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A-58_丙酮酸激酶M2(PKM2)的选择性活化剂_1203494-49-8_Apexbio

DASA-58_丙酮酸激酶M2(PKM2)的选择性活化剂_1203494-49-8_Apexbio
DASA-58_丙酮酸激酶M2(PKM2)的选择性活化剂_1203494-49-8_Apexbio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试剂盒说明书

货号:MS2203 规格:100管/96样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试剂盒说明书 微量法 正式测定前务必取2-3个预期差异较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测定意义: PEPC(EC 4.1.1.31)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细胞中,是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草酰乙酸呈不可逆反应的酶,对三羧酸循环的运转起重要调节作用。 测定原理: 生成草酰乙酸和HPO42-,苹果酸脱氢酶进一步催化草酰PEPC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CO 2 乙酸和NADH生成苹果酸和NAD+,在340nm测定NADH减少速率,计算PEPC活性。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台式离心机、可调式移液器、微量石英比色皿/96孔板、研钵、冰和蒸馏水。 试剂的组成和配制: 提取液:100mL×1瓶,4℃保存; 试剂一:液体15 mL×1瓶,4℃保存; 试剂二:粉剂×1瓶,-20℃保存; 试剂三:原液10μL×1支,4℃保存; 试剂三:稀释液5mL×1瓶,4℃保存; 样本的前处理: 1、细菌或培养细胞:先收集细菌或细胞到离心管内,离心后弃上清;按照细菌或细胞数量(104个):提取液体积(mL)为500~1000:1的比例(建议500万细菌或细胞加入1mL提取液),超声波破碎细菌或细胞(冰浴,功率20%或200W,超声3s,间隔10s,重复30次);8000g 4℃离心10min,取上清,置冰上待测。 2、组织:按照组织质量(g):提取液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称取约0.1g组织,加入1mL提取液),进行冰浴匀浆。8000g 4℃离心10min,取上清,置冰上待测。 3、血清(浆)样品:直接检测。 测定步骤和加样表: 1、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至340nm,蒸馏水调零。 2、样本测定 (1)在试剂二瓶中加入10mL试剂一和7mL蒸馏水充分混匀,置于37℃(哺乳动物)或25℃(其它物种)水浴5min;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2)试剂三工作液的配制:将试剂三原液:试剂三稀释液=1μL:329μL稀释,混匀,用多少配多少。 (3)在微量石英比色皿或96孔板中加入10μL样本、20μL试剂三、170μL试剂二,混匀,立即记录340nm处20s时的吸光值A1和5min20s后的吸光值A2,计算ΔA=A1-A2。 PEPC活性计算: a.用微量石英比色皿测定的计算公式如下 第1页,共2页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试剂盒说明书

货号:MS3500 规格:100管/96样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试剂盒说明书 微量法 正式测定前务必取2-3个预期差异较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测定意义: PEPCK(EC 4.1.1.32)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细胞中,催化草酰乙酸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是调节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 测定原理: ,丙酮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进一步依次催化PEPCK催化草酰乙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CO 2 NADH氧化生成NAD+,在340nm下测定NADH下降速率,即可反映PEPCK活性。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台式离心机、可调式移液器、微量石英比色皿/96孔板、研钵、冰和蒸馏水。 试剂的组成和配制: 提取液:液体100mL×1瓶,4℃保存; 试剂一:液体18 mL×1瓶,4℃保存; 试剂二:液体16.5uL×1支,4℃保存; 试剂三:粉剂×1支, -20℃保存; 试剂四:粉剂×1支,-20℃保存; 样本的前处理: 1、细菌或培养细胞:先收集细菌或细胞到离心管内,离心后弃上清;按照细菌或细胞数量(104个):提取液体积(mL)为500~1000:1的比例(建议500万细菌或细胞加入1mL提取液),超声波破碎细菌或细胞(冰浴,功率20%或200W,超声3s,间隔10s,重复30次);8000g 4℃离心10min,取上清,置冰上待测。 2、组织:按照组织质量(g):提取液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称取约0.1g组织,加入1mL提取液),进行冰浴匀浆。8000g 4℃离心10min,取上清,置冰上待测。 3、血清(浆)样品:直接检测。 测定步骤: 1、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至340nm,蒸馏水调零。 2、工作液的配制:临用前将试剂二和试剂三转移到试剂一中混合溶解待用;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3、试剂四的配制:临用前加入1mL蒸馏水充分溶解待用;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4、将工作液和试剂四置于37℃(哺乳动物)或25℃(其它物种)预热5分钟。 5、在微量石英比色皿或96孔板中加入10μL样本、10μL试剂四和180μL工作液,立即混匀,记录340nm处初始吸光值A1和 1min后的吸光值A2,计算ΔA=A1-A2。 注意:在该试剂盒中,若ΔA大于0.1,需将样本用提取液稀释适当倍数后测定,使ΔA小于0.1可提高检测灵敏度。计算公式中乘以相应稀释倍数。 第1页,共2页

