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语言学习其实就是语言学习的文化,最终目的是交流。

本文主要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引言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

这些因素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障碍、交际低效、相互误解以及可能的文化冲突,给交际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仅仅意味着表达,而真正的交流涉及到很多沟通问题。

交流的目的是让听者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而不是他们说了什么。

因此,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理解语言,就要理解文化,要理解文化,就要理解语言。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沟通和交流并不容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往往会遇到困难。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经常会出现交际失误。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它也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中国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和美国的母语为英语的人的交流中,由于价值观、习俗、思维模式等的差异。

,在交际中何时何地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对不同的受众说什么,都是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jenny thomas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涉及到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免不了接触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当然,其中也包含诸如语法、社会等方面知识。

对此,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无法正确理清以上几方面的关系,则在跨文化交流中难免会出现问题。

而这种的问题通常亦将表现出语言用语与社会用语两大方面。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社会用语跨文化的交际过程,掌握语言仅是其一,能可基于不同的语境揣测到对方真正的会话含义,方能尽可能低避免语用失误,进而确保交际过程的顺利。

至于实际交际过程所涉及的相关认知语境,其中则分别包含了文化与思维两方面的要素。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表现(一)语用语言失误外语学习者,其之所以容易出现语用方面的失误,通常是因未能掌握语言的使用语境,或是依照了自身母语的套用方式来盲目套用了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

1、套用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如当中国售货员以“What do you want?”的方式问及外国顾客,则显然不符合英语习惯。

虽然,外国顾客亦能理解其所指为何意,但这确实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而正确的询问应是“What can I do for you?”2、违法了语言习惯。

如Mother:Jim,have you finished yourhomework?Jim:Yes,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从此句的语法上来看,看似没有错误,但却违背了英语的表达习惯,并且让提问者认为说话者极不耐烦,故正确的说法应是“Yes,I have,”或“No,Ihaven't,”。

3、混淆相同表达在不同语言中的语用意义。

基于不同的语境,则相同的语言亦可表达不同的含义,如当外来游客问及中国路人“Shall I take this way?”。

若路人回以“Of course,”,雖也表达着当然之意,但却隐约包含不耐烦的情绪。

(二)社交语用失误社会用语上的失误,通常是因双方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所差异而导致,且鉴于交谈双方的身份以及谈话语域的不同亦可能导致双方理解产生歧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而语言中的语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生语用失误。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一、语用失误的概念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之间的差异,使用不当的语用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语言行为的不适当或无效。

语用失误可以参照Grice的合作原则进行研究。

合作原则是指在语言交际中,人们都有一个合作的目的,可以通过遵守一些基本原则来达到这个目的。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说话人应该说出真实的、相关的、明确的、完整的信息,听话人应该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不破坏交际双方的合作意愿。

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人们不知道如何遵守合作原则,就会发生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的例子1、称呼和称谓的不当使用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规定。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用称呼加姓氏来表示尊敬。

例如,我们会称呼老师为“张老师”,长辈为“张叔叔”或“张阿姨”。

然而,在西方国家,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

比如,在美国,称呼老师应该使用“先生”、“女士”或姓氏的缩写,而不是称呼张老师为“张先生”。

如果不知道这些规则,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

2、基于不同文化习俗的礼貌用语的误用礼貌用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在日本,人们通常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表示感谢,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会用“Thank you”表示感谢。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了不当的礼貌用语,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3、基于不同文化习俗的非语言行为的误解在不同的文化中,非语言行为的习俗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比如,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给送别的人手中塞一些东西,以表达祝福和感谢之情。

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会用拥抱和亲吻来表示感情。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这些非语言行为的习俗用错了,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导致的不恰当的语用行为。

本文将以中美跨文化交际为例,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其对交际的影响。

一、语言差异引发不适当的语用行为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差异引发的语用失误是最常见的。

例如,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由于语言差异较大,中方的谈判人员会倾向于使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意见,而美方的谈判人员则更喜欢直截了当的表达。

这种情况下,如果中方谈判人员不注意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就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进而影响谈判的结果。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违规现象文化差异是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中美文化差异中,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区别非常显著。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称呼长辈或者领导时需要加上一些尊敬的称呼,但在美国文化中则较为简单,直接称呼名字即可。

如果在交际中不注意到这些文化差异,就容易引起文化违规现象,进而导致交际破裂。

三、情境背景引发的不适当语用行为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情境背景的差异也很大可能导致不适当的语用行为。

