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遇到的问题。

标签: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对策一、前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跨文化商务沟通就成为了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势必回事当代人遇到越来越多的源于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形成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尤其语用问题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曼早就指出:“一个优秀的跨国企业管理人员和商人所具备的品质之一是应该能说几种语言,并熟悉各国的法律、风俗、政策、礼节、宗教、艺术状况。

”由此可见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由于语用文化造成的沟通障碍是我们以后的文化发展和包容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大势所趋。

二、跨文化交际与语用失误1.跨文化交际的含义“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 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换言之,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一个文化群体和另一个文化群体之间的接触和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语言本身已经具有与另一种语言的区别性特征。

因此,跨文化交际往往又是指一个语言群体的人与另一个语言群体的人之间进行交流。

2.语用失误的含义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

研究语用失误对于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方面,它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好地了解对方,意识到自己认为合适的话语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言语行为,发现交际故障之所在并知道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规范,避免交际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语言学习其实就是语言学习的文化,最终目的是交流。

本文主要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引言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

这些因素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障碍、交际低效、相互误解以及可能的文化冲突,给交际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仅仅意味着表达,而真正的交流涉及到很多沟通问题。

交流的目的是让听者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而不是他们说了什么。

因此,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理解语言,就要理解文化,要理解文化,就要理解语言。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沟通和交流并不容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往往会遇到困难。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经常会出现交际失误。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它也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中国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和美国的母语为英语的人的交流中,由于价值观、习俗、思维模式等的差异。

,在交际中何时何地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对不同的受众说什么,都是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jenny thomas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涉及到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免不了接触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当然,其中也包含诸如语法、社会等方面知识。

对此,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无法正确理清以上几方面的关系,则在跨文化交流中难免会出现问题。

而这种的问题通常亦将表现出语言用语与社会用语两大方面。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社会用语跨文化的交际过程,掌握语言仅是其一,能可基于不同的语境揣测到对方真正的会话含义,方能尽可能低避免语用失误,进而确保交际过程的顺利。

至于实际交际过程所涉及的相关认知语境,其中则分别包含了文化与思维两方面的要素。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表现(一)语用语言失误外语学习者,其之所以容易出现语用方面的失误,通常是因未能掌握语言的使用语境,或是依照了自身母语的套用方式来盲目套用了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

1、套用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如当中国售货员以“What do you want?”的方式问及外国顾客,则显然不符合英语习惯。

虽然,外国顾客亦能理解其所指为何意,但这确实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而正确的询问应是“What can I do for you?”2、违法了语言习惯。

如Mother:Jim,have you finished yourhomework?Jim:Yes,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从此句的语法上来看,看似没有错误,但却违背了英语的表达习惯,并且让提问者认为说话者极不耐烦,故正确的说法应是“Yes,I have,”或“No,Ihaven't,”。

3、混淆相同表达在不同语言中的语用意义。

基于不同的语境,则相同的语言亦可表达不同的含义,如当外来游客问及中国路人“Shall I take this way?”。

若路人回以“Of course,”,雖也表达着当然之意,但却隐约包含不耐烦的情绪。

(二)社交语用失误社会用语上的失误,通常是因双方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所差异而导致,且鉴于交谈双方的身份以及谈话语域的不同亦可能导致双方理解产生歧义。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导致的不恰当的语用行为。

本文将以中美跨文化交际为例,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其对交际的影响。

一、语言差异引发不适当的语用行为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差异引发的语用失误是最常见的。

例如,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由于语言差异较大,中方的谈判人员会倾向于使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意见,而美方的谈判人员则更喜欢直截了当的表达。

这种情况下,如果中方谈判人员不注意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就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进而影响谈判的结果。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违规现象文化差异是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中美文化差异中,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区别非常显著。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称呼长辈或者领导时需要加上一些尊敬的称呼,但在美国文化中则较为简单,直接称呼名字即可。

如果在交际中不注意到这些文化差异,就容易引起文化违规现象,进而导致交际破裂。

三、情境背景引发的不适当语用行为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情境背景的差异也很大可能导致不适当的语用行为。

例如,在中美谈判现场,使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口吻都有很大差异。

中方的谈判人员往往喜欢在谈判中加入一些文化元素,如引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而美方的谈判人员则一般更注重直接表达,更注重交流的内容。

