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宗教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指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产物。

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宗教教义中。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强调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面临压迫和剥削,宗教信仰将不再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社会中迷信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还是一种控制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宗教教义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工具。

宗教通过传教和传统习俗的规范,让人们服从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威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理论批判,认为宗教是一种形式上的错误和迷信。

宗教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这种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面临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他们将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基本原理及其批判本性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基本原理及其批判本性
理解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典 作 家 宗 教 思 想 ” 和
“马克思主义宗 教 观” 这 两 个 概 念 的 关 键 在 于 区
分 “思想” 和 “观”。 一 般 而 言, 只 有 系 统 化 的
思想、理论和 主 张 才 能 被 称 为 “观”。 即 便 是 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宗教思想,因时因地因人之
亡四个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具有一定合理
性。这里所谓的 “宗教发生论”实际上说的是宗
教之本质,“宗 教 反 映 论” 说 的 是 宗 教 产 生 的 社
会根源,“宗教异化论”说的是宗教的根本属性,
“宗 教 消 亡 论” 说 的 是 宗 教 的 未 来 趋 势。 不 过,
其中观点未涉及到宗教价值观、无神论等马克思
只是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思想的研究,还必须形成一般性原理。以当前最具代表性的观
点评述为基础,澄清基本概念,探究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基本原理的核心构成、科学表述,并以其为基
础开展宗教批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基本原理本质上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由宗教本体论、宗教认识论、宗教价值论和宗教历史观构
突出强调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学说称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基本原理及其批判本性
作 “唯一的历史科 学”,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被 视 作 马
克思一生的两个 “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主义
宗教学又是在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历史研究
过程中形成的,必然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另一方
面,该观点从宗教本质观、功能观和历史观三个
本原理进行界定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该说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学说,它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观念、信仰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其对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一种对人类意识的误导和压迫。

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力量为核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通过行为规范和宗教仪式来塑造道德和行为准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工具。

宗教信仰和实践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和麻醉,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斗争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主要包括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功能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幻觉。

宗教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感受,缺乏科学和客观的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了宗教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维稳和统治作用。

宗教信仰通过传统和信仰规范,约束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才能揭示其掩盖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利益。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旧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宗教的批判和斗争,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民族宗教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民族宗教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民族宗教工作一、引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中国国情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民族宗教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其在民族宗教工作中的应用和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唯物史观,它强调历史的物质基础对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应理性看待宗教信仰,认识到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此作为指导,推动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阶级斗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即阶级斗争。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要认识到不同阶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也存在着宗教信仰的差异。

因此,要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宗教信仰,推动各个宗教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最终实现和谐共处。

3. 人的本质与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需要关注民众对于宗教信仰的真实需求,鼓励个人的宗教自由,同时也要坚决反对一切宗教极端主义和狭隘思想的影响。

4.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的优势,对于宗教事务进行科学、公正的管理,保证宗教工作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宗教工作的具体应用1. 科学认识宗教信仰面对宗教信仰,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去认识和对待,摒弃主观臆测和片面诋毁。

同时,应推动宗教与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实现宗教信仰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 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在宗教工作中,应积极推动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通过对宗教知识的普及,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宗教环境。

3. 鼓励宗教自由和个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解放和权利保障,包括信仰自由。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应坚决维护个人的宗教自由权利,鼓励个人合理的宗教信仰,同时要防范一切宗教极端主义和狭隘思想的滋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点也是其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宗教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它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等基本观点。

其中,唯物主义是指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是指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点是基于其基本原理的。

它认为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幻想,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

它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精神世界,是人们对于现实的逃避和幻想。

宗教相信存在超自然的神灵,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神决定的。

这种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导致了人们对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无知,无法真正认识现实世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的阶级性质。

它认为宗教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宗教是由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创造出来的。

宗教使人们对于现实的痛苦和压迫有所忍受,从而阻碍了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改造。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宗教的教条主义和迷信性质。

它认为宗教的教义是不科学的,缺乏实证的依据。

宗教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束缚和压抑,使人们无法真正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的相对宽容态度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在实践中,它对宗教表现出相对宽容的一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的自由。

宗教信仰作为个人的精神追求,是受到宪法保护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不应被强制或打压,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信仰的权利。

0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0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县民宗局供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

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

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

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

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导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世界观和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列宁则在领导工人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以自己的新贡献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凡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都应被视之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一、关于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两大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二是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总的思想是反对用观念的东西去诊释宗教,而主张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实物质世界中去寻找它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对宗教的本质作了高度的概括,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①这段话说明:第一,宗教就其内容和对象来说,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等关于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普及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常识,推动我党宗教政策全面落实,今专门开设栏目,集中刊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及重要政策规定等,供大家学习。

什么是马克思卞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有:(1)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3)宗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示: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o(4)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

”(5)宗教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的工具,但被压迫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于颠倒的世界,因此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给人虚幻的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作者: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
出版者: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

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
则等。

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

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

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

在原始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

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

宗教就是在原始人关于灵魂和神等原始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发展由社会发展所决定,宗教的发展规律取决于社会历史形态的发展演变,认为宗教在历史上经历了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发展过程。

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
马克思主义认为,与其他任何社会历史现象一样,宗教也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宗教的存在有其自然根源、社会根
源和认识根源,即自然异己力量和社会异己力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以及人们对这种支配力量的不理解。

所以宗教是否消亡,不取决于宗教自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阶级产生以后,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主要来源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来源于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明白和不合理、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不充分、社会未能实现有计划地使用生产资料等。

因此,当阶级、国家消亡之后,宗教仍然有可能继续存在。

马克思主义主张让宗教自然消亡,反对用行政手段人为地消灭宗教,认为随着宗教存在根源的消失,宗教将会自然消亡,但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宗教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宗教状况和政治使命等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尤其对宗教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时所起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批判,认为在阶级社会,宗教为统治阶级利用和控制,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对于被压迫人民而言,宗教具有精神麻醉作用。

同时,他们对宗教在德国农民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等一些反封建斗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列宁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坚持和发展。

这些基本态度和原则主要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
教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还主张,处理宗教问题要服从并服务于党在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要团结和争取信教群众,不要因信仰上的不同而把信教群众推到对立面;就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情,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宗教不是私人的事情,党要坚持对工人群众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防止宗教对党员思想的侵蚀,开展无神论宣传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伤害宗教感情。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上述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理论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关键是要坚持其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其基本原理,不能拘泥于个别字句或具体论断。

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实践特性和开放特性,着眼于妥善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善于总结提炼宗教工作实践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