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

《墨池记》注释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注释及翻译《墨池记》是曾巩的散文代表作。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doc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亲,一起来读一读曾巩的《墨池记》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墨池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参阅。
内容仅供参考,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国学经典的内容,国学栏目。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古诗简介:《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
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就使得这篇短文超出了记叙古迹的范畴,成为一篇寓意深长的“劝学篇”。
作者介绍: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北宋政治家、散文家。
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字词注释:(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
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
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
文言文曾巩全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号南丰,北宋文学家。
本文为其《墨池记》全文翻译,原文共计约500字。
原文:曾巩《墨池记》庆历四年春,余将从事于京师,过扬州。
予至,汝阴张君为余言:“幽州张氏藏石鼓文,洛人史君为予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余因得见之,叹曰:“此真善书者也!”因问:“何如?”张君曰:“此乃曾子固所作也。
”余曰:“曾子固何人?”张君曰:“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南丰之曾氏也。
其人博学多才,善为文,工于书。
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尝观其作《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余因请张君为余读之。
张君读之,余听之。
其文曰:“余尝游南丰之墨池,见池中石鼓文,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池之水清,鱼跃而出。
余问池中之人,曰:‘此何池也?’曰:‘此墨池也。
’余曰:‘墨池者,何为而名?’曰:‘昔有曾子固者,善书,每至池中,必取池水洗手,然后濡笔而书。
池中水既尽,乃去。
故号其池为墨池。
’余因想:曾子固何人?其书何如?”余归而求之,得曾子固之文,读之,叹曰:“曾子固真善书者也!”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何故能如此?盖其心清而志坚,故能如此。
余又想:曾子固之书,虽善,然不传于世。
何也?盖其人太谦,不欲以己之才炫耀于人。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虽不传于世,然其精神,永存于世。
故余作《墨池记》,以记曾子固之书,亦以自勉。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我将要到京师去从事工作,路过扬州。
我到了那里,汝阴的张君对我说:“幽州的张氏收藏着石鼓文,洛地的史君为我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我因此得以见到它们,感叹道:“这真是一位擅长书法的人啊!”于是问:“他的书法怎么样?”张君说:“这是曾子固的作品。
”我说:“曾子固是什么人?”张君说:“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是南丰的曾氏。
他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精通书法。
他的书法就像古松,挺拔而秀雅;又像老鹰,矫健而雄浑。
我曾看过他写的《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曾巩《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古文《墨池记》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墨池记》原文及翻译《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
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就使得这篇短文超出了记叙古迹的范畴,成为一篇寓意深长的“劝学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墨池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翻译: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曾巩《墨池记》鉴赏

曾巩《墨池记》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曾巩《墨池记》鉴赏曾巩《墨池记》鉴赏《墨池记》是曾巩的一篇散文。
墨池记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墨池记,晋太康二年,惠帝下诏书,以惠帝之命,征召右军将军王羲之,书此石壁,以记其事。
【译文】《墨池记》是关于晋代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的一篇文章。
当时,晋惠帝下诏书,根据惠帝的命令,征召右军将军王羲之在石壁上书写,以此来记录这件事情。
【注释】1. 墨池记:古代文献,记载了王羲之在石壁上书写的故事。
2.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朝惠帝时期的年份。
3. 惠帝:晋朝的第二位皇帝,名司马衷,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混乱。
4. 下诏书:皇帝下达的命令文书。
5. 征召:召唤,指惠帝召唤王羲之。
6. 右军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7.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8. 书此石壁:在石壁上书写。
9. 以记其事:为了记录这件事情。
【原文】王羲之既至,见石壁,顾而乐之,乃援笔挥洒,笔走龙蛇,势若奔雷,顷刻而成。
【译文】王羲之来到石壁前,看到石壁,回头一看便感到非常愉悦,于是拿起笔来挥洒自如,笔势如同龙蛇般灵活,如同奔雷一般迅猛,片刻之间便完成了书写。
【注释】1. 既至:已经到达。
2. 顾:回头看。
3. 乐:高兴,愉悦。
4. 援笔:拿起笔。
5. 挥洒:挥动笔杆,书写。
6.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如龙蛇般生动。
7. 势若奔雷:形容书法笔势如同奔雷一般迅猛。
8. 顷刻:片刻,很短的时间。
【原文】时人见之,皆曰:“此王右军之笔也,天下第一。
”自是之后,凡有书者,必至其处,观其遗迹,以为楷模。
【译文】当时的人们看到王羲之的书法,都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天下第一。
”从那时起,凡是学习书法的人,都会来到这个地方,观看他的书法遗迹,将其作为学习的楷模。
【注释】1. 时人:当时的人。