如果在情境背景的差异中不适当地使用语言,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很容易发生。

重点是在交际中要注意到差异性,注意语用行为的跨文化特点,减少不恰当的语用行为。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流和理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也是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语用失误是指在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由于使用不当或不适当的语言习惯导致的交际失败。

这种交际失败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甚至尴尬的局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例子:1.直率的表达方式在某些文化中,直率的表达方式被视为坦诚和直接,而在其他文化中则被视为粗鲁和冒犯。

例如,在美国,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在日本,人们更倾向于暗示和间接地表达。

如果一个美国人对日本人说:“你的衣服看起来很难看”,这可能会被误解为对对方的冒犯。

2.礼貌用语的使用不同文化中的礼貌用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当我们向别人提出请求时,会使用"Could you please..."(你能...吗?)来表示客气和礼貌。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直接使用"你能..."可能会被视为粗鲁,更常见的表达方式是使用客气的称谓和语气,如"请问..."或"麻烦您..."。

如果一个英国人直接使用"Could you please..."向中国人提出请求,可能会给对方一种不礼貌的印象。

3.身体语言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对身体语言的解读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北欧国家,保持距离和避免身体接触被视为礼貌和个人空间的尊重。

然而,在一些地中海文化中,人们更喜欢靠近并有更多的身体接触。

如果一个北欧人在与一个地中海人交流时保持距离,他可能会给对方一种冷淡和不友好的印象。

4.对颜色和符号的解读差异不同的文化对颜色和符号的解读也会导致语用失误。

例如,在中国,红色通常被视为吉利和喜庆的颜色,因此在节日和庆祝活动中广泛使用。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常常与危险、警告和暴力相关联。

如果一个中国人在西方国家举办的活动中使用大量的红色装饰,可能会给参与者一种不安和警惕的感觉。

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

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

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

Ⅰ. 绪论
跨文化交际,是指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形成多文化融合的过程。

英汉跨文化交际也就是指英语为母语国家与汉语为母语国家之间进行交流时,经常会遇到语用失误现象,而这些失误也会带来误解,降低联系的效果。

Ⅱ. 英汉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1. 文化差异:汉语与英语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一般而言,不同的文化氛围并不能代表同一种真实性。

汉语与英语不同语言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差异,意味着不同文化社会信仰体系及不同认知特征,这将会使英汉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一些未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的语用失误。

2. 语言的表现能力:从英汉二者的词汇形式上看,英语重视发音,而汉语重视拼音,两者在表达上的细节也是不同的。

这也会造成跨文化的交流当中出现一些意义的误解与表达上的失误。

Ⅲ. 改善英汉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1. 多方参与学习英汉:在英汉跨文化交流中,双方应尝试彼此学习和了解彼此语言文化背景,且将两门语言即英语与汉语并行学习,尝试通过双语阅读材料,以较快的速度跟上双语学习的步伐,以提升双语交流本领。

2. 加强跨文化交际训练:此外,双方还需多参与在英语与汉语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训练,不断解决好汉语环境下的英语发音及英语环境下的汉语发音问题,以提升双方的跨文化交流本领。

Ⅳ. 结论
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连接双方的效果降低,影响双方的沟通效果,必须被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多参与英汉跨文化交流,加强跨文化交际训练,将有效改善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问题,维护双方和谐发展。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用失误是常见的现象。

语用失误是指由于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不准确而产生的交际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惯和观念的差异,参与者可能在表达意思时使用不适当的语言,从而导致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可能源于对语言的理解不准确。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和词汇用法,而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概念不对等的情况。

在英语中,“have a cow”意为非常生气,但在中国文化中,牛常常被看作是吉祥和忠诚的象征,所以这个短语有可能引起误解。

在不同的文化中,同一个词语有时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英语中,“bold”指的是勇敢和自信,而在中文中,这个词可能被理解为鲁莽和冒失。

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语言差异,并及时纠正误解。

语用失误可能源于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因此一些在一个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的说话方式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冒犯或失礼。

在英语文化中,对于同事或朋友的邀请,回答“Sorry, I can't make it”通常被视为礼貌和诚实的表达,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这种直接的回答可能被视为不友好或不尊重。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社交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语用失误还可能源于非语言因素的干扰。

非语言因素包括身体语言、表情和语调等,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文化对于非语言因素的理解和运用方式不同,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解读。