例如,在中美谈判现场,使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口吻都有很大差异。

中方的谈判人员往往喜欢在谈判中加入一些文化元素,如引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而美方的谈判人员则一般更注重直接表达,更注重交流的内容。

如果在情境背景的差异中不适当地使用语言,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很容易发生。

重点是在交际中要注意到差异性,注意语用行为的跨文化特点,减少不恰当的语用行为。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跨文化交际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背景、文化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常见的现象,它经常导致沟通中断、误解和冲突。

因此,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首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非故意的失误和故意的失误。

非故意的失误是指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的误解和沟通中断。

而故意的失误则是指通过语用手段故意制造误解和误导对方。

这两种失误虽然有所区别,但其后果都是影响到交际的顺利进行。

非故意的失误最常见的情形是信仰、价值观和礼仪的不同。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没有礼貌的行为如直接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和财富状况是被视为不得体的。

但在其他文化中,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随口问的,而不被视为失礼。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会不经意地问出这些问题,而导致另一方感到不舒服或者不开心。

另一个常见的非故意的失误是语言体系的不同。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使用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可能会遇到这些语义和语法的差异,并因此产生误解。

例如,俄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完全不同。

由于这种语言间的差异,人们可能会用不当的方式表达思想。

故意的失误则更加微妙,因为它需要对文化的理解和对他人的意图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故意的失误可能涉及了歧视、诽谤、攻击和威胁行为。

例如,在一些国家,对同性恋者的攻击和歧视是非常普遍的。

在这些国家,如果一个同性恋者表达了自己的性取向或穿着较为“女性化”的衣服,他们可能会遭受歧视和攻击。

这种歧视和攻击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

为了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我们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了解文化差异:我们应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这可以通过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历史、艺术和文学来完成。

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各种背景的人交流,了解其他文化的风俗习惯。

2.避免使用带有文化色彩的语言:我们应该避免使用那些具有不好的文化含义的词汇和语句。

例如,在西方国家,对非洲国家的人或居民使用一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词语是非常不得体的。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出现各种语用失误,这些失误不仅可能导致沟通的障碍,甚至可能引发误解和冲突。

因此,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文章首先回顾了相关理论和研究,界定了语用失误的概念和分类。

然后,结合具体案例,从语言习惯、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提高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有指导意义,也对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和谐共处具有积极意义。

二、语用失误的定义与分类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或冲突。

语用失误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问题,更揭示了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和认知冲突。

语用失误通常可以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主要发生在语言使用的形式上,是由于对语言本身的误解或使用不当造成的。

例如,在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礼貌或谦逊的表达,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直接或冒犯。

这种失误通常是由于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语言规则掌握不足或误解造成的。

社交语用失误则更加复杂,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文化规范、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误解或忽视。

这种失误往往是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文化的社会距离、行为准则和期望的误解造成的。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询问他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或收入等私人信息被视为不礼貌或侵犯隐私,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友好或关心的表现。

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避免语用失误至关重要。

这不仅需要语言学习者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则,更需要他们深入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不仅仅关注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单元,更关注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

对于学习语言的人来说,掌握语用学知识常常能使他们更加流利地进行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学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不同人群根据文化、国籍、社会背景等的不同,会在交流时产生各种误解和不适,导致交际的失败。

因此,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的目的和方法都可能会影响交流的质量。

比如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但在一些亚洲国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被视为礼貌和谦虚。

如果西方人在和亚洲人进行交流时不了解这一点,他们就有可能会被误解为不尊重对方,从而产生交流失败的情况。

此外,语用失误还有经常出现的场景,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需要注意。

比如在商务交际中,礼物的传递常常会牵扯到一些文化差异。

在中国,拿到礼物后,礼物的包装和收纳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日本,打开礼物的包装则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就可能会产生失礼的情况。

另外,在国际商务应酬中,饮酒也是一种常见的交际方式。

但在一些穆斯林国家,饮酒被视为不合适的行为。

如果不注意礼仪,就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二、语用转换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转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语用转换是指将原文化中使用的语言习惯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文化中的语言习惯。

实际上,语用转换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本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了解目标文化的语言并与之适应。

例如在中国的文化习惯中,尊重长辈、敬重师长是极其重要的。

而在美国,相较于中国,这种做法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如果中国人以向长辈询问意见的方式与美国人交往,就有可能会被视为自命不凡或侵犯他人隐私。

在这样的情境中,中国人需要了解美国文化,适应美国人的交际方式,以便于正确的交流。

三、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为了达到交流目的而遵循的规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与对策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与对策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与对策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经常会发生故障。

