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两首》评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评课稿

登封市守敬路小学

贺民生

2017年 11月

一、文字层面——字字落实

老师执教《望天门山》一课时,首先出示“天门山”这几个字的甲骨文,让学生据形索义,想象天门山,再结合“望”字,理解课题,感受天门山的高耸峻峭。

同样在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时,老师又出示了“断”字的小篆体,左边表示用刀剪断两束丝,右边是一把斧头。问学生: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从而体会到楚江就像那把利斧劈开了天门山。再聚焦“开”的甲骨文——门里有双手,如果天门山是门的话,谁是这双有力的大手?学生回答是楚江,并想象到楚江像一把刀把天门山冲断了,水冲山开的磅礴气势就朗读出来了。

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陌生词语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和应用的能力。比如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文学层面——反复品味

什么是文学?语言文字里的东西,语言表达的意义。有些语词要领着孩子品一品。比如平常强调的咬文嚼字,反复咀嚼出了味道,也就品尝到了文字里的文学。

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教师在教学古诗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老师在教学中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古诗的生态课堂,应还原古诗的“歌”性,诵读为本。

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读”的目标明确,“读”的层次分明。

初读时,字字清晰。着重正音“中断”、“至此回”。

再读时,节奏清楚。课上,老师没有急于把这首诗的节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跟着老师的手势读,叠读等各种形式练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加上了手势语,老师的手势语在古诗朗读中,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教师态势语的形象性和表情性,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词描写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感性体验,降低理解古诗的难度。二是起着无声的指挥作用,教师挥动着手像指挥音乐一样打着拍子,指导学生读古诗句,这种方法能帮学生很好地感受节奏和音韵。鼓励学生读到情深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把感受和体验通过体态语尽情地“发泄”出来。

品读时,结合理解老师用评价语巧妙地指导学生朗读。“谁来把楚江的力度读出来?这力度能让天门山开吗?”“天门山跟楚江在较量呢,谁来读?”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次提高。

三、文化层面——巧妙链接

“一个教师最可怕的是跪着教书”。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学习中了解历史,了解中国文化。

老师在《望天门山》的教学中有两处链接。其一是补充李白25岁写作此诗时的志得意满,以感受李白从“两岸青山相对

出”洋溢的喜悦之情。其二是补充李白在40多岁时失意挫败时所写的《行路难》里的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通过对比,明白情不同,景不同,景因情生的诗作表达特点。也更加深刻体会到朗读《望天门山》一定要读出李白那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情。

文字、文学、文化,虽一字排开,却不是简单的罗列,三者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望天门山》一课,很好地体现了文字文学文化的整体推进。字是语言的基础,本节课老师刻意强化了对字的认识、理解,转而进行语言的感悟,通过读诗学生由熟悉到理解、到明白含义、到理解人山相悦。真是文字为文学的形成垫底,文学又为文化的积累和升华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