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血小板护理(文书特制)
血小板输注的护理

案例分析题
李女士,26岁,产后1个月,感冒后出现皮肤 有出血点,检查示血小板5 x 109/L,骨穿报 告: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血小板 少见。遵医嘱输注血小板。期间,患者自诉 呼吸困难,胸闷,气促,若你是值班护士, 你会如何处理?
谢谢
保存和有效期:
允许在22℃±2℃持续轻柔震荡下保存5天。
。
适应症:
防止和治疗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失调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 向: 1、由疾病、化疗或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病人,凡血小 板数低于20X109/L伴自发性出血者应输血小板。血小板数低于 50X109/L,某些病人也可发生小量出血,一般止血措施无效也 可输注血小板。 2、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严重肝病某 些药物(阿司匹林过量)等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伴 有出血者。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4、手术的预防和治疗性输注 5、大量输血 6、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例如: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DIC、 感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 瘤、尿毒症、放疗或化疗、创伤和手术病人等 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
输血小板原则:
1、血小板计数<20x109/L,应考虑输注 2、血小板计数在10~50x109/L之间,根据是否 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3、血小板计数<5x109/L,应立即输 血小板防止出血。 4、血小板功能低下者不受其计数限 制。
释放促使 血块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处 加速形成凝血块 。
3、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保持 血管壁的完整性。 4、促进血液循环
血小板的制备:
1、(手工法)富血小板血浆法浓缩血小板(PC-1)
2、(机采法)单采血小板制备(PC-2):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制 备单采血小板,置22±2摄氏度轻震荡保存。外观是呈淡黄色 云雾状,含有2.5x1011/袋(1治疗单位),约150ml。
血小板的输注原则

血小板的输注原则1、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仅限于有潜在出血危险的患者,不可滥用,其输注原则如下:①血小板生成障碍的患者,虽然有血小板显著减少,但无明显出血者不输(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长异常综合征等);②血小板数低于20×109/L,虽无出血,但有发热和感染,或存在潜在出血部位者要输;③血小板数低于5×109/L,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这种患者不论现在有无出血,都应尽快预防性输注血小板;④血小板减少患者要作腰穿、经皮肤的导管植入、经支气管活检、剖腹手术或类似的手术,血小板要提升到至少50×109/L(骨髓穿刺例外);⑤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眼睛等),血小板数应提升到100×109/L。
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一般是指因为血小板计数严重减少或者功能缺陷而导致患者已经发生明显出血或者严重出血倾向时进行的血小板输注治疗。
其主要原则为:①由疾病、化疗或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患者,凡血小板数低于20×109/L伴自发性出血者应输血小板。
血小板数低于50×109/L,某些患者也可发生小量出血,一般止血措施无效也可输注血小板;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严重肝病、某些药物等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伴有出血者;③大量输血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50×10⁹/L者④心肺旁路手术:常有血小板功能损伤和某种程度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50×10⁹/L且有伤口渗血不止者;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很快破坏,故不轻易输注血小板。
有下列情况可输:血小板数在20×109/L以下,伴有无法控制的出血危及生命者;用脾切除治疗本患者术前或术中有严重出血者;⑥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有自限性,最长3~4周痊愈。
如有皮肤及黏膜出血者可输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可编辑范本】

血小板输注一、种类和保存1.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采自单个献血者,每单位所含的血小板的浓度为2。
0-2。
5×1011/250ml,其中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含量低,能有效地减少因输注血小板而产生的同种免疫反应等特点。
一般采用室温22±2℃,不断轻轻振荡的方法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5天。
2.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由200ml全血制备,每单位所含的血小板的浓度≧2.0×1010/20-25ml;由400全血制备,每单位所含的血小板的浓度≧4。
0×1010/40—50ml。
一般采用室温22±2℃,不断轻轻振荡的方法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通常1个单位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所含的血小板的浓度相当于10个单位由200ml全血制备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所含的血小板的浓度。
二、输注原则与适应症1.血小板生成数量障碍⑴手术患者①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注血小板制剂;②血小板计数〈50×109/L应立即输注血小板制剂,使患者血小板计数升至50×1010/L以上才能实施手术;③血小板计数50—100×109/L,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制剂;④通常实施头颅、眼部以及脊柱等部位手术,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实施上腹部手术,患者血小板计数须>70×109/L;实施产科手术,患者血小板计数应血小板计数>50×109/L⑵非手术患者①血小板计数〉50×109/L,,可以不输注血小板制剂;②血小板计数〈10×109/L,伴有或不伴有龈血、尿血、便血等严重出血,应立即输注血小板制剂;③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制剂;2.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虽正常,但有功能障碍时。
血小板输液注意事项