语言学家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

本文结合中西文化对比,以英汉语交际为例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种避免或克服这种现象的对策。

标签: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对策一、前言近几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技术的飞速进步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知识背景,甚至同一个信息也会由不同的人理解为不同的意思,这些都会引起交际障碍,这就是交际失败。

这种交际失败导致某人的意图没有真正被对方理解。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大多数的交际失败都是由语用失误引起的。

正因如此,语用失误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等学科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中西文化对比,以英汉语交际为例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种避免或克服这种现象的对策。

为了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本文先介绍了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失误,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然后本文重点讨论了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原因。

最后针对前面所讨论的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二、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的交际活动随着人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频繁。

有很多方式可以用来表示跨文化交际,如:“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而大多数人们采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很多情况下,“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相同的意思,但是Gudykunst和Kim在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序言中对它们进行了区分,认为前者是不同文化现象的比较,而后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相互影响。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一般都认为包括“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综述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多,交流日益密切。

在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不论人们愿意与否或是否意识到,他们的行为都带来了信息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会因为思想不同、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以及对外语知识掌握不够等原因,造成言语上的误解与冲突,因此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成为语用研究的重要课题。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于1983年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迄今已有35年。

30多年来,在Thomas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学者纷纷著书立说,结合学生学习的外语实际情况,通过丰富的实例,证实了语用失误的存在,并在失误成因、研究方法、外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学者质疑、发展原有理论,扩大研究范围,使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更加丰富。

1983年,Thomas(1983:91)在她的论文“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中第一次提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这一概念,指出语用失误是“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

”并指出,语用失误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意义套用到外语造成的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到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

Thomas的这篇文章为分析语用失误和文化迁移构建了理论框架,这也为国内语用失误研究开辟了道路。

那时,学界对“pragmatic failure”这一概念已熟悉并接受,但对这个概念的翻译却有不同的看法。

黄次栋称之为“语用错误”,何自然称之为“语用失误”,而学界最终采用的是“语用失误”。

二、中国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现状1.初步发展阶段(1984—1999)这一阶段,国内学者主要是对语用失误的理论进行介绍以及对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这一时期,中国知网中以“语用失误”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有117篇,其中刊登在核心期刊与CSSCI上的有21篇。

(1)语用失误理论介绍20世纪80年代,在Thomas的影响下,国内学者开始对语用失误进行研究。

黄次栋和何自然最先将语用失误理论引入国内。

之后,钱冠连(1997)也在他的著作《汉语文化语用学》中对于语用失误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为最早关注语用失误的国内学者,黄次栋(1984)通过对十个语用错误的实例分析,得出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产生失误的原因是对交际的非语言环境、背景知识不了解,没有用语用规则指导言语行为以及不重视语言形式在各种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功能。

为此,他提出了英语教学与选材方面的建议。

尽管他所使用的术语是语用错误而不是语用失误,但他的分析与Thomas的语用失误理论的有关方面基本一致。

但可惜的是,他没对这一概念作理论化的阐释、整理,也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能在这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何自然被认为是国内语用失误领域的开创者。

学界普遍认为,何自然、阎庄于1986年发表的题为“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一文,标志着跨文化语用学在中国的诞生。

何自然、阎庄(1986)采纳了Thomas的语用失误“二分说”,从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两方面分析了语用差异辨识测试结果,并且表达出二者间的差异。

他们认为语用语言失误包括误用不符合本地人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不恰当地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

而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双方不知彼此的文化背景有何不同而选择了不合适的语言形式。

同时也指出两者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同一个语用失误可以同时属于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之后何自然(1997:205)在语用学著作《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将语用失误定义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 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 或者说话方式不妥, 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何自然对于语用失误理论的介绍引起了大批国内学者的注意,为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冠连(1997:223)也对语用失误提出自己的见解,“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句子符号关系正确, 但却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 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 不看对象, 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

”(2)语用失误成因在20世纪90年代,学者开始了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成因的研究。

这时期的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这一时期,学者认为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王得杏(1990)认为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一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会因对彼此的文化背景不了解而做出不恰当的言行,二是人们的言语习惯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同,并且人们习惯套用自己的说话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话语。

庄恩平(1997)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语言及非语言交际等方面不同,就会影响沟通,造成交际失败。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交际双方从文化差异方面找出问题所在,相互沟通、理解,创造新文化,最终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交际。

孙亚、戴凌(2002)总结为: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产生是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间的文化差异不了解,而从自己的角度揣测对方的言行,如不符合自己的期盼,就会出现文化冲突。

