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几种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几种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张传博;易萌;孙云子;宴兵;乙引【摘要】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腐霉利等6种商品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0.01~10.00 mg/L的腐霉利、嘧霉胺、苯醚甲环唑、乙蒜·丁子香酚、嘧菌环胺和武夷菌素的抑菌率分别为6.81%~70.93%、5.59%~69.06%、6.09%~72.93%、10.37%~100.00%、9.00%~42.04%、17.62%~48.37%;EC50分别为3.704、4.837、2.266、0.075、22.771、55.277 mg/L.复配剂嘧菌环胺:腐霉利1:1有特别明显的增效作用;嘧菌环胺:腐霉利1:2、乙蒜素:苯醚甲环唑1:2和2:1、嘧霉胺:苯醚甲环唑1:2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武夷菌素:嘧霉胺1:1和2:1、乙蒜素:苯醚甲环唑1:1等复配剂略有增效作用.【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52)014【总页数】4页(P3299-3301,3305)【关键词】杀菌剂;复配;草莓灰霉病菌(灰葡萄孢);毒力测定【作者】张传博;易萌;孙云子;宴兵;乙引【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550001;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摆茅村蔬菜专业合作社,贵阳550014;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2.2草莓灰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是保护地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
草莓灰霉病常造成花及果实腐烂,影响产量与品质,严重时减产可达60%以上,甚至绝收[1]。
带菌果实在贮运、销售和消费期间继续发病,严重影响果品的商品性。
麦草畏与草甘膦钾盐复配对一年生杂草的联合作用和非耕地除草效果研究

StudiesontheCoeffectofDicambawithGlyphosatepotassium saltAgainstAnnualWeedsandtheEffectsUsedinNon-cultivatedLand
HuZunji,ZhuangZhanxing,ZhuangZhiguo,SongHuawen,FanJinyong,GaoDeliang,TangGuangxin
草甘膦钾盐(Glyphosatepotassium salt)系先正达公司开发 的非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该药剂改善了草甘膦三甲铵盐 的药效。该药剂通过抑制植物体内循环过程中莽草酸合成相 关的苯基丙氨酸 胺 裂 解 酶,使 植 物 生 长 所 必 需 的 酪 氨 酸、苯 基 丙氨酸等环状氨基酸的合成受阻,从而使植株枯死。草甘膦钾 盐主要用于 果 园、桑 园、茶 园、橡 胶 园 以 及 非 耕 地 等 防 除 牛 筋 草、马唐、狗尾草、茅草、狗牙根、香附子等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 科杂草和莎 草 科 杂 草,以 及 反 枝 苋、马 齿 苋 等 阔 叶 杂 草[1-2]。 随着百草枯的禁 用,草 甘 膦 钾 盐 用 量 必 将 显 著 增 加,如 何 延 长 草甘膦钾盐使用寿命急需进行研究,除草剂复配是解决这一问 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已有研究,将草甘膦钾盐与麦草畏复 配可以提高其速效性和持效性,同时能够加强对阔叶杂草的防 除效果[3-5],为进一步明确麦草畏和草甘膦钾盐联合作用效果 和复配后的田间 应 用 效 果,进 行 了 相 关 试 验,现 将 试 验 结 果 总 结如下,以指导草甘膦钾盐的科学使用。
(ShandongAcademyofPesticideSciences,KeyLaboratoryforchemicalpesticideofShandongProvince,Jinan 250033,China)
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

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复配农药是指将两种或更多种农药混合使用,以达到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效果。
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优选组分选择、剂型设计、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估等多个方面。
首先,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需要进行优选组分选择。
选择合适的农药组分是复配农药研究的核心。
通常需要考虑农药的类别、用途、作用机制、能力和相互作用等因素。
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实验筛选和采用模型进行预测等方式,筛选出适合复配的农药组分。
其次,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需要进行剂型设计。
剂型设计包括农药组分的配比、配伍稳定性的研究以及剂型的选择等。
需要考虑到不同农药组分之间的相溶性、稳定性以及配伍后的生物活性等因素。