血小板输液注意事项血小板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
在进行血小板输液前,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注意,以确保输液的安全和疗效。
以下是血小板输液的注意事项:1. 治疗指征:血小板输液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风险增加的病情,如血液系统疾病、血友病等。
在确定进行血小板输液之前,应进行充分的临床评估,确保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是需要进行治疗的。
2. 预处理评估:在进行血小板输液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预处理评估,包括检查患者原发病情况、过敏史、肝肾功能、出血风险等。
血小板输液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患者存在特殊情况,如药物过敏、肝肾功能不全等,应慎重考虑输血的适应症。
3. 安全血液供应:血小板输液应当使用经过筛查的、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制品,以确保输注的血小板质量和安全性。
血液供应机构应严格执行血液采集、分装、保存和运输的标准操作规程,以保证输液的质量。
4. 血型配对:血小板输液前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对,确保输注的血小板与患者的血型相匹配,以避免发生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5. 输液途径:血小板输液通常通过静脉输注。
输液前应检查患者的静脉通路,确保通畅和无感染。
输液途径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静脉通路情况、输液速度等来决定。
6. 输液速度:血小板输液的速度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出血风险来决定。
通常情况下,初始输液速度较快,然后逐渐减慢至正常输液速度,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和液体负荷过大。
7. 观察和监测:输液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对于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等,应及时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8. 过敏反应:血小板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
因此,在进行输液前,应向患者了解过敏史,并进行皮肤试验。
在输液过程中,如有过敏反应发生,应立即停止输液,并给予相应的抗过敏治疗。
9. 输液后护理:血小板输液结束后,应继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
输注血小板注意事项

输注血小板注意事项输注血小板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它用于提高血小板数量,以预防或治疗出血的病情。
然而,由于血小板输注涉及到血液制品的使用,故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被遵守。
首先,血小板输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症状等,来决定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以及输注的剂量。
所以在进行输注之前,患者应与医生进行详细的沟通和咨询,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其次,血小板输注需要从血库中获得血小板制品。
这涉及到捐血者的选择和血液样本的采集、检测和储存等程序。
为了确保输注的血小板是安全和有效的,血液采集和储存必须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因此,患者需要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输注,以确保血小板的质量和安全性。
再次,血小板输注是一种有创性操作,因此需要注意消毒和防护。
输注前,医生和护士应检查输注设备的完整性,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同时,患者也应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洗手、保持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患者在进行血小板输注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自身的情况。
输注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和不适症状,例如过敏反应、发热、恶心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及时告知医生,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此外,患者还需要遵循医生的嘱咐,保持良好的休息和饮食习惯,以便更好地接受治疗。
最后,血小板输注后,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和相关检查,以了解治疗的效果和潜在的并发症。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患者应及时就诊并与医生进行沟通。
总之,输注血小板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也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合作。
患者应与医生密切配合,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并遵循医嘱,以确保输注的血小板是安全和有效的。
同时,患者还需要密切观察自身的情况,并在发现异常时及时与医生联系。
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护理

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护理
周欣华;王晓微;林海玉
【期刊名称】《护理学报》
【年(卷),期】2009(016)022
【摘要】总结45例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讲解输注血小板的相关知识;输注前血小板最佳储藏温度是(22±2)℃,震荡保存,若患者体温
≥38.5℃时先予退热处理;输注中输注速度一般60~100滴/min,尽量在1 h内输完,输注过程中每隔10 min到患者床边轻轻摇晃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并注意观察有无出现过敏症状;输注血小板悬液后,定期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判断治疗效果;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重视观察患者的出血倾向,及时处理.输注单采血小板后1 h,40例患者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上升,5例于24 h测定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发现血小板计数未上升,其中3例反而有所下降,但出血现象明显好转;1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死亡,其他未出现新增出血情况.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周欣华;王晓微;林海玉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肿瘤科,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肿瘤科,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肿瘤科,浙江,温州,325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2
【相关文献】
1.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 [J], 徐敏
2.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 [J], 徐敏;
3.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J], 李伟其;钟孟如;黄丽香
4.输注单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提高血小板数量的作用 [J], 吕致斌
5.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对策 [J], 沈胜建;赵明峰;张宇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执业护士指导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护理