医学生物化学02任务0001

02任务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可经脱氨基作用直接生成α酮戊二酸的氨基酸是( ) A. 谷氨酸 B. 丝氨酸 C. 天冬氨酸 D. 乳糜微粒 E. 丙氨酸 2. 激素敏感脂肪酶是指( ) A. 组织脂肪酶 B. 脂蛋白脂肪酶 C. 胰脂酶 D. 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脂肪酶 E. 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一酯脂肪酶 3. 正常血浆脂蛋白按密度由低到高顺序的排列为() A. CM到VLDL到IDL到LDL B. CM到VLDL 到LDL 到HDL C. VLDL 到CM到LDL 到HDL D. VLDL 到LDL 到IDL到HDL E. VLDL 到LDL 到HDL 到CM 4. 糖尿病时,机体不可能出现的代谢改变有() A. 糖代谢紊乱 B. 脂代谢紊乱 C. 蛋白质代谢紊乱

D. 酸碱平衡紊乱 E. 核酸代谢紊乱 5. 关于低密度脂蛋白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血浆中由β-脂蛋白转变而来 B. 是在肝脏中合成的 C. 胆固醇含量最多 D. 它将胆固醇由肝外转运到肝内 E. 含量持续高于正常者时,是患动脉硬化的唯一指标 6. 下列是生酮氨基酸的有( ) A. 酪氨酸 B. 苯丙氨酸 C. 异亮氨酸 D. 鸟氨酸 E. 赖氨酸 7. 合成脑磷脂和卵磷脂的共同原料是( ) A. 3-磷酸甘油醛 B. 脂肪酸和丙酮酸 C. 丝氨酸 D. 蛋氨酸 E. GTP、UTP 8. 脂肪酸β-氧化不需要( ) A. NAD+ B. CoA-SH C. FAD

D. NADPH+H+ E. FAD 2H 9. 调节三羧酸循环运转最主要的酶是( ) A. 琥珀酸脱氢酶 B. 丙酮酸脱氢酶 C. 柠檬酸合成酶 D. 苹果酸脱氢酶 E. 异柠檬酸脱氢酶 10. 嘌呤环中的氮原子来自( ) A. 丙氨酸 B. 乙酰天冬氨酸 C. 谷氨酰胺 D. 谷氨酸 E. cGMP 11. 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的化合物为( ) A. CMP B. UMP C. dUTP D. TMP E. GMP 12. 脂肪动员加强是肝内生成的乙酰辅酶A主要转变为() A. 脂酸 B. 酮体

丙酮酸在只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物

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能否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丙酮酸是营养物质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有氧代谢时进一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和ATP,无氧代谢时进一步分解为乳酸。 对于真核生物,细胞的有氧代谢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经过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的复合酶催化完成,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细胞质基质中因没有反应所必需的复合酶,故无法进行该过程。 部分原核生物,细胞以细胞质膜内褶完成类似的活动,即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 综上,部分原核生物,在有氧且氧气不充足时,丙酮酸可能会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急需】向分离出来的细胞质基质中加入丙酮酸,会反应吗?? 答案上说能, 不是先由葡萄糖分解出[H]和丙酮酸,丙酮酸又和[H]反应生成酒精(酵母菌)和二氧化碳呀。 光放丙酮酸没有[H]呀,应该不能反应吧(原来不应该有[H]留着吧,有也应该反应了) 满意回答 作为一个高中生,你犯了大忌,就是把题目太当真。 首先说了是细胞质基质,那就只用考虑无氧呼吸了,因为没有线粒体。 以典型的呼吸过程为例,丙酮酸如果是产生酒精,则是丙酮酸先脱羧产生乙醛和二氧化碳,这个过程不需要NADH(也就是所谓的[H]),乙醛转变成乙醇则是需要NADH的。 如果丙酮酸是产生乳酸,那么确实需要NADH作为还原剂。 如果丙酮酸是产酸,则是在甲酸裂解酶作用下分解成甲酸和乙酸,也不需要NADH。 所以题目本身就是模棱两可的,因为根本没说明是什么细胞。而且我上面说的也仅仅是典型的代谢途径而已。更何况你怎么保证细胞质中的NADH都反应掉了?要知道有机反应基本都是不能完全反应的。 所以要在中国念好书,就别把高中的书本太当回事,进了大学你会发现好多都是不严谨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特点如下描述: 一、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及程度 男性女 性孕妇 贫血Hb<120g/L Hb<110g/L Hb<100g/L 极重度Hb<30g/L 重度 Hb30~59g/L 中度 Hb60~89g/L