可以通过实验室测试、热力学模拟、机理研究和配伍筛选等方法,进行合适的剂型设计。
第三,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需要进行药效评价。
药效评价是衡量复配农药石灰效果的重要依据。
可以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等手段,对复配农药在不同病虫害种类和程度下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控制其他不确定因素,如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
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判断。
最后,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估。
安全性评估主要包括对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评估。
需要通过无机溶剂残留检测、土壤环境质量评估、生态毒性试验、残留分析等方法,评估复配农药的潜在毒性和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通过食品安全评估,检测农产品中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总的来说,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需要进行优选组分选择、剂型设计、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估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可以提高复配农药的综合效果,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复配农药的安全性评估,确保其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

03
02
第二节 复配农药研究的方法
03
04
02
01
2、选择好混剂的组对
2考虑到扩大使用范围,组对应是各有效成分所防治的有害生物谱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且发生的时期或防治的适期吻合或相近。如防除单子叶杂草的除草剂与防除双子叶杂草的除草剂混合;不兼治螨类的杀虫剂和兼治螨类的杀虫剂或杀螨剂混合;杀真菌剂与兼治细菌病害的杀真菌剂混合。
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农药克服抗药性的机理为其中的一种成分能抑制害虫体内的抗性机制从而保证其它成分的杀虫活性。
01
例如黑尾叶蝉对马拉松产生抗药性是因为黑尾叶蝉体内的羧酸酯酶大量降解马拉松,使之失去杀虫活性。马拉松与异稻瘟净复配后,异稻瘟净抑制了羟酸酯酶对马拉松的降解作用,保证了马拉松的杀虫活性,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02
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抗性黑尾叶蝉有增效作用是因为氨基甲酸酯抑制了叶蝉体内脂族酯酶对有机磷的解毒作用。这些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剂克服了黑尾叶蝉的抗药性。
03
2、克服和延缓抗药性
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还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如 A、B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复配,A剂可杀死具有抗B剂基因的个体,B剂可杀死具有抗A剂基因的个体,减少群体中抗单剂的基因频率。其次,抗A、B两剂的基因频率为两单剂频率之积,非常低,同时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剂可杀死这种多抗性个体,从而进一步降低抗性基因的频率。
杀草活力线法
等效线法
等效线的应用 1、判断增效程度和求共毒系数
增效效果的程度可以用相加效果线和实际增效线的距离进行比较。如图此距离可作为共毒系数I。 h表示相加效果线到原点的距离; d表示相加效果线到等效线上某一点的距离。(以相加效果线为基准,向原点方向为正,逆向为负) I=1时表示相加作用, I>1时为增效作用, I<1时为拮抗作用。 I值越大,表示增效程度越大
植物源农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植物源农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不同植物源农药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效果,为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害虫:茶尺蠖、茶小绿叶蝉2. 植物源农药:5%鱼藤酮乳油、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0.2%苦皮藤乳油、0.3%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7.5%鱼藤酮乳油3. 仪器设备:喷雾器、量筒、电子天平、培养皿、显微镜等4. 试验地:有机茶园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实验地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种植相同数量的茶树。
2. 害虫处理:在茶尺蠖低龄幼虫和茶小绿叶蝉高峰期,对每个小区进行不同植物源农药的喷施处理。