在西方文化中,对眼神的直接接触被认为是诚实和自信的表现,但在一些东方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视为挑战或不礼貌的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非语言因素的运用,并尽量避免引起误解和冲突。

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常见的现象。

这些失误可能源于对语言的理解不准确、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和非语言因素的干扰。

为了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提高对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敏感性,以及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跨文化交际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背景、文化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常见的现象,它经常导致沟通中断、误解和冲突。

因此,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首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非故意的失误和故意的失误。

非故意的失误是指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的误解和沟通中断。

而故意的失误则是指通过语用手段故意制造误解和误导对方。

这两种失误虽然有所区别,但其后果都是影响到交际的顺利进行。

非故意的失误最常见的情形是信仰、价值观和礼仪的不同。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没有礼貌的行为如直接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和财富状况是被视为不得体的。

但在其他文化中,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随口问的,而不被视为失礼。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会不经意地问出这些问题,而导致另一方感到不舒服或者不开心。

另一个常见的非故意的失误是语言体系的不同。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使用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可能会遇到这些语义和语法的差异,并因此产生误解。

例如,俄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完全不同。

由于这种语言间的差异,人们可能会用不当的方式表达思想。

故意的失误则更加微妙,因为它需要对文化的理解和对他人的意图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故意的失误可能涉及了歧视、诽谤、攻击和威胁行为。

例如,在一些国家,对同性恋者的攻击和歧视是非常普遍的。

在这些国家,如果一个同性恋者表达了自己的性取向或穿着较为“女性化”的衣服,他们可能会遭受歧视和攻击。

这种歧视和攻击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

为了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我们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了解文化差异:我们应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这可以通过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历史、艺术和文学来完成。

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各种背景的人交流,了解其他文化的风俗习惯。

2.避免使用带有文化色彩的语言:我们应该避免使用那些具有不好的文化含义的词汇和语句。

例如,在西方国家,对非洲国家的人或居民使用一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词语是非常不得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说来,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和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 这种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何自然,1997 ;钱冠连,1997 ;张巨文,2000)。

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 (1983) 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定义和分类, 认为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并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

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

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

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

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托马斯将语用失误划分成两类: 一类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tic linguistic failure),指非本族语者赋予某个话语的语用意义不同于本族语者通常赋予该话语的语用意义,或者是非本族语者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不适当地迁移到目的语中来而产生的语用失误。

另一类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o pragmatic failure) , 指的是交际中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造成的语言表达失误。

出现社会语用失误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什么是得体的语言行为看法不同。

一般说来, 语用—语言失误往往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谅解,他们通常被认为是说话人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然而,社交—语用失误却不为人们所接受或者忍受,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消除的,因为它触及到了英语国家人们的个人隐私权和文化禁忌等。

以下将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实例阐述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并指出原因。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活动的第一关。

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呼是最基本的策略。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宗亲关系。

因此,中国人习惯将亲属称谓用作社交称谓, 即把亲属之间的称谓用于非亲属之间, 甚至用于称呼陌生人, 从“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到“哥哥”、“姐姐”不一而足。

这种称谓可以使交际双方感到亲近,缩小双方的距离,从而收到较好的交际效果。

此外,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仍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强调人的独立性、平等性,这种称谓是不能接受的。

一般来讲, 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 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 即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

如果是“平等”关系, 双方将会采用对等交流,即双方都用名字称呼对方;但当交际双方之关系是一种“权势”关系,
即双方社会地位有距离, 或双方属于初次交往, 那么双方将会采用一种“非对等交往式”。

其中地位较高者可能使用名字称呼对方, 而地位较低者会用“头衔+姓”方式称呼对方。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为表示亲密关系,会在姓氏前加上“小”、“老”等,如“小王”、“老李”,而在英美文化中,“Little Black”,“Old White”会被认为是粗鲁无礼。

再以日常寒暄语为例。

中国人见面往往会问“你吃了吗?”,并非真的关心对方是否吃了饭,回答的人也不会把它当成一个真的问题。

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直译成英语“Have you eaten?”来问英语国家的人,就会产生误解,使对方误以为请他吃饭或有其他目的。

汉语中询问式的寒暄语还会涉及年龄、工作单位、工资收入、恋爱、婚姻、家庭、健康状况、儿女等私事,而在英语中,这些话题涉及个人隐私,应该回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