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课堂笔记
《藤野先生》课堂笔记

《藤野先生》课堂笔记自题小像鲁迅(21岁作)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译文: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祖国故土的深深爱恋,祖国故乡在风雨飘摇的浓重黑暗之中,我把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还不能理解我,我把我的鲜血敬献给祖国,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牺牲。
一、本文作者鲁迅,出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顺序在东京(1-3)——在仙台(4-35)——回到中国北京寓所(35-38)三、本文的主题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以及对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
三、语段语段一(1-3段)1、概括段意。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和厌恶之情。
2、作用。
交代去仙台的原因,为后文写藤野先生作铺垫。
3、语段部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两件事?赏樱花。
学跳舞。
4、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作者对自己的同胞在东京的种种丑态和不学无术深感厌恶。
5、分析句子。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副词,意思是只不过。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失望之情。
结构上引出后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后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铺垫。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分析:外貌、动作描写。
并用比喻、反语的修辞。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清国留学生留着落后的大辫子,“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动作描写,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加上副词“实在”修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
语段二11-23段1、在仙台“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了哪四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什么样的人?2、为什么在鲁迅心中,藤野先生是“伟大”的?“伟大”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高度评价和赞美。
藤野先生课文原文笔记

《藤野先生》课堂笔记《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散文,该文通过描绘藤野先生在杂乱的社会环境中独立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独立见解。
1.文章背景:鲁迅先生在文中讲述了自己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偏远的乡村,在藤野先生的帮助下,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他通过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理解了社会的复杂性,并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善良的人,他在杂乱的社会中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和行动。
他不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还能够给予他人以实际的帮助。
在与鲁迅的交往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善良和独立。
3.文章主题:《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鲁迅先生通过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理解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他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深入了解社会和人性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
4.写作手法: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认知。
他还通过对比藤野先生和其他人的行为,突出了藤野先生的独特性和智慧。
— 1 —5.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鲁迅先生为什么会选择离开繁华的都市,来到偏远的乡村?B.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C.你认为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传达了哪些重要的人性理解?6.文章意义:《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它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元性,同时强调了保持独立思考和行动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理解到真正的善良和独立并非易事,但它们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品质。
7.实际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藤野先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他对待陌生人的善良以及他对待自己工作的敬业精神。
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8.个人感受:读完《藤野先生》之后,我感到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文字所打动。
第6课 藤野先生-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统编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二单元第六课藤野先生,本单元课文逐渐由七年级富有诗意、包罗万象的人文主题走向对社会生活、情感哲思以及情操志趣的关注,人文主题慢慢走向生活的现实与生命的本然。
《藤野先生》(鲁迅)主要回忆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厌恶“清国留学生”留学不学的现象,转去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相识。
重点叙述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几件事,塑造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对科学严谨求实,毫无民族偏见的形象。
字里行间既有冷峻的现实又有师生的温情。
本文在写法上也有特色:写作顺序采用时空结合的方法。
时间上,全文运用顺叙,中间插叙“物以稀为贵”和“你改悔吧”一句的来历。
空间上由东京一一仙台一一国内。
写作方法上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包括冷暖色调的对比。
语言上主要运用比喻与反语。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 歌颂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达了自己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
课文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展现了母亲勤劳智慧、坚强不屈、识大体顾大局的形象。
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先刻画了托尔斯泰脸部多毛、长相平平,令拜访者感到失望的外貌特征,接着描绘他的眼睛,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文章重点抓住肖像描写,欲扬先抑,并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言辞间流露出崇敬与赞美。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展现了玛丽·居里热爱科学、顽强坚持、乐观向上的伟大形象。
作者运用一个个镜头展现居里夫妇投身科研的热情与决心,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串联课文,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关涉“生活中的回忆”主题,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和主旨,它们在思想内涵、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千秋。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藤野先生》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藤野先生》课堂笔记藤野先生是一位特别的老师。
他并不是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而是一位自然科学老师。
这让同学们非常惊讶,因为藤野先生是一位很难得见到的老师。
不同于其他老师,藤野先生没有讲授一些理论知识。
相反,他更注重学生们的实践操作和实验室实践。
他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小型实验或参观相关的企业,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科学。
他还会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到对科学的热爱和强烈的好奇心。
我们很喜欢藤野先生教我们的那种方式,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自然科学知识。
我们在藤野先生的课堂上,会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天文地理知识、了解空气成分与污染知识、学习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技能和实验操作技巧。
这些知识是非常实用和重要的。
而我们通过实践探究,告诉我们知识的本质是什么。
和其他老师不同,藤野先生非常注重学生们的发掘,他会特别支持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
他在评价每个学生的时候从不刻意注重学生成绩或间接的表现,而是注重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并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课程安排和课程目的。
藤野先生这种教育方式让我们的学习更灵活自由。
它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思维空间,并让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出许多知识。
同时,它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自己发现未知问题的能力。
最后,藤野先生是一位值得敬敬佩序的老师。
他是因为对生命科学的热爱而走上这条探索科学之路的,他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他也在努力鼓励并培养着我们这些有梦想的孩子们。
此外,藤野先生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他没有在课堂上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通过不断的实验、观察和研究,自己找到答案。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藤野先生的课堂上,我和同学们能够享受到自由、灵活的探究科学的氛围,这样的学习体验是别的科目所无法比拟的。
藤野先生不会禁锢我们的思维,而是鼓励我们去思考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完整版)藤野先生知识点

