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纹样史
外国染织纹样史_染织艺术

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
Cuneiform Inscription In Sumerian
Limestone Mesopotamia, Girsu (modern Tello )
2550-2400B.C. 苏美尔 楔形文字 碑铭 石灰石 美索不达米亚
两河流域
Standing figure of Lugaldalu 站立人像 Cuneiform inscription in Sumerian Limestone 楔形文字 碑铭 苏美尔 石灰石 Mesopotamia, 美索不达米亚 Adab (modern Bismaya) Early Dynastic III,ca.2550-2250 B.C.
两河流域
古代埃及的纺织品
• • • •
平面的装饰技艺,强调精神上的作用。 静穆、庄严,形象饱满 用色浑厚,多用黄色、桔色、不同的绿色 几何形和几何体的运用蕴含着现代审美意 识和工艺要素。
埃及
Boats, fragments of a shroud From a grave at Gebelein 3300 B.C. Linen cloth 划船,裹尸布残片 公元前3300年,麻
Beaker with sheep and goats, From a grave at Naqada(埃及) 3600 B.C. 绵羊、山羊大口瓶 公元前3600年
V-necked pleated Dress from a Tomb at Asyut 2000B.C. Linen cloth V领 褶皱 服装 麻织物 墓室出土 公元前2000年
treelinengroundweaveegyptth5thcentury生命树麻织物埃及clothfragmentpurpledecorativestripeloopedweaveegypt5th6thcentury服装面料残片紫色条纹埃及56世纪fragmentdecorativebandyellowwoolenfabricegypt6th7thcentury黄色羊毛装饰带埃及67世纪stripeliketrimminggroundweaveegyptthcenturyfragmenttunicneckclavusegyptth7thcentury束腰外衣残片埃及57世纪sleevefragmentlinentunicdoubledecorativebandegypt6thcentury麻料束腰外衣袖子残片双层装饰边埃及6世纪orbiculusfiguralsceneegyptth8thcentury人物动物植物埃及78世纪印加文化玛雅文化印加纺织品艺术考古发现距今8600年前的织物是目前最早的纺织品残片
唐代染织纹样

前言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鼎盛时期,也是染织工艺高度发达的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一般又把它分成四个阶段,开过带睿宗先天(618-712年)为初唐,自玄宗开元到代宗永泰(713-765年)为盛唐,自代宗大历到宪宗元和(766-820年)为中唐,自穆宗长庆到唐朝灭亡(821-907)为晚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时代,有事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文明先进的国家。
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外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使唐王朝成为国内各个民族遗迹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交流中,染织工艺起着重大作用,一方面影响到许多兄弟民族染织工艺的发展,还影响到邻邦,特别是朝鲜,日本,印度和中亚各国,另一方面有吸取了各个兄弟民族以及外来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民族形式,使染织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朝时期,社会思想方面,佛教仍居显着的重要地位,但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有了太有,入世的思想战胜了过去出世的幻想注意,这就使得艺术更加现实主义化,一扫南北朝时期不统一,民族形式不强的面目。
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给染织工艺提供了原料等物质基础,促进了染织工艺的提高。
丝织品的产量更有了空前的扩大,缫丝技术有很大的改进,由原来的简单缫丝框,发展成比较完善的手摇缫丝车。
(摘自《中国染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唐代染织工艺的发展隋唐的染织,虽然民间有较为普遍的发展,但是主要的生产仍操纵在封建统治者手里。
但是曾设有专门机构来管理染织生产。
丝织物的遗物,在新疆吐鲁番古墓曾有出图,联珠小花锦,大红地黄色联珠圈中装饰八瓣小花图案,这应该是唐代最为盛行的联珠纹锦图案的滥觞。
棋局锦,是红白两色相间的方格纹。
彩条锦,是用采绿和淡黄两色织成的彩条纹。
这些锦图案明快大方,别具一种艺术风格。