轻度 Hb90~120g/L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海洋性贫血)。 ③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内源性:

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②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 MCV (fl)MCH(pg) 疾 病

生物化学问答题

1、蛋白质变性后,其性质有哪些变化? 答:蛋白质变性的本质是特定空间结构被破坏。变性后其性质的变化为:生物活性丧失,其次是理化性质改变,如溶解度降低,结晶能力丧失,易被蛋白酶消化水解。 2、参与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历有哪些? 答:氢键二硫键疏水作用范德华力盐键配位键 3、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蛋白质分子在变性因素的作用下,失去生物活性的现象为蛋白质变性作用。 物理因素:热、紫外线照射、X—射线照射、超声波、高压、震荡、搅拌等 化学因素:强酸、强碱、重金属、三氯乙酸、有机溶剂等。 4、什么是蛋白质的构像?构像与构型有何区别? 答:在分子中由于共价键的旋转所表现出的原子或基团的不同空间排布。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也没有光学活性的变化,构象形式有无数种。在立体异构体中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列关系。构型有两种,即L—构型和D—构型。 构型改变要有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从而导致光学活性的变化。 5、乙酰辅酶A可进入哪些代谢途径?请列出。 答:①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产生大量能量②以乙酰辅酶A为原料合成脂肪酸,进一步合成脂肪和磷脂等③以乙酰辅酶A为原料合成酮体作为肝输出能源方式 ④以乙酰辅酶A为原料合成胆固醇。 6、为什么摄入糖过多容易长胖? 答:①糖类在体内经水解产生单糖,像葡萄糖可通过有氧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作为脂肪酸合成原料合成脂肪酸,因此脂肪是糖储存形式之一。②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可转变为磷酸甘油,也可作为脂肪合成甘油的来源。 7、在糖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丙酮酸可进入哪些代谢途径? 答:(1)在供氧不足时,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有还原型的辅酶Ⅰ供氢,还原成乳酸。(2)在供氧充足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及ATP。(3)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后者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异生成糖。(4)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后者与乙酰辅酶A缩合成柠檬酸,柠檬酸出线粒体在细胞浆中经柠檬酸裂解酶催化生成乙酰辅酶A,后者可作脂肪、胆固醇的合成原料。(5)丙酮酸可经还原性氨基化生成丙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决定丙酮酸的代谢方向是各条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这些酶受到别构效应剂与激素的调节。 8、试从营养物质代谢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减肥主要要减少糖类物质的摄入?

胞质NPM1突变蛋白稳定丙酮酸激酶增强白血病细胞有氧糖酵解表型

目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1)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6) 论文正文:胞质NPM1突变蛋白稳定丙酮酸激酶增强白血病细胞有氧糖酵解表型9 前言 (9) 第一部分 NPM1突变蛋白参与调控白血病细胞的有氧糖酵解 (12) 1 材料与方法 (12) 2 结果 (22) 3 讨论 (26) 第二部分 NPM1突变蛋白稳定糖酵解关键酶PKM2 (28) 1 材料与方法 (28) 2 结果 (31) 3 讨论 (38) 第三部分 PKM2介导的糖酵解在白血病细胞生长中的作用 (41) 1 材料与方法 (41) 2 结果 (42) 3 讨论 (48) 全文总结 (50) 参考文献 (51) 文献综述 (55) 致谢 (64)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相关课题 (65) 万方数据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全称 AML acute myeloid leukemia 急性髓系白血病 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 三磷酸腺苷 cDNA complementary deoxyribonucleic acid 互补脱氧核糖核酸 CN-AML cytogenetically normal AML 核型正常的AML CHX cyclohexane 放线菌酮 d day 天 ddH2O double distillation water 双蒸水 DEPC diethyl purocarbonate 二乙基焦碳酸盐 DMSO dimethyl sulfoxide 二甲基亚砜 EP eppendorf tube 微量离心管 FBP fructose-1, 6-bisphosphatase 1 果糖1,6-二磷酸酶-1 FBS fetal bovine serum 胎牛血清 g gram 克 h hour 小时 HK hexokinase 己糖激酶 IF immunofluorescence 免疫荧光 IP/CO-IP immunoprecipitation/co-IP 免疫共沉淀 LB Lysogeny broth 细菌培养基 min minute 分钟 mRNA messenger RNA 信使RNA MS mass spectrometry 质谱检测 NPM1 nucleophosmin 核仁磷酸蛋白 NPM1-mA NPM1 mutant type A NPM1 A型突变 PBS 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 磷酸盐缓冲液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酶链反应 PFK 6-phosphofructokinase 6-磷酸果糖激酶 1 万方数据