2. 天下第一:形容书法水平非常高。
3. 自是之后:从那时起。
4. 凡有书者:所有学习书法的人。
5. 观其遗迹:观看他的书法遗迹。
6. 以为楷模: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
【原文】今墨池尚存,石壁之上,字迹历历可见,虽风雨剥蚀,而其神采犹存。
《墨池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墨池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临川①之城东,有地隐然②而高,以③临④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⑤而方以长⑥,曰王羲之⑦之墨池者,荀伯子⑧《临川记》云⑨也。
羲之尝慕张芝⑩“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此为其故迹,岂(11)信然(12)邪(13)?方(14)羲之之(15)不可强以仕(16),而尝极(17)东方,出沧海(18),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19肆)恣(20),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21)善,则其所能,盖(22)亦以精力自致(23)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24)未有能及(25)者,岂其学不如彼哉?则(26)学固(27)岂可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28)也,书“晋王右军(29)墨池”之(30六)字于楹(31)间以(32)揭(33)之。
又告于巩曰:“愿(34)有记。
”惟(35)王君之心,岂(36)爱人之善(37),虽(38一)能(39)不以(40)废(41),而因以及(42)乎(43)其迹耶?其(44)亦欲推(45)其事,以勉其(46)学者邪?夫(47)人之有—能而使后人尚(48)之如此,况仁人庄士(49)之遗风余思(50)被于来世(51)者何如哉?庆历八年(52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①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在今江西省临川县。
②隐然:形容景色幽深。
③以:连词,而。
④临:下临。
⑤洼然:低而深的样子。
⑥而方以长:既方又长。
“以……而……”,既……又……。
⑦王羲之,字逸少,晋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⑧荀伯子:南朝宋时人,著有《临川记》六卷。
⑨云:所说。
⑩张芝:字伯英,东汉时人,善草书,号称“草圣”。
(11)岂:难道。
(12)信然:真的如此。
(13)邪(yé):语气词,通“耶”。
(14)方:当。
(15)之:取消原句“羲之不可强以仕”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方”的宾语。
(16)强以仕:勉强(某人)去做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池记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二、结构内容
《墨池记》是“记”体。
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
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
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三、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
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
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
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
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
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
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
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
道理虽然因事而发,但说理是目的,记事是手段,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主题显得鲜明突出。
五、平实含蓄的语言
《墨池记》是曾巩杂记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
作品,体现了其文从容平实、委婉严谨的风格特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沈德潜评此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语言精练自然,笔调委婉有致。
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叙事,有议论,内容丰富,得益于其语言之精练;文章不重辞藻雕饰,显示出平实、自然的作风;多用诘问语气,但却不大声色,多以测度语气出之,给人纡徐从容,一唱三叹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转含蓄,富有启发性。
六、设问句的运用
本文中运用了不少的设问句,于委婉含蓄中,富有发人深思的无穷意趣。
如:岂有消样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莫非他在随心所欲、纵情漫游途中,在这临川歇息,停留过吗?)此处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他曾到临川一带,也就是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他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
再如:“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我推测王君的心意,难道是由于他喜爱别人的长处,即使只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不闻,因而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吗?)用此设问,推究王盛良苦用心,同时也表明作者写这篇“记”的深意所在--不仅仅重视遗迹,而更重要的是“劝其学者”勤学苦练以成大器。
七、教学方法建议
1.文章名为《墨池记》,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
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疏通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
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
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三、字词学习
1.字词注音。
(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3.完成书后练习二。
4.解释虚词。
(略)
四、讨论分析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3.画出文中的设问句,诵读体会设问句在杂文中的作用。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
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
六、布置作业(略)
墨池记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