同时还出土绮多种,色彩复杂,有紫,绿,大红,茄紫等颜色,织成回纹图案。
唐代的丝织工艺很发达。
生产的有官营和私营两种作坊。
宫廷作坊产量大,当时需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才能满足他们的挥霍和消费。
中日染织花卉纹样研究

中日花卉纹样的染色工艺技术
染色方法: 采用天然染 料,如植物、 动物、矿物
等
染色技巧: 运用浸染、 扎染、蜡染 等传统工艺
色彩搭配: 注重色彩对 比和协调, 追求自然和
谐
纹样设计: 结合花卉、 动物、人物 等元素,形 成独特的图
案风格
中日花卉纹样工艺技术的创新与传承
创新:中日两国 在染织花卉纹样 工艺技术上的创 新,如日本浮世 绘、中国刺绣等
色彩搭配:运用和 谐的色彩搭配,如 红与蓝、黄与绿等, 形成和谐的视觉效 果
色彩象征:运用特定 的色彩象征,如红色 象征喜庆、蓝色象征 宁静等,表达特定的 文化内涵
中日花卉纹样的文化内涵
中日花卉纹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中国花卉纹样:以牡丹、荷花、菊花等为主要题材,寓意富贵、吉祥、长寿 等
章节副标题
中国的染织技术发展历程
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染织技术的国家之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染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染织工艺和纹 样
繁荣:唐代,染织技术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染织品和纹样
传承:明清时期,染织技术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 染织品和纹样
风格差异:中国染织花卉纹样注重写实,日本染织花卉纹样注 重抽象
色彩运用:中国染织花卉纹样色彩丰富,日本染织花卉纹样色 彩淡雅
题材选择:中国染织花卉纹样题材广泛,日本染织花卉纹样题 材相对单一
工艺技术:中国染织花卉纹样工艺复杂,日本染织花卉纹样工 艺相对简单
中日染织花卉纹样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中国古代染 织花卉纹样 对日本的影 响:如唐代 的牡丹纹、 宋代的菊花 纹等
推广与宣传:通过展览、讲座、 网络平台等方式,推广中日染 织花卉纹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 价值添加标题
探析唐宋染织图案中的花卉纹样

探析唐宋染织图案中的花卉纹样2019-06-06我国的染织图案艺术历史悠久,花卉作为⼀种装饰元素,在染织图案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经久不衰的永恒题材。
中国传统的染织花卉纹样繁盛于唐,在宋代趋于定型,其花卉纹样在造型、⾊彩、组织形式上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不仅技艺精湛⽽且具有优秀⽂化内涵。
本⽂通过对唐宋柒织花卉纹样的⽐较,加强对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认识,弘扬民族特⾊⽂化,为当代花卉纹样题材的设计创造灵感来源。
染织花卉纹样的兴盛在现代染织图案中,花卉图案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
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度抽象、概括的花卉纹样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和刺绣织物上,汉代,茱萸纹、花叶纹、柿蒂纹成为主要的花卉纹样,其中,因茱萸被当时⼈们认为具有消灾避邪的功能,⽽最为流⾏。
但是,在汉代以前,动物纹和⼏何纹仍然占据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艺术和外来⽂化的影响,忍冬纹、莲花纹成为流⾏纹样,同时,葡萄纹、⽯榴纹等新的纹样也开始出现。
盛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以植物花卉纹样为主的图案新格局,牡丹、宝相花、海棠、卷草、秋菊等花卉成为主要题材,同时,形成了团花纹、联珠纹、唐草纹等图案构成形式。
宋代,染织图案的题材更加丰富,花卉纹样有万寿藤、牡丹、梨花、菊花、芙蓉、芍药、海棠、⽉季、桃花等,图案的组织构成⽅式主要以团花式、折枝花式、缠枝花式为主,染织花卉纹样在这时期也开始趋于定型,此后,明清时期,图案构成⼤多在既有形式上进⾏演变。
唐宋染织花卉纹样的演变宋代虽然沿⽤了店代染织图案的构成形式,但由于两个朝代政治、经济、思想⽂化的差异以及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不同,因此,染织图案的艺术风格有很⼤差异。
1.唐代与宋代花卉纹样的风格特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繁荣昌盛的时代,⾼度发达的经济、⽂化和频繁往来的对外交流,共同影响着染织图案艺术的风格。
在图案题材上,更加世俗化、艺术化,更加富有⽣活⽓息,并与外来⽂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的民族特⾊。