神奇的维生素C

神奇的维生素C 维生素C (以下简称维C),水溶性维生素,因能防治坏血病故又名抗坏血酸,是一种高效的抗氧化剂。大多数动物体内可自行合成,但是人类、猿猴、天竺鼠等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C 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绿叶蔬菜和肉类中。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维C 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表现为:促进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的更快愈合。胶原对于人体的组织细胞、牙龈、血管、骨骼、牙齿的发育和修复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吸收和利用;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正因为维C 这些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与作用,使得有些人对其功能加以神化,两获诺贝尔奖的美国化学家鲍林,就是最先大剂量补充维 C 的先驱。据说他自己每天至少服用12 克维C,他认为维C 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乃至癌症,为此他还写了两本书来推广这个观念,引起了一场关于维C 用量与作用的大论战,持续时间之久,涉及范围之广,实属罕见。 下面,我将从有关于维C 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够确实说明维C 对人体所起到

的正面作用于过量的危害,揭开维C “万能良药”的幌子,使人们正确认识这一种维生素。 一、维C 简介 维生素C (VITAMINUMC) 化学名:L-3-氧代苏己糖醛酸内酯 英文名:Ascorbic Acid(INN) 异名:抗坏血酸 分子式:C2H8O6 分子量:176.13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色渐变微黄;水溶液显酸性反应.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 二、维C 的作用机理 这里必须要提到自由基这一名词。在细胞中游荡的自由基,会威胁到蛋白质和基因的稳定,而这两类物质正是生命的根基。已经有实验证明在心脏病、中风、癌症乃至老年痴呆等严重疾病中都发现了自由基破坏的痕迹。 维C 在人体内主要作为酶的激活剂与物质还原剂而发挥作用。它是多种自由基的清除 剂,又能与体内的维生素E 自由基起作用,使其还原为维生素E,继续发挥抗氧化剂的作用。 三、维C 的生理作用 维生素C 的生理作用多种多样,在人体新陈代谢与正常活动中起着非常重也是不可或缺的作用,已经经过确证的作用有以下这些:

第三单元溶血性贫血

第三单元溶血性贫血 1.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了骨髓代偿能力所引起的贫血为 A.缺铁性贫血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巨幼细胞性贫血 D. 继发性贫血 E. 溶血性贫血 2.下列属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是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B.冷凝集素综合征C. 葡萄静-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心源性溶血性贫血3.不属于红细胞外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是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 脾功能亢进 C. 酶缺陷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D. 铅中毒 E.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4.不属于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的是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B.G-6-PD缺乏C.异常血红蛋白病 D.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 镰状细胞贫血 5.正常人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小于 A.10mg/L B.20mg/L C. 30mg/L D.40mg/L E. 50mg/L 6. 正常人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试验呈 A.阳性B.强阳性C. 阴性D.弱阳性 E.阴性或弱阳性 7. 正常人尿隐血试验呈 A.阳性B.强阳性C.阴性D. 弱阳性 E.阴性或弱阳性 8. 正常人的含铁血黄素试验呈 A.阳性B. 弱阳性C. 强阳性D.弱阳性或阳性E.阴性 9.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又被称为 A.尿隐血试验B. Rous试验C. 渗透脆性试验D.自身溶血试验E.高铁血红素清蛋白试验 10.蔗糖溶血试验定量试验正常溶血率为 A.<1% B. <2% C. <3%D. <4%E. <5% 11. 正常人含5个及以上变性珠蛋白小体的红细胞一般小于 A.25% B. 30% C.35% D. 40% E.45% 12. pH 8.6 TEB缓冲液醋酸纤维膜电泳,正常血红蛋白电泳区带中的HbF A.<1%B. <2%C. <3%D. <4%E. <5% 13.成人抗碱血红蛋白小于 A.<1.0% B.<2.0% C.<2.5% D.<3.0% E.<4.0% 14.正常人血红蛋白液异丙醇沉淀试验呈 A. 阳性 B. 阴性 C. 弱阳性D.强阳性 E.弱阳性一强阳性 15.正常人的红细胞包涵体试验呈 A. 阳性 B. 弱阳性C.强阳性D. 阴性 E.弱阳性一强阳性 16.正常人冷热溶血试验呈 A.弱阳性B. 阳性C.弱阳性一强阳性 D.强阳性E. 阴性 17.红细胞大小不一最常见于 A.缺铁性贫血B.溶血性贫血C.失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E.感染性贫血 18.溶血性贫血的粒红比例为 A.轻度增高B下降或倒置C.正常 D增高或正常E.明显增高 19.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 A.增高B,轻微下降C 正常 D明显下降E.下降或正常 20.下列疾病骨髓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且网 织红细胞增高的是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C.慢性粒细胞自血病D溶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1.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主要见于, A.白血病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E.溶血性贫血 22.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见于 A。血管外溶血B.血管内溶血 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溶血性贫血 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班E.再生障碍性贫血 23.血管内溶血性贫血的血清结合珠蛋白 A.下降B.轻微增高C.正常D.明显增高 E.增高或正常 24.血红蛋白尿见于 A.血友病B.缺铁性贫血C。溶血性贫血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E。再生障碍性贫血 25.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加见子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 D球形红细胞增多症E.阻塞性黄疸 26.酸化血清溶血试验阳性见于 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 C.血红蛋白病D白血病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27.G-6-PD缺乏症含5个及以上变性珠蛋白小体的 红细胞常高于 A.25% B.30% C.35% D.40% E.45% 1