学者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探究语用失误的根源。

吕文华、鲁健冀(1993)认为学生从小就受到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文化的影响,从而固化了他们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这对他们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形成干扰。

文章中还举了例子,如:意大利学生在向老师告别时说“你好”,这是因为意大利语中有一个单词“ciao”既用于打招呼,也用于告别,于是意大利学生将母语的习惯带入汉语的使用中,造成了语用失误。

学者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研究了语用失误成因。

跨文化交际的既是文化的交际更是语言的交际,造成语用失误的也有可能是语言上使用的错误,这可以体现在语言的诸多方面。

如在词汇方面,蒲小君(1991)提出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认为汉英词汇一一对应,英语词汇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和汉语相同。

比如“silly”一词对应的汉语词语是“傻子”,但与此同时这个词在英语中还有“cute”的隐含意义。

如果不清楚,就会使交际双方产生误会,造成语用失误。

这种误用在颜色词、禁忌语、谦敬语等方面比较常见。

在语法方面,彭增安(1997)指出欧美人在学习汉语时常见的语法语用失误,如认为某一句类只能表达一种功能,对相似句法结构的套用,对目的语句子的肯定或否定意义不能准确把握,滥用完整句而忽略完整句可能表达的间接用意。

在语篇方面,俞东明(1999)通过对一些会话活动实例的研究,得出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是会话参与者不熟悉英语会话活动类型,在英语会话活动中使用不合适的汉语会话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

此外,学者还从教学的角度解释了语用失误的原因。

吕文华、鲁健冀(1993)认为教学者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语用规则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这使得学生的母语成为他们掌握、运用第二语言的干扰。

(3)语用失误研究方法何自然(1996)指出语用失误的研究方法有三种:一是交际失败分析。

交际失败分析,即运用微观社会语言分析法,从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以及非语言行为等方面交际失败进行分析,分辨出语用失误。

也可从语言材料出发,结合数量、质量以及参与人员情况分析语用失误。

何自然、庄严(1986)运用交际失败分析法,通过对一次汉英语用差异辨识测试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分析,介绍了语用失误理论、分类等问题。

二是语用对比分析。

语用对比分析,就是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在实施言语行为时有何异同,区分语用差异。

曹春春(1997)从礼貌准则角度对比了汉英在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等方面的语用差异,得出要注重培养语用能力这一结论。

三是语际语用调查。

语际语用调查,就是比较人们在使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中介语”,即语际语言,与母语和目的语有何异同。

从中探究语际语言受母语的影响的表现以及与目的语在表达方面的差异。

后两种研究方法在90年代很少有学者使用,到了21世纪使用这两种方法研究语用失误的学者才逐渐多了起来。

(4)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最根本还是要从外语教学方面入手,因为大多数人的外语都是在课堂中学习的。

黄次栋(1984)通过对十个语用失误例子的分析得出了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有必要添加反映社会交际内涵的内容的结论。

何自然(1986)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不能只着眼于语法、词汇等内容,语用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洪岗(1991)也指出我国的外语教学向来只注重教授语言知识,而不够重视培养语用能力。

外语教学中应避免先教语言知识再教语言运用,否则会使学生将母语规则套用到目的语的使用中,导致言行不恰当,造成语用失误。

教师只有在提升自己语用能力的同时,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语境中解释词义、角色扮演等)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外文化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提高语用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2.繁荣发展阶段(2000—2018)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们对语用失误研究的热情不减。

国内学者在充分吸收国际先进学术思想的同时,在国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相关问题,并且研究开始有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促进了这一理论的长足发展。

知网中以“语用失误”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有2463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上发表的文章有166篇。

(1)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的质疑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料不全、实例不足等原因的限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者对于语用失误的研究存在着不足和错误,这就使得21世纪后学者本身或他人对这些研究提出质疑或补充。

在理论方面,虽然学界普遍认可了Thomas对于语用失误的“二分法”,但是学者们发现了一些语用失误的现象无法用“二分法”来解释。

于是,一些学者对于“二分法”提出了质疑。

刘绍忠、钟国仕(2003)指出Thomas的语用失误“二分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其不足就是将所有的语用失误都笼统地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太过牵强和绝对。

只注重语用失误与语言结构规则知识和社交规则,忽视了其他方面(如心理现象)造成的失误。

刘长江(2008)对Thomas语用失误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并指出了其在定义、分类等方面的不足。

提出了Thomas所理解的“跨文化”概念过于宽泛,导致难以分辨“语用失误”和“跨文化语用失误”,“二分法”相对粗糙,语用失误应包括语用错误和副语言手段等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