⾎⼩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板减少或⾎⼩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是⼀种有效的治疗⽅法,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板减少导致出⾎的病死率。
因此,其治疗效果倍受关注。
对输注⾎⼩板后其增加值明显低于预期值的状态,⼈们称之为“⾎⼩板输注⽆效”或“⾎⼩板⽆效性输注”,其发⽣率⽂献报道为30%~70%,原因分为免疫因素和⾮免疫因素两类。
⾮免疫因素包括脾肿⼤、感染、出⾎和弥漫性⾎管内凝⾎(DIC)等。
⼀、输注⾎⼩板悬液的⼀般护理1、输注⾎⼩板悬液前护理: ①⾎⼩板悬液储藏温度是22±2℃,忌在4℃冰箱冷藏。
pH值以6.0~7.4为宜,否则回收率低,存活期短。
②常⽤的⾎⼩板制品有浓缩混合⾎⼩板和机分单采⾎⼩板2种,鉴于前者经过2次离⼼使⾎⼩板聚积成团,因此须先在22±2℃环境下静置1~2⼩时,使其⾃然解聚后⽅可输注。
③尽管机分⾎⼩板可在22±2℃振荡保存3~5天,⼿⼯分离的⾎⼩板保存1天,但随保存时间延长⾎⼩板存活率及功能持续降低,故应尽快优先输注。
2、输注⾎⼩板悬液中注意事项: ①输注速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准,⼀般为每分钟60~80滴。
②输注中应密切观察输⾎反应,及时处理,防⽌发热引起⾎⼩板消耗。
对轻度的过敏反应如全⾝⽪肤瘙痒、红斑、荨⿇疹、⾎管神经性⽔肿,应严密观察,减慢输注速度,⼝服或肌注抗组织胺类药物或类固醇类药物。
对重度过敏反应,⽴即停⽌输⾎⼩板,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管痉挛者,⽪下注射肾上腺素0.5~1mg;有喉头⽔肿者,⽴即⾏⽓管插管或⽓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3、输注⾎⼩板悬液后护理: ①输⾎⼩板悬液后, 护⼠应观察患者出⾎是否减轻,有⽆新的出⾎倾向。
②定期观察⾎⼩板计数,判断输注⾎⼩板悬液的效果。
医院临床输血文书(新)