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生化与检验选择题

第十一章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的生 物化学检验 ▲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的主要酶是: A.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B.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 C.胸苷激酶 D.尿苷激酶 E.胞苷激酶 ★苯丙酮尿症的发生是由于 A.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 B.酪氨酸脱羧酶缺陷 C.苯丙酮酸氧化酶的缺乏 D.酪氨酸羟化酶的缺陷 E.苯丙氨酸转氨酶缺陷 ★苯丙氨酸检测时每个血斑直径大于多少毫米 A.8 B.7 C.10 D.6 E.9 ★下列哪种蛋白质属于负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A.C3 B.TRF C.Hp D.CRP E.CER ★动物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很多,但不包括: A.尿素 B.H2O2 C.NH3 D.尿酸 E.尿囊酸 ★在急性时相反应中,以下哪项蛋白不增高 A.Hp B.ALB C.AAG D.CRP E.Cp ★血浆中Alb增高可见于 A.丢失过多 B.分解增加 C.血液浓缩 D.分布异常 E.合成不足 正确答案: C ★痛风症是因为血中某种物质在关节、软组织处沉积,其成份为 A.黄嘌呤 B.尿酸 C.尿素 D.胆固醇 E.次黄嘌呤 正确答案: B ●导致嘌呤分解增加的疾病有 A.白血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多发性骨髓瘤 D.以上都是 E.恶性肿瘤化疗 正确答案: D ▲下列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有|C 反应蛋白|β2微球蛋白|甲胎蛋白|α1抗胰蛋白酶 |α2酸性糖蛋白 A.在急性炎症性疾病如感染、手术、创伤、心肌梗死和肿瘤等情况下,AAT、AAG、Cp、CRP、Hp以及α1-抗糜蛋白酶、血红素结合蛋白、C3、C4、纤维蛋白原等血浆蛋白浓度会显著升高;而血浆PA、Alb与TRF则出现相应的降低。这些血浆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儿内科试题及答案

2016年北京市医师定期考核业务水平测评 (儿内科专业试卷)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 共100分,60分合格。 一.单选题(80分, 每题1分) 1.小儿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是() A.新生儿期和婴儿期 B.婴儿期和幼儿期 C.婴儿期和学龄前期 D.学龄前期和青春期 E.婴儿期和青春期 2.正常2岁~青春期前小儿体重(kg)应按以下哪项公式计算?() A.体重=出生体重+年龄(岁)×2 B.体重=出生体重+年龄(岁)×7 C.体重=年龄(岁)×2+8 D.体重=年龄(岁)×3+7 E.体重=年龄(岁)×3+8 3.正常2岁~青春期前小儿身高(cm)应按以下哪项公式计算?()

A.身高=年龄(岁)×7+65 B.身高=年龄(岁)×7+75 C.身高=年龄(岁)×2+80 D.身高=年龄(岁)×7+85 E.身高=年龄(岁)×7+95 4.一般正常小儿头围的数值正确的是() A.出生时36cm 个月时40cm 岁时46cm 岁52cm 岁54cm 5.一般正常小儿前囱的闭合时间为() 个月个月个月-30个月-36个月 6.关于小儿的生长发育,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岁时身体中点位于脐部岁时身体中点位于耻骨联合 岁上臂围大于表示营养良好岁时腕骨骨化中心的数目为7个 7.为预防佝偻病,新生婴儿应在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D ,每天补充的剂量应为() 8.以下哪项不符合水痘() A.潜伏期8~21日 B.皮疹首先在发迹、颈侧部和耳后出现 C.皮疹最后达手掌和足底 D.皮疹一般在3~5日内分别出齐 E.疹退后不会遗留色素沉着 9.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睾丸炎或卵巢炎 B.胰腺炎 C.耳聋 D.脑膜脑炎 E.心肌炎