3. 数据收集:喷施处理后,每隔1、3、7、10天调查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5%鱼藤酮乳油对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喷施5%鱼藤酮乳油800倍液,茶尺蠖的虫口减退率在喷施后1、3、7、10天分别为85%、90%、95%、100%。
2. 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喷施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减退率在喷施后1、3、7、10天分别为80%、85%、90%、95%。
3. 其他植物源农药的防治效果:0.2%苦皮藤乳油、0.3%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7.5%鱼藤酮乳油对茶尺蠖和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其中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对茶小绿叶蝉的持效性最好,药后7天防效达100%。
五、结论1. 植物源农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 5%鱼藤酮乳油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茶尺蠖和茶小绿叶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0.3%印楝素乳油对茶小绿叶蝉的持效性较好。
4. 植物源农药在有机茶园害虫防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六、建议1. 进一步研究植物源农药的复配作用,提高防治效果。
2. 探究植物源农药在防治其他农业害虫中的应用效果。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陈娟芳;任佐华;刘翔;彭伟业;陈劲;刘二明【摘要】采用胶孢炭疽病菌孢子悬浮液(1×105个·mL-1)针刺接种辣椒感病品种福湘5号的成熟果实,对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两种单剂及其复配混合物(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质量比为1∶2,1∶4,1∶8,1∶16和1∶32)的保护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浓度≥3.00 mg·L-1时,它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在接种前和接种后施药的平均防治效果能达到81.82%以上;甲基硫菌灵浓度≥16.67 mg·L-1时,它的保护和治疗平均防治效果也在81.82%以上;在吡唑醚菌酯:甲基硫菌灵的5个不同配比中,质量比为1∶8的混合物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平均防效最好,当浓度≥3.33 mg·L-1时,其平均保护效果达83.12%以上,平均治疗效果在77.92%以上.【期刊名称】《中国蔬菜》【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吡唑醚菌酯;甲基硫菌灵;辣椒炭疽病;保护效果;治疗效果【作者】陈娟芳;任佐华;刘翔;彭伟业;陈劲;刘二明【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辣椒炭疽病是辣椒栽培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由Colletotrichum spp.引起,其中最主要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
高电解质体系农药制剂配方的开发

◆研究与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稿日期:2018-05-03作者简介:钟玲,女,博士,主要从事农药助剂和特种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和技术支持工作。
E -mail :lzhong2@高电解质体系农药制剂配方的开发钟玲,陆威(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研发中心,上海201203)摘要:针对高电解质农药配方体系,开发相应的助剂解决方案,提高制剂稳定性。
通过加入磷酸酯类增溶剂,提高助剂在高电解质配方体系中的溶解性,从而达到提高配方贮存稳定性的目的。
利用此方法成功开发了基于草铵膦的复配悬浮剂产品22%精喹·草铵膦悬浮剂和25%乙羧·草铵膦悬浮剂,所制悬浮剂热贮和冷贮稳定性合格。
试验结果表明,开发的助剂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农药原药和剂型。
关键词:草铵膦;悬浮剂;增溶剂;磷酸酯;配方;开发中图分类号:TQ 450.6+7文献标志码:Adoi :10.3969/j.issn.1671-5284.2018.05.002Development of High Electrolyte Pesticide FormulationZhong Ling,Lu Wei(Asia Pacific R&D,the Dow Chemical Company,Shanghai 201203,China)Abstract:To explore inert formulation additive package for high electrolyte pesticide formulation,phosphate esterhydrotrope was used to improve water solubility of nonionic and anionic additives in high electrolyte formulation system.Quizalofop-P-ethyl +glufosinate-ammonium 22%SC and