《藤野先生》一、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这些看来似乎是十分零散的生活片断,却都是有机地统一在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中。
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是紧接《朝华夕拾》中的前篇《琐记》的。
在《琐记》中,作者写到在南京求学时一片“乌烟瘴气”,什么也学不到,“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本篇由东京写起,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接着以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反衬出作者寻求革命真理的热切心情;描写作者回忆起“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描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同时交织着对自己的责备和对老师感激心情,巧妙地突出了作者为祖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描写看电影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目的就是为寻找救国的道路。
总之,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见、相处、相别的过程,也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
他只身到仙台学医是出于爱国主义激情,后来也正是由于作者怀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才与藤野先生结成深厚的友谊,最后也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他毅然离开了藤野先生。
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二、结构分析三、中心思想《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难句解析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藤野先生读书笔记人物形象

藤野先生读书笔记人物形象藤野先生,哎,真的是个让人敬佩的人物。
想想他那种读书的姿态,真是让人忍不住想模仿一下。
你知道吗?在书本面前,他就像个孩子,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像是在发现新大陆。
那种专注劲儿,真让人觉得他就像是与书本融为一体。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和我们一样,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精神。
每次看到他沉浸在书中的样子,都让我想起小时候翻看图画书的情景。
那时候只要一翻开书,仿佛就能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藤野先生的这种感觉,真是让人羡慕。
而且呀,他对知识的渴望简直是无止境。
总是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书里发现宝藏。
像是捡到了一块金子,脸上那种得意劲儿,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记得有一次,他兴冲冲地和我们分享他刚读到的一本书,口中不停地冒出“哇,这个真有意思!”“这个观点我从没想过!”之类的话。
听得我们心里都忍不住想,哎,这书真不错,下次也得看看。
藤野先生就是这么有感染力,带动着身边的人一起探索知识的乐趣。
说到他的教学方式,那简直是别具一格。
跟那些板着面孔、死气沉沉的老师完全不一样。
藤野先生总是能够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易懂,仿佛是把高深的理论化成了生活中的点滴。
上课的时候,他就像个大朋友,时不时来个小笑话,课堂上笑声不断。
那种轻松的氛围,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放下包袱,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就算是犯错了,他也不会严厉指责,而是会耐心引导,仿佛在说:“没关系,大家都是从错误中学习的嘛。
”这样一来,真是让人心里暖暖的,学习也变得不那么枯燥了。
他的宽容与耐心让我想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
藤野先生总是能理解我们每一个小小的心思,对我们的疑问总是给予耐心的解答。
他甚至会带着我们一起去图书馆,亲自挑选一些书籍,带我们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
那种感觉,简直就像是有个导师在身边,引领着我们前行。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在他身边讨论,像朋友一样,分享各自的观点,听听他的看法。
他的回答总是那么深入浅出,让我意识到,原来学习可以如此有趣。
而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慢慢地学会了去思考,去质疑。
《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藤野先生》读书笔记《藤野先生》读书笔记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藤野先生》读书笔记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早年生活的一种追忆,里面有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有他对老师和朋友的记忆。
以前我就读过里面的《藤野先生》一文,对他描写的那个又黑又瘦,教学严谨的老师印象深刻。
这篇文章里“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切美其名曰“龙舌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对这一段我印象深刻。
从这篇文章里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他先以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运往北京,美其名曰“龙舌兰”作铺的,再写他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就水到渠成,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谦逊情怀。
这一篇是叙事散文,从文中充分表现出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因为无法苟同于当时中国人的态度,为了唤醒,拯救当时已经麻木的中国人,他也在此时改变了学医救国的'初衷,虽然从此与藤野先生分别,但藤野先生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萂真挚无私的爱给了鲁迅极大的鼓舞。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于是点上一支烟,又继续写此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奠基人。
从他的文章中不但可以学到高超的文学写作技巧,还可以从中学习他的高风亮节的情操和那无谓的革命精神。
《藤野先生》读书笔记2老师,使我们一生的指路人。
在黑暗中为我们创造光明;在迷雾中为我们指引方向,良师可以使一个人飞黄腾达,而我们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鲁迅,也有一位良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藤野先生笔记