丙酮酸(pyruvic acid PA)含量测定试剂盒使用说明

丙酮酸(pyruvic acid PA)含量测定试剂盒使用说明 货号:BC0970 规格:50管/48样 产品内容: 提取液:液体50mL×1瓶,4℃保存; 试剂一:液体5mL×1瓶,4℃保存; 试剂二:液体25mL×1瓶,4℃保存。 产品说明: 丙酮酸通过乙酰CoA连接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三大代谢,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丙酮酸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在碱性溶液中呈樱红色。需自备的仪器和用品: 可见分光光度计、台式离心机、可调式移液器、1mL玻璃比色皿、研钵、冰、蒸馏水。操作步骤: 一、丙酮酸提取: 1、细菌或培养细胞:先收集细菌或细胞到离心管内,离心后弃上清;按照细菌或细胞数量(104个):提取液体积(mL)为500~1000:1的比例(建议500万细菌或细胞加入1mL提取液),超声波破碎(冰浴,功率20%或200W,超声3s,间隔10s,重复30次),静置30min,8000g,常温离心10min,取上清待测。 2、组织:按照组织质量(g):提取液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称取约0.1g组织,加入1mL提取液),进行冰浴匀浆,静置30min,8000g,常温离心10min,取上清待测。 3、血清(浆)样品:按照血清(浆)体积(mL):提取液体积(mL)为1:5~10的

比例(建议取0.1mL血清(浆)加入1mL提取液),进行冰浴匀浆,静置30min,8000g,常温离心10min,取上清待测。 二、测定步骤: 1、分光光度计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至520nm,蒸馏水调零。 2、取300μL样本+100μL试剂一于1.5mL EP管中,混匀,静置2min,加入500 μL试剂二,混匀,于520nm波长处测定管吸光值A。 三、丙酮酸含量计算: 1、标准条件下测定回归方程为y=0.0466x+0.0675;x为丙酮酸钠含量(μg/mL), y为吸光值。 2、按照血清(浆)体积计算 丙酮酸含量(μg/mL)=[(A-0.0675)÷0.0466×V1]÷(V3×V1÷V2)=214.6× (A-0.0675) 3、按照蛋白浓度计算 丙酮酸含量(μg/mg prot)=[(A-0.0675)÷0.0466×V1]÷(V1×Cpr)=21.46× (A-0.0675)÷Cpr 4、按照样品质量计算 丙酮酸含量(μg/g鲜重)=[(A-0.0675)÷0.0466×V1]÷(W×V1÷V2)=21.46×(A-0.0675)÷W 5、按照细菌或细胞密度计算 丙酮酸含量(μg/104cell)=[(A-0.0675)÷0.0466×V1]÷(500×V1÷V2)=0.043×(A-0.0675) V1:加入反应体系中样本体积,0.3mL;V2:加入提取液体积,1mL;V3:加入血清(浆)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试剂盒说明书

货号:MS2201 规格:100管/96样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试剂盒说明书 微量法 正式测定前务必取2-3个预期差异较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测定意义: PK(EC 2.7.1.40)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培养细胞中,催化糖酵解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反应,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也是产生ATP的关键酶之一,因此测定PK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测定原理: PK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ADP生成ATP和丙酮酸,乳酸脱氢酶进一步催化NADH和丙酮酸生成乳酸和NAD+,在340nm下测定NADH下降速率,即可反映PK活性。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台式离心机、水浴锅、可调式移液器、微量石英比色皿/96孔板、研钵、冰和蒸馏水 试剂的组成和配制: 提取液:100mL×1瓶,4℃保存; 试剂一:液体20mL×1瓶,4℃保存;; 试剂二:粉剂×1支,-20℃保存; 试剂三:液体17μL×1支,4℃保存; 样本的前处理: 1、细菌或培养细胞:先收集细菌或细胞到离心管内,离心后弃上清;按照细菌或细胞数量(104个):提取液体积(mL)为500~1000:1的比例(建议500万细菌或细胞加入1mL提取液),超声波破碎细菌或细胞(冰浴,功率20%或200W,超声3s,间隔10s,重复30次);8000g 4℃离心10min,取上清,置冰上待测。 2、组织:按照组织质量(g):提取液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称取约0.1g组织,加入1mL提取液),进行冰浴匀浆。8000g 4℃离心10min,取上清,置冰上待测。 3、血清(浆)样品:直接检测。 测定步骤: 1、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至340nm,蒸馏水调零。 2、样本测定 (1)在试剂二瓶中加入17mL试剂一和1mL蒸馏水充分溶解,置于37℃(哺乳动物)或25℃(其它物种)水浴5min;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2)在试剂三中加入1mL蒸馏水充分溶解,冰上放置备用;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3)在微量石英比色皿或96孔板中加入10μL样本、10μL试剂三和180μL试剂二,混匀,立即记录340nm处20s时的吸光值A1和 2min20s后的吸光值A2,计算ΔA=A1-A2。 PK活性计算: a.用微量石英比色皿测定的计算公式如下 第1页,共2页