fluoroglycofen-ethyl +glufosinate-ammonium 25%SC were developed with qualified thermal and low temperature stability by utilizing phosphate ester hydrotrope.The additive package was demonstrated to be compatible to different formulation additive system and active ingredients,and potentially broad formulation types.Key words:glufosinate-ammonium;SC;hydrotrope;phosphate ester;formula;development 草铵膦(glufosinate-ammonium )为广谱灭生性苗后除草剂,具有内吸传导活性,它可用于果园、葡萄园、非耕地、马铃薯田等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双子叶杂草、禾本科杂草和莎草等,对一些多年生恶性杂草有优异的防除效果[1-2]。
复配四聚乙醛对福寿螺的杀灭效果

苏奕人,王友志,陈慧健,等.复配四聚乙醛对福寿螺的杀灭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113-117.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02.020复配四聚乙醛对福寿螺的杀灭效果苏奕人1,王友志2,陈慧健2,高玉忠2,范 飞1,陈让让1,杨绪勤1(1.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药食植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徐州221116;2.徐州诺特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传统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会污染土壤,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为了降低6%四聚乙醛化学农药的含量,用四聚乙醛和茶皂素粗品复配成生物源农药,研究其杀螺效果。
52℃热击试验表明,茶皂素的性质较为稳定,通过绘制茶皂素标准曲线,测出茶皂素粗品的含量为80%。
将5%四聚乙醛和1%茶皂素按5∶1的质量比进行复配,同理依次按5∶2、5∶3、5∶4的质量比进行复配,将4%四聚乙醛和1%茶皂素按质量比4∶1、4∶2、4∶3、4∶4复配后进行杀螺试验。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复配比例为5∶2、4∶3时,杀螺效果不低于6%四聚乙醛制剂(对照组)的杀螺效果,研究结果为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及生产杀螺剂复配生物源农药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四聚乙醛;茶皂素;复配;福寿螺;杀灭 中图分类号:TQ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02-0113-05收稿日期:2018-11-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672148);徐州市科技创新项目(编号:KC16SS093、KC16NG070);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编号:SJKY19_2046);江苏省科技计划(苏北科技专项)(编号:XZ-SZ201839)。
作者简介:苏奕人(1996—),男,江苏徐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植物学研究。
E-mail:suyiren1996@163.com。
通信作者:杨绪勤,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复配农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表9-3 《农药要览》(1991)提供品种数
类别
一元
二元
有效成分 112
189
杀虫剂
制 剂 270
250
杀菌剂
有效成分 92
116
制 剂 173
139
杀虫杀菌剂 有效成分 —
113
制剂 —
134
除草剂
有效成分 96
81
制 剂 159
89
制剂数合计
602
612
• 1、农药复配要有明确合理的目的 • 延缓抗药性,增效、扩大使用范围、降低成本、
降低使用时的药害和残留等。农药复配的主要 目的一是扩大防治谱,对同时发生的病、虫、 草害有较均匀的药效,从而尽量延缓甚至克服 农药在种间筛选引起的有害生物种群演替,达 到防止害虫再猖獗、次要害虫上升、有害生物 演变成优势种群的现象。 • 二是克服或延缓有害生物的抗药性产生,减少 用药量,从而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 农药混剂不包括在工艺上难以分离的同系物、 类似物、异构体之间的混合。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复配农药的分类
• 农药混剂依有效成分分为二元、三元或 多元混剂。
• 按用途不同分为杀虫混剂、杀菌混剂、 除草混剂、杀虫杀菌混剂、杀虫除草混 剂、药肥复配混剂等。
• 复配农药的剂型与单剂一样有多种不同 的剂型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4、提高药效
• 由于混剂中的两个或多个单剂相互增 效,因而可提高某些药剂的毒力和防效, 降低单位面积用药量,降低成本。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5、降低使用时的毒性、药害和残留