3中国古代染织品

1.5 魏晋南北朝纺织印染业的恢复和发展
1. 时代特征:齐鲁地区衰落,四川和江南织锦工艺有所发 展,以蜀锦为代表。六朝政府促进了江南禅丝绸区域的 扩大。北方传统地区丝织业发展处于停滞、衰落状态, 但东北和西北地区,蚕桑丝织业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 发展。为隋唐丝织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丝织技术:缫丝用沸水煮茧;对丝织品质的检验标准是 柔韧性和白度。络车和纺车已大量运用到纺丝工序中。 3. 丝织品种:缯、绮、缣、缟、练、绫、绣、绢、纱、纨 、素等20多种。 4. 印染技术:丝绸精炼工艺在当时分为灰练和水练两类。 5. 印染方法:绞缬应用广泛,一般为缝线缚结法,即扎结 防染。夹缬染和绞缬染在北魏时有很大发展。
1.7 宋代的织与染
1. 纺织业:花色品种繁多,产品畅销国外。出现了苏州、 杭州、成都三大锦院。棉纺织作为新兴部门,发展相 当之快。 2. 纺织工具:脚踏缫车、络车、纺车、整经工具、浆经 工具、纬车、立织机、绫机、花罗机等基本定型,并 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质量和工效。 3. 印染业和印染技术:印染分为官染和民染;印花工艺 广泛应用。发明了用石灰和豆粉调制成浆代替蜡进行 防染的技术,称为“药斑布”,即后来广泛流行的蓝印 花布。
1.10
明代纺织品种的增加和纺织技术的进步
1. 丝织业:分为官营织造和民间织造。 2. 丝织品种类:缎、绢、罗、纱、改机、绒、绫、丝 布、锦等。 3. 棉织业:发展遍及全国,产量增长迅速,品种变化 不大,以本色平纹为主。 4. 毛纺业:集中在羊毛、驼毛产区,西北的兰州、西 安等地。 5. 印染技术:中心在芜湖、京口(今江苏镇江)。
1.11
清代纺织与印染业的缓慢发展
1. 特征:由单一的皮毛和麻织品发展到以丝织品、棉 织品为主。 2. 刺绣:形成不同地方风格。 3. 棉织:清代进入恶劣繁荣期。 4. 毛织业:与明代一样,主要集中在西北兰州、西安 地区。
宋代染织工艺

戴龙风珠翠冠,穿袆衣的皇后
袆衣展示图
南宋官员朝服
宋代刺绣之作,除为有用品 外,尤致力于绣画。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 朝廷奖励提倡之故。 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 得刺绣人才一批一批出来。 宋代宋绣工艺达到鼎盛时 期,北宋灭亡,开封长年战 乱,才导致宋绣一蹶不振, 濒于失传。
作品欣赏
刺 绣 海 棠 双 鸟
宋 刺 绣 梅 竹 鹦 鹉 观 音 大 士 像
纵26cm,横24cm
北宋的缂丝前承唐 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 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 富于变化,并创造 “结”的戗色技法。 宋代,缂丝最负盛 名,无论包首、装裱, 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 鸟、人物等,已达到相 当水平。
宋 缂 丝 米 芾 书 柏 叶 诗 图 极 品
宋 缂 丝 青 牛 老 子 图
南宋时,江南的缂丝生产 也已有一定规模。缂丝作 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缂 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 匠的攀比创新中灵活运用 掼、构、结、搭棱、子母 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 和戗等多种技法,纬丝色 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 处理灵活。
一、锦绫
宋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
之一。开始于宋代末年(约公元 11世纪),产品分重锦和细锦、 及匣锦、小锦。重锦质地厚重, 产品主要用于宫殿、堂室内的陈 设。细锦是宋锦中最具代表性的 一类,厚薄适中,广泛用于服饰、 装裱。 宋锦,因其主要产地在苏州,故 又称“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华 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 予中国“锦绣之冠”,它与南京 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 国的三大名锦。2006年,宋锦被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宋
缂丝花间行龙
宋
缂丝紫芝仙寿图
缂丝花鸟图轴
图轴以宋徽宗赵佶的画稿为 粉本进行摹缂。采用平缂、 搭缂、盘梭、长短戗、木梳 戗、合色线等繁复的技法将 花叶的晕色、鸟羽的纹理表 现得惟妙惟肖,行梭运丝的 细巧使得所缂物象线条柔美, 色泽鲜丽,较好地表现了原 画细腻柔婉、高雅华贵的艺 术风格。图边缂葫芦形朱印 “御书”和赵佶的“天下一 人”印。 宋代以后的缂丝技法愈趋丰 富多变,缂丝作品更多的以 名人书画为稿本,以娴熟、 繁复的技法追摹,以求表现 原作之神韵。
外国染织纹样史-两河流域