藤野先生笔记一、藤野先生简介藤野先生是一位备受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
他温和而富有知识,总是用心教学,并且深受学生尊敬和喜爱。
在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中,我们将聆听藤野先生的讲解,了解他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主题探讨——如何提高语文水平藤野先生认为,提高语文水平,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他建议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之作。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2.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3. 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养三、如何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探讨如何提高语文水平的过程中,藤野先生也提到了如何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认为,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该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不是追求热门或流行。
1. 注重作品的思想性2. 注重作品的艺术性3. 不追求热门或流行四、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藤野先生还共享了一些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他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不应该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启发学生的思维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学习藤野先生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出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我们应该在日常学习中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要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成为真正的语文达人。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藤野先生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他的讲解,我深刻地意识到了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性。
我将努力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以期望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我会以更详细的方式来介绍藤野先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文章将会更加深入细致地探讨如何提高语文水平,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野先生》课堂笔记
自题小像鲁迅(21岁作)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译文:
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祖国故土的深深爱恋,
祖国故乡在风雨飘摇的浓重黑暗之中,
我把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还不能理解我,
我把我的鲜血敬献给祖国,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牺牲。
一、本文作者鲁迅,出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顺序
在东京(1-3)——在仙台(4-35)——回到中国北京寓所(35-38)
三、本文的主题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以及对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
三、语段
语段一(1-3段)
1、概括段意。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和厌恶之情。
2、作用。
交代去仙台的原因,为后文写藤野先生作铺垫。
3、语段部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两件事?
赏樱花。
学跳舞。
4、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作者对自己的同胞在东京的种种丑态和不学无术深感厌恶。
5、分析句子。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副词,意思是只不过。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失望之情。
结构上引出后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后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铺垫。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分析:外貌、动作描写。
并用比喻、反语的修辞。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清国留学生留着落后的大辫子,“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动作描写,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加上副词“实在”修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
语段二11-23段
1、在仙台“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了哪四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藤野
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在鲁迅心中,藤野先生是“伟大”的?
“伟大”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高度评价和赞美。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在鲁迅的眼里,先生是伟大的。
语段三29-31段:看电影事件
1、分析句子。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
疑惑。
两个分句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当然”表示强调,
作者故意用这种方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逻辑的荒谬,表达了自己遭受屈辱之后的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2、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偏”,副词。
主观上不希望的事情却发生了。
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激愤和对中国人的失望。
3、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这一声”指“万岁”的欢呼声。
“刺耳”,弱国的国民受人歧视,自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深受刺激,感到非常痛苦,所以觉得声音很“刺耳”。
4、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他们”指“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在课堂上的欢呼,这里指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的表现。
变现出作者对麻木的国民的震惊、沉痛、怒其不争的心情。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那时”指看电影听到欢呼的时候;“那地”指在日本仙台的课堂上。
“我的意见”是指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但他看了影片以后,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改变”是指自己决定弃医从文。
6、鲁迅弃医从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联系实际谈谈。
鲁迅弃医从文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连为一体,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作出明确的决定,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
语段四第38段(别后思念。
)
1、写了几件事情?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战斗文章
2、“良心发现”指什么?指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写出先生对
“我”的深远影响。
小结:
本文通过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明线),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