初级师专业知识临床血液学检验-2

初级师专业知识临床血液学检验-2 (总分:100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B}}(总题数:50,score:100分) 1.缺铁性贫血时,骨髓象显示红系明显增生,以 ?【A】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为主?【B】原始红细胞和中幼红细胞为主?【C】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为主?【D】晚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为主?【E】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为主 【score:2分】 【A】 【B】 【C】【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2.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中,幼红细胞 ?【A】体积大,血红蛋白饱满

?【B】体积大,胞核偏于一侧,胞质中出现颗粒?【C】体积小,胞质量少,血红蛋白着色偏碱?【D】体积小,胞质量不变,细胞核大而疏松?【E】体积、胞质和细胞核无显著改变 【score:2分】 【A】 【B】 【C】【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3.缺铁性贫血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红细胞 ?【A】<5% ?【B】<10% ?【C】<15% ?【D】<20% ?【E】<25%

【score:2分】 【A】 【B】 【C】【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D】 【E】 本题思路: 4.属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特征是 ?【A】网织红细胞增多?【B】靶形红细胞增多?【C】有核红细胞增多?【D】红细胞的双形性?【E】红细胞的多形性 【score:2分】 【A】 【B】 【C】

【D】【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5.铁粒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显示红系明显增生,特别是以 ?【A】原始红细胞 ?【B】早幼红细胞 ?【C】中幼红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网织红细胞 【score:2分】 【A】 【B】 【C】【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丙酮酸含量测定

丙酮酸含量测定 一、目的:丙酮酸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代谢物。通过本实验掌握测定植物组织中丙酮酸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增加对代谢的感性认识。 二、原理:植物样品组织液用三氯乙酸除去蛋白质后,其中所含的丙酮酸可与 2,4- 二硝基苯阱反应,生成丙酮酸一 2 , 4 一二硝基苯踪,后者在碱性溶液中呈樱红色,其颜色深度可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与同样处理的丙酮酸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即可求得样品中丙酮酸的含量。 三、仪器、试剂、材料 1、1.5 mol/L NaOH 2、 8% 三氯乙酸 3、 0.1% 2,4 一二硝基苯肼 4 、丙酮酸标准液 5、.材料大蒜的鳞茎。 四、操作步骤 1、.植物材料提取液的制备 称取 0.5—1g大蒜于研钵内加适量 8% 三氯乙酸,仔细研成匀浆,再用 8% 三氯乙酸洗入 25ml 容量瓶,定容至刻度。塞紧瓶塞,振摇提取,静置 30min 。取约 10ml 匀浆液离心( 4000 r/min ) 10min ,上清液备用。 2、标准曲线制作(略) 3、.组织液中丙酮酸的测定 取 1. 0ml 上清液于一刻度试管中,加 2ml 8 %三氯乙酸,加 1.0ml 0.1%2.4 -二硝基苯肼液,摇匀,再加 5.0 ml 1.5mol/L, NaOH 溶液,摇匀显色,10min 后在 520 nm 波长下比色,记录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得测定管的丙酮酸含量。 五、结果处理

丙酮酸含量(mg/g鲜重)=A*V*稀释倍数/样品重(g)*1000

式中, A 为在标准曲线上查得的丙酮酸的微克数。 V为提取液体积。 六、注意事项 1. 所加试剂的顺序不可颠倒,先加丙酮酸标准液或待测液,再加 8% 三氯乙酸,最后加 1.5mol/ L NaOH 。 2 .应反应 10min 后再比色。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试题及答案

2017 第八章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一、A1 1、不符合溶血性贫血骨髓象的是 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B、粒红比值减低 C、三系显著减低 D、中晚幼红增多 E、无巨幼红细胞 2、红细胞脆性增高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阻塞性黄疸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血红蛋白病 3、Rous试验结果阳性见于 A、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B、血红蛋白病 C、冷凝集素综合征 D、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E、珠蛋白正常障碍性贫血

4、筛选试验选用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溶血性贫血是 A、G6PD-CNSHA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C、蚕豆病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5、用热变性试验筛选的溶血性贫血是 A、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C、蚕豆病 D、G6PD-CNSHA E、血红蛋白病 6、筛选试验选用PK荧光斑点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B、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C、急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D、冷凝集素综合征 E、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7、筛选试验选用渗透脆性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血红蛋白病 B、嘧啶~5’~核苷酸缺乏症 C、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8、筛选试验选用Coombs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嘧啶~5’~核苷酸缺乏症 B、血红蛋白病 C、蚕豆病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冷凝集素综合征 9、筛选试验选用Rous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B、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C、药物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急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E、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0、筛选试验为Rous试验,确诊试验为Ham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血红蛋白病 B、冷凝集素综合征 C、蚕豆病 D、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E、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11、发生血管外溶血时,不常见的是 A、贫血、黄疸