Hare,one of Several small Egyptian panels Woven during The third or Fourth century That incorporate A hare nibbling Grapes. The weaving Is very fine, The eccentric Wefts have Produced curves Without making Slits. 野兔吃葡萄 埃及 3-4世纪
Jar with a cord net pattern, from the Step Pyramid of King Djoser at Saqqara
Perhaps 2610 B.C. Travertine
绳纹瓶,大约公园前2610年
Painted jars, from graves at Naqada and Abadiya
• 平面的装饰技艺,强调精神上的作用。 • 静穆、庄严,形象饱满 • 用色浑厚,多用黄色、桔色、不同的绿色 • 几何形和几何体的运用蕴含着现代审美意
识和工艺要素。
埃及
Boats, fragments of a shroud From a grave at Gebelein 3300 B.C. Linen cloth 划船,裹尸布残片 公元前3300年,麻
皇帝和波斯战俘 基督教墓地出土 这张小巧精致的残片上 的马上人物可能是模仿 叙利亚丝绸骑士。
Tree of life in linen ground weave Egypt, 4th-5th century
生命树 麻织物 埃及
Cloth fragment with purple decorative stripe in looped weave Egypt,5th-6th century 服装面料残片 紫色条纹 绒圈织 埃及 5-6世纪
简述周代染织工艺中的十二章纹样的含义

简述周代染织工艺中的十二章纹样的含义周代染织工艺中的十二章纹样是指周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纺织工艺中所使用的十二种纹样或花纹。
这些纹样在当时的中国纺织工艺中非常受欢迎,并且被广泛运用于丝织品、布料以及其他纺织品的设计中。
这些纹样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和象征,无论是宫廷中的衣物还是民间的服饰,都可以看到这些纹样的影子。
下面将简述周代染织工艺中的十二章纹样的含义。
1.鱼鳞纹:鱼鳞纹是一种由小方块组成的图案,象征着“万事如意”和“吉祥如意”。
2.牛头纹:牛头纹是一种由两个相互连接的三角形组成的图案,寓意着“兴旺发达”和“福寿双全”。
3.花纹纹:花纹纹是一种由圆形和直线组成的图案,象征着“繁荣昌盛”。
4.纹身纹:纹身纹是由多个重叠的曲线构成的图案,寓意着“勇敢无畏”。
5.莲花纹:莲花纹是一种图案,象征着“纯洁和高贵”。
6.雀形纹:雀形纹是一种由多个小鸟形状组成的图案,寓意着“幸福和美好的未来”。
7.刺柏纹:刺柏纹是一种由连续的横线和竖线组成的图案,象征着“长久的友谊”和“坚定的信念”。
8.羽状纹:羽状纹是一种由多个羽毛形状组成的图案,寓意着“轻盈和自由”。
9.纹笼纹:纹笼纹是一种由多个小圆形和曲线组成的图案,象征着“和平与安宁”。
10.交叠纹:交叠纹是一种由两个相互交叉的曲线组成的图案,寓意着“幸福和和谐”。
11.云纹:云纹是一种由多个圆形和曲线组成的图案,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12.缠枝纹:缠枝纹是一种由多个曲线形状组成的图案,寓意着“幸福的爱情”。
这些纹样的设计和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纺织品,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纺织品在古代中国是非常重要的财富和身份象征,人们通过纹样的选择和运用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美学追求和信仰。
同时,这些纹样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景象,比如吉祥、繁荣、友谊、爱情等。
通过这些纹样的应用,人们希望能够获得好运、快乐和美好的未来。
此外,这些纹样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珠团窠纹:
联珠团窠纹。纹 样基本骨骼为平 排连续的圆形组 成的作用性骨骼。 由同样大小的圆 形平排连接,圆 环以连珠纹饰边, 环内饰人物、动物等主题纹,如:鸟纹,兽 纹等。
环外空处饰四面对称菱形瑞花。多为向四射 的宝相花,这种形式受波斯萨珊王朝(公 元226年——240年)的影响,也可能是当 时对外贸易适销的 花样,盛行于北朝 至唐代中期。
唐代卷草纹,多取牡丹的枝叶,线条婉 转动人,花朵繁复华丽,层次 丰富;叶 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 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 流畅,饱满而华 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 华美的风格,并 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
以宝相花纹为例进行分析