洪雅骨科医院输血(血液、血液成分及制品)治疗同意书受血者姓名性别□男□女年龄科室床号临床诊断 ABO血型____Rh(D)血型____输血史有□无(次)妊娠史孕___产___输血目的:1、纠正贫血□失血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其它贫血:2、补充凝血因子□PT、APTT超过正常值1.5倍□其它原因:3、补充血小板□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已影响凝血障碍□其它原因:4、补充纤维蛋白原□FIB低于正常值已影响凝血障碍□其它原因:5、补充血容量:□无替代治疗时血浆白蛋白缺乏已影响胶体渗透压输血指征:Hb___g/L HCT___ PLT___ WBC___×109/LPT___s TT___s APTT___s FIB___g/L血浆白蛋白___g/L输血性质:□紧急□常规□预约□手术备血□特殊□大量□其它□异体输血□自体输血□异体输血+自体输血□其它___输注品种:□悬浮红细胞 U □洗涤红细胞 U □去白红细胞 U □全血 ml □新鲜冰冻血浆 ml □普通冰冻血浆 ml □机采血小板治疗量□浓缩血小板 U □冷沉淀 U □其他输血前检查: ALT___U/L、HBsAg____抗-HCV____、抗-HIV___、梅毒_____、其它_____根据您的病情,您需要输血治疗。
该项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临床抢救急危重患者生命必需的、有效的手段。
由于现有检测水平不能检测血细胞所有抗原抗体、也不能完全消除一切潜在的有害病原体及窗口期的问题,自体输血也存在保存损害、污染及其它风险,故输注血液(血液成分、血液制品)均存在一定风险,有可能发生输血反应、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及微生物感染等。
现告知您输血存在如下风险(包括但不限于):1、可能会感染肝炎(乙肝、丙肝等)、艾滋病、梅毒、疟疾、巨细胞病毒、EB 病毒、其它疾病;2、可能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空气栓塞、枸椽酸盐中毒、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导致发热、疼痛、寒战、输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黄疸、肾脏损害、凝血异常、衰竭、甚至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输注护理
一、严格执行医嘱
1.核对献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输注剂量。
2. 血小板应避免剧烈摇荡,以免血小板释放ATP发生不可逆的聚集或破坏。
从而影响输注效果。
3.血小板在领取后应尽快输注,以免降低血小板的功能,以病人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为宜,一般80~l00滴/min。
手工分离的血小板必须在24 h内输注,机采的血小板可在22℃振荡保存3~5 d。
4.在输注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过敏反应,如发
生过敏反应,应减慢输注的速度,遵照医嘱,给予相应的抗过敏药。
5.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的血小板。
6.观察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效果,血小板输注后出血停止和出血时间缩短,尤其是输注后的l h和24 h的血小板计数都增
高时,说明输注剂量和治疗都有效。
二、输注时的护理
1.严格检查血小板外观。
正常的血小板呈淡黄色、云雾状,形状呈园盘状。
当血小板透过光源轻轻旋转时,会出现一种漩涡现象的能力,当血小板遇低温、体外保存时间延长、乳酸堆积导致pH值降低时,血小板由圆盘状变成球状,失去
漩涡现象的能力。
一般当细菌污染量>107 cfu/ml时,漩涡现象也会消失。
如发现异常,按不合格血小板处理。
2.输注前轻轻摇动血小板袋,使袋内血小板混匀3.选择标准滤器输注。
选用孔径170μm的标准滤器进行输注,不能用小孔径的滤器,因会阻滞部分血小板,而影响
输注效果。
4.缩短冰冻血小板解融后存放时间。
血小板出库后,由于温度、振动方式等发生变化,要求冰冻血小板从解融完毕到患者输注完毕最好在40 min内完成;洗涤后的血小板从洗涤完毕到患者输注完毕不得超过4 h;多个单位离心法备的血小板如果没有放置在专用袋内短时间内使用,放置过久有细菌污染的可能,要求从制备完成到患者输注完毕,必须在24 h内完成。
为了缩短时间,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一是和用血单位临床电话联系,如果患者正在输用某种药物不能即时停止,就等患者药物快输完时对方电话告知,发血科人员计算好融解和路途中所用时间后,开始融解冰冻血小板。
二是要求不论哪种方法制备的血小板,取回病房后,护士应立即给予输注,输注速度宜快,以病人的最大耐受力输注,要求一治
疗量的机采血小板(约200 ml)或10个单位的冰冻血小板(约200 ml)最好在20 min内输注完毕,最长不超过30 min。
因故不能及时输用时,要按要求在室温下振动放置,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0 min,不能放于冰箱内保存。
5.输注中保持血小板处于动态。
输注时,最好有专人用手轻轻摇动血小板盛装袋。
三、输血小板时注意以下几点:1.输注前要轻摇血袋,致使其混匀。
2.因故未及时输用要在室温下放置,每隔10~15 min轻轻摇动血袋以防血小板发生聚集,勿将血小板放置冰箱。
3.输注冷冻机采血小板时,轻摇血袋需要用输血滤器,要在融化后1.5 h内输注完毕;逾期或未输完者不可再次冻存。
4.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
5.要求A、B、O同型输注(血小板膜上有红细胞抗原)。
6.机采血小板不必做交叉配血试验。
7.机采血小板在紧急情况下可不同型输注。
8.Rh阴性患者需要输注Rh阴性血小板
四、护理体会
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与临床护理关系密切。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提高临床使用血小板的认识,可以大大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
1.血小板的保管由于血小板在体外的寿命仅为7 d,所以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应立即输注。
如果病人有特殊情况时,应暂时不取;若取来的血小板暂时不能输注时,应置室温20~24℃,并每隔5 min进行温和振荡或放在振荡器中振荡,防止血小板在体外聚集失去活性。
2. 输注方法首先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使用标准哈那好输血器,输血器的一端连接血小板袋,另一端连接生理盐水,输注前先用生理盐水排气;加
入抗过敏药物;待药物完全进入血管后再输注血小板,可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由于血小板在体外是有活性的,易产生聚集反应,聚集的血小板已失去止血的功能。
因此,在血小板输注过程中每隔10min,护理人员就要到病人的床边温和的摇晃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输注完后,通过Y型管将生理盐水灌入血小板袋中,充分冲洗后,再输注,减少血小板在血袋中的残留和丢失。
3. 输注速度由于血小板在体外的寿命仅为7d,它的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
不断的降低;另外,血小板性质脆弱容易聚集;这些诸多方面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因此,血小板的输注速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标准,尽量在1 h内输完。
4.输注反应观察由于血小板是异性蛋白,进入机体后易产生过敏反应。
常见的
过敏反应为发热反应。
因此,输注血小板前通常要测体温,若体温≥38.5℃时应先给予退热处理,待体温降至38.5℃以下再输注血小板。
在输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过敏反应,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注,并严密观察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