稗草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_PEPCase_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Vol .31,No .10 pp .1365-1369 Oct .,2005 作 物 学 报 ACTA AGR ONOMICA SINICA 第31卷第10期 2005年10月 1365~1369页 稗草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 )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张桂芳 1,3  赵 明 2,*  丁在松2 张 丽1 肖俊涛 1 (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094;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3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为揭示C 4野生植物稗草(Echino chlo a crus galli )PEPCase 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探索改善作物高光效新途径,克隆了稗草(E .crusgalli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pc )的cDNA 全长,测序及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证实,稗草ppc 的cDNA 全长为2886bp ,编码961个氨基酸(GenBank 登录号:AY251482);核苷酸序列与谷子(Setaria italica )C 3型、高粱(Sorghum bicolor )C 3-2型、玉米(Z ea mays )C 3-2型、水稻(Oryza sativa )C 3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的同源率分别达94.8%、93.2%、93.0%和89.7%。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C 末端第771位氨基酸是丙氨酸(A ),表明是一个C 3型基因。与其他植物几种不同形式PE PCase 进行的多重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也证实,此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所有参与对比的C 3型序列的同源性均远远高于与C 4型的同源性。与玉米、高粱C 3-2型PEPCase 的同源性分别高达96.5%、96.4%,与高粱、玉米的C 3-1型PEPCase 的同源性分别为84.3%、83.8%,而与谷子、玉米、甘蔗和高粱的C 4型PEPCase 的一致性相对较低,分别为82.2%、79.1%、77.1%和76.6%。因此进一步推论新克隆的稗草ppc 基因属于C 3-2型。对其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了结构域、活性位点和功能位点预测。关键词:稗草;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克隆与分析中图分类号:S451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 Gene from Ech inochloa crusgalli ZHANG Gui -Fang 1,3,ZHAO Ming 2, * ,DI NG Zai -Song 2,ZHANG Li 1,XI AO Jun -Tao 1 (1C o lleg e o f Ag ro n o my a nd Bio -te chn ol og y o f Ch ina Ag ric ultu ralUn ive rs ity ,Bei jin g 100094;2In stitu te o f C ro p Scien ces ,C AAS ,Beij ing 100081;3C ol leg e o f Life Sci enc e ,Bei jing No r mal Unive rs ity ,Beijin g 100875,Ch ina ) Abstract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 (PEP Case )has a variety of functions in plants .In order to eluc idate structur al and functional char ac ters of PEPCase fr om Echinochloa c rusgalli ,and searc h a ne w approach to improve crops photosynthesis ,a full -length c DNA for PEPCase was isolated from E .c rusgalli .Using the progr am of Blast on NCBI GenBank database ,the sequence pr esented a ver y high match with the genes from other plants .After alignment on ClustalW program ,the identities of the cloned fr agment with PEP Case genes fro m Se taria italica C 3-for m ,Sorghum valgare C 4-for m ,Zea mays C 4-for m and Oryza sativa C 3-form were about 94.8%,93.2%,93.0%and 89.7%,r espectively .E .c rusgalli ppc OR F is 2886bp ,enc oding 961amino acid residues .The sequence has been submitted to the GenBank database ,the acc ession number is AY251482.Alignment and phylogenetic anal ysis of the amino acid sequenc e deduced fr om the fragment and the PEPCase sequences of other plants r etrieved from GenBank were carr ied out by Clustal W pr ogra m ,which showed that the sequenc es ho mology of E .crusgalli with C 3-for m was higher than with C 4-for m .To identify amino acid residues and or domains r esponsible for C 4 C 3-specific properties ,we found the putative amino acid sequenc e contains a C 3conserved alanine at position 771,and the sequence shared a homology of 96.5%,96.4%with the C 3-2-for m PEPCase of Zea mays and Sorghum valgare ,83.8%,84.3%with the C 3-1-for m PEPCase of Ze a mays and Sorghum valgare ,and 82.2%,79.1%,77.1%,76.6%with the C 4-form PEPCase of S .italica ,Z .mays ,S .spontaneum and Sorghum valgare .In conclusion ,the cloned sequence is a C 3-2-for m of PEPCase gene fr om E .c rusgalli .The do main ,active sites and fuction sites of Echinoc hloa crusgalli PEPC pr otein are predicted .Key words :Echinoc hloa crusgalli ;Phosphoenolpyr uvate c ar boxylase (PEPCase );Gene cloning and char acterization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发展规划(973)项目:作物高效抗旱的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基础(2003CB114300);作物抗旱的遗传学基础 (2003CB114301)。国家研究与开发专项(863):优质、抗逆转基因新品种(系)的选育与转基因技术创新研究(JY03-B -11)。作者简介:张桂芳,女,博士,作物生理专业。*通讯作者:赵明,男,博士,作物栽培专业。Tel :010-********. R eceived (收稿日期):2004-10-20,Accepted (接受日期):2005-0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