• 宝相花纹多见于唐三彩器上,典型器 如上海博物馆藏三彩宝相花纹盘。 • 宝相花 另一种是立面层叠形,以层层 绽开的半侧面勾莲瓣构成;多见于明清 景德 镇瓷器上,典型器如北京故宫博物 院藏明永乐影青暗花缠枝宝相花纹碗、 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碗等。 • 宝相花纹大气华丽,复杂但是不失节 奏,色调瑰丽不跳跃。不论用于服 饰纹 样还是瓷器上,都可作为艺术品欣赏
唐代染织纹样具体分析:
以唐草纹为例进行分析
• 唐草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 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 唐草纹 后作“S”形波 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 • 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 后由荷花 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 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 • 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 唐代的生 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 • 现在,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 瓷等装饰。
社会背景:
隋唐时代是我 国封建社会文化的 鼎盛时期,也是我 国历史上各个名族 友好关系进一步发 展的时期,由于经 济的发展,对外交 通的发达与顺畅, 使隋唐时期的中国 成为了世界经济文 化的交流中心。
隋唐染织业概述:
在文化交流中,隋唐 染织业起到了重大作 用,一方面影响到许 多兄弟名族染织工艺 的发展,还影响到邻 邦,特别是朝鲜和日 本,另一方面,汲取 了各个兄弟名族外来 的营养,丰富和发展 我我国名族形式,使 染织纹样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征。
主流染织纹样:
尽管隋只统治了37年,但在服饰的表现上却趋于 华贵,图案纹样的运用还是云纹多。这种华贵之 风一直沿续到了唐。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 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 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 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 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普遍使用 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 润。
瑞锦纹:
由雪花的自然形态加工成 多面放射对称的装饰形态, 寓"瑞雪兆丰年"的吉祥含义。
穿枝花:
以波状线结构为基础,将花、 花苞、枝叶、藤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合成富丽 缠绵的装饰纹样。流行于唐、 宋、明、清。也称唐草纹。
鸟衔花草纹:
多为鸾凤、孔雀、大雁、 鹦鹉等禽鸟嘴中含着瑞草、 璎珞、同心百结、花枝等, 有的作飞翔式,有的作栖 立式。
宝相花纹:
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片,含 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叶子等 自然素材,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 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灵感来 自金属珠宝镶嵌的工艺美及多种 花的自然美。
小结:
唐代服饰图案承前继承 了周、战国、魏晋时期 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 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 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 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 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 使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 上的高峰,对后代的影 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宝相花纹:
由盛开的花朵,花的 瓣片,含苞欲放的花, 花的蓓蕾及叶子等自 然素材按放射对称等 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 装饰花纹。灵感来自 于多种珠宝镶嵌的工 艺及多种花的自然美。
它反映唐代文化那种兼收并蓄、雍容大度的时代 风格,非宝相花莫属。宝相花其实是一种综合了 各种花卉因素的想象性图案。叶中有花,花中有 叶,虚实结合、正侧相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