高毒与低毒有效成分复配,如无增毒现 象,则应比高毒单剂使用安全。同样高 残留与低残留单剂混配,一般应比高残 留单剂降低使用后农作物上的残留量。 农药复配后,由于用药量降低,相应地 就会降低药害
一、复配农药研究的意义
• 1、扩大防治对象和使用范围
a1
a2 c1 b2
b1
c2
A=a1+a2+c1 B=b1+b2+c1 C =a2+b2+c1+c2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2、克服和延缓抗药性
• 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农药克服抗药性的机理为其中 的一种成分能抑制害虫体内的抗性机制从而保证 其它成分的杀虫活性。
18
7
杀虫除草混剂
3
共计
176
28
四元 5 5
小计 111 33 37 25
3 209
在1992-1996年间,我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注 册登记的农药品种为7711种,其中混剂为 2778种,占总数的36.03%。其中杀虫剂1380 个,除草剂275个,卫生用药319个。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第二节 复配农药研究的方法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 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还可以延缓害虫抗药 性的产生和发展。如 A、B两种作用机制 不同的杀虫剂复配,A剂可杀死具有抗B 剂基因的个体,B剂可杀死具有抗A剂基 因的个体,减少群体中抗单剂的基因频 率。其次,抗A、B两剂的基因频率为两 单剂频率之积,非常低,同时有增效作 用的复配剂可杀死这种多抗性个体,从 而进一步降低抗性基因的频率。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表9-1 混剂连续淘汰前后稻灰飞虱敏感性变化
淘汰药剂
测定药剂
LD50 μg/克虫 淘汰前A 淘汰后B
马拉硫磷—速马拉硫磷—速灭威 0.124
0.117
灭威
马拉硫磷
0.322
15.96
(淘汰23代) 速灭威
0.029
0.132
B/A
0.9 50.0 4.6
表9-2 20%菊马乳油对莱缢管蚜抗性测定结果
三元 22 22 11 12 194 211
31 35 280
四元 制剂数 混剂数
—
— 542
272
—
— 324
151
62
410
410
65
2
285
126
2
67 1561
959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表9-4 《农药的混用与混剂》介绍品种数
混剂类别
二元
三元
杀虫混剂
107
4
杀菌混剂
32
1
杀虫杀菌混剂
16
16
除草混剂
• 例如黑尾叶蝉对马拉松产生抗药性是因为黑尾叶 蝉体内的羧酸酯酶大量降解马拉松,使之失去杀 虫活性。马拉松与异稻瘟净复配后,异稻瘟净抑 制了羟酸酯酶对马拉松的降解作用,保证了马拉 松的杀虫活性,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 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抗性黑尾叶蝉有 增效作用是因为氨基甲酸酯抑制了叶蝉体内脂族 酯酶对有机磷的解毒作用。这些有增效作用的复 配剂克服了黑尾叶蝉的抗药性。
抗性倍数
1
1.2727×10-2 1.3279×10-2
1.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
13 144.9978
163.2 2.3631×10-1
15.50 4.7024×10-2
4.10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3、克服再猖獗
• 使用复配农药对农田生态中的害虫有较 均衡的药效,虽也杀伤天敌,但只要对 天敌的毒力不大于害虫,就不会导致害 虫和天敌之间的比例失调,另外复配农 药还可抑制某些药剂对繁殖的促进作用, 其机理还有待研究。
淘汰药剂
淘汰代数
1
5
9
氯戊菊酯 LD50(μ/头) 抗性倍数
0.8882 1
0.8657 3.23
110.1826 124.1
马拉硫磷 LD50(μ/头) 1.5216×10-2
抗性倍数
1
1.9802×10-2 7.0630×10-2
1.30
4.64
菊马混剂 LD50(μ/头) 1.1388×10-2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2、选择好混剂的组对
• 1单剂组对应是作用机制完全不同、至少 是证明不存在严重交互抗性的品种。
• 作用点为多基因控制的保护性杀菌剂混 合;
• 作用点不同的除草剂混合; • 虽同是神经毒剂,彼此又有差别的菊酯
类、有机磷、氨基甲酸酯间混合。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2、选择好混剂的组对
• 2考虑到扩大使用范围,组对应是各有效成分 所防治的有害生物谱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且 发生的时期或防治的适期吻合或相近。如防除 单子叶杂草的除草剂与防除双子叶杂草的除草 剂混合;不兼治螨类的杀虫剂和兼治螨类的杀 虫剂或杀螨剂混合;杀真菌剂与兼治细菌病害 的杀真菌剂混合。
复配农药的研究方法
复配农药研究方法
复配农药的定义
• 为了某种目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单剂 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的农药制剂称为复配农 药或称农药混剂、农药混合制剂。
• 农药混剂有两类,最常见的一类是在工厂里 将各种有效成分和各种助剂、添加剂等按一定 比例混配在一起,加工成某种剂型,直接使用; 另一种是将各种有效成分分别加工成适宜的剂 型,在施药现场按一定比例混配后立即施用, 称为桶混剂(tank m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